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產後有「三煩」妊娠紋、肌膚鬆弛、脂肪囤積

產後有「三煩」妊娠紋、肌膚鬆弛、脂肪囤積

孕育新生命的喜悅,固然可以從小寶貝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獲得無限的滿足;但產後的走樣身形,卻也是很多婦女的痛,尤其是腹部,從平坦、微凸、膨脹,再急速鬆洩,撫平,短短280天,肚皮要經歷一段「大起、大落」的劇烈變化,要不留下任何痕跡,都難!所以有人說:產後有三煩 ── 一煩為妊娠紋就是最明顯的「痕跡」,二煩為肚皮鬆弛,三煩則是脂肪囤積;此「三煩」,常伴隨著產後婦女,如影隨形。醫師舉例曾有位穿著打扮都很時髦的婦人,因夫家有傳宗接代的壓力,所以連拼三胎,終於生了兒子。但是肚皮經過三次的「大起大落」,卻也讓肚皮皺紋叢生、鬆垮不堪,先生還會嫌棄似地「性」趣缺缺。多數的產後婦女會有妊娠紋的困擾,其中絕大多數還合併有肌膚鬆弛和脂肪囤積的問題。整形外科醫師李鐵國表示,可別小看「產後三煩」,如果沒有處理或調適,部份產婦還會引發產後憂鬱症等心理疾病,的確是很值得注意的問題。一般而言,妊娠紋的症狀,在懷孕後期就會顯現出來,一條一條的紋路,會出現在腹部、大腿內側、臀部、乳房周圍等部位,起初的顏色為紫紅色或葡萄紅色,生產完一短時間後會轉變成白色。因為妊娠紋的形成,主要是皮下組織的彈性纖維斷裂導致,所以並不易處理,目前以3D飛梭雷射的效果最好。另外肌膚鬆弛和脂肪囤積則也很容易發生在產後。原本平坦的腹部,在歷經妊娠的急速擴張膨脹之後,肌膚難免會失去彈性,變得鬆垮,若還接連生了數胎,並隨著年齡增長,膠原蛋白再生緩慢,鬆弛的情形也會更加嚴重。輕微者可以藉由電波拉皮,剌激膠原蛋白再生的緊實作用來改善,嚴重者則可透過腹部整形等外科手術來處理。在脂肪囤積部份,脂肪可分成皮下脂肪和臟器脂肪,皮下脂肪用雙手就可以捏測其厚度,脂肪囤積同樣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更易堆積。這部份可以透過減重和體重控制來改善,必要時,則可藉由抽脂手術來處理。李鐵國醫師強調,臨床門診中,單一的症狀,如單純的妊娠紋,可以透過單一的療程來治療,但若合併有肌膚鬆弛、脂肪囤積等問題,建議可以採取複合式的療程,依不同體質、不同症狀,進行最有效的治療。以那位接連生了三胎的婦人為例,除了妊娠紋之外,並有肌膚鬆弛的問題,3D飛梭雷射加電波拉皮合併治療,幫她解決了長期的困擾。

第二型糖尿病 早期使用胰島素

第二型糖尿病 早期使用胰島素

以往認為,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以胰島素抗拒為主要原因,但近年來發現,其實第二型糖尿病的胰島素分泌,早期即有衰退現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李龍雄表示,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仍以生活型態的改善,即飲食控制與適量運動為第一線治療。但是病患如果使用metform、新的sulfonylurea、glitalone或者新的DPP-4 inhibitor等藥物,血糖仍然偏高,才考慮胰島素注射。李龍雄說,最近的國外臨床試驗證實,由於第二型糖尿病有合併胰島素分泌衰退的問題,應即早注射胰島素,除了降低血糖以外,亦能減緩胰島乙型細胞(βcell)功能的衰退,可使糖尿病病情進展較緩慢,進而在治療結果上較為理想。

