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休「鹹」食品 遠離中風危機

休「鹹」食品 遠離中風危機

大家都知道高血壓是無聲的殺手。今年的世界高血壓日,大會更以「鹽和高血壓:兩個無聲的殺手」,來強調「高鹽」和高血壓一樣都有害健康,治療高血壓除了要規律服藥,飲食上限制鹽分的攝取也是必要的。根據心臟病高血壓治療指引,正常的血壓是130/80mmHg,血壓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就加倍,而每降低2mmHg就可降低7~10%的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風險。 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指出,台灣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每三至四人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壓這其中將近三分之一患者的病情是與飲食中過量鈉鹽很有關聯的。鈉鹽除了會升高血壓而間接的加速血管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外,在沒有高血壓的民眾身上也發現,鈉鹽的攝取量直接就會影響血管的功能。張靜芬解釋,這個研究是以沒有高血壓的肥胖民眾為對象,分別測試限鹽飲食(約三.五公克/天)與不限鹽的正常飲食(約七公克/天)他們的血管擴張與血流情形。因為排列在血管內側的內皮細胞有助於調節血流,結果顯示,限鹽飲食之後,他們血管內皮組織的功能比以前獲得改善;而不限鹽的正常飲食組的人則不見改善。也就是說,要預防血管病變,不只高血壓的人要限制鈉鹽,一般沒有高血壓的民眾也不宜攝取太高鹽分。■ 口味淡不見得是低鹽營養師張靜芬表示,限鹽是健康,但並非不吃鹽就更健康。因為食鹽的成分是氯化鈉,鈉可以維持身體的滲透壓與酸鹼平衡,氯離子則還參與生產胃酸,幫助消化,都是極為重要的礦物質。只是身體所需要量並不多,每天若有攝取15OO~2OOO毫克的鈉(即四~六公克食鹽,大約一平茶匙)就不致於有缺乏的現象。然而,知道容易能做到卻很難,因為習慣吃鹹以後,口味變重,就無法接受不鹹的東西。根據調查,國人鈉的攝取量幾乎到達建議量(2400毫克)的二~三倍。以口味的鹹淡這種主觀的感覺來判斷高鹽或低鹽是不可靠的,何況食物經過多元的調味,縱使高鹽也不見得會太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年輕人最愛吃的休閒食品「洋芋片」,一片接一片,讓人不知不覺中就吃完了一大包(150公克),鈉量就可能高達一千毫克,就算整天的飲食都不再加鹽也已經足夠量了。■ 留意隱藏的鹽分因此,要計劃一個休「鹹」飲食,須要先「理智」的認知鈉鹽的食物來源和含鈉量的食品標示,並採取限量或避免高鹽食品的食用,才能維護身體的健康。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一千大卡食物,鈉的攝取量應該為一千毫克(二.五公克鹽),一個成人一天以不超過三三OO毫克(八.二五公克鹽)為每日的極限,兒童則應更低。國民健康局則建議國人每日鈉總攝取量為二四OO毫克(即食鹽六公克)。營養師張靜芬說,以此準則扣除食物天然的鈉,我們每天只須一平茶匙的鹽就足夠了,一平茶匙鹽若代換成其他調味料也務必要限量。「高鹽」、「低鹽」在英國食品標準局的定義為:每一百公克食品中如果鈉含量超過五百毫克,就屬於高鹽食品;鈉含量低於一百毫克,屬於低鹽食品。所以,我們在選用時應注意食品的標示,張靜芬提醒,大多數休閒食品含鈉量都是很高的,應該少吃。

