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3C育兒?5歲低頭族近視飆350度

3C育兒?5歲低頭族近視飆350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歲的黃小弟為家中獨生子,平日父母忙於工作無法陪伴,因此買了一台平板給他玩遊戲、看卡通打發時間,他下課回家後除了看電視以外,其他時間就是躺著玩平板,父母覺得黃小弟不吵不鬧,非常乖巧,不料學校視力檢查時發現,黃小弟雙眼近視350度且視差高達0.2以上。父母低頭族 孩子有樣學樣基隆市衛生所表示,全台家庭3C產品普及率達九成八,有近五成學齡前兒童曾經一天使用1小時以上的3C產品,家長們應多加關心與注意。許多人有空就低頭猛滑手機,造成視力惡化及疲勞,小朋友對眼睛疲勞不適的警覺性低,不知道要適度休息,持續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的結果,往往增加近視度數,而坐姿不良更會造成兩眼視差拉距,若父母也是低頭一族,小朋友往往有樣學樣變成小低頭族。衛生所每年協助幼兒園進行一至二次視力檢查,若小朋友有視力異常情形,衛生所會開立轉介單,請家長帶小朋友儘早就診。2歲以下避免使用3C產品基隆安樂衛生所主任李炯宗提醒,3C產品對兒童的視力傷害很大,2歲以下的兒童不建議使用3C產品,2歲以上到高中以下的兒少,每天使用不超過1小時,且使用30分鐘要休息,另外,應多讓兒童從事戶外活動,可以減少近視的發生率。

香蕉或小黃瓜 自我檢測你是硬漢嗎?

香蕉或小黃瓜 自我檢測你是硬漢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硬不起來」是許多男性相當在意的話題,根據統計,台灣年過40歲的男性約25%有性功能障礙,可透過四個等級的「水果比喻法」自我檢測,第一級是陰莖有變大,但沒有硬度,像蒟蒻一樣;第2級為陰莖有硬度,但無法完成行房,像是去皮的香蕉;第三級是陰莖硬度可勉強行房,但未完全堅挺,像是帶皮的香蕉;第4級則是陰莖完全堅挺,像小黃瓜一樣,可達到滿意的性生活。抗氧化營養素食物有助「性福」南投醫院泌尿科醫師李昇平指出,造成性功能障礙的原因,分為生理及心理兩大因素,但也可能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荷爾蒙等多種問題導致,醫師會先找出病因,調整源頭進而改善勃起障礙。坊間傳言牡蠣、牛鞭可以重振雄威,也有人說多吃藍莓、蘋果等水果可以幫助勃起,可信度如何?南投醫院營養師蔡秀雯表示,依醫學研究,特定食物及蔬果的攝取,雖可降低勃起功能障礙發病機率,但在營養素上,發現缺乏維生素B12與攝取較多加工肉類和精製穀物的男性,比較容易有勃起功能障礙,建議在維持均衡飲食下,可多攝取含豐富抗氧化營養素的食物,可以讓人比較「性福」。 亂吃偏方 當不了硬漢又傷身李昇平醫師表示,食物的攝取終究只是輔助,一旦民眾有勃起障礙困擾時,除了要找專業醫師診治以外,也應維持良好睡眠品質、均衡飲食營養、情緒保持平穩及規律運動,才是保健的不二法門。也不要聽信來路不明的偏方,以免花大錢當不了「硬漢」,又危害到健康。  