寵愛貓咪 小女孩染「貓抓熱」住院

寵愛貓咪 小女孩染「貓抓熱」住院

5歲林妹妹,家養貓咪,一個月前被貓咪抓傷鼻子,之後鼻子一直有一個紅色起水泡的抓痕。原本不以為意,直到林妹妹住院前5天開始出現 持續40度以上的高燒不退合併左邊頸部約15乘15公分的淋巴結腫脹及頭痛、疲勞、沒有食慾等症狀,才至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就診,經盧英仁醫師診斷後,當時即懷疑罹患〝貓抓熱〞,馬上安排患者住院。由於患者住院期間淋巴結有明顯化膿情形,於是施以抗生素治療加上淋巴結切開引流(盧醫師同時抽血送疾管局化驗,證實林妹妹確定罹患「貓抓熱」)之後,症狀明顯改善,住院兩週後出院。 「貓抓熱」病徵包括倦怠、沒有食慾、淋巴腺炎及發燒。患者(超過90%)常因先前遭受貓抓、舔或咬傷,造成紅色丘疹病灶,細菌(致病原: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通常於2到6週內侵患淋巴結節,可能造成膿瘍。部份個案可能發生侵患眼睛後的症候群(嚴重者甚至會失明)及神經併發症如腦部病變。免疫系統較差的病人,特別是HIV感染者,已證實可發生菌血症、紫斑狀肝及血管瘤症等症狀,而威脅到患者生命。 家貓是韓瑟勒巴通氏菌的主要媒介及傳染窩。而貓和貓之間則可經由貓蚤傳播病原。小兒科盧英仁醫師呼籲家中若有飼養貓,最主要方法為控制貓身上之蚤類、限制寵物貓接觸病原(維持乾淨飼養環境、限制外出等)、避免被貓舔舐傷口與防止被貓(尤其是幼貓或流浪貓)抓或咬。萬一不幸被貓抓咬,應利用流動清水及肥皂徹底洗淨傷口,嚴重者須立即就醫。此外,也建議定期帶寵物貓至獸醫院進行體檢,於接觸、清理貓糞後一定要用肥皂徹底洗手。 最後,盧醫師也提醒寵物飼養者(貓占大多數,少數牽連其他動物如狗、猴、兔、豬等)、獸醫、5歲以下孩童及免疫功能不佳的人,都屬罹患〝貓抓熱〞的高危險群,須特別防範此病,做好清潔工作。〝貓抓熱〞通常不嚴重,免疫功能正常之病例大多能恢復,但有免疫缺陷之患者,都須接受抗生素治療。

選擇牙齒矯正醫師 量身訂做治療計畫、親切溝通與互信醫病關係最重要

選擇牙齒矯正醫師 量身訂做治療計畫、親切溝通與互信醫病關係最重要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選擇牙齒矯正醫師就跟選老公一樣困難,帥的怕醫術不可靠,名氣大的怕太貴不親切,年輕的又怕經驗不夠變白老鼠。其實在牙齒矯正治療臨床經驗上有豐富資歷的蔡忠翰醫師表示,每一位牙科醫師對矯正的看法、做法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對同一個病人的齒列狀況或許也有不同的解讀。矯正的系統五花八門,不需要迷思所謂最好的矯正醫師,倒是應該去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矯正醫師。蔡忠翰醫師表示,由於每一位醫師專精的牙齒矯正系統不盡相同,當然在臨床上做法也會有所差異。因此好的牙科醫師在與病患第一次接觸後,會針對要不要拔牙、拔幾顆牙、屬於哪一種矯正系統、要搭配骨釘頭套嗎、齒列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臉型會有變化嗎、矯正預計完成時間、矯正需要搭配其他植牙療程嗎、以及原本牙齒問題治療方式等等,先擬定一個量身訂做的治療計畫,醫病雙方對治療計畫有了共識之後,矯正療程才可以開始。蔡忠翰醫師也強調,醫師與病人充分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唯有如此,醫師才知道病人的期望與想法,治療的方向及細節才能有所注意不會偏差,病人也才能在最後得到滿意的結果。而矯正療程一旦開始,醫師與病人的接觸會非常頻繁,故選擇一位溝通關係沒有障礙、態度親切的醫師就顯得格外重要。另外蔡醫師也強調,病人在矯正療程中難免會遇到不舒服的情況,千萬不要把氣出到醫師身上,相信醫師並配合醫師的療程,雙方互相配合下創造一個圓滿的矯正結果。另外,蔡忠翰醫師要提醒的是,牙齒矯正療程一旦開始,病患與診所在時間和交通上的配合相當重要,因為矯正是每個月都要去牙醫診所報到的,尤其,矯正初期常常會有矯正器突然掉了或矯正裝置摩擦到牙齦導致不舒服等等突發狀況,若是有些診所的牙齒矯正醫師採取外聘方式,因為看診時間單一或限定時段,往往需要病人配合,雙方的不方便可能就此產生。因此在通過上面層層關卡後,最後在入選名單中選擇一家有牙齒矯正醫師長期駐診、診所位置又位在交通便利或離家近的地方,是聰明病人的上上之選。