滿口假牙卻想矯正牙齒?「全瓷牙冠矯正」提供矯正患者另一種選擇

滿口假牙卻想矯正牙齒?「全瓷牙冠矯正」提供矯正患者另一種選擇

「擁有一口整齊的貝齒」往往是氣質美女、大家閨秀的象徵,因此讓許多有齒列不整問題的美眉們不惜花錢也要把牙整好。但常興沖沖到牙醫診所諮詢矯正時卻嘴巴一張開就發現滿口假牙。牙科醫師蔡忠翰表示,其原因就在於大多數患者進行牙齒矯正的主因在於齒列不整,而齒列不整常因清潔不易導致蛀牙或牙周問題。針對這類滿口假牙的病患,可選擇「全瓷牙冠矯正法」來改善齒列不整問題。蔡忠翰醫師表示,現代人注重牙齒美觀,已少有製作金屬假牙的需求,絕大多數皆是外表包覆瓷塊以求與真牙相似之假牙。然而矯正器若黏著在假牙的瓷面上卻很容易脫落,因此傳統作法,多數醫師會要求病患矯正前先將假牙拆除,矯正期間以臨時假牙代替,待矯正療程結束後再將假牙做回去。若假牙顆數不多,此舉較不會造成病患困擾,但若遇上滿口假牙又齒列不整的患者,可說是一項大工程。光是把假牙拆掉再重做的金額可能就比齒列矯正的金額來得高,更有可能高至數倍。蔡忠翰醫師強調,若是假牙甚多又有齒列不整困擾者,建議使用全瓷牙冠矯正法,此法多應用在上排門面的牙齒,利用做假牙的原理,把原本不整齊的牙齒磨小後再套上全瓷牙冠,當然齒形就變整齊得多。由於全瓷牙冠的內冠材質不含任何金屬,以仿象牙質的材料製作取代而成,因此透光性及擬真程度相當高,只要再搭配上潔白的色澤,美白的效果也可以同時發揮。不過,蔡忠翰醫師還是提醒,有蛀牙問題一定要及早就醫,否則等到蛀牙嚴重惡化,細菌入侵牙髓腔導致牙痛後,就必須採取根管治療了。雖然齒列不整容易造成清潔不易,但若能使用正確刷牙方式並勤於刷牙,還是能將蛀牙機率降至最低。

世界心臟病日 邀你分享照護心血管疾病知識

世界心臟病日 邀你分享照護心血管疾病知識

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更是老年人容易罹患的疾病之一。為了讓心血管病友擁有良好的疾病適應,中興院區提供多元化的心血管衛教知識予民眾,增進其對心血管疾病的認知,進而維持良好的血壓值,讓病友及家屬與社區民眾能擁有更優質的生活品質。 中興院區謹訂於98年9月14日(星期一)上午9時,在1樓大廳舉辦「世界心臟病日暨心血管病友團體座談會」活動,特別規劃衛教宣導相關講座以及精油舒壓講座,邀請醫師等醫療團隊成員與大家分享心血管疾病照護知識,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宣導國際失智症日 9/19邀您共同響應

宣導國際失智症日 9/19邀您共同響應

響應9月21日國際失智症日,中華聖母基金會訂於9月19日上午9時在嘉義公園舉辦「2009年國際失智症日宣導活動」,宣導民眾對失智症之認識與防治,活動攤位包含失智症宣導講座、健康檢測(血壓、骨密度),以及相關資源簡介等。歡迎民眾踴躍前往參加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簡稱ADI))在WHO支持下,從1994年起發起訂於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World Alzheimer’s Day,以下簡稱WAD),希望國際間可以共同響應,一同呼籲各國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失智症之預防、治療及照護工作;從中提供家屬及主要照顧者一個學習、分享的管道,以建立其社會支持系統及資源網絡,減輕照顧者之生理、心理所承受之壓力,並期待透過宣導活動之辦理可以增加嘉義市社區民眾對失智症之了解及重視。■ 講座時間表 ■ 09:00~09:10 長官致詞09:10~09:50 失智症資源簡介演講者:中華聖母基金會執行長、失智症協會總幹事/黎世宏09:50~10:00 休息10:00~11:00失智症宣導講座-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治療演講者:聖馬爾定精神部醫師/Dr.蔡湘怡 【備註】09:00~11:00設有攤位,提供民眾量血壓、骨質密度檢測、指紋按捺以及失智症資源諮詢。歡迎到場索取相關DM和紀念品,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小心!冬季腸胃不適

