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罕見的”馬蹄腎”腎臟移植

罕見的”馬蹄腎”腎臟移植

腎臟移植是目前對末期腎衰竭病患最好的一種治療方式,不管是血液或腹膜透析都無法使腎衰竭病患的體內毒素及代謝廢物完全清除到正常,但成功的腎臟移植卻可以使受腎者的腎功能恢復到近似於正常人一般,不僅能夠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並且能延長腎臟移植患者的壽命。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泌尿科   廖俊厚醫師指出,台灣慢性腎衰竭等待換腎的病人很多,目前在各大醫院登記換腎的人數約有六千多人,可是受限於腎臟的來源及器官捐贈的風氣未開,每年的接受腎臟移植數目並不很多,僅有兩百例左右,因此每一顆捐贈的腎臟都非常珍貴。 廖俊厚說明,幾個月前,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移植團隊接獲通知有一個腦死病患預計捐贈器官,一般來說一個捐贈者會有兩顆腎臟,會有兩位病患能夠得到獲得腎臟的機會,而院內恰好有一位病患獲得這樣的機會,在受贈者已經住院且一切準備就緒後,卻在捐贈者腎臟摘除手術中發現捐贈者的腎臟有先天性的異常,是個”馬蹄腎”。 顧名思義,”馬蹄腎”的腎臟形似馬蹄鐵,相較於正常人有兩顆腎臟,分別位於後腹腔左右兩側,”馬蹄腎”患者的腎臟靠近腹腔中央,在胰臟附近,且兩顆腎臟下部融合在一起,發生原因多為母親懷孕時,胚胎發育異常導致,發生率約為四百分之一。”馬蹄腎”一般不會有什麼症狀,然而這類腎臟常合併有相當複雜的血管異常,造成手術的困難。 廖俊厚解釋,雖說馬蹄腎是先天性腎臟異常中相對來說較常見的一種,但利用馬蹄腎來進行腎臟移植,目前全世界的經驗都不是很多,僅有數十例而已,雖說有些報告能成功的將腎臟分離給兩個受贈者使用,但有時也會因為構造上的異常以及過多的腎臟血管使得腎臟分離有困難,必須放棄使用或只給一個受贈者使用。 由於捐贈的腎臟得來不易,在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移植團隊及三軍總醫院移植團隊的合作下,成功的將這顆腎臟分離並且給兩個受贈者使用,兩位受贈者手術都非常成功,且術後腎臟都能快速的恢復功能,而使病患擺脫洗腎的生活,雖然這類腎臟的功能較正常腎臟差一些,但在腎臟來源不足的情況下,這也是台灣腎臟移植中少見的經驗。

輕鬆面對秋冬變化 敏感體質免驚!

輕鬆面對秋冬變化 敏感體質免驚!

「哈啾! 哈啾! 哈~~~啾!」小明才剛踏出家門,只見一陣冷風來襲,打個不停的噴嚏讓帶有敏感體質的他,包了整天的「衛生紙餛飩」不說,頭暈腦脹也讓他無分專心工作。敏感體質的人究竟該如何度過變化多端的秋冬季節呢?相信不只是小明,更是許多人的困擾與疑問。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范豪益醫師表示,大家都知道塵蟎是引發上呼吸道過敏的過敏原,但除了塵蟎、蟑螂這些生物性過敏原外,溫差、溼度等物理性的環境因子也是引發過敏甚至氣喘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因溫室效應的作用下,使得天氣變化劇烈,可能在同一個禮拜內,天氣驟然忽晴忽雨,早晚冷熱溫差過大,就容易造成上呼吸道過敏,雖然流鼻水、打噴嚏、流淚以及頭暈等狀況問題不大,但如果這些症狀經常反覆出現,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可是會大打折扣的喔!范醫師表示,過敏體質雖然很難處理,但誘發過敏的環境因素並非無法可管。如果能在維持「相對恆溫(外出配戴口罩),以及恆濕(室內妥善使用除濕機)」等兩大原則上下功夫,不管是生物性或是物理性過敏原多可以有效控制,自然能改善過敏反應的發生。范醫師解釋,戴口罩主要是輔助空氣暖化與阻絕口沫傳染的過敏原或病媒,使得吸入鼻腔的空氣能夠維持一定的溫度,避免冷空氣刺激引起過敏反應;除濕機則應使用在無人的室內空間,幫助維持相對乾燥環境,便能抑制塵蟎等常見的生物性過敏原的孳生。此外,戴友璋營養師建議,針對過敏性體質在飲食上的調整,若能適當的補充對身體有利的食物以及養成運動習慣,也是提高免疫能力的不二法門。像維生素C及E,以及屬於omega3類的油脂,如魚油、亞麻仁籽油等營養素都具有抗氧化作用;另外,注重消化道內菌相的平衡保健也可以強化免疫系統,達到適度調整體質的效果。目前已知適度補充乳酸菌能夠改變腸胃道內的菌叢生態,而其中含有LP33菌種的優酪乳,也已通過國家食品認證可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營養師表示,若有乳糖不耐症無法飲用乳製品者,不妨選擇以膠囊形式包裝的乳酸菌補充食品,幫助民眾度過秋冬敏感季節。但切記服用時水溫不可超過45度C,以免破壞乳酸菌的活性。

