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身體排毒的速度因人而異

身體排毒的速度因人而異

每個人都不一樣,因此暴露在相同的有毒環境裡,卻可能出現完全迥然不同的影響─譬如,有些人可能會感覺自己已經走到鬼門關,有些人卻根本沒有任何症狀徵兆。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發現雜誌》(Discover magazine)報導,美國華盛頓特區有一對十個月大的異卵雙胞胎女嬰,雖然兩人血液中的含鉛量一樣高,但是其一名女嬰卻完全沒有任何症狀,另一名女嬰則是出現許多鉛中毒的徵兆,譬如失眠、任性古怪以及便秘。雖然嬰兒在出生時,體內就充滿可以排毒的酵素。不過由於嬰兒體重非常輕,相對來說,呼吸就變得格外沈重,再加上嬰兒排毒的速度比成年人慢,因此嬰兒比較容易受到毒素的影響。根據研究顯示,亞洲人新陳代謝身體毒素的效率往往比歐洲人出色。某些人在排毒過程裡,似乎先天上就有基因方面的缺陷,因此這些人比較容易受到毒素影響。一般來說,排毒的效率和速度,往往與排毒過程裡所運用的酵素數量和能力有關。酵素存在於所有生物當中,是一種形式非常特殊的蛋白質,可以加速化學過程的速度。人體中所有功能都需要酵素幫助─包括消化、清潔、排毒─如果沒有酵素,生物根本無法存活,消化、清潔、排毒也不可能完成。我會在後面的章節裡,繼續介紹食物裡的各種酵素。營養狀況是影響身體是能否有效排毒的另一個因素。由於身體需要特定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其他營養,才能製造推動各種器官發揮正常功能的酵素,因此如果一個人的飲食中缺乏這些營養,酵素就會逐漸停頓、遲緩、無法在排毒過程中完成特定工作,這個人也就更容易受到毒素的影響。第二章我們就曾經談過,無法分解並且將殺蟲劑排出體外的人,往往比較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體內累積毒素的多寡,是另一個影響排毒過程多久才能恢復正常功能的因素。這種情況有點像是衣服上不小心灑到一點葡萄柚汁,假如你立刻清洗,污點會比較容易去除,假如你一個星期後才去清洗,恐怕很難恢復衣服原貌。如果你經常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身體各種功能都無法發揮最佳功效。由於身體必須清除因為緊張而產生的荷爾蒙所產生的毒素,因而增加過濾其他物質的負擔。此外,由於有些人工化學物質是來自身體之外,因此身體可能無法有效、甚至根本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清除這些物質。根據美國環境保護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調查顯示,目前人類約使用了五十萬種化學物質,而且每年還繼續增加五千種新的化學物質,難怪有些化學物質身體根本無法清除。當身體發現某些化學物質難以清除時,就會將它吸收並轉換成為脂肪組織的一部分,因此這些化學物質會長時間停留在體內。由於身體必須消除脂肪中的囤積物,因此會明顯降低身體排毒的速度。當身體各種排毒方法效率不一致時,也會降低排毒的速度─這種情況有點像充滿淤積的河流。一條原本流速湍急的河流,在經過淤積的河段時,流速不但會減緩,有時河水還會泛濫到河岸上,甚至形成水災慘劇。人體內的毒素就有如流經淤積處的河水般,排毒過程必須在平衡狀態下進行,如此所有器官在完成自身的工作後,才能順利將毒素送到下一個器官。如果毒素不斷在體內蓄積或是傾瀉而出,人就會感覺非常不舒服,並且出現某些負面症狀、甚至生病。(本文摘自:米謝爾醫師四週排毒聖經,由山岳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1/2/201.html

兒童災後的心理復健 可以做些什麼?!

兒童災後的心理復健 可以做些什麼?!

當風災來臨時,兒童經歷一連串的逃命、失去所愛的人事物、安置在收容所等事件後,有些孩子因擁有較豐富的內在資源與足夠的外在支持系統,不需要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協助,隨著生活的結構化與穩定性的回到固定的日常作息,他就能自己復原,但是,有些孩子則需要我們給予較多的協助,才能順利的度過災難帶來的負向情緒與相關的影響。高雄立市凱旋醫院臨床心理師 薛惠琪表示,在災後初期,孩子常述說災難事件的經過,我們只需要傾聽和同理加上陪伴,也可以透過繪本、說故事、布偶戲等方式,協助孩子將災難事件呈現出來,經過不斷的重複述說或演出,可協助孩子將其經驗統整起來。此外,臨床心理師也需要與父母及老師進行災後兒童心理反應的相關衛教,協助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認識正常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並了解幫助孩子的適當方式。薛惠琪說明,進入災後中後期時,臨床心理師則需藉由訪談主要照顧者、觀察孩子的行為及訪談孩子等方式,找出需要高度關懷的孩子,安排進行相關的治療介入,藉由遊戲治療、藝術治療或是談話治療等方式,協助孩子重整其經驗並對於災難事件賦予新的、正向的意義,以減少其後續可能引發相關情緒問題或是行為問題的可能性。薛惠琪提醒民眾,孩子的成長是持續不斷的,天災人禍往往是令人無法意料得到的,只要我們做好準備,以適當的方式來協助孩子,相信孩子一定能順利走過且能回到成長的軌道繼續成長的。

