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前十字韌帶斷裂

前十字韌帶斷裂

近年來,各類的運動風潮在我們社會已漸漸普遍。尤其是青少年與青年人口,熱衷激烈運動的比率也愈來愈高,在運動強度及速度日漸提昇之時,運動傷害發生的機率也愈來愈常見。大部分的運動傷害是可自己痊癒的,其運動傷害的程度都是較輕微的,然而有許多運動傷害是需要專科的醫師才能診斷出來。膝關節是最常見發生運動傷害的一個部位■ 膝關節構造膝關節的構造較為複雜;除股骨、脛骨及髕骨構成膝關節骨骼部分外,裡面還有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半月軟骨、內外側副韌帶與後外側韌帶。另有覆蓋於關節表面的透明軟骨。■ 前十字韌帶的功能前十字韌帶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一個重要構造,其主要功能是限制小腿骨向前移動。 維持膝關節穩定的一個重要的構造。■ 受傷機轉前十字韌帶斷裂常發生在運動傷害、摩托車車禍、和摔傷。受傷的機轉常是一個突然外力加諸於膝關節而致產生膝外翻、外轉、或過度伸直的扭轉,而導致膝關節內的前十字韌帶斷裂。■ 臨床的症狀受傷當時,約1/4的患者會聽到膝蓋裏面有斷裂聲,然後就發生劇裂疼痛而無法再繼續行動。伴隨來的常是膝部腫脹、膝關節無法活動、膝部不穩定(鬆脫或跑掉的感覺)、走路與上樓梯困難。受傷較嚴重的病人,可能會同時合併有半月板破裂、關節軟骨破裂、內側側韌帶斷裂或後外側組織等傷害。於急性期過後,約一、兩個月後,膝部腫脹會逐漸消退,走路也逐漸恢復正常。但是病人會發現膝關節鬆鬆的,前後搖晃,上下樓梯會明顯的有膝蓋跑掉的感覺,恐懼跑或跳,大腿肌肉也出現萎縮的情形。嚴重的前十字韌帶斷裂,將使許多籃球運動員無法再接受訓練或上場比賽。若未治療或保養,進入慢性期後,常因膝關節的不穩定,造成膝關節軟骨的磨損,進而造成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臨床檢查在理學檢查上,可發現膝關節不穩定並且有鬆動的情形,以 Anterior Drawer test或 Lachmen test檢查時,小腿會向前移位,如果大於一公分以上,通常表示已整條斷裂。(圖1) 若強裂懷疑前十字韌帶斷裂時,可已安排磁振造影檢查或關節鏡檢查,來確定關節內韌帶斷裂的嚴重度及相關周圍軟組織是否合併受傷。                    ■ 手術時機單純的前十字韌帶部分斷裂,小腿骨向前移位一般會小於1公分以下,可以用保守復健治療。目前對於部份前十字韌帶部份斷裂的病人也可使用在關節鏡熱收縮術來使其變得更緊。但臨床反應並不令人滿意。對於嚴重的前十字韌帶斷裂而造成小腿骨向前移位大於1公分以上、或者有合併其它韌帶或半月板傷害、或是活動力強的病人、或慢性前十字韌帶傷害而有膝關節嚴重不適之症狀等情況,則建議開刀重建前十字韌帶。■ 治療方式根據臨床經驗,只作韌帶斷裂處縫合,一般癒合能力不好,造成強度會有問題,無法維持膝關節的穩定度。因此目前多主張在關節鏡下作前十字韌帶重建術。開刀作前十字韌帶重建的方式,是重新作一條新的前十字韌帶,以回復其維持膝關節穩定的功能。目前開刀的方法是取適當的肌腱當移植物,在關節鏡下作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以膝關節鏡實施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中,所使用之移植体可分兩類:自体移植物及人工韌帶移植物。骨-髕骨肌腱-骨自体移植物,相當被廣為使用。因為兩端帶骨頭,移植物癒合良好。術後有機會發生前膝部疼痛,病人蹲或跪時常會發生酸痛,而感到某些程度不適。另外股四頭肌肌腱移植物則是另一個選擇。這是純肌腱的組織,可避免初期時候的臏骨疼痛。   人工韌帶可分為三大類,永久性假體韌帶(如 Gore-Tex, Dacron等),韌帶加強物(Ligament Augmentation Device)及架構式組織內生性韌帶(如Leeds-Keio Ligament)。使用人工韌帶,因為沒有摘取自身組織,因而沒有在摘取處引發合併症的缺點,手術時間因而減少,且無自體移植後,組織強度減弱的壞處。(圖3) 使用人工韌帶的病患,其恢復期短,很快可以回復運動,因此職業運動員較常使用。不過因斷裂比率相較自體韌帶高,所以術後不宜激烈運動。前十字韌帶手術是以「骨-髕骨韌帶-骨」移植來重建,以往是需要做關節囊切開術,打開膝關節再將「骨-髕骨韌帶-骨」移植到原十字韌帶的位置。本人所實施關節鏡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此項手術完全在關節鏡視下執行,不須打開關節囊,因此術後疼痛少、住院期短、恢復快、復健期短。至於手術中用以固定移植韌帶的界面骨釘,本人採用新的「生物性界面骨釘」。這是一種以聚乳酸所製成的植入物,已證實有高的物理強度,且可被人體吸收,沒有過去使用鈦金屬骨釘永遠在人體內的缺點。手術後,病人不須石膏固定,只要以一個『膝架』(knee brace)輔助固定即可,可以彎曲關節、也可下床行走。 對現代人而言,手術後恢復良好,恢復期短,很快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是我努力的方向。我相信,對需要重建前十字韌帶的病患,此項手術提供最好的選擇。結論:關節鏡下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是骨科近年來發展成熟度最快的開刀技術之一。手術時間短,傷口小,病人不舒服的程度可減至最低。術後如果加上積極的復健訓練,病人可在三個月恢復一般日常活動,6個月左右回復輕微的運動,9至12個月後可回復到受傷前的運動能力。但需使用膝蓋作急停及轉彎動作的運動,本人仍是不建議。如籃球、網球、排球 …等。

