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改善「經前不爽」 遠離敗犬「衰」運

改善「經前不爽」 遠離敗犬「衰」運

活力四射的夏天來臨,是女生們展現美肌及身材的好機會。但就算備好屬於夏天的挖背背心、比基尼以及扶桑花洋裝,卻擔心小紅報到前會爆痘、水腫、脾氣壞,變成讓另一半受不了的「敗犬」嗎?想知道如何遠離經前水桶腰,變身美肌活力女生的好撇步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林姿吟醫師表示,女性體內的荷爾蒙系統就是女性美麗的關鍵秘密。當荷爾蒙每個月週而復始的變化時,從皮膚、體內水分的去留以及情緒都深受影響。例如,不少女生在月經來臨前,總會發現臉上多了幾顆又紅又大的生理痘,甚至胸前與背部肌膚也都難逃一劫。此外,不少美眉還會在小紅快來前莫名其妙的水腫、腹部鼓脹,或是頭痛、情緒暴躁易怒,疲倦無活力等,諸如此類的現象,在臨床醫學上統稱為「經前症候群」;根據統計超過八成五的女性都曾經歷一些經前不適的症狀,其中約5成的女性表示這些經前症狀達到會影響日常作息的程度,然而大多數人卻不知經前不適其實可以預防及改善,不需每個月默默忍受它。林醫師說明,許多國外的最新研究顯示,減緩荷爾蒙週期性的波動,可有效改善較顯著的經前症狀,而一些新型的口服避孕丸對此有所幫助。像是衛生署最新核准的超低劑量口服避孕丸,藉由24+4天的服用劑型,不僅降低每天攝取的劑量,且比一般口服避孕藥多增加三天的服用期。這「減量、延長」的新劑型設計,讓調節體內荷爾蒙的效果延續一整月,不僅比一般21天劑型的配方更能平穩女性體內荷爾蒙波動,並且還能達到有效的避孕效果。此外,有些口服避孕藥配方中使用新一代的黃體素,能制衡女生體內雄性素所引起的皮脂腺過度分泌的問題,降低粉刺惡化成囊腫型的生理痘,也可以中和由雌激素所引發的水腫問題,改善因水分蓄積造成的體重上升。林醫師說,漫長暑假,有痘痘或經前水腫等不適問題的美眉們可在諮詢專業醫師後,使用這類新劑型小丸子來改善,也能夠自信穿上比基尼泳衣展現窈窕美姿,朝向勝犬之途邁進。另外醫師也叮嚀,使用避孕藥另一好處是幫助女性遠離意外懷孕的風險,不趕暑假墮胎潮,才是王道喔!!延伸閱讀:http://www.wewomen.com.tw/knowledge/care_a.asp?dataId=594

