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激廋男、蝴蝶女,可能是體內酸性廢物導致

激廋男、蝴蝶女,可能是體內酸性廢物導致

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及神經系統分布全身、聯繫內外,這就像是網際網路般將人體的各個部位聯繫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人體表面的皮膚、肌肉,一直到內部的器官、骨骼,每個部位都受到血液、神經的滋養與支配。因此當血液循環系統及神經系統受到酸性物質的阻礙而不順暢時,就會使人體的各個部位得不到營養供給及新陳代謝,進而引發病痛,危害健康。排酸療法與西方醫學的主要差異之一,就在於它對於病人進行的是全身調理而非局部治療。排酸療法是透過排酸棒將震壓的力量作用於病人的全身體表,以刺激他的皮膚、肌肉、神經及血液循環系統,促使體內廢物加速代謝並使傳導機能趨向正常。透過針對這些系統由外而內的影響,可以提升人體的自癒能力,進而調節身體健康至平衡狀態。所謂的排酸療法是利用排酸棒震壓全身肌肉,消除累積於體內的酸性廢物,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全身循環;同時刺激神經,使神經信號傳遞順暢,進而能使肌肉張力正常,恢復正常骨架,使內臟不受壓迫,功能正常。簡單的說,就是加強代謝,恢復身體健康的狀態。當然排酸也不是包醫百病,但只要是屬於酸過多的病(並非酸中毒,而是體內酸性廢物過多),效果往往是立竿見影。震法與壓法是排酸最重要的手法。所謂的震法就是傳導,壓法就是引導。震法主要是促使深層酸性物質分解或浮至淺層,同時刺激運動神經,使肌肉鬆弛(例如施氏緊繃症-有這種問題的人,體型偏瘦,肌肉較硬,但沒什麼力量,且無論怎麼吃都無法增胖。此外,還經常會感到全身疲勞,身體覺得緊緊的,不自在)。至於壓法,主要是促使淺層酸性物質分解,同時可刺激感覺神經,藉由反射弧而使肌肉收縮(例如施氏肥胖症-有這種問題的人,體型肥胖,尤其是軀幹與上肢的上臂及下肢的大腿部分。觸摸時,會發現這些部位的肌肉摸起來特別軟,感覺裡面好像裝的是水,不像肌肉般結實,而且肌肉力量差,經常容易感到疲勞。它通常會出現在女性初經之後,因為此時女性的內分泌容易失調)。所謂「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自古至今的醫學都強調運動的重要性,然而,沒有一種運動能夠真正地運動到身體的各個部位。而排酸療法則可以說是一種被動式的全身運動,透過排酸,可以使全身上下的肌肉都得到充分的運動,除了能夠加速病人的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提升心肺功能外,又不會對病人的肌肉或關節造成運動傷害。(本文摘自:排酸療法,由書泉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5/5/167.html

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救星

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救星

大腸直腸癌一直是已開發國家第二常見的癌症。在國內近年來常排名癌症死亡率與發生率第三名,並在民國94年躍升為所有癌症發生人數排名第2位〈共9,604人〉。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對腫瘤侵犯較深和局部淋巴結移轉者,則輔與化學治療以減少復發機會。 但是當大腸直腸癌已發生遠處轉移,而且手術無法將腫瘤完全切除時,則後續的化學治療和標靶治療就顯得相當重要。特別是最近十年新的化學藥物的研究和發展,已能經將傳統認為只剩平均半年存活時間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利用化學藥物新的組合與治療順序,延長到接近二十月的存活時間。如果更積極於第一線或第二線合併標靶藥物-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與化學藥物,治療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則可以延長存活時間平均超過兩年。 不過,因為大部分的好成績是出自臨床試驗中精挑細選的病患接受治療後的報告,所以實際化學和標靶治療併用在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效果,則待日後更多追蹤與報告驗證。 最近就有一篇在臨床腫瘤醫學雜誌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發表的文章,非常值得參考。報告的內容是標靶藥物-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於美國FDA核准上市使用後,從西元2004年二月到2005年六月之間,在美國49個州使用的觀察性報告 (簡稱BRiTE)。總共1953位過去未曾接受治療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第一線接受標靶藥物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併用化學藥物治療,並同意加入此觀察性研究。因為此觀察性研究並無其他任何限制條件,所以最能反映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併用化學藥物治療在真實世界中使用的效果和安全性。 初步的結果顯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第一線接受標靶藥物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 併用化學藥物治療,可以維持平均10個月不惡化,整體存活時間中位數則高達25.1個月。 更進一步分析,患者在治療中如果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發生惡化,需要調整化學與標靶藥物治療時,後續處方是否持續合併使用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也會獨立影響患者的整體存活時間。即持續合併使用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患者整體存活時間中位數有31.8個月,不持續合併使用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的患者整體存活時間中位數僅有19.9個月。 由此可知,不但在第一線或第二線合併標靶藥物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與化學藥物,治療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可以延長整體存活時間,而且當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發生惡化,需要調整化學與標靶藥物治療時,後續處方持續合併使用單株抗體血管新生抑制劑 ,也能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時間。本文作者:台北榮民總醫院  大腸直腸外科 主治醫師 王煥昇

