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新法霧煞煞?菸害防制法10大問 解決您的困惑

新法霧煞煞?菸害防制法10大問 解決您的困惑

菸害防制新法新制將於11日上路,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仍有許多人對於何處可以吸菸提出疑問。其實吸菸的人不必焦慮,哪裡可以吸菸?簡單的判別準則就是:「室內不宜,多數戶外可以」;當然新年新希望、加上新制實施絕對是成功戒菸最好的時機!姚思遠說明,因新法上路在即,12月直接打電話到董氏基金會及網路詢問新法相關問題或提出菸害申訴的就有435件,詢問戒菸的也有122件,是過去同月份的7倍。為讓民眾清楚了解自己的權益,基金會特別整理了「菸害防制法新制10大問」,再次提醒民眾在最後幾天確實了解新法規定,以免觸法。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華文戒菸網「菸害申訴」諮詢召集人李鳳翱律師指出,以「華文戒菸網」為例,12月就有高達10萬5千人次的流量,是過去同月份流量的3倍。顯示大家對於新法規定及戒菸諮詢有相當需求,加以法令首度對於私人職場有所規範,為服務利用中餐午休時間上網的上班族群,我們特別增加「華文戒菸網」線上諮詢的時間,1月6日起的上班日,每天中午一個小時,提供即時的「菸害申訴」及「戒菸諮詢」,由專業律師及醫師在線上為民眾解答。李鳳翱進一步指出,絕大多數的室內工作及公共場所是全面禁菸的,不可設置室內吸菸室,場所負責人須在所有入口處張貼禁菸標示,不可以提供菸灰缸、打火機等與吸菸有關之器具,若要吸菸請至戶外,可以例外設置吸菸室的只有餐飲店、旅館、商場及老人福利機構。此外,吸菸室的設置除要符合獨立空調、獨立隔間…等等條件外,重要的是要經過專門技術人員檢查合格發給證明,而場所負責人必需把證明貼在吸菸室門口。終身義工陳淑麗強調,無菸環境的推動絕對有助於吸菸率的下降,不論是衛生署署長、行政院院長,甚至馬總統也已於元旦升旗、致詞以及元月2日至雲林為果農推銷台灣柳丁時,均率先配戴上「無菸台灣 Yes, We Can!」胸針,展現出台灣積極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菸害防制政策接軌的行動力,我們應該要有信心,鄰近的香港可以做到,台灣絕對沒問題,一同以歡喜的心情,迎接無菸台灣的到來。【菸害防制法新制10大問】Q1.公司行號內可以吸菸嗎?登記三人以上的公司其室內場所,包括老闆辦公室、會議室、廁所、 樓梯間、停車場等要全面禁菸,吸菸只能到戶外。Q2.公共場所、工作場所禁菸標誌要怎麼貼?場所負責人須在所有入口處張貼明顯禁菸標示,且不可以提供菸灰缸、打火機等與吸菸有關之器具。Q3.騎樓、頂樓可以吸菸嗎?菸害防制法對於騎樓、頂樓等戶外場所未有規範,不過即使在騎樓或頂樓吸菸,以不影響進出的人為原則。Q4.公共場所可以設吸菸室嗎?絕大多數的室內公共場所是全面禁菸的,只有餐飲店、旅館、商場及老人福利機構,可以例外設置吸菸室,但吸菸室除要符合獨立空調、獨立隔間、平行封閉的自動門、負壓…等等條件外,重要的是要經過專門技術人員檢查合格發給證明,而場所負責人要把證明貼在吸菸室門口。Q5.24小時營業的網咖、KTV(包廂)、MTV(包廂)、可以吸菸嗎?不行,業者也不能提供與吸菸有關之器具,同時必須張貼明顯禁菸標示,否則將受罰。Q6.哪些場所連戶外空間都要禁菸?醫院、高中職以下學校、動物園、兒童育樂中心,不管戶、內外,只要園區範圍內都要禁菸。Q7.戶外場所就可以隨處吸菸嗎?大專院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室外體育場,室內全面禁菸,而室外除指定吸菸區外,也要禁菸,且吸菸區不可以設在必經之處所。Q8.販賣菸品的商店應注意什麼?遵循「不廣告、不促銷」的原則,主要就是不可以有菸品廣告的海報、燈箱等,消費者不可以直接拿到菸品,菸品展示只能一個品項擺出一包菸(賣場1條),整個展示面積不超過2平方公尺,須張貼警語…等。Q9.住宅的陽台、廁所可以吸菸嗎?菸害防制法對於私領域未有規範,不過在住宅內吸菸確實會延著管線影響到鄰居,請盡量至戶外吸菸以免影響家人及鄰居。Q10.要怎麼檢舉、有獎金嗎?請記下時間、地點、情況甚或拍照,向縣市衛生局檢舉,或洽董氏基金會。目前只有台北市及台南市有檢舉獎金。