人工髖關節衛教Q&A

人工髖關節衛教Q&A

一、手術須住院多久?答:5-7天(必要時可延長)。二、多久可以下床?答:通常術後三天內即可下床,但仍會視病患情況決定。三、多久拆線?答:術後約10~14天,出院時會預約門診時間返院拆線;返家後傷口保持清潔乾燥,每天換藥一次即可。四、多久可以碰水?答:拆線後2-3天,只能沖洗勿浸泡傷口。五、手術後活動有無限制?答:巨頭型人工髖關節組沒有限制,但傳統及陶瓷人工髖關節組須避免上述之禁忌姿勢。一般術後4–6週須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行走,避免跌倒。六:手術後何時能開車、騎腳踏車、游泳及蹲下?答:約4~6週後可以開車,6~12週後可以騎腳踏車,傳統型人工髖關節盡量不要蹲;使用巨頭型人工髖關節者受限制較少,下蹲需3個月左右。七:雙腿間需要夾枕頭多久?答:約6週左右,若為巨頭組人工髖關節則不需夾枕頭。八:可以上下樓梯嗎?答:可以,需有家屬陪同或自己上下樓梯時需用手扶樓梯扶手,避免跌倒。九:如何使用馬桶?答:傳統人工髖關節建議使用馬桶增高器,若是使用家中馬桶,請注意:臀部須高於膝蓋儘量避免髖關節小於90度;巨頭型人工髖關節則不受此限。十、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患在置換半髖人工關節術後數月至數年間有髖臼磨損可能,因此建議須定期門診追蹤。十一、若有下列情形應立即返院:1. 傷口有紅、腫、熱、痛等發炎徵兆,或有滲出液、發燒及不明原因之過度疼痛時。2. 嚴重疼痛導致無法活動時。3. 因跌倒或挫傷而傷及髖關節時。