小心!冬季腸胃不適

冬天除了是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的好發季節,其實腸胃不適也相當常見,因為隨著季節轉換,氣候溫差變化大,免疫力差的小孩、老人,往往無法適應,致腸胃出問題;而且天冷身體所需熱量增加,食慾變好,秋冬又是蝦蟹最肥美的時候,如果水產不新鮮、生冷食物吃太多,也容易引發腸胃不適。永和耕莘醫院胃腸肝膽科 黃雅憫醫師說明,冬季的胃腸炎一般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由病菌或病毒所引起,一類則屬非病菌性,亦即食物所引發。第一類胃腸炎的元凶以病毒最常見,估計每年全球約有五百萬到八百萬人因此喪命,而這也是5歲以下兒童的主要死因。其中,50%的胃腸炎是由諾羅病毒(norovirus)引起,另外20%的個案與大部分的兒童嚴重病例,則歸咎於輪狀病毒(rotavirus),其他危害較大的病毒還包括腺病毒、星狀病毒(astrovirus)。黃雅憫醫師表示,秋冬是輪狀病毒好發的季節,小朋友應小心預防,一旦遭感染,目前並無有效治療,家長可以多補充水分,避免小孩脫水,如果病人高燒不退、躁動不安、食慾差,則應馬上就醫。至於細菌導致的胃腸炎,禍首眾多,主要有:沙門氏菌、腸細菌、葡萄球菌、空腸弧菌、大腸菌等。其傳染來源可能是食物的準備不當、被重複加熱的肉、海鮮、牛奶和麵包類產品。每種病菌引發的症狀只有些許不同,但都有腹瀉,也可能導致大腸炎。上述的胃腸炎,症狀通常是急性的,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腹痛、食慾差、疲憊,嚴重者會有血便,但較少持續超過10天。第二類胃腸炎主要因為不當的食物所引起,如過度刺激的麻辣鍋,或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都可能造成胃腸不適;其症狀有噁心、腹脹悶痛、消化不良,但很少會腹瀉,且因是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所導致,症狀常可能反覆發生。黃雅憫醫師強調,冬季因為流汗少,一般人容易水分補充不足,再加上肉類、油脂類食用量增加,蔬果纖維質的攝取則相對減少,往往也會排便較不順,成為便秘好發的季節,許多人都常為腹脹、食慾不佳所苦,也須格外留意。要避免冬季的腸胃不適,除了注重個人衛生習慣、健康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外,銀髮族、小孩要特別注意保暖,黃雅憫醫師提醒外食族的民眾,須注意外食的衛生,少吃生鮮食物,同時節制飲食,勿暴飲暴食,自然可保腸胃健康過冬。

災後心理復健是長期作戰

災後心理復健是長期作戰

台灣位處颱風及地震帶,時常遭受天然災害侵襲。然而此次莫拉克颱風導致88水災,造成南部許多地方重創,如小林村滅村、林邊淹大水,至少有數百人罹難,影響同胞及財產損失不計其數,至今仍待恢復重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說,在災難發生最初期,以急難身體創傷救助為主,儘量拯救生還者。但在心理層面,因災民經過重大災難,急性期可能出現創傷後症候群症狀,且長期則會出現各類可能的精神疾病。郭千哲指出,如何以災民為中心,進行心理重建是相當重要,例如早期災民未必會求助精神科,但宗教慰藉力量很重要,如透過教會聚會,或各種宗教法會安慰人心。之後,如何早期確認高危險群,透過公衛護士、衛生室或衛生所,轉介至精神醫療也很重要。他表示,離921中台灣大地震,今年已屆10年。當時由一些機構認養災區重建,而臺北巿政府衛生局與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參與南投國姓鄉及台中石岡鄉心理重建,投注不少心力。當時透過當地公共衛生護士轉介,訪視不少罹難者家屬,以及房屋半倒和全倒的個案。在120位罹難者家屬中,郭千哲發現,精神疾病盛行率依序為創傷後症候群(36.7%)、重度憂鬱症(15.8%)、適應性疾患(10.8%)、酒精使用疾患(3.4%)等,女性明顯高於男性。郭千哲解釋,在危險族群方面,創傷後症候群以女性居多;重度憂鬱症則以女性、有慢性病,及對地震之初反應為麻木者為主。有92.5%與家人同住,46.7%曾尋求民俗治療。創傷後症候群有25.0%曾向醫療機構求助,重鬱症則為26.3%,推測以傳統醫療機構為基礎防治嚴重個案效果有限。因此需進入社區發現個案,並持續追蹤以評估病程及療效。當時有次趁著義消隊員作上課衛教,課後舉辦一場輕鬆聯誼以交誼及減壓。這些義消都是在地震後協助救援的人員,他們負責救人及搬運屍體等。郭千哲說,以正式上課講習方式效果有限。但後來在烤肉活動時,這些男性隊員開始提起當天情形,甚至有些人搬了四十具遺體。有人亦提到失眠、焦慮及對死者歷歷在目的經驗,亦有人這一年來性功能障礙,期望尋求幫助。救災需有彈性,需要跟他們有更近距離的接觸,較可能了解他們真正所遭遇的問題。郭千哲提醒,災後心理復健是長期,各個年齡層可能浮現不同問題。例如小孩應能就學,成人應能就業,若無所事事,或無法符合應有社會角色,即可能產生問題。若體重明顯變化(如減輕),或似乎變了一個人,或緊張或憂鬱,則應提早轉介就醫評估。