慈醫乳房醫學中心啟用 照顧東部婦女健康

慈醫乳房醫學中心啟用 照顧東部婦女健康

在全球,每年有超過一百萬名的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而乳癌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台灣的乳癌患者以更年期前婦女為主,超過三分之一是年齡介於45到55歲的女性,相較於歐美國家好發於停經後婦女,國內患者平均年齡年輕了20歲;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乳癌也有年輕化趨勢,漸漸找上六、七年級(1970-1980年代出生者)的青壯年女性;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94年的婦女乳癌發生率已增至每十萬人有49.2人。過去,東部地區婦女罹患乳癌常因信心不足,不惜長途奔波至北部醫院就診,無法兼顧家庭的治療過程,更使得罹病婦女身心俱疲。乳房醫學中心主任蘇進成表示,為了讓東部的婦女有信心,花蓮慈院特別跨科成立乳癌醫學中心,結和了一般外科、放射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復健科、整形外科、社工以及營養師,整合了八大科別領域,從診治、治療到復健、心理輔導等一系統的照護,讓東部的婦女不再有後顧之憂,也都能獲得北部的醫療品質。 三日乳房醫學中心揭牌之後,今年慈馨聯誼會也選在同一天舉辦。乳癌病友偕同家人子女將近有近百人參加病友會,陳訓徹、侯明峰和張金堅三位遠道而來的乳房權威更在病友會上,帶來最新的乳癌治療資訊,更與現場病友互動當場解答釋疑,病友們反應熱烈。由於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幾乎是可被治癒的,因此每位女性都應有正確的乳房健康三部曲,每月定期自我檢查、35歲以上每年由專科醫師檢查與乳房超音波檢查、50歲以上每2至3年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當然若有懷疑者應儘速由專科醫師檢查。高醫癌症中心主任侯明峰教授三日即對慈馨聯誼會病友們表示,台灣目前的醫療水準已經跟歐美並駕齊驅,尤其花蓮慈濟醫院癌症中心評鑑更獲得16個A級,有堅強的醫療團隊可以托付。侯教授並鼓勵在場所有病友,在台灣不同期數的乳癌患者存活率都比美國來得高,其實宋美齡女士也是乳癌患者,但是活了一百多歲,所以病友們不須擔心,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乳癌並不是絶症。三日當天的病友會除了參加人數踴躍打破紀錄之外,病友的先生們也勇於分享與另一半攜手走過抗癌路的心情點滴,有的曾陪著太太一起痛哭、有的高大的先生自覺在嬌小但勇敢的太太面前,自己露出了膽小的面貌,因而更加佩服太太的勇氣。但是不論已經控制了五年、四年或剛做完手術,在病友們真情分享及互相交流下,整個會場充滿溫馨與正向的力量,更有許多病友在疾病獲得控制好轉後,成為癌症關懷小組成員。,花蓮慈院乳房醫學中心將承擔起多年來台灣地區乳癌防治網的缺口,以專業團隊守護東部婦女的健康

