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嬰兒延遲性黃疸 當心泌尿道感染問題

嬰兒延遲性黃疸 當心泌尿道感染問題

一般出生一週內的新生兒黃疸大多屬於生理性黃疸,是因為間接型膽紅素過高,而使得寶寶的皮膚或眼白看起來黃黃的。很多人太過於把所有的新生兒黃疸歸咎於母乳,容易忽略掉潛在的問題。臺安醫院小兒科 方旭彬醫師表示,一般而言,母乳造成的黃疸很少會高到導致核黃疸(即間接型膽紅素過高沉積在腦部造成傷害),反而常因為寶寶不太會喝奶或喝得不夠,造成身體代謝脂肪來產生熱量,血液中的脂肪酸濃度上升,與膽紅素競爭白蛋白,而使得間接型膽紅素被游離出來而造成黃疸,所以應儘量讓寶寶喝奶喝得夠才可加速黃疸消退。此外還要考慮到其他的因素,包括寶寶是否有頭皮血腫、腎上腺出血等,還有ABO血型不合(媽媽O型,寶寶A或B型)、蠶豆症、甲狀腺素功能低下等,都是造成間接型高膽素血症的原因。大部分寶寶只要吃得飽,黃疸尚未達全身換血的標準時,不需要停母奶。然而超過兩週大的寶寶如果仍有黃疸,我們稱為「延遲性黃疸」,通常意味著可能有病理性的問題,方旭彬醫師指出,常見比較嚴重的疾病如「膽道閉鎖」(不及時開刀會死亡)與「嬰兒肝炎症候群」(約1/6死亡,約1/6會慢性肝炎),這兩種黃疸大多是直接型膽紅素過高,通常合併有肝膽功能異常,可見到寶寶有灰白、淡黃便或油膩便。一般嬰兒的泌尿道感染,通常以不明熱、尿液混濁顏色變深或尿味變腥臭為主要症狀。至於以延遲性黃疸為臨床症狀表現的泌尿道感染,在文獻上討論的不多,原因也不是很清楚。方旭彬醫師2001年4月在澳洲凱恩斯舉辦之「第七屆亞洲暨泛太平洋小兒腸胃肝膽營養醫學會」中曾發表的兩篇醫學論文,內容有針對嬰兒延遲性黃疸與泌尿道感染做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發現以延遲性黃疸為臨床症狀的泌尿道感染與一般嬰兒的泌尿道感染相比,比較不會有發燒及膿尿(指小便中白血球數目異常增高)的表現,這意味著:除非醫生有特別的警覺性去做尿液的細菌培養,否則容易被忽略。除此之外,這種與延遲性黃疸相關的泌尿道感染,平均肝功能指數較高(表示有肝炎),但是常見的菌種與一般泌尿道感染無異。另外方醫師將這種與泌尿道感染有密切關係的延遲性黃疸,分成直接型膽紅素過高與間接型膽紅素過高兩組,比較分析後發現:直接型膽紅素過高者的住院天數、住院前黃疸持續的時間、及肝功能指數異常,都來得比間接型膽紅素過高者嚴重。直間型膽紅素佔總膽紅素比例越高者,住院前黃疸持續的時間越久。以黃疸持續的時間來區分,黃疸持續一個月以上的多合併肝炎且多以直接型膽紅素過高為主。雖然有多種細菌的泌尿道感染都會引起延遲性黃疸,但是大腸桿菌(E. coli)要比克列氏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容易造成直接型膽紅素過高之黃疸。所幸的是,所有的寶寶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後,黃疸都很快地消退。方旭彬醫師提醒,超過兩週大的寶寶如果有「延遲性黃疸」,應先注意有無灰白或油膩便,排除膽道閉鎖或嬰兒肝炎症候群等比較嚴重的問題。如果寶寶喝奶量足且體重增加也不錯,但黃疸一直不退,應該給小兒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即使沒有發燒或膿尿,也應考慮做尿液細菌培養,一旦發現有細菌感染,應該配合醫師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並進一步找出有無水腎或膀胱輸尿管逆流的問題,以避免寶寶腎臟進一步受損。