毒!使用安非他命 小心自由基過量

毒!使用安非他命 小心自由基過量

屬於中樞神經興奮劑的安非他命(amphetamine),以及相關衍生物如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MDMA (3,4 -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等物質,在世界各地一直是非法藥物主流之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黃名琪說,安非他命的耐受性與成癮性相當容易發生,重覆使用或使用過量的結果,經常造成身體毒性作用。黃名琪解釋,身體毒性作用範圍包括中樞神經與周邊系統,中樞神經的毒性呈現為記憶力退化、思考與反應遲緩、情緒或精神障礙;而周邊系統則涵蓋了心血管毒性、肝毒性、橫紋肌溶解與腎毒性。黃名琪指出,其成因相當複雜,其中之一便是安非他命帶來的自由基傷害。自由基是人體代謝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適量自由基是細胞發揮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但如果自由基過多,或是由其引發較複雜反應,造成氧化產物過量,則會對人體組織造成傷害。他說,在96年管制藥品管理局計畫經費支持下,該院研究顯示,甲基安非他命使用者體內呈現的氧化傷害(oxidative damage),明顯高於正常健康的人,而此氧化傷害在短期時間內無法回復。至於此較高氧化傷害帶來的實際器官影響為何,在研究中並無法呈現。

建農老人打另類森巴鼓 歡慶日托站五週年

建農老人打另類森巴鼓 歡慶日托站五週年

森巴鼓是一項充滿嘉年華歡樂氣氛的表演,在台灣的森巴鼓隊是由小學生或者青少年組成,可曾看過老人家打森巴鼓呢?昨(十一)日上午建農老人日托站設站五週年慶上,該站長輩就表演了練習兩個月的老人森巴鼓。鮮豔的服飾配上咚咚的鼓聲,長輩的表現是亮眼又振奮人心。隨後由一粒麥子基金會(台東基督教醫院創設)羅靜心頒發勤學獎、小組長獎、熱心奬、鼓勵獎,建農長輩個個笑開懷。知本、鸞山兩個友站也前來慶賀,除了表演舞蹈,也一起玩趣味競賽,共度一個愉快的上午。2004年夏天,在公部門及社區協力下,一粒麥子基金會在台東市建農里設立老人日托站。五年來,每週三、五上午,建農長輩齊聚日托站共享歡樂時光,上站已成為當地長輩重要的一件事。勇於接受挑戰的建農長輩,繼之前重拾槍桿、就著軍歌、表演分列式後,今年夏天做了一項新的嘗試──森巴鼓。為什麼是森巴鼓呢?原來,偶然間建農老人日托站督導李藍主兒看到社區的小朋友正在打森巴鼓,靈機一動而請問森巴鼓老師是否也可以教站上的長輩?就這樣,建農長輩從七月開始利用上站時間開始練習。森巴鼓指導老師唐玴誠是建農子弟,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2007年中跟著北部的森巴鼓老師學習,學成後開始教導建農等五個社區的小朋友打森巴鼓。唐玴誠老師指出,森巴鼓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運動,尤其可以刺激記憶力。長輩先穿上鼓帶再依序套上大大小小不同的鼓,有的鼓看起來很大,但是重量不重,最重的只有三公斤。唐玴誠老師表示:「對長輩來說,重量不是問題,而是雙腿不能久站。」第一次教老人打森巴鼓的他,特地設計了符合長輩特性的另類森巴鼓,也就是不需走動、不需律動,只需原地站著、下半身站好、上半身隨著節奏左右搖擺的老人森巴鼓,而且在節奏上,也自動放慢速度。在練習的過程中,唐玴誠發現,小朋友精力旺盛,對節奏、律動有自己的想法和創造;老人則是努力的記憶、努力的練習,雖然會花比較久的時間來教導,但是老人的表現是一級棒。站在台上帶著建農長輩打完森巴鼓,唐玴誠豎起大拇指肯定建農長輩的表現。有位建農阿嬤說,有幾個地方打的不整齊,還要再練習,還可以再進步。對這群平均年齡七十五歲的長輩來說,打得高興最重要,而且他們從此又多了一項新的休閒娛樂!

