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另類的中秋好禮 讓長輩開心露齒笑

另類的中秋好禮 讓長輩開心露齒笑

漂亮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老人家也在意微笑帶來的福氣與好運,送禮不如送健康,今年中秋就送牙齒健檢!中華民國口腔雷射醫學會專科醫師 陳忠明指出,隨著牙齒美容的技術精進,植牙與美齒微整型就像時下流行的「午休美容」,省時省事,雷射科技與瓷冠製作的進步,讓美麗加分,自信與自然加倍。不僅只是年輕上班族開心露齒而笑的秘密武器,更有許多長輩因為健康與面相學上牙齒主富貴,而決心整理牙齒。不管是什麼因素,有了一口自信芬芳的貝齒,健康與人際相處將更自在與自信。陳忠明醫師指出,高透感水晶瓷冠是牙科新引進的牙齒美容技術,最大特色就是可以針對個人量身訂做,選擇適當的色澤與透明度。由於使用的高透感水晶瓷材,裡外都是人工琺瑯質,除了色澤自然逼真外,硬度也與原本齒質相同,上下咬合時,不會造成牙齒磨損,術後也可以維持永久的美白效果。且不刺激牙肉、也不會導致牙齦發黑或牙床發炎出血,美白色階可無限進階。◆ 什麼是水晶瓷冠美容術呢?水晶瓷冠是最新的牙齒美容技術,針對個案量身訂做,來選擇適當的色澤與透明度,手術必須先磨小牙齒,再套上一顆顆的琺瑯質人工牙齒,由於使用的材質,裡外都是人工琺瑯質,除了色澤自然,硬度也與原生牙齒相同,上下咬合時,不會造成牙齒磨損,術後也可以維持永久的美白效果。◆ 水晶瓷冠美容術適用的族群?水晶瓷冠美容技術適用族群主要為:1.重度四環黴素染色者2.先天齒質發育不良如脫鈣、氟班牙3.先天齒型不佳的人如開縫、牙尖、玉米牙4.牙齒排列不整者5.牙齒斷裂或嚴重蛀牙6.舊有的牙套不自然或已造成黑邊與牙

戰勝子宮內膜癌!夫妻順利產女圓夢

戰勝子宮內膜癌!夫妻順利產女圓夢

38歲陳姓婦女結婚十多年,因長期月經不順(不規則),疑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而始終無法懷孕;再加上先生和太太都忙於工作也放棄生育計畫。民國96年11月該女士因持續陰道出血實施「子宮擴括術」,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求診於北醫附設醫院婦產部劉偉民主任接受治療。因病患和先生皆以健康為優先考量,不再期待生育,而接受醫師建議採取正規的子宮癌治療方針,也就是「腹腔鏡子宮內膜癌分期手術」,手術內容包括切除全子宮和雙側卵巢、輸卵管以及雙側骨盆腔淋巴、主動脈旁淋巴。手術當日,劉偉民主任利用腹腔鏡手術清除所有骨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組織,發現並無轉移跡象,在即將進行子宮和卵巢切除時,忽然覺得應該再給病患和先生最後機會,或許他們的未來人生會有不一樣轉折。就將病患的先生再請入手術訪談室,告訴先生所有淋巴似乎並無任何轉移跡象,如果先生同意我們保留病患子宮和卵巢,術後再採取「高單位黃體素荷爾蒙」療法,壓制子宮內膜癌。但是先決條件是未來先生和病患必須有強烈的生育意願,否則勉強留下子宮和卵巢就無意義。先生在了解留下子宮和卵巢的可能風險後,決定一試。患者在手術後發現子宮和卵巢仍然保留,喜極而泣。手術後劉偉民主任使用「高單位黃體素Megace」治療幾個月,後續又做了兩次子宮擴括術發現已無任何殘留的子宮內膜癌組織後,轉介至婦產部不孕症科王家瑋醫師處,經一次人工受孕(AIH)就順利懷孕,並於今年9月初順利產下3650公克女嬰,母女均安。後續患者仍須接受子宮內膜癌的追蹤檢查。子宮內膜癌是西方婦女最常見的婦癌之一,台灣婦女也因為飲食生活習慣西化導致內膜癌病患逐年上升。婦女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不孕、糖尿病和高血壓。年輕女性如果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史也會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這些年輕女性通常過胖,月經常常數月都不來,一來又停不下來,經過「子宮內膜擴刮術」診斷才發現得到癌症,根據北醫附設醫院婦產科門診統計,病患從17~87歲都有,體重最重的是一位25歲小姐,不曾有過性經驗,她的體重高達120公斤。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在過去十多年已有長足進步,即將傳統的剖腹 (30~40公分)手術轉換成「腹腔鏡分期手術」,利用4個小洞 (0.5~1公分)即可完成,不但出血少,住院天數縮短,取出的淋巴也遠多於傳統手術,提昇手術分期的準確度。

