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如何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如何打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肝臟位於人體右上腹腔橫隔膜下方,分左右兩葉,右葉較大,約佔整個肝臟的五分之三,一般體重的人肝臟大約1.2公斤重,可說是體內最大的器官。與腦、肺臟、心臟相同,肝臟也是體內重要的器官。製造及分泌膽汁、各種食物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都是在肝臟中完成;此外還有解毒功能及分泌凝血所需要的物質。人類若是沒有肝臟斷無法存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劉正典醫師表示,肝病一般最常見的是肝炎,依病期區分為急慢性肝炎,若以致病的原因可區分為(1)病毒性肝炎,就是大家熟知A、B、C、D及E型肝炎;(2)酗酒或飲酒過量所引起之酒精性肝炎;(3)因為其他疾病使用某些藥物導致之藥物性肝炎。不論哪一種肝炎,在急性期皆出現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噁心嘔吐以及茶色尿液,在急性期過後,上述之肝炎症狀就會逐漸改善。最嚴重的肝炎是猛暴型肝炎,出現症狀後數日即引起死亡率高之肝衰竭,由此只要有急性發病,要接受妥適治療。肝臟疾病除一般常見各種急慢性肝炎外,較常見的是肝硬化及肝癌。劉正典醫師指出,在歐美國家,肝硬化大多由酗酒所引起,就是所謂的酒精性肝硬化;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因為B型及C型肝炎盛行,尤其是B型肝炎更普遍,國人肝硬化大部分是由慢性肝炎所導致。肝硬化初期一般代償性良好,不太出現症狀,若有也僅是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輕度貧血等輕微症狀,往往為國人所忽略。若進行至失代償程度,則出現黃疸、腹水或合併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或下肢水腫、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最後進行至肝昏迷或肝衰竭等嚴重併發症。現今國內新生兒B型肝炎預防注射有效阻斷B型肝炎的發生;用完即丟棄之注射空針及輸血前的詳盡篩檢防止C型肝炎的傳播,以及對已罹患慢性肝炎病患接受先進的治療,大大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的發生機率。 導致肝癌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最普遍的原因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據統計,台灣地區約80%肝癌合併肝硬化,初期肝癌與初期肝硬化相同,無明顯臨床症狀,隨著腫瘤持續增大而出現上腹脹、腹部隱痛、腹瀉、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症狀。 肝疾病的檢查除一般血液肝機能檢查及肝炎標記外,同時要檢查A型胎兒蛋白,此外腹部超音波檢查為必要且良好的工具。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進行及早期肝癌偵測,劉醫師說,腹超檢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對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患定期以胎兒蛋白及腹超篩檢,偵測到目前治療效果良好的早期肝癌,遠比其他檢查方法,譬如腹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及肝動脈血管攝影、肝掃描等高價位之影像診斷具有更高之診斷率。國人若已罹患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除了要注意均衡飲食、適度休息且接受妥適治療外,請別忘記接受定期追蹤檢查。

