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鑲嵌體復形-替牙齒量身訂做的窩洞修補

鑲嵌體復形-替牙齒量身訂做的窩洞修補

“醫師,我後面牙齒破了一個洞”,“醫師,我補過的牙齒容易塞東西”。在臨床門診中,常常見到患者因為蛀牙窩洞或填補後造成不適而尋求治療,但許多患者卻不知道,以現在牙科技術發展,窩洞治療不是只有銀粉或樹脂充填選擇,還有許多不同治療方法可以考量。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牙科吳朋儒醫師表示,在較小型且易操作的窩洞位置時,以銀粉或樹脂直接填補,就已能夠在較不影響牙齒強度下,復形牙齒功能及外型,且達到良好預後。但是,當患者蛀牙窩洞是中型或較大型,或是位於口內不易操作角度位置,直接填補常會造成許多後續問題。吳朋儒指出,銀粉充填在大型窩洞中,除了較不美觀外,亦無法強化剩餘齒質,因此充填後常有牙齒斷裂情況發生。樹脂充填雖然在大型窩洞中,因與牙齒具黏著力有部份強化效果,但其易變質變色及聚合收縮特性,卻常帶來難以解決的困擾。口內不易操作的位置角度,常因填補後的鄰接面接觸關係不當而造成食物嵌塞、牙齦發炎及二次齲齒問題。吳朋儒解釋,鑲嵌體是屬於一種間接式復型物,透過窩洞設計、修形、印模,再經由齒模技師於口外製作,雕製外型鑄造而成。近年來,鑲嵌體材料與黏著劑強度日益進步,鑲嵌體復形提供牙齒良好外形、適當接觸區與穩定咬合,相較於銀粉與樹脂等直接充填材料,不易磨損、使用年限較為長久,而得到保護剩餘齒質效果。另外,相較於需把整顆牙齒磨小全包覆性鑄造牙冠,其對牙周組織及牙髓腔傷害相對較小。他還說,鑲嵌體主要分為兩大類,金屬嵌體及陶瓷嵌體,這兩者都有長期成功率佐證。金屬嵌體在材料上大致可分為貴金屬及賤金屬,貴金屬嵌體材料上,根據美國牙醫協會第5號規範分類,主要是含75%以上的金、鈀、鉑,除了有好的壓縮和抗張強度,其生物相容性佳及在口中穩定性,是相當可靠且歷史悠久的材料,其缺點則是:費用較高、需較多約診次數及時間、醫師操作技巧性較高。在陶瓷嵌體的發展上,主要可分為壓鑄式及電腦設計製備。電腦設計製備又可稱作3D齒雕,其良好美觀、精準控制外形及生物相容性好。但缺點需注意陶瓷材質脆性,避免用於咬合力重的位置、費用較高。吳朋儒提醒民眾,當口內有較大齒質缺損或需要置換舊的復形物時,適當選擇鑲嵌體治療,可避免一些在大型窩洞填補時容易遇到的併發症,且相較於全包覆鑄造牙冠,其對牙周組織及牙髓腔傷害較小。

「防治糖尿病,從我做起」作文比賽開始囉!

「防治糖尿病,從我做起」作文比賽開始囉!

針對98年世界糖尿病日,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舉辦了「糖尿病防治」作文比賽。每年的11月14日是發現胰島素班丁醫師的生日,為了紀念胰島素拯救糖尿病患,國際糖尿病聯盟以11月14日定為「世界糖尿病日」,目的在提醒大眾重視並認識糖尿病。該院新陳代謝科呂菁醫師表示,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醫療費用為正常人的4.3倍,佔健保支出的九分之一,新增加的洗腎病人中有三分之一是因糖尿病所致,在美國,糖尿病為20-75歲民眾引起失明的主因,一半的非創傷性下肢截肢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患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是非糖尿病患的2-4倍。近年來,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全球糖尿病人口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而且發病年齡也越來越年輕。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調查,去年國內糖尿病盛行率將近1成,比6年前高出3個百分點,其中又以65歲以上的男性情況最為嚴重,糖尿病盛行率從13.1%上升到28.5%。因為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是可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新竹醫院為了鼓勵社會大眾從小對糖尿病防治有具體行動及認知,而舉辦了「糖尿病防治」作文比賽,鼓勵學生主動查詢有關糖尿病慢性疾病的認識及預防的心得和生活經驗,以文字回饋方式,與大家共同分享。一、徵文題目:防治糖尿病,從我做起。二、參加對象:分國小組、國高中組(不限縣市)三、截稿時間:即日起至98年11月10日止。四、參加辦法:來稿文字請勿超過2000字,請一律用文字檔處理(標楷體14字碼),於截稿日期前e-mail至信箱: [email protected],並請在稿末註明:單位名稱、姓名、生日、電話、地址,以及參加「防治糖尿病,從我做起」徵文。至於評分標準、獎勵方式及相關注意事項請參考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網站,網址:http://www.hch.doh.gov.tw。若對該徵文需要進一步資訊,請至新竹醫院1樓糖尿病衛教室,或電洽03-5326151#4306陳小姐。 

