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沒家族史,仍可能會得糖尿病!

沒家族史,仍可能會得糖尿病!

糖尿病不是家族遺傳的專利!三十三歲林姓女子(化名),最近一個月突然食慾大增,但是體重卻急遽下降,並且出現頻尿及虛弱症狀,明明越吃越多,卻老使不上力氣;無故氣喘及心悸更讓她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憂心忡忡下趕緊就醫,診斷結果竟是得了第一型糖尿病,這讓無家族糖尿病史的她,一時之間無法相信。所幸後來在醫師及衛教人員悉心解釋後,她才開始接受自己得每天注射胰島素的事實,現今血糖已控制並定期於門診追蹤中。光田綜合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曾士婷醫師表示,根據前述情況,在當初就醫時,其血糖高達300 mg/dl,並合併有酮酸中毒的現象,住院期間雖已將口服降血糖藥物加到最大劑量,但林女空腹血糖仍在200mg/dl以上;後來轉到光田綜合醫院做進一步治療,在該院經昇糖素刺激試驗後,證實胰島素分泌不足,且血液中有明顯酮體產生,確定診斷為第一型糖尿病,必需每天注射胰島素方能控制血糖。由於林女家族中並無糖尿病史,一開始也不能接受自己得到糖尿病的事實,更無法想像自己竟然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治療。曾士婷醫師指出,其實第一型糖尿病並非只有先天才會得到,後天也有可能罹患;而且胰島素為人體重要激素之一,缺乏胰島素將會使新陳代謝失調,造成酮酸中毒,嚴重時還有生命危險。使用適量的胰島素,即可讓第一型糖尿病患重拾健康,恢復正常生活。此外,由於第一型糖尿病常常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予以抽血檢查後,因此也要注意是否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問題。曾士婷醫師呼籲民眾,仍應定期接受血糖檢查,千萬不要認為家族中沒有人得到就不必擔心;平日把握飲食均衡原則及養成適度運動的好習慣,才能減少自己得到糖尿病的機會。

嬰幼兒補充益生菌 腸道環境較健康

嬰幼兒補充益生菌 腸道環境較健康

數百年前的保加利亞人常喝發酵乳,而當地的人也比較健康長壽;後來俄國的Dr.Metchnikoff首先以科學方法提出乳酸菌的生物療效,因而得到1908年的諾貝爾獎,他提出假說認為發酵牛乳中的某些乳酸菌能中和下消化道中的有害細菌,進而能促進人類的健康,後人尊他為乳酸菌之父。近三十年來,科學家對於這一類能促進人體健康的益生菌(包括乳酸桿菌、比菲德氏菌、酵母菌等),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市面上許多優酪乳和乳酸菌製劑紛紛出籠,令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臺安醫院小兒腸胃科方旭彬 醫師表示,其實餵哺母乳的寶寶,由於母乳中的β型乳糖無法完全轉變吸收,易被腸內菌發酵產生酸性環境(這也是餵母乳寶寶大便較稀較酸的原因),所以腸道環境有益於乳酸菌繁殖,其中特別是比菲德氏菌的量,要比餵哺嬰兒配方的寶寶高。而這些乳酸菌,可能在對抗病菌入侵腸道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是嬰兒配方無法取代母乳的優點之一,也就是說,不需額外添加乳酸菌,就可以在寶寶出生後,創造一個自然而較健壯的腸道環境。至於目前益生菌的補充方式,主要可分為:經由優酪乳等牛乳發酵食品攝取、活菌冷凍乾燥粉末添加於嬰兒配方或牛奶中、或以膠囊等藥劑形式給予,通常菌量較多。現今益生菌在臨床上面臨的問題,包括:哪一種菌最有效?最能抵擋胃酸和膽汁的重重破壞到達腸道?怎樣的形式和製劑最有效?怎麼樣穩定製劑裡的菌株?吃多少?多久吃一次?吃多久才有臨床療效?還有危險性如何?這些問題正由科學家們努力研究探索中。方旭彬 醫師指出,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飲用優酪乳等是一種自然攝取的方式,其中的益生菌和低乳糖,對於腸胃不好或有乳糖不耐症的人而言,不失為補充乳類製品中豐富鈣質的好方法。至於一歲以下的嬰兒,還不能喝優酪乳,最好的方式就是餵哺母乳,或者由合格的嬰兒配方奶中添加益生菌,以後天方式彌補無法餵母乳創造有益乳酸菌腸道環境的缺憾。如果有嚴重的腹瀉或醣吸收不良等適應症,就應該給小兒科醫生檢查確定後,開給更高菌量(每次一百萬至十億隻菌不等)的益生菌製劑。至於危險性方面,到目前為止,只有零星個案報告的菌血症或鰴菌血症發生在嚴重免疫缺陷或癌症轉移的病人,所以基本上說起來,益生菌作為生物治療劑是相當安全的。到底益生菌對嬰幼兒的健康有什麼幫忙呢?方醫師說,到目前為止有研究證實的如下:一、雙醣(如乳糖、蔗糖)不耐症。二、預防使用抗生素所引起的腹瀉。三、預防與治療嬰幼兒腹瀉。四、治療短腸症嬰兒之小腸細菌過度增生。五、降低齲齒的發生。六、加速牛奶蛋白過敏的復原並減少異位性溼疹的發生。以上所提的雙糖不耐症寶寶大便通常會有酸味且呈水狀,如有懷疑此症,應給小兒腸胃科醫師檢查,作糞便檢驗,如確定診斷,應該將飲食或奶中之雙醣去除,直到雙醣活性恢復為止;此時可配合使用益生菌改善雙醣活性。在預防嬰兒腹瀉方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Saavedra教授等人將含有比菲德氏菌和嗜熱型鏈球菌的嬰兒配方給正常嬰兒餵哺,另外與不含乳酸菌的一組作比較,發現添加益生菌的這一組比較不會有輪狀病毒感染,就算有感染,其病毒從糞便排出的時間也比較短。另外有人在給予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時,同時給予乳酸桿菌L.GG,發現給予乳酸菌可以促進腸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產生,也就是增強了腸子局部的免疫反應。方旭彬醫師說,在治療嬰兒腹瀉方面,近來有許多關於應用益生菌治療嬰幼兒腹瀉疾病的研究,例如將含乳酸桿茵L.GG之發酵乳或冷凍乾燥粉給予急性腹瀉的兒童,可以縮短水瀉的天數,同時增加對抗輪狀病毒的抗體。另外利用酵母菌加入口服電解液中治療急性腹瀉,也可以減少糞便的排出量和腹瀉天數。至於對便秘及躁動性腸道症候群的療效,根據Tufts大學Sherwood gorbach教授的說法:到目前為止,益生菌的治療效果並不好。方旭彬醫師提醒大家注意,上述所提的各種益生菌適應症,有其特別有效的菌種,而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益生菌製劑,昂貴但不見得已經有嚴格的臨床研究證實。而醣類不耐症或腹瀉,仍必須經由醫生診斷,循正規的治療(包括飲食和藥物),並在需要時配合使用益生菌才有幫忙,而非只依賴乳酸菌就會有效。總之,益生菌對嬰幼兒健康的影響總體而言是正面的,而如何真正不花冤枉錢而能正確運用益生菌來促進嬰幼兒的健康,則有賴於家長正確的認知,與充分和醫師溝通配合。