”視網膜病變”發警訊 才知罹患糖尿病

”視網膜病變”發警訊 才知罹患糖尿病

一位50多歲男性最近2、3個月來因有視力模糊的情形,即便是閉目養神了一陣子,仍然是看不清楚,於是至該院眼科檢查,經檢查發現是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然而病人卻不知他本身罹患有糖尿病。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眼科胡裕昇主任表示,在他的門診中發現,每月幾乎都會有病患是因為視力模糊或是有飛蚊症狀來眼科就醫,檢查後才被發現有糖尿病,而且已經嚴重到引起玻璃體出血,或是視網膜出血,或是視網膜正中心的黃斑部有了水腫,這代表了糖尿病發病至少有兩、三年了。胡裕昇主任表示,少數的糖尿病患者會忽略了身體的警訊,也沒充分利用全民健康保險針對40歲以上的投保民眾所提供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包含空腹血糖的檢查),往往到了眼睛看不清楚才驚覺事態嚴重來求醫,才經由眼科醫師才診斷出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仍然是目前造成失明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具生產力的青壯年中,是造成非外傷性失明的首要原因。很多糖尿病病人只注意血糖的控制,而忽略身體其他狀況,病人往往在眼睛模糊或看不見時才來求診,此時眼底往往已是嚴重的黃斑部水腫、或是增殖性視網膜病變、或是玻璃體出血,病人須要接受雷射、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或是玻璃體手術,才可能回復部份視力。胡裕昇主任呼籲民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若是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多數的病人是可以避免手術,而且可使視力維持在較好的狀況,因此每年定期一次在眼科追蹤檢查非常重要。民眾可多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的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即40歲以上未滿65歲每三年可享一次免費成人健檢;65歲以上則每年一次免費成人健檢來早期發現糖尿病。在糖尿病的診斷確立後,即應至眼科,由醫師確認是否已經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讓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減少病人視力喪失的風險,進而維持生活品質。

七夕不當避孕 鴻「孕」當頭非兒戲!!

七夕不當避孕 鴻「孕」當頭非兒戲!!

當令人衝動的炎炎夏日碰上七夕佳節,一對對沉浸在愛情世界的男女們可要小心,在這容易擦槍走火的時間點,如不守住「避孕」這道最後防線,一不小心當上小爸媽,可不是好玩的扮家家酒遊戲。敏盛醫院婦產科吳青芳醫師表示,台灣地區每年寒暑假期間,加上東西洋情人節浪漫氣氛的推波助瀾,往往伴隨而來的就是夾娃娃的高峰期。根據勵馨基金會公布數字統計,國內青少年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層逐年下降,有性經驗比例的少男少女也逐漸增加,其中每年約有三萬多名年輕女性不小心當上小媽媽,約有五千多個小生命需要社會的協助;內政部與立法院雖將通過專屬條文來照顧這些未婚懷孕的少女。但吳青芳醫師表示,充實避孕知識與落實避孕行動,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方法。■正確避孕法:「口服避孕藥」與「保險套」雙管齊下吳醫師說明,多數有性經驗的人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來了解如何避孕,例如網路上經常被討論的「性交中斷法」、「計算安全期法」,甚至還有「泡溫泉殺精」這些似是而非的方法,不但避孕成功率低且往往產生令人遺憾的結果,就是「意外懷孕」。吳醫師說,正確的避孕法則,應該是要「事前主動準備」加上選用高效的避孕方法!而女生使用口服避孕藥,加上男生使用保險套這種「雙重防護」則是公認最可靠的避孕方法,因為避孕藥可以發揮99%以上的避孕效果,而保險套則可用來降低性病傳染率。然而,目前在台灣口服避孕藥的接受度仍遠低於保險套,除了保險套取得較便利外,主要是由於女性對於使用避孕藥仍存有一些的疑慮。■ 新劑型超低劑量口服避孕藥 避孕、除痘與經期保健三合一吳醫師表示,其實口服避孕藥是歐美先進國家女性的避孕首選,主要由於其避孕效果可達99%,又是女性可以自己掌控的避孕方法,而且目前口服避孕藥的設計皆以低劑量成分為主流,大幅改善過去舊型避孕藥可能發生的副作用。有些比較新型的避孕藥不只將雌激素劑量壓到超低劑量0.02mg,更搭配具有多重功能的黃體素,或是透過不同的劑型組合,在提供可靠的避孕效果之外,還能發揮一些附加好處,像是用來改善痘痘,或是調經、改善經前症狀等。在低劑量口服避孕藥的選擇中,有21顆和「24+4」劑型兩大類,其中「24+4」劑型的避孕藥透過透過更低的劑量及增加服用天數,讓調節體內荷爾蒙的效果延續一整個月,能減少荷爾蒙波動,還能調理內分泌,讓女性的痘痘、水腫及情緒症狀得到改善,還能有效避孕。此外,如果遇到重要日子希望能避開生理期,也可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口服避孕藥來調整生理期報到的時間,避免小紅來搗亂。但吳醫師叮嚀,雖然大多數健康女性都適合使用口服避孕藥,但有心血管疾病、血栓症、高血壓、肝腎功能異常等疾病風險的女性,則不宜使用,並且應該經由合格婦產科醫師診斷及處方後接受藥師指示使用。吳青芳醫師鼓勵所有女性,「避孕或懷孕,兩者命運大不同,女生應該落實避孕行動,使用可靠的避孕方式來掌握避孕的主導權,這才是對自己最負責任的態度」。延伸閱讀:http://www.wewomen.com.tw/blog/doctor_article.asp?dataId=613