失業導遊轉行當保全 失志症候群上身

失業導遊轉行當保全 失志症候群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8歲的阿龍是一名資深國際導遊,去年買了人生中第一間房子,雖背負房貸,但因旅遊產業蓬勃,收入相當不錯,生活過得美滿穩定。沒料到今年突然爆發新冠肺炎,各國陸續鎖國,旅遊業受重創,公司不堪負荷結束營運。重大的環境改變讓阿龍頓時失去經濟收入來源,只好轉行從事基層保全。 疫情衝擊工作及生活   身心症患者求診增3成自從當了保全,阿龍時常情緒低落、想法負面,覺得人生沒有目標,每日輾轉難眠無法入睡,脾氣也變得容易不耐煩,甚至為了小事與太太發生激烈口角,家人驚覺不對勁,趕緊求助身心診所,阿龍被告知出現「失志症候群」,並積極接受治療中。 開業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此波新冠病毒疫情擴散,讓許多人措手不及,失業潮及商店倒閉潮接踵而來,讓許多人面臨人生及環境的重大轉變,並承受龐大身心壓力,若無法處理及調整這些壓力,容易產生無力感、絕望感及孤立感,長期會合併失眠、恐慌、焦慮等身心症狀,嚴重者會對生活失去目標,失去人際社交動力,造成「失志症候群」上身。 近期類似阿龍的求診患者激增三成,經臨床問診後發現,患者大多具備自我要求高、把工作當生活重心及目標導向者,由於努力工作獲得成就感,加上生活主要都在工作,發生疫情後突然沒了工作及收入,加上失去生活目標,因此出現「失志症候群」症狀,家人及朋友千萬不要輕忽。  合併藥物治療及紓壓技巧 幫助恢復生活功能楊聰財醫師指出,針對失志症侯群患者,治療上會採用藥物與非藥物合併治療。以藥物來改善患者憂鬱、失眠及焦慮等生理症狀,讓患者找回生活節奏,有體力維持社會功能,後續經由心理會談治療,穩定患者情緒及建立正向的認知,並教導正確的紓壓技巧,讓患者恢復睡眠、營養及運動等「三好」功能。 楊聰財醫師提醒,這波疫情險峻,目前仍看不到終點,民眾除了平時做好自我防護工作外,若察覺自己或家人出現身心不適症狀時,應儘早就醫檢查,避免造成更嚴重的身心災害。 失志症候群自我評量(1)每天不容易入睡、失眠(2)我覺得既難過又悲慘(3)我對生活感到洩氣(4)我覺得焦慮煩躁(5)我覺得無望無助(6)我對很多事情感到生氣(7)我喪失生活中的角色跟目標 若出現上述五項(或以上)者,可能有失志症候群症狀,應提高警覺,如有需要,應由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評估診斷及治療。

孩子皮膚總是黑黑的?當心糖尿病警訊

孩子皮膚總是黑黑的?當心糖尿病警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翰翰從小胃口就很好,長輩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因此家裡備有各種食物,讓小學四年級的他體重就超過60公斤,食量比一個成人還多。直到媽媽發現翰翰的腋下和脖子後方總是黑黑的,原以為是孩子洗澡沒洗乾淨,但不論如何清洗皮膚仍呈現黑色暗沉狀,就醫得知是「黑色棘皮症」,且糖化血色素高達13.5%(正常值4-6%),確診為兒童第二型糖尿病,合併有高膽固醇與高尿酸血症,須立即接受治療。「小時候胖不是胖」觀念錯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兒童內分泌科劉明侑醫師表示,黑色棘皮症是因為血糖上升,導致胰島素大量增加引發的皮膚現象,好發在體重超重、肥胖的青少年或成人,臨床上被視為糖尿病的警訊。根據教育部對全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調查顯示,有三成的國中學童體重超重、甚至達到肥胖的程度。許多家長還停留在「小時候胖不是胖,之後長高就會瘦」的錯誤觀念,事實上青少年肥胖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機率到成人時期仍是肥胖,兒童時期過重會增加日後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慢性疾病的風險,對心臟血管、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胖童人數激增 年紀輕輕就有三高劉明侑醫師指出,近年兒少肥胖求診人數逐漸增加,其中不乏年紀輕輕就被診斷第二型糖尿病、高膽固醇、甚至高血壓等「三高」代謝性症候群,需要長期服藥,甚至施打胰島素治療的個案。推測原因不外乎是飲食不正常、室內生活型態與運動不足,缺乏正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所造成。事實上兒童與青少年時期,若能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問題並介入治療,提供良好的生活與飲食衛教,許多孩童不必依靠藥物就可以獲得明顯改善,避免日後各種併發症的產生。及早控制體重 避免影響健康、社交及學習有鑑於兒童肥胖問題對於健康、教育和生活品質均造成危害,劉明侑醫師建議,兒童與青少年應每年測量身高與體重,計算BMI值,參考衛福部公布之建議值(www.hpa.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9547/File_8986.pdf)來判斷孩子是否屬於過重或肥胖。如果發現孩子的BMI值超過正常值,應尋求專業兒科醫師接受詳細評估,檢查是否出現黑色棘皮症、高血壓、肝腫大等,並視情況安排空腹血糖、血脂肪、肝功能,評估是否已經產生相關疾病須介入治療。更重要的是,兒童與青少年的肥胖控制需要全家人共同的支持與努力,搭配健康的生活型態和飲食改善,必要時尋求營養師、兒童身心科醫師的協助,才能有效達到長期控制的效果。