麻疹暴增疫情 應盡速提高疫苗接種率

麻疹暴增疫情 應盡速提高疫苗接種率

在1963 年麻疹疫苗尚未使用前,被視為是孩童期不可倖免的疾病,超過99%的人都會被感染。麻疹的歷史最早記載於十世紀波斯國,但一直至十七世紀初才分清楚麻疹和天花。而1846年丹麥醫師在調查麻疹的流行時,才正式確立麻疹為傳染病,其潛伏期約14天,感染後具終身免疫等特徵。根據台灣省衛生處年報,民國42~50 年間,在臺灣每年有700~900個麻疹死亡病例,且常佔5歲以下兒童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可見其嚴重性。臺灣從民國67年開始全面麻疹預防接種,但每隔3~5年仍有一次麻疹流行。臺灣自民國74年開始有麻疹全國性統計資料。74當年有麻疹大流行,其中97例因麻疹死亡(死亡率約十萬分之1.7人)。造成流行的主因為:低疫苗接種率、疫苗接種失敗、疫情監視不彰。麻疹病毒是一種具有包膜的RNA 病毒,易被陽光、熱、強酸及紫外線所破壞。麻疹病毒感染人類鼻咽腔呼吸道上皮細胞後,很快的蔓延至局部淋巴系統。在感染後2~3天在感染部位及網狀內皮組織大量病毒增生,並造成原發性病毒血症。感染後11~14天,在血中及感染組織的病毒量達到顛峰,並在2~3天後迅速下降。奇美醫院小兒科 - 陳俊達醫師指出,麻疹通常經飛沫或患者之鼻咽粘液接觸而感染。典型麻疹,被感染的病人經10~12天左右的潛伏期後,進入前驅期,會有2~4天的高燒、咳嗽、結膜炎、鼻炎(所謂3C:cough、conjunctivitis、coryza)等呼吸道症狀。結膜炎出現後1~2天,接著在腔的頰側膜可發現柯氏斑點,再1~2天後身上出現疹子,最先在面頰及耳後,隨後散佈到全身及四肢,疹子為紅斑丘疹,會有融合現象,在4~7天後再依序消退,紅疹出現後1~2天,熱度即開始減退,而皮疹退後,會留下細粉狀皮屑與暗色沉著斑。約5~10%之患者因病毒本身或細菌繼發性感染而產生併發症, 包括中耳炎(7~9%)、肺炎(1~6%)、腹瀉(6%)與腦炎(0.1%)等。 1歲以下之病例死亡率最高,死亡病例多因肺炎(佔60%)引起呼吸衰竭所致,但急性腦炎則常發生在年齡較大兒童及成人。懷孕期間如感染麻疹則會增加流產或早產的機會,但目前仍無充分證據顯示懷孕婦女感染麻疹會造成胎兒先天異常。陳俊達醫師表示,麻疹確定診斷主要依據病毒培養與血清抗體反應;而分子生物技術更是方便的輔助診斷方法,可偵測在尿液、血液及鼻咽分泌物麻疹病毒RNA 。但是在流行期及疫區,只要出現【全身出疹持續3天以上;發燒(耳溫或肛溫)≧38℃;至少具有咳嗽、流鼻水或結膜炎三種症狀中的一種】,就有可能被視為臨床病例。因為它具高度傳染力需要大家強力注意防護。麻疹的治療主要為支持性療法以及避免併發症的產生。其預後在過去數十年來有明顯的改善,許多細菌性併發症如中耳炎、肺炎等皆可以抗生素有效控制。台灣地區麻疹疫苗自民國57年開始自費接種,但疫苗接種普及率低,麻疹仍每隔2~3年流行一次,直到民國67年開始改為全面免費接種,麻疹的流行逐漸有效控制。一般而言,麻疹疫苗嚴重副作用相當少,接種部位可能有局部反應,如紅斑、熱或腫脹。此外10~15%接種者在接種後4~10天,會出現輕微發燒,並可能持續2~5天。偶而會出現疹子、鼻炎、輕微的咳嗽或柯氏斑點。民國90年後, 改為12-15個月接種第一劑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國小一年級再常規接種第二劑混合疫苗。陳醫師說,近年零星麻疹病例,大多主要為境外移入,且個案有日益增多之趨勢,這顯示我們的麻疹防疫仍有死角,要根除麻疹仍有待大家努力。最後談談一則網路流行的麻疹笑話:某太太認為醫生帳單太貴了,醫生提醒她說:「別忘了你兒子出麻疹的時候,我到過你家裡出診八次!」她反駁醫生說:「你也別忘了,是我的兒子把麻疹傳染給全校學生的。」其中提到麻疹的高傳染力及隔離的重要性,否則一旦病源不小心散播出去,整個校園皆淪為疫區。在疫苗未普及前,週期性流行取決於民眾的群體免疫力狀態;現在,進入預防勝於治療世代,提高疫苗接種率,就是消除麻疹最簡單快速策略。

