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為什麼醫院不強制他住院?

為什麼醫院不強制他住院?

在現代工商社會的發展中,人與人的互動日益複雜而密切,保障人身自由的同時,必須兼顧維護社會公共安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柏妤表示,精神病病患因為其疾病症狀(例如:幻覺、妄想),會影響其個人現實感及判斷力,在急性發作期可能出現傷害自己或攻擊他人的危險情形或傾向,由於病人本身經常缺乏病識感,又同時是需要被幫助及治療的人,因此每個現代國家都把強制治療的議題歸在法律體系內。陳柏妤指出,我國在精神衛生法中明定「強制住院」的相關辦法。精神衛生法41條規定「嚴重病人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經專科醫師診斷有全日住院治療之必要者……前項嚴重病人拒絕接受全日住院治療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指定精神醫療機構予以緊急安置,並交由二位以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專科醫師進行強制鑑定。」「前項強制鑑定結果,仍有全日住院治療必要,經詢問嚴重病人意見,仍拒絕接受或無法表達時,應……向審查會申請許可強制住院」。因此「強制住院」必須符合五個要件:嚴重病人。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二位以上指定專科醫師進行強制鑑定有全日住院治療必要。拒絕接受住院。審查會許可。陳柏妤說,並非每一位被強制送醫的病人都符合強制住院要件;並解釋,首先病人必須被判定符合精神衛生法定義的「嚴重病人」。意指病人「呈現出與現實脫節之怪異思想及奇特行為,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經專科醫師診斷認定者」。在精神醫學上通常指「精神病」狀態導致的現實感受損,病人經常表現出幻覺、妄想、不合邏輯思考或怪異行為等症狀。因此「嚴重病人」專指的是一種特殊疾病狀態及法律狀態,而非單指病情嚴重度。陳柏妤進一步表示,精神病病患經常被誤解成他們是可怕的犯罪分子,過去研究顯示,精神病患犯罪率比起一般人差不多,而且犯的通常是微罪(例如占據他人物品、闖入私人領域等)。過去媒體報導方式卻經常強化社會對精神病患的污名化與歧視,造成犯罪與精神病的不當固著連結。反觀有些犯罪者由於人格問題、衝動控制差或合併藥酒癮的使用,反而自認或被認定為精神病病患,造成「犯罪不送警察局先送精神科」的奇異現象,實非家庭社會之福。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為保障病患人權,自從民國96年新制精神衛生法重新修訂後,強制住院需由中央主管機關審查會許可,有別於過去只需兩位專科醫師鑑定,經常出現裁判兼球員的爭議。因此,別再要求「醫院」把病患強制住院。延伸閱讀「案例分享」: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390

婦癌篩檢抽獎 第二次驚喜名單出爐

婦癌篩檢抽獎 第二次驚喜名單出爐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鼓勵婦女朋友參與婦癌篩檢,以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於99年辦理「婦癌篩檢大樂透抽獎活動」,第2次抽獎已於4月6日上午10時於本局公開抽出10名幸運得主,詳細得獎名單公布於本局網頁,民眾可上網連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專屬網頁參閱(http://www.health.gov.tw),本局將電話及以掛號方式個別通知中獎者,請於99年4月9日至5月9日攜帶國民身分證件至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5段15號5樓)領取。由於婦女朋友踴躍接受抹片及乳房X光攝影,這次抽獎活動已經累計了2萬1,356張摸彩券,抽出的10位幸運得獎者,有8位做抹片、2位做乳房X光攝影,得獎女性朋友分別在台安醫院、臺北長庚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國泰醫院、博仁醫院、台電診所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忠孝院區及仁愛院區接受篩檢,衛生局再次呼籲女性市民主動關懷自己健康,做抹片及乳房X光攝影既健康又可得大獎。本次無論中獎與否,仍有3次中獎機會,越早篩檢機會越多。凡設籍在臺北市之婦女,即日起至6月30日止,至臺北市醫療院所或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接受婦癌篩檢者(30-69歲婦女子宮頸抹片、45-69歲及40-44歲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婦女乳房X光攝影檢查),即可參加每月連續抽獎機會,最大獎品為現金10萬元。本活動還有連續3次抽獎機會(分別為5月5日、6月6日、7月5日),獎品越來越豐富,分別為5月份數位相機10台、6月份液晶電視5台、以及7月份的現金1萬元10位、現金2萬元5位、現金10萬元1位,請把握機會,越早做篩檢得獎機率越高,抽獎辦法及相關資訊請上衛生局網站或洽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

