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動物輔助治療 狗醫師

動物輔助治療 狗醫師

為讓大家認識「狗醫師」大使與動物輔助治療,台灣狗醫師協會十八日帶領「狗醫師」Winner、Bank前來為宜蘭縣的治療師上課。這是「狗醫師」第一次到宜蘭上課,「狗醫師」志工示範以手勢引領「狗醫師」坐下或趴下等動作,與會的治療師開心地與狗醫師打招呼,雙方第一次的互動愉快。此次職能治療師在職教育課程由宜蘭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羅東博愛醫院醫療復健輔具中心主辦,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台灣狗醫生協會協辦。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Therapy, 簡稱AAT)是以動物為媒介透過設計過之有目的的活動,來改善患者身心狀態,並進而提昇生活品質的照護與治療方法。17、18世紀即有動物介入病患治療之文獻記載,而台灣第一支「狗醫生大使」亦於1999年開始出診至護理之家、發展中心等,提供患者不一樣的照護。十八日的課程,動物輔助治療專家、葉明理老師,以及黃淑楨職能治療師介紹動物輔助治療及職能治療觀點,「實務操作與演練」下午在羅東博愛醫院門診大樓三樓舉辦,「狗醫師」黃金獵犬Bank、巨型雪納瑞Winner在志工陪伴下抵達會場,展開與治療師的第一次接觸。志工Bank爸爸先帶領「狗醫師」Bank繞行與會的治療師一圈,在場的治療師一一上前撫摸Bank頭部、與Bank打招呼,Bank也以搖尾巴表達友善,之後,志工Winner媽媽以手勢引領「狗醫師」Winner坐下、蹲下,再以拍腿來引領Winner靠近她。宜蘭縣職能治療師公會專業發展委員會主委俞佳鈴表示,動物治療目前已應用在生理、心理疾患與小兒方面的自閉症與腦性麻痺疾患,參與治療的動物可以是狗兒、鳥兒,也可以是魚兒,以「狗醫師」來說,牠可以引領不太會走的老伯伯向前走,也可以協助肢體障礙人士復健,此次邀請「狗醫師」大使前來,是希望讓縣內的治療師認識此媒介。台灣狗醫師協會網址:http://www.doctordog.org.tw/

你是否知道生機飲食也會吃出問題?

你是否知道生機飲食也會吃出問題?