預防肺癌 不可輕忽”肺部結節”

預防肺癌 不可輕忽”肺部結節”

吳先生(化名)52歲,因健康檢查也發現肺部一個2㎝小結節,因為不知是何病變,又不具任何症狀,因恐懼手術治療而採取觀察追蹤,約半年後發現結節增生至3 ㎝,再接受手術治療,證實也是肺癌,但已轉移至縱膈腔淋巴結,變成第三期肺癌,使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所謂的肺部結節,是指小於3㎝之肺部陰影, 它可以是良性的病變,如肺結核、器質性肺炎、血管瘤、過誤腫等等, 但2/3以上則可能是所謂的早期肺癌。在台灣惡性癌症,25年以來一直是國人的十大死因之首,而肺癌也一直居於不論男女癌症病患的前三名。奇美醫院 胸腔外科 馮瑤主任表示,一般相信肺癌患者多有吸菸或二手煙所促成,但有更多的病人,則完全沒有吸煙史,特別是婦女族群。也就是說,除了吸煙,還有許多未定的原因,如廚房油煙、空氣污染、身心壓力、飲食失調等等。在過去要診斷早期肺癌很不簡單,因為肺癌本身並沒有症狀,或者症狀本身沒有特異性,或僅輕微咳而已。 雖然使用胸部X光檢查及痰液細胞檢查,可以發現較早期的癌症,但其檢查之敏感性及特異性仍然偏低。在台南地區,肺癌的發現多為第三、四期,早期之肺癌檢出率僅約15%左右,也就是說85%病人疏於健康檢查或是不敢積極就醫,當症狀明顯而就醫時,已是晚期肺癌。如此的結果促成五年的存活率下降到約20%,第四期肺癌的平均存活率則僅一年。馮瑤主任強調,要達到良好的肺癌防治,除了民眾要有良好的健康意識,也要有良好的醫療團隊,及定期的醫療檢驗設備及先進的技術。奇美醫院為了提供病患良好的肺癌防治,設立有完整的肺癌治療團隊,及先進的醫療檢查設備,如螺旋狀64切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正子造影、立體定位電腦刀放射治療技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支氣管支架、胸腔鏡肺葉切除技術、光動力刀等等。除了縱向的合作團隊,如主治醫師、研究總醫師、住院醫師、專責護理師、及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外。橫向的醫療團隊更是密切合作,如胸腔內科、血液腫瘤科、介入性放射診斷科、分子生物科、放射腫瘤科、社工部門、營養部門等等。各部門一同定期召開討論會、檢討會,討論完善的治療方式,並配合專責個案管理師,從診斷到醫療方式的選擇、後續追蹤服務,都有完善的計畫,務求病人的安心,及提升治療效果,以幫助病患面對惡性疾病時之惶恐與不安。肺癌的特徵不易有早期症狀,倍增率快, 約100天;其他如乳癌或是大腸直腸癌約400天,也就是說,易於轉移。對肺癌的防治,馮瑤主任建議:一、40歲以上最好每年接受螺旋狀低劑量電腦斷層,以期發現可能是肺癌之早期結節。二、一旦發現肺結節,經過評估,不可諱疾忌醫,醫師會依病人情況採取適當處置。現今的胸腔內視鏡手術為低侵襲性,不需切斷肋骨,傷口小,不如想像中的可怕;在奇美醫院更有引進光動力刀雷射治療,專門治療不適合手術之中央型早期肺癌;以及立體定位電腦刀,可治療不適合手術病患之早期週邊型肺癌。三、選擇具有完善醫療團隊的醫院,癌症的治療絕非一個醫師的治療,完整的團隊可以幫助病患選擇最適合的檢查方式及治療方式。四、肺癌並非絕症,早期診斷,早期手術,仍是治癒肺癌的唯一機會。

