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怕胖不吃奶製品,青少年缺鈣少運動 日後恐有骨鬆之虞

怕胖不吃奶製品,青少年缺鈣少運動 日後恐有骨鬆之虞

10/18世界骨鬆日 國健局呼籲:多給孩子愛的「骨」力 你也許知道骨質疏鬆會增加骨折的風險,也可能有龐大的衍生醫療照護費用,但你知道嗎,避免骨鬆性骨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青少年時期建立強壯的骨骼。然而據調查發現,在台灣竟然有近四成的國中生每週運動不到2天,體重已經過輕的女生還有一成認為自己有點重或太重。在世界骨鬆日前夕,國民健康局呼籲全國家長共同關心下一代的骨骼健康,給兒女愛的『骨』力。青少年時期為骨骼大小與密度不斷增長的關鍵時期,在男生13到17歲,女生11到14歲間,多運動並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在青春期結束前儘量增加骨骼的密度與質量,是避免中老年時期發生骨鬆性骨折最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後骨質的流失速度加快,更應從小儲存骨骼『骨本』。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的報告指出:若能增加骨骼最大量的一成,可以降低成人時期發生骨鬆性骨折風險的五成。根據國民健康局民國95年針對4444位國中學生所進行的「健康行為調查」之結果顯示:約有四成之國中學生每週運動天數少於二天,其中又以青少女的情形更為嚴重,約半數的青少女每週運動天數少於二天,男性則約3成。約有三成之國中學生每週攝取牛奶或奶類製品不超過一次,可能原因是一般人會認為乳製品脂肪含量較高,故減少乳製品的攝取以避免肥胖,卻忽略了奶類是的鈣質攝取重要的來源之一。另外,青少年在大眾媒體的影響下從小就會開始重視體態與外表,尤以女生更為明顯。本研究結果發現,四成三的國中學生對自己的身型不太滿意或很不滿意,女生的比例(52.6%)比男生(34.5%)為高。而且,國中女生身體質量指數為過輕者之比例高達24.4%;亦即,每四個國中女生就有近一人為過輕,且其中有一成以上的女學生仍認為自己體重為有點重或太重。而這些身體質量指數為過輕者之國中女生約三成每週攝取牛奶或奶類製品不超過一次。事實上,體重過輕再加上低活動量及鈣質攝取狀況不足,皆是成為日後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國民健康局呼籲父母除注意自身的骨質密度情形,更應關心家中青少年階段孩子的生活與飲食狀況,以建構良好的骨質健康狀況。為配合10月20日世界骨質疏鬆日,提升國人對骨鬆防治的重視,國民健康局邀請您共同參與10月18日(13:00~16:30),由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於台北市信義區101大樓前北方廣場舉辦之「世界骨鬆日戶外園遊會」。現場免費提供超音波檢測儀器及骨鬆車檢測,還有包括克寧奶粉保鈣配方、克寧銀養奶粉、統一高鈣營養強化鮮乳,3M防滑貼片等廠商進駐提供試飲及贈送試用包等活動,並設計骨鬆衛教攤位區四大闖關趣味遊戲、舞台活動區骨鬆問題對對錯及一連串精彩表演活動,民眾不但可以檢測自己的骨質密度是否合乎標準,更可於完成闖關活動後兌換限量福袋。歡迎您帶著媽媽或女兒一同前往共襄盛舉。如果您需要更多的骨質健康與骨質疏鬆症之保健相關資料,國民健康局網站(http://www.bhp.doh.gov.tw/)、健康99衛生教育網(http://www.health99.doh.gov.tw)、健康達人125 (http://www.doh.gov.tw/health)、行政院體育委員會(http://www.ncpfs.gov.tw)、食品衛生處(http://food.doh.gov.tw/)均有豐富的教材可供您參考及使用。

