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分享您的抗癌故事!第三屆「抗癌鬥士」選拔開跑

分享您的抗癌故事!第三屆「抗癌鬥士」選拔開跑

抗癌人生更精采、更燦爛!Yes,We Can連續兩屆「十大抗癌鬥士選拔」活動,點燃許多癌友對生命的熱情與希望,建立自我肯定的價值。與癌奮戰的勇者們,請站出來,分享您的故事,鼓舞更多的癌友勇敢抗癌;鼓勵癌友家屬用愛關懷。報名時間,即日起至8/31,只要您是罹患癌症治療中或已康復之癌症病友(任何類型的癌症皆可,但須有病理證明資料),只要您的抗癌心情故事(至少1500字以上)包括:像是發現癌症時的心情、治療中最令你痛苦或失意的事情 、罹癌過程中的心情轉變、罹癌後最快樂或最有價值的事情、罹癌前後對人生的態度與觀感、鼓勵心志之抗癌歷程、罹癌後最想做的事情、過去幫助他人的實際行動…等,附上報名表)、病理證明、生活照片(至少3張)及志願服務計劃等資料,向「台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徵選小組」報名投稿(稿件請自行備份,投稿稿件恕不退還),您就有機會成為2009年最佳抗癌鬥士的表率!投稿方式如下:(1) 掛號郵寄:105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16號5樓之2 「台灣癌症基金會 抗癌鬥士徵選小組」收(以郵戳為憑)(2) E-mail:[email protected](請來電確認是否收到)(3) 網路報名:活動網站線上報名http://www.canceraway.org.tw。報名表格、評審辦法及獲選者權利義務詳見活動網站,洽詢電話:(02)8787-9907分機206林伊玲小姐。(此活動主辦單位為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協辦單位:財團法人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遠雄人壽保險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媒體協辦:uho優活健康網)

走一趟”居家安全體驗館” 找出家中潛藏危機

走一趟”居家安全體驗館” 找出家中潛藏危機

許多人往往認為「家」是最安全的處所,卻忽略居家環境中潛藏的許多不安全點,也是事故傷害發生最多的場所。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7年統計,事故傷害占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在臺北市占第7位,在信義區占第9位,主要是由交通事故、墜落、跌倒、溺水、燒燙傷、中毒、窒息等原因造成;根據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96年公布兒童安全報告,兒童居家事故種類中,以跌倒墜落比率占最高為47%,其次是壓砸夾刺傷,占3成左右,這些事故傷害的發生大都可找出造成之危險因子,若加以防範,則可提供老人及小孩更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台北市信義區於97年度起即依循臺灣已認證安全社區之腳步,著手推行信義安全社區計畫,為提供一個生活化的居家安全學習環境,特別與新光保全公司合作,打造一間比照居家實境之「居家安全體驗館」,將居家安全概念導入,提供民眾實際體驗與學習「安全、健康」的機會,館內分為:客廳區、廚房區、臥室區、衛浴區、遊戲區等五大區塊,處處可見一般居家環境的優缺利弊,透過臨場實際的體驗與學習有效的預防方法,不僅可以減低傷害的嚴重性,甚至可以避免傷害的發生,讓「家」成為真正安全的地方。設立於信義區行政大樓1樓(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5段15號)的「信義居家安全體驗館」,於昨日(8/29)下午開幕,開幕活動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邱局長文祥親臨主持,邱局長在活動中穿上老化體驗裝備,模擬高齡長者日常生活自理情形,體驗老化後眼力差、重聽、手腳不靈活、走得慢、力不從心的感官退化與日常生活之不便情形;並藉此提醒大家長者需要的不僅僅只是關心,更需要多面向的全人生活的協助與關懷。開幕活動同時安排君格幼稚園小朋友表演將居家安全概念融入傳統戲曲的歌仔戲,藉此告訴大家營造一個安全及舒適環境的重要性;以及社區長者虎虎生風之養生太極功操表演,展現近年來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於社區中大力推行「保命防跌」的成果,讓大家看到居家安全的維護,增強長者下肢肌力,減少長者跌倒也是居家安全的重要措施。另外,您想知道我們老化後,如何因應日常生活嗎?您知道減少事故傷害的發生,可以帶來安全與幸福的未來嗎?該體驗館安排了各類動態導覽與靜態展示,希望能增進民眾對居家安全的認識、並減少居家環境的潛在危險,歡迎關心健康、安全的市民踴躍參觀體驗。◆ 臺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信義居家安全體驗館」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五(星期一及國定例假日休館)、自由參觀時段:上午09:00~12:00、團體預約參觀時段:下午01:30~04:30延伸閱讀:如何打造「安全」的居家環境

