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兒童弱視好發率高 偏頭瞇眼常跌倒為弱視疾病徵兆

兒童弱視好發率高 偏頭瞇眼常跌倒為弱視疾病徵兆

兒童弱視、屈光不正、斜視是兒童眼睛三大疾病。張朝凱醫師表示,近期就接獲不少暑期症候群患者,家長於放長假後發現小孩有視力加深、斜視、甚至嚴重至兒童弱視傾向,張朝凱醫師提醒,對於兒童的視力來說,0歲—6歲是其發育的關鍵時期。由於該年齡段的小孩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呼籲家長要特別留心兒童弱視問題。張朝凱醫師提醒,孩子在看電視或物體時,如果出現偏頭、瞇眼看東西、目光渙散常會撞到東西、常用手指頭按住眼睛等行為動作時,就要小心有斜視問題等弱視疾病前兆。調查顯示,在台灣地區的學齡前兒童裡,每100個人中就有4個人患有弱視,而小一的學生則100個人中就有2個弱視,目前因為政府對於兒童視力檢查十分地注重,國小兒童會在入學前實施-視力篩檢,使得台灣地區的弱視兒童發現率相對提高了很多。張朝凱醫師表示,弱視是在幼兒時期,腦部的視覺區在發育過程中沒有接受到充份的剌激而停止發育或發育不全,導致視力不良,若單眼或兩眼的視力經過矯正,卻無法矯正至0.8以上,則可稱作為「弱視」。弱視的治療有一定的優先順序及方法,首先必須除去阻擋視軸的障礙,例如先天性白內障等,一定要以手術的方式使光線得以進入眼球,以刺激視覺神經的發育。第二則是配帶矯正居光不正的眼鏡,讓外界的影像精準地落在視網膜上。第三步進行弱視的遮蓋療法,此種方法對於單眼弱視以及兩眼弱視嚴重程度不一的兒童最為重要。張朝凱醫師強調,兒童弱視治療的時機最理想是在七歲之前效果最好,因此兒童於滿三歲到六歲時期的眼科定期視力檢查,是預防弱視最重要的工作。但是對於年齡在七歲至十二歲的弱視兒童仍不該放棄治療機會,經過治療後仍然有90%的弱視兒童,其矯正視力有明顯的進步。

齒列矯正成小S鵝蛋臉形?!蔡忠翰醫師:齒列矯正方式與齒列不整原因是關鍵

齒列矯正成小S鵝蛋臉形?!蔡忠翰醫師:齒列矯正方式與齒列不整原因是關鍵

以探討牙齒齒列矯正為主軸的「小S牙套日記」能夠如此暢銷,是因為小S幫眾多美眉完成了齒列矯正後擁有一口潔白貝齒,甚至進一步修正臉形的夢想。牙科醫師蔡忠翰經臨床經驗粗略統計,矯正病患諮詢的問題中,臉形改善程度多寡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對此蔡忠翰醫師強調,齒列矯正能夠修正臉形的先決條件,必須先歸咎出造成齒列不整的原因。蔡忠翰醫師表示,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因為吃的東西越來越精緻,所以牙弓越演變越小,若是基因中剛好遺傳到大顆牙齒,很容易變成暴牙或齒列不整。暴牙的病人屬於上顎骨特別突出,側面看起來像猩猩,戽斗的病人則是下顎骨太突出,俗稱「月亮臉」。暴牙或戽斗若屬於骨性問題,就屬於「齒顎矯正」的範圍,需要靠正顎手術與齒列矯正兩種療程互相配合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若暴牙與戽斗是牙弓與齒列造成的臉部現象,則單靠齒列矯正就可以解決。蔡忠翰醫師指出,針對非骨性暴牙與戽斗的病患,療程中常需要拔牙讓牙齒可以在有限的牙弓空間中各就各位,拔牙的位置一般來說是上下左右的第一小臼齒,醫師會依據個別狀況拔除二顆或四顆,然而有時候遇到特殊狀況,也有可能進行不對稱單側拔牙。拔一顆小臼齒會騰出約4mm的空間,若兩側小臼齒皆拔除就可騰出約0.8公分,對臉形上的改變會有相當改善,不但上顎與下顎會內縮,嘴巴會變小,臉也會變的較為修長。然而,牙齒矯正還會搭配軟組織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因人而異,無法一概而論,因此矯正完成後臉形的改變在事前醫師只能給一個估計值,無法作百分百的預測。不過蔡忠翰醫師也聲明,若是病患未進行拔牙處置,只是單純齒列矯正或進行牙齒修形以騰出些微牙弓空間,則臉形上就不會產生明顯變化。其實,齒列矯正醫師的主要任務是將凌亂的齒列排整齊,臉形的變化是齒列矯正附帶產生的結果,若是國字臉希望變成瓜子臉或鵝蛋臉形,還是必須額外尋求玻尿酸、肉毒桿菌或整形醫師的幫助才可能達到。