醫美達人報你知!!正確的油切三部曲

醫美達人報你知!!正確的油切三部曲

肥胖除了會使身型不夠美麗,還可能導致許多健康問題,因此減肥早已成為全民運動,無論使用什麼方法,只要能夠減少油脂,讓身材變得纖瘦,就會引起一窩蜂熱烈的討論!近期在電視強力播送的各類油切飲料廣告,讓許多愛美女生改變飲用水的習慣,人手一瓶油切茶,目的就是想維持窈窕身材,讓肥胖的惡夢遠離!除了狂喝油切飲料,妳知道該怎麼正確塑造窈窕好身材嗎?油切的正確觀念!醫美達人王家儀醫師表示,現代人因為生活習慣不良,活動的機會變少、高熱量的飲食過多,肥胖的人口也日益增多,想保持好身材,王醫師建議〝少吃〞比〝多動〞更重要!例如吃一塊馬芬蛋糕至少需要活動一小時才能將熱量消耗掉,因此只要減少攝取卡路里,就不需要耗費過多精神在減肥上!如果想靠著醫學美容的療程完成油切的心願,王家儀醫師提醒民眾,真正的肥胖問題無法單靠整形而獲得改善,即使抽脂也無法去掉附著於內臟周圍的脂肪,整形的真正目的只在於雕塑體型,將不完美的局部曲線加以改造,至於全身性的肥胖問題最好還是先進行瘦身計畫為宜!三項指標告訴妳是真胖?還是假胖? CHECK 1:BMI值BMI=體重 (kg) / 身高 (m2)對於健康及壽命最有利的理想BMI值為22,只要在正負10%內,都算是正常不算胖。一般年輕人宜參考較低的數值,年長者則適用較高的數值。CHECK 2:腰圍台灣以男性90cm、女性80cm的腰圍為標準。CHECK 3:腰臀比例=腰圍/臀圍以女性而言,理想的腰臀比例大約介於0.67~0.85之間,男性則是介於0.85~0.95之間。如保持0.7左右的完美腰臀比例,此身材就是女人想要、男人超〝哈〞的完美典範!另,王醫師也說明目前醫美常用的油切三部曲PRO油切第一步~Coollipo冷觸雷射溶脂溶脂+緊膚 同步完成!Coollipo冷觸雷射技術是使用0.5mm的光纖探針深入皮下組織,以1320nm的雷射光波來液化脂肪細胞,之後經過身體自然代謝功能,將液化油脂排出體外,加上雷射治療時所產生的光熱效應,還可以幫助膠原蛋白細胞收縮及增生,因此溶脂後的肌膚會比抽脂完的肌膚緊緻有彈性!PRO油切第二步~大御璽電波拉皮束緊肌膚表面的皺紋,讓肌齡偷偷變年輕!不管是生產後的媽咪,或是急瘦後,皮膚因為長久時間被撐開而導致鬆弛,身上會留下明顯的皺紋,接受大御璽電波拉皮16cm2大探頭,比傳統探頭面積大4倍,利用無線電波穿透皮膚,使皮下脂肪層產生熱能,令膠原蛋白纖維細胞因受熱而收縮,即可達到3D立體的緊緻拉提效果!根據王醫師的診療經驗發現,做過電波拉皮整平腹部皺紋的女性,對自己的身材變得更加有自信!PRO油切第三步~LPG纖體雕塑儀撫平脂肪層,讓曲線更加平滑、緊緻!有局部脂肪堆積的困擾,或是剛接受過Coollipo冷觸雷射溶脂或電波拉皮療程,LPG纖體雕塑儀可以幫助再做局部的加強,也可搭配做為術後的按摩療程,加速身體的代謝功能減少浮腫現象!LPG是運用專利科技-動力輪軸及負壓的吸引作用,內建超過300種以上模式的物理深層按摩程式,可針對各種體型需求搭配不同強度及律動的方式,利用不同的按摩韻律,幫助身材更加緊緻! 最後醫師提醒民眾,在進行任何療程時,都需先詢問專業醫師,仔細評估才是正確的治療概念。

小心「糖尿病」找上你!

小心「糖尿病」找上你!