生機飲食,在台灣向來是個爭議頗大的領域。很多人因為生機飲食,治癒了難纏的疾病,但也有很多人因生機飲食而吃壞了身體。在我所接觸的病人中,很多人因為不懂得吃生食的正確時間,加上過量,以至於身體變得很寒,病痛一大堆。花蓮慈濟綜合醫院 許瑞云醫師表示基本上並不建議生食,因為人體的胃喜歡溫暖的食物、而非冰冷的食物。任何古老醫學,包括中醫及印度醫學,它們都不贊成生食。印度的阿育吠陀提到 prana(火),中醫也講氣,意思是胃裡要有能量。吃生冷的食物,會降低胃的能量;越吃越寒,身體很容易出問題。尤其,在不對的時間吃生食,身體很容易變寒,缺乏元氣與火氣。如果非得吃生食不可,許醫師提供幾個建議供讀者參考。【正午時間才吃生食】有些人一大早起床就喝冰涼的精力湯,午餐、晚餐也都以生食為主,身體因為太寒,臉色也顯得很不好看。其實,生機飲食要看身體的狀態,調整吃的時間及吃的方法。如果身體容易怕冷、常腹瀉或是舌苔很白,這些都是身體較寒的傾向,並不適合吃生食。如果真的非採取生機飲食不可,建議在正中午吃。因為清晨、傍晚的時間,剛好是氣候轉換的時刻,早餐、晚餐不適合吃生食。同時,也得視季節、當天的天氣,來判斷是否可以吃生食。譬如,夏天非常炎熱的時刻,只要經過退冰的程序,早上也可以生食。然而,就算是炎熱的夏天,如果下雨、天氣有點涼,中午時分還是吃熟食對身體比較好,也較容易消化。此外,胃不好的人最好不要生食。真要吃的話,只喝單一的水果汁或蔬菜汁就好,不要喝蔬菜及水果混合打成的蔬果汁。因為水果較易脹氣,最好避免兩種以上水果混打成汁,蔬菜則可以混吃,譬如:菜、紅蘿蔔或甜菜根,可以混吃。【祛寒的方法】生食易使身體較寒,記得要加一些老薑、枸杞、堅果或辛香調味料,或是熬一鍋能量湯(用老薑、帶殼的龍眼乾、紅棗或黑棗、黃豆芽,加上小火炒過的糙米一起熬湯三十分鐘,只喝湯,可熬煮三次。)等一起食用。且最好選擇中午時段,一天一餐生食即可,進入秋冬季節或是遇到陰雨天、大冷天,最好不要生食。幾種常用的辛香料包括薑黃、丁香、胡椒、辣椒、肉桂、大小茴香等溫熱的東西,但身體屬虛熱、實熱的人不適合吃。其中,薑黃是一個很好的抗發炎及抗氧化劑,丁香也具暖胃的效果,但是胃潰瘍、胃躁症、腸發炎者不適合使用丁香。另外,茴香油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也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小茴香有抗潰瘍、鎮痛等功效,但它較易發霉,食用時需特別注意。【清洗蔬果妙方】若要生食,清洗過程要特別留意,需將有可能沾附在果皮及蔬菜中的細菌、寄生蟲、黴菌等清除,否則很有可能引起感染。若打算不削皮就吃下整顆水果,建議用過濾可飲用的水,將蔬果一葉一葉、一粒一粒的分開洗乾淨,因為用自來水洗過的蔬果,氯就會附著在蔬果中。建議免疫系統較差的人或化療中的人,必須用滾水很快地燙過蔬果,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式。【適可而止,不可過量】生機飲食的好處在於食物的營養不會遭到破壞,缺點在於身體必須代謝那麼大量的金屬、礦物質和維生素,反而是個沉重的負擔。很多人一天三餐都採用生機飲食,不但太寒,維生素、礦物質也超過攝取量,身體器官既要吸收、又要排出多餘的營養素,是不是太折騰它了?而且,有些礦物質排不出去,留在身體裡也不是一件好事。我曾經看過某些人越吃臉越黑沉,有些女病人的月經甚至因此停止;也有人只吃生機飲食,可是還沒上年紀就得了癌症,這都是吃太多偏寒冷的食物。最好學會觀察自己的臉色,適時調整,並不一定吃多就是好。社會上有個迷思,很多人宣稱是靠著生機飲食治癒疾病的。但是,我們仔細觀察,這些生病的人,除了重新檢討自己的飲食以外,他們的作息、睡眠、運動和心靈也做了很多的改變。因為這些生病的人開始大量閱讀,開始檢討自己「我的身體為什麼出了錯?」他們捨棄了大魚大肉,選擇了少污染、少加工的食物,再搭配早睡早起、運動、減少心理壓力和思想障礙、心存善念,讓身體回復到他們原本需要的狀態,身體才慢慢痊癒。因此,與其說是生機飲食治癒了難纏的疾病,倒不如說是這些人已經深切地體認到「身體的需求」。他們的心念改了,摒棄過去那些引來疾病的錯誤生活方式,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讓身體自我修復的能力發揮作用,疾病自然遠離。(本文摘自:哈佛醫師養生法,由平安文化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2/6/99.html