母嬰親善服務 協助媽咪們哺餵母乳

母嬰親善服務 協助媽咪們哺餵母乳

台東基督教醫院致力母嬰親善服務,以提供完整的支持系統,協助媽媽哺餵母乳、讓寶寶獲得最好的食物──母乳,去年底通過國民健康局的「母嬰親善」認證,成為母嬰親善醫院。以2007年和2008年的統計數字相較,產後純母哺率從30.67%提昇到43.62%,今後東基將再接再厲,繼續提昇母乳哺餵率。 母嬰親善醫院是1991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發起的全球運動,目的是希望媽媽能回歸哺餵母乳,給寶寶一個好的開始。東基產兒照護團隊提供孕婦產前、產中、產後的連貫性服務,包括:4D立體超音波、定期衛教講座、LDR(樂得兒)產房、母嬰同室、產後居家訪視等,照顧媽媽寶寶的身心靈健康,也積極推廣並協助媽媽哺餵母乳。徐文成及梁華英兩位婦產科醫師、黎璧賢及樂俊仁兩位小兒科醫師,以及他們帶領的產兒科病房、門診組成了東基產兒科照護團隊。去年十月加入產兒照護團隊的梁華英醫師,具有美國耶魯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國立陽明醫學院兼任副教授的資歷,以親切的問診風格贏得民眾的肯定與好評。再者,婦產科門診也設置「產科個案管理師」提供孕婦個人化、專業化的服務。為了提供更準確的產前診斷,以及提供準媽媽準爸爸直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寶寶的模樣,東基去年度添置4D立體超音波掃瞄儀,這是台東第一家使用4D為孕婦產檢的醫療院所。它不但能呈現傳統的3D立體靜態影像,還能以高速掃瞄,呈現即時的胎兒動態影像,而且具有超越一般超音波的解析度及空間感,使婦產科醫生更能精準的觀察胎兒在子宮內的成長與發育。只要是妊娠廿~廿八週孕婦,掛婦產科門診,經醫師初步檢查後開立檢查單,由產科個管師安排檢查時間即可。定期衛教講座方面,「Daddy, Mommy先修班」針對孕婦、嬰兒相關話題提供準爸爸準媽媽系列學習課程,例如:妊娠期間常見不適及症狀處理、剖腹產與自然產介紹、生產減痛舒緩運動──拉梅茲呼吸法及生產球、哺乳姿勢指導及寶寶含乳技巧、為您的寶貝沐浴及臍帶護理、嬰幼兒常見呼吸道及皮膚問題、等。「哺餵母乳分享會」則與民間團體「祕密花園」合作,成立哺乳支持團隊,並舉辦哺餵母乳座談會。LDR「樂得兒」產房則是提供產婦人性化的服務。從陣痛(Labor)至醫院待產開始,到生產(Delivery)、恢復期(Recovery),都在同一個房間、同一張床上度過,讓產婦覺得好像在家中生產一樣。「在東基生產很好,很有安全感,而且先生可以在旁邊陪伴我。」曾在東基LDR病房生下一名小壯丁的張太太高興的分享著。還有,鼓勵並協助母嬰同室,例如:產後,護理人員會即刻把寶寶送至媽媽身旁,即協助母親在產台上擁抱嬰兒,讓媽媽與寶寶有第一次的肌膚接觸,促進嬰兒情緒及體溫保持穩定,藉此觀察嬰兒尋乳反應並建立親子關係。出院前,醫護人員會再教導如何在家及上班後持續哺乳,包含如何以手或是吸乳器擠乳與如何貯存母乳;並提供出院後的免費諮詢。過去在醫院常見奶粉廠商進出病房推銷,自推動母嬰親善後,這樣的活動已被禁絕,目的就是希望母親親自哺餵母乳。產後居家訪視是東基的另一項貼心服務。做過月子的女人都知道,做月子時既要照顧新生兒、又要調理產後身體的不適,還得面對一堆接踵而至的各式問題。因此,特別針對剛出院返家的產婦提供延續性服務,由護理師深入家庭給予正確的育兒觀念,讓媽媽寶寶不用出門就能得到貼心的諮詢。訪視的對象有新手媽媽、青少年產婦、高齡產婦、外籍新娘、高危險妊娠或經電訪有需要者。一位新手媽媽經護理師傳授撇步並成功學會躺著哺餵母乳後,心情大為放鬆,她說:「這樣,我明天就可以放心的回南部娘家做月子了!」對嬰兒來說,「母乳」是最合適、天然,也是最珍貴的食品,雖然坊間各廠牌奶粉強調添加多種營養素,就是無法等同於母乳。母乳不但可提供足夠且均衡的營養素,對母親及嬰兒雙方,在精神及心理層面都有益處,還能增進寶寶的免疫能力。東基的產兒照護團隊,獲得政府「母嬰親善」的認證,與所有媽媽及家庭共同為下一代的健康打拼。台東基督教醫院相關院所導覽:http://www.uho.com.tw/search.asp?mod=hos&keyword=%A5x%AAF%B0%F2%B7%FE%B1%D0%C2%E5%B0%7C&page=1