每天少吃500卡 健康腰瘦不復胖

每天少吃500卡 健康腰瘦不復胖

過完年後,許多人的腰圍都胖了一圈,尤其現代人生活較靜態,往往整天坐在電腦桌前辦公,回家後又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加上飲食習慣改變,大量攝取精緻、高熱量的食物,導致肥胖盛行率持續增加。根據衛生署調查,台灣每三人就有一人過重,十大死因中與肥胖相關的疾病佔了一半以上,包括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及癌症(如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攝護腺癌等);肥胖也會增加脂肪肝、膽結石、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高血脂症、呼吸中止症候群、月經不順、濕疹等問題,甚至因缺乏自信而造成社交障礙、憂鬱症,所以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96年就將肥胖列為一種慢性疾病,其健康危害絕對不可小看!怎樣知道自己是否肥胖?國內目前多以身體質量指數(BMI)及腰圍作為評估指標。BMI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的平方(公尺)2來計算,若BMI≧24為過重,≧27即為肥胖;而腰圍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即為腹部肥胖,這代表內臟脂肪含量高,得代謝症候群的機率較大,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將來發生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五倍、中風三倍、其他心血管疾病則是三到五倍。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家醫科 - 許馨文醫師表示,時下坊間充斥各式各樣的減肥廣告及產品,強調可速效減肥,讓人非常心動,但門診中也常看到許多人減了體重卻賠上健康,最慘的是,有人因此造成無法彌補的後遺症,最後還是復胖,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其實,健康享瘦沒有速成之道,最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飲食控制」、「運動」及「恆心」。飲食方面應遵守「三低一高」原則,選擇低油、低鹽、低糖及高纖食品,三餐定時定量,細嚼慢嚥,建議改變進食次序,先喝湯、吃蔬菜,有了一定的飽足感,再吃熱量較高的飯及肉,不碰零食,睡前三小時也不要吃東西,每天減少500大卡攝取,一週約可減輕0.5公斤。許馨文醫師建議,運動方面,應以中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一週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鐘,能運動60分鐘更好。但許多人往往無法持之以恆的運動,常見藉口是「沒有時間」,其實運動時間可以累計,例如早上、中午、晚上各10分鐘。其次,很多人不運動是因「沒有場地」,之前某健康休閒俱樂部倒閉,許多病人都抱怨沒地方可以運動,其實住家附近的公園是快走慢跑的好地方,爬樓梯也是不錯的運動,還可節能減碳,或者買台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在家邊看電視邊運動都可以,總之應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持之以恆。減重是「知易行難」的事,所以遇到瓶頸時,不妨諮詢醫師或參加醫院的減重班,尋求專業人員協助,由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設計適合的飲食計畫,醫師評估是否需用藥物或代餐,復健師則可作運動指導,自然可健康減重。許馨文醫師再一次強調,減重無捷徑,只要遵循「飲食」、「運動」及「恆心」三大原則,相信人人都能瘦得健康又不必擔心復胖,千萬別為了求速效,隨便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及食品,以免破財事小、傷身事大。 

醫院、診所雙向e轉診 落實花蓮社區醫療網路

醫院、診所雙向e轉診 落實花蓮社區醫療網路

自今年一月起至十二月花蓮慈院與吉安鄉衛生所、中心診所、光鹽診所、奇美診所、張曉昇診所等知卡宣醫療群簽約合作,以社區為範疇、家庭為單位、個人為對象的照護理念,強調整合性、連續性、跨科性的整體照護,並結合社區資源,同時建立基層醫療院所與醫院的e化雙向轉診合作。 花蓮慈院院長石明煌指出,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是花蓮慈院的任務,社區化是花蓮慈院的四大目標之一。特別是在雙向轉診機制,石明煌院長說,由花蓮慈院建立單一窗口、資料庫,完整傳輸病歷和檢查資料,協調轉診或轉檢的運作,使病患儘可能在當次門診即能完成門診診療與檢查,節省病人的時間與安全;醫療群也可透過網路連線到共同資料庫搜尋會員在花蓮慈院的病歷、檢查檢驗、用藥等相關資料,使出院病患可回到基層診所追蹤,無須再回到後送轉診醫院查詢檢查報告。 知卡宣醫療群除了爲社區居民做好健康把關、當疾病發生時可立即掌握或追蹤病情,提供適當的治療,成為社區居民健康的第一守門員;若需轉診服務的病人,家庭醫師會協助轉介到花蓮慈院適當的專科、次專科就醫,減少病人就醫的時間與金錢的浪費;同時以家庭為預防保健服務的單位,使社區的每戶家庭獲得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醫療照護。 未來也將定期舉辦社區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定期發送健康期刊,提供最新健康需知,並有24小時緊急電話諮詢服務。光鹽診所陳競華醫師指出,歡迎居民儘早到知卡宣醫療群所在的診所加入健保局的這項計畫,將可使個人及全家人健康更有保障,這項登錄完全免費。