目前糖尿病的診斷須符合下列3項中的一項: 1.有2次空腹8小時後血糖大於126mg/dl;2.隨機血糖大於200mg/dl,合併有糖尿病症狀,如口乾、多喝、多尿等;3. 2次75克口服葡萄糖耐受性試驗,血糖大於200mg/dl。糖尿病對我們有什麼威脅呢? 根據97年台灣地區10大死因調查顯示,糖尿病占第五位。而衛生署最新出爐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也顯示,糖尿病盛行率已達9.2%,幾乎每10個台灣人就有1人罹病;其中尤以65歲以上男性最為嚴重占28.5%,幾乎每4個65歲以上男性,便有1 人罹患糖尿病。發病初期的症狀可能明顯包含有:多吃、多喝、多尿、疲勞、體重減輕傷口不易癒合。但是若持續血糖控制不良,則會產生各種慢性和急性的併發症。署立基隆醫院李瑞祥醫師表示:慢性併發症主要是由於長期的高血糖會對身體器官產生慢性的傷害如:糖尿病腎臟病變造成腎衰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造成失明;心血管病變機率升高造成中風、心肌梗塞的風險;糖尿病神經病變造成下肢麻木疼痛感;免疫力下降易得尿道感染、肺炎和敗血症。急性併發症則包含有:糖尿病酮酸中毒;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低血糖;乳酸中毒…等,這些都有生命危險。署立基隆醫院李瑞祥醫師也提到,已罹患糖尿病的治療包含下列三個重點:1. 飲食、運動及藥物三者間的互相配合。 2. 將空腹血糖控制於80-130mg/dl,飯後2小時血糖控制於180 mg/dl,糖化血色素控制於7以下,較為理想。 3. 使用血糖機定時檢測血糖,並定期追蹤血壓、血脂、血糖數值並回診。 而對於一般未罹患糖尿病的民眾,李瑞祥醫師也要提醒大家:1. 均衡的飲食飲食,其原則為少吃油炸食物及甜食,避免額外食用含澱粉高的點心,多吃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 2. 規律的運動,每天運動至少半小時並依自己的體力選擇運動項目,以慢跑、散步、跳舞等有氧運動為主。 3. 體重的控制,將身體質量指數控制於理想範圍18~23.9。 4. 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早睡、早起、不熬夜、戒菸、戒酒。不管是已罹患糖尿病或一般未罹患糖尿病的民眾,署立基隆醫院李瑞祥醫師都要提醒大家要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貨比三家有訣竅 術前「停看聽」完美胸型非夢事

貨比三家有訣竅 術前「停看聽」完美胸型非夢事

根據Pollster波仕特調查報告資料顯示,六成台灣女性不甚滿意自己的身材,其中未婚女性比已婚女性來的高,甚至年齡層越低的人也越不滿意自己的身材。其中除了肥胖是最不滿意的第一名外,胸部不漂亮也是另一項最令女性沒有自信的主要部位!妳是否也不滿意一族?現代整形外科手術當道,醫師表示想要打造完美身材並不是一件難事,但如果要隆乳,卻要注意幾件事。知名乳房整型權威外科,及曾任基隆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的洪至正醫師表示,一般尋求乳房整型手術的女性大多在是在意自己的胸部罩杯過小、下垂外擴甚至是左右兩邊大小不一致。雖然植入人工義乳可以幫助改善胸部外觀,但很多人卻存在許多誤會,例如,隆乳要越大越好、做一次就一勞永逸等錯誤觀念。洪醫師說明,整型手術有別於一般外科手術,更加追求術後傷口小,以及術後外觀完美自然,即便是隆乳手術,也會因每個人的先天條件與期待值不同,隨時隨地考驗著醫師的技術;如果真的有需要接受隆乳手術,貨比三家的功夫真的很重要。洪醫師強調,好的整型外科醫師應該充分與消費者溝通正確的手術期待值,以及說明各種手術方式的優缺點與可能產生的風險,消費者要了解萬一出現問題後,醫師的態度與處理方式會如何。還有要了解醫師所提供的術後護理、回診安排與費用,而如果一家診型診所不能提供專職的麻醉科醫師和專業的設備,消費者可就千萬不可為了省小錢而拿自己的安全開玩笑。在醫療設備與手術技巧上,過去傳統隆乳手術得靠醫師的手感用器械以比較暴力的方式撥開乳房空間,將義乳放於目標位置,目前隆乳技術已加入了內視鏡來輔助手術的進行,內視鏡就如同高解像力的針孔攝影機,可以深入傷口看到非常清楚的影像,再使用高頻的電燒刀慢慢剝開空間,除了能大幅降低手術出血量外,更能降低術後疼痛感,有恢復快以及手術結果穩定的優點。有意願接受手術者也能夠選擇經乳房下緣、乳暈旁以及腋下三個位置作為切口,但因亞洲人較在意疤痕的隱藏性,因此經腋下還是較受歡迎的選擇。洪醫師表示,隆乳術後組織腫脹,需要一段時間復原與黏合,而在腫脹消退以及復原時期中,或多或少可能會出現些微的差異,需要醫師經常協助再復原期間定期觀察並施行可能的調整,還有護理人員指導正確的按摩方式,與適時的關懷和溝通,才能達成最後自然與完美對稱的效果。