關懷胸腔內腫瘤防治 聖馬爾定醫院成立病友團體

關懷胸腔內腫瘤防治 聖馬爾定醫院成立病友團體

推廣肺癌等胸腔內腫瘤防治工作,並宣導病友與家屬對癌症防治的正確認識,以擴展與結合相關資源運用,嘉義市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成立「胸腔內腫瘤病友團體」,提供病友腫瘤治療、手術照護醫療資訊,以及抗病經驗分享和團體支持,並訂於9月19日上午9時30分於該院1102會議室舉辦成立大會,活動全程免費,限額70名,歡迎病友與家屬加入,報名洽詢電話2756000轉1852社工室。聖馬爾定醫院副院長暨胸腔外科主任醫師陸希平指出,胸腔內許多部位,如肺臟、縱隔腔、食道等處都會長腫瘤,早期因症狀不明顯不易偵測,晚期又因侵犯到附近重要器官,像是心臟或大血管等,無法順利切除,胸腔手術過去由於胸腔肋骨阻擋,傷口要開到25到30公分,才能順利執行,由於科技進步,內視鏡微創手術逐漸取代傳統治療,另外內視鏡影像系統具有放大及觀察死角功能,過去需要拉開大傷口才能看到處理的病灶,現在只需開小洞口即可解決,更能讓病患早日恢復健康。以肺癌為例,其在台灣地區各項癌症死亡率中排名數一數二,可見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因此宣導民眾對胸腔內腫瘤的認識及定期追蹤是相當重要的工作。有鑑於此,聖馬爾定醫院成立「胸腔內腫瘤病友團體」,並不定期舉辦相關衛教、保健教育課程,期使病友與家屬正視癌症之危害與做好疾病之預防治療。

關節附近不明腫塊 當心是骨癌警訊

關節附近不明腫塊 當心是骨癌警訊

所謂骨癌,即發生於骨骼的癌症。骨癌的種類很多,主要可分成原發性及轉移性骨癌兩大類。原發性骨癌若於青少年以惡性骨肉癌(Osteosarcoma)為最多;而成年之後,則以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為主。但所有骨癌還是以其他部位癌症轉移至骨骼較為常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范政裕指出,十至十九歲是惡性骨肉癌的第一好發年齡層,發生部位多於膝及肩關節附近。初期症狀為痠痛,尤其夜間常更為不適,中後期症狀是關節附近的腫塊發生。不過,骨肉癌的誤診率相當高,患者經常被診斷為「生長痛」或肌腱炎,而延誤病情,家有成長中青少年的父母應提高警覺,尤其發現關節附近的不明腫塊,必須即刻就醫治療。范政裕醫師表示,骨肉癌在六十年代化學治療發達前絕大多數要行截肢手術以保命,而即使截肢且五年存活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因此在以往骨肉癌令人聞之色變。所幸在過去三十多年來,隨著化學治療發展,配合放射診斷學的進步及手術技術的提升,目前骨肉癌的五年存活率己大幅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國外知名醫學中心更可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左右。不僅如此,骨肉癌手術治療也已進步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病患不必行截肢手術,減低對患者的身心衝擊。取而代之的手術趨勢為肢體保留手術,術後存活率不遜於截肢手術,局部復發率也不高。至於轉移性骨癌,則較常發生於四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最常由肺癌、乳癌、攝護腺癌、腎臟癌,及甲狀腺癌轉移而來。但事實上任何一種癌症均可能轉移至骨骼,骨骼是僅次於肺臟 及肝臟容易被癌細胞轉移的器官。范政裕醫師強調,如果癌症患者發現有不明原因的軀幹或肢體疼痛,最好能儘早就醫檢查,如果確定是由癌症轉移所致,化療、標靶治療與放射線照射或手術治療,均能有效減輕病患疼痛或預防病灶繼續擴大導致病理性骨折。此外,如果早期發現是單一骨骼轉移,甚至還可視同原發性骨癌予以廣泛性切除,提高病患之存活率。而無癌症史者,更勿輕忽身上不明之疼痛,范醫師說,臨床上也發現為數不少的病例是先查出轉移性骨癌,才繼而診斷出乳癌、肝癌、肺癌等癌症。早期就醫治療,大部分病灶靠一張普通的X光片即可得到初步的診斷。骨癌的成因在目前仍不清楚,所以也沒有有效的預防之道。但是,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充分醫師配合,骨癌並非絕症,大部分還是有機會治癒的。