上班族輕忽膽固醇 親友急診才知嚴重性!

上班族輕忽膽固醇 親友急診才知嚴重性!

上周鋒面通過又讓氣溫急凍!這種忽冷忽熱的天氣,讓不少年長者及政商名人因心肌梗塞送急診。不過,榮新診所家醫科何一成醫師觀察發現,親友長輩掛急診也讓不少年輕上班族警覺到健康的重要性,紛紛前往家醫科檢測膽固醇!加上部分公司健診結果出爐,不少上班族健康指標滿江紅,使得近日因膽固醇過高的求診案例增加近二成。何一成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膽固醇超標看似沒有「立即」的危險,也因此不少上班族就仗著年輕有本錢亂吃,長期高油高糖飲食的結果,一旦心肌梗塞往往就無法挽回。何醫師提醒,上班族日常就應該對自己的健康保持警覺,膽固醇是否超標其實有跡可循,有四個徵兆可以提供參考:第一,飲食失衡:如果每日飲食都有牛豬羊的肥肉、內臟以及油炸食物的蹤影,蔬菜水果攝取又不足(女生少於5個拳頭,男生少於7個拳頭),造成體內脂肪量太多、每日纖維攝取卻太少,就要小心膽固醇飆高!第二,運動太少:平常走路上下班、爬樓梯、做家事都算是運動,如果每天運動少於30分鐘,膽固醇囤積的風險就大大提高!第三,家族遺傳:只要家族中有一位以上發生高膽固醇、早發性中風或心肌梗塞(男性小於55歲、女性小於65歲),就要小心自己是否有家族遺傳,許多年輕苗條的女性膽固醇會過高,通常就是家族遺傳因素!第四,肥胖問題:BMI值大於24就是過重,大於27就是肥胖,一旦屬於過重體型,膽固醇過高的機率就開始上升;如果是肥胖體型,那就更難逃避膽固醇超標後可能的後遺症! 林口長庚醫院姜倩玲營養師表示,飲食改善是降低膽固醇的重要方法,但是也必須「吃對食物」!蔬菜水果是降膽固醇的重要食材,因為其中的膳食纖維可以與膽固醇結合並排出體外,因此高纖食物的攝取絕對重要!此外,東方人常吃的豆類製品也是很好的食材,研究證實每天攝取25克的大豆蛋白(約兩瓶450ml的盒裝豆漿),搭配低脂飲食可以降低體內膽固醇。不過,營養師提醒,購買時最好選擇低糖或無糖的高纖豆漿,此外,挑選取得健康食品認證,在瓶身有小綠人標章的品項,在食品安全上也較有保障。 姜營養師也分享幾個飲食撇步,例如:早餐飲料由奶茶換成低糖高纖的豆漿、朋友聚餐捨棄麻辣鍋改成日式小火鍋,都能協助改善膽固醇的堆積。想要檢視降膽固醇的飲食改善是否有效,何一成醫師建議,應該透過門診的檢查切實掌握自己的健康,一旦有膽固醇偏高的問題,還是要三個月一次定期回診直到穩定控制,才是善待自己的作法。