兒童弱視好發率高 偏頭瞇眼常跌倒為弱視疾病徵兆

兒童弱視好發率高 偏頭瞇眼常跌倒為弱視疾病徵兆

兒童弱視、屈光不正、斜視是兒童眼睛三大疾病。張朝凱醫師表示,近期就接獲不少暑期症候群患者,家長於放長假後發現小孩有視力加深、斜視、甚至嚴重至兒童弱視傾向,張朝凱醫師提醒,對於兒童的視力來說,0歲—6歲是其發育的關鍵時期。由於該年齡段的小孩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呼籲家長要特別留心兒童弱視問題。張朝凱醫師提醒,孩子在看電視或物體時,如果出現偏頭、瞇眼看東西、目光渙散常會撞到東西、常用手指頭按住眼睛等行為動作時,就要小心有斜視問題等弱視疾病前兆。調查顯示,在台灣地區的學齡前兒童裡,每100個人中就有4個人患有弱視,而小一的學生則100個人中就有2個弱視,目前因為政府對於兒童視力檢查十分地注重,國小兒童會在入學前實施-視力篩檢,使得台灣地區的弱視兒童發現率相對提高了很多。張朝凱醫師表示,弱視是在幼兒時期,腦部的視覺區在發育過程中沒有接受到充份的剌激而停止發育或發育不全,導致視力不良,若單眼或兩眼的視力經過矯正,卻無法矯正至0.8以上,則可稱作為「弱視」。弱視的治療有一定的優先順序及方法,首先必須除去阻擋視軸的障礙,例如先天性白內障等,一定要以手術的方式使光線得以進入眼球,以刺激視覺神經的發育。第二則是配帶矯正居光不正的眼鏡,讓外界的影像精準地落在視網膜上。第三步進行弱視的遮蓋療法,此種方法對於單眼弱視以及兩眼弱視嚴重程度不一的兒童最為重要。張朝凱醫師強調,兒童弱視治療的時機最理想是在七歲之前效果最好,因此兒童於滿三歲到六歲時期的眼科定期視力檢查,是預防弱視最重要的工作。但是對於年齡在七歲至十二歲的弱視兒童仍不該放棄治療機會,經過治療後仍然有90%的弱視兒童,其矯正視力有明顯的進步。

