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五顏六色,也能用來幫助治病

五顏六色,也能用來幫助治病

以寶石來說,玉和水晶是最容易取得、也是最常被誇大神化的石材。根據古老的傳說,玉具有「祛邪避凶」的作用,這種為大家所認同的能量,讓人們將玉做成玉珮、玉盤、玉鐲等飾品或器具,隨身佩掛。電視、電影中常可見古代官帽或腰帶上配有玉石,殊不知官帽上的玉石正對印堂,腰帶的玉石正對神闕、氣海穴,可見古人即有養生之道;甚至,玉還伴隨人長眠地底,從出土的各種玉器製品可見一斑。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少不了「玉」的存在。因此,劉大元醫師就蒐集五種顏色色系(青、赤、黃、白、黑)為主的各種寶石,輔以科學的傅爾電針檢測數千人體質,再與不同顏色、質材的寶石、水晶一一比對,尋找對人類最有益的寶石,發現「玉」對人體的幫助最大。即然玉石、磁和顏色三者經我臨床驗證都對疾病有療效,便進而將不同質地和顏色的五色玉石分別嵌進負極磁中,以負極向玉石外側直接與病人穴道接觸的方式,整合出「磁、玉、色三合一療法」,的確展現了一加一加一遠大於三的療效。根據中國古老傳說,玉器具有「驅邪、避凶」的作用,用「玉」獨具的能量來趨吉避凶的事時有所聞;但用玉石的能量來治病的案例,卻未見任何具體文獻記載。「玉」既然具有如此好用的能量,如何運用玉石來趨吉避凶,進而達到保健養生與治療疾病的功效,絕對值得我們探討。對於各種寶石所具有的能量,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看法,對人體產生的效用也不盡相同。透過德國傅爾電針EVA(Electro-Acupuncture by Dr. Voll)的檢測,在數千人的體質比對中,選出五種對人體有益的寶石,其中「玉」是和人體最麻吉的寶石,由此可見「玉」的超人氣,絕對令人無法擋。(本文摘自:不一樣的另類醫學,由書泉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3/4/173.html

櫃姊的隱憂 蘿蔔腿與靜脈曲張

櫃姊的隱憂 蘿蔔腿與靜脈曲張

百貨公司週年慶打得活熱,櫃姊們為了衝業績,從早站到晚,也從早跑到晚,再加上平常的忙碌,可怕的蘿蔔腿也就在無聲無形的環境中,慢慢地「種」出來了,加上長時間站立易導致的靜脈曲張,更是櫃姊們的隱憂。可別看這些櫃姊們為了衝業績,各個使出渾身解術,有些績優櫃姊,一個月還可以衝上百萬元,但是高業績所付出的代價,卻是惱人的蘿蔔腿和靜脈曲張的隱憂。有位百萬業績的櫃姊表示,為了預防靜脈曲張,她天天穿靜脈曲張襪,也儘量在睡前,做些抬腿的運動,但就是難以持續。此櫃姊說,雖知道可以做些按摩或是瘦小腿的運動,但是每天從早忙到晚,回到家都累壞了,坐著會「黏住」,躺下就起不來了,怎麼還有力氣及時間按摩或運動,尤其是週年慶期間,年終獎金都靠這一檔,此時不衝更待何時,下班都累癱了,連搭個捷運都會打呼,要找時間做運動,更是難上加難。這總情形,也道盡了成千上萬櫃姊們的心聲。很多專櫃小姐最擔心的問題,就是─靜脈曲張的隱憂和難看的蘿蔔腿。整形外科醫師李鐵國表示,像因工作需求必須長時間站立的專櫃小姐,可以說是靜脈曲張的高危險群,避免的方式,就是平常一定要注意保養,儘量找時間坐下來休息,穿靜脈曲張襪和適度運動,如果情況已經有浮現出靜脈曲張的症狀,如下肢容易酸、麻、腫、脹,或是半夜易抽筋、雙腿易脹痛等,就要尋求專業治療。同樣的,蘿蔔腿的情形,也是最好能有預防的方式,例如適度的運動等,只是比較起身體其他部位,小腿部位多為肌肉組織,和其他部位多為脂肪相較,小腿是比較不容易瘦下來的部位,若要藉由運動來瘦小腿,除了更需要持之以恆之外,運動的方式和時間也都要有所選擇和節制,否則過多的運動,反而會讓小腿的肌肉組織愈形結實,更不容易瘦下來。除此,若要採取專業治療,李鐵國醫師建議可以選擇最新的射頻電波,利用電波來阻斷神經,達到永久治療的效果。射頻電波的原理,是利用高精密神經探測器進入小腿,刺激支配腓腸肌的神經,尋找出神經正確位置後,再以高頻電波加熱至80度,藉以產生微爆來阻斷神經,被阻斷的神經所支配的肌肉,因為無法接受神經刺激而逐漸萎縮,進而達到瘦小腿的目的。手術完成後,傷口只有針孔般大小,復原之後不會產生疤痕,恢復快速,一勞永逸,比較起傳統的小腿腓腸肌切除術和神經切除術,「纖纖電波美腿」更沒有副作用,已廣被整形外科採用。 但李醫師提醒民眾,平時的保養與適度的休息與運動才是擁有美腿的最佳做法。