唾液分泌過量,屬氣虛體質徵兆

唾液分泌過量,屬氣虛體質徵兆

氣的生成來源可分三方面:一是承接自父母的遺傳,叫「先天之氣」,這與中醫管生殖的腎作用有關;二為飲食所轉化生成的營養物質,叫「水穀精氣」,這與中醫管食物消化吸收的脾作用有關;三是由肺吸入自然界的新鮮空氣,叫「自然清氣」。以上三氣通過肺、脾、胃、腎的綜合作用,結合起來就生成了中醫所講的人體之「氣」。氣的運動稱為「氣機」,以保持流暢為首要。氣的運動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個方面;升就是氣向上的運動,降就是氣向下的運動,出是氣向外的運動,入是氣向內的運動。當氣的升降出入協調平衡時,中醫叫「氣機調暢」,也就是俗話的「氣順」,只有運行流暢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當氣的運動不協調,或氣不順,就叫「氣機失調」。氣與體質的關係(1)氣虛體質與氣虛病證,氣虛是指氣的能量不足,也表現為氣在各種功能的不足。推動功能不足,就會使血液或津液的運行遲緩,而成瘀血或痰濕;亦可影響到人體的生長發育,或使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減弱。溫煦功能減弱,就會出現體溫偏低、畏寒、四肢不溫,進而致使血液和津液流動不暢,而成瘀血或痰濕。防禦功能減弱,則身體抵抗力下降,易感外邪而發病;或在發病後正氣不敵邪氣,致使病情由輕轉重。固攝功能不足,使氣不攝血,可導致多種出血症;氣不攝津,可導致多汗、多尿、口水多等症;氣不攝精,可出現遺精、滑精、早洩等。氣化功能減弱,物質和能量轉化作用就減弱。不過,氣虛體質與氣虛病證尚有程度之別,治療有難易之別。氣虛的調理當然以補氣為主,常用的補氣食物有:粳米、糯米、番薯、胡蘿蔔、香菇、大棗、蓮子、雞肉、鴿、牛肉、帶魚等;常用的補氣中藥有:人參、黨參、西洋參、黃芪、白朮、山藥、黃精、大棗、炙甘草等。(2)氣鬱體質與氣鬱病證,鬱即阻礙,氣鬱即氣的流動產生障礙,不能順暢運行,若嚴重到阻礙不通時,在中醫常稱作「氣滯」。我們不妨試想,當氣停留於某處不走了,久了自然會發脹,就像輪胎充氣便會發脹的道理一樣,於是氣鬱的特徵就是身體局部有脹悶或脹痛感,而且鬱滯的表現尚指心情上的鬱悶。氣鬱體質是生理上的偏差,氣鬱病證則是病理的狀態,質輕而證重,治有難易之分。氣鬱的調理當以行氣開鬱為主,常用的行氣食物有:大頭菜、洋蔥、橘等;常用的行氣中藥有;陳皮、青皮、佛手、香附、木香、砂仁、厚朴等。另外,以經絡調治來行氣也是個簡單易行的方法。(本文摘自:求醫不如求己,體質調理自己來,由臉譜出版社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i-nature.com.tw/articles3/4/252.html