乳癌病友自行車環島挑戰 6/18邀您一同加油打氣

乳癌病友自行車環島挑戰 6/18邀您一同加油打氣

一支由乳癌病友姊妹和家屬組成的自行車環島挑戰隊,將自6月8日展開為期13天,宣導「摸一下、抹一下,婦癌防治大家一起來」的旅程。病友們發願藉由環島揭開宣導序幕,透過3年時間,至全國369個鄉鎮加強宣導婦女做好乳房健康三部曲及子宮頸抹片檢查,透過實際行動,傳達出乳癌病友的生命力。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臺灣95年新增6,895名乳癌個案,96年有1,552名婦女因罹患乳癌而死亡,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位、死亡率第4位。就地理區域來看,9成以上鄉鎮市區每年至少新增1名乳癌個案,由此可見,乳癌對女性所帶來的威脅,是沒有城鄉差距的,因此本活動希望藉由這群姊妹的行動力,並以369鄉鎮走透透概念,深入臺灣各角落,喚起民眾對婦癌防治工作的重視。乳癌其實並不可怕,是可以經由篩檢,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很高的癌症,早期乳癌在接受適當的治療後,病情通常可獲得控制甚至治癒,根據統計,乳癌的第1期存活率可達90%以上,而第0期乳癌的存活率甚至接近100%,就如參加自行車環島挑戰隊的姊妹們,罹癌後仍能活出自我,展現充滿活潑的行動力。此外,我國的乳癌治療品質並不亞於美國,雖然根據統計,臺灣乳癌5年存活率雖低於美國,但以各期別5年存活率來看,臺灣各期別存活率與美國相當,而整體存活率低於美國的主要原因為,我國婦女接受乳癌篩檢比率偏低,以致乳癌晚期個案佔較多。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50-69歲婦女2年內曾接受過乳房攝影篩檢率僅12%,美國則高達7成以上。所以,國民健康局再次呼籲婦女,為早期發現乳癌,請做好「乳房健康三部曲」,也就是「每月定期自我檢查乳房;35 歲以上每年接受專科醫師檢查;50歲以上的婦女,每2年至少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本次環島行程從臺北新店出發,沿途經宜蘭、花東、高雄,再沿臺灣西部回到臺北。中華民國自行車騎士協會何麗卿秘書長表示,自行車環島對一般人來說是對自我體力、熱情與毅力的挑戰,對乳癌病友來說更是如此,乳癌病友協會對自己與社會永不放棄的精神令人感動,此行在自行車騎士協會的專業領隊陪伴之下,希望能協助乳癌病友一圓自行車環島的夢,為3年至369鄉鎮進行婦癌防治宣導注入更多的動力。歡迎有意願支持病友的民眾於98年6月18日上午11時到台中市衛生局集合(南屯區向心南路811號),騎著自己的愛車一同加入為病友加油打氣的行列。【造勢車隊陪騎】集合時間:10:45集合地點:台中市衛生局活動時間:11:10~11:30活動路線:台中市衛生局→向心南路→向心路→文心路一段→台中圓滿戶外劇場

術前禁食 提高手術安全性

術前禁食 提高手術安全性

有過手術麻醉經驗的民眾,多數都知道「術前禁食」的規定,而且通常醫護人員會要求從手術前一天的半夜12點到當天手術之前,病患不能進食任何東西,連水也不能喝。但在臨床上,手術前仍然常發現有患者吃早餐或吃檳榔的情形。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李聰世醫師表示,事實上,手術麻醉之前如此嚴格要求禁食是有原因的。術前禁食最大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病患在麻醉時將胃裡食物嗆入肺部,造成吸入性肺炎。人在清醒時,任何異物跑進氣管都會引起保護性的生理反射(咳嗽),以將異物排出氣管外,然而當麻醉科醫師在手術前給予病患麻醉藥物,病患逐漸失去意識後,這樣的保護性反射就會消失,若此時胃部因為有食物鼓脹、大量胃酸分泌,就有機會溢出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可是需要長時間治療且有一定比例的死亡率呢!因此,接受麻醉時,一個「空的胃」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患者會有疑問?倘若接受的是半身麻醉(人是清醒的),是否也需要術前禁食呢?李聰世醫師表示,半身麻醉當然也需要術前禁食,因手術當中隨時會有變化,部分病患可能因為半身麻醉效果不佳,手術過程生命徵象不穩定等特殊因素,需要改上全身麻醉,此時若空腹時間不足,仍舊有吸入性肺炎的風險。究竟空腹時間需要多久才足夠呢? 李聰世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成人持續禁食八小時以上為基本原則,若術前僅飲用清澈液體(如開水、運動飲料、不含渣果汁),因為胃排空時間較快,則只需禁食兩小時;嬰幼兒若是餵食母奶,需要禁食四小時,若是餵食配方奶則需禁食六小時。儘管禁食時間足夠,但有些特殊情形如腸阻塞、孕婦、嚴重腹水或是長期腹壓增加的病患,仍然有較高機會造成吸入性肺炎。李聰世醫師指出,雖然手術前要禁食,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甲狀腺疾病…等而有長期服藥控制的患者,術前仍建議以少量開水吞用藥物,能使術中情況更穩定;但糖尿病患者於禁食期間切記不要服用糖尿病藥物或施打胰島素,以免造成低血糖的併發症。若患者因病情需要接受緊急手術搶救生命,就不堅持一定要禁食到足夠時間,當然此時胃部可能還有食物尚未消化排空,風險相對也會提高。術前禁食是病患手術麻醉前很重要的功課,唯有確實執行才能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清潔針具交換 阻絕毒癮愛滋危機