不孕症夫妻日漸增多,先生的精液因素影響愈來愈大

不孕症夫妻日漸增多,先生的精液因素影響愈來愈大

若夫妻連續一年未避孕且有正常性生活而未懷孕者,可能是不孕症了!婦產科醫師發現,夫婦不孕問題可能出在先生精液「品質不良」,精蟲數目太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醫師張永生說,因不孕症而來就醫的病患有愈來愈多趨勢,跟晚婚、晚生育有很大關係,但通常都是女性先來就診找問題。張永生指出,根據很多文獻統計,不孕原因中,卻有高達3-4成與男性有關。該院區收集過去一年因不孕就診病患,先生精液檢查報告顯示:有15%的人,每CC的精子數平均只有一千一百多萬隻,較WHO標準值每CC 2000萬隻差了一大截。全部受檢精液活動性平均值為43.5%,離WHO標準值50%也明顯不足,在所有受檢病患中,只有34%完全符合WHO各項標準。有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精液品質呢?張永生表解釋,包括:環境荷爾蒙或職場有毒物質、性病、鋅的缺乏、酗酒、抽菸、不當使用肌肉生長類固醇、離子輻射與壓力等。男性應如何來維持好的生育能力呢?■ 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平衡飲食與規律運動■ 不吸菸或使用興奮劑■ 不酗酒■ 避免暴露在工業或職業性危害物質環境中,若有必要,應做好防範措施■ 避免感染性病。要做好防範,如戴保險套,或避免不安全性行為張永生表示,以前有人認為應穿寬鬆內褲或常泡冷水,目前並無證據顯示這樣做可以改善精液情況。

營造令人『安心』的環境,大型公共場所聯合宣示

營造令人『安心』的環境,大型公共場所聯合宣示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最新的97年度十大死因統計數字顯示,心臟疾病居十大死因中第2位,而臺北市97年有2,014人死於心臟疾病。鑑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積極推動及輔導本市人口密集且人口流量大的大型公共場所設置AED,已完成設置場所為本府市政大樓、捷運站、臺鐵,並透過這些單位的宣誓活動共同宣示並宣達安全之職場。心臟疾病中常見之急性心肌梗塞及突發性的心臟停止,近半數在送達醫院前就死亡了,常見致死原因是心室纖維顫動,而其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電擊。大家熟知的CPR口訣是「叫叫ABC」,而行政院衛生署已在去年修正為「叫叫ABCD」,新增的「D」也就是「電擊(Difibriator)」。大多數成年人突然心跳停止的原因是心室纖維顫動,其最有效的方式是在5分鐘內儘速給予去顫電擊,可以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目前法規未限制持有電擊去顫器者及使用者資格)。而為確保緊急病患安全,未來使用AED人員,優先以具醫護人員、救護技術員或通過本局或委託單位辦理之認證課程,領有心肺復甦術加全自動體外電擊器訓練合格證書之人員為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持續辦理教育訓練,對象除AED設置場所之工作人員外,原領有合格證書屆滿兩年者仍需接受複訓,以保持對AED操作之熟練度。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已積極辦理該等場所工作人員教育訓練課程(97至98年度共辦理8梯次CPR加AED教育訓練),訓練對象包含捷運公司、臺鐵、松山機場、故宮、臺北地院及市府一級單位之職場工作人員,共計503人參訓,合格469名(通過率達93%)。另完成「公共場所設置全自動體外電擊去顫器」管理規範訂定,供設置機關依循。籲請市民多多利用各項場合學習CPR技能,配合臺北市公開場所設置AED、推廣全民CPR加AED訓練、掌握搶救生命的黃金5分鐘,讓生命不再有遺憾,除了自救亦能救人,以期打照安全無虞的台北城,為民眾之生命安全做最即時的把關,讓市民的生命安全更有保障,並落實臺北健康城市之名。