把握“0-3歲”寶寶黃金發展期

把握“0-3歲”寶寶黃金發展期

一位曾接受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的家長張媽媽表示:「在小孩2歲時,日常生活上漸漸發現小孩的語言表達上好像較慢,但是又怕自己大驚小怪,所以一直不在意,直到去年4月,參加衛生局的相關活動,才發現目前臺北市各健康服務中心及合約醫療院所都有協助幼兒進行兒童發展篩檢,在進一步做篩檢後,才發現小朋友在語言表達上是有一些問題,經由臺北市早期療育運作小組介入,開始進一步的評估及追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6-8%,且6歲前是發展治療的黃金治療期,3歲前的療效更是3歲後的10倍。依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兒童發展篩檢資料顯示97年度0-3歲學齡前兒童篩檢人數共30,652人,其中經過篩檢發現有941位幼兒(3.07%)為疑似異常情形。因此,早期兒童發展篩檢,早期矯正與治療,已成為現代家長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請家長善用「臺北市學齡前兒童發展檢核表」,針對家中不同年齡的幼兒進行檢核,其中檢核表單可分成4個月、6個月、9個月、1歲、1歲3個月、1歲半、2歲、2歲半、3歲、3歲半、4歲、5歲及6歲等共13種不同檢核年齡,期許家長依幼童年齡讓家中幼兒接受篩檢,達到及早發現問題,早期治療,並由專業團隊依您的孩子狀況進行諮詢、評估(含:智能、職能、視力、物理、聽力等)及療育(含:物理、職能、語言、認知、行為情緒、心理等)等服務,才不致於錯過黃金治療期。 兒童發展遲緩包括語言、視聽覺、認知、社會互動、情緒等各層面,而造成發展遲緩的高危險因子,包括:早產、先天性異常、產前、產程或產後問題、腦部疾病或受傷及環境等因素。因遲緩兒童未必有明顯生理或外觀異常特徵,且每位兒童發展成長有持續性,所以定期進行檢核才能確保兒童的發展正常。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常年積極推動兒童發展篩檢工作,為加強早期篩檢出疑似遲緩兒童,每年發送兒童發展檢核表單至各特約醫療院所及幼托園所提供民眾進行篩檢,於民眾填復資料後,醫療院所等相關篩檢單位立即回收並交付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完成兒童發展篩檢流程。另外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亦設置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醫療服務(http://www.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474)供民眾下載,期能普及本市兒童發展篩檢,喚起民眾對兒童發展檢核認知,提早定期進行兒童發展篩檢工作,發現兒童健康之問題,以掌握黃金治療時機。