伊甸與所在縣市三分之一幼托園所合作,讓篩檢發現率提升兩倍

伊甸與所在縣市三分之一幼托園所合作,讓篩檢發現率提升兩倍

伊甸基金會於4/8(週四),舉辦伊甸【為慢飛天使 加裝起飛動力】記者會。出席貴賓包括內政部兒童局主任秘書陳坤皇、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科長施靜儀、協辦單位元富證券總經理李明輝、伊甸基金會董事會代表李少玉等,支持伊甸長期耕耘兒童服務,不僅致力於三歲前黃金療育期的宣導與服務,也和全國六百六十家幼托園所攜手,為六歲前的孩子提供無縫隙的發展篩檢網!四月十日起,伊甸將於全國舉辦十四場「全國兒童定期發展篩檢活動」,邀請父母和幼托園所帶著六歲以下的孩子來參與,同時,伊甸期待與在地更多幼托園所建立專業的合作關係,為這些在幼托園所中看似正常的發展遲緩孩子,提供無縫隙的服務。私立德和托兒所位於基隆市,一九九七年時,因為德和接受了第一個特殊學生入學而與伊甸的基隆服務中心開始接觸,伊甸不僅豐富了園所對於發展遲緩兒的知識,同時也提供兒童發展篩檢和早期療育諮詢。現在,老師固定每學年會為孩子做簡單的篩檢,也會主動與伊甸討論在園所中如何教育特殊孩子。黃春垣所長更驕傲地說,因為德和的教學宗旨是愛孩子、給孩子快樂的環境,所以面對特殊學生時,老師不會因為害怕家長不願意接受孩子的狀況把孩子轉學,因此隱瞞孩子需要療育的事實,反而會主動家長溝通和給予建議。這樣的教育方式不但更出於人性,也讓德和的招生率,在少子化的壓力下反而年年爆滿,德和更於二○○九年與伊甸合作舉辦篩檢活動,邀請更多鄰近的幼托園所帶著學生參與。德和托兒所與伊甸合作四年來,總共發現了二十位疑似發展遲緩的孩子。少子化時代來臨,每個孩子都重要!伊甸為了更準確地提高遲緩兒的篩檢率,不僅積極和服務據點所在縣市的幼托園所緊密聯繫、提供專業篩檢和早期療育資訊,更進一步於園所內合作舉辦篩檢活動,並連結鄰近的幼托園所,發現更多的慢飛天使,而在實際的伊甸篩檢數字中,也直接肯定幼托園所的重要性。伊甸基金會吳淑芬處長表示,以二○○九年的篩檢成果為例,在與幼托園所合作的篩檢場次裡,發展遲緩兒的發現率甚至將近一般園遊會形式場次的兩倍!在伊甸多年的努力下,有伊甸早期療育服務據點的縣市幼托園所,共有六百六十家和伊甸有專業上的合作關係,等於平均每三間就有一間與伊甸合作。伊甸根據十五年來的兒童服務工作經驗發現,幼托園所在學前教育階段的遲緩兒是否能被發現、進而接受早期療育的過程,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伊甸長期提倡三歲前接受早期療育的效果是三歲後十倍的觀念,並促使兒童局將每年四月定為兒童篩檢月,為的就是希望父母定期為孩子篩檢,並早點將有需要的孩子帶出來。但是許多父母可能因為傳統的教養觀念,或者不願意面對孩子可能的異樣而未能讓孩子接受專業協助,當這樣的孩子進入學前教育階段時,最親近孩子和觀察孩子學習成長情況的關鍵人,就是園所老師,他們同時也是能與父母直接對話的關鍵人。伊甸基隆服務中心教保組長羅敏表示:「當伊甸發現幼托園所中有需要協助的孩子時,首先會和園所討論孩子的狀況,進而協助園所和父母溝通,光是要說服父母帶孩子到醫院接受進一步評估,就要花上數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之後還需要為孩子重新擬定學習計劃。倘若幼托園所老師能夠具備更專業的篩檢能力和早期療育知識,就能大量減少溝通成本,更快安排發展遲緩的孩子在適合的環境與計畫中學習成長。」 伊甸基金會自一九九四年開始提供發展遲緩兒服務,不論是直接的早期療育服務、觀念倡導、資源連結與經濟補助、以及不斷思考如何找到準確的溝通及合作對象,都需要仰賴社會的愛心資源。呼籲台灣企業發揮社會企業責任,加入籌募今年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所需的四千萬經費,一起為台灣的慢飛天使加裝起飛動力。※ 幼托園所若需詳細訊息,請洽:0800-025-885。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asp?sid=5&id=627