檳榔纖維就像菜瓜布 破壞人體不容小看!

檳榔纖維就像菜瓜布 破壞人體不容小看!

一位檳榔西施因為吃檳榔吃了十幾年而造成國字臉,困擾不已;「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表示,長期吃檳榔除了造成外觀的走樣,更可能引起口腔的病變,嚴重者甚至演變成口腔癌。 在台灣,檳榔與口腔癌關係密切,約九成的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檳榔本身已被證實為一級致癌物,檳榔的成份和粗纖維在長時間嚼食下,刮損口腔黏膜,導致組織硬化變薄變弱;台大牙科部韓良俊教授說吃檳榔就好像拿一塊菜瓜布沾致癌物質在磨擦口腔,不停地在傷害口腔健康。所以長期嚼檳榔極容易造成口腔癌等疾病,對健康產生莫大危害。 「台灣檳榔防制暨口腔癌防治聯盟」提醒常常吃檳榔的朋友們,除了要盡快努力戒掉外,一定要養成定期接受口腔黏膜健康檢查的習慣,才能「早期發現、正確治療」。如果發現口腔內出現超過兩週左右未癒合的破洞傷口、口腔內頰表面顏色變白或出現紅色斑塊、或是舌頭靈活度不如以前,就要立即到醫院(口腔顎面外科、耳鼻喉科、牙醫、家醫科)作進一步的檢查。

漸進式管理健康 遠離疾病不是夢

漸進式管理健康 遠離疾病不是夢

最近看了一本書書名【健康好計畫】,是由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著作,唐諾˙韓斯魯德醫師編輯,書名原文為「The Mayo Clinic Plan-10 Essential stept to a Better Body & Healthier Life」,在讀完十個計畫步驟之後覺得受益頗多,想想目前隨著預防醫學觀念漸漸深植人心,民眾對於自己身體的照護不再是被動的有病治病,轉而取代的是主動的想辦法預防疾病、遠離疾病威脅,因此在書局常常會看到很多的養生書、養生食譜與某些另類療法,商圈餐飲店生機、有機餐廳一家接著一家,健診中心到處林立,這也意味著民眾在預防疾病的健康需求。有健康的需求要如何達到?重點就在個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之態度與自我健康管理的方法,梅約醫學中心唐諾˙韓斯魯德醫師強調健康行為的養成就在於自己的態度,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因此在糖尿病人自我健康管理上,我們提供了健康控糖行為五個方法,第一:在家飲食要均衡、第二:在家自己測血糖、第三:在家自己量血壓、第四:在家每天勤運動、第五:在家保持好心情,協助他們能秉持著我的健康我負責之精神,將血糖控制穩定預防合併症之發生。有人可能會有疑惑身體的健康要怎麼管理?管理健康首先要先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與平日生活習慣,一般人大部分會想到的就是先做身體的健康檢查,定期健康檢查是健康管理重要步驟之一,透過健康檢查可以讓你了解目前的身體狀況,進階由專業醫師、營養師、健康管理師及衛教師,來協助你從飲食、運動、日常生活作息、情緒、是否有不良嗜好等著手,逐一分析發現你自己的問題,藉由專業協助量身訂定你的個人健康管理計畫,可由簡單容易改變的部份做起,例如原本不吃早餐進而養成每天吃早餐,原本是趴趴熊不愛動者試著養成散步好習慣,漸進式按計畫逐項將有問題不健康之生活習慣作調整改善,在行動的付出下持續自我管理,健康將常伴你左右。 (本文作者 /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營養課長 賴金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