金曲歌王蕭煌奇9/27為奧比斯中秋義賣站台獻唱

金曲歌王蕭煌奇9/27為奧比斯中秋義賣站台獻唱

全世界每一分鐘,就有一名孩童不幸失明,全球目前約有140萬名失明孩子,單在亞洲便高達百萬。這些孩子一出生就面臨看不見的危機,更無法欣賞到皎潔的月光;然而只要透過即時的治療,其中有80%的失明個案是可以治癒的。為幫助開發中國家眼疾孩童接受手術治療並重見光明,奧比斯基金會於9月26日(六)起至10月3日止,每天上午11時至晚間9時30分(例假日至晚間10時),於天母大葉高島屋B1中庭廣場舉辦「愛心獻光明」中秋月餅義賣活動。現場除義賣奇華餅家贊助限量的中秋節月餅禮盒外,主辦單位並將舉辦趣味的「矇眼剝柚子」比賽。金曲歌王蕭煌奇更將於9月27日蒞臨演唱成名曲「你是我的眼」,邀請民眾以實際行動幫助眼疾孩童遠離黑暗,和您我一起「人月兩團圓」!活動:奧比斯「愛心獻光明」中秋月餅義賣活動時間:9月27日(日)17:30 – 18:00地點:天母大葉高島屋B1中庭廣場活動洽詢:(02)2546 5046 分機14

面對結核病菌莫恐慌 自我檢測保健康

面對結核病菌莫恐慌 自我檢測保健康

「結核病」是種難纏的慢性傳染病,在臺灣一直未能根絕,如今抗藥菌株逐漸擴散,全球流行蓄勢待發,我們是否已做好準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結核病防治組護理長施秀珍說,結核病是由結核菌感染人體所引發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結核菌侵犯肺部時可引起「肺結核」;少部份的人會發生肺部以外器官感染,包括淋巴結、腦膜、胸膜、腎臟、骨骼、皮膚、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這些統稱為「肺外結核」。施秀珍解釋,罹患有「開放性肺結核」的病人才有傳染力。當一個具傳染性肺結核病患在吐痰、咳嗽、打噴嚏或高聲談話時,可能將含結核菌的細小飛沫散佈在空氣中,而被另一人吸入。她還說,95%的人具有充分免疫力,可以抵抗吸入的少量結核菌,但抵抗力稍差的人,若吸進足夠含菌飛沫,卻可能致病。接觸開放性肺結核病人時間愈長,得到傳染機會愈高。結核病不會經由衣服或食器傳染。施秀珍表示,受結核菌感染之後,有90~95%的人不會發病,也就是說:「受感染者,大部分不會發病」;少數免疫力較差的人才會發病。一般感染後第一年發病比率較高(6~12個月是危險期)。一年以後若沒有發病,再發病機率就很低。如果民眾發覺自己有不舒服,可以用「七分篩檢法」自我檢測:咳嗽2週以上2分、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及體重減輕1分,若超過5分應立即就醫。若發現左鄰右舍有人自我檢測「七分篩檢法」超過5分沒有就醫治療,請立即撥打防疫專線1922通報,該院區將盡速介入調查處理。施秀珍提醒民眾,不需過度緊張害怕,只要做好自我防護措施,即能避免疾病纏身,對孩童最有保護力即是接種卡介苗,保持均衡飲食、攝取充分營養及補充足夠水分、充分睡眠及規律運動,提高個人免疫力。另外,生活環境也應保持空氣流通,如非必要,盡量避免出入密閉公共場所。民眾如有任何問題需諮詢結核病防治措施,可於上班時間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昆明院區2370-3739轉1821~1840結核病防治組。