咳嗽要看中醫嗎?(中)

咳嗽要看中醫嗎?(中)

在就診時,病人可主動告知相關病史: 是否抽煙? 居家環境、工作環境、職業。咳嗽的時間(清晨、白天、夜晚)、在哪些情況下咳的特別厲害?咳嗽的症狀有多久了(幾天、幾個月、幾年)? 有無痰液?痰的性質(黏稠、水稀、泡沫樣)?痰的顏色(黃、白、綠、挾有血絲)? 過往之胸腔疾病(肺結核病史或其他)?有無接受其他治療? 正在服用其他藥物?  咳嗽是一個以症狀為名的病症,不同的疾病應針對病因治療,只是一味止咳,只能治標無法根治咳嗽,有時甚至使得病邪無法排出體外。 診斷咳嗽必須先分清屬於外感咳嗽或是內傷咳嗽,外感咳嗽由感受六淫之邪引起,兼有相應的症狀,起病急,病程短。內傷咳嗽則有較長的咳嗽病史,多兼臟腑虧損的症狀,起病緩、病程長。外感或內傷咳嗽各種常見證候的臨床特點如下: 外感咳嗽 風邪傷肺:咳嗽鼻塞聲重,口乾咽癢,常常說話說到一半就會咳嗽。寒邪傷肺:咳嗽時胸部緊縮感,聲音嘶啞,惡寒怕冷,天冷時咳嗽加重。濕邪傷肺:咳嗽有痰,身體沈重,頭昏且重,伴有骨節酸痛。燥邪傷肺:乾咳無痰,或痰少不易咳出,喉間作癢,口乾鼻燥。火邪傷肺:咳嗽有痰,痰黏難出,或痰中有血,咽喉乾或痛,伴有發燒症狀。內傷咳嗽 痰濁犯肺:咳嗽痰多,痰咳出後咳嗽即止。肝火犯肺:咳嗽連聲不已,胸部及側胸部疼痛,情緒變化時咳嗽症狀加重。陰虛咳嗽:咳嗽日久,痰少而黏,口乾舌燥,心煩,手心熱甚。氣虛咳嗽:咳嗽日久,呼吸不暢,語聲低微,稍動即喘,無力感,易累,自汗。 不論中醫或西醫治療,都必須針對病因治療,而西醫針對咳嗽的症狀,常給予鎮咳藥物和化痰藥物,鎮咳藥物用在無其他特殊治療或特殊治療效果緩慢時,為能使症狀緩解時使用為輔助治療,其藥理作用為周邊咳嗽受體作用藥物,如:各種糖漿;以及咳嗽中樞作用藥物,如:Narcotics類以及Non-narcotics類,Non-narcotics類例如dextromethorphan (Medicon)。化痰藥物則可以使痰液較稀,容易咳出。中醫的辨證論治,如前所述,最重要的是要辨明外感、內傷,及其見證的屬虛屬實。外感是由外邪侵襲引起的,多是實證;內傷咳嗽,是臟腑功能失調引起的,多是虛證或虛中挾實。在治療方面,外感咳嗽當以宣肺散邪為主,邪祛則正安;內傷咳嗽則根據虛實夾雜和病情緩急,確定標本先後,根據虛實調理治療。