聯醫”捐乳”風氣正夯 母乳庫提供三層保護

聯醫”捐乳”風氣正夯 母乳庫提供三層保護

近年來政府大力提倡母乳哺育,加上民眾對於毒奶粉及其他污染源的疑慮,越來越多父母選擇以母乳來餵養寶寶,母乳哺育率增加約33%,也同步帶動國內捐乳風氣。其中,號稱「現代乳娘」的陳美雅女士,自今年2月捐乳以來,累計捐乳量達58,200cc勇冠全國,可以說是國內目前的捐乳達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自2004年底成立至今,嚴格遵守北美母乳庫所制定標準作業流程,處理捐贈母乳量共計500多萬cc,業績已達7.5倍成長。五年來有661位愛心媽媽捐乳,共嘉惠737位全國各地罹患疾病高危險嬰兒。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程劭文指出,母乳含有最完整且豐富的營養素,可以完全提供出生後六個月寶寶所需營養,並持續提供相當營養成份到至少兩歲以上,是人類寶寶出生後最好的食物來源,也是造物者對寶寶設計的最佳食品。程醫師表示,哺餵母乳更可降低婦女罹患乳癌及卵巢炎機率。當母乳產量超過寶寶需求,家裡冰箱已經放不下時,大部分的媽媽只好予以丟棄,或者分送親朋好友。她表示,其實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聲明,母乳視為體液一部分,若寶寶喝到非親生母親未經篩檢的母乳,如同接觸他人體液,寶寶將暴露於感染疾病風險,例如愛滋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於1980年共同聲明,當親生母親無法哺育母乳時,尤其對於罹患重症的高危險嬰兒,應選擇適當來源母乳來餵食嬰兒。程劭文還說,母乳庫的設置可提供安全捐贈母乳,也是世界衛生組織積極推廣婦幼衛生政策。近年來,世界各地母乳庫皆有明顯成長。北美母乳庫資料顯示,捐贈母乳的需求自2006年每年皆有30%成長。她強調,安全捐贈母乳提供病患三層保護:首先捐贈者必須接受飲食及生活習慣調查,確定沒有傳染疾病接觸史且身體健康者,再接受血清學篩選,包括A型肝炎、B型肝炎、C型肝炎、愛滋病毒、HTLV病毒、梅毒。合格捐贈母乳還必須接受低溫消毒以去除潛在細菌或病毒。近期許多文獻指出,由於母乳中含有優質營養以及特殊免疫成分,餵食母乳或捐贈母乳的早產兒,其醫療預後皆優於餵食配方奶早產兒。捐贈母乳可有效使用於:早產、過敏、壞死性腸炎、敗血症、短腸症、巨結腸症、慢性腹瀉、配方奶餵食不耐、成長遲緩、免疫缺乏、移植手術後、心臟手術後、唇顎裂手術後、腸胃道手術後、毒癮媽媽的孩子、媽媽罹病(如:愛滋病、嚴重肺炎)、先天性代謝異常、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異常、泌乳失敗。捐贈母乳亦可適用於許多成人疾病,例如:癌症、洗腎、免疫缺乏、大腸躁鬱症、嚴重的胃食道逆流、出血性結膜炎等。除此之外,早產兒餵食捐贈母乳可減少總住院日,節省醫療資源。程劭文說,目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母乳庫設置在婦幼院區,為全亞洲第一家非營利可處理捐贈母乳的機構。婦幼院區秉持著以實證醫學為根據的臨床照護,多年來積極推廣母乳哺育及捐贈母乳觀念。未來五年將進行捐贈母乳相關各項臨床基礎研究,包括捐贈者基本資料分析、動機調查、受乳者健康評估、追蹤、保存及消毒方式對捐贈母乳的影響、以及捐贈乳免疫成分分析。此外母乳庫也將分析捐贈母乳營養成分,有效利用其營養價值及治療效果。未來將繼續提昇母乳庫運作品質,帶動國際性重視,並與WHO等國際組織及其規範接軌。【母乳庫專線電話:2358-1349】