台中世界心臟日開鑼!沙鹿鎮邀您從”心”健康

台中世界心臟日開鑼!沙鹿鎮邀您從”心”健康

一年一度的世界心臟日即將在9月27日(日)上午8點到11點熱鬧登場,今年的活動主題為「職場健康,從心開始」,要呼籲民眾正視職場個人健康管理,為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而努力。而台灣中部的世界心臟日今年仍由沙鹿鎮獲選主辦,預計將吸引上千民眾闔家參與,與世界同步響應愛心、護心的活動。沙鹿鎮雖然是海線的一個小鎮,但是在營造民眾健康生活環境上不遺餘力,因此每年能從眾多大城市中脫穎而出,代表中部地區主辦該活動。而今年正逢沙鹿鎮立公園之整建落成,心臟日當天也將同步舉辦 “無菸健康公園“揭牌典禮,讓這塊美麗的綠地成為地方民眾擁抱健康的無菸樂土。光田綜合醫院王乃弘院長表示,根據衛生署統計,民國9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高居第二名,96年度約有15277人死於心臟疾病,97年則有15726人死於心臟疾病,死亡人數增加了2.9%。就大台中地區而言,心臟疾病也是奪走民眾生命的第二殺手,僅次於惡性腫瘤。尤其近年經濟不景氣,民眾生活壓力大,為了顧飯碗,許多人往往忽略的健康管理,先前更有媒體報導計程車司機怕遭罰款追逐被拖吊的車子,竟然心臟病發暴斃。光田綜合醫院有鑒於心臟疾病預防之重要性,自民國85年起便成立海線地區第一個心臟團隊,完成世界罕見之「成人型先天性主動脈阻斷病患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台灣第一例「右位心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中部海線第一例「心臟去顫器植入術」等手術,十多年來累積超過六千多例成功案例及治療經驗,同時也積極走入社區,透過活動舉辦與各種衛教宣導,致力於健康觀念的推廣,而每年世界心臟日活動的舉辦,更能喚醒民眾對健康的重視,強化預防醫學的落實。由於活動內容寓教於樂,同時又能健體強身,所以每年都吸引數以千計的民眾一同參加。今年的活動更是精采可期,不容錯過。2009年世界心臟日活動以「職場健康 從心開始」為主題,中區活動主場地選在沙鹿鎮鎮立公園和沙鹿鎮公所前廣場,參加民眾除了能參與活力十足的建商有氧操與健走活動外,主辦單位更精心設計了一連串的活動,包括「健康投注站」、機智問答等,今年更首度舉辦「體適能關主挑戰賽」,民眾每闖一關,就能對自己的健康有更多的了解,活動當天也將於現場舉辦「讓愛轉動健康護心」寫生比賽,歡迎幼稚園和國小學生一同參加,得獎者將獲得豐富的獎品,時值假日,歡迎大家共襄盛舉,全家一起走出健康!