孕婦盲腸炎 微創手術解危寶寶順產

孕婦盲腸炎 微創手術解危寶寶順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0多歲孕婦懷孕26周時,突然腹痛難耐,她擔心胎兒出問題立即就醫,檢查發現寶寶沒有異狀,醫師以觸診、超音波及抽血檢查,診斷孕婦罹患闌尾炎,經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盲腸後,孕婦已康復,並於日前產下足月的健康寶寶。懷孕疼痛部位可能在中間或右上腹南投醫院外科醫師黃信傑表示,闌尾炎的症狀為右下腹痛、發燒、噁心、嘔吐等,孕婦隨著懷孕子宮脹大,因此疼痛的部位有時會不太典型,可能會出現在中間甚至右上腹部疼痛。為了胎兒健康,醫師不會安排X光或電腦斷層,會依患者狀況安排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檢查。可採抗生素治療替代 療程會拉長黃信傑醫師表示,懷孕期間罹患闌尾炎,若不接受手術治療,可安排抗生素治療,但單靠抗生素治療,療程會拉長,且仍有闌尾炎復發的可能。如果闌尾潰爛甚至破裂,恐導致腹膜炎,嚴重危及母嬰的生命安全。黃信傑醫師指出,腹腔鏡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恢復較快,且手術時會盡量避開子宮,避免刺激胎兒。術後也會與婦產科跨團隊合作,監測胎兒狀況,確保母嬰健康。術後復元期,孕婦與一般民眾差不多,大都不影響後續的生產。

服用止痛藥的五不五要

服用止痛藥的五不五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論是頭痛、關節痛亦或是生理痛等,在疼痛難耐情況下,許多民眾選擇使用止痛藥來緩解疼痛。據行政院衛福部102年民眾用藥行為調查結果顯示,有8.3%的人表示會同時使用感冒藥及止痛藥,17.9%的人曾同時使用外用酸痛藥及口服止痛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藥劑科藥師藥師提醒,當心有重複用藥及止痛藥濫用的疑慮。而目前醫療上用來緩解疼痛的止痛藥,大致分為3大類:●乙醯胺酚類止痛藥/屬於中樞止痛藥,例如普拿疼,通常用來解熱鎮痛,如發燒、頭痛、肌肉關節痛等,但不具消炎的作用,藥品本身透過肝臟代謝,一天不要服用超過4000mg,如過量可能會產生肝毒性,許多綜合感冒藥及感冒糖漿多摻有,服用時應注意是否過量。●非類固醇類抗發炎藥物/解熱鎮痛及消炎效果,常做成口服、外用製劑及針劑來使用,如有胃潰瘍或肝腎功能不佳者,需謹慎使用。●鴉片類止痛藥/如嗎啡等,止痛效果更甚於其他2類,具有成癮性,屬於管制類藥品,需經由醫師評估處方後,才可以使用。謹記5不5要 用藥更安全李敏慈藥師也提醒,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針對止痛藥使用,提供「五不五要原則,應遵守「五不」:不過量、不喝酒、不併用、不空腹、不亂買,還有「五要」,「要知道」:使用止痛藥種類,過量使用止痛藥會有傷肝臟、腸胃、腎臟等風險;「要看標示」:看藥品的藥盒或說明書的成分及注意事項;「要告知」醫生是否曾對此類藥物過敏、是否有肝臟、腸胃、心臟、腎臟等疾病,或同時併用其他藥品;「要遵醫囑」依照醫生、藥師所給予資訊用藥;「要問專業」:服用止痛藥後,如有任何不適症狀,包括過敏反應、四肢腫脹等,應速就醫。