清潔針具交換 阻絕毒癮愛滋危機

藥癮者透過共用針具而感染愛滋病毒已成為我國愛滋病防治上之新隱憂,尤以94年,新增愛滋感染者當中有7成都是藥癮者,創下歷史新高,為因應日益嚴峻之愛滋疫情,有效控制預防靜脈毒癮群體間之愛滋病傳播。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97年1月起,依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政策執行「清潔針具交換計畫」設置清潔針具及保險套自動販賣機及社區藥局交換回收據點,有效提高清潔針具與保險套使用率,藉由提供清潔針具給藥癮者,以避免因共用針具、稀釋液及容器而感染如B型肝炎、C型肝炎及愛滋等血液或體液感染性疾病的傳播蔓延。臺北市「清潔針具交換計畫」之執行,與社區藥局、醫療院所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附設門診部等,設置47處針具交換執行點,其中社區藥局有30處,免費提供毒癮者清潔針具交換,另經評估以藥癮個案常出沒之區域設置清潔針具及保險套販賣機共17處,讓藥癮者使用清潔針具之便利及可近性之需求,避免因共用針具或稀釋液而感染愛滋或相關血液及體液傳染疾病之罹病風險與潛在危機,以阻絕毒癮愛滋危害。且考量其安全性,該局自97年7月起販賣機販賣之針具皆為安全針具,針具一旦使用後,針頭會自動內縮,避免扎傷民眾,另在設置點避開國小校區400公尺內,確以評估其安全性與防疫之平衡。臺北市95年度起配合行政院衛生局疾病管制局執行愛滋減害試辦計畫後,除了加強愛滋病毒篩檢及教育防治外,漸漸得以控制驟升的靜脈藥癮愛滋感染趨勢,至97年底毒癮愛滋新增個案已下降至1.5%,顯示減害策略之運用在已獲得具體成效。