小孩最常見的外科疾病─脫腸

小孩最常見的外科疾病─脫腸

鼠蹊部疝氣,也叫做腹股溝疝氣,或俗稱脫腸或墜腸,奇美醫院小兒外科主任 石敦義表示,這是小孩子最常見的外科疾病。這個疾病,必須靠外科手術,做疝氣的修補,才能得到根治。傳統的手術方法,是經由下腹部的切口,做疝氣囊的分離、結紮及切除,具有傷口小、疼痛輕、復原快、復發率低等優點。全台各大醫院,包括台南地區的成大、新樓,長久以來都是採用這個手術方法。而幾年前流行一時的腹腔鏡手術,則因侵襲性大(需從腹腔灌入空氣)及手術耗時較久,已逐漸被其他方法取代。石敦義進一步說明,在早期也是用傳統的經腹手術,但在累積相當多的病例後,逐漸發現傳統手術的諸多缺點,主要有五點:一、由於鼠蹊道(inguinal canal)被打開,有傷及骼鼠神經(ilioinguinal nerve)及股靜脈的風險;二、在肥胖病例,由於手術部位過深導致視野不良,常需將傷口加大;三、手術後陰囊若有積水或血腫,無法引流,只能等待自然吸收;四、對懷疑另一側也有疝氣的患者進行對側探查,如果找不到疝氣,會平白多一道傷口,徒增術後疼痛;五、某些病例由於體質容易長疤痕,傷口形成難看的蟹足腫。石敦義進一步解釋,基於傳統手術的上述缺點,奇美醫院小兒外科在五年前開始採用〝經陰囊鼠蹊部疝氣修補術〞,這是參考國外文獻加上個人改良所獨創的一個手術方法。它和傳統手術的差別,主要在於傷口位置的不同。雖然只是改變了傷口的位置,但卻減少了傳統手術的缺點。這個手術的過程,是延著陰囊中線做一個一公分左右的小切口,將精索拉到切口外,分離疝氣囊至腹腔交接處予以結紮及切除。由於不需打開鼠蹊道,所以不會去傷到骼鼠神經或股靜脈;下腹肥胖者,陰囊的脂肪層不會跟著增厚,不影響手術視野;手術後陰囊若有積水或血腫,可經由傷口輕壓排出,也可以在麻醉甦醒前藉血水排出量檢視止血是否完全(經腹手術則無從判斷);不論是單側、雙側的疝氣修補或對側探查,都只要一個傷口,沒有白開一刀的問題;陰囊皮膚鬆弛,傷口完全沒有張力,所以傷口癒合迅速且不留下疤痕。目前奇美已經累積了超過一千例的經驗,累積的病例越多,越覺得這個手術的優越性。石敦義發現,用這樣的方式處理鼠蹊部疝氣,傷口的痛覺比傳統手術更輕微(因為傷口沒有張力而且手術過程不需切開腹肌,組織受傷少),而且手術麻醉時間更短(單側手術平均15.8分鐘,雙側手術平均28.2分鐘;傳統手術單側平均18.2分鐘,雙側平均33.5分鐘),手術合併症更少(僅有一例發生縫線肉芽腫,沒有復發疝氣、血腫或其他後遺症)。關於這個手術方法所引起的來自小朋友家長或小兒外科同儕的意見及討論,石敦義在此一併提出:一、女性不適用? 對,因為本法只適用於男性。二、切口距離疝氣囊與腹腔交接處較遠,有疝氣囊結紮不完全及精索過度拉扯的疑慮? 錯,陰囊組織柔軟有彈性,適度的牽扯陰囊皮膚和疝氣囊就可達到足夠的結紮高度且不會拉傷精索。三、高位型疝氣(鼠蹊道內疝氣)無法從陰囊切口分離? 錯,輕微的牽扯精索就可找到並分離高位型疝氣囊。