調整內分泌 向生理期水腫說掰掰

調整內分泌 向生理期水腫說掰掰

「聽說減重跟生理期有關係,這是真的嗎?」,坊間盛傳所謂生理期減重法,使得許多女性都很關心到底生理期跟減重這兩者到底有什麼關係。根據婦產科醫師表示,過度肥胖體質的女生經常伴隨有生理期紊亂的問題,而內分泌失調也常會造成體重增加;說穿了,這兩者不但有關係,而且關係可大的哩!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張致遠醫師說,滿多女性都曾感受過月經來臨前一個禮拜食慾突然變好以及身體出現水腫的狀況。減重過程中如果不小心在這個時候吃多或喝多了,就會發現生理期後體重不但沒有掉下去,甚至數字還會往上爬。而這種種的表現有可能是受到內分泌波動影響。因為,女性的內分泌系統不但掌管生理周期的變化,也可能會影響到新陳代謝,其中,女性同胞最害怕的就是在經期來臨前一周所會遇到的坊間所說的「減重黑暗期」。這個時期不但身體容易水腫,而且食慾可能異常旺盛,常常讓想減重的女性們面對食物的誘惑只能舉白旗投降,甚至出現溜溜球效應,體重不降反升。張醫師表示,想要安全度過所謂的減重黑暗期其實並不難,只要能夠降低內分泌波動的幅度,自然有可能克服水份滯留機制還有食慾大增的症狀。 最近,在台灣有一類新上市的口服避孕藥,其成分中含有新一代黃體素,其特殊劑型的安排—24+4—標榜能讓抗礦物皮質酮效果延展,進而有效改善鈉水蓄積的相關症狀。此類避孕藥特殊的劑型配置設計似乎可讓改善水腫的效果幾乎延長至整個生理週期結束。此外,有臨床實驗證實,此類避孕藥也有助於改善與生理週期有關的身心症狀,包含嗜吃、身體水腫,甚至可以平穩情緒起伏等,對於促進生理周期之規律以及穩定荷爾蒙波動都有良好的成果。 除了「減重黑暗期」外,張醫師指出,對於有服用避孕藥的女性而言,月經周期的最後兩週「黃金期」也能藉由持續服用口服避孕藥,提供較長效性的內分泌平衡。對於新陳代謝速率的調整甚至皮膚油脂分泌的穩定多少有其正向的幫助。然而初次使用此類口服避孕藥可能會出現點狀或不規則出血,這可能是反映出女性體內賀爾蒙比例正在調節當中,並且子宮環境正在適應這個配方,算是正常藥物生理反應。當身體適應了這個配方,點狀或不規則出血通常會在1-3個月內好轉。 張醫師強調,有避孕需求且無使用禁忌症的健康女性皆可考慮與適合使用此類避孕藥。但須注意的是,在服用口服避孕藥前應諮詢婦產科醫師,而且少數人例如懷孕婦女、年齡超過35歲且有大量抽菸習慣者、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者、BMI大於30(過度肥胖)的女性,以及曾經有偏頭痛、血栓症與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則一般不適合服用口服避孕藥。張醫師也提醒,雖然口服避孕藥能夠改善水腫問題,但仍須配合適度的運動及飲食控制,才能維持苗條的體態。文章出處  http://www.wewomen.com.tw/blog/doctor_article.asp?dataId=645