瞭解Baby氣質 親子互動沒壓力

瞭解Baby氣質 親子互動沒壓力

每個家長在小孩出生前都會擔心孩子是否健康、是否好帶,當然帶小孩也考驗著照顧者的辨識能力、處理技巧與情緒控管,畢竟不是每個小孩都是那麼好帶,小孩本身、小孩氣質、照顧者、社會等因素,都會影響小孩處於壓力之中,一旦小孩長期處在壓力之下,也就是其生活的基本需求未能被滿足,可能會出現的行為問題如常亂發脾氣不易被哄騙或轉移注意力、破壞物品行為、攻擊人的行為、生活作息混亂等。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四維醫師表示,一般將小孩的氣質分成九個向度來區分:1.活動量:動作節奏的快慢與頻率;2.規律性:生活起居的規律性;3.趨避性:初次接觸新事物或環境的態度;4.適應力:適應事物和生活作息改變的難易程度;5.敏感度:對光線、噪音、氣味、觸覺的敏感程度;6.情緒本質:孩子的情緒通常是娛悅的或負向的反應;7.反應強度:指情緒反應的強度,高興或不高興;8.注意力分散度:指集中焦點和注意力的能力;9.堅持度:維持一個活動很長時間的傾向。其實不管正或負向的氣質,單就氣質本身而言並無好壞之分,端看孩子與環境之互動的結果,也就是說常是環境造成小孩的過度情緒反應,舉例來說,如果天性好動(並不一定是過動症)的幼兒遇到不愛動及喜歡靜態活動的照顧者,常會以物質哄騙的方式來轉移小孩的注意,結果愛動的小孩運動量不足常會亂發脾氣,且過度進食變成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吳四維醫師指出,最好的作法就是提撥一定時間陪其一起消耗體力,反而對照顧者與小孩都有幫助,所以瞭解氣質並且予以疏導,絕對會比否定或忽略來的有用。當然小孩因為自己的需求得到肯定與滿足,會對環境產生信賴與安全的感覺,自然情緒的穩定性就會比較好,照顧者也會因此得到成就感與信心對於小孩也就比較不會排斥,親子之間的感情反而更好,就以小孩的壓力來說當然大大減輕。但在此仍須強調,照顧小孩也要兼顧照顧者本身的生活品質,畢竟人不是機器,況且也只有人類才有能力判讀小孩這種細微的非語言動作與情緒,也就是一旦小孩太過難纏、或者你已經找不出方法來處理,你有一種精疲力竭的感覺時,不要勉強自己,應該適時的希望其他人協助照顧,否則一旦你崩潰你也無法有效的提供小孩協助。吳四維醫師指出,如果小孩的壓力過久,也跟成人一樣會導致許多的精神疾病,但是呈現的方式、還有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問題,並不像大人一般;如果壓力牽涉到的是暴力對待、生活或物質忽略、危險不安的環境如父母親常打架語言與衝突等,會讓小孩意識到自己無法存活下去的危機,身體的自然機制會過度釋放腎上腺素、可體松(一種壓力賀爾蒙),可能導致腦部的永久的傷害(類似於創傷後的壓力症),日後小孩比較容易出現身體發展遲緩、容易焦慮與緊張、較為沒有自信、常以悲觀的角度看待世界與自己、憂鬱傾向、對他人缺乏信任感等。是否有其他方式可用來協助小孩的EQ(情緒智商)呢?除了IQ(智能)之外,現在大家也逐漸認同EQ或SQ(社交智商)的重要性,吳醫師說,確實有不少小孩在天生的能力上就有問題,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有情緒控管不佳與缺乏耐心,自閉症其社交能力不良等,這些還是需要精神醫療的介入,基於專業的考量,建議還是要找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吳醫師建議一些平常大家都可以做的方式,如適當的肢體活動,以刺激耳內前庭與小腦的發育,對於平衡感的發展非常有用,也有穩定情緒的功用;適當的肢體接觸,如擁抱與撫摸,可以緩和焦慮情緒與獲得安全感,畢竟小孩是相當無助的需大人關照。食物以高蛋白質、少糖、脂肪與澱粉,減少食物添加劑如色素與防腐劑;適當且充足的睡眠建議三、四歲的幼兒每天應有10-11小時的睡眠;減少看電視的時間建議每天約一個小時為限;這些對於小孩的情緒穩定與抒壓都有相當的幫助。最後,吳醫師強調,希望小孩未來有成就是每個家長的期待,也就是即使他現在既牛且難纏,也不必然未來就會不好,處理不來也只是還沒找到方法,如果持續處罰與忽略仍未見效,記得應該是你要試著改變方法與調適自己,而不是叫小孩變的讓你比較好照顧,畢竟小孩的壓力多數來自與環境互動造成的結果,也就是不是單單小孩自身的問題,所以身為幼兒代言人你,適當且敏銳的照顧與反應,對你的小寶貝是相當重要的。