骨折治療勿依賴非正規醫療

骨折治療勿依賴非正規醫療

人在世上,難免會生病或受傷;骨折自古就有,如今依然常見。由於一般民眾對骨折的了解有限,遇骨折情形常因此忽略或以不正確的方式來處理。雖然有許多古老的處理方式仍然被保存下來,但隨著解剖學及生理學的發展、X光的發現及應用、外科麻醉及手術技巧的進步,鋼板骨材的日新月異,現代的骨科醫師們對骨折及脫臼的病理機轉及治療方式的認識已經和古人大大不同。一般民眾面對其他疾病時,都會要求最好的檢查、最新的治療方式、以及最新最好的藥物;有的民眾還會上網尋找最新的醫療資訊來和醫師討論。但當面對常見的骨折脫臼等問題,許多民眾仍然依賴非正規的處理方式,兩相比較,不是非常奇怪嗎?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 - 李彥興醫師表示,當骨骼骨質失去連續完整性時,即稱為「骨折(Fracture)」。一般人常會問:「是裂開還是斷掉?」,許多人認為「裂開」只是「有條裂縫」,「斷掉」時兩個斷端分開才是「骨折」。但在醫學上,不論是「裂開」和「斷掉」,其實兩者都是骨折,只是「無移位骨折」和「移位性骨折」的差別而已。如果受傷時所受的力量較小,使得骨骼失去連續完整性,但還不足以使斷端移位,便是「無移位骨折」。那是因為骨頭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它的周圍還有許多韌帶、肌腱、肌肉、皮膚包圍著,這些組織包圍在骨頭的周圍而起了一些固定的作用,手術時將周圍組織打開就可以看到其實骨骼已經分開成兩塊了。如果此時沒有診斷出來,或者未用石膏或手術加以固定,甚至還使用患肢踩地提重,原本未移位的骨折很可能會變成移位,「裂開」變成「斷掉」,徒增治療上的困難,延緩復原的時間。至於「移位性骨折」則是因為受傷時所受的力量較大,在骨骼失去連續完整性時,周圍的軟組織無力維持原來的位置,甚至同時受到撕扯而破裂,就同時使得骨折斷端移位了。骨折又可分為「封閉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李彥興醫師指出,封閉性骨折發生時表皮完整無損,或僅有和骨折無關的表淺性傷口。雖然看起來單純,但是封閉性骨折仍有可能是粉碎性骨折或關節內骨折,絕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某些直接撞擊傷害雖然沒有傷口,但常使得受撞擊處的皮膚、皮下組織、及肌肉等組織受到傷害,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出現皮膚壞死甚至肌肉壞死的狀況,一定要由骨科專科醫師來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以防止併發症的產生。骨折時如果發生外物刺入或骨折斷端刺出的狀況,就形成「開放性骨折」,表示有一處和骨折處相通的外在傷口。這種骨折有較高的機會引起傷口發炎、軟組織缺損、甚至造成骨髓炎,應該由骨科專科醫師來做徹底的清創手術,將可能引起感染的異物或壞死組織加以清除,再視骨折及傷口的狀況來予以內固定或外固定,有時還需要做補皮手術來重建缺損的軟組織。李彥興醫師說,正是因為每一個發生的骨折都不一樣,處理的方式也都不同,所以受傷時一定要請骨科專科醫師詳細檢查,仔細評估。例如:有裂到關節面的骨折和沒有裂到關節面的骨折,兩者在處理時要考量的重點就不一樣,於是在治療上可能就會有不一樣的作法。又例如:脫臼發生時,有時候會合併有骨折同時發生,這就不是只單純將脫臼復位這麼簡單而已,還要視骨折的形態來決定是否要開刀治療。另外,骨折有時也會合併鄰近組織(例如血管或神經)的傷害,也必須列入治療時的考慮。總而言之,針對不同的狀況做最適當的處理,才能使骨折處順利的癒合,而不致於留下後遺症;受傷時應尋求骨科專科醫師的診療,切勿諱疾忌醫,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進一步傷害,得到最好的治療,儘早恢復肢體的正常功能。