糖尿病防治之道 讓你遠離三多症狀

糖尿病防治之道 讓你遠離三多症狀

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第四位,這是一種慢性代謝疾病。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 黃信揚醫師說明,在正常情況下,身體會自動將吃進去的醣類飲食(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包括:糖、澱粉和纖維質)轉化為葡萄糖,藉由血液運送至身體各部位,成為身體的熱量、養分。然而,血液中的葡萄糖必須透過胰島素(胰臟β細胞製造的一種荷爾蒙)的幫助,方能順利進入細胞。胰島素一旦分泌不足或作用不良,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不能進入細胞,留置在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超過180mg/dl時,葡萄糖就會經由小便排出,形成尿糖,即稱為糖尿病。胰島素分泌不足對人體影響甚鉅,除了引發糖尿病,也會促使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素代謝異常。長期高血糖和代謝異常,勢必破壞體內大小血管與神經功能,進而產生各種無法修復之併發症。目前對於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主要是測量血中葡萄糖的濃度,若空腹八小時以上血糖超過126mg/dl,或任何時間血糖超過200mg/dl,並伴隨吃多、喝多、尿多,就是糖尿病。危機四伏的併發症與三多症狀黃醫師表示,併發症分急性、慢性兩類,急性併發症包括:酮酸中毒、低血糖昏迷或高血糖昏迷;慢性併發症則有:腦中風、心肌梗塞,足部、眼睛、皮膚、腎臟、神經病變等。糖尿病友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由於高血壓與糖尿病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兩者合併時,更易增加併發症發生機率。黃信揚醫師呼籲,糖尿病友務必嚴格控制血壓,目標為收縮壓小於130mm Hg、舒張壓小於80mm Hg,嚴格的血壓控制所獲得的保護作用,遠比血糖控制還大。糖尿病症狀為何?東基社區健康部門孫宜珍督導說,多數病人在發病初期並無特殊症狀,許多病患經由例行健檢,才驚訝的知悉自己得了糖尿病。若不積極診治,病情勢必日益加重,伴隨而至的症狀,最顯著的就是三多:吃多、尿多、喝多(中醫稱糖尿病為消渴症)。另外,疲倦、視力模糊、體重減輕、四肢無力、傷口難癒合、皮膚病變、易感染、女性外陰部搔癢等症狀,也可能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本文作者/吳方芳;本文轉載自「宇宙光Cosmic Light」雜誌2008年八月號第58~61頁「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落實防癌三寶 實踐健康城市