你的心情起伏 決定於體內「血清素」的多寡

你的心情起伏 決定於體內「血清素」的多寡

WHO世界衛生組織曾經預言,廿一世紀人類的三大疾病將會是癌症、愛滋病和憂鬱症。憂鬱症是最容易被忽略,卻也最需要被關心和預防的疾病。壓力的來源複雜,通常和吃什麼無關,但科學證實,情緒處理的能力與飲食卻是有關的。和身體的健康一樣,精神也是需要保養,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說明,營養雖然不能解決現實的困難,卻有助於安撫心情,減少焦慮,增加「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抗壓能力。另外長期憂鬱症所造成的茶飯不思,終究也會有「營養」方面的顧慮。張靜芬進一步表示,使心情快樂的元素是血液中的血清素,它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細胞之間相互通信的化學分子。研究證實,血清素減少時,會出現退縮、悲觀、鬱悶、失眠、記憶衰退等現象。目前治療憂鬱症的抗憂鬱劑幾乎都是針對血清素,增加血清素分泌或提高血清素在神經突觸的濃度,達到鎮定情緒、解除焦慮的作用。食物裡面並沒有血清素,但是具有促進血清素分泌的成分!午後享受一杯花茶,焦躁減少了,多了愉悅感;還有睡前一杯溫牛奶,有助安眠,都是很多人的經驗。可以增加血清素的食物,大部份是含有較多的色胺酸。色胺酸是一種胺基酸(蛋白質的組成元素),在身體內可以轉化血清素,這些食物有牛奶、乳製品、五榖雜糧、蛋、雞肉、牛肉、堅果類、海帶、香蕉等。這說明為什麼嬰兒飢餓時會哭鬧、大人飢餓時會脾氣暴燥,因為食物不只讓人吃飽而已,還提供製造血清素的原料。張靜芬解釋,營養素有助於對抗壓力,但處於壓力之下的人卻很少會想好好的吃個飯,更不要說是注意營養均衡。長期的憂鬱或厭食所造成的飲食偏差和營養不良,也會再加重情緒低落的惡性循環。有實驗發現,憂鬱症患者體內的ω-3必須脂肪酸的濃度低於正常值,因為這種脂肪酸對於維持腦部的正常功能很重要,在補充ω-3脂肪酸調整飲食之後,憂鬱症患者的焦慮、睡眠問題、沮喪及自殺的傾向等,都明顯減輕。同樣的,與神經系統息息相關的維生素B群影響神經的健全甚鉅。葉酸(維生素B9)若缺乏,對於腦神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會導致腦神經傳導物質的減少。菸鹼酸(維生素B3)若缺乏,會導致腦部受損,產生易怒、血壓升高、緊張、失眠等反應。維生素B1、B2一起作用,讓色胺酸轉換成菸鹼酸,對於維持人腦神經功能正常運作極為重要。維生素B6是蛋白質代謝過程中的輔?,缺乏時,色胺酸就無法轉變血清素。缺少維生素B12會引起神經病變,也與憂鬱症有關。還有,維生素C也可以抗壓。體內抗壓荷爾蒙腎上腺素即來自於維生素C的轉換,因此當體內的維生素C充足,抗壓能力就會較佳。憂鬱症患者不僅需要即時的藥物治療還必須在均衡的飲食上再加抗壓力的維生素來輔助。張靜芬提醒民眾,礦物質也有舒壓效果。攝取足夠的礦物質鈣、鎂、鋅、硒,是維持肌肉收縮放鬆、神經傳導及心臟正常律動的必須元素,對於穩定情緒具有相當的功效。

平均每2小時27分鐘 臺北市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平均每2小時27分鐘 臺北市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