人工水晶體推陳出新 並非貴就好

人工水晶體推陳出新 並非貴就好

60歲的陳女士近幾年來視力越來越模糊,到附近眼科檢查,醫師說她有白內障,必須接受手術才能解決問題,一聽到要手術,陳女士很緊張,又跑到其他醫院檢查,得到的結果都必須開刀,差別只在於植入的人工水晶體有所不同,有些醫師說健保的人工水晶體就好了,不用花錢,有些說「非球面人工水晶體」比較好,大家說法不一讓陳女士感到徬徨。後來聽朋友說裝了新的「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後,手術後看遠看近都不用戴眼鏡,還可以自己畫眼妝!於是就來到沙鹿光田綜合醫院檢查,要求選用這種最好最貴的人工水晶體,不過從醫師得到的專業答覆卻是她不適合! 光田綜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金正詔表示,陳女士有一百多度的角膜散光,以前因為有晶體散光相互抵銷,所以之前配老花眼鏡時檢查時是沒有散光的,不過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陳女士的晶體散光就會消失,到時角膜散光會影響視力,如果選擇植入「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術後就需一直配戴散光眼鏡。如果是年輕一點的患者,真的不想要戴眼鏡還可以考慮白內障手術一段時間後,待視力穩定再接受近視雷射手術以去除散光並微調度數的些許誤差,但老年人的角膜健康狀況較差,並不適合再接受近視雷射手術,因此對陳女士來說,植入「散光人工水晶體」會是較好的選擇,手術後只有要看近物(看報紙、雜誌等)時需配戴老花眼鏡,不需要一直配戴散光眼鏡,至於想要自己畫眼妝,買一面有放大功能的鏡子就可以了。金正詔醫師表示,現在的水晶體強調功能性,患者選擇時可以考量年齡與個人需求,價格高的並非是最好的。金正詔醫師指出,如果年紀輕的或早發性、外傷性,或是高度近視造成的白內障患者,通常大概50歲以下的病人,就會比較建議植入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因為在這個年紀以下通常都需要看遠看近的功能。金正詔指出,裝置人工水晶體也要考慮個人作息與生活狀況,如果工作需要夜間開車或精確視力的人,醫師會建議非球面水晶體。而年紀大的患者如果沒有特殊需求,平常只有看看電視,其實不見得要裝置功能性人工水晶體,一般健保給付的就可以了。

為什麼會痛經?!

為什麼會痛經?!