保健食譜 輕鬆預防更年期症狀

保健食譜 輕鬆預防更年期症狀

婦女停經後,因體內不再分泌雌激素,常導致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及更年期症狀如:熱潮紅、盜汗、腰酸背痛、皮膚搔癢、陰道乾燥、頻尿、情緒焦慮、失眠等生理及心理上許多不適症狀。署立基隆醫院張皇瑜營養師及吳秋琴師傅共同研發了「山藥芝麻圓」及「蔓越莓手工餅乾」兩道簡易的更年期婦女保健小品,提供給民眾參考。署立基隆醫院張皇瑜營養師表示:實證醫學上指出,食物中的『植物性雌激素』可有效預防或緩解上述更年期之症狀或疾病,並且尚有預防乳癌罹患之功效,如黃豆、山藥,都是在臨床試驗上常見的選用食材。「山藥芝麻圓」除了利用山藥如上述有益更年期婦女的保健功效之外,山藥高纖易飽,若以其部份替換主食,對因更年期之後基礎代謝率下降,造成的體重失控,亦是不錯的選擇!至於「蔓越莓手工餅乾」,採用臨床上證明可有效避免泌尿道感染的蔓越莓乾,不只保健,更增添許多香甜風味。另外,為了防治易發的心血管疾病,師傅嘗試以大豆沙拉油取代一般高反式脂肪的烘焙用油,健康加分卻風味、口感一樣不減! 食品示範如下:■ 示範食譜一:山藥芝麻圓材料:(5人份)山藥1斤、黑芝麻粉70克、地瓜粉200克、太白粉100克、黑糖250克作法:1. 山藥蒸熟後搗泥,拌入地瓜粉、太白粉與適量炒香的黑芝麻粉。 2. 揉成長條再切成適當大小,即可入滾水煮,浮起即可撈起,放黑糖水中食用。 3. 若不立即入鍋煮,擺盤放冷凍存放。 ■ 示範食譜二:蔓越莓手工餅乾材料:(5人份)低筋麵粉250克、蔓越莓乾75克、大豆沙拉油60克、砂糖150克(或代糖的量)、蛋1顆、泡打粉1茶匙、鹽1/2茶匙作法:1. 沙拉油、糖、蛋攪拌均勻後,再加入過篩麵粉 2. 接著加入泡打粉、鹽、蔓越莓乾和勻,揉成小團再壓扁 3. 放入烤箱烤20分鐘即可。 ※ 需熱量控制者,建議以耐烘焙代糖製作。(熱量:425.6大卡/份);(代糖餅干:305.6大卡/份)

氣候變化蛇類出沒 正確就醫得保性命

氣候變化蛇類出沒 正確就醫得保性命

每年秋季氣候冷熱交替,不只是流行性感冒盛行的季節,也是蛇類出沒頻繁毒蛇咬傷好發的季節。今年十月中旬住在花蓮縣玉里鎮的一位蕭姓民眾,在一次與朋友的聚會中,微醺的他看見一條蛇好奇的想去捕捉,一時不慎反遭蛇吻,在朋友的協助下,才抓住了大約七十公分長的鎖鏈蛇,並且緊急將此患者送往玉里當地醫院治療,之後再後送至花蓮慈濟醫院進行必要的蛇毒血清治療。 所幸經過治療後沒有生命危險,不過看著自己腫脹的右手,患者心有餘悸的說,以後絕對不敢再去抓蛇。花蓮慈院急診部胡勝川主任表示,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這樣幸運,雖然國內已經有品質優良的抗蛇毒血清,但是如果一般民眾因為不了解而慌亂處置,常常造成許多負面影響。 胡主任特別提醒民眾,被蛇咬傷時要保持鎮靜,先試著認清蛇的外觀,若蛇已經逃逸,千萬不要執意去追捕,以免加速毒液吸收甚至遭蛇反擊再咬一口。如果被咬傷上下肢時應儘速去除戒指、手鐲、腳環等束縛物,以免肢體腫脹後導致局部壞死。 同時要記得,不要以手去擠壓或以口吸傷口,以免增加傷口感染,甚至導致施救者中毒。也不可以用止血帶捆綁,以免肢體壞死,尤其不可以用冰敷,以免因為血液循環變差而造成局部壞死的現象發生,如果有彈性繃帶或具彈性的衣料,可以包紮咬傷部位,並將患肢保持低於心臟,以減少毒液回流。最重要的還是要盡快就醫,辨認蛇種後,進行包含抗蛇毒血清治療在內等適當處置。