去年準內政部長廖風德在入閣前夕因心臟病猝死,由於生活型態改變與飲食西化,心血管疾病已為國人十大死因中最主要之慢性疾病。臺北市88年平均每3小時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至97年已升高至平均每2小時27分鐘就有1人死亡。近十年來臺北市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占當年死亡人數的比率皆約為22%左右,在十大死因中僅次於惡性腫瘤;97年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36.6人,較88年增加24.9%;剔除人口結構老化影響後,標準化死亡率為81.6人,較88年減少17.5%;由近十年資料觀之,臺北市心血管疾病粗死亡率逐年增加,標準化死亡率卻持續減少,與人口老化有密切的關係。依心血管疾病型態觀察,臺北市97年心臟疾病粗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76.7人最高,腦血管疾病45.7人次之,與十年前比較,心臟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增加41.8%、50.4%,惟腦血管疾病較88年略減0.3%;剔除人口結構老化影響後,心臟、腦血管及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皆較88年分別減少5.9%、33.9%及4.6%。依年齡別分析,近十年臺北市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高,但是各年齡層中僅24歲以下、25-44歲者死亡率較十年前增加,其中又以24歲以下增幅達90.8%為最大,心血管疾病對青壯年的威脅愈來愈大;各年齡層中,24歲以下、25-44歲壯年人口及45-64歲中年人口皆以心臟疾病死亡率最高,且為十年來心血管疾病中唯一正成長者,其增幅分別為218.0%、76.4%及4.6%;65歲以上老年人口雖亦以心臟疾病死亡率較高,但其增幅卻遠低於高血壓性疾病的26.4%。依性別來分析,臺北市近十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中男性平均占6成1,女性僅占3成9;其中男性以心臟疾病死亡率最高,腦血管疾病次之,但與十年前比較,心臟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增加46.9%、46.7%,腦血管疾病反降低了0.4%;至於女性亦以心臟疾病死亡率較高,腦血管疾病次之,與十年前比較,則以高血壓性疾病增加56.3%最高,心臟疾病增加35.9%次之,腦血管疾病則略升了0.7%。臺北市97年心臟、腦血管及高血壓性疾病之標準化死亡率皆低於全國、高雄市;若與亞洲及歐美主要國家比較,臺北市心臟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僅高於南韓,低於日本、新加坡、英國、美國及德國;腦血管疾病臺北市則較低;高血壓性疾病臺北市僅高於日本及英國。整體而言,歐美國家因飲食及肥胖問題,致心血管疾病較亞洲國家嚴重。心血管疾病除與年齡、肥胖有密切關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患、吸菸者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除定期針對40歲以上市民辦理免費三高篩檢外,亦開設戒菸班及戒菸門診,並為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照護品質,更建構「臺北市心血管疾病防治網」,整合臺北市心血管疾病醫療照護資源,促進市民健康;同時並對市民宣導三少一多(少鹽、少油、少菸酒、多運動)、天天五蔬果(3碟蔬菜及2份水果)及男性腰圍應控制在九十公分以內、女性在八十公分以內的概念,期能降低臺北市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與死亡,讓市民活得更健康。