慈濟推動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滿700例

慈濟推動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滿700例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已滿700例,花蓮慈院院長兼任幹細胞中心主任石明煌說,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已在多數先進國家廣泛進行,而且有20年以上經驗,技術發展已成熟穩定,慈濟近幾年的每年捐髓案例已有7成多,希望在2013年能全面以周邊血幹細胞取代骨髓幹細胞。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送出周邊血幹細胞第699、700例,由中國廣州南方醫院曹睿技師來花蓮慈院取髓,將搶救兩名分別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人。 這兩名周邊血幹細胞捐贈者,一位是活潑、善良的單親媽媽,一位是開朗卻非常低調的青年男子。 獨立扶養兩個孩子的捐贈者,去年十月接獲電話得知可能有機會捐髓,心想「怎麼可能那萬分之一的機會,會落在我身上,最好不要來騙我」,經志工細心解說後,掛了電話,隨即開心地和孩子擁抱在一起,祈求第二次的比對也能吻合。抽取幹細胞時,她雖然有些緊張,但更高興有機會能盡自己的力量救人,她笑得很開心。 另一名捐贈者,正是周邊血幹細胞捐贈的第700例,抽取幹細胞當天剛好是他的生日,志工原本要為他慶生,但他低調的婉拒,他認為,捐髓不是偉大的事,好人好事也不需張揚,而且捐髓已是最好的生日禮物。他在得知可以救人後,就以跑步運動來增進強健自己的健康,希望對於血癌病患能有幫助,很歡喜救人、最期盼病患能移植後健康的活下去。 慈濟成立骨髓資料庫至今已滿15年,志願捐髓者已將近32萬人,至今天骨髓捐贈移植案例數已有27國1823例。近幾年,除了自骨髓取造血幹細胞之外,也自2003年8月開始自周邊血收集造血幹細胞、且逐年增加的年捐贈者已超過7成,並在去年十二月啟用第二收集室,今天完成第700例。 石明煌院長說,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已在多數先進國家廣泛進行,而且有20年以上經驗,技術發展已成熟穩定,根據研究顯示周邊血造血幹細胞與骨髓造血幹細胞移植比較,對受贈病人而言,中性球及血小板恢復較快、移植毒性較小、無疾病存活率對部分疾病較高、免疫系統恢復較快、復發機會減少等;對於健康的捐髓者,周邊血幹細胞的安全性較高,且疼痛不適感恢復較快,無麻醉相關危險性。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目標是希望在2013年全面以周邊血幹細胞捐贈取代骨髓幹細胞。

關心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

關心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

中小學階段是小朋友在知識、技能及其他身心各方面發展快速且重要的階段,但部份兒童與青少年在面臨上學時,感到強大挫折情緒,造成缺席狀況,除了短期內造成課業落後,對患者心智健康上也有中長期重大影響,嚴重者可能造成青少年或成年後患有焦慮疾患或是情緒疾患,如憂鬱症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彥勳說,一份追蹤3年的國外研究顯示:將近一半拒學症個案在6個月後仍然有拒學症,另一份研究顯示,經過10年追蹤後,30%個案患有一種以上精神科疾病,另外拒學症也是自殺、未成年性行為、未成年懷孕、暴力、意外、物質濫用危險因子。黃彥勳指出,懼學症(school phobia)最早出現於西元1940年,1960年之後,學界多使用拒學症(school refusal)描述因情緒困擾挫折而拒絕上學的行為。主要特色包含四點定義:1.對上學感到重大困難,造成長期缺席。2.嚴重情緒困擾,上學時產生大量恐懼、情緒暴躁、情緒低落、或是頻繁表示自己生病。3.在應上課時間,個案多在家,且個案父母對此知情。4.和蹺課逃學不同,除了拒學之外沒有其他明顯違規行為。至於拒學症狀主要以焦慮表現為主,患者會在上學日早上以抗拒上學為表現,或是產生生理上腹痛、噁心、嘔吐、頭痛、冒汗、腹瀉、頭暈、頻尿等症狀,但是和真正生理疾病不同的是,通常在患者獲得同意留在家中後,生理症狀就會改善。黃彥勳表示,拒學症盛行率約在1-5%之間,患病時間大約在小學一年級以及國中階段為主,兩者患病原因有些差異,國小一年級學童患病原因,主要是因為新入學校環境適應問題,以及學童對於離開家庭畏懼感。至於國中階段患者患病原因,主要是與校內人際互動有關,包含與同學之間相處,以及面對校方管教方式適應有關,另外在課業壓力也是部份患者致病原因。他說,這些個案面對壓力常見共同特點是敏感,對於外在情境轉換或是人際衝突反應程度高,但相對對於自我情緒感知程度則較低,患者往往自述突然感受到壓力很大、煩悶、不知所措,但是卻無法清楚辨識出引發焦慮來源,也因此無法轉移注意力,因而不斷累積壓力與焦慮而產生拒學症。黃彥勳建議,初期有嚴重焦慮症狀或是憂鬱症狀個案,會先以抗憂鬱藥物與焦慮舒緩藥物治療,降低個案情緒症狀。另外諮商輔導則依據個案拒學行為主要原因,增加患者學習情緒辨識與控制能力、教導放鬆技巧、社交技巧、培養患者獨立性、並建立適度行為規範,減少個案對學校焦慮。黃彥勳特別呼籲:治療關鍵在患者、家長、教育體系與醫療體系四方聯繫與合作。但實際上仍有許多兒童青少年有身心特殊需求,仍未被轉介輔導資源以及醫療資源,或即使就醫或接受輔導,持續時間也並不長。未能對積極協助轉介心理輔導或是醫療體系,使得這群兒童青少年長期以來未能早期得到恰當醫療協助,因而增加拒學行為嚴重性。提醒家中兒童青少年有類似拒學症狀,提早與學校老師聯繫,並建議提早就醫評估。