您的感冒好了沒?免疫力VS.感冒

您的感冒好了沒?免疫力VS.感冒

入冬後流行性感冒病毒來勢洶洶所向披靡,臺灣從北到南無法倖免,各地紛傳疫情甚至有幾例併發重症(如肺炎、腦膜炎及心肌炎)的死亡報告,讓人談感冒色變。 在那時大小醫院診所人滿為患,全國民眾籠罩在流行感冒的陰影下。但是衛生署極力呼籲流行性感冒多會自行痊癒大家不必過度恐慌。這幕感冒大流行的鏡頭每年重覆上演,真的是令人招架無力,也讓人領教到生病那時後的切身之痛,同時深深感受健康是多美好可貴!當流行性感冒橫行肆虐時,我們到底是憑什麼抵抗之而使病情痊癒呢?在門診中經常可以聽到病患抱怨:「去醫院診所拿藥回來吃,病情非但不見起色,甚至越來越嚴重?」或者是「那醫生開的藥根本就沒效嘛!」,因此看完一家診所,藥還沒吃完覺得病情未好轉,又到另一家,拿了一大堆同樣的藥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這樣 的情況每每要靠醫師苦口婆心的解釋不是因為藥物無效,而是病程還沒有結束或者是病患的抵抗力較弱所至。此外有些人一感冒,就要求醫生打一針以便快快藥到病除,其實打針或吃藥對感冒的效用大抵是退燒止痛、鎮咳去痰,哪能夠殺死感冒病毒而縮短病程呢?真正能殺死感冒病毒是人體內與生俱來的抵抗力,醫師所給的藥物只不過是輔助物,其目的就是在病人以自身的抵抗力殺死病毒前,改善各種令人不適的症狀。這種抵抗力即醫學上所稱的「免疫力」,無庸置疑地,它是我們賴以對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利器。當感冒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裡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便會吞 食或攻擊之,並將其分解消化,接著巨噬細胞會將發動攻擊的訊息傳達給B型與T型淋巴球,B型淋巴球就製造如飛彈一樣的抗體摧毀病毒,此時T型淋巴球也進入戰鬥位置,它扮演這場感冒戰爭中的指揮家並且身先士卒投入沙場殺敵,同時也會分泌淋巴激素和介白質刺或活化其他免疫細胞。這一系列連鎖反應由上述各種免疫細胞所發揮的克敵威力就是免疫力。當然在這段期間,有些病毒會突破重圍去感染破壞人體呼吸道的細胞,造成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症狀。但一般說來「免疫力」 約需一週的時間才能將病毒掃除殆盡收拾江山。因此有些免疫力較差的如小孩子,老人、糖尿病、尿毒症、自體免疫疾病、接受器官遺植、服用免疫抑制劑等者,其 感冒過程會比較長,有極少數的人甚至於會併發重症而死亡。了解這些以後,現在起大家要建立正確的觀念;當流行性感冒侵襲後,千萬不可心急要立即治好感冒而亂投醫,它必須靠我們本身的免疫力,花一點時間運作來驅逐 消滅流行性感冒病毒,所以平時維護自己的免疫力為首要之務,它關係著感冒病情的長短與好壞。其原則為均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適度的運動、保持愉快輕鬆的 心情及充足的睡眠,如此每當入冬流行性感冒來臨時,大家都可平安無事。(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 張棋楨醫師)