提升電眼指數 自然的雙眼皮最受歡迎(二)

提升電眼指數 自然的雙眼皮最受歡迎(二)

找到適切的整體感雙眼皮要割得成功,給人自然、和諧的整體感是很重要。而什麼樣的雙眼皮最自然?我建議仍需視受術者本身的條件,而非依照個人喜好來決定的,否則以自以為是的喜好標準套用在自身,手術結果往往顯得誇張不自然。就我的手術經驗分類,一般接受美容性質雙眼皮手術多是非病理成因的單眼皮類型,包括了大眼的單眼皮、泡泡眼的單眼皮及丹鳳眼,由於每一種眼型或多或少都有造型上的限制,所謂最自然的標準也不大相同,手術前最好與醫師詳細溝通,以免對手術結果期望過高。A、大眼睛的單眼皮眼睛不算小的單眼皮,皮下脂肪也不多,可以考慮用縫合法來做雙眼皮,即可達到很好的效果。若是脂肪稍多或皮膚有點鬆弛,則可用切開法做雙眼皮時順便將脂肪及皮膚稍微削去,至於雙眼皮皺摺的寬度則可達到8~9mm左右,這樣呈現出來的結果就很自然了。但如果把脂肪拿掉太多、或是雙眼皮皺摺過寬的話,眼睛看來反而有凹陷的感覺,雖然很像洋娃娃,但是東方人由於輪廓不深,因此反而非常不真實。B、單眼皮的泡泡眼泡泡眼的原因有三種:上眼皮的皮下脂肪較多,可以適量修剪,能有改善作用。眼眶外側骨骼凸出,必須進行磨骨手術,複雜度較高。上眼皮的皮下組織較厚,藉由眼皮手術僅能略為改善。泡泡眼的單眼皮,手術時雙眼皮的長度則不宜從眼頭開到眼尾,否則容易看起來更腫;再來,雙眼皮皺摺的寬度理想上在7~8mm左右,為最適當。如此便能使泡泡眼改善許多,使眼睛在視覺上變大,連睫毛也變得更明顯捲翹。C、丹鳳眼眼睛小為特色的丹鳳眼,由於眼角上揚則並不適合強調明顯的雙眼皮,手術雙眼皮皺摺的寬度只要在6~7mm左右就可以了,雙眼皮的長度同樣不宜從眼頭開到眼尾。手術使眼角上揚幅度相對降低,以接近內雙的效果最為理想,最貼近自然。微整形的神奇魅力淚溝型黑眼圈也是很多愛美女性共同的困擾,會看起來很沒精神。但只要把大分子玻尿酸打進得眼睛下方凹陷的位置,直接把淚溝撐起來,作出漂亮的蘋果肌,效果自然,也馬上就有變身小貴婦的效果。至於東方女性常有的山根凹陷,也只要打一點玻尿酸,把兩眼間的鼻樑,稍微的拉高,彷彿有開眼頭的效果,眼睛自然會變得明亮、有神,充滿電力。若是已經有皺眉紋及魚尾紋的單眼皮,如果只做雙眼皮手術,皺眉紋及魚尾紋會增加,可以再搭配肉毒桿菌素注射,提升電眼指數!【陳美齡醫師貼心提醒】想割雙眼皮的人,為了自己,最好做一些功課。若是有甲狀腺、高血壓、腎病及視力等問題;還有像眼眶凹陷、眼睛無神,則可能是疲勞和乾眼症。因此,若有潛在的健康問題者,建議先從健康根本著手改善。此外,受術者體質條件如瘢痕體質會影響切口形態,術後的照護與心理因素皆應有完整的術前檢查評估,建議術前與醫師充分的溝通是十分重要的,盡量向醫師請教自己的疑問,對於術前、術中、術後中各階段的過程,對於術前檢查的評估、手術當天注意事項與手術後照護及相關不適應症等課題,都能夠充分認知,醫病關係間充分的溝通有助避免雙方因認知差距而產生的醫療糾紛。提升電眼指數 自然的雙眼皮最受歡迎(一)