開啟慢飛天使希望之窗 「早療家長成長團體」開課了!

開啟慢飛天使希望之窗 「早療家長成長團體」開課了!

即將12歲的小洋(化名),在2歲半時媽媽發現很少正眼看別人、話很少,特別安靜。在媽媽陪伴下,到市立聯合醫院早療評估中心就醫,被診斷自閉症,並接受後續職能、語言治療等早療服務。小洋低年級還在唸資源班,高年級功課就進步到班上第1名,智力也從72進步到121,不僅在國語文競賽、墨畫及書法作品方面表現出色,更在98年獲得總統教育獎。這一切進步都要歸功於早期發現與診斷治療,及小洋媽媽身體力行早療評估中心所教導的療育技巧。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發生率約6~8 %,若以臺北市97年底0~6歲總人口數推估,本市疑似發展遲緩兒童約有1萬3,000人,但通報人數(截至97年止)僅9,237人(資料來源:臺北市政府社會局),也就是說可能還有3成潛在的遲緩兒還未被發現。早期療育對發展遲緩兒童而言相當重要,如能越早接受療育與機能訓練,則兒童的潛就較能充份發揮,同時亦可減輕家庭負擔與社會成本。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療評估中心鄒國蘇主任共同呼籲:「父母擁有正確的觀念及配合態度,是成功療育的必要條件」。發展遲緩父母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將孩子交給醫療人員外,更重要是配合專業人員的治療,陪著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小洋的媽媽除配合居家療育需注意的六大原則,更反覆練習老師所教導的技巧,並將每次練習發生的問題確實記錄下來,在下次上課時與老師討論並修正練習方向。衛生局提供發展遲緩兒居家療育需注意的六大原則,讓父母依循,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安排兒童覺得好玩、有趣的遊戲。二、瞭解兒童的能力,安排符合發展年齡的活動以引起興趣,讓他有成就感。三、逐漸加入有挑戰性的遊戲,以誘發他的潛能,同時可增加挫折忍受度。四、活動要多樣化,同類型的活動可以重複2至3次,或者將活動做一些小變化。五、儘量安排戶外活動,除空氣新鮮外,更可藉由不同的事物,引起學習的興趣。六、儘量讓孩子生活自理,過多的協助,會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衛生局於92年起開始辦理「早療家長成長團體」課程,提供發遲緩兒童家長心理支持及所需的照護知識、技能與資源,並深獲家長的肯定與支持,依衛生局96年底問卷調查顯示:近8成民眾對於早期療育政策滿意。今(98)年下半年特別委託婦幼院區早療評估中心、北榮、臺大、萬芳、及馬偕等5個單位辦理一系列親職成長課程,內容有孩子情緒行為處理、語言與知覺動作訓練技巧、社會資源介紹、親師溝通、家長分享教養經驗等,讓家長能輕鬆地參與孩子的成長。想要進一步參與親職成長課程之市民朋友可上衛生局網站/焦點新聞( http://www.health.gov.tw)查詢或電洽衛生局【電話:1999轉(外縣市請撥02-27288889)7085】與下列5個單位報名。 「早療家長成長團體課程」單位與報名專線一覽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療評估中心:27680802轉25黃小姐‧臺北榮民總醫院:28712121轉2940 羅小姐‧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23123456轉70401王小姐‧臺北市立萬芳醫院:29307930轉1802王小姐‧財團法人馬偕紀念醫院:25433535轉3051黃小姐