透過能量轉換,來改變尿療法

透過能量轉換,來改變尿療法

能量轉換療法(Energy Transfer Therapy)是將引起病患不適症狀之物,透過能量轉換機,將該物之訊號以正向波或反向波的方式轉換至水中,然後讓病患喝下訊號水來治療的一種方式。與順勢療法有著類似概念的能量轉換療法,係基於物理學的概念,認為任何物質均可抓出它們的訊號,並轉換到另一個物質上,例如水。對於不好的物質,我們可以將物質訊號轉換為負向訊號,即反波,能馬上中和物質不好的部分;而與物質同樣的正向訊號,帶有物質同樣的功能,則稱為正波,可強化或補充物質的能量。將能量轉換療法運用在醫學上,便是將引起病患不適症狀之物透過能量轉換機,將該物的訊號以正向波或反向波的方式轉換至水中,然後讓病患喝下訊號水來治療疾病。但這些都是「特定的訊號」,是針對某一「特定患者」,在「特定時間」治療患者「當時的病症」,而不是如坊間隨便拿瓶水,即稱之為能治百病的能量水。劉大元醫師指出事實上,能量轉換因不同物質、不同對象以及不同時間,其訊號所需放大的倍數是不同的。國外的儀器只有倍數的標定,而無法針對不同對象精準測出應該放大的倍數;但在台灣,我們開發出可以與「傅爾電針」結合,能直接測出「不同對象」和「不同物質」在「當下所需倍數」的能量轉換機,正確且精準地做治療。舉個廣為人知的尿療法為例,其理論就是能量轉換療法的一種;喝下自己的尿液治療自身的疾病,以保持身體健康或達到養生效果。尿液是腎臟過濾後的無菌水,喝了無害,而且尿液裡含有人體大量的廢物,喝下這些廢物,可以刺激人體產生抗體,可以養護自己的細胞與病魔作戰,自然可增強自癒力和免疫系統的功能,治好多種病症。醫學證明,尿液中有許多物質具有極佳的抗菌及抗濾過性病毒的功能。臨床上,我們也的確看過許多尿療治病的例子,亦相當肯定它的成效,但無法克服喝尿心理障礙的人,依然多不勝數。所以我們透過能量轉換機,將與尿液相同的正向訊號傳輸到水中,讓人們可以沒有負擔的喝下與自己尿液具有同樣功能的訊號水,達到與直接喝尿一樣的功效,卻不必真正將尿液的廢物與氣味一併吞下肚中,身體也不用再進行一次消化尿液廢物的工作。另外,我們也可以飲用尿液的反向訊號水,直接將尿液中不好的物質予以中和,而達到治療與解毒的效果。(本文摘自:不一樣的另類醫學,由書泉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3/4/169.html