兒童急性蕁麻疹難治 竟是黴漿菌作怪

兒童急性蕁麻疹難治 竟是黴漿菌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8歲的佑佑某天從學校回來,身體出現微凸、略帶紅色的皮疹,去診所就醫時,醫師診斷出蕁麻疹,開立抗組織胺和類固醇藥物,過了兩天症狀改善不明顯,轉往醫院檢查,發現黴漿菌抗體呈現陽性反應,經過抗生素合併抗組織胺治療,蕁麻疹很快就改善,確診是黴漿菌引起的蕁麻疹。一生有20%罹患率 5成找不出原因奇美醫院兒科部醫師陳威毓表示,蕁麻疹是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此種過敏反應和體內的肥大細胞及嗜鹼性球有關,有時發生在更深層的組織會產生血管性水腫,造成眼睛周圍或嘴唇腫脹,甚至發生在喉部周圍,嚴重可能會影響到呼吸。每個人一生中約有20%機率會發生蕁麻疹,依據持續發作的時間分急性和慢性,超過六周定義為慢性蕁麻疹。常見的急性蕁麻疹的原因包括食物、藥物、昆蟲叮咬、接觸過敏原、輸注血液製品、感染等。至於慢性蕁麻疹的原因較為複雜,約有60-70%是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約30%是誘發性蕁麻疹(冷刺激、運動、洗熱水澡、流汗、壓力等),另外少數是因為自體免疫疾病、血管炎、甲狀腺疾病、腫瘤所引起的。診斷蕁麻疹不難,但要找出原因不易,急性蕁麻疹仍有超過五成找不出原因,除非發現蛛絲馬跡例如每次吃海鮮就會出現,這時可做過敏原檢查,感染是兒童常見病因,有賴詳細病史詢問檢查判斷。二代長效抗組織胺 較無嗜睡副作用陳威毓醫師指出,蕁麻疹若僅有皮膚症狀如紅腫癢等,可冰敷或輕拍緩解,藥物目前以抗組織胺為主,短效第一代抗組織胺雖有嗜睡副作用,不過效果不錯。如果病程較久可選擇第二代抗組織胺,較少嗜睡,若是細菌或黴漿菌則要用特定抗生素治療。較嚴重合併血管性水腫甚至影響到呼吸,須急診處理維持呼吸道暢通,也可能用腎上腺素或是類固醇。至於慢性蕁麻疹以第二代長效抗組織胺為主,療程可能要半年以上。

肺癌晚期免驚 二代新標靶藥可抑病程

肺癌晚期免驚 二代新標靶藥可抑病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9歲婦人,因下背疼痛至神經科求診多次,但症狀都無法緩解,只能臥床吃止痛藥度日。經醫師轉診至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才發現不菸不酒、生活習慣良好的她,竟然罹患ALK陽性肺癌,且已發生腦部及骨頭轉移,壓迫神經造成嚴重下背痛。收治該病患的義大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魏裕峰醫師表示,患者來診時頸部淋巴腺腫大的症狀已經明顯可見,經全身電腦斷層掃描後發現,不僅肺部有腫瘤,甚至連肝臟、腎臟、全身骨頭及腦部都已有腫瘤轉移,情況嚴重。魏裕峰醫師直言,這種病例,過去在沒有標靶藥物時代,生命預期只剩三到六個月。所幸隨醫療科技發展,病患檢測ALK基因為陽性,該婦透過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治療後就迅速控制病程,治療一個月後從終日臥床已能獨自行走,生活品質大幅改善。基因突變造成癌變   標靶治療為首選台灣的肺癌病患中,有七成左右為肺腺癌。台灣女性的肺腺癌,有九成以上沒有抽菸史。魏裕峰醫師說,肺癌致病原因多,這些不抽菸的肺癌患者,因基因突變產生癌變的不在少數,其中又以EGFR及ALK型為常見的突變基因型。不幸中的大幸是,若肺癌患者有找到基因突變型,臨床可透過標靶藥物進行治療,療效通常較傳統化學治療或免疫療法來得好。魏裕峰醫師指出,ALK陽性肺癌標靶藥物種類多,根據臨床經驗,有七成以上的機率能有效控制肺癌、縮小癌細胞,總括來說有九成病患能讓病情獲得穩定控制,治療效果佳。治療選擇多樣 醫籲勇於面對積極治療採用第一代標靶藥治療的患者,若治療出現抗藥性也無須緊張,二線亦有新型且高療效的藥物可以使用。與過往治療相比,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有突破性的療效,不僅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延長至16.7個月以上,整體存活期大幅延長至34.1個月,針對發生腦轉移的患者也有逾6成以上的反應率。與傳統化療相比,使用標靶藥物可精準控制疾病並減少副作用的產生。所以在ALK標靶藥物選擇上,除了考量單一藥物的療效,讓病患持續使用不同種類標靶藥物也是個人化治療的考量重點之一。魏裕峰醫師補充,選擇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作為治療除了能有效控制肺癌,發生抗藥性以後,仍有機會接受後線標靶藥物治療,無須重返傳統化療。上述個案就是直接使用新型口服ALK抑制劑,使用兩周後就能下床行動,效果良好。魏裕峰醫師呼籲,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鼓勵民眾定期進行篩檢,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醫師也建議,若出現久咳不止、咳血、莫名體重減輕、食慾不振等症狀就要當心,若合併出現持續性、定點骨頭疼痛可能已出現骨轉移,應盡速就醫。確診肺癌後癌友也不需緊張,標靶藥物的問世已讓肺癌存活率大幅提高。也提醒患者治療效果、副作用因人而異,單一藥物的療效非治療絕對指引,鼓勵患者主動與醫師討論用藥選擇,以利醫師制定選擇適合患者的個人化治療。 