新生兒黃疸 當心合併泌尿道感染

新生兒黃疸 當心合併泌尿道感染

新生兒黃疸是常見現象,當血中膽紅素濃度大於3毫克/毫升以上,家長就可以感受到有嬰兒黃疸情況。除了一些常見生理性黃疸外,還有一些是會影響膽紅素正常值,如:母親有糖尿病、生產過程中使用催產素、鎮靜劑或生產時使用硬膜外麻醉、出生時斷臍時間較晚、真空分娩造成頭血腫、臀位產、熱量攝取不足、出生後體重減輕太多及餵食母乳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求森說,臨床上也可見到有些是因為泌尿道感染引起,最近該院新生兒科就有三位接受照光治療新生兒,經過檢查發現是泌尿道感染,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並無輸尿管擴大或是水腎情形發生,尿液培養出大腸桿菌,給予抗生素治療後,泌尿道感染情況及黃疸情形都已改善,目前已痊癒出院。吳求森提醒家長,發生新生兒黃疸時,除了要排除生理性黃疸以外,不要忽略了泌尿道感染可能性。

氣溫驟降 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

氣溫驟降 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

天氣轉冷,氣溫驟降,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年紀較大民眾可能因氣溫變化使得腦部血液循環變差而引發眩暈。藥師提醒說,若未妥善治療,極可能導致中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藥劑科陳佳玟藥師表示,眩暈患者共同症狀是感覺四週景象會繞著自己旋轉,也有病患表示感覺自己繞著某一特殊物體旋轉。這些症狀顯然與一般頭暈不太一樣,因為頭暈並沒有這種「繞轉」感覺。一般患者若發現自己有眩暈情形,一定要趕快就醫,醫生會依病情需要安排做抽血檢查、特殊聽力檢查、眼振平衡檢查、特殊放射線檢查、頸部血管都卜勒檢查,所費時間約需七到十天,即可將眩暈原因檢查出來。陳佳玟指出,只要將眩暈原因找出來,配合藥物治療後,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患者可以治療痊癒,除非是藥物治療無效,或眩暈頻頻反覆發作而影響生活作息時,才需考慮開刀治療。最近因天氣轉冷,更使得原本有潛在性後腦血液循環不良患者,引發眩暈機會大增,她呼籲民眾多加注意,以免引起嚴重併發症。常被醫師用來治療眩暈藥物可分下列幾類:1.血液循環促進劑:眩暈病患多由於血管循環不良引起,所以常使用血管擴張劑來治療眩暈。由於微血管直徑約3 um,而紅血球直徑約7 um,只是擴張血管還不夠,還要能增加紅血球變形能力和減少血液黏稠度才是理想選擇藥物。常見的血管擴張劑有以下幾種:(1)Gina-ex,俗稱銀杏。可促進腦部循環,抗血小板凝血作用和清除自由基。(2)Euclidan:老字號末梢眩暈擴張劑。(3)Cephadol:具抗組織胺和抗膽鹼止眩暈藥物。(4)Flunarca、Suzin:一種鈣離子阻斷劑,防止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收縮促進血管擴張。2.神經機能賦活劑:(1)Alinamin F:活性維生素B1,有抗神經炎作用。(2)Methycobal:活性維生素 B12,可加速神經細胞代謝和修護受損神經纖維鞘。(3)Vit E: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3.鎮靜劑:有Diazepam、Serenal等。4.止暈劑:最著名的就是Bonamine。門診病患常問到,為何要連續服藥3個月?陳佳玟說,這是因為連續服藥3個月復發率較低,再者人體中樞對眩暈代償作用約3個月。判定眩暈治癒與否標準是依病患主觀感受,3個月以上不發作眩暈,所有從前不適感覺都已消失,且客觀上檢查無異常眼振即可認定治癒。一般說來,末梢性眩暈,持續服藥3個月大多可治療成功,約有3成病患甚至需服藥6個月以上。陳佳玟建議,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讓病患在家自行進行簡單平衡體操。首先讓病患睜眼,兩手平伸,原地踏步五十步。再閉眼,原地踏步五十步。如此早晚各做一次,觀察病患踏步時身體傾斜情況,可評估進步情形。