使用濕口罩,遠離感冒改善過敏症

使用濕口罩,遠離感冒改善過敏症

已故東京醫科齒科大學教授堀口申作教授指出,當鼻子最深處,和喉頭交界的地方發炎時,就會引發頭痛、氣喘,以及和自律神經相關的免疫疾病。而鼻子最深處,指的就是咽頭扁桃這個淋巴組織的集合體所在的部位。我們可以推測,當這個地方的發炎症狀緩和,自律神經的中樞──下視丘就會間接地受到良性刺激,讓腦下垂體能夠正常分泌荷爾蒙,讓人們可以感覺舒服一點。從胚胎學來看,腦下垂體是由咽頭扁桃體的細胞移動後形成的。咽頭扁桃這個淋巴組織的集合體,就是感冒時會覺得喉嚨痛的主要部位。這個部位有時候會有空氣聚集,而當氧氣無法流通的時候,淋巴組織反而會更加活化,同時造成黏膜肥厚,淋巴球也就會過度運作。因此,只要戴上濕口罩,讓氧氣送進鼻腔裡,就能刺激到局部的交感神經。所以,由副交感神經活化而起作用的前列腺素變弱,頭痛也就會好轉了。另外一個重點是:用鼻子呼吸,可以讓空氣通過副鼻竇的蝶竇,讓那個部位冷卻下來。這麼一來,附近的腦下垂體也會獲得冷卻,防止過熱。如此,腦下垂體就能充分發揮機能,自律神經也會運作順暢。發現這一點的是大阪的牙醫中谷紀之醫師。另外,用鼻子呼吸也可以刺激鼻黏膜表面的自律神經和知覺神經。接下來,就讓我來說明一些比較困難的東西吧。下視丘位於間腦的位置,其中存在著許多神經。下視丘除了是自律神經的中樞所在,也會分泌下視丘激素以及生理活性物質。另一方面,腦下垂體是連接著腦部,從底部突起的內分泌器官。腦下垂體大致分為三類,負責分泌和調節腎上腺皮質激素、成長激素等多種重要的激素。用鼻子呼吸即能在和各式各樣的器官攜手合作的狀況下,調整自律神經的平衡。所以,促進鼻子呼吸的濕口罩不僅對感冒有效,對遺傳性過敏症、過敏等各種免疫疾病,也都有效用。最近,為了應付花粉症,形狀、材質五花八門的口罩紛紛問世,可是最好的口罩還是紗布口罩。紙口罩不能弄濕,合成纖維口罩的吸水性又很差。最近,醫療界幾乎都在使用拋棄式(disposable)口罩。我在診療室裡的時候,自用的口罩還是紗布口罩。紗布口罩不僅觸感好,而且只要清洗過後就可以重複使用,既衛生又經濟實惠。濕口罩使用一個晚上之後,隔天早上洗臉的時候就要順便用肥皂清洗一下。依照季節不同,有時候口罩會曬不乾,因此預先準備二至三個就很方便了。反正都要弄濕,半乾難道不能用嗎?這種想法可要不得。潮濕會讓黴菌和細菌繁殖。要是戴著沾滿細菌的口罩睡覺,才真的會生病呢。(本文摘自:口罩博士的免疫力革命,由平安文化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15/10/225.html

天氣冷 吃麻辣鍋 小心胃出血!

天氣冷 吃麻辣鍋 小心胃出血!

高齡91歲的閻老太太,近日因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與家人相約到麻辣鍋店共進晚餐,結果半夜因嚴重上腹痛甚至吐血,緊急送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接受治療,經胃鏡檢查後發現,閻老太太有嚴重胃潰瘍併出血及十二指腸多處潰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一般內科醫師呂敏吉說,入冬以來,民眾容易因天氣冷,常常過量飲食或辛辣食物,導致上腹疼痛就診,經檢查結果有各種不同程度胃炎、胃潰瘍甚至胃出血。呂敏吉指出,秋冬一向是消化性潰瘍好發季節,雖然發生原因不是很清楚,但曾有研究發現,可能與胃酸分泌增加及溫度變化有較大關係。胃潰瘍發生原因包含:藥物濫用、不當飲食習慣、生活壓力、季節變化、喝酒、抽菸及咖啡等等。呂敏吉表示,「護胃」的工作是人生必備課題,三餐務必定時,吃七分飽,並細嚼慢嚥,避免刺激性飲食、暴飲暴食或空腹過久,多補充蔬菜水果及含益生菌的優酪乳,以維護身體健康。