齒列矯正成小S鵝蛋臉形?!蔡忠翰醫師:齒列矯正方式與齒列不整原因是關鍵

齒列矯正成小S鵝蛋臉形?!蔡忠翰醫師:齒列矯正方式與齒列不整原因是關鍵

以探討牙齒齒列矯正為主軸的「小S牙套日記」能夠如此暢銷,是因為小S幫眾多美眉完成了齒列矯正後擁有一口潔白貝齒,甚至進一步修正臉形的夢想。牙科醫師蔡忠翰經臨床經驗粗略統計,矯正病患諮詢的問題中,臉形改善程度多寡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對此蔡忠翰醫師強調,齒列矯正能夠修正臉形的先決條件,必須先歸咎出造成齒列不整的原因。蔡忠翰醫師表示,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因為吃的東西越來越精緻,所以牙弓越演變越小,若是基因中剛好遺傳到大顆牙齒,很容易變成暴牙或齒列不整。暴牙的病人屬於上顎骨特別突出,側面看起來像猩猩,戽斗的病人則是下顎骨太突出,俗稱「月亮臉」。暴牙或戽斗若屬於骨性問題,就屬於「齒顎矯正」的範圍,需要靠正顎手術與齒列矯正兩種療程互相配合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若暴牙與戽斗是牙弓與齒列造成的臉部現象,則單靠齒列矯正就可以解決。蔡忠翰醫師指出,針對非骨性暴牙與戽斗的病患,療程中常需要拔牙讓牙齒可以在有限的牙弓空間中各就各位,拔牙的位置一般來說是上下左右的第一小臼齒,醫師會依據個別狀況拔除二顆或四顆,然而有時候遇到特殊狀況,也有可能進行不對稱單側拔牙。拔一顆小臼齒會騰出約4mm的空間,若兩側小臼齒皆拔除就可騰出約0.8公分,對臉形上的改變會有相當改善,不但上顎與下顎會內縮,嘴巴會變小,臉也會變的較為修長。然而,牙齒矯正還會搭配軟組織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因人而異,無法一概而論,因此矯正完成後臉形的改變在事前醫師只能給一個估計值,無法作百分百的預測。不過蔡忠翰醫師也聲明,若是病患未進行拔牙處置,只是單純齒列矯正或進行牙齒修形以騰出些微牙弓空間,則臉形上就不會產生明顯變化。其實,齒列矯正醫師的主要任務是將凌亂的齒列排整齊,臉形的變化是齒列矯正附帶產生的結果,若是國字臉希望變成瓜子臉或鵝蛋臉形,還是必須額外尋求玻尿酸、肉毒桿菌或整形醫師的幫助才可能達到。

把握“0-3歲”寶寶黃金發展期

把握“0-3歲”寶寶黃金發展期

一位曾接受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的家長張媽媽表示:「在小孩2歲時,日常生活上漸漸發現小孩的語言表達上好像較慢,但是又怕自己大驚小怪,所以一直不在意,直到去年4月,參加衛生局的相關活動,才發現目前臺北市各健康服務中心及合約醫療院所都有協助幼兒進行兒童發展篩檢,在進一步做篩檢後,才發現小朋友在語言表達上是有一些問題,經由臺北市早期療育運作小組介入,開始進一步的評估及追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6-8%,且6歲前是發展治療的黃金治療期,3歲前的療效更是3歲後的10倍。依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兒童發展篩檢資料顯示97年度0-3歲學齡前兒童篩檢人數共30,652人,其中經過篩檢發現有941位幼兒(3.07%)為疑似異常情形。因此,早期兒童發展篩檢,早期矯正與治療,已成為現代家長必須學習的重要課題。請家長善用「臺北市學齡前兒童發展檢核表」,針對家中不同年齡的幼兒進行檢核,其中檢核表單可分成4個月、6個月、9個月、1歲、1歲3個月、1歲半、2歲、2歲半、3歲、3歲半、4歲、5歲及6歲等共13種不同檢核年齡,期許家長依幼童年齡讓家中幼兒接受篩檢,達到及早發現問題,早期治療,並由專業團隊依您的孩子狀況進行諮詢、評估(含:智能、職能、視力、物理、聽力等)及療育(含:物理、職能、語言、認知、行為情緒、心理等)等服務,才不致於錯過黃金治療期。 兒童發展遲緩包括語言、視聽覺、認知、社會互動、情緒等各層面,而造成發展遲緩的高危險因子,包括:早產、先天性異常、產前、產程或產後問題、腦部疾病或受傷及環境等因素。因遲緩兒童未必有明顯生理或外觀異常特徵,且每位兒童發展成長有持續性,所以定期進行檢核才能確保兒童的發展正常。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常年積極推動兒童發展篩檢工作,為加強早期篩檢出疑似遲緩兒童,每年發送兒童發展檢核表單至各特約醫療院所及幼托園所提供民眾進行篩檢,於民眾填復資料後,醫療院所等相關篩檢單位立即回收並交付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完成兒童發展篩檢流程。另外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亦設置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醫療服務(http://www.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474)供民眾下載,期能普及本市兒童發展篩檢,喚起民眾對兒童發展檢核認知,提早定期進行兒童發展篩檢工作,發現兒童健康之問題,以掌握黃金治療時機。