8成男人 雄風有危機

8成男人 雄風有危機

許多男性礙於面子不願喊疼,生病也不看醫生。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醒,男人有許多健康問題,千萬不要因為硬ㄍㄧㄥ而因小失大,如發現有工作壓力大、四肢關節無力、睡眠品質不佳、容易疲倦等問題,建議及早檢查、及早治療。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表示,男人自古被教導要當強者,遇到健康問題卻多選擇逃避。從長年問診經驗發現,許多男性的健康檢查,都是太太代約;男人看診時往往跟醫師的互動少,或著礙於面子問題而不好意思跟醫師互動。八成男性荷爾蒙異常 性趣缺缺但是聯安從最近幾年的檢測中發現,高達8成男性有荷爾蒙異常狀況,鄭乃源表示男性荷爾蒙主導男性雄風,如果長期失調,不但會讓記憶力變差,容易生氣,還會性趣缺缺,甚至提前老化;嚴重時會擾亂身體血糖的新陳代謝,造成肥胖與糖尿病、骨質疏鬆與心臟疾病等。他指出,由於男性荷爾蒙的減少與男性老化相關,因此身為男性要特別掌握體內男性荷爾蒙的變化,以監測自己的老化狀況。四成男性有泌尿及心血管的問題此外,男性也面臨泌尿系統及心血管的疾病威脅:聯安統計,已有超過4成男性受檢者,因攝護腺肥大而有滴滴答答頻尿困擾造成生活不便,嚴重影響睡眠品質。且四成男性的動脈硬化程度已超過同年齡層標準值,推算平均動脈年齡足足超過實際年齡24歲之多,顯示男性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鄭乃源提醒,心血管病變初期幾無病徵,動脈硬化是一個前兆,一旦罹病隨時有血管阻塞、爆裂的可能,嚴重者更會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腦中風等後果。留意腸胃道疾病正處於事業衝刺階段的男人,應注意疾病年輕化、以及衝刺事業時容易健康耗損過大的狀況。鄭乃源提醒除了以上問題外,也要注意其他男性常見的健康異常,包括脂肪肝、胃發炎、胃及12指腸潰瘍、胃食道逆流、血脂異常等。加上男性抽菸者多、外食、應酬比例高、所以肺部及腸胃健康,也是男人要格外注意的。鄭乃源建議男人應提早養成定期審視健康的好習慣;身為男人的另一半,則要比男人多費點心,時常留心愛ㄍㄧㄥ的他是不是出現體力衰退、情緒不穩、行房頻率明顯減少的現象,別讓愛面子的他健康亮紅燈。不同年齡適合不同階段的健檢他建議想常保年輕的男性,不同階段的健診、營養補給和運動等生活保健,是永保健康的良方。30歲以下的年輕男人,可以先為自己安排一次基礎的健康檢查,提早了解如何保養自己的身體;30-40歲男人,在做健檢時,則要多加考量肝腎、腸胃及基礎心血管等方面的篩檢;40歲以上的男人,則需加強心血管、肺部健康、泌尿系統方面的篩檢,可進一步安排心臟電腦斷層、腦血管磁振造影、肺部電腦斷層及攝護腺超音波等檢查。延伸閱讀:預防醫學院