愛喝啤酒是導致痛風主因

愛喝啤酒是導致痛風主因

痛風的成因是因為體內尿酸代謝異常,產生過多,或是腎臟排出尿酸的功能異常,排泄的尿酸過少,導致血液中尿酸過高,而使血液中尿酸濃度過度飽和,變成尿酸鹽結晶進而沉積在關節內,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及疼痛,形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奇美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  陳宏安醫師表示,典型的急性痛風發作,通常沒有先前的症狀,常在半夜發作,患者因急性的關節發炎疼痛而驚醒,第一大腳趾的關節是最常被侵犯的部位,其次是足背、腳踝關節及膝關節,上肢的關節較少被侵犯。發作的關節會有外觀上的紅腫熱痛,甚至於無法碰觸,任何輕微的碰觸都會使疼痛加劇,常被形容為連風吹到都會痛。如果不去理會,長期的發炎會使關節被破壞,沉積於皮下或關節周圍的尿酸結晶,便會形成痛風石,尿酸結晶也會在腎臟沉積,形成腎結石,損害腎臟功能。痛風好發於中年男性及停經後的女性,具有家族遺傳的傾向,正常人血中的尿酸值約為 7.0 mg/dl,而血液中尿酸的濃度愈高,持續的時間愈久,發生痛風性關節炎的機會也就愈大。從前痛風被認為是富貴病或帝王病,因為痛風常因豐盛的飲食如大魚大肉和飲酒而引發,陳宏安醫師指出,現代人生活水準提昇,生活中的飲食愈趨西化,肥胖人口隨之增多,因此痛風不再只限於富貴人家,變成一個常見的疾病。對於痛風患者,許多誘發痛風發作的因素宜避免:1. 飲酒過度:酒精會造成血液中尿酸升高及痛風的發作,尤其是促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其影響為加速體內嘌呤的代謝,產生過多的嘌呤,進而增加體內尿酸的產生,此外酒精也會使體內乳酸 (lactic acid)增加,減少腎臟尿酸的排出。其中又以啤酒的影響最大,最容易導致痛風的發作,因為啤酒除含有酒精外,另外在製造啤酒的過程中產生的啤酒花則包含許多嘌呤,會在體內進一步代謝成為尿酸,造成血液中尿酸急速升高及痛風的發作,有報導指出紅酒(葡萄酒)相對於啤酒,是對血液中尿酸影響比較小的酒類,但是仍不宜攝取過量。2. 避免攝取過度豐盛的食物及高普林類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魚肉貝類、濃高湯等,這些高普林類食物,應儘量少吃,以減少尿酸的形成,豆類並不需要特別禁止。如果體重太重,必須減肥,但不可快速減肥,因為快速減肥會使血液中尿酸升高,反而會誘發痛風發作。3. 多喝水:每天喝 2000-3000cc. 以上的水份, 可利尿酸排泄及預防尿路結石,但有心臟衰竭疾病及腎功能不好者例外。4. 按時服藥:如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幫助身體藉由尿液將尿酸排出體外,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降低尿酸濃度,使血中尿酸值恢復正常。注意患者有無使用藥物後的副作用,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引發的胃腸道出血,秋水仙素引發的腹瀉等。切勿任意切開痛風石,因其傷口癒合困難,而且容易受到細菌感染,患者宜遵從醫師指示,耐心服用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其痛風石仍有機會消失。 5. 發現高尿酸血症時,需要長期追蹤而且需要進一步檢查有無其他的相關疾病,如代謝症候群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高血酯、或腎臟病、或血液方面疾病等。痛風是一個可以治療及控制的疾病,患者宜聽從醫師指示,不宜相信偏方,才能避免許多併發症。