做擴胸訓練 肋骨連斷兩根

做擴胸訓練 肋骨連斷兩根

日前,台中市一名53歲婦人想讓身材緊實,上健身房接受重量訓練,沒想到在做擴胸運動時,才剛練,就把左側肋骨練斷兩根,當時她只覺得左側胸部不太舒服,根本不知道肋骨斷裂了,就醫時,還一度擔心是罹患肺癌?或是新型流感?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醫療副院長 許人文說明,這名婦人來胸腔內科就診時,懷疑自己可能是罹患肺腺癌,要不然就是染上新型流感。但她沒有其他的感冒症狀,不像新型流感。她的胸部沒有外傷,沒有被撞及被打過的痕跡,X光檢查發現,她竟然是肋骨連斷兩根。許人文表示,婦人努力回想,才想到最近一星期她勤上健身房,首度使用擴胸等重量訓練的器材,希望自己的上圍能更緊實,當時在做擴胸重量訓練時,她覺得左側胸部不太舒服,她心想可能是沒做過的關係,仍努力繼續運動,只是一拉扯到左側胸部時,就覺得痛。如果一根或兩根肋骨斷裂,沒有其他的併發症,當下只要控制好,肋骨會在3到4週後逐漸癒合,之前他曾診治過幾位上了年紀的婦人,用力咳嗽後,就咳斷肋骨,但是到健身房健身到肋骨斷裂,他還是第一次看到。許人文建議民眾,不論年齡,不管男女老少,在從事各種運動之前,一定要有足夠的熱身,千萬不可在興緻當頭時,就毫無節制的往前走向前衝,男生總想要有藍波般的六塊肌,女生則夢想曼妙身材,但是年紀漸大的人總是會有骨質疏鬆症的潛在危機,因此提醒大家要「有節制」的運動才能跑出健康,跳出活力,更能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

大調查顯示 近3年台灣慢性失眠人口倍增

大調查顯示 近3年台灣慢性失眠人口倍增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進行的「國人睡眠趨勢大調查」顯示,和3年前相較,不僅台灣慢性失眠人口大幅增加1倍。該調查也同時發現,失眠與三高疾病(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共病現象嚴重,每4個慢性失眠者中,就有一人有三高之一的疾病。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自2000年來,每3年進行一次國人睡眠調查。從此次調查中顯示,2009年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21.8%,和2006年11.5%的盛行率相較,台灣慢性失眠症患者倍增,顯示國人深受失眠之苦。調查中發現,失眠症狀除了入睡困難,早醒的情形也有顯著增高的趨勢。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杭良文表示,金融海嘯所造成的經濟不景氣以及高失業率助長慢性失眠症人口大幅成長。從調查中可以發現,慢性失眠患者睡不著的主要壓力來源分別為,經濟壓力、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和身體健康問題。該調查也顯示,三高疾病與失眠共病情形嚴重,不僅每4個慢性失眠症患者中,就有一個人有三高之一的疾病,署立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李信謙更進一步指出,有三高慢性失眠患者之失眠盛行率,分別為心臟血管疾病37.9%、糖尿病31.7%以及高血壓28.7%,均明顯高於目前21.8%的失眠盛行率。不僅是三高疾病與失眠共病情形嚴重,慢性失眠症患者身體不健康的比例也較非慢性失眠者高出3.5倍(22% vs 6.2%)。但值得注意的是,慢性失眠症患者卻忽視自身睡眠與健康問題。從調查中分析得知,僅有2成5的慢性失眠症患者主動與醫師討論睡眠問題,更有高達近7成的慢性失眠患者,並未採取包括尋求醫師診治在內的正確因應,來解決失眠問題。  李信謙主任建議,有失眠因擾的民眾除可適度藉由生活型態的調整,如運動、看書、改善寢室環境等來改善睡眠問題外,也應依照醫師的建議適度且正確服用藥物來幫忙睡眠。不少慢性失眠患者對於長期使用安眠藥存有包括藥物依賴成癮、戒斷等疑慮。李醫師強調,安眠藥用藥原則仍建議以最低有效劑量開始,若需要長期用藥,可以透過醫師指導,配合行為療法逐步調低劑量,選擇低劑量安眠藥做為慢性失眠有『需要時使用』的輔助用藥。