「戒菸藥物4週免費」呼籲只有一千位免費名額,動作要快!

「戒菸藥物4週免費」呼籲只有一千位免費名額,動作要快!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000人「戒菸藥物4週免費」計畫,4月7日開跑第1天就有將近40人主動求助,直逼過去1個月的戒菸求助量!尤其和平院區戒菸門診,1個診次更湧入13位求助戒菸的癮君子,打破國內自2002年開辦戒菸門診以來的紀錄!仁愛院區當日戒菸門診量亦達到14人次。第1個登記參加使用「戒菸藥物4週免費」的李王羅,原本因近日行程滿滿,故安排下星期再到市立聯合醫院門診求助,今得知此消息,深怕錯失良機,已確定撥空4月9日本週五就趕到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看戒菸門診,並號召全國有意戒菸的民眾動作要快,不但有好的醫療團隊與戒菸藥物可以大大提升戒菸成功率,可省下荷包1,000~3,000元;又可以報名「2010戒菸就贏比賽」,最重要的是更能當好先生、好爸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鄒志翔醫師表示,戒菸藥物的使用建議應持續8~12週,而前4週是戒菸成敗的重要關鍵,除了本身的自制力、醫藥輔助、親友支持皆很重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每個月至少有320個診次可協助戒菸,因此民眾可以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董氏基金會-華文戒菸網」查詢,便於就診。董氏基金會指出,全球除英國政府提供完全免費的戒菸藥物治療之外,還沒有第2個國家做的到,但這次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透過聯合醫院8大院區提供1,000位有意戒菸的民眾「戒菸藥物4週免費」,不但開了亞洲先例,民眾以數10倍速度湧入就診求助,更反映國人對「成功戒菸」的渴求!再次提醒,從4月7日開始,想戒菸的民眾只要拿著健保卡及50元掛號費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尋求門診戒菸的協助,不限定藥物種類,都可以獲得4週藥物免費的戒菸治療服務,讓戒菸民眾省下1,000~3,000元;同時上「華文戒菸網」報名「2010戒菸就贏比賽」,成功戒菸還可抽30萬元及6萬元等獎項!活動網址:http://www.e-quit.org/qw2010/ 。