預防骨質疏鬆症 每天曬太陽10分鐘

預防骨質疏鬆症 每天曬太陽10分鐘

人體的骨組織是一種活的結締組織,是唯一礦物化及提供堅硬支持結構的組織,骨骼的堅硬結構,它能感知力量的變化,以及具備成長與再生的能力。骨的再塑由兩種細胞所執行,一是造骨細胞,負責骨的形成;另一是蝕骨細胞,負責骨的破壞與再吸收。骨質疏鬆症的定義乃是因爲骨骼中骨質量 (bone mineral mass; BMC) 降低所導致的骨骼變薄變脆且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也降低的一種慢性疾病,它是一種日積月累所造成的疾病,可能在輕微碰撞下即易形成骨折,而嚴重影響人體健康與正常生活,為恭醫院 - 鍾秀惠護理長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普遍又不易被察覺之疾病,常發生在老年人、長期臥床、缺乏運動、荷爾蒙不平衡及停經後婦女身上。2008年衛生署制定中的「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中,將老人族群列為未來需要健康關注的焦點族群,在台灣65歲以上人口中每四人中即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所造成的社會及醫療成本極為可觀,如果可藉由外在方式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勢必可以降低骨質疏鬆症對社會之影響,降低社會醫療成本、提高整體國民健康水平。人類在28歲時達到全身骨質量的最高峰,影響骨質疏鬆症的相關因素大致可分爲直接(先天)因素,包含年齡、性別、荷爾蒙、遺傳及種族;以及間接(後天)因素,主要是環境和生活習慣。鍾秀惠護理長指出,鈣質是維持骨骼強度的重要成份,鈣與維生素D有密切關係,維生素D有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促進骨形成和骨礦化的作用,維生素D缺乏骨量流失,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此外,運動對骨質量有深遠的影響可提高骨峰質,運動是防治骨質疏鬆症的有效手段。而預防骨質流失的根本之道,是在年輕時,多多從事運動、均衡的飲食、每日攝取足夠的鈣質、儲存骨本以及曬太陽,以應付老年不可避免的骨質流失。國內外相關研究均指出,適量運動及均衡營養補充,對骨質疏鬆症預防及治療有正向之幫助,然而了解骨質疏鬆症之成因及其影響因素,並以預防及治療角度淺談運動及營養對骨質疏鬆症之影響。亦有研究發現增加骨質密度及降低骨質流失速率是預防及治療骨質疏鬆症最重要之兩大原則,在所有的運動方式中以中等強度負重式運動對增進骨質密度效益最大;而在營養補充方面,則以適量補充鈣質、維生素D及雌激素對降低老年人及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的助益最大。鍾秀惠護理長提出六大招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在35歲之前,骨量都屬於持續漸進生長的狀況,不過預防不嫌早,從小培養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到老也不怕骨頭鬆。1. 均衡飲食之外,加鈣加維他命D :均衡的攝取營養,不偏食、不亂食,是打好保骨本的基礎,在乳製品以及綠色蔬菜中都含有豐富的營養素。2. 選擇負重運動:運動對骨骼成長有正面幫助,因為骨頭生長過程與骨頭承受的硬力有關,運動可以幫助與硬力對抗,藉以增加骨頭合成。負重式運動,像是跑步、打球、舉重、啞鈴操、跳躍動作等,具有與應力對抗的作用,肌肉骨骼可以獲得訓練。 3. 每天曬太陽10分鐘:曬太陽對預防骨質疏鬆來說是一件重要的事,因為透過紫外線的照射,可以活化維他命D,有了維他命D才能與鈣質相輔相成。建議您在早晨或傍晚太陽不是很強烈的時候,每天曬個10-15分鐘。 4. 避免過量咖啡、煙酒:長期過量的煙酒、咖啡都會干擾造骨細胞的活性,讓體內荷爾蒙失調,進而影響骨頭生長,讓骨質更快流失。5. 加強肌肉力量:固定運動以及均衡飲食是長肌肉的好方法,與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不謀而合。 6. 規律的正常作息:正常的作息可以讓內分泌系統正常工作,維持荷爾蒙分泌機能,避免因熬夜晚睡、失眠、壓力大等因素,打亂內分泌系統,進而影響骨骼發育生長。