「菸害防制法」上路 倒數前1週總體檢

「菸害防制法」上路 倒數前1週總體檢

癮君子們請注意!於禁菸場所吸菸,最高罰1萬元。禁菸場所未依規定於所有入口處設置明顯禁菸標誌,最高可罰5萬元!只剩6天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就上路了(98年1月11日),各位民眾和老闆,您準備好了嗎?為確保民眾及各機關行號等禁菸場所,能確實瞭解菸害防制法新規定並落實遵守,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97年12月起即進行12行政區各類型禁菸場所及重點街道掃街;根據衛生局統計資料顯示,在完成訪查輔導2萬3,095家中,已於入口處設置禁菸標示者高達7成;衛生局呼籲所有禁菸場所應於所有入口處設置明顯禁菸標誌,而且不能提供與吸菸有關的器具,否則將被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衛生局表示,98年1月11日施行之「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已明文增列室內公共場所、三人以上共用之室內工作場所、供公眾休閒娛樂消費之室內場所、大專院校之室內場所,供兒童及少年教育或活動為主要目的之場所、大眾運輸工具、車站及旅客等候室等處,為全面禁止吸菸場所;各禁菸場所若未依規定於所有入口處設置明顯禁菸標示,或供應與吸菸有關之器物,將被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於禁菸場所吸菸者,將被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公共場所禁菸已是全球趨勢,為營造清新健康無菸好環境,衛生局表示,未來仍會全力結合社區、民間團體資源,持續推動菸害防制工作,以降低市民吸菸率,營造更多無菸環境,讓市民能免於二手菸害,並呼籲所有市民都應支持室內公共及工作場所全面禁止吸菸,同時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業者、市民共同響應支持推動無菸環境,大家攜手共同為營造清新健康的生活、工作環境來努力,讓所有市民都能深刻體驗一座健康美麗的城市。