預防3高、3檢不漏 腎臟保健刻不容緩

預防3高、3檢不漏 腎臟保健刻不容緩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腎臟醫學會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共同於98年9月27日(星期日)上午7時開始假中正紀念堂舉辦「Walking健走 好腎活」暨「愛腎好生活」園遊會活動,邀請民眾、慢性病患者一起來健走,讓民眾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預防慢性腎臟病,擁有「好生活」;現場有逆轉腎闖關區及愛腎健檢,提供民眾腎臟保健知識及免費腎臟健檢服務,還有機會參加摸彩。相關訊息請上腎利人生網站(http://www.z-gtech.com.tw/walking/index.html)或電洽02-66365717,歡迎民眾共襄盛舉。◆ 全台約有200萬慢性腎臟病患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之「三高慢性病」是引起腎臟疾病的高危險群,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進行「2007年臺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顯示,患有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者(簡稱三高)其罹患腎臟病的發生率及危險性均較非三高患者顯著增加(分別為非三高患者的1.66倍、2.35倍及1.58倍),使得全台慢性腎臟病逐年在增加中。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料統計:臺灣地區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2%,平均每8人就有1人罹病,全國約有200多萬患者,而進入末期腎衰竭人口每年也以6%的成長率在成長中,臺灣慢性腎臟病防治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機。◆ 『護腎33-預防3高、3檢不漏』及用藥『五不原則』慢性腎臟病患者早期是沒有症狀,而容易被忽視的,病情惡化的過程也常常沒有明顯徵兆,最後演變成腎衰竭(尿毒症)。另隨著年齡增加,腎臟功能亦隨著降低,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比例也越高。因此,中老年人除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病情之外,應避免不當藥物對腎臟的傷害,共同迎接腎利人生。國民健康局提出『護腎33-預防3高、3檢不漏』口號,呼籲三高族群應定期進行3項檢查-驗血、驗尿、量血壓,作好慢性疾病保健,可預防腎臟病的發生或疾病病情的惡化;及用藥的『五不原則』口號-(1)不聽別人推薦,(2)不信神奇療效的藥,(3)不買地攤、夜市、遊覽車上所販賣,(4)不吃別人贈送的,(5)不推薦給別人,提醒大家安全用藥。◆ 『三少、三多、四不、一沒有』臺灣腎臟醫學會也提倡「三少、三多、四不、一沒有」的建議,平時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好;多纖、多蔬、多喝水;不抽菸、不憋尿、不信偏方、不熬夜」,以及做到「沒有鮪魚肚」,確保腎臟健康。

藥物〝過敏〞反應 當心小命不保

藥物〝過敏〞反應 當心小命不保

今天清晨林阿福(化名)因感冒發高燒掛急診,經注射一劑退燒藥,帶數種感冒治療藥回家後,身上竟然出現片狀、紅腫且癢的大疹塊;昨天上午陳大雄(化名)因其它原因造成全身嚴重疼痛,於注射止痛針約30分鐘後,雙眼泛紅、眼眶水腫樣紅腫;前天晚上張技安(化名)因為手術,才服用兩次的抗生素及止痛等藥後,皮膚發生奇癢的小紅丘疹;相信您還記得發生中部地區曾有兩位年輕己婚的婦女,因為白帶及外陰部搔癢,併用抗黴菌劑與抗組織胺,治療數日後,因為藥品產生藥物交互作用,而引發心律不整,更因長時間血流減少,引起腦部缺氧變成植物人。您或是親朋好友是否有人曾發生過類似的情況呢?上述都是藥物不良反應的案例,前三則是常見的、較輕微的藥物不良反應案例,第四則不幸案例是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什麼是藥物不良反應呢?臺安醫院藥劑科藥師 呂玉鳳表示,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簡稱為ADR,其內容包括一切與藥物有關的不良反應,例如:副作用、過敏或特異反應、不希望的藥理反應、劑量不當(包括意外或有意)、藥物交互作用…等,甚至因為停藥所造成不良反應。經追蹤得知林阿福與陳大雄,他兩人都曾經有過阿斯匹靈過敏,所以他兩人有可能也會對其他的解熱鎮痛劑過敏;因為張技安有青黴素的過敏史,當他使用各種抗生素時,應特別注意有無過敏情況;至於兩位己婚婦女因為藥物交互作用,產生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的不幸案例,其日後將花費龐大的金錢與精力是很難估算的。所以藥物不良反應的結果,可能輕微不影響健康,也可能會產生極為嚴重的問題。藥師 呂玉鳳指出,當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時,應即刻與原處方醫院聯繫,經由醫療人員的協助儘速處理,輕微無大妨礙者,可藉由多喝水,作運動來加速藥物從尿與汗排出體外;稍微嚴重者,應回門診請醫師以抗組織胺及其他等藥物,或併用外用塗抹藥物治療;當醫師加註過敏藥物的名稱在病歷時,您也應牢記該藥名,以免日後再次發生。若為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則應立刻送急診作急救處置,例如:生命維持、注射解毒劑、洗胃、…等。當醫院內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時,需醫療人員發現並回報給專責單位,由專人評估是否真的藥物造成,並記錄其嚴重性、處理方法與結果,必要時由專人整理並報給院內的藥事委員會,當做進出藥品的評估,利用出版的刊物或上課的方式,進行教育醫療人員與民眾,必要時通報衛生署藥物不良反應中心,以利統計藥物在台灣地區民眾使用情況的各種資料。臺安醫院為減少因為藥物不良反應發生,而增加醫療資源的使用,己於1998.10月經院務會議通過,成立藥物不良反應監測與報告小組,成員包括有醫師、藥師與護理師。成立迄今年餘,該小組不斷接獲各臨床醫師、藥師、護理人員及其他醫院工作同工的協助,特此致十二萬分的謝意。藥師 呂玉鳳說,當民眾發現有藥物不良反應時,可利用該院藥劑科藥物諮詢專線27718151-2743與藥師聯繫,藥師們一定會竭誠為您服務,讓大家一起努力為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機率來打拼!