落實防癌三寶 實踐健康城市

依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統計顯示,癌症已連續36年蟬連臺北市10大死因榜首, 97年臺北市民癌症死亡人數共4,467人,平均每1小時58分鐘就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死亡者平均年齡為69歲,較全國高2歲。另根據2009年8月康健雜誌針對全臺25個縣市舉辦健康程式-防癌力調查,從「生活型態」、「菸害防制」、「癌症篩檢」、「檳榔防制」等四大面向共21個指標等方面,檢視縣市防癌力,其中臺北市在四大面向的總積分最高,為最佳防癌城市,且連續3年蟬聯《康健》全臺民眾最想居住的城市第一名,亦是老人最想居住的城市。為使臺北市的防癌力可以日益增進,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進一步檢視臺北與東京都防癌力的差異,委請臺北教育大學黃雅文教授進行「臺北市和日本東京都癌症防治成果比較」研究。該項研究乃依前述康健雜誌評比防癌力的調查項目為基礎,結果顯示:一、在生活型態面向:臺北市男性BMI指數(24.0%)、東京都(25.3%)。臺北市生活壓力指數於為11.5%,東京都則為70.4%。二、菸害宣導面向:臺北市女性吸菸率4.8%,東京都則為13.1%。三、癌症篩檢:臺北市過去一年曾做過四種癌症篩檢之一的比率有42%,東京都一年內曾做過檢查的比率子宮癌為11.9%,乳癌為7.6%,大腸癌為16.3%。由以上三項指標的資料顯示,臺北市的防癌力優於東京都,惟對於第四個指標檳榔防制,食用致癌物檳榔的情形在日本非常少見,此項指標日本優於我國,因此檳榔防制是未來我們要繼續努力的方向。這項研究還發現臺北市民自主管理健康的認知與行為相當高,例如:近三成的人每星期運動5天以上,為全臺最高;嚼食檳榔人口全國第二少;會自行去做癌症篩檢的比例全臺第3名,其他各面項指標排名皆在前段班;再加上本市獨創「市民健康卡」做篩檢集點數換健康,宣導「多用健康卡,少用健保卡」,執行成效顯著;並且辦理創意行銷來宣導癌症防治,例如:透過志工、職場健康促進、社區健康營造、電子媒體、網絡等進行健康傳播,臺北市民的防癌認知和篩檢率都較往來提高。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這次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臺北市平均餘命為81.87歲(內政部統計處,2009),相較於日本的高齡82歲(世界衛生組織,2009)其實是非常相近的,因此從癌症預防的角度延長國民健康壽命為近年來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已經有研究證實透過早期篩檢對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分別降低60-90%(3-5年)、21-34%(1-2年)及33%(1年)之癌症死亡率。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院(AICR)在今年2月發布的《癌症預防的策略與方法》報告指出,從政府到家庭等社會各階層都應將癌症篩檢及預防,做為衛生政策優先考慮的事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再次提醒市民落實防癌三寶:不吸菸、不嚼檳榔、定期癌症篩檢,健康又長壽!

你家孩童是「懼學」還是「拒學」

你家孩童是「懼學」還是「拒學」

不上學的孩子代表了異質性相當高的一群兒童青少年,若僅僅以中輟標定他們,實在失之過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林亮吟表示,根據臺北市東區特教資源服務中心(96學年度下學期)對臺北市國小、國中、高中262所學校調查顯示,共有近200名未上學的學生,其中過半數均未就醫,符合懼學症篩檢標準者有90人,曾就醫評估者有59人,診斷包括懼學症、憂鬱症、焦慮症、畏懼症、妥瑞氏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亞斯伯格氏症等。未達懼學症篩檢標準者,就醫人數更少,這個數字代表有嚴重懼學或上學困難的孩子不是少數,有懼學或拒學情形的孩子可能更多。林亮吟說,國內目前還沒有精確流行病學調查,來了解這個疾病的現象;許多長期懼學、往後衍生成拒學的兒童與少年,需要有特教與輔導系統介入,也需要精神醫學確切診斷,以了解這些兒童與少年的問題與困難。林亮吟指出,初期即使教育與輔導介入發揮成效的個案,也需要持續支持與追蹤輔導,以確保其長程適應穩定與復原。嚴重個案則需深入評估其心理問題與行為模式,並了解家庭對其問題的態度與因應方法。這些兒童拒學的現象包括:逃避與學校有關的負面情境與經驗(學校環境、老師與同學),逃避學校內令其嫌惡的評量與評價的社會情境(如考試、報告、社交),拒學為其尋求重要他人關注或注意的方法之一(黏人、以上學與否來挑戰大人),生活樂趣來自沉溺於學校以外的活動或情境(如打網路遊戲、網路交友、電視等)。林亮吟提醒,為改善其症狀與適應困難,需要多重專業與家庭配合,包括整合對學員情緒行為疾患的了解到特殊教育課程中,協助建立對兒童青少年疾病復原更有幫助師生互動關係,家庭也應避免歸罪孩子、責怪自己或逃避問題,積極參與治療,學習壓力與危機處遇的支持,並與教育以及醫療團隊成為相互支援的關係,才能幫助這群兒童與少年,降低情緒行為所帶來的障礙,並確保他們永續發展與成長。