耳鳴不是病?小心嚴重可能失聰

耳鳴不是病?小心嚴重可能失聰

耳鳴是耳朵聽到現實環境中不該有的聲音,最常見的形容就是像蟬叫聲、馬達聲、嗡嗡聲甚至是如心跳般的脈動聲。起初可能只有單側,漸漸的雙側都受到波及;也可能本來只有夜深人靜時才感覺的到,後來慢慢的連白天也能聽得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政道醫師表示,最令耳鳴患者難以理解的是,當前往醫院接受各式各樣的檢查卻找不到原因,頂多被告知聽力稍微受損,或耳鳴不用吃藥,也不會好等之類的話。真的不會好嗎?其實並不然。李政道醫師繼續說明,要治療耳鳴先要了解為何會發生耳鳴,因此我們歸納出一些容易引起耳鳴的誘因,才能進一步找出預防治療的方法:1、內耳神經萎縮:主因老化或局部血液供應不足,造成內耳神經萎縮、耳神經細胞退化、數量銳減而引發耳鳴甚至重聽,此時即需要開立一些神經營養、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對於耳鳴的治療是相當有意義。2、慢性疾病:因為社會經濟進步,衛生醫藥水準上升,,老年人口數日增,而一些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及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將出現血管硬化、血管雜質沈澱阻塞,引起組織供血不足,這種情形特別容易發生於內耳,因為內耳最容易發生血管纖細且無側枝循環可以替代,屆時神經細胞在缺氧的情形下破壞而萎縮;倘若該部分微血管系統全面阻塞則可能發生突發性耳聾,這些潛在性的系統疾病應加以矯正。3、生活壓力:耳鳴常常發生在中老年人,但是卻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特別在長期用腦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焦慮及緊繃情緒的中年菁英族群,是最常見快速惡化的因素,其主因就是壓力及緊張使自律神經過度興奮,造成血管壁之肌肉發生過度收縮而影響血液循環的供應,所以生活調適、減低壓力是減緩惡化的必要之舉。4、巨大音量傷害:這是一般人容易碰到及了解引發耳鳴的毛病,舉凡打靶、放鞭炮或工廠機械噪音等。強大的聲音將使內耳神經受到震傷產生耳鳴或變成重聽。另外若在噪音環境下長時間工作以及長期使用耳機的族群,都可常見發生耳鳴及聽力損失。5、藥物中毒:早期使用的奎寧、對抗結核菌的鏈黴素、康黴素、健他黴素等都曾發生耳鳴或重聽等副作用;另外像一些抗癌藥物、利尿劑及預防血栓的阿斯匹林等皆可能在特定的劑量治療下產生內耳傷害而形成耳鳴。6、酒精:酒精對神經而言是一種毒素,長期飲用將會產生耳鳴的症狀。7、外傷及手術:車禍或頭部意外撞擊傷、打耳光後常可見耳悶、耳鳴及失聰等現象;另外一些耳部或頭顱相關手術也有可能在不得已的狀況下,產生醫源性的耳鳴。8、感染:許多病毒感染會引發內耳神經破壞,像水痘、腮腺炎、耳部疱疹及梅毒等疾病都會侵犯內耳神經柯提氏器而引發併發症,這類的感染疾病,在早期有效的藥物治療,即可大大降低內耳的併發病變。9、腦部腫瘤、鼻咽癌、聽神經瘤等除了本身癌症病變的症狀以外,也可能會產生耳鳴的附帶症狀,需要進一步接受相關的檢查及治療,但可惜的是不論經由手術或化療、放療等治療後病情穩定但有時候耳鳴仍舊持續。10、其他外耳炎、中耳炎等疾病及顳頷關節病變也會產生耳鳴耳悶的感覺,但這些疾病目前的醫療技術都可以經適當的治療而痊癒。李政道醫師也提醒大家,有耳鳴的症狀產生,應儘早就醫檢查病因,並加以治療,避免錯失了治療黃金期,影響了聽力就得不償失。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98年度優良醫師表揚大會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98年度優良醫師表揚大會

11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醫師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為這些終日看遍生老病死的醫師們,安排了一場輕鬆的音樂饗宴,現場邀請臺北市立國樂團演奏動人曲目。臺北市副市長李永萍特別前往祝賀,親自頒獎表揚予新出爐的40名優良醫師。李永萍並代表廣大的臺北市民,感謝北市聯醫全體同仁為臺北市民的健康把關。北市聯醫成立至今,已將近屆滿5週年,歷經整體醫療環境改變、組織變革,站在過去既有的基礎與成果上持續茁壯。令人值得欣慰的是,根據市府施政滿意度調查從96年的69%提升至98年的91%,這項民調結果為歷年最高,也是全體醫護及行政人員共同努力的成果。今年度獲選之優良醫師:以服務年資逾半甲子(31年)的仁愛院區小兒科吳維峯醫師最資深,尤在研究國小兒童氣喘防治上不遺餘力。中興院區泌尿科柯明中醫師,平易近人、醫病關係良好,同仁稱之“微笑老柯”。陽明院區神經外科劉金亮醫師,研發衛星生命監測表,主動式醫療監控保護老人安全。忠孝院區泌尿科盧星華醫師,完成該院首例,以達文西機械手臂進行攝護腺癌根除及輸尿管狹窄手術,減輕病人痛苦。醫療一線牽,和平院區胸腔內科許衍道醫師,曾遠赴馬祖支援離島醫療服務時,篩檢出結核病患,引發當地展開“危機總動員”。婦幼院區小兒科吳宗儒醫師,積極參與學童流感疫苗等公衛業務推廣。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湯華盛醫師,耐心傾聽、搭起與病患之間的溝通平台。新流感疫情來勢洶洶,昆明院區感染科胡伯賢醫師,為傳染病防治專責最佳守門員。搭配此次優良醫師表揚主題,臺北市副市長李永萍、衛生局長邱文祥及北市聯醫總院長張聖原並與40名新科優良醫師,共同宣誓以落實「病人安全」為核心目標。期許大家無論醫療外在環境如何改變,未來仍能本著醫師的職志和理念,全心為照護民眾的健康而努力,共同創造北市聯醫的醫療新價值。藉此機會,向平日堅守崗位,勞苦功高的醫師同仁,表達由衷的嘉勉與敬佩,並祝佳節愉快。