不可不防 兒童毒性巨結腸症

不可不防 兒童毒性巨結腸症

早在1937年麻省總醫院Cobat曾報告一位60歲毒性巨結腸症病患以血便、腹脹、和結腸脹大來表現。後來在1946年Chisolm報告一名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病人因合併此症引發瀰漫性腸穿孔及腹膜炎而死亡。到了1950年,Marshak醫師首次以「毒性巨結腸症」來描述這種嚴重的病症,並提出可在病人X光上發現大腸脹大直徑超過六公分以上,同時有全身性的毒性症狀。臺安醫院小兒科醫師   方旭彬表示,至於兒童結腸到底多脹才算是巨結腸症,則一直未有明確定義,直到1996年才由馬偕醫院李宏昌主任在醫學會中提出以結腸直徑超過第一腰椎寬度的一倍半為判斷的依據。毒性巨結腸症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大多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或因為使用抗生素導致為膜性大腸炎所引起的併發症;在台灣最常見造成的原因,還是以沙門氏腸炎或合併止瀉藥物使用不當居多,這種併發症嚴重者會導致病童腸穿孔、腹膜炎,甚至死亡。方旭彬進一步說明,另外有一種「先天性巨結腸症」多發生在嬰兒,常以漸進性的腹脹、便秘、甚至嘔吐來表現,寶寶胎便常延遲到出生後24小時後才解出,這是因為胚胎發育時較靠近肛門的一段結腸缺少神經細胞而導致持續緊縮,造成上面的腸子脹大,如果有發炎也可造成毒性巨結腸症,但是它的巨結腸是先天而非後天。方旭彬解釋,兒童毒性巨結腸症,顧名思義指的是病童有發燒、血便、白血球增生、貧血、低白蛋白血症等「毒性」症狀,合併有嚴重腹脹,通常可從腹部X光片看到因脹大引起的「巨結腸」,因為小朋友通常是躺著照X光,而橫結腸和乙狀結腸又是在腹腔當中位置較高的,所以大腸脹氣時,以這兩段結腸最為明顯。有時小朋友遭受沙門氏菌感染後導致腸炎,有時看似腹瀉不很嚴重,但如果是綠黏便且有腹部脹痛,加上高燒不退,就得小心是否有毒性巨結腸症的發生。如果此時服用抑制腸蠕動的止瀉藥(如Loperamide;Imodium),表面上不拉了,但是持續的分泌性腹瀉,會使得細菌、分泌物、受傷的腸黏膜堆積在腸內,加上腸炎本身造成低血鉀症等電解質的不平衡,以及發炎的腸子傷害到結腸的神經叢和平滑肌細胞,再加上腸炎後巨噬細胞會釋放出一氧化氮(NO),抑制了腸子的蠕動,如果處理不當,發炎的穢物不斷累積,腸內壓力不斷增加,腸子愈脹愈大,腸壁愈變愈薄,一但超過臨界點,便會發生腸穿孔,腸內物流出腸子外進到腹腔內引起腹膜炎,嚴重者甚至會死亡。腸內壓力的增加,也容易推波助流將細菌趕出腸道外造成「細菌轉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流竄到血液中造成敗血症,在散播到其他器官造成腦膜炎或其他部位如腎、肌肉、骨髓的膿瘍,而最常見的是經由門靜脈或淋巴系統跑到肝膽造成肝炎、肝膿瘍、膽囊炎或膽囊膿瘍;本院小兒腸胃科在短短一個月中就診斷了兩例毒性巨結腸症合併膽囊膿瘍。方旭彬提醒民眾,這種腸炎合併毒性巨結腸症如果用“鯀治水”的圍堵方式予以止瀉,只會加速惡化,一經診斷應該用“大禹治水”的疏導方式,插上肛管加以減壓引流並使用適當的抗生素,才能避免腸穿孔或死亡。其他的細菌雖不像沙門氏菌容易引起此症,但也須小心,如另外一種相當常見且多會自行痊癒的曲狀桿菌腸炎,方旭彬也曾在歐洲兒科醫學雜誌報告過引起兒童大腸穿孔的世界首例,不可不慎。至於輪狀病毒因為多侵犯胃和上端的小腸,所以較少引起這種大腸的嚴重併發症。