美麗也能微調 母女相邀逆轉遺傳基因

美麗也能微調 母女相邀逆轉遺傳基因

女性過了25歲,開始有了衰老與年輕的分歧。尤其當了媽媽之後,忙於家務更忽略了自身的美麗;然而隨著醫學科技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聰明的媽咪開始選擇省時迅速的微整形,悄悄的、不動聲色的走趟診所,修補憂愁的皺紋以及歲月的斑點,微調自身美麗,讓人猜不出年齡,傻傻分不清妳們是母女還是姊妹?(一) 終結皺怨歲月最明顯的痕跡就是皺紋,只要「皺」怨纏身,再怎麼精心打扮都顯老態。究竟皺紋是如何吻上臉龐的呢?陳美齡醫師表示,肌膚乾燥缺水與膠原蛋白流失,是形成皺紋的關鍵原因。一般來說皺紋可分動態紋與靜態紋。動態紋是在某些表情動作下才出現的皺紋,例如:抬頭紋、皺眉紋、魚尾紋等。針對動態皺紋可以選擇肉毒桿菌注射改善,療程以極細針打入特定的肌肉群,使肌肉的力量受到些許抑制,進而改善由表情肌肉引起的動態皺紋。陳美齡醫師說:若是經年累月的動態紋沒有好好照護處理,便會形成靜態紋,也就是沒做表情時,臉上也會出現深深的皺紋痕跡。另外像是眼下的淚溝,常讓人看來衰老疲憊,尤其許多年輕女孩因為常熬夜、加上眼妝濃,卸妝不當,常有超齡的淚溝現象。針對靜態皺紋或凹陷淚溝則可以藉由玻尿酸注射改善,將玻尿酸依「填充」原理,注射於真皮組織中,藉以修飾深淺不同的凹陷皺紋。不過,玻尿酸注入後,會與體內原有的的玻尿酸融合,進而慢慢被身體代謝吸收,因此必須定期施打才有持續的效果。電波拉皮 最夯的母親節禮物陳美齡醫師說:電波拉皮是藉由電波頻率使皮膚內分子每秒來回震動600萬次,作用達皮膚真皮深層及皮下組織,產生熱效應而造成膠原蛋白的收縮及新生。在術後瞬間50℃-60℃的熱效應,可造成膠原蛋白的收縮而達到皮膚緊緻的效果,數週至六個月後因膠原蛋白新生,讓肌膚有漸進式的撫紋效果。則建議可以搭配肉毒桿菌素或玻尿酸注射,加乘除皺期限。(二) 眼部整形眼睛是臉上最明顯的老化現象,垂垂的眼袋或是眼尾下垂,除了少了神采奕奕之姿,也洩漏了歲月的痕跡。陳美齡醫師說一般的眼部整型因手術過程單純,只要局部麻醉,大約1-2小時就可以回家休息了,因此接受度都較高。例如常見的眼袋手術,主要是將眼下的脂肪割除;而雙眼皮手術,可以改善因老化的眼皮下垂、鬆弛問題;另外人到了一定年紀,眉毛的高度會慢慢往下降,變成三角形的外觀,藉由提眉手術可以將眉毛高度提高,讓人看起來較為年輕、有精神。(三) 逆轉遺傳基因陳美齡醫師說:全民愛美的時代來臨,愛美的母女檔、姊妹檔更是不在少數,有的媽媽早在一、二十年前,就做過隆鼻或是雙眼皮手術,然而遺傳基因騙不了人,女兒長大也遺傳了當初自己的單眼皮與塌鼻,因此門診常見許多媽媽帶著女兒來整形的案例。陳美齡醫師則說除了雙眼皮手術是母女相承的最佳見證;另外隆鼻案例也很多,只是當年媽媽時代醫療科技尚未如此蓬勃發展,只能選擇整外隆鼻手術,而今隆鼻可以不需要開刀,藉由玻尿酸、雅得媚或是微晶瓷用填充注射的方式,打造出精巧的鼻型,母女兩代、姊妹相邀一起逆轉遺傳因子。(四) 斑點掰掰 斑斑點點的肌膚,好像歲月灑在臉上的芝麻粒,一粒粒彷彿都註記著年華老去。當肌膚不再無瑕、開始出現斑點、毛孔粗大、暗沉問題,更讓人心頭大大一驚!陳筱莛醫師說:肌膚隨著年齡增長、陽光中的紫外線的刺激會導致自由基產生,出現過量的黑色素,將會形成斑點,使得肌膚變得不均勻、暗沉,當然外表也會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了些,透過儀器治療如淨膚雷射、磁波光、晶鑽光等,可去除膚色不均、代謝角質、刺激膠原蛋白再生,改善暗沉、毛孔粗大、斑點問題。比起保養品塗塗抹抹的費用及恆久耐力賽,雷射光療更速效、更划算許多。陳美齡醫師建議打完光療術後可以再搭配生長因子導入或左旋C美白、玻尿酸保濕等導入療程,效果會更加顯著、持久。