化妝品中的香味,是頭披著羊皮的狼

化妝品中的香味,是頭披著羊皮的狼

在選擇個人清潔用品時-譬如肥皂、洗髮精、髮膠、體香劑,你的選擇有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不幸的是,我們對於美麗迷人的追求,經常會傷害自己的身體。絕大部份廣受歡迎的化妝品,其實都充滿著人工顏料、人造香味、石化製品、乳化劑、防腐劑和溶劑。各種化妝品裡含有八百五十餘種有毒化學物質。一般來說,在化妝品和個人清潔用品裡,最常見的防腐劑就是咪坐丁尿素(imdazolidinyl urea)和尿素醛(diazolidnyl urea)。這兩種化學物質不但都有毒性,並且還會引起皮膚炎。此外,當溫度在攝氏十度以上時,這兩種化學物質還會釋放出甲醛(formaldehyde)。研究顯示,甲醛是一種致癌物質,也就是說會引發癌症。化妝品中的人工香味,同樣會引起許多健康危險。一般來說,單一的「香味」就可能含有四百多種不同的原料,這些原料絕大部分都是石化製品。根據醫生分析觀察,暴露在這些人工香味裡,有可能會傷害中樞神經系統、引發沮喪、過動、過敏、無力、頭痛、頭昏眼花、發疹、色素沈著、咳嗽、嘔吐和皮膚發炎。「香水和古龍水所使用的化學物質,有高達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來自石化製品!」我經常向人解釋香水、古龍水以及其他芳香產品,其中許多原料都是石化工業副產品,這些副產品由於無法使用在運輸工具上,因此只好用來當作「美容」產品。我經常鼓勵別人暫時遠離所有芳香產品。每當人們遠離芳香產品幾個月後,我還沒有看過任何人會再覺得這些香味迷人。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自己’過去深愛的香水,如今聞起來卻像殺蟲劑或防蚊液。由於我已經多年未曾使用任何芳香產品,因此每當我聞到香水或古龍水時,總會覺得別人是把殺蟲劑噴到自己身上。許多人則是喜歡使用嬰兒用品,他們認為嬰兒用品應該比較天然、比較溫和、比較適合敏感肌膚。但是最近研究發現,在嬰兒洗髮精和潤髮乳裡,其實含有大量的1,4二養陸圜。對動物來說,這種化學物質屬於致癌物質,因此也有可能會威脅人體健康。(本文摘自:米謝爾醫師四週排毒聖經,由山岳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1/2/200.html