減重困難的真正原因─脂肪與毒素共生

減重困難的真正原因─脂肪與毒素共生

並非所有人對於毒素都有相同的容忍能力。基於以下三點原因,女性通常比較容易受到毒素的影響。首先,女人的身材比男人小,由於女性體重比男性輕的緣故,因此毒素比較容易累積至影響健康的程度。其次,女人身體的脂肪比男人多,而毒素與脂肪的關係又非常密切,當身體無法處理體內的毒素時,往往會把多餘的毒素儲存在脂肪,這正是減肥非常困難的原因之一。身體脂肪其實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儲存毒素。如果毒素並未儲存在脂肪裡,而是不斷在血液和器官裡循環,將會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傷害。第三,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荷爾蒙失調的影響。由於許多毒素會對身體產生類似荷爾蒙的影響,因此往往會造成女性體內的荷爾蒙失調。此外,小孩也比大人容易受到毒素的影響。由於毒素在嬌小的身體裡比較容易累積,再加上小孩的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因此孩童往往會缺乏處理毒素的能力。毫不令人意外的是,生活型態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你是在充滿化學物質的環境裡工作、或是經常呼吸有毒的氣體,難免比較容易受到毒素的影響。如果你所吃的食物缺乏營養成分,食物中又添加許多糖分、氫化脂肪,那麼體內毒素的累積速度當然會比較快。暴露在充滿人工化學物質的環境裡,也會讓你的身體容易累積毒素。每種化學物質都並不相同,因此身體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些化學物質是水溶性的,有些則無法在水中溶解。有些化學物質很快就會分解,有些則會在身體組織裡停留許多年。所以同樣暴露在充滿化學物質的環境中,身體往往會因為不同種類的化學物質,而出現完全迥異的影響和變化。在第二和第三章裡,我將會詳細介紹許多大家經常接觸的有毒合成化學物質,這些有毒的合成化學物質往往與癌症、呼吸困難、荷爾蒙失調、肺部發炎、肝臟受損、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以及其他疾病關係密切。雖然體內毒素的累積與合成化學物質關係密切,但是危害身體健康的原因並不僅止於此。毒素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來自身體外面的毒素和來自體內的毒素。身體外面的毒素包括噪音、輻射線、電磁波、天氣、紫外線、生活習慣等。體內毒素則包括情感創傷、壓力所引起的荷爾蒙失調、生活艱辛導致心情鬱悶、生活完全缺乏使命感等。(本文摘自:米謝爾醫師四週排毒聖經,由山岳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1/2/199.html

做個快樂的不倒翁 保命防跌13招

做個快樂的不倒翁 保命防跌13招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的資料顯示,事故傷害列台灣地區65歲以上十大死因的第七位,其中又以跌倒為第二大原因。根據流行病學調查(1985~1994年)顯示,每年因跌倒所造成之死亡人數平均為335.1人,其中65歲以上老人即佔了43.81%。另有國內學者(黃子庭等,1993)指出,老人發生跌倒之盛行率為51%,重複跌倒機率更高達39.2%,可知老人跌倒比率甚高,且易再次跌倒。由於老人常有高盛行率的共存疾病(comorbid diseases),例如:骨質疏鬆症、器官功能退化,尤其是進入冬季後,氣溫降低、活動量減少、手腳協調較差等種種因素,更易造成跌倒發生。有些老人會因害怕再次跌倒,而限制自我活動,漸漸失去獨立活動的能力,使得身體功能愈來愈差,也造成家人的負擔。老人跌倒原因造成銀髮族易跌倒之高危險因素可分成兩部分:1. 內在因素:有特殊筋骨關節病變、反應較慢(含平衡功能失常)、感覺能力差(視、聽、本體覺差)、身體疾病或服藥、年老體衰……等2. 外在因素:有1/3的銀髮族在居家環境中跌倒,特別是在廚浴樓梯、濕滑或不平地面、昏暗空間、光差大、鞋子不合適……等情境之下;而在外出時又多因新環境、照明差、移動物體、不平路面……等因素而容易跌倒。預防跌倒13招1. 排除障礙物,維持生活空間動線流暢:如家具擺設應固定、走道樓梯要暢空、電線要固定或收好,避免使用地毯。 2. 照明、採光需充足:盡量採用不會使人炫目的燈光,並備有緊急照明設備。夜晚入睡後,浴室及客廳應留盞夜燈,並保持樓梯、走道隨時有光線照明。 3. 放慢速度,勿匆忙:下床或起身的動作要緩慢,不要突然蹲下或站起。 4. 加裝安全扶手及止滑設計:樓梯及浴室可加裝安全設置,並盡可能將老年人的臥房與主要活動空間都安排在同一樓層,以減少老年人攀爬樓梯的機會。5. 地面應保持乾燥,勿潮濕或光滑。 6. 規律運動:保持身體柔軟性與耐力,但勿過度劇烈,並須注意早晚的保暖,以防關節僵硬無力。 7. 穿著合腳的鞋子或拖鞋:鞋底要防滑,鞋內不要墊有太厚的鞋墊,以免影響腳底感覺8. 使用安全的輔助器材:如枴杖、助步器及輪椅等,並將其放置於靠床處。 9. 調整床墊、座椅等設備及常用物品放置的高度,以方便老年人使用。 10. 藥物的服用應經由專業人員的指示,並確定不會影響走路的平穩性。 11. 每年定期檢查視力和聽力。 12. 不喝過量的酒。 13. 將寵物繫上鈴鐺,以防寵物在老年人不注意時溜到腳下,發生絆倒意外。 安全跌倒‧降低傷害許多老年人跌倒時,下意識的反應會以手掌著地或就地跌坐,易造成手腕的橈骨及脊椎、髖骨的斷裂,因此,萬一跌倒時,該如何處理呢?1. 尋找周邊固定支持物抓握,或雙手、雙腳彎曲的動作下跌倒,以減緩、分散跌倒時所受的衝擊力。 2. 跌倒後,在移動身體之前,應該警覺是否會受傷或打破物品。 3. 沿著地板,緩慢移動身體至一個穩固的家具旁(如椅子),讓身體好好休息。 4. 若無法移動肢體或劇烈疼痛,應大聲求救,並先檢查是否有嚴重腫脹或骨頭變形,若疑似有骨折現象,可就近取木板或長型硬板(長度要超過傷處上下的關節),再以紗繃或絲襪、毛巾做簡易的固定,並立即送醫檢查、治療。 5. 若無上述症狀,可在旁人的協助下,或自己慢慢站起,持續觀察,並給予冰敷,於事後發現症狀或疼痛加劇、漸漸無法活動,仍建議需儘速就醫。 做個快樂不倒翁老人跌倒並非純然意外,相反的,跌倒是可以透過許多方法加以預防,如:環境改善、運動、視力照護等,若能提升銀髮族群本身對預防跌倒的認知與技能,對於醫療與社會照護成本、長者生活品質等,有莫大的幫助。總之,為了體貼家中的老寶貝,讓我們一起杜絕除可能製造跌倒的因子,讓老年人做個快樂不倒翁,為他們的居家安全再加分。 相關網站資源:老人保命防跌資訊網 http://teacher.he.ntnu.edu.tw/fall/居家安全進網 http://subweb.health.gov.tw/homesafety/shareold.html