洗腎預先植管 減少感染滲漏問題

洗腎預先植管 減少感染滲漏問題

根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 (USRDS) 2008年的年度報告顯示 ,台灣透析病患的數目不論在發生率(每百萬人口超過400人)或盛行率(每百萬人口超過2,200人)在全球多數國家中都是最高的。探討高發生率的原因及如何預防或延緩病患進入透析治療,是目前政府及各慢性腎臟疾病防治機構努力的重點。奇美醫院腎臟科 - 王憲奕醫師 表示,一旦病患進入需要透析治療的階段,醫療機構皆會提供各種腎臟替代療法(腎臟移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的優缺點說明,以幫助病患根據自身身體狀況,生活或工作型態及家庭支持度…等來選擇一個適當的透析治療。適當的透析前準備工作,可以為將來透析治療提供較好的透析品質及減少相關併發症。例如:較為大家熟悉的血液透析治療,通常會建議病患於需要透析治療前三至六個月將透析所需要的動靜脈廔管建立,以確保將來透析治療時可以提供足夠的血流量及減少臨時透析導管相關的感染症。腹膜透析治療則是目前也逐漸被大家接受的另一種治療方式。王憲奕醫師指出,藉由「階段式腹膜透析治療--- 於透析治療前四至五週預先植管 ---」可以減少部分選擇腹膜透析治療的病患因透析導管植入時間過短,於透析早期導管出口處透析液滲漏或感染現象。即使無上述併發症,透析治療早期通常也只能給予少量透析,故無法於短時間內達到適當的尿毒廓清率。為改善這些問題,日本窪田實醫師(Dr.Minoru Kubota)於2001年開始大力推動預先植管的觀念及舉辦許多的研討會,並發表了許多初步的成果確認預先植管的好處,將導管埋在腹部皮下的做法可以減少將來導管出口感染及滲漏的機會,同時可以減少病患住院的天數,此時病患因腹部外觀並無導管外露,對於其心理層面影響較小。經過四至五週的時間,導管於皮下及出口的部分充分癒合,病患也可利用這段時間學習有關腹膜透析治療的相關技術。一旦病患需要透析治療時,只要給與局部麻醉後便能建立出口將導管外露,開始給與足夠劑量的治療,減少病患需要接受緊急透析治療的危險。王憲奕醫師說,透過階段性的治療計畫開始進行腹膜透析治療,可以讓病患在充分的了解、學習與準備後,平順的進入規則透析治療。