多喝水、不憋尿 遠離尿路結石第一步

多喝水、不憋尿 遠離尿路結石第一步

泌尿道就像人體的下水道,是排泄系統很重要的一部分。「尿路結石」以往好發於中老年人,不過近年來,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出現結石的情形越來越多。 別小看泌尿道的小小結石,當結石掉到輸尿管卡住時,它可會讓人痛到在地上打滾,或是卡在尿道,使小便不通暢,也可能引起血尿或尿道感染,嚴重的話,結石堵在腎臟的出口,造成腎臟無法代謝而排出尿液,就是所謂的「水腎症」,甚至引起「尿毒症」。 陳景亮醫師與二位尿路結石的病友,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分享他們對抗結石的故事。 其中有位病友是一位廣播主持人,從小就不喜歡喝白開水,隨手都是一瓶飲料。只有生病必須吃藥的時候,才會配開水飲用。廣播現場節目一忙,也是動輒五、六個小時才上廁所,這樣的生活習慣,久而久之,就引發尿結石的危險。 這位病友常戲謔自己是「結石達人」,來自石頭的故鄉「花蓮」。 陳景亮醫師看診時,以影像檢查出在這位廣播主持人的泌尿道,看到多如繁星的「結石」,一點一點非常燦爛。 另一位病友是黃豆的擁護者,愛喝豆漿,也愛吃豆腐,幾乎天天來上一杯豆漿,餐餐都要有豆腐。他是餐飲業者,在高溫廚房工作,常常汗流浹背,水雖然也喝得不少,還是出現結石的狀況。他說,早在十年前,他就曾經兩度因為劇烈疼痛,住院打過尿路結石。而一再復發的病況,讓他長期活在血尿的陰影下。 日前,這位餐飲業者又尿出血塊,找陳景亮醫師診治,進行腹部X光與超音波檢查後,結果他的右腎幾乎快被腎結石塞滿,才決心手術取石。 陳景亮醫師面對門診病例數極高的尿路結石患者,總是苦口婆心地勸導病人面對惱人的泌尿結石,別無他法,就是改善生活習慣,多喝水,不憋尿。而且不要聽信坊間五花八門的排石方法,症狀出現時只有正確就醫,才是上策。

吃藥有用嗎?-談藥物在壓力管理的角色

吃藥有用嗎?-談藥物在壓力管理的角色

張小姐是個職業婦女,在婚姻裡總是感受不到該有的幸福。在家和萬事興的大帽子下,面對嘮叨的婆婆,儘管心裡抱怨,只能淚往肚裡吞;更讓她為之氣結的是,老公總是站在自己的媽媽那邊。然而作為一個媳婦,表現還算稱職,雖然內心著實不快,表面也平安無事。因為公司組織縮編,工作量倍增,張小姐漸漸感覺應付不過來,身心俱疲的她,除了疏於家事外,工作時則難以專心,頻頻出錯,在被主管約談後,晚上開始失眠。婆婆的嘮叨更勝以往,這時她轉向先生尋求慰藉,但得到的答案是為什麼只顧工作不顧家庭…終於,她來到精神科門診,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憂鬱症。張小姐怎麼了?真的得了憂鬱症嗎?需要吃藥嗎?如何解決她的問題?這個不快樂的婚姻對她的意義是什麼?要改善夫妻關係?如何改善?如何面對長期以來婆婆的嘮叨?現代的精神醫療能為張小姐做些什麼呢?生活中的壓力所在多有,適度的壓力能激勵人心,有時更能迫使生命成長,但若超過能應付的範圍,導致重大痛苦或能力嚴重受損,則可能形成所謂的「精神疾病」-從「睡眠障礙」、「適應障礙」、「心身症」,到「憂鬱症」、「焦慮症」(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嚴重者甚至出現「反應性精神病」。有的人為了應付壓力,轉而以酒精或其他毒品來紓解情緒,結果則是短暫的快慰掩蓋了長期濫用或成癮的危險性。如果壓力是導致精神疾病的元兇,學會處理壓力是否才是治本之道呢?臨床上常見的情形是,病患知道要處理壓力,可是在還來不及反應的時候,事件如滾雪球而來,壓得人喘不過氣,在一陣接一陣的挫折感籠罩下,一種惡性循環已悄然成形-似乎,來不及 處理壓力。人都有因應壓力的本能,在與壓力掙扎周旋的過程中,到達某種失衡狀態時,可能選擇尋求醫療的協助。如果此時,藉著先改善症狀,爭取機會使有時間與能力學習壓力管理,可不可能也是一種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精神醫療似乎可提供這個機會。有些藥物能提供及時與必要的協助,如助眠劑、抗焦慮劑或抗憂鬱劑等,針對不同的病因、症狀、及對生活功能的影響程度,決定使用的劑量及使用多久,兼顧藥物作用與副作用的平衡,逐次調整藥物的使用,甚至可以完全停藥。在此期間,精神症狀已獲得部分控制,也比較容易學習壓力管理。壓力與問題絕對不可能因為幾顆藥丸就完全改善,卻可能因為這些藥丸,讓人站在比較容易越過障礙的平台。有許多精神疾病容易慢性化或有復發傾向,需較長期使用藥物治療,有的則是數週至數月的療程即可,端賴藥物所爭取的時間裏,壓力管理的能力增進了多少,壓力解決了多少。更好的情形是,經過評估發現,其實根本毋須用藥,僅需一些簡單的指導或較單純的認知行為治療處置,即可增強其壓力適應的能力,這也是精神醫療可以提供的治療模式。精神疾病的成因涵蓋生物、心理、社會或靈性層次,也包括不同的潛在因子、促病因子與惡化因子。精神醫療的處置,需要根據這些因素來評估與診斷,並為病患量身訂做治療計畫,排除相關器質性因素(因生理疾病或其他藥物或成癮物質所誘發),施以個別化的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自律神經調節法、各種形式之心理治療等)。表面上因為壓力所造成的疾病,藥物佔有一席之地,卻絕非治療的全部。(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 主治醫師 鐘國軒)