正確作檢收 藥師是您的好幫手「臺北市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報到

正確作檢收 藥師是您的好幫手「臺北市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報到

為避免居家廢棄藥物不當處理,造成環境污染,危及市民健康,並為提升市民用藥安全,減少醫藥資源浪費,提供市民廢棄藥物的正確處理管道,臺北市政府透過衛生局、環保局、臺北市藥師公會、臺北市藥劑生公會等單位共同合作,進行社區佈點,設置「臺北市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加入成員包括:社區藥局168個站點、醫院藥局51個站點,共計219個站點,正式啟動。為提供在地化、社區化的服務,衛生局依各行政區人口數,於12區設置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藉由各檢收站之藥事專業人員協助民眾進行家中廢棄藥物的分類檢收,並指導正確的藥物儲存環境及自我檢視藥品的方法,以提升用藥安全認知,讓全市民一起動起來,一同參與居家廢棄藥物檢收活動。各檢收站張貼有「臺北市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標章,以利民眾辨識。檢收站藥師將依據民眾從家中帶來的藥物性質,協助進行檢收分類:固體廢棄藥品。液體廢棄藥品。廢棄針具(針具、針頭)。可回收藥物廢容器(紙盒、空瓶)。並為瞭解民眾家中剩餘、過期藥品的原因及相關用藥習慣,站內藥師將同步以問卷進行「居家廢棄藥物檢查調查」。另為協助市民養成定期檢視、檢查家中藥品的習慣,安排由檢收站藥師於社區辦理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用藥安全、藥物濫用防制等宣導,讓民眾認識、熟悉「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並宣導、教育正確用藥、儲藥習慣,及如何正確閱讀藥品重要資訊(如藥品有效期限等),鼓勵民眾將家中過期、剩餘、變質等廢棄藥品攜至「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由藥師提供藥品諮詢、檢收指導,讓藥師在社區中成功扮演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的好幫手。檢收後之居家廢棄藥物,將由環保局協助後續清運及處理。另為確保各檢收站的作業品質,及避免檢收站不當轉用檢收之藥物,衛生局將加強抽查及監督,凡經由民眾檢舉、本局抽查,發現將檢收之藥物不當轉用者,將依藥事法相關規定處辦。您準備好了嗎?Come on! 一同加入家中藥物大掃除的行列吧!正確作檢收,藥師是您的好幫手!以上內容及「臺北市居家廢棄藥物檢收站」名單,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臺北市藥師公會網站(http://www.tpa.org.tw/)查詢或請撥打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撥打02-27208889)轉7105,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擺脫膝關節疾患的困擾,醫師建議「微創膝關節手術」

擺脫膝關節疾患的困擾,醫師建議「微創膝關節手術」

苗栗縣民老年人口約7萬4千人(高達13.21%),因此有為數不少的鄉親,需長年忍受著關節炎、腰痠背痛、骨質疏鬆等疾病折磨。施國正院長表示,全膝人工關節對於嚴重或末期的關節炎是最好的治療方式之一,臨床上已經有30年歷史,成功率很高而且結果也令人滿意,但是手術後的疼痛與冗長的復健期卻令人望而卻步。因此從2003年起就有學者開始提倡微創膝關節手術,初期的結果令人滿意,但是也有一些反對的聲音,這些都是因為初期醫師技術不成熟所致;目前隨著學習和經驗的累積,微創型手術成果已獲得肯定,尤其是同時具有傷口較小、疼痛較輕微、恢復期及復健時間較短,住院天數也降低等優點,因此越來越多的文獻報告,都鼓勵骨科醫師進行微創膝關節手術。已有數百例微創膝關節手術經驗的施院長,成功率高達95%以上,併發症很少,他指出微創手術對膝關節的各種狀況非一體適用,建議初學的骨科醫師,選擇關節疾病複雜度較低者,特別是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要避免;身體的BMI低於30,體重不要太重,大腿的肌肉不是太強壯的,膝關節的彎曲活動度至少大於90度,膝關節內彎或外彎的角度不是太大的,以前沒有接受過膝關節手術者(關節鏡手術除外)。施院長進一步說明,手術的重點在於小傷口,需要手術的地方,利用皮膚、軟組織的彈性及膝關節的擺位移動來進行。膝關節的四頭肌不直接切開,保留它的肌腱部分,膝蓋骨不做外翻的動作,膝關節儘可能不要在一開始手術就脫臼移位,對軟組織的破壞盡可能減到最低,如此一來將傷口縫合之後癒合會更快一些。院方說明目前部分病患以局部神經阻斷麻醉,病患的傷口長度約八到十公分,手術後兩星期拆線,大約四星期內都可以不用使用輔助器即可行走,疼痛完全消失約一到兩個月之久,大約六星期即可上下樓梯,恢復的狀況比傳統的手術要快得多,在上午手術出了手術室即可喝水吃飯,而且不必使用導尿管,不到10%的病患須要輸血。進行微創膝關節手術後的民眾,可以開車、騎乘機車與自行車,日常種菜或者做些輕便農務也無礙,大多數病患都很滿意,尤其雙膝同時接受手術的病人,在門診追蹤時滿意度更高;因此,膝關節的微創手術確時可行,不僅有助病患改善生活品質,而且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耗用,對於苗栗民眾也是一大福音。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378