天氣忽冷忽熱溫差大 男子火鍋吃一半心肌梗塞

天氣忽冷忽熱溫差大 男子火鍋吃一半心肌梗塞

入冬以後,天氣忽冷忽熱,早晚溫差大,光田綜合醫院最近接獲因心肌梗塞而就醫的患者估計超出平時就醫人數的三成!眼見強烈大陸冷氣團又要來襲,心臟內科黃炳賢醫師特別要呼籲民眾在氣溫急遽變化的季節,應注意保暖及身體狀況。日前沙鹿總院急診室來了一名胸痛的患者,這名57歲張姓男子表示當天全家人興高采烈的到麻辣鍋店吃火鍋,吃到一半時突然覺得一陣急遽胸口疼痛,家人緊急將他送醫院檢查。張姓男子表示自己雖然有點高血壓,但平時身體少有不適,加上很久沒到醫院做健康檢查了,因此一開始不太能相信自己是心肌梗塞,但經心臟內科醫師檢查發現病人出現典型激烈的心絞痛、胸口悶,透過心電圖與抽血檢查後證實他罹患的正是急性心肌梗塞,經醫師親切詳細說明後,家屬同意進行心導管的手術,將堵塞的血管打通,目前恢復狀況良好。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黃金時間為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患者在發作後的3~6小時內是救命的關鍵期,發作超過12小時以後才就醫,死亡率將達高達16%。所以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應把握黃金急救時間。醫師提醒心肌梗塞的臨床表現,一般為持續性的前胸部劇痛,病情輕微者,只是感到有點胸悶;嚴重者可能出現心律異常,並發生猝死或出現休克、心臟衰竭,甚至會導致死亡。病人胸痛是最常見、最明顯的症狀,此疼痛通常比一般心絞痛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導致病人反覆輾轉不安。而老年人由於心臟功能退化,如果再發生心肌梗塞,很容易引起心臟衰竭,臨床上更會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症狀。黃炳賢醫師另外提醒民眾,心肌梗塞常發作於吃飯時、飯後或情緒激動的時候,而氣溫驟降溫差大對心血管慢性病患者亦有潛在的危機,容易發生心肌梗塞與腦中風。有些是因為有家族心臟病史、也有的是因為老人家清晨起床或入夜時,沒有注意保暖,出現血壓突然飆高情況。在此建議民眾在寒流來臨時,不妨提醒家人於早晚外出多攜帶一件外套以保暖。若發現親友出現胸口悶、喘不過氣,合併冒冷汗、噁心等症狀,甚至第一時間昏倒或暈眩時,千萬不可輕忽,記得要趕緊送往醫院急診室,以免錯過救命的黃金時間。

腹痛嘔吐原來是「橫膈膜裂孔疝氣」非逆流性食道炎

腹痛嘔吐原來是「橫膈膜裂孔疝氣」非逆流性食道炎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胃腸肝膽科許丁壬醫師表示,55歲的李先生是個生活作息正常的上班族,不抽煙也很少喝酒;半年前,李先生開始覺得上腹部微微的不舒服,又經常會呃胃酸,這段期間李先生偶爾會去診所看診,醫生總是告訴他是胃食道逆流,吃些胃藥就會改善。李先生斷斷續續地吃了很多胃藥,但是症狀時好時壞,就是不能根治,直至一星期前,李先生開始感覺吞嚥困難,食物好像卡在食道下端很難下去,李先生緊張了!以為食道長瘤,所以趕快至該院胃腸肝膽科求診,經檢查確定是「橫膈膜裂孔疝氣」。許丁壬醫師表示,所謂「橫膈膜裂孔疝氣」就是分開胸腔及腹腔之橫膈膜有裂孔,導致在腹腔的器官經由橫膈膜的食道裂孔上移至胸腔內。上述案例,醫師為他安排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結果發現除了食道發炎外,他的胃有一部份往上翻,造成食道旁的疝氣,而內視鏡一直在疝氣內翻轉,很難到達胃的下半部和十二指腸,所以醫師認為這不是單純的逆流性食道炎,可能是更麻煩的橫膈膜裂孔疝氣,就馬上幫他安排照胸部X光,發現在他的心臟後面有個含有氣體和液體交界的疝氣囊,接著又做了上消化道攝影和電腦斷層,在確定是橫膈膜裂孔疝氣後,李先生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恢復情況很好,已可回到正常生活。許丁壬醫師指出,很多橫膈膜裂孔疝氣的人初期並沒有症狀,往往都是在接受胸部X光檢查或是照胃鏡時偶然發現;但是隨著疝氣的愈來愈大,就會慢慢產生症狀,病人可能會開始覺得上腹痛、飽食感,飯後會覺得胸口不適和呼吸困難,甚至嘔吐。如果疝氣器官發生扭結的話,可能就會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病人就會吐血、解黑便、肺炎、發高燒、休克,而危及生命。許丁壬醫師呼籲民眾,當有上腹痛、胃酸道倒流症狀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以為只是常見的胃酸逆流性食道炎。當經過初步治療後,情況仍沒有改善時,還是得接受進一步的胃鏡、胸部X光等檢查,以找出正確病因,得到適當的治療,大部份的病人只需觀察或藥物控制症狀即可。但在疝氣囊愈來愈大或病情愈來愈嚴重時,則建議做外科手術治療。