縮乳需求呈現上升趨勢

縮乳需求呈現上升趨勢

隨著飲食習慣西化與營養過剩的影響,東方女性的乳房發育,擺脫往昔如飛機場般的平坦,呈現越來越豐滿的趨勢。由於發育好,加上懷孕後餵食母乳,往往不到四十歲,就產生明顯乳房下垂及乳暈偏低的困擾。整形外科周聰鐸醫師表示,乳房主要由乳腺及脂肪組成,因此會隨著體重增加而豐腴,體重減輕而萎縮。儘管目前多數審美觀念依舊崇尚傲人的豐胸,但門診也常見到擁有大於E罩杯尺寸的女性,飽受巨乳所帶來諸多生活不便的困擾,因而前來尋求醫療協助。巨乳女性最主要的不適,除了肩膀、胸部與背部負荷過重,常有胸罩肩帶過度負擔的勒痕外,也常伴隨肩部痠疼,睡覺時呼吸壓迫的問題。周聰鐸醫師進一步表示,門診中也不乏年輕巨乳女性,因為在學校課外活動或運動跑步,常引起同儕側目,心生自卑,因而前來就診。此外,近年來經濟獨立自主、傾向中性妝扮的女性日益增加,有極高的比例期望擺脫巨乳的束縛。整體而言,縮乳手術需求在最近幾年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整形門診中最常見的縮乳為縮小約兩個罩杯,以達到B或C罩杯尺寸;偶而有極少數會要求縮至A罩杯或更小。縮乳手術因應患者不同需求與期望,可以藉由下列不同的手術方式來達到預期效果:(1) 抽脂法一般針對未婚,而且無需大量抽脂的女性。此種方式可以藉由兩個小於1公分的切口,進行脂肪抽除手術。其中的優點,在於除了達到縮乳效果之外,尚可保存其乳腺組織,不會影響未來懷孕哺乳的功能;另外一個重要的優點是,術後幾乎不會留下疤痕。(2) 倒T切口手術此種手術有多種方式可以彈性運用,主要的優點在於可以同時將乳暈修飾變小,並將下垂的乳暈與乳房拉提尖挺。為了完整保留乳暈的血液循環,一般手術常見的有上側、下側或內側皮瓣的不同運用。根據乳房及乳頭的血液供應來評估,內側皮瓣比較符合生理解剖,國際整形名醫多半採用此種方式。(3) 環暈切口術沿著乳暈四周切開,彷彿像削蘋果外皮一樣,將多餘乳房組織一層一層切除至理想尺寸大小,常見的問題在於術後因多餘的皮膚所造成的皺褶,需要搭配緊身衣或塑胸衣加以修正。周醫師提醒,縮胸與隆乳手術一樣,都須經過審慎思考與評估,尤其是希望大幅度縮乳的女性,務必諮詢整形醫師專業的建議,同時尋求家人的支持。