不當配戴角膜放大片 高中女生角膜破皮潰瘍

不當配戴角膜放大片 高中女生角膜破皮潰瘍

一位高中女生因眼晴疼痛而至眼科門診就醫,經了解及檢查,女高中生係因不當配戴彩色隱形眼鏡(俗稱娃娃鏡片或角膜變色放大片)而造成角膜破皮潰瘍,除治療外另教導正確使用及保養隱形眼鏡之觀念。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眼科夏煒瑋醫師表示,或許因為暑假的關係,前陣子門診中出現許多因不當配戴角膜放大片不適而求診的高中生,大部分僅引起角結膜炎或角膜水腫,少數造成角膜破皮潰瘍,所幸都沒有造成永久的視力損傷。經仔細詢問,她們多半接觸隱形眼鏡不久,清潔保養不確實,且普遍有超時配戴的狀況,幾乎每天配戴的時間都超過12個小時,甚至有人購買網路上來路不明的眼鏡。夏煒瑋醫師指出,這一、兩年在偶像明星的推波助瀾下,特殊彩色隱形眼鏡跟著夯了起來,每個人都希望戴上它就能擁有閃亮動人的電眼。一開始這種角膜放大片只有在特殊的時刻或因工作需要才配戴,但隨著鏡片的推陳出新及價格的下降,現在戴角膜放大片的人越來越多,且年紀也越來越輕,甚至有人拿它來取代平常使用的隱形眼鏡。也因為這樣,門診中因配戴角膜放大片不適求診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夏煒瑋醫師表示,角膜放大片應該定位在以美容用途為主,不宜長時間配戴。因為這類隱形眼鏡為了達到讓黑眼珠部分放大的效果,它的尺寸比一般隱形眼鏡大,也就是覆蓋住眼球表面面積較大,再加上這種鏡片都有染色,可能是採表面印染或像三明治一樣將染料夾在兩層鏡片中間,這些都導致這類鏡片透氧率偏低,易造成角膜缺氧而受損,甚至引起角膜潰瘍的原因。而且如果是採表面印染方式製作的鏡片,更容易因染料引發過敏或發炎,同時這類鏡片為了避免因鏡片移位造成『雙瞳』或遮蔽視野,一般會配戴弧度偏緊的鏡片,進一步造成淚水交換不易而加重角膜缺氧。夏煒瑋醫師建議,角膜變色放大片除了像一般隱形眼鏡一樣要確實清潔外,也不可為了省錢而將日拋當週拋用或將週拋當月拋用,更重要的是配戴時間不宜太長,最好不要超過6小時。如果是淚水偏少的人或長時間待在低濕度環境的人,更要縮短配戴時間,也不要選用來路不明的產品,以免買到劣質鏡片,因小失大。如此,才能享受美麗無負擔。