打造自然明亮雙眼皮 變身職場人氣王

打造自然明亮雙眼皮 變身職場人氣王

7月炎夏,社會新鮮人懷著忐忑的心情投入職場,在面試的過程中,外表是給人的第一印象,除了整齊適宜的後天裝扮,天生的五官長相也佔了不少因素,決定了你的搶手指數。「眼睛」貴為靈魂之窗,大而圓的雙眼皮眼睛,好像會說話,讓人覺得慧黠而伶俐,第一面試印象就有了加分優勢。因為如此越來越多職場新鮮人,送給自己的畢業禮物就是「雙眼皮手術」,畫龍點睛自己的美麗。藉由雙眼皮的小小手術,就能讓原本小而單、看來無神、愛睏的眼睛,變得美目盼兮而脫胎換骨,整個人愈發神采奕奕,變身職場上的人氣王。在台灣約有三成的人是單眼皮,另有兩成的人眼皮是一單一雙或內雙,造成這種結構上的差異主要有兩點:一、 雙眼皮的提眼肌附著於眼皮下,因此提眼肌拉起時,會帶動眼皮形成雙眼皮的皺摺;而單眼皮的提眼肌則附著在眼部脂肪前的中隔,沒有延伸到眼皮的皮膚,所以沒辦法造成皺摺。二、 東方人的眼窩脂肪較西方人多,所以上眼皮較為浮腫,過多的脂肪會使雙眼皮較不明顯。有些人平常是雙眼皮,但是睡醒就變成內雙,這個可能原因是原本的雙眼皮就不是很明顯的那一型,再加上睡醒時眼睛因為較為浮腫,所以變為內雙,而白天眼皮活動比較多,靜脈及淋巴回流較好,雙眼皮也會較為明顯。雙眼皮手術 美麗變身YUKI(化名)今年要畢業的美容美髮科學生,有個問題困擾她很久了,每天早上起床後照鏡子,分明就是一副沒睡飽的樣子,泡泡的眼皮、無神的目光,讓原本就小的眼睛看起來更瞇了,常常被同學們取笑,整個人超沒信心。畢業將近,他應徵了幾間大型的美髮機構,然而面試者常常質疑她的小眼睛,不信任她能替客人裝扮出美美的造型,讓她的求職過程挫敗不斷。滿懷委屈失望的她,來到診所求助陳醫師,經過診斷YUKI的上眼皮浮腫,眼皮下脂肪肥厚,這是標準的東方眼型,可藉由割的雙眼皮手術,再加上切除眼皮多餘的脂肪組織,即可減少浮腫的感覺,讓眼睛產生增大明亮的視覺效果。7月畢業就職潮中,醫師也常遇到很多人苦於兩隻眼睛不對稱,想要調整眼褶,改善大小眼的情況。大小眼其實就是單側的眼瞼下垂,這一類患者患側的提眼瞼肌組織相對不足,造成兩隻眼睛大小不對稱。可以藉由割的雙眼皮手術,先將薄薄的提眼瞼肌找出來,再進行皺折矯正手術。雙眼皮手術不一定要做兩隻眼睛,可以只針對左眼或右眼,調整提上眼瞼肌,做出兩邊更為對稱的眼褶。嚴格說起來很多人的兩眼大小都不太一樣,醫師不建議過分要求兩隻眼睛的完全對稱,其實只要看起來舒服自然,就是一種美麗。雙眼皮 美麗魔法術 雙眼皮手術的原理就是把眼皮皺摺的預定點訂在瞼板或提眼肌之上。一般來說雙眼皮手術可簡單分為縫合或切割二種方式,而雙眼皮手術需要割還是要縫的主要判斷以眼皮厚薄程度為基準。縫合法不切開皮膚,只用縫線製造人工黏連,適用於眼皮薄且眼窩脂肪少的患者。優點是手術快、消腫早及疤痕不明顯,可惜較容易鬆脫,有二至三成的人雙眼皮會在術後一年內消失,另有兩成左右眼皮皺折會變得不明顯。眼皮上脂肪多、年齡較大者較不建議採用。切割法切割法則適合眼皮較厚、腫、脂肪較多或眼皮較鬆弛者,因為還可抽掉多餘脂肪,看起來就比較不會浮腫,但不適合眼睛與眉毛間距太小者。像「腫眼泡」﹝眼窩脂肪過多所造成﹞、「厚眼皮」或因老化造成的眼皮鬆弛下垂,就須將眼皮割開以切除過多的眼皮及脂肪,並調整眼頭和眼尾的形狀。優點是能徹底矯正眼皮的缺陷,雙眼皮又能持久,但缺點是初期會留下較明顯的疤痕且恢復慢,約1~2星期消腫,1~2個月眼形才能完全自然。 韓式雙眼皮雙眼皮手術新方法,韓國雙眼皮整型大師金映昀的「Wikiki」割法只取眼皮中段、約一點五公分長度下刀,先抽出局部眼皮脂肪,形成凹陷,再把提眼瞼肌縫在眼皮內,手術時間大約二十分鐘,有別於傳統從眼頭割到眼尾,會有兩到三公分的傷口,約一個小時的手術時間,韓式「Wikiki」割法掌握傷口小、手術時間短與術後較不腫脹的優點,但這種新式手術無法處理老化的眼角下垂,較適合年輕人。【醫師叮嚀】雙眼皮要割得成功,給人自然、和諧的整體感很重要。而什麼樣的雙眼皮最自然?醫師建議需視受術者本身的條件,而非依照個人喜好來決定的,否則以自以為是的喜好標準套用在自身,手術結果往往顯得誇張不自然。就醫師手術經驗分類,一般接受美容性質雙眼皮手術多是非病理成因的單眼皮類型,包括了大眼的單眼皮、泡泡眼的單眼皮及丹鳳眼,由於每一種眼型或多或少都有造型上的限制,所謂最自然的標準也不大相同,手術前最好與醫師詳細溝通,以免對手術結果有落差太大;術後也要遵照醫師指示定時擦藥膏,確實做好冰敷、熱敷及按摩,就能得到最完善的手術品質。