小孩最常見的外科疾病─脫腸

小孩最常見的外科疾病─脫腸

鼠蹊部疝氣,也叫做腹股溝疝氣,或俗稱脫腸或墜腸,奇美醫院小兒外科主任 石敦義表示,這是小孩子最常見的外科疾病。這個疾病,必須靠外科手術,做疝氣的修補,才能得到根治。傳統的手術方法,是經由下腹部的切口,做疝氣囊的分離、結紮及切除,具有傷口小、疼痛輕、復原快、復發率低等優點。全台各大醫院,包括台南地區的成大、新樓,長久以來都是採用這個手術方法。而幾年前流行一時的腹腔鏡手術,則因侵襲性大(需從腹腔灌入空氣)及手術耗時較久,已逐漸被其他方法取代。石敦義進一步說明,在早期也是用傳統的經腹手術,但在累積相當多的病例後,逐漸發現傳統手術的諸多缺點,主要有五點:一、由於鼠蹊道(inguinal canal)被打開,有傷及骼鼠神經(ilioinguinal nerve)及股靜脈的風險;二、在肥胖病例,由於手術部位過深導致視野不良,常需將傷口加大;三、手術後陰囊若有積水或血腫,無法引流,只能等待自然吸收;四、對懷疑另一側也有疝氣的患者進行對側探查,如果找不到疝氣,會平白多一道傷口,徒增術後疼痛;五、某些病例由於體質容易長疤痕,傷口形成難看的蟹足腫。石敦義進一步解釋,基於傳統手術的上述缺點,奇美醫院小兒外科在五年前開始採用〝經陰囊鼠蹊部疝氣修補術〞,這是參考國外文獻加上個人改良所獨創的一個手術方法。它和傳統手術的差別,主要在於傷口位置的不同。雖然只是改變了傷口的位置,但卻減少了傳統手術的缺點。這個手術的過程,是延著陰囊中線做一個一公分左右的小切口,將精索拉到切口外,分離疝氣囊至腹腔交接處予以結紮及切除。由於不需打開鼠蹊道,所以不會去傷到骼鼠神經或股靜脈;下腹肥胖者,陰囊的脂肪層不會跟著增厚,不影響手術視野;手術後陰囊若有積水或血腫,可經由傷口輕壓排出,也可以在麻醉甦醒前藉血水排出量檢視止血是否完全(經腹手術則無從判斷);不論是單側、雙側的疝氣修補或對側探查,都只要一個傷口,沒有白開一刀的問題;陰囊皮膚鬆弛,傷口完全沒有張力,所以傷口癒合迅速且不留下疤痕。目前奇美已經累積了超過一千例的經驗,累積的病例越多,越覺得這個手術的優越性。石敦義發現,用這樣的方式處理鼠蹊部疝氣,傷口的痛覺比傳統手術更輕微(因為傷口沒有張力而且手術過程不需切開腹肌,組織受傷少),而且手術麻醉時間更短(單側手術平均15.8分鐘,雙側手術平均28.2分鐘;傳統手術單側平均18.2分鐘,雙側平均33.5分鐘),手術合併症更少(僅有一例發生縫線肉芽腫,沒有復發疝氣、血腫或其他後遺症)。關於這個手術方法所引起的來自小朋友家長或小兒外科同儕的意見及討論,石敦義在此一併提出:一、女性不適用? 對,因為本法只適用於男性。二、切口距離疝氣囊與腹腔交接處較遠,有疝氣囊結紮不完全及精索過度拉扯的疑慮? 錯,陰囊組織柔軟有彈性,適度的牽扯陰囊皮膚和疝氣囊就可達到足夠的結紮高度且不會拉傷精索。三、高位型疝氣(鼠蹊道內疝氣)無法從陰囊切口分離? 錯,輕微的牽扯精索就可找到並分離高位型疝氣囊。