健康的第二大疾病 骨質疏鬆症

健康的第二大疾病 骨質疏鬆症

每年的10月20日是全球世界骨鬆日,繼英國、希臘、德國、日本、香港等等國家之後,上週末10/18(星期日)下午,由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及台北市衛生局共同主辦的「台灣世界骨質疏鬆日」,於台北101大樓北方噴水池廣場熱烈展開,今年度台灣世界骨質疏鬆日的宣導主題為:【為健康骨鼓掌!挺直腰,大聲講;有骨氣,為健康!STAND TALL -- SPEAK OUT FOR YOUR BONES!】,希望透過媒體、醫護人員、民眾等對象舉辦衛教活動,建立「定期篩檢骨密、注意骨鬆徵兆、增加營養補充及運動、早期接受正規醫療」等觀念,期望能提高國人對骨鬆的認識並降低骨鬆對國人造成的嚴重威脅。現場除骨鬆學會前理事長宋永魁教授、常務理事楊榮森教授、秘書長黃兆山醫師、理事黃泓淵醫師、高義然醫師、前衛生署署長侯勝茂醫師之外,台北市衛生局林秀亮副局長、國民健康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徐瑞祥組長、台灣更年期醫學會理事長葉聯舜醫師等皆到場一齊共襄盛舉。為喚醒民眾防治骨鬆的意識與警覺心,現場更安排了極有意義的「為健康骨鼓掌」活動,由醫師群、林口長庚志工媽媽、現場民眾等,以整齊劃一、完美融合的四部掌聲及口號,來呼籲全民拿出台灣人的骨氣,一起「挺直腰、大聲講、有骨氣、為健康」。另外現場也免費提供超音波檢測儀器及骨鬆車檢測,還有包括克寧奶粉保鈣配方、克寧銀養奶粉、統一營養強化牛乳,3M防滑貼片等廠商提供試飲活動,並設計骨鬆衛教攤位區四大闖關活動、舞台活動區骨鬆問題對對錯活動及一連串精彩表演活動,近2千位民眾來到101噴水池廣場,共同響應世界骨鬆日,並踴躍參加衛教活動及測量骨密,用行動表達對骨質健康的關心。由於骨鬆骨折是導致老年人失能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且衍生的醫療照護費用甚至超過許多慢性病,世界衛生組織更提出警告:「骨質疏鬆症,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造成健康問題的第二大疾病!」,但是在台灣,骨質疏鬆症卻被一般民眾所忽略。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提出呼籲,預防骨質疏鬆症應該要從年輕就開始。在飲食上,30歲以下的民眾要注意充分的鈣質及維他命D攝取,每週進行規律而適量的載重式運動,幫助骨骼發展健全;50歲左右開始,就要有定期測量骨質密度的概念,當骨密檢測結果(T值)低於-2.5,就代表可能罹患骨鬆,需要更積極的尋求正規醫療來解決,而治療骨鬆的藥物,應由專業醫師診斷後開立處方,千萬不要錯把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葡萄糖胺、鯊魚軟骨素等拿來當成正統治療藥物,而延誤病情。