植牙手術難度影響費用 醫師:最好留著牙齒來評估

植牙手術難度影響費用 醫師:最好留著牙齒來評估

拔牙一個小動作,不但可能影響一輩子的美醜問題,日後植牙手術難度也會增加!30歲的張姓秘書小時後因故拔掉一顆側門牙,當時為了省錢沒有裝上假牙或進行植牙手術,長大後才發現當初拔牙的位置上方,竟然出現一個大凹洞,嚴重影響外觀,不僅如此,牙齒的排列凌亂,常因刷牙有死角而產生牙周病,咬合也出現問題,連帶牽連咀嚼功能。為了一圓改造外貌的夢想,張秘書前後花了五年的時間,進行矯正、補骨、植牙等療程,最近才開始願意展露自信的笑容。台灣口腔矯正學會會員盧家正醫師表示,缺牙後6個月內,口腔該處將有60%以上的骨質快速流失,導致患者日後施行植牙手術時的難度大增,不但治療時間會拉長,也可能必須進行數次的骨質增生術,大幅增加植牙手術的困難度。小小的拔牙動作影響甚鉅,盧家正醫師建議患者拔牙後千萬別置之不理,最好「留著牙齒來評估植牙」,並於拔牙前要求醫師施行「齒槽骨保存術」,日後植牙才不會發生骨質條件不佳,需要多次施行骨質增生術的困擾。坊間常聽聞的微創植牙手術,常讓患者低估植牙手術療程所需的時間,盧家正醫師說,以單純的植牙手術而言,療程約需5個月到半年,前2-3週將植入人工植體,之後患者需悉心照顧手術傷口,並務必戒菸,以免尼古丁影響傷口癒合,同時降低骨整合速度,嚴重將導致植牙手術失敗;等3個月後骨整合完成,醫師確認狀況良好,才開始進行為期一個月左右的牙冠製作;價格方面,單純植一顆牙的費用約在7-10萬不等,患者口腔條件、使用牙材、院所設備及醫師技術等因素都會影響價格。植牙專業醫師常會把植牙手術比喻為蓋房子,地基要打得好,後面房子蓋起來才安全,可以住得又久又牢,但房子蓋好後一樣要注意打掃清潔,盧家正醫師提醒,植牙手術療程完成後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清潔,尤其牙肉與人工植體周圍接縫處並非像牙冠表面一樣光滑,若不慎有細菌卡入會有紅腫發炎等似牙周病的狀況,患者應該多注意避免這類「植體牙周病」的發生。民眾可透過瞭解醫師是否有相關證照、或曾接受過相關訓練,來作為選擇植牙醫師的參考,由於植牙手術是種整合性的治療,一個專業的植牙醫師需要涉獵牙周病專科、口腔外科、贗復假牙科等不同的專業,並依據患者不同的口腔條件與狀況,來應變適當的處置措施。盧家正醫師提醒,植牙是外科手術,如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正服用抗凝血劑(如阿斯匹林等)或、使用骨鬆藥物(雙磷酸鹽類)等情況,就診前務必告知醫師相關病史,以降低植牙手術風險。

尿路結石一定要開刀嗎?

尿路結石一定要開刀嗎?

台灣地區地處亞熱帶,高溫潮濕,尿路結石的盛行率約百分之九,在全世界的排行榜上,屬於高水準的地區,依結石材質分類,大概百分之八十是屬於草酸鈣(calcium oxalate)、約百分之十是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百分之五是磷灰石(struvite)、尿酸結石(uric acid)約百分之三、膀胺氨酸(cystein)約百分之一。其他罕見材質合約百分之二。泌尿專科醫師 陳偉寶 說明,在臨床的實務上,大多數的結石是屬於草酸鈣,鈣搞懂便可以了。另外,大家都很關心平日該吃甚麼?該喝甚麼?不該吃甚麼?不該喝甚麼?才能在尿路結石方面趨吉避凶。陳偉寶表示,網路上也眾說紛云、莫衷一是。例如:喝奶茶到底對結石是有利還是有害?正反的資訊都有,讓社會大眾難以適從。尿路結石是依照被診斷時所在的位置來分類命名的。陳偉寶舉例,例如:在腎臟的被稱為腎結石,在輸尿管的是輸尿管結石,在尿道的叫尿道結石,我們人體左右各有一個腎臟和一條輸尿管,所以連同左右邊分類,有左腎結石、右腎結石、左輸尿管結石、右輸尿管結石等。膀胱獨一無二,無分左右,所以膀胱結石和尿道結石就是正確名稱。平日大家的食物包含蔬菜、水果等農作物。原則上,所有植物皆富含草酸,而無論食物中、血液中、或尿液裡、也不難找到鈣的成分。草酸遇上鈣結石成為草酸鈣結晶,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常規尿液檢查中出現草酸鈣結晶,也是極稀鬆平常的普遍現象。但要特別強調草酸鈣結晶不等於草酸鈣結石,結晶是一種晶純的物質,在顯微鏡下的草酸鈣結晶,呈現出短三角柱狀或短六角柱狀,黃色透明如鑽石般晶瑩亮麗。草酸鈣視含水量,可分為:單水草酸鈣、雙水草酸鈣到多水草酸鈣各種不同的亮麗外表。單純的結晶體不能夠集結擴大成為尿路結石。作個比方:一根鋼筋混凝土鑄成的柱子算是尿路結石,那麼尿裡面的水草酸鈣結晶有如裡面的鵝卵石而已。鵝卵石是堅固石柱的重要原料,但只有它還是無法變成石柱的。草酸鈣結晶是草酸鈣結石的重要成分,但光有結晶是無法完成結石的。如果近年來少喝水,尿變濃縮,驗尿很容易發現草酸鈣結晶,一般驗尿只要細心觀察,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尿裡可以看到草酸鈣結晶,可是我們的尿路結石的盛行率約只有百分之九。雖然同樣是草酸鈣,但結晶不等於結石,不可以混為一談。尿路結石一定要開刀嗎?陳偉寶提醒民眾,這是不一定的。臨床上遇到的尿路結石病例,大多數是小型結石。原則上結石直徑在6 mm以上的結石,是有可能必須要作其他處置。例如:震波碎石、內視鏡式碎石術、甚至開刀。這些治療項目都有健保給付,經濟方面無須擔心。現今醫學昌明,真正「開膛剖腹」的機會不到百分之五。