您的感冒好了沒?免疫力VS.感冒

您的感冒好了沒?免疫力VS.感冒

入冬後流行性感冒病毒來勢洶洶所向披靡,臺灣從北到南無法倖免,各地紛傳疫情甚至有幾例併發重症(如肺炎、腦膜炎及心肌炎)的死亡報告,讓人談感冒色變。 在那時大小醫院診所人滿為患,全國民眾籠罩在流行感冒的陰影下。但是衛生署極力呼籲流行性感冒多會自行痊癒大家不必過度恐慌。這幕感冒大流行的鏡頭每年重覆上演,真的是令人招架無力,也讓人領教到生病那時後的切身之痛,同時深深感受健康是多美好可貴!當流行性感冒橫行肆虐時,我們到底是憑什麼抵抗之而使病情痊癒呢?在門診中經常可以聽到病患抱怨:「去醫院診所拿藥回來吃,病情非但不見起色,甚至越來越嚴重?」或者是「那醫生開的藥根本就沒效嘛!」,因此看完一家診所,藥還沒吃完覺得病情未好轉,又到另一家,拿了一大堆同樣的藥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這樣 的情況每每要靠醫師苦口婆心的解釋不是因為藥物無效,而是病程還沒有結束或者是病患的抵抗力較弱所至。此外有些人一感冒,就要求醫生打一針以便快快藥到病除,其實打針或吃藥對感冒的效用大抵是退燒止痛、鎮咳去痰,哪能夠殺死感冒病毒而縮短病程呢?真正能殺死感冒病毒是人體內與生俱來的抵抗力,醫師所給的藥物只不過是輔助物,其目的就是在病人以自身的抵抗力殺死病毒前,改善各種令人不適的症狀。這種抵抗力即醫學上所稱的「免疫力」,無庸置疑地,它是我們賴以對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利器。當感冒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裡的巨噬細胞與自然殺手細胞便會吞 食或攻擊之,並將其分解消化,接著巨噬細胞會將發動攻擊的訊息傳達給B型與T型淋巴球,B型淋巴球就製造如飛彈一樣的抗體摧毀病毒,此時T型淋巴球也進入戰鬥位置,它扮演這場感冒戰爭中的指揮家並且身先士卒投入沙場殺敵,同時也會分泌淋巴激素和介白質刺或活化其他免疫細胞。這一系列連鎖反應由上述各種免疫細胞所發揮的克敵威力就是免疫力。當然在這段期間,有些病毒會突破重圍去感染破壞人體呼吸道的細胞,造成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症狀。但一般說來「免疫力」 約需一週的時間才能將病毒掃除殆盡收拾江山。因此有些免疫力較差的如小孩子,老人、糖尿病、尿毒症、自體免疫疾病、接受器官遺植、服用免疫抑制劑等者,其 感冒過程會比較長,有極少數的人甚至於會併發重症而死亡。了解這些以後,現在起大家要建立正確的觀念;當流行性感冒侵襲後,千萬不可心急要立即治好感冒而亂投醫,它必須靠我們本身的免疫力,花一點時間運作來驅逐 消滅流行性感冒病毒,所以平時維護自己的免疫力為首要之務,它關係著感冒病情的長短與好壞。其原則為均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適度的運動、保持愉快輕鬆的 心情及充足的睡眠,如此每當入冬流行性感冒來臨時,大家都可平安無事。(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 張棋楨醫師)