消化內科專欄-A型肝炎

消化內科專欄-A型肝炎

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三條規定,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A型肝炎病毒為腸病毒72型,是一種核醣核酸 (RNA)病毒,大小為 27 nm。人類是唯一的宿主。A型肝炎是一種傳染性極高的疾病,潛伏期約15-150天,平均28-50天(2 - 6星期左右),兒童的潛伏期更長。 A型肝炎主要經由糞-口途徑傳染,例如接觸到A型肝炎病人排泄物污染過的食物、未經徹底煮熟的飲水、生食受污染的海產(特別是貝殼類海產);絕少由血液傳染,因經口傳染所以不小心可能會爆發大流行。A型肝炎病毒在發病前7-10天至發病後一星期間,會被排泄在糞便中;因此病人在發病前,即在潛伏期間,就已成為感染源,會把病毒傳染給周圍的人。 初期症狀有感冒、發燒、肌肉痛、腸胃炎、噁心、嘔吐、厭食、倦怠、黃疸、小便成紅茶色、上腹部疼痛等。6歲以下兒童,感染A型肝炎通常是沒有症狀的。 A型肝炎只有急性,不會變成慢性肝炎,且絕大多數會自然痊癒,只有極少數(0.1-0.5 %)可能發生猛爆性肝炎。診斷最主要是依據感染患者之抽血檢驗血清轉胺(GPT)數值升高及A型肝炎M型抗體 (IgM anti-HAV)。成年人多數患者病癒後會產生終身免疫性抗體,可一輩子保有抵抗力,而不會再被感染。 A型肝炎並無特效藥,只有支持性療法,多休息且注意營養。症狀顯著之患者,如持續噁心、嘔吐、厭食、嚴重黃疸者,則需住院治療,以維持體內水分、電解質、血糖的平衡,並觀察是否可能發生猛爆性肝炎而有生命危險。 預防A型肝炎病毒感染乃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居家環境須具備符合衛生條件的供水設施和排污系統,飲用水須煮沸;因A型肝炎病毒能在冷藏環境之下生存且對熱穩定,所以須加熱至100℃ 5分鐘才可以殺死(尤其是海鮮類)。不要忘記在上廁所或處理可能受污染的物品後和在處理食物前,必須清洗雙手。 另外接種A型肝炎疫苗可提供長久保護的預防辦法。全程接種共兩劑,分別是第0個月及第6-12個月之間,採用肌肉注射方式。A型肝炎疫苗可與B型肝炎疫苗和其他疫苗同時間接種。  (本文作者 / 北醫附醫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張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