你是「黴人家族」一員嗎?

你是「黴人家族」一員嗎?

都是黴菌惹的禍!!這是民眾對灰指甲的認知,北醫附醫醫院皮膚科主任 李婉若解釋,灰指甲是一種長期慢性的黴菌感染,如果沒有積極治療,感染的部位就像個黴菌倉庫,黴菌不但會感染身體其他部位,造成股癬、手癬等問題。對於長期使用類固醇如氣喘患者和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還可能因而造成身體廣泛性的感染。 此外李婉若說明,灰指甲很容易傳染給家人,嚴重時還可能造成多人共同感染的「黴人家族」。黴菌是寄生在指甲內,只要甲屑掉落,就有可能將黴菌傳染給別人,統計也發現,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家人也同時受到感染。其實,近年來對於灰指甲的治療已經有良好的治療方法,李婉若解釋目前的口服抗黴菌藥物,手指甲受感染者需服用六週,腳趾甲服用十二週,就有不錯的治癒率,但是等健康的指甲完全長出,仍需要六到九個月的時間,民眾須按時服藥,並耐心等待。李婉若也提醒民眾,口服抗黴菌藥有些輕微的副作用,包括輕微的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腸胃機能障礙較常見,另外頭痛、疲倦感,也可能發生。此外,它由肝腎代謝,因此服用時最好先確認肝腎功能正常。除了口服藥物治療之外,非甲根侵犯型灰指甲的治療方式還可以透過抗甲癬油劑來治療,它就像塗指甲油一樣,將藥物塗在患部,一週使用一次,可保持一週不脫落,而達到殺死黴菌的效果,一樣有不錯的治療率。這種外用藥因為不經由肝腎代謝,適合肝腎功能不佳者,或是副作用較明顯的病人,和不願意服藥的患者,北醫附設醫院目前已經有引進此一最新劑型。李婉若再次強調,對於指甲保養,皮膚有黴菌感染,如香港手、香港腳時,就應治療,以免黴菌傳染到指甲,而一旦接受治療不宜隨意中斷,同時家人也有感染時,最好一起治療,才能根絕相互傳染。