嬰兒胎便未解出 當心先天性巨結腸症

嬰兒胎便未解出 當心先天性巨結腸症

先天性巨結腸症的發生率,約佔活產嬰兒的五千分之一,男比女多約四比一,統計並無人種的差異,起因於妊娠初期腸管由口向肛門分化生長的同時,腸壁中的神經細胞沒能跟著往肛門端移動,導致尾端大腸有一段缺少神經細胞,造成出生後近肛門端一段結腸不正常緊縮,前端的腸子愈來愈脹,甚至有嚴重腹脹、便秘或嘔吐的症狀產生。通常這一段缺少神經細胞的結腸愈長,症狀愈早發生,家族傾向愈明顯,男女生的比例可降到二比一。臺安醫院小兒科 方旭彬醫師表示,近年來的醫學研究發現,這種先天性腸道疾病與一些基因的突變有關,且在某些遺傳性病童身上較常看到,例如3至10%的唐氏症、藍眼珠的瓦登博格症候群、以及先天性中樞神經換氣不足症候群等。通常剛出生幾個月內的嬰兒,如果有胎便延遲超過二十四小時後才解出,之後肚子漸漸脹大,甚而嘔吐或有好幾天才有噴射式的大便,就要懷疑是否罹患此症。有兩成以下比較短節型的先天性巨結腸症病童,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可能會拖延到一歲以後,才因為頑固性便秘找小兒腸胃科醫師求助。醫師在為病嬰兒作手指肛診時,通常會感覺異常的緊縮,將手指拔出時甚至會有糞便隨之噴出,這是先天性巨結腸症典型的身體檢查發現。方旭彬醫師說,如果高度懷疑此病,通常會先安排下消化道鋇劑顯影,利用一條細的肛管將顯影劑低壓注入結腸,來看看是否有某段以上腸徑有異常的脹大,診斷率約有80%。二十四小時後再照一張腹部X光如果還有大量顯影劑殘留更要高度懷疑。若仍無法排除此病,進一步的腸道壓力檢查約有95%的診斷率,直腸病理切片請病理科醫師仔細尋找神經細胞,看看有無肥大增生的神經束,或有異常的神經突觸酵素的染色,可有高達98%的診斷率。確定診斷的病嬰,通常無法順利的進食,甚至於有時因腸子過脹導致細菌增生感染而以腹瀉或敗血症來表現,此時的預後不佳,死亡和併發症的機率大大提高。一但確定診斷後,必須進行手術治療。以往須先在近端有神經細胞的腸段作一個人工肛門,維持病嬰不致腹脹而能正常餵食,數月後再將正常腸子接到遠端的肛門,方旭彬醫師指出,目前這種手術只保留給長節型或嚴重腸炎腹瀉的先天性巨結腸症病人。小兒外科手術的日新月異,已進步到可以一次將無神經細胞腸段切除,並將近端正常腸子與肛門接合,甚至可以用腹腔鏡手術操作,而不必留下腹部的大傷口並減少出血,縮短住院天數。最近有更新的手術方法,可直接從肛門將腸子拉出體外進行切除和縫合,肚皮完全無疤痕,造福不少小病童。臺安醫院小兒腸胃科近年來也診斷好幾例短節型的先天性巨結腸症,並有一位新生兒在產前因羊水過多,出生後嚴重腹脹而診斷為長節型先天性巨結腸症,且懷疑可能是節段性神經細胞缺少的世界罕見病例,已順利接受人工肛門開刀並等待第二階段手術。此病容易誤為其他原因的吐奶或便秘,家長們不可不慎!

標靶治療肺癌 健保有給付

標靶治療肺癌 健保有給付

根據衛生署統計,在台灣肺癌已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前兩名。肺癌人口的增加可能與菸的消耗量有關,很多研究也證實菸會使肺發生癌變,其他如頭頸部癌、食道癌、口腔癌、胰臟癌、膀胱癌等都與吸菸有關。最可怕的是這種因抽菸導致的肺癌對於標靶治療、化學藥物的效果也差。光田綜合醫院胸腔內科 - 吳綺華醫師表示,在所有的肺癌病患中,有80%為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僅佔15~20%。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根治的方法仍以開刀將腫瘤完全切除為主,但在疾病晚期或病人身體狀況無法開刀時,就會給予緩和性化學治療。 目前非小細胞肺癌(包括肺腺癌)的第一線化療是以鉑類 Cisplatin,並合併Gemcitabine、Vinorelbine或紫杉醇(Taxane)類藥物的複合式化學治療。最近幾年發展出針對癌細胞的標靶治療(target therapy),提供癌症醫師在臨床上的新選擇。吳綺華醫師指出,標靶治療藥物在台灣目前已上市的有兩種:一為Gefitinib(Iressa,艾瑞莎),另一為Erlotinib (Tarceva,得舒緩)。當傳統化療藥物不具療效時,標靶治療的藥品對無法開刀之末期肺癌病人有良好的療效,且副作用小,不會引致脫髮或嘔心,但可能引起出疹或腹瀉。目前兩種標靶治療藥物都有健保給付,被核准作為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二線治療藥,使用第一線含鉑化學治療後,或70歲以上接受過第一線化學治療,但仍局部惡化或轉移之腺性非小細胞肺癌。因為Iressa 和Tarceva在作為第一線藥物和標準化學治療合併使用時,未顯示出存活之優勢來,因此目前仍建議用於非小細胞肺癌的第二或第三線治療。