周末戒菸班來了!提供想戒菸卻老戒不掉的癮君子們正確戒菸法,讓戒菸不再事倍功半!

周末戒菸班來了!提供想戒菸卻老戒不掉的癮君子們正確戒菸法,讓戒菸不再事倍功半!

研究指出,7成以上的吸菸者內心想要戒菸! 「2010戒菸就贏比賽」開始報名以來,報名人數已近 2千人,並接獲上百通詢問電話,癮君子最關切的還是如何戒菸?且從報名數據顯示,有86%的人嘗試過1-3次戒菸,甚至有14%的人試過10次以上,這顯示許多人戒菸不得其門而入,為有效幫助癮君子們成功戒菸,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及董氏基金會特地於清明節前,開設第一場戒菸班,且特別邀請有「老菸槍殺手」稱號的高雄榮總薛光杰醫師親臨,提供想戒菸卻老戒不掉的癮君子們正確戒菸法,讓戒菸不再事倍功半!現年55歲、菸齡36年、菸量一天一包半的楊先生表示,去年才因血管堵塞而裝支架,雖然醫生及家人都勸告應該戒菸,但就是戒不掉,楊先生戲稱自己每天都像在跟死神搏鬥!最近回診,醫生告知其冠狀動脈血管又處於中度至重度阻塞現象,需再執行心導管檢查並置入支架…,在家人的鼓勵下,楊先生才想藉參加「週末戒菸班」及報名「戒菸就贏比賽」,讓自己脫離繼續跟死神搏鬥!其實曾試著戒菸的楊先生也詢問醫師,「戒菸時反而更容易咳嗽及痰吐不出來,該怎麼辦?」。高雄榮總家醫科薛光傑醫師表示,剛戒菸的前二週,痰更多且經常咳嗽,是許多老菸槍戒菸共同的問題,無須太緊張,這是人體正常的反應,可藉由多喝水或是請醫師開化痰的藥物,都有助於把痰咳出來,最重要的是不能放棄再回頭吸菸。薛光傑表示,尼古丁是成癮性物質,會讓使用者產生身體上的依賴,其令人成癮的程度與海洛英、古柯鹼類似!大部分吸菸者皆認為戒菸只能靠意志力,事實上,戒菸初期因體內尼古丁濃度快速下降,很容易出現脾氣焦躁、疲倦、不知所措等戒斷症狀,進而可能走回頭路再吸菸;戒菸不能單打獨鬥,台灣每年只有2%-3%的人能自行戒菸成功,若求助專業醫療或戒菸團體,成功率就可大幅提升到至少20%,至於週邊親友的支持與參加各種拒菸活動,更可大大增加戒菸的動機,讓戒菸可以持續,這也都顯示支持系統在戒菸過程中的重要性。薛光杰指出,吸菸者面對斷癮症狀,可到戒菸門診接受藥物輔助戒菸外,更建議善用戒菸四招;首先就是放鬆深呼吸,想吸菸時,連續15次,將氣深深吸入再慢慢吐出;其次是喝1杯冷水,可滋潤喉嚨,又可有效抑制吸菸的慾望;再來伸懶腰15次,做擴胸握拳運動或原地跳躍也可以;最後來個刷牙或洗臉,可讓自已神清氣爽,精神馬上來!董氏基金會最後強調,一個吸菸的「參賽者」和一個不吸菸的「見證人」,兩人一組,4月底前立即上「華文戒菸網」報名,也可以到各縣市的衛生所及台北市健康服務中心索取報名表,或與見證人直接到董氏基金會報名。 5月2日~29日一口菸都不抽,就有機會共同把新台幣 30萬元獎金帶回家!且基金會將持續在4月的周末辦理戒菸班,有意參加者可洽(02)2776-6133轉111陳小姐。