身心一體 ”壓力”影響你的健康情形

身心一體 ”壓力”影響你的健康情形

眾所週知身心是一體的,然而一般人,甚或醫療人員對疾病往往偏重身體的層面,較輕忽與壓力有關的「心理」層面,導致對疾病的病因或治療未臻完善。處於二十一世紀高遽變性、競爭性的大環境下,鮮有人不具壓力。事實上,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壓力,而心理現象時時存在,或可說:時時皆心理、處處俱壓力。奇美醫院精神科 李添誠醫師表示,對壓力來源而言,社會心理壓力可歸於外在性的,另有內在性的生理壓力源,此兩類壓力源持續作用後將相互影響並加速惡化。例如,就癌症患者而言,除病痛直接帶來的生理壓力外,因對病情、治療或預後的認知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又會增強壓力的影響效果。壓力會引起強烈的生理與情緒反應,進而導致血壓的升高,面臨壓力的感受若是不確定性、壓迫性或危險性時,會產生焦慮;若感受是失落的,會產生憂鬱;感受是挫折的則情緒反應是憤怒。李添誠醫師說,研究已證實情緒對邊緣性高血壓個案確有影響:焦慮與憤怒顯著地使個案的收縮壓及舒張壓上升;反之,愈快樂則收縮壓愈低,短暫的心理壓力、焦慮、憤怒或哀傷等情緒反應均會引起心臟搏動速度和血壓的變化,精神生理的研究亦顯示壓力會促進、加劇心律的障礙,即使無明顯的心臟疾病,亦可引發竇性心搏過慢,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房性和室性早搏,嚴重者更會造成致命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李添誠醫師表示,受到壓力時,消化道常明顯地表現出其生理反應,有腸胃症狀的病人,其中約一半左右是激躁性腸胃症候群的患者,最近的研究顯示社區中具此症候群症狀的人有百分之六十從未因此就醫,女性的患者是男性的二到三倍,在已開發國家較普遍,且近年來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可能跟壓力、生活型態與飲食的改變有關;激躁性大腸症候群主要是便秘、腹瀉兩樣症狀常交互出現,適當的藥物治療雖可暫時緩解症狀,然處於巨大壓力下,藥物治療效果則不佳,欲達較佳之治療效果,仍須協助其各種情緒的改善及有效地舒解生活的壓力。 糖尿病之病因為多種因子構成,包括遺傳、體內功能不平衡及壓力,在各種壓力影響下,血糖濃度會驟增,病人也會因壓力及情緒的變化而使病情惡化;因此,適當的避壓、減壓可使糖尿病獲得較好的控制。另外,免疫系統可保護我們免於感染,壓力可直接擾亂免疫系統,使人容易受到感染,亦即壓力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微生物感染的機率,有些臨床研究已證實學生於考試前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比平時高,在面臨壓力時潛伏在體內的疹病毒或結核菌復發的機率亦較高;癌症之發生也和惡化與免疫力之下降有關,壓力既會降低免疫功能,自會助癌症細胞一臂之力 ,尤其是作用於T型淋巴細胞,許多罹患癌症的病人,發現其T型淋巴球數目明顯地減少。過度或持續過久的壓力影響層面既深且廣,對於疾病,更是如此。以上僅就幾種常見的身體疾病簡略介紹其關聯性。當一個現代人,對於壓力的管理,如預測、避免或減少壓力源應有起碼的概念。良好的壓力管理,可避免疾病之發生,即便不幸罹病,亦可減輕症狀的惡化,讓疾病更易於治療或加速痊癒的能力。