起床溫開水、早餐吃溫食 中醫脾胃養生有幫助

起床溫開水、早餐吃溫食 中醫脾胃養生有幫助

『醫師,我胃口不好,不會餓,也不想吃,能不能幫我開脾?』、『我滿口嘴破,好了又復發,是不是火氣太大?喝很多冰水還是很不舒服!』、『我經常便秘,一點便意感都沒有,也沒吃什麼東西,肚子總覺得大大滿滿的,渾身不舒暢。』門診當中經常會遇到病患提出這類令他困擾的腸胃問題,而調理脾胃一向是中醫所擅長的。奇美醫院中醫部 陳彥行醫師表示,中醫講的『脾胃』是指整個消化系統、以及所屬經絡、肌肉、四肢、口唇等,而不是單指解剖學上的脾臟和胃,這是平常民眾很容易和現代醫學混淆的名詞,在此有必要先說明清楚。根據中醫理論,『脾為陰,胃為陽』,『脾主升,胃主降』,『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兩者居於人體的中焦,是全身氣機升降的樞紐,兩者必須相互配合,才能正常蠕動,腐熟水穀,化生為精微物質,這樣吃進去的食物才可以得到完全的消化和吸收,並運送到五臟六腑,使身體各處獲得能量和營養,所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中醫認為一天當中的早晨就相當於是一年中的春天,充滿生生之氣。但現代人生活步調快,講究效率,早餐常吃未經加溫的生冷飲食,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喝冰牛奶、冰咖啡、蔬果汁、冷的三明治、或是不吃早餐,這種飲食習慣對人體氣血的運行不利,對脾胃陽氣是很大的傷害,陳醫師指出,這很容易導致脾陽受損,濕邪內生,引起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痛、腹脹、腹瀉,婦女則更有白帶過多、痛經等現象。治療上可採溫陽健脾的方式,避免過食生冷,使症狀緩解。『脾開竅於口』,所以脾經有問題常會在口唇上表現出來,像是食慾減退、口淡無味、口瘡嘴破等,都是脾胃的運化出現問題的外在表現。可根據本身的寒熱虛實,分別予以溫陽、清熱、補虛或瀉實而得到改善。 情緒也會影響五臟,中醫講『脾主思』,『思則氣結』。原本思慮是人類的正常思維活動狀態,但若過度思慮,所思不遂,或者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時,就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當消化機能出現障礙,造成氣機不暢而氣滯氣結時,就會有吃不下飯、全身無力、腹部脹悶、甚至大便不順暢,毫無便易感等症狀。一般而言,從肝脾下手,以疏肝理氣為主,佐以潤腸,都能達到滿意的效果。『顧胃腸』在養生上有什麼好處呢?因為中醫認為脾屬土,能化生萬物,是人體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有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水穀精微都先要靠脾胃運化吸收,再輸佈到五臟六腑供全身使用。因此先天上不足的部分,可藉由後天的調養來補足,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冬令進補、轉骨藥方等多是補腎補先天不足的藥材,吸收要好的先決條件就是先擁有運化強健的脾胃,否則就白白浪費了這些好藥材而達不到期望。從上述可知胃腸不好,會有很多脾胃症狀產生;陳彥行醫師指出,要補養身體,就必須先顧好胃腸,把腸胃調理好。所以『顧胃腸』不是光吃一些當歸、黃耆、枸杞這麼簡單而已,應先尋求合格中醫師,根據不同個人、不同體質,擬出最適切的藥方服用才是上策。保健方面,平常要放鬆心情,作息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嚥,避免食用寒涼、辛辣、刺激性、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高纖維蔬菜等。底下陳彥行醫師介紹幾個簡單的脾胃養生方法供大家參考:(1)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先喝一杯溫開水:一天有12個時辰,每一時辰都有它固定的經絡及臟腑正處於經氣旺盛的時候。早上5點至7點正是大腸經經氣旺盛的時候,此時養成排便習慣最佳,喝一杯溫開水有助於排便。(2)早餐一定要吃溫食:胃經是多氣多血的經脈,溫食有助於使脾胃的陽氣旺盛,特別是早晨對人體而言是充滿生生之氣的時段,吃溫熱食物會讓人一整天都充滿朝氣。盡量避免寒涼飲食,以免殘害胃氣。(3)食用山藥:中醫常用山藥來補虛,自古即用以健脾胃,益腎氣,不僅可當藥用,也可用於食療,能促進消化吸收,保護胃壁,增進食慾,是相當平和的食療聖品。(4)按壓合谷穴、足三里穴:合谷穴位於虎口,也就是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是大腸經的合穴,能健脾胃。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外緣約一橫指的位置,是胃經的土穴,能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30歲過後,經常用艾條灸此穴,可增強免疫力,促進胃腸吸收,為強壯要穴。兩穴配合按摩,對調理腸胃,消除腹脹很有幫助。陳彥行醫師所指的穴道為合谷穴,主治強健脾胃。而足三里穴,主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若與上一個穴道-合谷穴配合按摩,對調理腸胃,消除腹脹很有幫助。