東基擴大義診服務 陪伴災民走過傷痛

東基擴大義診服務 陪伴災民走過傷痛

「每天早上打開房門面對滾滾洪水,睡不著啊!再下一場大雨,恐怕就輪到我的房子。」上周末在金峰鄉嘉蘭活動中心,由台東基督教醫院「假日衛教福音隊」擴大舉辦的義診關懷服務,一位海姓婦女看診時,娓娓道出心中的焦慮。而同樣與她有相同心境的的村民,也佔總看診人數的三分之一。東基每逢週日必出隊的「假日衛教福音隊」,因應這回莫拉克颱風造成的慘重災情,臨時更換地點改至金峰鄉嘉蘭村,並增派團隊成員擴大舉辦義診關懷服務。共計出動了內、外、牙科醫師、醫學生、護士、藥師、牧師、社工、身心機能活化指導師、兒童服務同工等一行25人,希冀透過醫療、詩歌傳唱、心靈諮商與關懷、健康操、陪讀等各樣方式陪伴災民走過災後傷痛時期。該日的義診關懷服務,從早上九點起至下午一點間,前來看診的村民共53位,外科27位、內科16位、牙科10位,症狀以失眠、骨頭痠痛、挫傷、跌倒、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發作、感冒、蛀牙、牙周病為主,其中失眠者佔大多數,另外也有四、五位因道路受阻,導致藥物用罄引發痛風發作及未癒合的傷口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幸好適時經由東基義診團隊的診治後,已能立即獲得舒緩。東基院牧室主任牧師李明福,也在當天透過在地五間教會聯合主日禮拜的時間,先請一粒麥子基金會(東基創設)老人日托站的督導及服務員,引領會眾一起舒展筋骨,透過音樂療法、伸展操紓解連日來村民緊繃的身軀及心靈,完畢後隨即帶領服務團隊獻唱兩首詩歌,分別是「有人在為你禱告」、「耶穌給你平安」,並在聚會中證道時以自身曾經遭受船難的經歷,鼓勵村民如今還能存活者便有活著的意義,在危難中珍惜彼此、學習互助與互愛,並要堅定仁愛的信心,共度人生的風浪。88水災,不僅造成大人身心受創,孩童的小小心靈也不可輕忽。因而東基也攜帶兒童書籍裝滿兩大箱子,利用嘉蘭活動中心附近的一所教會,透過遊戲、說故事、閱讀、畫畫、DIY製作垃圾桶及上演一場戲劇,教導小朋友如何預防登革熱、腸病毒等,協助小朋友暫時忘記痛失家園的傷痛。

溫度變化會刺激肌膚敏感症狀 搞不清楚狀況恐導致皮膚發炎

溫度變化會刺激肌膚敏感症狀 搞不清楚狀況恐導致皮膚發炎

今夏的連日高溫,加上近日晴雨不定的天氣,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科主任邱品齊醫師警告,氣溫的劇烈轉變,就是一種敏感源,民眾應謹防敏感皮膚大爆發,千萬不要小看紅、癢、刺痛等症狀,而要尋求專業判斷,以免情形日漸惡化導致皮膚發炎。根據調查發現,超過5成台灣女性被2種以上的敏感類型困擾。敏感皮膚類型中,以環境刺激性敏感與血管神經性敏感最容易受到高溫、氣候劇烈轉變刺激而使症狀加劇。邱醫師表示,多數民眾因不知如何緩解症狀,選擇忍受不適或使用偏方,導致肌膚問題日益惡化,僅有3成患者會在皮膚敏感發作時尋求專業協助。La Roche-Posay理膚寶水藥劑研究室與皮膚科醫師針對全球超過6,000名敏感性皮膚患者分析歸納而成的「SensiTest皮膚敏感專業檢測」,將敏感的成因歸納成四種類型,分別為:因先天性濕疹導致皮膚障壁特別脆弱的「異位性皮膚炎敏感」;血管壁脆弱,容易因外在溫度或內在情緒壓力影響而泛紅、灼熱的「血管神經性敏感」;皮膚對於冷熱或氣溫變化等環境因素刺激因子容易乾燥、脫屑的「環境刺激性敏感」;皮膚對於不當或刺激保養品成分容易產生刺痛、發癢的「接觸性敏感」。為民眾區分正確的敏感類型,根據不同敏感皮膚類型對症下藥,以成分精簡的低敏感性修護保養品,即能使敏感症狀獲得立即舒緩與改善。邱醫師指出,敏感性肌膚已是皮膚科美容患者求診的第3大原因。調查發現,台灣女性約有8成曾出現肌膚敏感症狀,但僅5成台灣女性認為自己是敏感性皮膚,表示3成台灣女性不瞭解敏感性肌膚、可能有敏感性肌膚卻不自知,此時一但誤用刺激性保養品恐引發更嚴重的皮膚敏感反應。邱醫師表示,台灣女性自主性高,皮膚出現問題喜歡上網尋求解答,或是自行使用偏方,沒有對症修護只會讓皮膚敏感脆弱情況日益加劇,根據經驗,僅有3成敏感皮膚患者會尋求專業協助。醫師呼籲:敏感類型分為四種,應先了解自己的敏感類型,避免刺激因子,對症選擇正確保養品才能有效改善皮膚問題。