下體奇癢無比 原來陰蝨作祟

下體奇癢無比 原來陰蝨作祟

一位皮膚黝黑的阿兵哥,這一個星期以來,下腹部真是奇癢無比,最近出操流汗多,癢得快要抓破皮了,休假馬上來看病。又有一位中年的台商,因為業務需要,東南亞逛一圈回來,就在最近兩個星期,他發現陰囊有點怪怪癢癢的,起初不以為意,十天前開始,早上起來尿尿,都發現內褲上「血跡斑斑」,許多小小的血塊印在上面,本來以為只是火氣太大,奔波生意之餘,猛喝清涼飲料,沒想到「血跡」一天比一天多,密密麻麻的,搞不清楚是甚麼怪病。以上這些例子都是感染陰蝨引起的,進入夏天,這類病例增加了許多。泌尿專科陳偉寶醫師表示,通常「成年」的陰蝨長度只有一釐米(mm )左右,淡黃色接近透明,剛好與我們黃種人的膚色一致,形成保護色,真的很難看得清楚,當它飽餐一頓,吸了人體的血,就可以看到一個一個小小的黑點。由於陰蝨的生活態度非常強勢,不躲不藏,終生大刺刺地活在陰毛附近皮膚的根端,距離表皮約一至二釐米( mm),它的身體可分為頭、胸、腹三部份,總共有三對腳和一對短而強壯力的觸鬚,看起來好像是八隻腳,所以民間俗稱為「八腳」。六隻腳當中的後面四隻,最外端成卡鉗狀,強而有力,不輸螃蟹的大蟼。一個卡鉗來住陰毛,足以支撐全身的穩定。陰蝨產卵時,會分泌一種強力的黏膠--幾丁質( CHITIN),把卵黏在陰毛近表皮處,一根毛「綁」一個卵,我們用水、酒精、甚至工業用的有機溶劑甲苯,都「擦不掉」,用鑷子去夾也夾不起來,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毛刮除,把能把卵清理掉。蝨卵利用人的體溫孵化,大約五到十天大功告成,破繭而出,就在陰毛的廣大「叢林」中游走生活,走走停停、自由自在,在「發育」期間,猛吸「主人」的血液,尤其是在晚上時段更為活躍,叮咬後令人奇癢無比,有時候皮膚就發炎紅腫,甚至出血,如果它們活躍在陰囊表皮,第二天早上的內褲上,就滿佈密密麻麻的出血點,通常一個點就代表一隻蟲。大概十到十二天,經過三次脫殼小蟲變「成蟲」,成蟲會再找尋異性伴侶,「送作堆」後,就在「叢林」裡痛狂不停地做愛做的事,「荒唐」十天後,雄蟲力竭歸西,雌蟲開始產卵,待一一完成「階段性任務」後,亦告「功成身退」。陳偉寶醫師說,陰蝨離開人體,大約可以存活一天,所以感染途徑很廣泛,除了直接性行為接觸外,共用的衣物、毛巾、床舖、棉被、掉落的毛髮、紙屑、地毯,甚至寵物的皮毛,治療的關鍵:一、陰毛刮除,用塑膠袋密封丟掉。二、局部使用「殺蟲」藥劑。三、加強環境衛生,貼身衣物及棉被套,先用開水燙過再洗濯,地毯暫時移除。陰蝨雖然聽起來有點恐怖,如果處理正確,其實不難搞定。