中西醫整合治療 對癌症化療病人更有效

中西醫整合治療 對癌症化療病人更有效

放射線、化學治療產生的副作用,經常導致癌症患者不得不中斷治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戴承杰主任、血液腫瘤科戴承正主任最新研究-「併用中藥對接受化療癌症病人肝臟保護及完成化療之成效」結果顯示:中西醫整合治療對癌症化療病人更有效,且併用中藥可保護化療期間的肝功能。此研究於今年10月為美國實證醫學期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接受。 此項研究歷時一年完成,為病例對照研究設計,調查對象年齡皆大於20歲,經專科醫師診斷為癌症的病例,自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接受癌症治療的研究個案共89位,並參與184次化學療程。其中42次的化學療程為『併用中藥治療』,意指癌症病人化療期間在傳統醫學科門診依照病人之血液檢查值使用保肝或加強造血的中藥,保肝之中藥以小柴胡湯、黃連解毒湯,或五苓散為主。收集資料包含四部份:基本屬性因素:性別、年齡與高血壓、糖尿病、病毒性肝炎帶原帶原之其他疾病史。疾病及治療因素:癌症診斷、癌症分期和狀態(初診斷或復發)、化療時機(術前或術後)、腹部放療或非腹部放療。是否取消或延遲化療。化療評估期(執行化療之前一週)、化療治療期(化療療程之最後一次化療前一週)及化療恢復期(完成化療之後兩週)的SGOT(麩草酸轉氨脢)、SGPT(丙胺酸轉胺?)檢驗值。戴承杰表示,本研究結果顯示,當控制年齡、性別、癌症分期、放射線治療部位、癌症診斷等變項之後,併用中藥之病例組在化療期間之SGOT(麩草酸轉氨脢)值較未併用中藥之對照組低,顯示對癌症化療病人的肝臟有保護作用。控制病毒性肝炎、初診斷或復發、放射線治療部位等變項之後,併用中藥之病例組與未併用中藥之對照組,兩者相對照之下,併用中藥之病例組於化療期間並無危險值存在,且可保護化療期間病患之肝功能,所以本研究支持中西醫整合性醫療對於接受化學治療癌症病人具有成效。

數位化X光系統 病灶無處躲

數位化X光系統 病灶無處躲

近年來,癌症與腦血管病變已成為國人主要死因,澄清醫院為提供大台中民眾更精準的醫療檢查服務,特引進Toshiba Ultimax新款檢查系統提供多用途的數位化X射線系統。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放射線技術組 李勝旭組長說明,除了一般放射線診斷外,還可應用於臨床上介入性放射線診斷。這個系統可以用於下列應用:消化道檢查,內視鏡檢查。血管攝影檢查。介入性血管攝影檢查。頭部 、頸部、 腹部、下肢末端 等顯影劑血管攝影檢查。李組長表示,該儀器具備多功能C臂可縱向移動;且診斷床除可橫向移動外,還可以上下移動。且在X光劑量上也有效的減少,除了一般透視照相功能以外,為減少長時間透視時X光曝射劑量。配備高對比的影像倍增管,對病人進行檢查時使用不同尺寸的影像倍增管可以方便對檢查部位搜索及定位放大,如此可增加醫師使用的便利性,也因為使用高解析度的影像倍增管,所以能夠很輕易的看見很小的物體,無論使用何種攝影方式包含血管攝影,多功能的影像處理系統能夠在極短之時間內處理影像。疾病治療重點最重要在於透過預防或及時性的處置,迅速提供到院民眾完善的醫療照護,使民眾重新獲得健康的生活,澄清醫院持續引進新款檢查儀器,乃是希望提供民眾最適宜的照護服務,滿足社區民眾對於健康照護的需求。

唐一秀木藝創作展 平凡中見驚奇

唐一秀木藝創作展 平凡中見驚奇

4年前為了佈置自家花園而開始接觸木工,工藝家唐一秀自此栽進了木頭創作的世界,剛開始以風車、玩具為主要創作對象,隨著對木頭材料的愈加了解,創作的範圍也就更為寬廣,大至桌椅家俱,小至人偶雕刻,都可以得心應手。18歲開始作布花黑稿的唐一秀,有次為了布置自家的花園開始接觸木藝,由於宜蘭縣內沒有這種工藝師,唐一秀只好靠自己買書、上網找資料,看書無師自通,從風車庭園造景到打擊鼓手、杵臼婦人等精巧玩具,到現在的桌椅家俱、人偶雕刻,一座座的木工藝品,就在唐的手中誕生。 不同於一般傳統木工訓練出身者,唐一秀的作品看不出一點匠氣,而是呈現一種接近素人創作的樸實質感,讓人容易親近,加上深厚的彩繪底子,使得她的作品更為活潑討喜。唐一秀的作品另一特色就是看不到鐵釘,她喜歡用各種榫接方式來處理木頭間的接合問題,她認為這樣如此才可以確保任何人在使用時的最大安全,同時也可以把木頭這種材料特性顯現出來。唐一秀說,她做的木藝作品之中,有一部份是木工玩具,那是運用機械玩具的原理製成,製作木工玩具時最大難度在於設計之初必須注意每一片木頭環節、角度,只要兩塊木頭之間相差0.1釐米,這座木工玩具,便無法轉動,變得「動彈不得」。 在平凡中找到驚奇,持續做自己喜歡的事,是唐一秀現在最大的願望,同時她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加入木頭創作,讓我們的生活多一點色彩。羅東博愛醫院以「人文博愛」為宗旨,於邀請文化走廊的展者時,積極尋找多元的題材,讓宜蘭縣民體驗豐富的藝術文化。文化走廊展覽時間上午8時至晚上8時,展期至12月31日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