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 6分鐘護妳一生

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 6分鐘護妳一生

在台灣,子宮頸癌的罹患率和死亡率幾年來都高居婦癌的首位,是國內婦女頭號的殺手。子宮頸口被著鱗狀上皮,與其下的間質有一層基層底膜相隔開為界,往子宮頸內口伸入就是子宮頸內管的腺體細胞。多數的原發性子宮頸癌屬鱗狀上皮細胞癌,腺癌較少。臺安醫院婦產科教學主任暨主治醫師 徐弘治指出,其發生是循序漸進的,從正常的子宮頸鱗狀上皮細胞發展為輕度上皮內增生不良→中度細胞增生不良→重度細胞增生不良→零期癌→穿過基底膜進入其下的間質成為侵襲性癌,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子宮頸癌。直接侵襲的路徑有側向擴散最後進入骨盆腔壁,會造成輸尿管阻塞而使腎臟功能喪失;有向下擴散直接進入陰道基質;往上擴散而波及子宮內頸及子宮體下段;若癌細胞進入淋巴血管腔,就會有子宮頸外散佈的危險,子宮頸癌的臨床分期是在子宮頸抹片異常經切片檢查確認後,再根據其波及的範圍來加以訂定分為0、1、2、3、4期。而零期癌或其前驅─上皮內病變,不能包括在侵襲性癌的治療統計,因其療效良好,宛如茶壺內的風暴而已。一九七○年,Richard將零期癌及其前驅─上皮內病變通稱為子宮頸上皮內腫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它代表不同程度的細胞分化,是癌症的前期。輕度的細胞增生不良就是CIN1,佔上皮層的下1/3;中度是CIN2佔2/3;重度便是CIN3,細胞幾乎達表面;當不正常的細胞充斥整個上皮層則屬零期癌。子宮頸癌會出現那些症狀呢? 徐弘治醫師表示,大部份症狀都出現在侵襲性癌第一期以上,其中包括 (1) 陰道分泌物增多,帶臭味或血絲 (2) 不正常的陰道出血─不規則出血、性交後出血、停經後出血及劇烈運動後出血 (3)下腹疼痛或局部疼痛 (4) 頻尿或裡急後重感 (5) 癌細胞如侵犯到膀胱或直腸會有血尿、血便;如波及到輸尿管會出現少尿、無尿或尿毒症。當上述症狀出現時,婦女多會去看醫師查個究竟。但治癒率最高的子宮頸上皮內腫瘤(CIN),卻鮮有症狀而容易被忽略,唯有靠例行性的子宮頸抹片檢查方能將其篩檢出來,才不會錯失早期而且有效的治癒良機,此方法既簡單又有效。子宮頸癌第一期、第二期A以放射線療法、或子宮根除手術合併兩側骨盆腔淋巴腺切除,或手術後全骨盆放射線療法為主;第二期B、第三、四期以放射線療法為主。其治癒率,零期可達100%;第一期達80%~90%;第二期達50%~70%;第三期降到30%~40%;第四期10%~20%而已。所以奉勸婦女們,花六分鐘每年做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護妳一生。

看清妳的男人-優雅說byebye

看清妳的男人-優雅說byebye

愛情原本就是一個人的人格思想觀念總和的倒影, 自私自我的人在情愛裡也是自私自我的, 善良慷慨的在情愛裡也是善良慷慨。然而在追求階段,為了博取女生歡心,自私自我的人,也會跟善良慷慨的人一樣表現大方奉獻,理論上自私自我的人的付出,是希望得到回報的投資;善良慷慨的人則不求回報。但是,在追求過程中,女生實際上很難分辨何者為何,通常是要到了女生想分手的時候才能,確定是哪一類。上述的例子只是想說明:愛是整個人格思想的反射,並沒有獨立於外,什麼樣的人就會在愛情裡表現什麼,再來是在追求過程中,為了達到目標,人會隱藏缺點,事實上也有難以看清的地方,作為被動一方的女生只有多提升自己的見識、多培養自己的境界。或許可以見微知著,窺知底細。在追求中被拒絕的男生都會難受不快,然而接下來就會有幾種不同的反應類型: 第一型:默默忍受失落,還謝謝對方,就此消失 (失蹤型)。第二型:忍受失落,還表示可以當個朋友 但很少打擾女生 (守護型)。第三型:忍受失落,希望當個朋友,但沒改變聯絡頻率 (機會型)。第四型:繼續追求,死纏爛打 (強攻型)。第五型:否認追求,反說女生想太多反應過度 (奸詐型)。第六型: 崩潰自殺 (雞蛋型)。第七型:苦肉計 (可憐型)。第八型:要求返還禮物金錢 (討債型) 。第九型:老羞成怒,辱罵女生四處詆毀 (翻臉型)。第十型:怒氣爆發,暴力攻擊女生,甚至奪命 (殺手型) 。固然有些男人在追求過程中,可以看得出來哪一型,但是處理挫折的EQ如何,還是很難預知!所以一般專家都提出下列建議:拒絕或分手時不要單獨相處,能用電話取代就用電話。拒絕或提出分手後一段時間內最好不要聯絡或見面。拒絕或分手的理由盡量不要傷害自尊或惹怒對方。如果發覺對方有暴力傾向,走避親友家。拒絕寧早不要拖,表達要清楚不要模糊。決定後就不心軟,不要產生過度贖罪心理,甚至不分情況答應對方要求,而忘記提防意外。對妳好的人,不一定是好人,女孩要培養看人的能耐才能避免傷害!