女生會有月經是因為子宮內膜有週期性的剝落,一般的情形下,前列腺素會刺激平滑肌使子宮收縮,此外前列腺素會促進分泌一些酵素(lytic enzyme),誘發子宮內膜的剝落。(Lytic enzyme是靠前列腺素和黃體素共同來調控)。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次發性痛經。所謂原發性痛經就是「找不到原因」,做檢查都正常,通常初經就開始痛,且每次月經來的前兩三天開始痛,結束後就不痛,有週期性,類似生產痛、可能痛到後背、或伴有噁心嘔吐、腹瀉。西醫認為,和前列腺素太多有關。這一類病人往往會求助於中醫,而中醫治療後往往也會有改善。而次發性痛經,通常有骨盆腔病變,或有其他相關的婦科疾病,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則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這類病人初經不會痛,幾年之後才會痛,月經來前一兩個禮拜就痛,結束後還在痛,有可能有週期性。中醫認為會痛經可能和體質有關,經過辨證之後,發現痛經的病患中,常見的有四種類型:氣滯血瘀、寒濕凝滯、氣血虛弱、肝腎兩虛。氣滯血瘀型:常伴有腹脹、排便不順、或是情緒壓力大的時候症狀會更明顯,可能會伴隨經前胸部脹的很厲害,或者是血液循環較差,膚色暗塵,皮膚乾燥,月經來時會有血塊。寒濕凝滯型:平常喜歡喝冰涼飲料的人,常常都屬於這一型。這一型的病人可能會有四肢容易冰冷,痛的時候熱敷可以緩解,吹到冷風就會痛的更厲害。而月經量也會比較少。氣血虛弱型:容易疲累,可能伴有貧血,臉色偏黃或偏白,較無血色。說話有氣無力,比較小聲。痛的時候是綿綿的痛,容易頭暈或輕微頭痛。肝腎兩虛型:肝腎兩虛的症狀和氣血虛弱型很像,如果月經來時會有腰酸,或平時就有腰酸,到了月經來時腰酸的更厲害,就有可能是肝腎兩虛型。中醫說「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腎為先天之本,而肝又是女子之先天」,因此肝腎和痛經有密切的關係。大約有一半以上的婦女都有痛經或是其他月經症候群,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社交關係,因此尋求適當的治療方式是迫切而需要的,中醫除了服藥外,針灸也有相當的幫助。如果可以按時服藥,調理體質,就可以有很好的療效,享受幸福快樂的人生。

台大與揮瑞攜手提昇國人的生活品質與健康

台大與揮瑞攜手提昇國人的生活品質與健康

台大醫院與輝瑞大藥廠日前簽署合作備忘錄,將設置「台大醫院 - 輝瑞大藥廠臨床研發中心(NTUH-Pfizer Clinical R&D Center)」。透過這項合作計畫,將可結合雙方的優勢,促進國內醫療及生物科技的發展,進而提昇國人的生活品質與健康。簽約儀式在台大醫院舉行,由台大醫院陳明豐院長與輝瑞大藥廠林達宗總裁代表雙方簽署。台大醫院和輝瑞大藥廠一直以來均有良好的合作關係,輝瑞藥廠在預防和治療各疾病領域上,擁有業界最多的藥品組合;在新藥研發上的推動與進展亦不遺餘力。輝瑞研發團隊更致力於研發影響深遠的藥物及疫苗。目前有20項臨床試驗正在台大醫院進行臨床試驗中,涵蓋癌症 (肺癌、肝癌、腎細胞癌 )、類風濕性關節炎、焦慮症、感染症(院內感染性肺炎)、疼痛控制以及肺動脈高壓等疾病。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後,台大醫院與輝瑞大藥廠將可望發展更進一步的合作模式。台大醫院擁有優良的人才與研究環境,多年來在創新研發上的努力,有目共睹,不論是學術論文發表或是參與/主持全球性臨床試驗,在亞洲地區均有優異的表現。近年來更成立國家級卓越臨床試驗與研究中心,積極建構良好的臨床試驗環境以及國際合作平台,發展以實證醫學為基礎之臨床指引。由於持續的耕耘與努力,台大醫院在臨床試驗上的能力已備受國際肯定。對於此次能夠與著重於新藥開發的輝瑞大藥廠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有助於更緊密的與國際接軌,強化台大醫院在新藥臨床研發上的能力。相信透過雙方的實力和努力,必能締造雙贏的成果,共同為國人打造更健康的世界!

「健檢」該檢查哪些,你懂多少?!

「健檢」該檢查哪些,你懂多少?!