管理及促進健康專業人員培訓課程 開跑了!

管理及促進健康專業人員培訓課程 開跑了!

21世紀醫學革命性的發展結果,帶動了基因研究、器官複製和老化生物學等各方面的突破。照理說,醫學愈進步,人類的健康就應該更有改善,病人也應該愈來愈少才是;但我們觀察各大醫療院所,卻發現許多門診總是大排長龍,而且許多怪病、慢性病患也愈來愈多,讓我們不禁疑問,究竟是什麼環節出了問題呢?完全優整合醫學診所林承箕醫師就表示,現代人類社會中,只有約10%的人正在生病,有15%的人是真正健康的,剩下的75%是亞健康或亞疾病的人,而絕大多數的你我都是屬於這個族群,但在醫療體系上,我們卻無法獲得任何相對應比重的醫療照護資源。而亞健康的人,經常會有一些像是痠痛、睡不好、腸胃脹氣、便秘、四肢無力等狀況,西醫用各種檢查都查不出病,但病人就是覺得不舒服,這其實就是『功能』上已經出了狀況。」林醫師認為,未來的醫療模式應該要走向「非藥物性生活型調整」,也就是完整地教導各種衛教知識,如何吃、如何動、如何健康生活,運用自然的方式,讓身體自行痊癒及常保健康。根據國外研究發現,影響人類壽命的原因,20%是基因,20%是環境(水、空氣汙染),10%是醫生的診斷治療方法(醫療作業的能力)。另外的50%,其實就是操控在個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上。林承箕醫強調,『整合醫學』是要教導民眾積極地『促進健康』,掌握這50%的健康自主權!為順應對長保健康之積極需求與世界潮流所趨,中華民國職業病醫學會將於10月24日起至12月26日止,舉辦一系列管理及促進健康專業人員培訓課程,提供學員整合性治療疾病、預防疾病,進而管理及促進健康的知識、觀念與方法,以增進個人及親友的身心健康,提升醫療健康服務的專業能力與品質,進而促進跨領域的健康研究、實證與推廣。詳細課程訊息請上:http://www.i-nature.com.tw/news/cont-11.html