少年憂愁不愛說 師長需辨識警訊

少年憂愁不愛說 師長需辨識警訊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96年針對臺北市7萬餘名國小、國中及高中職學生所做的調查顯示,有24.5%的學生在面對壓力時會有「不想說話」的行為反應、42.5%的學生是不會找人協助處理壓力;而青少年不願意找人協助處理壓力的背後因素,有20.9%的學生是因為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有困難、20.0%的學生是認為自己可以解決,而有16.7%的學生則是認為壓力會自然不見,但是卻有0.58%的學生表示會優先採取「傷害自己」作為紓壓的方法。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的統計,97年10-19歲青少年企圖自殺人數總計191人次,僅佔國高中職就學人口數的0.08%,該局表示有自我傷害青少年案例未被通報、或尚未被師長親友發現,特別呼籲師長加強瞭解青少年不主動表達心中困擾的想法,儘早處理青少年自我傷害,以避免自殺憾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林亮吟醫師表示,前來門診求助的自傷青少年未必都是憂鬱症患者,普遍會有情緒不開心或是不穩定的狀況、懷疑自我價值,以及有發洩不出能量的感覺。若遭逢壓力事件時,青少年就很容易因自我懷疑而有自我傷害的行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黃春偉則指出,青少年的自傷舉動,背後可能隱含著不願意表達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的困難;一名國中生自小因父母離異而與家人疏離,缺乏安全感,在青少年期渴望被認同的心理下,以喝酒、危險舉動,及偽裝有自我傷害的行為來引起他人的關心。黃春偉心理師建議成人注意青少年之自傷行為可能會有以下徵兆,(1)變得不愛說話、擺臭臉;(2) 變得不愛與朋友出門、放學後一個人關在房間,逃離人際關係;(3) 衝動的言語,或是負向、自我貶抑的言語;(4) 喝酒,夜不歸,網路成癮……等行為,都是可以加以注意關懷的。從事校園輔導的資深臨床心理師柯書林一語道破現代青少年好命背後的「不溝通」心態:「現在的小孩很好命,但也很悲哀;生命中找不到值得奮鬥的目標,只好抱著爽一天是一天的心態。因為找不到生命出路的感覺很悶、很憋,又不知自己特別的價值在那裡?稍有挫折,往往用蹧踏自己的方式,來突顯自我的存在。於是,抽煙、酗酒、嚼檳榔等慢性自我傷害紛紛出籠;鬥毆、搥玻璃、割手腕等更大有人在。」柯書林心理師進一步建議師長們要「以其不變觀其變」的角度來做好互動溝通:1. 接納青春期多變的行為:接納青少年用不同於師長當年的網路文化、手機文化、PUB文化來渡過青春期渴望被看見與被認同的發展歷程。2. 尊重青少年的獨立過程:父母必須「打從心底」接受孩子長大的事實並學習放手,或是幫孩子找個「懂得聆聽」、「能貼近孩子想長大心意」的大人,讓孩子有機會透過這個大人,自在地陳述自己。3. 適時展現對青少年的情緒瞭解:遇到不願訴說困擾的孩子,則以主動與細膩的方式詮釋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被瞭解」。若對相關問題有疑問,歡迎洽詢: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專線1999轉8858(幫幫我吧)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安心專線  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