改善媽媽膚質 除斑、美白正夯

改善媽媽膚質 除斑、美白正夯

想想自從結婚以後,一切以家庭為優先,完全將時間和心力都投注在家人身上。身為全職家庭主婦們,每天像陀螺似的,以先生孩子為中心,每天忙著打理三餐、家事;忙著孩子們的養育、教育;忙著當個賢內助,輔佐先生的事業發展... 。如果您是一位職業婦女,那更是蠟燭兩頭燒,除了在職場上奮力搏鬥,下了班之後也一刻不得閒,仍然要處理推積如山的家務事,您真的辛苦了!親愛的媽媽們,想一想有多久沒有好好端詳自己現在的模樣,有多久沒有好好地為自己做些改變了呢?奇美醫院 - 檢查室 葉蓓蓉護理長表示,對於多數女性來說,臉部保養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話題,更是一種困擾。因為肌膚狀況變化莫測,除了本身的主要膚質類別之外,它還會隨著季節、環境變化、工作壓力、生活作息等因素而改變。所以您的肌膚要如何保養呢?不外乎著重於清潔、保濕、防曬三步驟。但若真有不知如何保養或出現肌膚問題時,建議您應該立即求診於專業的皮膚科醫師,才能進一步為您得到正確的鑑定、諮詢以及適當的處置。目前除了保養品改善膚質外,現在最夯的醫學美容、美顏方式,您不可不知。當前可利用醫學美容雷射儀器來改善膚質,以達到除斑、美白的效果,如此一來,您將成為一位亮麗、充滿自信的媽媽了。一般鐳射除斑是利用雷射獨特的『選擇性光熱療法』原理,在億分之一秒內將過多的黑色素或人工色素破壞排除。雷射除斑是安全、無疤痕,亦不會對周圍正常的細胞或組織造成傷害;雷射除斑的效果會依色素斑的狀況而有所不同,表淺斑較易去除而深層班則需多次治療才能淡化或去除。針對晒斑、雀斑、老人斑、咖啡牛奶斑等表淺斑及顴骨斑、太田母斑等深層斑、紋眉、眼線均可借由鐳射去除色素或顏色,使皮膚恢復原來之面貌。葉蓓蓉護理長指出,治療後會有傷口,約3–4天會成為咖啡色之痂皮、約7–14天痂皮自然脫落、經2–3週有些會呈咖啡色、經4–8週會恢復淡化(特異體質除外)痂皮脫落後可正常上粧但仍特別要注意防曬。淨膚雷射利用釹雅克雷射的波長深入真皮層作用,可達到無傷口皮膚淨化美白的效果。肌膚若出現細紋、暗沈、毛孔粗大、肌膚粗燥、老化等現象、青春痘肌膚、青春痘凹洞、痘疤、曬斑、老人斑等問題時,淨膚雷射可幫你去除臉上的不完美膚質。淨膚雷射是利用持續加溫促進新陳代謝的原理,將低劑量的色素雷射光波多層次治療的方式下,直接刺激真皮層將累積之深層色素利用皮膚本身的修復功能達到代謝淡化之效果,可增加表皮緊實度,讓粗大的毛孔,鬆弛暗沉的肌膚,在無明顯外傷的治療下,漸漸的回復緊實嫩白,還你潔淨無暇的青春膚質。治療前請停止做臉及去角質、前兩週勿使用A酸或果酸成份的產品,此項治療不會引起皮膚不良反應、無傷口、不會反黑即可立即上粧。治療後皮膚會較乾澀,須加強保濕及防曬,以達到最佳的效果。奇美醫院也即將成立醫學美容中心,屆時將由一群專業醫師和專業人員組成,竭誠為民眾提供最佳的優質服務。

激發孩童創造力 6歲前是最佳時期

激發孩童創造力 6歲前是最佳時期

多數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希望輸在起跑點上, 可能在小時候就讓小孩參加各式各樣的才藝班,潛能開發班,給小孩最好的學習環境,但其實如果能夠了解兒童發展,就能夠給與最適合小孩的教導,以下高雄立市凱旋醫院職能復健科 - 陳南成職能治療師,就孩童創造力理論作簡單介紹。創造力的定義在於,「個體在支持的環境下結合敏覺(敏於覺知問題)、流暢(具有見解、聯想、表達的流暢)、變通(能夠作不同等級、方向或類別的反應)、獨創(產生獨特新穎的見解)、精進(能夠精益求精,引申預測)的特性,透過思考的歷程,對事物產生分歧性的觀點,賦予事物獨特新穎的意義,其結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別人獲得滿足。」陳南成表示,「支持的環境」對孩童而言,是個很重要的因素,父母、學校、性別角色、社會文化傳統時常會形成阻礙孩童創造的環境,比如父母會限制小孩天馬行空的想法,給予較實際的思考模式,較少引導小孩更多的思考;而學校制式的教導環境,一個蘿蔔一個坑,更限制了學童的創造力等…故約6歲前即學齡前兒童的創造力為最佳時期。甚至學者Healy(1994)發現有創造力孩童出生的家庭父母具有以下幾個特質,容許孩子多重想法、提供紀律與方法允許孩童自由探索、提供實際的標準鼓勵孩童成就表現、允許孩童誠實表達情感、擁有豐富的生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故父母對孩童的管教方式也是孩童創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要怎麼教育出有創造力的小孩?陳南成指出:第一、就是贊同兒童創造力的表現,其實就是創造一個支持的環境,讓孩童在一個歡愉的心情下盡情發揮,並讓孩子了解創意的重要性;第二、提供適切的情境,成為有創意的夥伴,並重視創造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在孩童旁協助引導,使其成為問題的主導者,而非大人或是老師,並利用身教(示範創造性思考),言教(在課程中加入創造性思考),過程中可多用開放式的問題,讓孩童更能發揮潛能;第三、時間、空間、創作材料的提供,準備適切且具有原創性的材料,而非半成品,有各式各式的組合,比如空白紙、筆、積木、黏土等…都是非常好的材料,且讓孩童有獨立思考的時間消化及吸收,而目前建構型的玩具仍以積木為最。陳南成說,孩童創造力最常見表現的模式為遊戲、語言及藝術活動,其實在各式的活動中,成人的適當介入及使用一些玩具及教具,可以讓活動顯的更有趣,例如運用文學作品(好比討論繪本或故事接龍)、想像遊戲(如果你可以變成其它動物,想變成哪一種?)、藝術活動(戲劇演出,美術音樂舞蹈),能促進孩童們的語言及非語言的表達,並更能激發創意,若孩童已至2至2歲半,自理能力尚可,若能夠與同儕互動,此時會有不同向度的學習,並鼓勵孩童社會性行為出現,對於孩童創造力的表現能更有幫助。

羊水栓塞,生產的不定時炸彈!