民間團體呼籲 菸品製造商及銷售商勿藐視台灣法律

民間團體呼籲 菸品製造商及銷售商勿藐視台灣法律

「菸害防制法」新制執法10個多月來,菸商屢屢違規,至今民間團體共檢舉74品項菸品的重大違規,惟目前大部分仍在調查階段,即使裁定要處分者,亦仍在行政程序進行中,未有菸商真正因違反「菸害防制法」而被罰款!今民眾爆料,台灣菸酒公司似自動將桃園國際機場排除於台灣領土之外,於機場免稅店大方賣起違反「菸害防制法」規定的菸品;另外,民眾還檢舉,免稅商店既不檢查證件,還鼓勵旅客踰越法律多帶免稅菸品入境!完全無視「入境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報驗稅放辦法」,年滿20歲的成年人入境、每人僅可以攜帶一條菸品之規定!民間團體鄭重呼籲,政府不應坐視菸品製造商及銷售商藐視台灣法律,應立即依法取締,勿讓桃園國際機場儼然成為無法可管的境外之地!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台灣菸酒公司繼之前於一般超商違規廣告展示大包裝菸品後,近期民眾更提供證據檢舉,該公司變本加厲在台灣境內的桃園國際機場推出「警圖淡化」的4個品項菸品,及印有「增產報國、愛用國貨」、「天葉稀少所以彌足珍貴…」、「菸草的原始芬芳…」等廣告文字的5個品項菸品,共計9個違規菸品品項,依法可處2,900萬元至1.45億元的罰款。姚思遠強調,「菸害防制法」明文規定菸品不得以任何形式促銷、廣告,否則可處500萬元-2,500萬元罰款;而淡化菸品容器上之警示圖文,則違反「菸品尼古丁焦油含量檢測及容器標示辦法」第5條第1款之規定,可處100萬元-500萬元罰款。台灣菸酒公司現在無疑把桃園國際機場自以為是的當作國境之外,製作與販賣一系列的違法菸品,政府應該確實查緝,不應讓桃園國際機場成為「菸害防制法」的大漏洞。另外,國際「菸草控制框架公約」(FCTC)明定,「各會員國應禁止或限制國際旅客購買或輸入免稅菸品」,台灣在94年1月14日立法院通過批准FCTC後,我們就有遵守該公約的義務,目前一條國產菸免稅店與市價差了250元,而進口菸則價差超過300元,政府萬不可放任免稅低價菸品的恣意流通,否則難免嚴重打擊增加菸稅、以價制量的菸害防制意義。消基會消費者報導雜誌發行人游開雄表示,依「入境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報驗稅放辦法」規定,年滿20歲的成年人,每人入境可以攜帶菸品一條;而國際上除了香港規定入境只准帶3包菸外,其他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泰國等大部分國家都是只准帶一條菸,這原本只是為方便入境旅客與菸害防制目的權衡下的一種做法;但事實上,入境台灣卻經常有人一次購買五條、甚至是十條菸品,而免稅店只顧做生意賺錢,不但知法犯法、更公然大力推銷,既不檢查護照也不管制數量,加上海關查驗鬆散,不但導致菸害防制節節潰敗、國庫嚴重損失更是違反世界潮流、忽視國人健康,民間團體不能不質疑此等輕忽放任的行為,並呼籲政府一定要徹底清查懲處,追究菸品製造商及銷售商的責任。游開雄進一步指出,「入境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報驗稅放辦法」規定,自用攜帶超過200支菸(一條),且未依法申報課稅者,海關可以直接將超量的菸品沒收,如果明顯有營利行為,依「菸酒管理法」第46條規定,可以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NT.20萬元-200萬元罰金;而免稅商店未查核購買菸品人身分,依「免稅商店設置管理辦法」第24條規定,予以警告並限期改正或處NT.6仟元-3萬元罰鍰,並得連續處罰,連續處罰三次仍未完成改正者,得停止六個月以下免稅商店業務之經營。游開雄指出,台灣菸品銷售量不斷上升,從93年的19億包到97年的22億包,這五年來既然成年人吸菸率下降,那是否就表示青少年吸菸率上升,若政府再「積極不作為」、「有法不執行」,任由菸商及免稅商店為所欲為,政府長期致力菸害防制工作及保護青少年免於菸害的政策,都將淪為空談!請政府務必立即依法查處,勿讓機場成為化外之地,貽笑國際。另外,近來發現部分媒體在報導走私菸品或菸品銷售等相關議題時,誤將菸品品牌名稱及實圖呈現,均屬觸犯菸害防制法之規定;謹請媒體朋友幫忙,在報導時所附的照片,不要出現菸品品牌及菸品標章,避免造成協助菸商廣告的結果。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陳曼麗表示,菸商居然在菸盒上打出「愛用國貨,增產報國」的廣告字樣,這真是荒謬至極的宣傳,第一,吸菸者雖然繳了菸稅及健康捐,但未來生病所需支出的醫療費用卻遠遠超過所繳的稅捐:第二,根據許多的實證研究顯示,吸菸會破壞精子品質,而女性吸菸易造成卵細胞病變,容易造成不孕症。所以,菸商的廣告根本是在誤導消費者,吸菸絕對不可能增產報國,只是遺害下一代!政府有責任制止如此離譜錯誤的廣告文字。陳曼麗指出,早在七年前(2003年),愛爾蘭就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實施百分百「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菸」的國家;今年7月,愛爾蘭政府更進一步禁止全國販菸場所的菸品展示,即使愛爾蘭國際機場的免稅店也不例外,出入境旅客只能憑藉菸品目錄購買菸品,而且須由店員協助取得;愛爾蘭成為世界第一個執行「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菸」的國家至今,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仿效,今國際機場不得展示免稅菸品的做法,勢必再度引起風潮,台灣政府應儘快修法跟進,才是維護國人健康的積極作為。義工李明依指出,雖然入境規定很清楚,一人只能帶一條菸,但有人說要買幾條都可以!我還不信,結果這次有民眾一次買了6條菸,免稅店不但沒有檢查護照及查驗買菸者的年齡,甚至還教導消費者說,「如果你不放心,我分兩袋且把提袋封口黏好,你提一袋,請你同行的人提一袋,帶進去不會有問題的!」這種公然教唆違法的行為,政府不當坐視不管!李明依說,過去進出台灣門面的桃園國際機場,總會看到菸品免稅店門口一堆店員「列隊叫賣吸引客人」的情況,這種行徑在台灣上演多年後,好不容易菸害防制新法的實施帶來了改變,沒想到不到一年,又是違法花招百出。現在小孩出國的機會多,不管是旅遊或遊學,有許多進出關的機會,難免會在免稅店到處逛,而台灣賣免稅菸的區域廣泛,小孩實在很容易接觸到各式菸品,而販售免稅菸品時根本不看證件,加上店員的推波助瀾,未成年人真的可能在機場買到菸品,免稅店這種只求賣菸牟利的做法,實在令人厭惡,而政府也不應只是要求民眾自律,而是要確實依法管制不法的菸品製造商與銷售商! 圖片(左起):終身義工-陳淑麗 / 主婦聯盟-陳曼麗 / 義工-李明依 / 董氏基金會-姚思遠 / 消基會-游開雄