許多台灣民眾只要有一點小症狀,第一件事就是找醫生要求作「全身總檢查」,還要特別交代多作幾樣以免漏掉。但是醫師當回答:「好啊,但可能要自費喔!」時,常發生病人不能接受自費檢查,跟醫師在門診討價還價起來的尷尬場面。其實,目前中央健保局只對新生兒和孕婦提供免費的預防性檢查,還有三十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五十歲至六十歲婦女的乳房攝影。最後則是四十歲以上成年人三年一次項目簡單的健檢,稱為成人健檢;以及每年四月到十月期間,對65以上老年人進行每年一次的老人健康檢查。所以,如果沒有特殊疾病與症狀,許多民眾心血來潮,或單純想知道目前身體狀況而想做的檢查,健保都不給付,確實需要以自費方式加以辦理。 所謂的健康檢查,顧名思義就是在「健康」無不適的狀況下所做的檢查。其實,健康檢查的正確名詞是疾病篩檢(screening),其目的在於利用特殊工具在疾病沒有症狀之前早期發現疾病,並且提供適當治療,達到限制殘障或延長壽命的目的。一個有價值的健檢,是能 (1) 在沒有症狀時就能找出疾病:因為有症狀時往往已失去治療時效性。例如用手可以摸到乳癌腫塊時,多半大小已超過一公分了;但若使用乳房攝影與超音波檢查,可以發現微小的早期病變,以目前先進醫學,獲得早期治療極佳的療效。 (2) 檢查出來當時加以治療可預防死亡或殘障:量血壓就是這種工具,因為高血壓常常沒有症狀,但不治療可能有中風與心臟病的危險,血壓控制後可有效減少未來發生中風與心臟病的可能性。此外,女性的子宮頸抹片也屬於此類檢查,經由定期抹片而發現的早期子宮頸原位癌,手術後治癒率甚至可高達九成以上。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健檢套餐十分繁瑣與複雜,簡單實惠的有量身高、體重、視力、血壓與一般血液與生化檢查,豐富一點的加上胸部X光、心電圖、糞便潛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價格再高一等的加上胃鏡或大腸鏡,以及各項腫瘤指數篩檢,最後一種就是董事長級尊榮人士所作的昂貴體檢,舉凡核磁共振、正子造影、功能醫學、基因檢查、各科名醫會診、養生套餐還加SPA,超高級的健檢內容雖然包羅萬象,但恐怕不是一般民眾所負擔得起的。 除了想知道目前身體狀況而想做的檢查之外,有一些健檢有其特殊意義,例如婚前健康檢查,可以檢查經性行為所傳染的疾病,例如:梅毒、B型或C型肝炎以及愛滋病。婚前健康檢查還可以提早發現地中海貧血,做好優生保健的準備。最後,準備結婚的女性還可以驗德國麻疹與水痘抗體,以便在準備懷孕前注射疫苗等。此外,考駕照體檢、就職前的體檢以證明身體健康、出國讀書時所作的出國體檢,以及一般公司行號應勞保相關規定所執行的員工體檢,都是一般常見具有特殊目的所作的健檢。 健康檢查的品質好壞,首先取決檢驗工具,工具要有好的敏感度,可早期偵測出異常疾病,同時要有足夠的特異性,以減少偽陽性結果的出現。其次,檢查項目受檢過程會不會太過侵入,以致於引起受檢者過度的不適感,而無法順利完成檢驗,花了錢又平白受苦,也是需要仔細考量的。過去的胃鏡或大腸鏡檢查,因內視鏡管徑較粗或施測時打氣造成疼痛,較不容易完成檢查;但現在有新的醫療器材與技術,無論是無痛胃鏡或無痛大腸鏡檢,都能讓受測者輕鬆舒適的完成檢查。最後,除了檢驗工具的品質與檢驗內容,好的健康檢查更要具備良好的報告解說及發現問題後的轉介與後續照顧計畫。其中,醫師的解說可說是健檢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醫師若非了解所有系統的疾病,往往會過度強調某些疾病或忽略重要發現,沒有經驗的醫師也可能無法針對個人報告結果,給予複檢建議,或無法進行生活習慣改變及預防保健的衛教。 健康檢查的重要性,在於早期發現疾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壓),或找出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高血脂、肥胖、脂肪肝),經由適當的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藥物治療加以修正,達到預防疾病及併發症產生的目的,其實非常有醫療健康照護上的獨特意義。但在此必須提醒大家,健康檢查是在「健康」無不適的狀況下所做的檢查,如果身體早已出現異狀,有實際的不舒服時,不應該去作健檢,而是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針對不適的問題做檢查,才能快速找出疾病的原因及治療方法,而不是浪費時間在其他不相關的檢查上。目前聖功醫院的健檢服務由三樓健檢中心統籌辦理,希望大家都能依照各自的需求與狀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健康檢查方式,順利達到維護與促進健康的目標!