羊水栓塞,生產的不定時炸彈!

新生命的誕生總是帶來滿足和喜悅,但就算現代醫療技術如此進步發達,生產仍舊隱藏許多看不見的風險;正因為生產的風險,對於產婦而言大多危及性命,對於胎兒來說更是有可能造成影響一生的智能或肢體殘缺,一旦醫病雙方發生醫療爭議,處理起來往往困難重重。 新聞報導有關產婦因羊水栓塞死亡、變成植物人,最後憤而告上法庭的案例屢見不鮮,但對一般民眾而言,羊水栓塞卻十分的陌生,當然也就無法理解這項疾病的無法預測性和嚴重性。 ■ 什麼是羊水栓塞? 羊水是保護腹中胎兒重要的物質,但如果在生產的過程中,羊水和包含其中的胎便、胎脂、分泌的黏液等物質,經由血管的裂縫或是生產造成的傷口進入媽媽的血管 內,可能會造成嚴重的過敏反應,如果這些物質跑到肺部,可能會引起血管強烈收縮,導致窒息缺氧,進而影響心臟的功能,發生休克昏迷的現象;另外,血管內的 羊水等物質更有可能誘發凝血反應,使得凝血系統大崩盤,媽媽也因此大量出血而死亡;究竟為何會發生羊水栓塞的原因還不曉得,許多產科醫師將此視為「生產的重大災難」。 ■ 羊水栓塞帶來的醫糾困境 根據網路上搜尋到資料,羊水栓塞的發生率約為八千到三萬分之一,而且死亡率極高,加上因為變化快速,常常來不及搶救就猝死,家屬往往難以接受,甚至認為是接生過 程中 醫師的疏失,糾紛往往也就因此產生。同樣地,正因為羊水栓塞在醫療專業中,被視為生產的醫療風險而非醫療疏失,導致也有部分民眾反應,家中遭逢因生產死亡的醫療爭議事件,醫師也沒有細查原因就 告訴家屬說是羊水栓塞,是生產的風險沒得救的;若事後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想當然爾,醫病雙方關係的惡化必定到達不可收拾的地步。 ■ 羊水栓塞的趨吉避凶之道? 那麼,羊水栓塞是否有地雷區可以事先防範呢?很遺憾地,目前並沒有任何研究指出有哪些體質、年齡或是生產形式的媽媽,比較容易發生羊水栓塞,所以非常難以預防;加上疾病進展快速,從開始有症狀到死亡在一小時內的案例約佔50,若於產程中發生低血壓、呼吸困難咳嗽、痙攣發紺、寶寶和媽媽心跳變慢、子宮收縮無力等症狀,還是需要醫事人員協助留意,看看是否有早期發現、早期處理的機會,盡量減少羊水栓塞帶來的傷害。 俗話說:「生的過雞酒香,生不過四塊板」,民眾往往只看到生產的喜悅,卻忽略的生產可能帶來的風險,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醫療再進步還是有所限制,生產並非全然無風險,在此前提下和醫師同心合作,讓我們偉大的媽媽們能夠安心迎接下一代。( 本文作者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 研究組研究員 - 呂佳育 )