膝關節「自體韌帶重建」效果最好

膝關節「自體韌帶重建」效果最好

李先生(化名)17歲在跆拳道比賽中,因被對手打到跌倒,右膝腫痛無法步行、蹲、立。X-光顯示無骨頭斷裂,MRI顯示前十字韌帶斷裂,經醫師建議進行韌帶重建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蕭逸民表示,膝關節是身體最大關節,構造也最為複雜。蕭逸民說,近來由於從事運動人口越來越多,運動所造成的膝關節傷害病例也愈來愈常見。十字韌帶受傷是膝關節最嚴重傷害之一,除疼痛外,其主要還會造成膝關節不穩定,加速關節磨損退化。目前,不管是前十字韌帶或後十字韌帶均應考慮做韌帶重建手術。根據醫學報告,以自體韌帶重建效果最好。約數個月到半年復健,大多可以正常活動。蕭逸民強調,十字韌帶損傷治療,包括最初的休息、抬高、冰敷與使用拐杖助行,直到病人不會一跛一跛為止。如果關節內的血腫現象嚴重,則可以進行關節液抽出,以減輕疼痛。有些則可以考慮使用膝關節固定器或支架,直到疼痛消失。盡快做膝蓋彎曲與伸直活動,可以避免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接著就是要做復健治療以增強肌肉力量,訓練動作包括:爬樓梯、騎腳踏車、蹲下與站立等,另外,藉由儀器輔助,則可加強伸展活動、被動關節活動、等速肌力運動。確切治療要看病人年齡、與合併傷害而定。就年輕人或是活動力強成年人而言,蕭逸民說,韌帶重建可幫助病患再恢復從事劇烈運動。對年齡大或是不甚活動病患,可建議接受復健治療。一般而言,並非全部均需手術;其適應症為需重勞力、高度使用膝關節或合併有半月狀軟骨破裂,抑或認為可能造成嚴重損傷性關節炎,才考慮進行手術。蕭逸民表示,近年來,有越來越多醫師會選用膕旁肌肌腱來做前十字韌帶重建,其好處是傷口較小,術後復健較不痛,且較少有病患出現膝蓋前方疼痛現象。然而,其初始固定可能比髕骨韌帶差,術後復健必須更小心。不管是使用髕骨韌帶或膕旁肌肌腱作前十字韌帶重建,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都可以關節鏡來完成,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手術視野清楚,減少失誤並大大提高手術成功率。

關懷遲緩兒 弘毓志工招募中

關懷遲緩兒 弘毓志工招募中

「七坐八爬九發牙」,對於一般家長總認為是理所當然之事,但對於這些在背後默默推著發展遲緩孩子的家長而言,卻是一種目標及一種前進的動力。弘毓基金會自93年承接「台中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海線個管中心」服務以來,為無數位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務,辦理各式親職課程、支持團體,也漸漸讓海線地區的民眾了解早期療育之重要性。同時,為了服務廣大海線地區家庭,「弘毓志工隊」希望能招募更多具有熱誠、愛心及耐心的志工,協助我們一同來關心弱勢兒童及家庭;並由社工員帶領,為有需求之家庭提供服務,也能讓家庭在同理與關懷中逐漸成長、茁壯。弘毓基金會志工隊招募的服務組別有:(1)教室管理組(協助管理開放空間、說明使用規則及維護環境整齊美觀)。(2)關懷組(協助電訪關懷家庭、定期更新資源)。(3)居家課輔組(設計活動與兒童互動、至案家進行課業輔導)。爲讓加入的志工在服務過程中有所成長、學習,並培養所需之專業知能,基金會將於三月、五月、十一月舉辦志工培訓課程,邀請各專業老師教授課程。課程有「認識發展遲緩兒童」、「中心服務流程」、「志工倫理與精神」、「早期療育福利資源介紹」等,歡迎有心想參與志願服務的夥伴踴躍報名參加,一起關懷慢飛天使與家庭! 報名專線:2636-5175  黃小姐。服務地址:台中縣沙鹿鎮福幼街8號4樓(兒福館四樓)。