小心!勿因骨質疏鬆而忽略可能的共病

小心!勿因骨質疏鬆而忽略可能的共病

前陣子有位70幾歲女性病患,因跌倒骨折被送到急診就醫,經手術治療後出院。但過了不久,又再次跌倒造成另一處骨折。初步經由血液檢查發現,病患鈣離子濃度異常偏高,進一步詳細檢查及切片結果,病患有多發性骨髓瘤。這種疾病會導致骨頭融解、釋出鈣質。經醫師詢問發現,她因長期背痛,而自己以為是骨質疏鬆症,當作骨質疏鬆症治療,不但症狀沒有改善,反而耽誤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張訊主治醫師表示,骨質疏鬆是一種無聲無息的流行病,在65歲以上老人有相當高盛行率,近年因資訊普及與媒體宣傳,大部分銀髮族都知道此一疾病的存在。但民眾往往把許多骨骼疾病當作是骨質疏鬆症,反而忽略了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張訊指出,許多老年人有腰痠背痛、膝蓋痛,都會以為自己是骨質疏鬆;往往經由朋友建議,在外面購買鈣片跟保健食品吃。卻不知道這些症狀其實不是骨質疏鬆引起的,長年累月吃下來,症狀沒有改善,反而白花了許多冤枉錢。他提醒民眾,若是有腰痠背痛、膝蓋痛、肩膀痛…等症狀,可能要考慮退化性關節炎、免疫系統疾病、腫瘤、以及感染的可能。因此有以上相關症狀,一定要經由醫師詳細檢查、診斷,千萬不要自以為是骨質疏鬆,一昧的吃鈣片而延誤治療時機。張訊解釋,骨質疏鬆是骨質減少,因而增加骨折機會的疾病。通常是一天天慢慢在進行,並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是發生骨折後才會發現,一般骨質要流失30至50%以上,方可在普通X光片上看出。腰痠背痛患者,有時於常規X光檢查,才無意中發現沒有症狀的胸椎楔形或腰椎壓迫性骨折,這通常是唯一可以發現的症狀,骨質疏鬆病患與一般人幾乎無異,唯一差別是跌倒時,別人沒事,而骨質疏鬆的人就骨折了。有鑒於臺北市民高齡人口日漸增加,骨質疏鬆等疾病發生率隨之增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除了一般骨科門診看診外,為服務臺北市民,特別又成立了骨鬆特別門診,希望高齡長者針對容易產生各種共病的問題加以整合評估,以達到確實診斷及治療的效果,民眾可以多加利用。

面對惱人五十肩運動治療不可少

面對惱人五十肩運動治療不可少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復健科賴彥廷醫師表示,一位52歲的女性因「五十肩」前來門診求診,主訴其深受該疾病所困擾,肩部活動時倍感疼痛,手不能高舉,亦無法自行拉開背後拉鏈或洗澡擦背等,已嚴重影響了她的日常生活……。賴彥廷醫師表示,「五十肩」又名「冰凍肩」,醫學名詞為「粘黏性關節囊炎」,係因肩關節發炎導致粘黏,故而肩關節活動受到限制。「五十肩」一般好發於50歲左右的民眾。根據研究統計,糖尿病患者、疼痛忍耐度較低者與不配合運動治療的人,也都是「五十肩」的高危險群。賴彥廷醫師說,「五十肩」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兩大類。「原發性五十肩」多發生於40歲至60歲的民眾,真正的病因目前還不清楚,通常較好發在左肩。「次發性五十肩」係指病患因為先得了某種疾病或受到創傷,而後引發出「五十肩」的症狀。次發性五十肩的原因很多,例如中風病患的患側上肢如果不及早從事「被動運動」,很可能在中風發生偏癱後的幾週內,便使得該處肩關節活動受限。其他原因如肩關節脫臼、骨折、乳癌開刀或運動傷害(肩部肌肉、肌腱拉傷)…等等,都可能因為肩膀疼痛不敢動或須固定肩關節一段時間,而逐漸造成肩關節攣縮,而續發「五十肩」。 賴彥廷醫師指出,罹病初期時,患側肩關節有時候會有疼痛的症狀,也可能晚上睡覺時比白天工作時感到更不舒服。約經過兩三個月後,患側肩關節的活動角度開始受到限制:當肩關節活動到受限制的角度(或超越)時,肩部附近便會出現劇烈疼痛,該不適感可能會順勢向上傳到頸部或向下傳到手肘。而當患側肩關節不動,或活動不超越限制的角度時,則不會引起疼痛。所以病患在此「疼痛制約」之下,都傾向儘量不去活動該肩關節,或者減少患部的動作,進而使得患側肩關節的活動限制愈來愈嚴重。賴彥廷醫師強調,治療惱人的「五十肩」,一定要合併「運動治療」才有效。雖然口服止痛藥、電療、熱敷等,確實可以減輕患部疼痛,但療效一過就又恢復原來的狀況;而且要緩解肩關節活動限制,必須搭配「運動治療」才能事半功倍。賴彥廷醫師叮嚀,運動治療需經由專家指導,最好一天至少做三次(如三餐飯前各做一次),每次從事運動約十分鐘。賴彥廷醫師呼籲,有五十肩的民眾應及早就醫,透過醫療專業的協助,認真從事運動治療,將可有效改善五十肩的狀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