心棧家園正式成立 陪伴「大孩子們」渡過徬徨少年時

心棧家園正式成立 陪伴「大孩子們」渡過徬徨少年時

以國內目前提供弱勢兒少安置服務的現況而言,年幼的孩子遭逢家庭變故,有緊急短期庇護中心及寄養家庭可提供孩子短期的安置照顧,若孩子處於長期失依狀態,則可能將孩子送往中長期安置的育幼院。然而,目前國內的育幼院以收容國中、國小的孩子居多,部分育幼院有擴大收容學齡前的孩子。綜觀而論,失依少年的安置需求是最容易被社會忽略的環節。已步入青少年階段的孩子(12歲~18歲),正經歷青春期的叛逆,不易有寄養家庭願意照顧,也幾乎沒有被人收養的可能;因此,獨立生活的規劃及機構安置,通常是這些失依少年普遍能有的選擇,但國內提供少年安置的機構目前仍相當少數,大部分的失依少年仍送往育幼院安置。忠義基金會籌備三年的心棧家園在今年8月正式運作,心棧家園的成立,便是希望能夠改善少年安置床位不足的窘境,為失依少年提供適齡、適性的專業服務,協助他們渡過「沒有父母陪伴」的徬徨少年時。多年致力於弱勢兒童照顧的忠義育幼院,長期以來以照顧0~18歲的院童為主,有鑒於弱勢兒少安置需求驟增,因考量兒少在生理、心理的發展及需求,及生活空間規劃、服務內容及服務人員所需具備的專業知能皆有所不同,甫能提供安置院童適切的服務。而心棧的成立除了擴大安置失依少年外,也貫徹忠義落實分齡分級照顧的規劃。忠義基金會執行長高敏足表示,「心棧家園的啟動,將銜接失依的孩子由安置照顧到獨立自主的關鍵,幫助孩子們未來能獨立生活,為自己負責,也能降低未來衍生社會問題的可能。」相較於在忠義育幼院的家庭式照顧,保育員以擔任親職角色為主;而心棧的社工及生輔員則是以大孩子們的“朋友”自居,透過用心的陪伴及引導,期待能與他們共同邁向獨立之路。8月份剛入住心棧家園的孩子,是過去安置在忠義育幼院的少年院生,目前心棧也陸續收容更多來自全台各地的失依少年,這些失依少年普遍都已處於「家外安置」狀態有一段時間,不管他們是安置在機構或是寄養家庭,其原生家庭的功能大多已無法再恢復,返回原生家庭甚至是親友的家的機會渺茫,極少數可返家的孩子,其原生家庭也無力滿足少年應有的需要。因此,獨立生活的準備對失依少年來說格外顯得重要。比起一般家庭的孩子,失依少年要提早思考未來18歲成年後如何獨立生活的人生重要課題。◆ 陪伴、引導培養孩子們自發性的獨立兩性關係、生涯規畫、職業探索、理財規劃、生活自理…總總生活教育的面向,都是少年在心棧家園生活的重點學習,如何幫助少年自發、正確地決定事情,同時能為自己負責,這也是引導少年學習相當重要的部分。當少年在正經歷青春叛逆的階段,需要的是更多的支持而非單向管教,多一點傾聽、包容與接納,多給他們一些思考空間來學習成長,少一些期待的壓力。在心棧家園的這群少年將有許多自己可以彈性安排的時間,生活作息也都需要練習自我管理,如自己做早餐、打掃、規劃休閒活動、管理自己的零用錢等等。社工員給予充分的彈性及時間,讓少年可以作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自發性及獨立性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也希望透過輔導他們生活自理的方式,讓他們慢慢學習面對並有能力解決未來獨立生活所會遇到類似租屋、理財等等的問題。在兩性關係的部分,一般的少年安置機構都是男女分開收容,但在心棧家園卻是男女兼收,在心棧的社工員認為,這是一個學習兩性教育及相互尊重的機會,因為在一般家庭中也會有兄弟姊妹不同性別的問題,心棧家園的孩子可藉由在生活當中,去學習兩性平等及相處的課題。◆ 期盼大家一同為失依少年拼湊出未來的藍圖心棧家園主任施夙真表示,這些少年初到這裡安置,可能都像是一塊塊被打散的拼圖,對他們來說,生命變成一片一片的殘缺仍無法完整,我們期許這些少年能在這裡找回自信與自尊,甚至慢慢地讓少年能夠重新拾回自我的價值,有能力為自己未來的生活而努力。我們深自期許著,為少年拼湊出未來的藍圖,藉由陪伴少年走的這一段路,能讓他們的生命更完整。忠義基金會執行長高敏足表示,期盼邀請關心失依少年需求的社會大眾、公司、企業、民間團體,能提供個別專業的資源,協助弱勢少年能夠有各類職場實習或打工的機會,透過他們在職涯探索經驗中找出自己的興趣,幫助他們規劃未來的人生藍圖。