「2009健康臺北城」 健康促進美麗人生

「2009健康臺北城」 健康促進美麗人生

公共衛生首重「三段五級」的預防,北市衛生局重視健康管理工作,除了推動成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定期健康檢查或癌症、三高篩檢外,更期待市民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以獲得健康及享受美好人生。98年8月康健雜誌針對全台24縣市舉辦健康城市-防癌力調查,從「生活型態」、「菸害防制」、「檳榔防制」、「癌症篩檢」等四大面向共21個指標檢視縣市防癌力。臺北市非常榮幸地連續3年蟬聯《康健》全台民眾最想居住的城市第一名,亦是老人最想居住的城市。在生活型態、各式癌症篩檢以及防癌力等方面,皆為全臺灣第一名健康城市。這要歸功於臺北市近幾年推行社區健康照護網、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實施前即率先實施無菸餐廳、鼓勵市民減重等之成效有關。北市近三成的人每星期運動5天以上,全台最高;嚼食檳榔人口全國第二少,僅次於金門縣;會自行去做癌症篩檢的比例全台第3名,各面向指標排名皆在前段班,使得臺北市成為最佳防癌城市。調查顯示,臺北在過去一年曾做過子宮頸癌症、乳癌、口腔及大腸癌篩檢比率為42%,與東京2006年調查一年內曾做過子宮頸癌篩檢比率為11.9%、乳癌7.6%及大腸癌篩16.3%,顯示臺北市在癌症防治的努力是有成效。依據研究調查顯示,透過早期篩檢對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直腸癌分別降低60-90%(3-5年)、21-34%(1-2年)及33%(1年)之癌症死亡率。北市衛生局秉持「篩檢服務到巷口」,在臺北市各個鄰里設置篩檢站,並結合民間節慶、公私機關特殊活動,提供無法到醫院健檢及偏遠地區的民眾,可近性與方便性的整合性健康篩檢服務,使市民逐漸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讓市民朋友都能夠體驗到衛生局「真心為您 轉角*遇見愛 篩檢服務到“巷口”」。為進一步強化市民自我保健的意識,衛生局96年7月開始推動的『市民健康卡』活動,希望利用此活動讓市民建立一個嶄新的健康及醫療觀念。當市民很認真地照顧自己的身體、做好自我健康提昇的工作,包括預防接種、癌症篩檢、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篩檢、健康講座及志工服務等,即可馬上獲得鼓勵,當收集足夠點數即可獲得免費的健康檢查(最高可得相當於1萬2千元之健檢)。請市民多多利用此創舉,可以及早發現疾病並提早治療,提升自我健康!為市民健康推動邁入國際化水準,衛生局91年起推動健康城市與安全社區,輔導內湖區、中正區於94年、97年通過國際安全社區認證。大安區、士林與北投區於95、96年加入健康城市聯盟。輔導3所學校(臺北市立成德國小、南湖國小及至善國中)通過國際安全學校認證。推動健康職場評核與認證,輔導324家職場參加,252家通過認證。衛生局努力提升所有市民的健康,除了讓患病的市民能獲得最好的醫療照護外,亦讓追求健康的觀念深植民心,讓促進市民健康的政策具體可行,讓臺北市成為一個真正的『健康臺北城』。