胖婦體重破百 換人工膝關節仍走不動

胖婦體重破百 換人工膝關節仍走不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60歲、體重飆破120公斤的婦女行動不便,已到需人攙扶地步,換了人工關節還是走不動,才接受減重手術,術後3個月瘦了25公斤,終於可以行走自如,連防疫期間也不怠惰,持續在住家附近散步。她說,早知道就應該減重,膝蓋也許可以用更久。瘦身後降血壓藥3顆降至1顆婦女表示,體重一直是她的困擾,怎樣都瘦不下來,10年前,朋友就推薦她接受減重手術,她一直裹足不前,等到無法行走,骨科醫師建議兩腳都要換人工膝關節,手術先換了一邊,沒想到還是得靠旁人扶著走路,才痛下決心,接受胃繞道手術。台中慈濟醫院代謝及減重中心主任李旻憲指出,婦人手術後3個月減了25公斤,不僅可以自己走路,連降血壓藥也從每天3顆都還壓不住,減到只要1顆血壓就能維持正常,原因就是減重讓血液輸送面積縮小、心臟負荷變小,降血壓藥也就可以跟著減量。4K影像手術 減少出血及住院時間很多「超重量級」的人有意採取減重手術,卻很擔心手術風險。李旻憲主任表示,任何手術都有風險,但目前醫療科技發達,手術風險跟著降低,採用高畫質、高解析度影像整合式微創手術設備(簡稱4K影像系統)進行手術,比傳統內視鏡更清晰,對血管辨識度更高,即使是肥胖的人,脂肪分布比一般人來得多也不必擔心,因為在高畫質呈現下,手術精密度獲得大幅提升,可以減少出血、增加手術安全性與縮短住院時間。李旻憲主任提醒,少吃、多動是減重不二法門,最近英國一項研究顯示,體重過重是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感染後病情往往會迅速惡化,在家防疫也要少吃、多動,維持健康體態,達到身心強壯。

李明依驚罹甲狀腺癌 注意身體6警訊

李明依驚罹甲狀腺癌 注意身體6警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藝人李明依驚傳透過健檢發現罹患甲狀腺癌,緊急動手術治療,事後透露早已知有甲狀腺結節,但一直不以為意。醫師提醒,女性罹患甲狀腺癌機率高3倍,平常多注意身體上的警訊,包括出現脖子局部腫大、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及呼吸困難,尤其甲狀腺結節雖常見卻可能藏有甲狀腺癌。女性罹甲狀腺癌機率高3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指出,衛福部2016年台灣癌症發生率統計,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第7名,為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且男女明顯有別,並未進入男性癌症發生排行前10名,卻是女性10大癌症發生第4名;從癌症人數及發生率來看,2016年男性罹患甲狀腺癌為899人,女性罹患人數2780人,台灣女性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為男性的3倍。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勿因此掉以輕心,因為其中仍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一旦超音波檢查發現甲狀腺結節的形態有疑慮時,醫師便會安排細針穿刺及細胞學檢查評估是否有癌細胞存在。沈彥君主任表示,甲狀腺癌根據病理診斷不同,疾病發展及預後也有差異,主要包括: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濾泡癌、甲狀腺髓質癌、甲狀腺未分化癌、甲狀腺淋巴癌5種類型。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成以上,且好發於20~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成,好發40~50歲,這兩類型若能早期診斷出來並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95%,但若發現較晚,癌細胞轉移,第四期10年存活率僅約50%。脖子有腫塊或吞嚥困難速就醫另外,甲狀腺髓質癌若能早期診斷,5年存活率可達80~90%,第四期的5年存活率約25%;甲狀腺未分化癌發生率低,但進展較快,且死亡率較高,5年存活率僅約5%。沈彥君主任提醒,誘發甲狀腺癌的主要因子除了遺傳及輻射暴露,其他原因尚不明確。甲狀腺癌在早期大多無明顯不適,單靠症狀難以察覺,需定期以超音波檢查才有機會早期診斷,一旦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就醫檢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