如何面對死亡?從紀錄片《醫生》的角度談起

如何面對死亡?從紀錄片《醫生》的角度談起

《醫生》是最近堪稱火紅的紀錄片,大概是繼《生命》、《翻滾吧!男孩》、《無米樂》後掀起觀影熱潮的少數幾部國產紀錄片。故事從一個秘魯小孩Sebastian開始,他因為患病的緣故,被轉送到美國來尋求一線生機,因而與溫醫生相遇。Sebastian成為一個引子,因為他與溫醫師之前去世的小孩昱和年紀相仿,而勾起了溫家長輩們的沈痛回憶。關於這個秘魯小孩,導演的呈現非常細緻。他在做檢查或做化療之前,都會跟工作人員有很多對話。這些對話裡常包含一些故事,故事的內容變化多端,但其主題則萬變不離其宗,不管外在的情節如何變化,其實中心是一致的,都是對抗議題,最後我方突圍、勝利,敵方困阨、失敗。小孩在治病的過程中其實是焦慮的,但這個擔心、焦慮並不會直接表現出來,而是透過故事的模式,將自己內心的渴望敘說出來,期待自己的故事給予自己勇氣,進而對抗病魔。其實這也是醫院為何需要心理師存在的理由,如何協助這些個案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成為住院歷程的首要課題。另外還有一個部分值得觀者深思的是,我們該不該告訴個案他罹病的狀況?假如是重大疾病會危及生命的話,我們要不要告訴當事人?如果決定告知的話,該如何說明?對象假如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的話,他是不是有權利得知自己身體的狀況?十二歲在發展上已經進入抽象思考階段的話,相關工作人員是否應詳盡說明?說明與不說明的理由與根據,各在哪裡?這些部分的確值得國內醫療系統沈思,我們除了盡力醫治疾病之外,是不是有許多屬於生命本質的事情更值得仔細探究?溫醫師的家庭也同樣面臨相仿的議題。當一位大人得知小孩對於切腹、吊頸、墳墓、陪葬物等等死亡相關事物有所興趣之時,成年人該如何面對?影片中深刻的反應出一般大人對於小孩探究死亡時的模式。在這裡我不得不想起The Beatles的經典歌曲〈Hello, Goodbye〉:「You say yes, I say no.  You say stop, I say go.  You say goodbye, I say hello.  You say why, I say I don't know. 」長久以來,小孩對於生死的好奇心並沒有被良好的說明與引導,並讓兒童適當的瞭解與探索。小孩們可能只是想說個「hello」而已,但大人們卻是直接了當的說了「goodbye」。我們傳統觀念是避談這些東西的,從儒家「未知生、焉之死」的概念如此地深植人心,如此地琅琅上口,就可以知道生死議題從以前到現代仍舊是禁忌話題。不管時代多麼開化,這是傳統甩也甩不開的包袱。這不是上了一兩門生命教育的課,看了《生命》、《醫生》的紀錄片,看了九二一地震、南亞大海嘯的影片,之後寫寫感想就能了事的。這是活生生的課題,每天在這個世界不停地上演著。假如不能對於這樣的議題有充分瞭解的話,如何更進一步思索何謂生前遺囑,甚至是遺體捐贈呢?走筆至此,令我聯想到梶尾真治的《黃泉歸來》可與之遙遙呼應。此書作者提出一個難解的命題,假如親人死而復生,到底會讓現實社會產生什麼樣的衝擊?復活的人需要辦戶籍嗎?可以找工作嗎?假如復活的時間是有限的話,你最想做的事會是什麼呢?個人認為此書並不是單純的科幻小說,而是著重於生死命題,你該如何面對親人死亡?甚至是自己的消逝?假如「生無張遲,死無揀時」,我們是如此的無可選擇之時,該如何檢視面對的態度?該如何調整觀看的角度?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沈吟反芻的難題。我們活著的一天,對於生命本應無盡期的探索與思考,《醫生》、《黃泉歸來》都只是個開始而已,期待未來國內有更加堅實的討論與發展。美好並不是有品質的生活,而是生命本身就是美好我們活著的一天,對於生命本應無盡期的探索與思考(本文作者 /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 - 臨床心理師兼臨床教師 林希陶)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