出血經痛、骨盆腔疼痛 當心子宮肌瘤

出血經痛、骨盆腔疼痛 當心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最常見的一種婦科腫瘤,根據統計,生育年齡的婦女大約有百分之二十都有子宮肌瘤。。臺安醫院婦產科周輝政醫師表示,超過40歲的婦女當中,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都患有"無症狀的子宮肌瘤"。所謂無症狀的子宮肌瘤,指的是子宮長有肌瘤,但是沒有經血過多、腹痛或是頻尿等等症狀,所以患有無症狀子宮肌瘤的婦女,通常不會因此去找醫師,往往是在例行的健康檢查當中,發現子宮肌瘤的存在。許多人會感到奇怪:為什麼子宮長了一個很大的子宮肌瘤,卻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周輝政醫師說明,子宮肌瘤的症狀除了和肌瘤的大小有關以外,肌瘤的位置也很重要。長在子宮內層,靠近子宮腔的肌瘤特別容易發生出血的症狀,長在子宮外側的肌瘤,症狀較少,也就比較不會引起注意。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症狀包括以下幾點:一、出血與經痛:這是子宮肌瘤最常見的一種症狀,也是患者尋求診斷與治療最主要的原因。通常患者會有各種程度的貧血。會造成痛經的通常是一種稱為「子宮腺肌症」的良性子宮瘤,外觀上和子宮肌瘤不容易區分,但是有經驗的婦產科醫師可以藉由病患的症狀和超音波的影響,把它和子宮肌瘤作一區分。開刀前區分這兩種腫瘤相當重要,尤其是想要保留子宮,只切除腫瘤的患者。因為子宮肌瘤可以很完整的切除下來,但是子宮線肌症的腫瘤和子宮肌肉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線,往往無法完整切除。二、慢性骨盆腔疼痛:有時子宮肌瘤太大,造成骨盆充血或是子宮肌瘤的組織壞死,往往造成骨盆腔慢性疼痛,月經時間以外,也會有疼痛的症狀。三、壓迫的症狀:子宮肌瘤大到某一程度以後,就會產生壓迫的症狀。最常見的是因為壓迫膀胱產生頻尿的症狀,有時會也壓迫輸尿管導致輸尿管水腫或是腎臟水腫;較少的情況會壓迫大腸,造成便秘甚至腸阻塞;極少數情況下也會壓迫下肢的血管,造成血管栓塞。四、不孕:真正因為子宮肌瘤引起的不孕症相當少,佔所有的不孕病人中不到百分之三的比例。大部分的子宮肌瘤可以經由婦產科的門診檢查以及腹科超音波檢查而被發現,有經驗的超音波醫師可以經由超音波檢查,區分出子宮肌瘤和子宮線肌症,準確度相當高。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子宮肌瘤是一種良性的肉瘤,只有大約有千分之三是屬於惡性的腫瘤。雖然腫瘤的良性還是惡性,必須手術以後經由病理檢查才能知道,但是並不是每一位有子宮肌瘤的患者都必須接受手術。沒有症狀的子宮肌瘤通常不需要開刀,但是如果有下列的情況時,則必須考慮接受手術:‧異常子宮出血,導致貧血,而且無法用保守的療法改善。‧慢性的骨盆疼痛,合併有嚴重的痛經、性交疼痛,或是下腹部不舒服。‧急性下腹部疼痛。‧頻尿或是輸尿管水腫。‧子宮肌瘤長的很快,或是停經以後還繼續長大,這時候必須考慮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大的子宮肌瘤,並且有壓迫的症狀。‧不孕,除了子宮肌瘤以外,沒有找到其他的異常。過去許多人認為,子宮的大小到懷孕三個月以上,最好就要開刀拿掉子宮,但是有一些教科書認為,只有在不想要生育而且有明顯症狀的情形下,才必要因為子宮肌瘤進行子宮切除手術。子宮切除的方式包括將子宮整個切除的全子宮切除術,以及保留子宮頸或是少部分子宮下半段的次全子宮切除術,除了子宮切除術以外,也有一些保守的內科療法,被用來處理子宮肌瘤的問題。例如一種荷爾蒙製劑GnRHa,可以用來讓身體處於一種「假停經」狀態,在六個月內讓子宮肌瘤的大小減少40-60%,但是因為費用相當高,健保並不給付,打針以後會出現更年期的症狀,因此頂多只能用藥六個月,停藥以後,子宮肌瘤的大小仍會恢復。周輝政醫師強調,由於子宮肌瘤的治療,必須依據個人的狀況以及相關檢查的結果而定,決定手術之前,應該詳細和您的醫師討論。即使暫時不需要開刀,仍應定時回醫院檢查。

右睡姿勢好入眠 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右睡姿勢好入眠 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

冬天即將來臨,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節,天氣轉冷,血管容易收縮,血壓容易上升,血液循環變差,一些心血管相關的疾病問題發生的機率增加,尤其是原本已經有腦血管硬化的病人,可能會增加腦中風的機率,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護理部藉由簡單的心血管疾病預防,期望大家都能平安度過寒冬。內科加護病房許琦珍護理長指出,許多心血管危險因子之間是互相有關聯的,如肥胖、吸菸、缺乏運動等,因血壓升高,並會使血中膽固醇的值升高。另外,二手菸、壓力、過量飲酒都是助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而原本有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抽煙、缺乏運動或是老年人,更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對象。所以,在冬天要特別注意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而對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平日就應做好自我保養的工作,有助於減少患病及復發的機會,但主要仍應針對危險因子來預防最有效。許琦珍護理長建議,可另外補充維他命C、E或是抗氧化保健食品,並要特別注意四肢及頭部保暖,另外,根據研究指出,睡姿採右睡者,心跳會趨於緩慢,全身會容易放鬆,可幫助入睡又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您不妨試試看囉!在冬天冷颼颼的低溫下,吃個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及麻辣火鍋等,是冬天一大暖爐!許護理長提醒,為了自己的健康,也可以自己在家中烹調,可以人蔘、當歸、枸杞、紅棗或黑棗等作為湯的藥材,以香菇、海帶或香菜來增添食物的美味,利用蒜、醋、薑、香草片、檸檬、蕃茄或鳳梨等來調味,並以烤、蒸、燉的烹調方式來保持食物的鮮味,不僅低油、低鹽、新鮮又美味,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可以降低癌症的發生,真是一舉數得!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