幼兒抽搐、吐白沫 可能是「熱性痙攣」造成

幼兒抽搐、吐白沫 可能是「熱性痙攣」造成

熱性痙攣顧名思義是發燒時合併出現了抽搐,且不伴隨顱內感染或其他可能造成抽痙的原因。奇美醫院小兒科 - 賴明琪醫師表示,嚴格來講「熱性痙攣」並非「癲癇症」,卻是兒童時期引起抽搐最常見的原因。發生抽搐之情形大多數為全身性的大發作:眼球上吊、嘴唇發紺、口吐白沫、牙關緊閉、四肢一陣一陣地抽動、完全不省人事,持續幾分鐘後,才漸漸醒過來,這些情緒常會令父母親不知所措並留下恐怖的回憶。而發作的時間為5分鐘以內的約佔一半,大部分在15分鐘以內。熱性痙攣一般發生在六個月到五歲的孩童時期,高峰期約一歲半左右。賴明琪醫師指出,每一千個五歲以下之兒童,有過熱性痙攣一次以上者,約有19至36人,即為3~4% 左右。在經過第一次發作後,約有三分之一會有第二次發作,而且大部份都在一年以內復發。若是在一歲以前就發生熱性痙攣,則復發的機會較高,約50%在一年內會有第二次發作。熱性痙攣之家族性傾向很大,據學者統計熱性痙攣家族之罹患率約為無熱性痙攣家族的二倍。若父母親當中有人小時候曾有熱性痙攣的病史,則其小孩的罹患率將增加為三至四倍。臨床上將熱性痙攣的發作分為單純性及複雜性熱性痙攣,單純性的熱性痙攣須符合以下三項:1.全身性發作;2.此次發燒只有一次發作;3.發作持續的時間小於15分鐘。反之,不符合上述之任何一項者,則稱為複雜性熱性痙攣。複雜性的熱性痙攣將來變成癲癇的機會比單純性熱性痙攣高。熱性痙攣是否會有後遺症?熱性痙攣小孩的父母親最為擔心的問題就是小孩腦部會不會受傷?另外就是會不會變成癲癇?賴明琪醫師說,基本上熱性痙攣的預後良好,偶而這類小孩到六歲時還會抽搐。但大部分的小孩在進入第五年時就不再發作。簡單型的熱性痙攣,病人抽搐的時間在幾分鐘內就會自動停止,並無證據顯示會影響腦部正常的功能,如癲癇、或學習障礙。相對的,有一部分的癲癇患者在早期會以發燒合併抽搐來表現。而熱性痙攣若伴有下列危險因子,則日後有癲癇的機率會較高:1.其發作現象為複雜性熱性痙攣(抽搐時間是否超過十五分鐘,是否在廿四小時內超過二次發作,或是局部發作);2.病童本身發展遲滯或有其他異常的神經學癥象;3.有癲癇的家族史。賴明琪醫師提醒,痙攣發作時最重要的是維持呼吸道之通暢,切勿強行約束或強行打開牙關,讓病人側躺以防嗆到,並清除現場的危險物品。未清醒前不予餵食,並請人協助送醫診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