署桃醫院邀你一起響應「國際愛滋日」活出生命的色彩

署桃醫院邀你一起響應「國際愛滋日」活出生命的色彩

世界愛滋日的由來 世界衛生組織(WHO)明文規定每年的12月1日為國際愛滋日,其目的是為了鼓勵全球各國透過各種不同管道及方式,來對愛滋政策的發展、愛滋病疫苗的研究、社區愛滋之預防教育、感染者及病患之醫療照顧與支持等,能為愛滋這個現代醫學上尚須克服的疾病可以多盡一份心力。 署桃醫院本著愛滋服務精神,自民國九十一年成立『愛滋病照護中心』就積極服務愛滋、幫助愛滋,近年來在每年辦理國際愛滋日活動,就是要張顯院方接納愛滋服事弱勢族群的決心。今年11月27日在署桃醫院門診大聽特別舉辦『國際愛滋日-活出生命的色彩』活動,特別邀請7舍客勒KK樂團表演愛的流行音樂組合。在節目中介紹愛滋防治重要觀念,並透過跳蚤市場義賣,為無健保愛滋身份病患籌措醫療款項,所有的收入款項將納入社服室仁愛基金之愛滋病專戶,給予愛滋個案專款專案使用。院方也特別邀請萬能科技大學春暉社團及天使合唱團一起共襄盛舉,醫院挑旺對愛滋弱勢族群的支持行動,達到關懷弱勢、幫助愛滋、協助經濟困窘者得到醫院社服之幫助。會中特別展覽『空照家族』創作藝術展覽現場增添溫馨氣氛,此藝術得到美國CIVA-USA國際組織之認證,所有作品不販售只做公義活動,此協會將奉獻3幅作品做為義賣或摸彩贈送現場來賓。署桃醫院感染科:鄭舒倖主任表示,我國截至98年10月已累積通報18,098例本國籍個案,其中已發展為愛滋病例者共有5,981例;目前存活人數共計15,553例。在18098人中,已發病1/3,存活15438人中,桃園縣的愛滋病患約1982名,僅次於台北縣市,桃園縣毒癮者約佔全台1/2,是全國最多人數的縣市,愛滋受刑人在台灣約3000人,本院照顧台北監獄、桃園監獄、桃園女子監獄約佔20% 600人。除了定期為病人執行門診疾病診治外,還包括:送藥服務、抽血服務、衛生教育服務等。署桃醫院孫娜俐 個管師表示:個案管理成效:1.  有效提升按時就醫與服藥順從性達86.63%。 2.  增加提醒患者不涉及危險性行為的機會達88.94%。 3.  建立單一窗口方便連絡,病人的服藥副作用、心情、經濟困難、家庭問題能隨時予以協助。(189人次參與情緒支持與諮商治療) 4.  社服協助、關懷弱勢。(20人次獲經濟協助) 5.  成立病友團體與同儕志工培訓。(352人次參與病友團體) 匿篩與校園宣導成效:1.  匿篩達1800人。 2.  陽性37人都已妥善就醫。 3.  多為伴侶或自己涉及危險性性行為而來篩檢。 4.  以書面宣導與網路得知匿篩的消息者為眾。 5.  來檢民眾均獲妥善衛教諮商與書面參考資料。 6.  本照護中心積極參與校園與社區活動達28場次,其中6場社區及至弱勢族群中心服務,23場次邀請同儕志工現身說法,激勵校園及社區或醫院活動,使防治愛滋觀念深入校園及社會大眾。總計參與人數超過6500人以上,是成效最好的一年。 歡迎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透過署桃醫院關懷愛滋活動,讓社會大眾接納愛滋、預防愛滋。