最高齡子宮內膜癌婦 跨海來台求醫

最高齡子宮內膜癌婦 跨海來台求醫

居住在大陸東莞,今年高齡92歲的林婆婆,本身有高血壓、心室肥大等慢性病史,並且長年抽菸、喝酒,也曾動過多項手術,包括剖腹產、髋關節置換術、腰椎骨折、雙眼白內障、盲腸炎手術等。今年五月開始陰道持續異常出血,經子宮內膜擴括術採取切片後證實為子宮內膜癌。因慕名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腹腔鏡手術之婦癌治療成果卓越,今年十二月初在兒子陪同下跨海來台,求治婦產部劉偉民主任門診,並由劉偉民主任帶領的團隊操刀為她進行腹腔鏡手術。手術中先抽吸腹水留做分析,再小心摘除兩側骨盆腔淋巴結,摘除淋巴結的過程須避開輸尿管及重要的神經血管,最後才將子宮及雙側卵巢輸卵管分離從陰道移除。手術在兩個小時內完成,成功取出45個淋巴結,手術出血量僅100cc。林婆婆術後恢復良好,第二天即排氣、進食並下床活動,復原良好,創下世界最年長者接受子宮內膜癌腹腔鏡分期手術紀錄。劉偉民主任表示,經核磁共振影象及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腔內有一腫瘤2.8x2.1 cm,血流阻力系數低且邊緣不光滑,懷疑為惡性腫瘤。所幸骨盆腔內未見腹水,也沒有明顯的淋巴結腫大,直腸壁無增厚或轉移,診斷為子宮內膜癌初期。林婆婆術前曾猶豫是否接受治療,經劉偉民主任與患者充分溝通後,考量患者過去多項病史,加上年事已高,必須在很快時間內完成手術,讓麻醉影響降到最低,決定採用腹腔鏡手術。92歲的林婆婆,堪稱世界上年齡最長的子宮內膜癌患者採用腹腔鏡來操作分期手術的成功案例。2009年國際期刊統計了240例用腹腔鏡執行早期子宮腹膜癌手術患者,平均年齡62歲,最年長83歲,平均出血量240cc,平均手術時間165分鐘,取得的淋巴結平均個數21.2顆。雖然林婆婆的年齡及過去病史屬於手術麻醉高風險族群,卻在很短時間(120分鐘)、極少出血量(100c.c.),做了成功的分期手術(取得淋巴結45個)。