國內出養「不得已」,國內收養「不容易」

國內出養「不得已」,國內收養「不容易」

被出養的孩子多半有個「不得已」的身世背景,期盼國內有意收養孩子的家庭能用更多元的思考,接納失依兒童的身世狀況。尋求出養通常是弱勢家庭最不得已的選擇,這些年幼的孩子多半遭逢原生家庭的生離死別或重大變故,甚至有多重的原因才不得已讓這些年幼的孩子面臨出養的安排,忠義基金會自94年11月開辦國內外收出養服務至今已達四年的時間,由近400個服務個案的出養成因統計,至98年9月為止,出養成因的統計數據如下(複選項):無依兒童佔20%,非婚生子女佔49%,個案家庭經濟困難者佔46%,未成年生子3%,個案父母有服刑、吸毒、酒癮、精神疾病狀況有25%,個案家庭有虐待、暴力行為者佔7%,因父母教養能力不足而出養者有38%。上述統計顯示許多個案並非單一因素出養,如經濟困難的成因,多半也伴隨著非婚生子女或未成年生子的現象;教養能力不足的出養成因也常伴隨著個案父母有服刑、吸毒、酒癮、精神疾病狀況或個案家庭有虐待、暴力行為者。然而,出養的背景成因,常常影響著孩子是否容易在國內找到收養家庭,一般國內的收養家庭多半傾向喜好收養「家境貧困」或「未成年生子」的孩子,而對於孩子的身世背景若為棄嬰、發展遲緩兒,國內收養人則會顧慮較多,擔心孩子的健康情形,若原生父母有吸毒、犯罪前科,則孩子就更不易在國內找到收養家庭。忠義基金會建議國內有意收養孩子的家庭,除了思考自身有收養需求外,也能多站在弱勢兒童的立場思考,其實收養家庭若能夠提供給孩子完整的教育與養育的規劃,相信許多失依的孩子都會是我們可以好好放心帶大的最佳選擇。忠義基金會近期曾為一位受刑人的孩子找到國外的收養家庭,這個男孩名叫小忠已經四歲多,因為單親的母親尚在獄中服刑,小威長年在寄養家庭長大,忠義基金會曾試圖為小忠媒配國內的收養家庭,卻始終因小忠的身世背景棘手及年紀已稍大的問題,而遲遲無法順利幫小忠媒配到願意收養他的國內家庭。後來幾經等待後,終於在瑞典收養機構的協助下,順利地為小忠找到瑞典的收養家庭,經過定期的視訊互動,瑞典的收養父母對小忠建立起深刻的情感基礎,他們期盼小忠來到他們的生活當中,收養父母甚至請忠義基金會社工安排,透過視訊與小忠的親生母親在獄中會面交談,並向小忠的生母承諾會好好將小忠帶大,小忠的收養母親與親生母親的視訊會面,也讓在獄中的生母放下了對小忠出養國外的掛念與擔憂。當收養父母由瑞典飛來台灣準備接返小忠的時候,小忠的收養媽媽還準備了一條愛心的項鍊要送給小忠的生母,那是一個可以分成兩半的項鍊,收養媽媽說:「那顆愛心像是小忠的心,而分成兩半的墜子,由收養媽媽和親生媽媽能一起戴著,這樣她們兩人都有小忠的心,而小忠也有兩個媽媽的愛了。」而今,生性活潑的小忠已經跟收養家庭在瑞典展開新的生活,在瑞典同時也身為國中老師的收養媽媽,給予小忠充滿愛且堅定的教養態度,讓人期待小忠未來將是個快樂且知書達禮的孩子。忠義基金會執行長高敏足表示:「以小忠的收養故事分享是期盼能提供給國內收養家庭更多元的收養思考,我們期盼失依的孩子能儘快回到家庭生活,終止生命所遭逢的漂流,讓孩子能在一個安全無虞且愛他的環境長大,相信每個孩子不管有哪樣的身世背景,只要收養家庭有心都能將孩子好好帶大,讓孩子平安順利地成長!」