加強防疫 聯醫提供「類流感特別門診」

加強防疫 聯醫提供「類流感特別門診」

由於新流感病例不斷增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9月7日起推出「類流感特別門診」,掛號費採一般門診收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忠孝、陽明、中興及和平等五院區於週一至週五上下、午各開設一診「類流感特別門診」,忠孝院區於週六上午也各加開一診,提供有需要的的民眾前往看診。聯合醫院表示,目前我國正處於社區流行階段,特別提醒民眾注意以下幾項防疫措施:一、醫院為感染性較高場所,若您無就醫需求,請避免進出醫院。二、訪客家屬如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全身痠痛或腹瀉等類流感症狀,請立即戴上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您的接觸史,避免將疾病傳染給他人或您的家人。若鄰近有人咳嗽時,自身亦可戴上口罩並勸說對方配戴口罩就醫。三、新型流感之高危險族群:懷孕、氣喘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症、免疫功能不全者等,進入醫院就醫時請戴上口罩,並勤加洗手。四、進出醫院大廳、電梯等公共空間及病房之公共區域時,請充分利用醫院提供的酒精洗手設備進行洗手以維護安全。五、請儘量避免疫情期間探訪病患,可充分利用各院區的病房助理,提供住院病患之日常生活協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類流感特別門診仁愛院區:周一至週五上、下午各一診忠孝院區:周一至週五上、下午各一診及週六上午陽明院區:周一至週五上、下午各一診中興院區:周一至週五上、下午各一診和平院區:周一至週五上、下午各一診

以生活代替復健-聖母家屋實踐失智老人「家」居生活

以生活代替復健-聖母家屋實踐失智老人「家」居生活

陳爺爺打開冰箱探了一下說:「昨天包的餃子吃完了,我明天再多做一些」。「快下雨了,我得趕快去收早上晾的衣服」林婆婆關上電視,往後院走去……。這些再平凡不過的居家生活情景,卻曾經是失智症患者與家屬失落的夢;爲了給失智症長輩與家屬最平靜安穩的照護與尊嚴,中華聖母基金會引進日本盛行的新型態照顧模式--小規模的「團體家屋」(group home),讓這些需要照護的失智長輩,居住在如同「家庭」的環境中與工作人員共同生活,讓這些失智老人可以互相扶持,也能夠自主的選擇想要參予的生活家事、休閒娛樂等。不同於其他疾病所造成身體機能喪失而臥床或失去行動能力,失智老人常做出不可思議的事,例如:啃香皂、忘了怎麼如廁,異常情緒也耗去家人心力,所以失智症過程像是磨人的「漫長告別」;「家人是潛在的病人,陪著生病老人飽受折磨」。失智老人的家屬需要喘息;老人對熟悉的家人會任性、耍賴,但到團體家屋,有了社交關係,也較能控制情緒,能逐漸修補和家人的關係。目前台灣失智症照顧模式還是以多人的團體照顧為主,照顧服務員一位需要照顧多位失智症長輩,因為人力照顧上無法滿足失智症長輩需求,所以會用各種限制長輩行動的方式來進行,卻也讓失智老人慢慢喪失了原本的生活技能和活動,如自行進食、閱報、散步等。為此,聖母家屋即採共同生活模式,來照護失智老人,以協助長輩恢復自立生活為目的,提供罹患失智症之需照顧者沐浴、如廁、飲食等照顧及其他日常生活所需的照顧及身體功能訓練。讓這些需要照護的失智長輩,居住在同一個空間裡,在類似「家庭」的環境中與工作人員共同生活,讓這些失智老人可以互相扶持,過自己想過的日子。在團體家屋中,一位照顧服務員約照顧3位長輩,一間家屋裡最多只有8位長輩,每個人有自己的房間,可以把長輩在家裡最熟悉的物品如:枕頭、椅子、擺飾…等,佈置成最熟悉的環境,房間出來就是客廳、廚房,大家可以在客廳喝茶聊天。團體家屋的照護方式就是盡量以「以生活代替復健」,只要長輩們還能做,就盡量不假手他人。所以常可以看到長輩主動幫忙或是工作人員請長輩協助分餐食、澆花等,就像在家裡一樣。工作人員一定會在一旁給予稱讚及感謝長輩們的幫忙。長輩們也會回饋充滿成就感的笑容。另外像是外出購物或到教堂做禮拜等,團體家屋的管理人員或照顧服務員有時間也會帶長輩外出,一般家庭生活會安排的活動,團體家屋也會做。家屋外面有庭院,有花花草草,可以讓長輩到戶外走走,就像家裡的庭院一樣,在安全感及如家一般的環境下,長輩就不會想要往外跑而擔心走失。聖母家屋服務對象為經醫師診斷確定有失智症,且具行動能力、可與他人和平共處之失智症老人,以及經健康檢查確認不具傳染性疾病者。目前設置有單人房、雙人房可選擇,空間獨立、尊重隱私,無身體或行動約束;且24小時均有本籍照顧服務員陪伴,還有護理人員的專業照顧。歡迎失智症長輩與家屬預約參觀入住,洽詢電話:2756000轉3282。