共同打造台北市 成為健康城市

共同打造台北市 成為健康城市

現階段人口問題主要為不婚、晚婚、延遲生育及少子等現象,經濟、養育與教育問題是低生育率的主因,當前台灣婦女的總生育率已降至1.0人(10年前為1.7人),目前平均每名婦女只生1個小孩,這樣的生育率自然會使得每年的嬰兒出生數逐年下滑,少子化所衍生的勞動力將日趨負擔。如何建構完整之婦幼衛生保健服務體系,強化優生保健之知能,提供婦幼親善優質環境,進而促進健康,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積極推動優生保健政策之重要公衛工作。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基於「建構優質、健康生育環境」之目標,提供市民延續性、全面性、高品質的照顧服務,打造優質的健康照護環境,積極推動優生保健、周產期、新移民、婦女與人口政策等健康照護服務,並提供相關措施或費用補助,推動「母嬰親善環境」,全國首創率先制定「台北市公共場所母乳哺育自治條例」於98年6月29日市議會三讀通過,俟中央核定後正式實施。本市目前有16家醫療院所通過母嬰親善認證,落實母乳哺餵及準爸爸陪產政策及輔導完成公私立機構435家設立哺集乳室。針對新移民照護於各12區健康服務中心成立新移民支持團體、社區保健諮詢站、連結社區資源網路、提供衛生醫療外語通譯服務並製作多語版衛生保健教材等,以落實新移民及其子女多元化健康照護服務。為落實兒童早期重要發展階段預防保健與篩檢服務,衛生局於98年9月首創開辦「臺北市新生兒聽力篩檢推廣試辦計畫」,讓在本市出生之新生兒皆能接受聽力篩檢,截至10月31日止已有941位新生兒接受免費聽力篩檢,有11位未通過篩檢,均已協助安排接受確認診斷。更於86年研發「臺北市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期早期發現異常個案,獲得適時療育,減少遺憾;該「檢核表」後為各縣市沿用至今,成效卓著。近10年來,國人因慢性疾病死亡的人數逐年攀升,慢性疾病的發生,與個人健康行為具有相當高的相關性,為強化民眾保健意識,增加健康資本,守護自己的健康,另辦理「市民健康卡集點活動」,宣導「多用健康卡、少健保卡」的觀念。鼓勵民眾主動參加健康促進活動以累積健康點數換取免費健康服務,讓臺北市民成為自己健康的最佳守護者!截至98年10月31日止,總發卡量為26萬889張,總累積點數66萬1,576點,其中已有1萬5,790人持健康點數換取健康服務,希望民眾能多加利用及參與,以預防及降低健康問題的發生或惡化,進而提昇市民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達成公衛、醫療、民眾健康之三贏局面,使臺北市成為名副其實之健康城市。

增進偏遠地區醫療服務品質 11/18起展開鹿野鄉巡迴醫療服務

增進偏遠地區醫療服務品質 11/18起展開鹿野鄉巡迴醫療服務

每週三上午九~十二時在台東鹿野鄉瑞和村衛生室 提供家庭醫學科專科門診及預防保健服務唷!為增進偏遠地區醫療服務品質,使保險對象都能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由健保局指導、台東基督教醫院承辦的「鹿野鄉巡迴醫療」自本月十八號展開,每週三上午九~十二時在該鄉的瑞和村衛生室,提供家庭醫學科專科門診及預防保健服務。這是東基繼達仁鄉、延平鄉、大武鄉之後,第四個所承辦的偏遠地區醫療服務鄉鎮。 在健保局「九十八年度增進偏遠地區健保醫療服務計畫」四十六個實施鄉鎮中,台東縣佔了兩個,分別是鹿野鄉、太麻里鄉。人口總數超過有八千七百人的鹿野鄉,只有一間基層診所,當地衛生所又沒有醫師,是健保局認定的醫療缺乏地區。有四十五年山地巡迴醫療經驗的東基,積極爭取這項為偏遠地區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會。 「今天早上在村衛生室有台東基督教醫院的醫生來看診,有需要的民眾請帶健保卡來……」九點不到,東基的山巡車一到瑞和村衛生室,該村辦公室的廣播系統即刻放送提醒。由莊光輝醫師帶領的一組醫療團隊立時從山巡車卸下電腦、藥車等配備,依事先勘察的位置一一就定位。 一位獨居阿嬤記錯了時間,八點半就騎著腳踏車到衛生室等著要看診,發現衛生室沒人只好先回家,一小時後又再來。聽完阿嬤的陳述,護士小姐告訴她:「阿嬤,讓您走兩趟,不好意思,我們是九點才開始哦!」一位阿公以為是要打疫苗,聽完醫師的說明,才知道可以看病。一量他的血糖,發現超過標準值很多,因為他已領有糖尿病慢性處方箋,醫師趕緊把握機會衛教,告訴他按時服藥的重要性。當天就醫的民當有幾位是客家鄉親,山巡司機楊先生一口道地的客家話立刻派上用場。不但協助她們填寫資料,也用客家話與她們交談,讓她們倍覺親切。「在這兒看病,不用走去別的所在,方便啊!」一位阿嬷這麼說。 「第一天在瑞和村的巡迴醫療雖然只看了六位老人,但是醫療團隊到社區來,可免去當地民眾舟車勞頓之苦,也可提昇當地民眾就醫的可近性與方便性,這樣就值得了。」就是秉持這樣「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立院精神,東基也著手申請承辦太麻里鄉的巡迴醫療服務。這項在瑞和村衛生室開辦的巡迴醫療服務,免收掛號費,只收部份負擔,歡迎當地及周邊社區多加利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