「袋鼠護理法」讓560克巴掌仙子平安度過危險期

「袋鼠護理法」讓560克巴掌仙子平安度過危險期

每個生命都應該被用心對待,尤其在逐漸高齡化的現代社會裡,新生兒的到來更值得我們去呵護。只在媽媽肚子裡待了23週又5天的小寧妹妹,在花蓮慈濟醫院醫護團隊的守護下平安誕生,日前於花蓮慈濟醫院門診大廳,為小寧妹妹舉辦慶生會。 7月30日出生的小寧妹妹,不但是花蓮慈院歷年來最小的早產兒,也是最輕的一位,出生時只有560克,腳掌比一個成年人的大拇指還小。一開始小寧的媽媽是因為無預警的破水而來到花蓮慈院,因為週數過少孩子的身體狀況等原因,一度讓家屬考慮放棄還未出世的寶貝女兒,所幸經過花蓮慈院婦產科陳寶珠醫師的妙手接生,小寧妹妹終於平安來到這個世間。小寧的媽媽說聽到第一聲哭聲後,心裡真的好捨不得,還好陳寶珠醫師跟張宇勳醫師最後有幫他救回寶貝女兒。 小寧的爸爸說其實之前小寧應該要有一個姊姊,但是同樣早產的她沒有小寧的幸運,最後還是離開了世間,所以看到小寧從出生的560克一路最輕400多克到現在超過2000克,真的有種無法形容的感動與高興。 花蓮慈院小兒科張宇勳醫師謙虛的說,盡心治療小寧是醫護團隊的本分事,小寧現在能恢復的這麼好,很重要的一部份就是父母的陪伴,因為小寧的父母平常住在宜蘭,只是剛好小寧的媽媽回到花蓮的娘家,巧合來到花蓮慈院就醫,後續醫護團隊採用近年來盛行的「袋鼠護理法」,得到小寧父母的支持,每次都從宜蘭來到花蓮配合,慢慢的解決了小寧因為早產而出現包含黃疸、視網膜發育不全等問題,如今即將滿四個月的小寧恢復狀況良好,體重也已經超過兩千克。小寧的媽媽說真的很謝謝醫護團隊救回寶貝女兒,讓她從絕望中能看見奇蹟。 花蓮慈濟醫院高瑞和副院長表示,花蓮慈院的設立就是為了守護民眾的健康,這次能成功接生歷年來最輕最小的早產兒,只有560克23週又五天,要歸功於小兒科與婦產科團隊的用心,用專業與豐富的經驗照護,才能讓小寧留在家人的身邊,感恩醫護團隊的用心帶給民眾信心,醫病互相配合加上慈濟志工的關懷,才能達到最棒的治療效果,未來花蓮慈院也會繼續堅守崗位就拔病苦。

兒童心理創傷 莫輕忽

兒童心理創傷 莫輕忽

早期學者認為兒童由於處於發展過程,生、心理皆在持續改變中,所以不以為兒童會有所謂的心理疾患。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黃蓉蓉醫師表示,現今兒童期心理疾患已廣被接受,已知兒童期有其獨特的困境與困難模式,兒童期的困難不但不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自然消失。相反的,重要兒童期的心理創傷若未獲及時解決,會在日後衍生更多成人期的心理問題。黃蓉蓉說明,由於兒童的身心尚未成熟,認知與表達能力仍在學習、發展中,若經歷重大創傷,其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疾患的比例遠超過成人,且其在創傷後反應出的症狀有其特殊之處,需要特別留意辨識,並提供適切的照護介入,以協助其順利成長。  創傷後壓力疾患有三類特徵:1. 第一類症狀:帶著痛苦反覆經驗到與創傷有關的記憶或情境。兒童可能會不斷想起或是夢見創傷的情境,並表現出痛苦的反應。在遊戲時,可能出現重複扮演與創傷有關的特定內容,或是在圖畫中呈現剛經歷的地震、水災或車禍的情景。或是常出現以為即將再發生同樣的事件的錯覺,而感到緊張不安。若兒童回到事發地點或看到創傷相關的人、事、物,則可能出現痛苦或明顯不適的生理反應,如心跳加快、冒冷汗、喘不過氣、發抖等。像是水災後,看到下大雨就想起水災當時,身體開始發抖,喚起創傷事件當時的記憶。2. 第二類症狀:逃避與創傷有關的刺激,並且反應麻木、疏離,是創傷前所沒有的症狀。兒童會盡可能不去想或講與創傷有關的事,或因此逃避某些活動或地方、人物,像是受虐兒童會躲避施虐者及施虐的處所等。若問起發生什麼事,可能會回答不知道、想不起來,似乎無法回想起重要的事件經過。也可能表現在兒童對以前喜歡的活動感到沒有興趣,大部分會反映出上課不專心、不想上學、成績退步等現象。當別人投以關心眼神或問候,可能出現不同於以往的反應,像是表情平淡、沒有表情。很難與人親近、從人群中退縮,不再與玩伴們一起玩,或者變得對很多事情都不在乎、像個木頭人似的。由於經歷創傷當時,兒童感受到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所以對自己容易產生懷疑、認為自己很差勁,對未來失去信心,不再懷抱以前會有的希望及願景。3. 第三類症狀:創傷之前所沒有的過度警覺反應。這類症狀的特徵是兒童常常難以入睡,即使睡著,也常半夜驚醒,或是惡夢連連。在清醒的時候,會變得非常敏感,如驚弓之鳥,容易受驚嚇或緊張不安,也因此影響兒童的注意力、上課不專心,或遊戲時難以投入。由於兒童較難以表達或調適自己的感覺、情緒,而以常哭泣、發脾氣等方式表現內在感受。4. 其他創傷前所沒有的認知或行為表現兒童在創傷後可能會以為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沒做該做的事而導致事件發生,因此引發自責與罪惡感(例如想起某次與媽媽吵架,在心理罵媽媽死掉好了,結果意外發生後,媽媽真的死了,似乎應驗的那次的期望,而深感自責),或是出現傷害自己的行為,或表達和死有關的想法或行為。黃蓉蓉提醒家長,兒童可能會出現退化的行為,像是咬手指、像嬰兒哭鬧、尿床、要大人餵飯,或者出現一些身體症狀,像頭痛、噁心等,甚至因為依賴、缺乏安全感而產生害怕上學的情況。相反的,有些孩子可能突然變得很安靜、很懂事、很成熟。