未來可能的毒害,基因改造食物

未來可能的毒害,基因改造食物

基因改造食物對健康究竟有沒有害處?目前還有很多爭議,它也可說是人類發明史上的另一個矛盾。當初,為了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聰明的人類改變了農作物的基因,讓害蟲不敢靠近,如此一來就不用噴灑農藥,產量也大幅提高了。但是,改變基因的食物蟲類不敢吃,讓人類來吃就不會有問題嗎?目前科學家還找不出答案。因為所謂的臨床數據是要累積數十年以上才具意義,就算有人吃了基因改造食物而生病,目前也只是個案而已,在統計學上是無意義的。就像氫化油一樣,可能要到三、四十年後才會知道後果。近年來歐洲地區崇尚自然的人權主義意識抬頭,基於回歸自然的飲食觀念,目前歐盟已全面禁止食用基因改造的食物。美國則偏向資本主義,目前仍繼續採用。其中當然也牽扯到許多政治、經濟的問題,尤其目前正處於糧荒時代,有些國家不得不使用。而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目前有百分之八十五的黃豆來自美國,而美國的黃豆大多是經過基因改造的。 除了食物之外,我們所使用的清潔劑等化學藥劑,也可能透過食物鏈一再累積變化,最後再回到人類的身上。所謂「環境賀爾蒙」,簡單來說,就是化學混合物改變了生物體內的內分泌系統,使得生物產生雌雄同體、雌性化、雄性化或變種,對後代造成永久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些研究發現,某些河川中的魚全部是公魚或母魚,這都是環境賀爾蒙造成的影響。我們使用的許多清潔劑如洗碗精、洗髮精、沐浴乳及牙膏等等,其中的某一種成分和生物的賀爾蒙化學式很相似。當含有清潔劑的廢水被排到河川裡,生活在河川裡的小型生物承受力不像大型動物這樣高,牠們只要在被污染的環境裡生長一段時間,賀爾蒙就會改變,時間一久,這條河川裡的小生物體就會發生變種。人類再將這些變種生物吃進肚子裡,等到毒素累積到一定劑量之後,就會開始影響人體的內分泌,尤其是生殖系統,進而造成人類賀爾蒙的變化,這就是環境賀爾蒙的可怕。環境賀爾蒙對人類造成的影響:1.增加生殖系統的病變:環境賀爾蒙容易造成女性乳癌、子宮內膜異位、性早熟等現象的發生,同時也會增加男性罹患睪丸癌、攝護腺癌的機會。2.造成男性精蟲數減少而影響生育率:現在男性的精蟲數只有五十年前的一半而已,造成現代不孕率居高不下,尤其是在科學園區,平均三對夫婦中就有一對不孕,機率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3.造成出生性別的改變:據說科學園區內女嬰的出生率較高,這也可能是環境賀爾蒙所造成的。4.造成神經系統、內分泌與行為異常:人類的神經系統、內分泌和免疫系統是健康的金三角,只要神經系統出問題就會影響內分泌系統,內分泌出問題也會影響免疫系統。因此,好的飲食必須是增加免疫力、穩定神經系統、不影響內分泌,這樣才會健康。只要其中一項出問題,就會影響到其他兩者。值得我們特別注意的是,環境賀爾蒙影響的對象不只是人類而已,對於一般生物都會造成影響,不但地球上許多物種因此而改變,有些生物甚至有可能因此滅種。(本文摘自:不能吃的秘密,由平安文化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2/6/163.html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