跨科整合醫療 減重不再屢戰屢敗

跨科整合醫療 減重不再屢戰屢敗

半數台灣人都有過胖問題,肥胖更讓台灣每年耗掉216億醫療支出!怎麼作才能健康瘦身、不再屢戰屢敗?根據98年最新出爐的台灣國民營養調查,「二男一個肥,三女一個胖」,半數台灣人都有體重過重問題,每年台灣因為肥胖與過重耗損的醫療支出,更達到216億台幣,肥胖衍生疾病嚴重度比西方人高。英國最新肥胖的調查更發現,父母的行為會影響同性別的兒女變成胖子,而不是基因遺傳導致子女肥胖,研究發現如果母親是胖子,女兒是胖子的機率比常人大10倍;父親若是胖子,兒子變成胖子機率比常人多6倍,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同性別的子女因為某種「行為上的共鳴」模彷父母的生活模式,可見建立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有多重要。羅東博愛醫院去年底幫助151名博愛人減重567.85公斤,今年三至六月辦理免費的社區健康纖體營,也成功幫助60名參加者減掉219公斤贅肉,主導社區健康纖體營的家醫科張賢政主任更於本月12日,在家庭醫學會98年度全國研討會上,報告博愛社區健康纖體營的減重成效並榮獲優選獎,顯見博愛減重團隊的優異表現深獲肯定,因此博愛醫院決定成立東台灣第一個健康減重中心,結合一般外科、肝膽腸胃科、家醫科與營養科等跨科別合作,提供想要減重的民眾飲食諮詢、體適能運動、藥物、代餐、手術等多種選擇,量身訂作個人專屬的減重方案。羅東博愛醫院健康減重中心是東部第一個跨科整合的減重中心,由一般外科羅鴻捷醫師、家醫科張賢政主任、肝膽腸胃科許耀峻、徐偉倫醫師與營養科吳得束組長、李玉珍、潘筱君營養師等組成,並規劃多種減重方案,包括一對一的營養諮詢、專業健身教練帶領的體適能運動課程,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肥胖的相關減重藥物整合治療、胃水球置入性評估與後續追蹤,低侵襲性、安全手術服務等。羅鴻捷醫師表示,博愛健康減重中心與坊間減重門診不同之處,在於整合式多元方案,而非單一、偏頗的減重方式,並依照每個人不同的需求量身打造可長期維持的減重方案。健康減重中心十五日上午開幕,現場有減重中心看診流程說明,胃束帶、胃水球等減重手術說明,還有許多人排隊體驗「身體精密分析儀」,讓每一個接受檢測的人立刻知道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