戰痘險成大花臉 微整形療程幫大忙

戰痘險成大花臉 微整形療程幫大忙

很多女性朋友都曾有毛孔粗大及角質代謝不良等困擾,這些都是女性最在意,但處理上又很棘手的肌膚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反而會引起更多潛藏的肌膚問題,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大花臉」。陳小姐由於皮脂腺分泌旺盛,長年來深受痘痘及粉刺的困擾,在朋友的建議下,購買美容護膚中心一系列的毛孔深層清潔療程,療程中幾次過度擠壓痘痘及粉刺,導致皮膚發炎潰爛,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小凹疤,使得毛孔更加粗大明顯,陳小姐難過的說:『這幾年就算花再多錢,購買收斂型的保養品也難以補救這張大花臉!』。鄭仲欽醫師指出,絕大部分的民眾面對痘痘及粉刺問題,第一個反射動作都是用手指摳擠,擠壓的過程便將細菌帶入毛孔中,造成的後果就是形成發炎紅腫的痘痘,鄭醫師說,其實對待肌膚問題,要「溫柔」對待。鄭仲欽醫師說明,毛孔粗大一般常見於油性肌膚,好發部位在T字區及鼻翼兩側,痘痘及粉刺形成的根本原因為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及過度熬夜,使得腎上線素分泌旺盛,進而刺激皮脂腺分泌的速度;至於人為因素,則常見於熱氣蒸臉過度頻繁、不當擠壓及清潔等問題;另外,愛美的女性面臨毛孔粗大問題,通常會加強使用粉底,試圖掩飾毛孔,結果因為上了厚厚的粉底,粗大的毛孔不但變得更加明顯,毛細孔也因為粉底阻塞,造成第二次傷害。鄭仲欽醫師表示,針對痘疤及毛孔粗大問題,醫學美容常用的微整形療程為脈衝光、雙效淨膚、飛梭雷射等各式治療,通常依病患的膚質症狀不同做調整,鄭仲欽醫師建議,油脂分泌旺盛及毛孔粗大的患者,可以選擇複合式療程,連續治療約半年後,油脂分泌問題即可獲得改善;鄭仲欽醫師強調,無論選擇哪些微整形療程,術後首重防曬工作,才能避免造成「反黑」的效果。年終將至,愛美的女性如有肌膚問題的困擾,不妨趁著長假,尋求專業醫師解決惱人的「面子」問題。鄭仲欽醫師提醒民眾,想要保有健康的肌膚,最重要的還是個人的自我保養,平時多補充水分,維持生活作息正常,隨時做好防曬措施,避免刺激毛孔分泌油脂的因素,就能輕鬆擁有清爽亮麗的肌膚。