從細胞層次冥想「抗老化」

從細胞層次冥想「抗老化」

老化是最自然不過又最令人害怕的變化。眼看抗老化產業一片榮景,推出許多化妝品、保養品和療程,雖然可以安撫我們的恐懼或點燃我們的遐思,卻治不了絲毫不減的壓力、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過度攝取高脂食物等毀滅性因素所造成的傷害。哪些生物因素和老化有關?想長壽、想享受生活品質,我們能發揮多少影響力?稍早曾討論過,每種不同或特定細胞群有各自的細胞死亡、再生速率,速率快慢由遺傳決定。有些身體細胞活一個月,有些則和我們在一起一輩子。人類細胞受到損害時,有再生和重新架構的能力。某些水棲動物由有限的細胞所組成,在卵囊形成的細胞,孵化完成即停止分裂。有限的細胞耗盡後,這些低等生物即死亡,牠們短暫的生命是意料中的事。牠們在居住的池塘裡憤怒地游來游去,呼呼轉著頭頂的兩輪纖毛冠,沒錯,牠們就是叫輪蟲,這是因為牠們的移動方式與眾不同。由此生物原則可知,細胞早已設定好存活的時間。細胞死亡並非外在的掠食者或毒素所造成,而是來自有限的生命密碼,生物學中稱之為「計劃性細胞死亡」。為了細胞的健康,我們先看看細胞的發電廠:粒線體,橢圓型的小小能量中心內含自己的DNA,一小股有限的密碼。當細胞分裂形成兩個新細胞(新生的過程),粒線體同樣從細胞核獨立分裂出來,一直分裂到新細胞有足夠的發電中心能供給每個細胞所需的能量。由於老化,粒線體裡的DNA出現錯誤或突變,有些對密碼整合造成重大傷害,最後停止製造新的粒線體。細胞少了能量的支撐就會死亡,結果不是組織停止運作,就是嚴重受損。例如,肌肉量隨著年齡下降,很可能就是因為這個機制。粒線體受損而造成的細胞死亡,似乎對老化比較重要,壓力因素還比不上。至少研究使用的老鼠身上是如此。《療癒步驟》從細胞層次冥想,創造健康生活:1. 擺脫心中對老化的恐懼,觀想有股開天闢地即存在的永恆能量流過全身。2. 用身體和意識輕鬆地擁抱這股能量,觀想能量觸及並刺激所有細胞。3. 觀想療癒能量進入細胞的發電中心,再深入到每個粒線體的小股訊息DNA。4. 請求訊息不再受到傷害。5. 多送些能量進入細胞,裡面有完整功能、完全整合、完整能力的珍貴密碼,供細胞再生。(本文摘自:從心靈到細胞的療癒,由橡樹林文化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3/4/117.html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