”整合順勢醫療”搞定棘手過敏

”整合順勢醫療”搞定棘手過敏

18歲的小齊(化名)從小就是衛生紙不離身,一日之晨都是在不停的打噴嚏,流鼻水中開始。當天氣轉變,或是感冒更是如火山爆發一般,令他脾氣火爆,焦躁不安。但是,服用抗過敏藥物總是讓他頭昏腦脹,更加不舒服。當他願意接受生活作息調整,運動,以及接受順勢醫療後,打噴嚏,流鼻水的次數逐漸減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劉玲伶說,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精神社會因素會造成過敏性疾病。當遇到壓力時,免疫與神經系統會分泌荷爾蒙與神經牲肽,如果長期處在壓力下會造成正常的免疫與神經系統失調,發生過度或是不足的異常反應,最後產生過敏性疾病。心身症與過敏性疾病彼此是雙向關係,過敏性疾病患者在精神社會壓力下會使過敏疾病惡化或是發病,而在有精神疾患者也較易罹患過敏性疾病。劉伶伶指出,對於有些慢性過敏症患者只使用傳統抗過敏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好,市面上治療過敏的藥物,如: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等藥物,長期使用常併有其他副作用。因此許多研究除了在尋求更安全與更方便的醫療與過敏原檢測方式外,也著重身心靈整合式醫療,更關切過敏性疾病患者的精神心靈健康,來有效打破精神社會壓力與過敏性疾病的惡性循環。傳統上,「輔助性與替代性醫學(Complementary & Alternative Medicine)」,又翻譯為”整合與另類醫學”,被定義為那些不被醫學院教導或無法在醫院取得的非正統醫療行為而言。近年來,由於主流醫學對於許多癌症,過敏或是慢性病疾病有些盲點。「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只要能治療疾病,且低副作用就是好的醫療,因此使用替代性與輔助性醫療的人數急遽增加。據估計美國每年花費於替代性醫療的總額超過數十億美金,而且許多病患願意自費接受有些未經主流醫學驗證或評估的療法,替代性醫學可說是對醫療照護體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1991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成立替代性醫學局(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OAM),對替代性醫學進行研究,近年更被提昇為醫學中心並改名為「國家輔助性與替代性醫學中心」。因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為了提供社區民眾更完整的整合醫學健康服務與知識,決定進行過敏性鼻炎順勢醫療研究,籌辦「社區民眾整合醫學健康知識提升計畫」,並且成立「中華順勢醫學學會」。學會會員不乏資深名醫,劉玲伶指出,初步規劃將以「過敏性疾病」為服務與研究主軸,未來將逐漸擴大範圍,輔以各項經過實證醫學篩檢的整合醫學工具,如營養與草藥醫學、訊息與經絡醫學、脊骨神經醫學期能達到低副作用與完整治療的醫學新境界,而且期盼此第三醫學的發展能在安全、合理與合法上與日俱進,逐步成為幫助全民健康的良好工具。該醫學會將於2月22日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檢驗大樓六樓的會議中心,舉行第一次會員大會與公共講座。未來每月在仁愛院區將各舉行一場精采的公共講座,此外更研擬各項專科醫師培訓及專業諮詢師培訓計畫,將整合與順勢醫學的種子有規劃的散佈耕耘,向下扎根。