碧潭國小感恩之旅 精采的車鼓舞表達對署新的感激

碧潭國小感恩之旅 精采的車鼓舞表達對署新的感激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於日前辦理「碧潭國小感恩之旅」活動。嘉義縣鹿草鄉碧潭國小的小朋友,在該校邱文嵐校長的帶領下,全校師生一行近80人風塵僕僕至新竹醫院,為署新的叔叔阿姨及病患們表演熱鬧有勁的車鼓舞,以感謝這段時間來新竹醫院的醫生叔叔及護士阿姨們對他們的關心與照顧。22位小朋友所表演之車鼓舞,係由民俗技藝車鼓陣所改編,車鼓舞的學習是學校為建立學生信心的舞台,這樣的才藝學習讓孩子的身心都更加健康。精采絕倫、活力四射的賣力演出,營造出熱鬧無比的氣氛,圍觀的民眾都目不轉睛欣賞這精采的演出,並報以如雷的掌聲!會結下這段緣份,源自於今年年初,得知碧潭國小孩子集經濟、地域及文化資訊弱勢於一身,狀況屬全國之非常弱勢,故將汰換的15台電腦、募集之圖書及捐款,藉由「用愛灌溉希望,點亮孩子的世界!」的活動致贈予嘉義縣鹿草鄉碧潭國小。今年八八水災後,張景年院長隨即惦記著碧潭國小淹水的情形主動查詢關心,當得知該校陷入一片水鄉澤國且書籍、桌椅等都毀壞的狀況下,署新員工二話不說再度發揮愛心,捐款16萬餘元,用以協助學童購置學用品如上課用講桌、手提CD音響;生活所需用品如營養午餐廚房需使用之電鍋、電冰箱;也修剪因風災傾倒之樹木等,讓這段情緣繼續綿延。張景年院長表示,新竹醫院與碧潭國小,這一年可說是很有緣份!猶記得年初時得知碧潭國小辛苦的處境,醫院上上下下盡心努力貫徹「公益署新」的使命,將愛的觸角跨出新竹縣市,甚至延伸至嘉義縣鹿草鄉,協助該校為孩子們建立更好的學習資源;八八風災後,醫院全體員工再度募款,聽聞嘉義縣各地區淹水的消息,除了將募得款項捐助內政部賑災專戶外,亦捐贈鹿草鄉碧潭國小及阿里山鄉十字國小,協助學童的就學及上下學接送,希望將風災對孩子們所造成學習上的損害減到最低!今天的活動看到小朋友們充滿活力的演出,覺得很開心與感動!希望大家都一起關注社會上弱勢的角落,為社會盡一份心力!也祝福碧潭國小的小朋友們,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張院長並表示當日是他在新竹醫院服務的最後一天,即將至署立彰化醫院服務,他祝福新竹的鄉親們,都能平安快樂!碧潭國小邱文嵐校長致詞表示,此次八八風災,碧潭國小是當地受創最嚴重,但重建最快速的學校;有如此快速的復元能力,要感謝各界及新竹醫院對碧潭國小的支持與鼓勵。同時老師們也都告訴孩子,要懂得感恩惜福,全校師生將繼續努力、永不放棄,用更積極的心來面對各種困境。最後邱校長帶領小朋友們,感謝新竹醫院、也祝福張院長一路順遂!這次的活動,將大家的心緊緊的牽在一塊,新竹醫院希望藉由這次的活動,帶給大家信心與勇氣,一起度過寒冬,迎向未來!

健康促進 社區醫學部大廳開講

健康促進 社區醫學部大廳開講

花蓮慈濟醫院推動健康促進計畫,社區醫學部首次安排醫師在大廳開講。先由許文林副院長與護理師帶動健康操,接著由感染科醫師何愉懷傳授新流感防治,從洗手、咳嗽禮節、戴口罩到疫苗注射,生動的說法,很受老人家、小朋友喜愛。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是花蓮慈院創院以來的首要任務,這些年更以「厝邊的好醫院」為目標,深入社區做健康篩檢,更依照對象需求,邀請眼科、小兒科、家庭醫學科、感染科、職業醫學科醫師衞教宣導,除了希望透過健康篩檢,及早發現疾病治療之外,更希望透過的正確的保健觀念深植社區居民的心,並落實到生活中,從事有益健康的活動,使居民遠離疾病。花蓮慈院結合社區醫學部所屬家庭醫學科、社區健康中心、預防醫學中心等單位,將在明年度全面推動健康促進醫院計畫取得認證,讓院內員工、社區居民從個人健康促進、職場健康促進,延伸到社區健康營造,結合教育及環境的支持,從事有益健康的行動及生活方式,獲得健康。花蓮慈院除每天在大愛樓量血壓處的團體衞教,分別由護理師、營養師、藥劑師傳遞疾病防治、用藥常識與安全、健康飲食的觀念之外,每天在門診大廳等候批價、領藥的病友及家屬,也是健康促進的對象。日前的首場講座,便先由許文林副院長及護理師帶動健康操暖身,再由何愉懷醫師帶領鄉親認識新型流感H1N1病毒,同時透過圖片、照片,教導正確洗手、咳嗽禮節、戴口罩,也呼籲民眾注射新流感疫苗。何愉懷醫師透過與病友、家屬的問答互動,請病友示範戴口罩,儘管等候批價、拿藥的病友來來去去,都很肯定這是的健康促進講座。許文林副院長指出,如果鄉親來看病的同時,也能獲得正確的健康促進觀念,回到家、回到社區,都可產生正面的影響。