推動國際安全學校 營造安全健康的教育環境

推動國際安全學校 營造安全健康的教育環境

臺北市繼成德國小、南湖國小和至善國中等3所學校通過國際安全學校認證後,又有6所學校校長在臺北市副市長吳清基、衛生局長邱文祥、教育局長吳清山的見證下宣示推動臺北市國際安全學校計畫,以營造安全健康的教育環境為目標,守護我們下一代的安全與健康。臺北市衛生局局長邱文祥表示,國際安全學校計畫的推動,目的在於整合學校與社區資源,促進學校安全,降低學童之事故性傷害。目前全世界獲得認證的「國際安全學校」共有29所,其中臺灣佔有15所,為世界認證安全學校密度最高的國家。邱文祥局長表示,近年來安全相關議題逐漸被國際間重視,根據臺北市96年生命統計資料顯示「事故傷害」為兒童及少、青年的主要死因。1-14歲的兒童及少年每年約每5個人就有1個死於「事故傷害」;15-24歲的青年約每3個人就有1個死於「事故傷害」。為降低臺北市青少年事故傷亡發生,結合學校與社區的力量,推動學校安全促進策略,營造更安全的校園生活文化與環境,是臺北市政府努力的方向。「安全學校」並非意味著學校已絕對安全,而代表學校相當重視安全的問題,進而長期推動具社區基礎的學校安全促進方案。邱文祥說,臺北市自96-97年共有成德國小、南湖國小及至善國中3所學校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安全學校認證。學校透過分析學生事故傷害資料,定期召開會議,規劃降低事故傷害發生之措施,並結合社區力量,改善校園內部及周遭之軟、硬體環境。成德國小發展創意安全標示「尋找校園小紅點」計畫,只要有學生受傷發生就會在學校平面圖的受傷地點貼上紅色貼紙,紅點集中的地方就是高「危險區域」,以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來降低事故傷害的發生;南湖國小依據年度學生事故傷害統計結果分析,發現上午時段為學校受傷人次最高的時段,學校經過政策面(Enforcement)、環境面(Environment)與教育面(Education)進行3E行動計畫,經比較每學期8-10月的事故傷害件數,已從95年的2,085人次降為97年的1,662人次,至善國中則從96年的73人次降為97年的38人次。邱文祥局長表示,98年臺北市新增信義國小、河堤國小、雙蓮國小、興華國小、玉成國小及內湖高工共6所學校加入安全學校推動陣容,朝國際認證之路邁進,且每3年必須再申請認證的機制,可促使學校持續推動學童與教職員工之安全促進。期望未來引發更多學校及社區民眾的認同與參與,協力結盟,薪火相傳,一同持續營造臺北市為一座世界級健康美麗安全的城市。

階梯式藥物治療 有效改善氣喘

階梯式藥物治療 有效改善氣喘

常常在胸腔科門診聽到病患說,我沒有氣喘啊,我平常都不會喘,只是感冒很久都沒有好,夜晚咳嗽得很厲害,胸口很悶,呼吸不順而已,有時自己或家人聽到在呼吸時有咻咻咻的聲音。其實,如果您有上述的情形,就要懷疑可能罹患了氣喘,應該尋找胸腔科醫師作詳細的檢查、診斷及治療。氣喘是呼吸道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近年來氣喘的發生率更是節節上升,已經成為現代人健康的隱形殺手。臺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 陳慧表示,氣喘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氣流阻滯病變,簡單的說,它是經由外在或內在的刺激因素,如過敏原,病毒感染,吸菸等原因刺激呼吸道產生慢性氣道炎症,臨床上會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困難、喘鳴音,尤其是半夜或凌晨更為明顯,急性大發作時可導致嚴重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陳慧醫師指出,氣喘的危險因子包括:病毒感染、感冒、過敏原如塵蹣、有皮毛脫落的動物(如貓狗)、蝦子、螃蟹、蟑螂、花粉、黴菌、香菸、污染的空氣、氣溫急速變化、運動、劇烈的情緒反應、刺激性化學藥品、油漆、藥物(如阿斯匹林、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等都是會造成氣喘惡化的因素。陳醫師強調,氣喘是可以預防的疾病,因此,注意週遭環境,減少花粉的曝露,避免接觸過敏原,家中最好不要養貓狗,保持居家清潔,盡量不要使用地毯及厚重的窗簾,減少灰塵堆積及塵蹣產生, 保持環境乾燥,對於氣喘的預防有顯著的效果。氣喘的病理變化:1. 吸道黏膜下發炎,表皮細胞脫落,引起呼吸道敏感。2. 呼吸道平滑肌功能喪失與增生,增加呼吸道阻力。3. 呼吸道重塑,黏膜下層纖維化。目前氣喘的治療的觀念是早期積極治療,減少呼吸道炎症,抑制平滑肌增生,減少呼吸道重塑及纖維化。治療方式必須根據氣喘的嚴重度來決定,目標是以最少的藥物達到最大的療效。陳慧醫師說,以階梯式的藥物治療計劃進行,通常治療一個月後會有明顯的改善,當疾病達到良好控制持續三個月以上,可以考慮降階治療,反之若病人對治療反應不理想,則需要升階治療。  ‧抑制呼吸道發炎最有效,安全,且副作用小的藥物是吸入性類固醇,如Pulmicort(可滅喘),Flixotide(輔舒酮),Duasma(蒂舒滿)。  ‧長效型乙型擴張劑,如Serevent(使立穩),Oxis,可抑制平滑肌增生,減少神經性發炎物質釋放,同時抑制發炎細胞。  ‧對於中重度氣喘,最新的治療藥物是吸入性類固醇與長效型乙型擴張劑合併,如Symbicort(吸必擴),Seretide(使肺泰),對治療氣喘達到互補的效果,一次療程至少三到六個月。陳醫師提醒,氣喘患者對此要有所了解,即使臨床症狀不明顯,可能呼吸道的發炎仍然持續進行,不要道聽塗說,急著自行停藥,造成治療不足夠,使得呼吸道反覆發炎,導致呼吸道重塑、纖維化、對藥物治療反應差 肺功能持續變壞。目前並沒有特效的藥物可以抑制呼吸道纖維化。綜觀以上,新的氣喘藥物發明,以及對氣喘病理機轉的了解,治療氣喘已經有相當的進步,只要是氣喘患者,都應早期尋找胸腔專科醫師診斷,積極治療,配合醫師正確使用藥物,大部分的氣喘症狀皆可有效控制,減緩呼吸道纖維化,病人可透過定期肺功能檢查,評估治療效果。