水分是必需但囤積過多,就會變成「毒」

水分是必需但囤積過多,就會變成「毒」

為何會出現「虛冷」體質?「水能促進新陳代謝,所以每天一定要多喝。」「因為水分零熱量,節食過程中請務必充分攝取。」「想清血,一天最少要喝兩公升的水。」其實這些所謂的「醫學建議」,現今仍存在許多值得懷疑之處。早從兩千年前開始,中醫就將人體中囤積過多水分所引發的疾病稱為「水毒」,表示水有可能變成一種有毒物質。雖然,體脂肪占人體二○%或三○%等話題很容易引起人們關注,但事實上,人體體重有六○%都是水分,所以對體重影響重大的因素並非「脂肪」,而是「水氣」。平常不太運動的人,若每天攝取多達兩三公升的水分,體重就會增加,形成「虛胖」。就像把水裝進塑膠袋,從上方吊起來時,塑膠袋下方會膨脹一樣,虛胖的人,肚臍下方體型通常也較為豐滿(或腫脹),容易導致下半身肥胖或蘿蔔腿的狀況。肥胖的類型還分為內臟脂肪較多的「蘋果型肥胖」,及皮下脂肪較多的「洋梨型肥胖」,而「虛胖型肥胖」也就是指「洋梨型肥胖」。此外,「虛胖」也容易造成下方部位腫脹,像是「雙下巴」或「下腹微凸」。「虛冷」「疼痛」「水」的三角關係水分攝取過多的壞處(水毒)還不只如此,兒童睡覺著涼後,常見腹瀉(水便)並伴隨疼痛的症狀,便是「虛冷」、「水氣」、「疼痛」三者間互有關聯的最佳例證。淋雨(水)之後會著涼,洗完澡沒擦乾身體也會著涼,相信各位只要稍微仔細思考,就能清楚瞭解「水氣」導致「虛冷」的因果關係。就如同「冷卻水」這個名詞字面上的意義,「水氣」具有讓體質變涼的性質。另一方面,有些人只要一下雨(水),神經痛或偏頭痛的症狀就會加劇,也可由此瞭解「水氣」導致「疼痛」的關係。而長期待在冷氣房中,會使得腰痛和經痛的症狀日漸嚴重,也正說明了「虛冷」導致「疼痛」。因此,許多有腰痛、神經痛、風濕痛症狀的人,只要利用泡澡讓身體暖和、出汗(排水)之後,多半即可減緩疼痛。人類體內的各種化學反應都是在攝氏三十六‧五度左右的體溫下進行,靠六十兆個細胞、組織、器官、內臟活動來維持生命,因此只要身體虛冷,亦即體溫下降,身體就會出現各種障礙。體溫每降一度,免疫力就會降低超過三○%,新陳代謝也會衰退約一二%。因此,一天之中,凌晨三~五點是人體體溫最低的時段,也最多人死亡。排除水分,提升免疫力由於著涼的一大因素就是「水氣」,當體質變涼或體內水分囤積過多時,只要排出多餘水分,讓身體回暖,體內機制自然能讓身體恢復健康狀況,疾病也能痊癒。這種機制就像「睡覺著涼會腹瀉」「受風寒感冒時會流鼻水、打噴嚏」一樣,都是將水分排出體外的反應。年長者常見的夜間頻尿症狀,也是因為平時體溫原本就偏低的老年人,到了體溫更低的夜晚時分,必須將造成體內虛冷的水分排出,是一種身體保持體溫的自然反應。有偏頭痛宿疾的人,嚴重時會嘔吐,也是身體為了保持體溫、擺脫偏頭痛症狀所出現的反應──將胃液中的水分排出體外。此外,罹患重病後在睡覺時排汗,純粹是因為體內機制產生的反應,用排出多餘水分保持體溫來提升免疫力,使疾病痊癒。由此可知,水分其實有許多西醫沒考量到的缺點。西醫是站在人體攝取水分後一定能以尿液形式排泄的前提下,建議大家多喝水;但事實上,人體並無法完全排泄水分。對人類來說,水分雖然是必需品,但在體內囤積過多,就會變成一種「毒」。除了浮腫、下半身肥胖、虛胖等外觀上一目了然的症狀外,如同以上所列舉,「水毒」還會引發其他各種症狀。(本文摘自:水分,決定妳一生的健康,由時報出版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1/2/196.html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