您的好厝邊-長照藥事服務溫馨小故事

您的好厝邊-長照藥事服務溫馨小故事

隨著人口老化腳步的來臨,高齡化長者在社區中的長期照顧需求逐步增加,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95年起即規劃、推動長期照顧藥事服務,截至98年底由95名的社區藥師與醫院藥師合作,共同組成「長期照顧藥師團隊」(以下簡稱長照藥師團隊),深入社區提供在地化的社區藥事照顧服務,主動積極協助老人正確用藥,以提供老年人口安全的用藥環境。長照藥師團隊成員們,在服務過程中,深刻體會長者迫切的照顧需求,也從中感受到許多的溫馨小故事,讓大家瞭解「社區藥事照顧」服務是老年社會無法缺席的重要元素。臺北市長期照顧服務團隊潘藥師(祐鄰藥局)特別提供照顧過程中的溫馨小故事,讓大家一同分享:初次參與長照服務居家訪視時,潘藥師戰戰兢兢帶著「藥事服務評估表」及「紀錄表」來到阿嬤家。初見面看到的是:「阿嬤手、腳上有許多小疹子,而且常會癢到抓破皮…。」,阿嬤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等長期慢性疾病,藥師幫忙整理用藥後,算算每天阿嬤一共要服用10種以上藥物,在整理藥物及進行「服務評估」及「紀錄表單」記錄同時,心中不斷的問著:「這樣做有幫忙嗎?」當阿嬤說:「我對阿斯匹靈過敏」, 潘藥師心裡想著:「待會兒可要提醒阿嬤,如何注意避免接觸藥物過敏的指導」,想著…想著,赫然發現阿嬤服用的藥物中有Aspirin,藥師問了阿嬤:「有沒有向醫師提起有Aspirin過敏的問題?」,回答:「沒有!也不知道自己長時間以來一直都有服用Aspirin。」,藥師依評估及專業判斷,懷疑阿嬤的身上的疹子,應與Aspirin過敏有關,因此,教導阿嬤:「回門診時,一定要向醫師說明過敏問題。」藥師不放心,經常再以電話提醒,終於知道阿嬤已回門診複診,而且也換藥物了。在第2次的持續追蹤訪視時,發現阿嬤服用的藥物Aspirin已更改成Bokey,但Bokey卻是另一廠牌之Aspirin。阿嬤:「我回診時有跟醫師說藥物過敏的問題,所以醫師才給我換藥。」,經驗告訴藥師:「溝通出了問題。」,於是藥師嘗試與處方醫師聯繫,但由於遲遲無法與醫師直接溝通,因此,藥師特別再將阿嬤的過敏問題寫在紙上,並一再提醒、交代一定要拿給醫師看,以方便醫師診察及更換藥物,避免持續接觸過敏原。在第3次的追蹤訪視時,也確實停止服用Bokey藥物,但卻將藥物更改成Espin(又是另一廠牌之Aspirin),藥師仍然無法與該醫師聯繫上,故藥師只好再三向阿嬤及其家人清楚說明,請家屬務必再主動與醫師溝通,詳細表達「藥物過敏」問題。最後,醫師終於停用含Aspirin的藥品,阿嬤手、腳上的小疹子,也逐步獲得改善。潘藥師深深感受到:最優質的老年照顧環境,應該是集「醫師、藥師、護士、營養師等之專業成員參與,彼此間透過密切的合作、溝通,提供全人化的照護模式,「阿嬤的溫馨小故事」不是個案,在我們社區中許多的長者,在與慢性病共處的生命歷程中,協助避免再度受到傷害,是一種對生命尊重的態度,與追求優質生活的極致表現。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期照顧藥事服務團隊藥師們,堅持以服務為宗旨,走出小小藥局,深入社區提供親切、專業、在地化的健康照顧服務,與民眾建立深厚的情誼,成為妳我「在地的好厝邊」。以上內容及長期照顧藥師群名單,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或請撥打市民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撥打02-2720-8889)轉7105,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