不可不防 兒童毒性巨結腸症

不可不防 兒童毒性巨結腸症

早在1937年麻省總醫院Cobat曾報告一位60歲毒性巨結腸症病患以血便、腹脹、和結腸脹大來表現。後來在1946年Chisolm報告一名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病人因合併此症引發瀰漫性腸穿孔及腹膜炎而死亡。到了1950年,Marshak醫師首次以「毒性巨結腸症」來描述這種嚴重的病症,並提出可在病人X光上發現大腸脹大直徑超過六公分以上,同時有全身性的毒性症狀。臺安醫院小兒科醫師   方旭彬表示,至於兒童結腸到底多脹才算是巨結腸症,則一直未有明確定義,直到1996年才由馬偕醫院李宏昌主任在醫學會中提出以結腸直徑超過第一腰椎寬度的一倍半為判斷的依據。毒性巨結腸症在西方已開發國家,大多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或因為使用抗生素導致為膜性大腸炎所引起的併發症;在台灣最常見造成的原因,還是以沙門氏腸炎或合併止瀉藥物使用不當居多,這種併發症嚴重者會導致病童腸穿孔、腹膜炎,甚至死亡。方旭彬進一步說明,另外有一種「先天性巨結腸症」多發生在嬰兒,常以漸進性的腹脹、便秘、甚至嘔吐來表現,寶寶胎便常延遲到出生後24小時後才解出,這是因為胚胎發育時較靠近肛門的一段結腸缺少神經細胞而導致持續緊縮,造成上面的腸子脹大,如果有發炎也可造成毒性巨結腸症,但是它的巨結腸是先天而非後天。方旭彬解釋,兒童毒性巨結腸症,顧名思義指的是病童有發燒、血便、白血球增生、貧血、低白蛋白血症等「毒性」症狀,合併有嚴重腹脹,通常可從腹部X光片看到因脹大引起的「巨結腸」,因為小朋友通常是躺著照X光,而橫結腸和乙狀結腸又是在腹腔當中位置較高的,所以大腸脹氣時,以這兩段結腸最為明顯。有時小朋友遭受沙門氏菌感染後導致腸炎,有時看似腹瀉不很嚴重,但如果是綠黏便且有腹部脹痛,加上高燒不退,就得小心是否有毒性巨結腸症的發生。如果此時服用抑制腸蠕動的止瀉藥(如Loperamide;Imodium),表面上不拉了,但是持續的分泌性腹瀉,會使得細菌、分泌物、受傷的腸黏膜堆積在腸內,加上腸炎本身造成低血鉀症等電解質的不平衡,以及發炎的腸子傷害到結腸的神經叢和平滑肌細胞,再加上腸炎後巨噬細胞會釋放出一氧化氮(NO),抑制了腸子的蠕動,如果處理不當,發炎的穢物不斷累積,腸內壓力不斷增加,腸子愈脹愈大,腸壁愈變愈薄,一但超過臨界點,便會發生腸穿孔,腸內物流出腸子外進到腹腔內引起腹膜炎,嚴重者甚至會死亡。腸內壓力的增加,也容易推波助流將細菌趕出腸道外造成「細菌轉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流竄到血液中造成敗血症,在散播到其他器官造成腦膜炎或其他部位如腎、肌肉、骨髓的膿瘍,而最常見的是經由門靜脈或淋巴系統跑到肝膽造成肝炎、肝膿瘍、膽囊炎或膽囊膿瘍;本院小兒腸胃科在短短一個月中就診斷了兩例毒性巨結腸症合併膽囊膿瘍。方旭彬提醒民眾,這種腸炎合併毒性巨結腸症如果用“鯀治水”的圍堵方式予以止瀉,只會加速惡化,一經診斷應該用“大禹治水”的疏導方式,插上肛管加以減壓引流並使用適當的抗生素,才能避免腸穿孔或死亡。其他的細菌雖不像沙門氏菌容易引起此症,但也須小心,如另外一種相當常見且多會自行痊癒的曲狀桿菌腸炎,方旭彬也曾在歐洲兒科醫學雜誌報告過引起兒童大腸穿孔的世界首例,不可不慎。至於輪狀病毒因為多侵犯胃和上端的小腸,所以較少引起這種大腸的嚴重併發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