代謝症候群當心!消化道健康亮紅燈

代謝症候群當心!消化道健康亮紅燈

近年來,隨著生活方式逐漸西化,「代謝症候群」已成為國人健康一大隱憂。目前世界上幾個知名研究機構,都提出肥胖、高血糖、高血壓及血脂異常,共同致病機轉可能為「胰島素阻抗」。衛生署參考國際潮流及國情,所提出的「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為:1. 腹部肥胖:腰圍男性超過90或女性超過80公分。2. 血壓上升:收縮壓超過130或舒張壓超過85毫米汞柱。3.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過低:男性低於40或女性低於50 mg/dl。4. 空腹血糖上升:超過100 mg/dl。5. 三酸甘油酯上升:超過150 mg/dl。符合上述五項中三項以上者,即屬「代謝症候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謝清睿指出,代謝症候群所造成的健康危機,首推心血管疾病,如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臟衰竭、週邊血管疾病等。近年來發現可能導致脂肪肝疾病,甚至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陸續也有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與消化道疾病的關聯,如胃食道逆流疾病、胃噴門部癌、大腸直腸癌等。代謝症候群影響層面極廣,不可掉以輕心。一、胃食道逆流疾病、巴瑞氏食道、食道腺癌肥胖者較易發生胃食道逆流,而在減重後,可降低胃食道逆流的嚴重度。胃食道逆流疾病嚴重的併發症,即巴瑞氏食道及食道腺癌,也被發現與肥胖有關。謝清睿醫師表示,可能的原因是肥胖者(尤其是腹部肥胖)會增加腹內壓力,而造成胃內壓力增加或食道疝氣,引發胃內容物逆流。長久刺激後,食道的扁平上皮轉變為類似腸道的柱狀上皮(即巴瑞氏食道),甚至進一步形成腺癌。脂肪組織分泌的激素,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瘦素等,可能促進細胞增生,而形成腺癌。二、胃喷門部癌歐美地區的研究指出肥胖與胃喷門部癌有關,但亞洲的研究並未證實。肥胖與胃喷門部癌的關係尚待進一步釐清。三、大腸直腸癌肥胖者發生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性較高,甚至腸息肉的危險性也增加。代謝症候群導致大腸直腸癌的機轉,可能是脂肪組織分泌的激素,造成腸道慢性發炎,而後發生癌化。此外,由於胰島素阻抗,體內處於高胰島素狀態,會激發一些細胞生長因子,而造成細胞不正常的增生。代謝症候群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嚴重影響,不容我們忽視。謝清睿醫師提醒民眾除了要定期體檢之外,最重要的是「三低一高」(低糖、低油、低鹽、高纖維)的飲食,規律的運動,維持理想體重,以避免代謝症候群找上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