中醫養生茶飲 讓你「便」,才無礙

中醫養生茶飲 讓你「便」,才無礙

便秘是門診中患者常常抱怨的症狀之一,臨床表現包括排便次數減少,經常3、5天或6、7天,甚至更久才能大便1次。或者雖然次數不減,但是排出量少、質太乾燥、堅硬。少數患者,雖有便意,大便並不乾硬,但就是經常排便困難、不順暢。從國人的飲食習慣來看,現今的食物普遍太過精緻,肉類吃太多,富含纖維素的水果、蔬菜吃太少,使腸內容物對腸壁的機械性刺激不足,蠕動相對變差。再加上現代人因為壓力大、生活焦慮緊張、常熬夜,沒有固定上廁所的習慣,日子一久想便也便不出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師楊佩龍指出,便秘從體質上可以簡單分成實熱型便秘、氣滯型便秘、虛寒型便秘三類。通常實熱型便秘兼有煩熱,口臭口乾、口舌生瘡、小便短黃等症狀,多半因為飲食不節制、辛辣燒烤厚味吃太多導致。氣滯型便秘表現為便不甚乾結,但排便困難不暢,多半與情緒因素或平時久坐少動有關。老年人或體質較弱、氣血虧虛的患者,由於大腸傳送功能不佳,也可能會出現怕冷、四肢冰冷,有便意但排便困難這類虛寒型便秘。◎ 便秘養生茶飲1.木耳蜂蜜湯材料:木耳120克、蜂蜜30g 作法:先將木耳以水500c.c.煮沸至200c.c.,趁熱加入蜂蜜即可服用適用:腸燥陰虛之便秘2.芝麻桑椹飲材料:鮮桑椹100克、黑芝麻30g 作法:取新鮮桑椹搗碎榨汁後濾去渣,再加入黑芝麻,即可飲用適用:老年人氣血不足的便秘便秘患者平時要注意飲食起居調攝,進食和水分都要適量。在日常飲食物中,常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粗米、蔬菜,水果、豆類,保持情緒安定心情舒暢,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這些都對習慣性便秘有改善作用。另外要特別注意的是,慢性或習慣性便秘患者,不應該養成服藥通便的依賴思想。因為常服瀉藥通便,使腸壁經常受到刺激,反而容易導致腸蠕動反應減低。中醫治療習慣性便秘,並非一味地單用通下的方式,而是依照個人體質不同,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建議有習慣性便秘的患者可以找中醫師診斷,針對體質調理,才能真正遠離便秘,有「便」才無礙。

膝蓋骨半脫位 退化性關節炎前兆

膝蓋骨半脫位 退化性關節炎前兆

「醫師,我的膝蓋會痛,不能蹲下來,尤其在上下樓梯時更不舒服。」「走平路不痛,但下樓梯或坐久站起來時會痛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骨科-錢樂禮主任表示,在門診常常會遇到這種問題,這就是髕骨軟化症的徵兆。髕骨即是膝蓋骨,而軟化則是指膝蓋骨上的軟骨變軟,產生早期磨損發炎,這是造成膝蓋疼痛很常見的原因。引起髕骨軟化症的原因不明,大致有下列幾項原因,(1) 軟骨表面不平或老化,(2) 髕骨半脫位,(3) 髕骨直接撞擊股骨髁,(4) 使用過度等。這症狀以成年女性居多,老年人次之,和骨質疏鬆症無關。錢樂禮主任指出,髕骨半脫位會影響整個膝關節,症狀以膝蓋前緣疼痛為主,在上下樓梯時出現疼痛無力,有時蹲下困難,或是從蹲姿或坐椅站起來時產生悶痛感,偶爾會感覺到膝蓋在彎曲時有磨擦聲。嚴重時膝關節會有腫脹、僵化、持續疼痛和肌肉萎縮情形出現。而這主要和大腿股四頭肌無力有關,引起膝蓋骨在彎曲時外移造成髕股間軌道不良。這種軌道不良即髕骨半脫位,一般膝蓋X光片正面或側面無法明顯看出問題,必須加照膝蓋彎曲45 度由上向下的Merchant View X光片來看膝蓋骨有無傾斜,外翻或與股骨的間隔變窄,才能辨別出是否膝蓋骨及股骨的軟骨是否有磨損情形。軟骨軟化只是個磨損前兆,若是保養不好,磨損一旦形成,就會影響整個膝關節,成了退化性關節炎。■ 復健運動的保守治療為主治療方法以復健運動保守治療為主,第一是抬腿運動,增加股四頭肌力量。躺臥在床上、地板或沙發上,讓膝關節伸直,腳板背屈,整隻腿抬高大約45度,支撐3到5秒鐘,再慢慢放下,重覆這個運動每天一百次,或早晚各五十次。第二是強化股四頭肌運動。坐在高椅或桌上讓腳垂下,在腳髁上套上1至2公斤的東西如沙袋,先舉起一腳至90度,支撐3到5秒再放下,這個動作重覆大約十分鐘,每天做兩個課程。若是疼痛減少,可增加重量,加強肌力。錢樂禮主任說,大部分的病情可由復健運動獲得改善,若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然無效的話,這就需要至醫院做關節鏡手術檢查或做膝外側韌帶放鬆手術來改善髕骨半脫位的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