預購愛心月餅 籌募「長青關懷之家」興建基金

預購愛心月餅 籌募「長青關懷之家」興建基金

蘭智社會福利基金會正在籌募「長青關懷之家」的興建基金,羅許基金會響應該項理念與蘭智基金會展開第一次的合作,9月8日起每周二、五由蘭智基金會在羅東博愛醫院設立攤位,現場接受民眾預購心智障礙學員烘焙的中秋月餅禮盒。羅東博愛醫院員工愛心社得知蘭智今年的中秋月餅訂單至今僅200餘盒,只達到去年同期的2成,率先訂購224盒的愛心月餅,轉送羅東鎮中低收入老人、低收入戶老人,以實際的行動幫助蘭智基金會,也送愛給羅東鎮的貧苦老人家。為使蘭陽智能發展學苑裡逐漸年長的晚年受到良善的照顧,蘭智基金會計劃購置一千坪的土地興建「長青關懷之家」,做為學員們老年照顧的場所,目前正在籌募興建基金。羅許基金會創辦人許文政獲知消息後,親自前往蘭陽智能發展學苑探視學員,看見學員認真學習的模樣,表達全力支持之意,雙方決定選在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前夕,展開第一次的合作。從9月8日起,蘭智基金會每周二上午9時至11時30分在博愛醫院住院大樓一樓、每週五上午9時至11時30分在博愛醫院門診大樓一樓設攤接受預購,活動至9月22日為止。蘭智基金會與羅許基金會8日上午10時在住院大樓一樓大廳舉辦啟動記者會,蘭智基金會董事長林素瓊等人帶領學員參加,羅許基金會許國文董事長、員工愛心社代表陳秀蓮財務長等人出席。記者會一開始,由蘭智的學員表演精彩的舞蹈,羅東博愛醫院員工愛心社得知蘭智的理想後,率先訂購224盒的愛心月餅,將轉送給羅東鎮中低收入老人、低收入戶老人。林素瓊董事長致詞時表示,蘭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計劃為心智障礙朋友籌建「長青關懷之家」,作為心智障礙朋友老年的照顧之所,非常感謝此次羅許基金會的協助。許國文董事長則表示,羅許基金會一向重視鄉親的健康與福利,多年來致力於社會公益,幫助宜蘭以及全國的弱勢團體,蘭智基金會在照顧心智障礙朋友上付出很大的心力,羅許基金會義不容辭來全力協助,未來也會持續幫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