適量攝取深海魚 有效延緩失智症

適量攝取深海魚 有效延緩失智症

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記憶力及判斷能力降低,容易影響其飲食情形,不是營養過剩,就是營養不良,因此,對於失智症患者的營養照護就顯得格外重要。失智症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為阿茲海默氏症,屬退化性腦部疾病;另一為血管型失智症,大多因腦中風所造成的失智引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 李佩霓營養師就大眾熟知的阿茲海默氏症,提供以下飲食照護原則:首先,為延緩患者的腦部退化,應攝取足夠的營養素,避免營養不良;同時,攝取含有抗氧化物質的食物,避免過多熱量及油脂食物,以減少自由基的生成。抗氧化物質多半存在在天然的蔬果當中,因此,每天應攝取足量的蔬菜與水果(三蔬二果)。研究也指出,缺乏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與罹患退化性失智症有關,故每週應適量攝取2-3次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深海魚類。另外,李佩霓營養師表示,失智症患者血中同半胱胺酸濃度有偏高現象(同半胱胺酸為心血管、腦血管病變相關的危險因子),因此也應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6、B12及葉酸的食物來降低血中的同半胱胺酸濃度。另外,各類蔬菜、水果中的植物化學成分(又稱植化素),也都為天然的抗氧化劑。如咖哩中薑黃素,目前研究已證實對於保護心血管,延緩阿茲海默氏症有一定的幫助。維生素B6食物來源則包括乳製品、肉類、酵母、胚芽、莢豆類(豌豆、四季豆等)等。維生素B12食物來源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如內臟、瘦肉、蛋及乳製品等。葉酸食物來源主要存在於新鮮綠葉蔬菜,如綠花椰菜、菠菜、芥藍菜等,其他則為豆類、全穀類、柑橘類等食物。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來源包含深海魚類:如鮪魚、鯖魚、鮭魚等;油脂-橄欖油、芥花子油及堅果類(如夏威夷豆、核桃、杏仁等),應適量攝取-油脂每天建議量為2-3湯匙(包含堅果類食品)。若能確實了解上述營養原則,對於家中失智症親友將能提供最適當的照護。【抗氧化物質食物來源】一、維生素E: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12毫克/天       植物油:如黃豆、玉米、紅花籽油等深綠色蔬菜、小麥胚芽、堅果種籽類二、維生素C: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100毫克/天       水果:如番石榴、柑橘類、柚子、檸檬、奇異果等深綠色蔬菜:如青椒、芥蘭菜黃紅色蔬菜:如甜椒、番茄綠豆芽三、β-胡蘿蔔素(不建議單一補充β-胡蘿蔔素,建議攝取天然食物,來補充之)       水果:芒果、木瓜、紅肉李、柑橘類等深綠色蔬菜:青花菜黃紅色蔬菜:胡蘿蔔、甜椒、紅辣椒、番茄等甘藷、南瓜

眼睛紅又癢!?小心眼瞼炎

眼睛紅又癢!?小心眼瞼炎

你是不是感覺自己的眼睛又紅又癢,有時還有異物感呢?是不是曾經早上起床時眼睛感覺到不舒服,甚至被異物黏住眼睛而睜不開呢?如果有這些症狀的人,可能就是得到了眼瞼炎,需要到眼科門診報到囉!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眼科王宗仁醫師表示,「眼瞼」是最靠近眼球邊緣的皮膚,因為發炎反應或是病菌感染而引起睫毛及眼瞼邊緣處的發炎稱為「眼瞼炎」,是最常引起外眼部刺激的原因之一。依發生位置來分,眼瞼炎可分為前眼瞼炎及後眼瞼炎。前眼瞼炎可能是因為病菌感染(bacterial blepharitis)或是瞼板腺脂漏性發炎(seborrhic blepharitis)反應所引起,最常導致眼瞼發炎的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後眼瞼炎主要是眼瞼瞼板腺失能(meibomian gland obstruction)所造成,起因於眼部受到長期的刺激,導致眼瞼瞼板腺漸進性角質化,使得分泌到眼表面的脂質減少,而增加眼瞼發炎的機會。瞼板腺脂漏性發炎及眼瞼瞼板腺失能患者也常伴隨酒糟肌膚(Rosacea)的問題。眼瞼炎患者症狀包括灼熱感、刺激感、眼睛癢、異物感,以及眼瞼邊緣有分泌物而結成硬痂,有的病人甚至有眼瞼周圍潰瘍、睫毛掉落的現象,這些症狀在早晨醒來時最為嚴重,白天症狀逐漸舒緩,這可能與夜間睡覺時,分泌物聚集在眼瞼緣,之後乾掉結成硬痂有關。王宗仁醫師指出,由於眼瞼炎早期症狀與所有眼科疾病症狀相似,因此很容易被忽略,門診中就有不少病患因為眼瞼炎沒有適當處理,不僅常為眼瞼炎症狀所苦,更任其持續惡化,輕則造成慢性眼瞼結膜炎,導致生活品質的下降,嚴重者常復發麥粒腫或霰粒腫。眼瞼炎主要的治療方法包括注意眼瞼清潔,局部抗生素使用,以及全身性抗生素投予。眼瞼炎治療的目標在減輕症狀,保持視力以及遏止併發症的發生。眼瞼炎治癒率非常得高,王宗仁醫師提醒,如果發現自己眼睛紅紅的時候,不要認為只是睡眠不足而已,眼瞼炎也是可能造成此現象的元兇之一,應盡快尋求眼科醫師的鑑別診斷,同時耐心地接受治療,以期能完全康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