寒流發威 注意心肌梗塞徵兆

寒流發威 注意心肌梗塞徵兆

在這寒風瑟瑟的冬季,你是否曾感覺胸部或背部有些壓迫或喘的不適感?小心,這可能就是心肌梗塞徵兆!根據醫學雜誌心臟中,一篇希臘研究人員分析全年心臟病猝死事件與天氣情況關聯的的文章指出,冬季的死亡事件是夏季的3倍;台灣也有心臟專科醫師發現,秋冬季節心肌梗塞患者有特別多的現象。由於心肌梗塞好發於四到五十歲的青壯年,有些在發病前並沒有如心絞痛等明顯症狀,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著名的佛拉明罕研究已發現,高達62%的男性及46%的女性,在第一次心臟病發作就是心肌梗塞或猝死者,事前沒有任何心肌梗塞徵兆。當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堵塞到一定程度時,會產生心絞痛,患者在走路或爬樓梯時,可能會感覺胸口有一種被大石壓住的壓迫感,通常休息5~10分鐘就會好轉。心絞痛的悶痛位置通常在胸口正中處,但有時會在下顎至肚臍以上的範圍發生,心肌梗塞徵兆也可能不是痛而是喘。當導致動脈狹窄的粥狀斑塊突然受損時,血小板會凝聚以修補損傷,反而會造成血栓影響血流,如果血塊未完全堵塞血管,稱為不穩定性心絞痛;一但血管完全堵塞就是心肌梗塞。洪惠風醫師表示,若血管是公路,心肌梗塞就像土石流,土石流的發生和山壁(血管壁)的水土保持(動脈硬化)有關,公路可能前一天還很順暢,突來一場颱風暴雨(如變冷、生氣、疲累、壓力….)引發土石流,瞬間封閉道路,就像急性心肌梗塞時,血管突然完全堵塞一樣。而氣球擴張術、放置血管支架、繞道手術,都是為了恢復公路的運輸功能。其中利用血管支架把狹窄的血管壁撐起來的手術較氣球擴張術新、也比繞道手術簡單,故較多患者採用,近年來研發的塗藥支架,雖能將術後3~6個月內發生血管再狹窄的機率降至5~10%,但卻有引起急性血栓的疑慮,因此搭配使用抗凝血藥物來避免血栓發生已是醫界共識,也有愈來愈多數據肯定抗血小板劑的重要性。去年11月剛修訂的美國心臟學會治療準則建議,不論是放置金屬支架或塗藥支架的患者,至少應合併使用抗血小板劑保栓通及阿司匹靈達12個月以上,此外,歐洲世界心臟醫學聯會中發表的研究報告也指出,放置超過1年的塗藥支架仍可能發生遲發性血栓,因此建議放置塗藥支架的病人最好終生服用抗血小板劑保栓通。除了裝設血管支架的患者需要服用抗血小板劑,近期曾發生心臟病、中風、周邊血管疾病者也有服用,來預防些心血管疾病再度發生。影響血管壁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不容忽視的危險因子有:家族心臟病史、高血壓、更年期後師去荷爾蒙保護的女性、40歲以上的男性、高血脂血糖、肥胖…等等,有這些現象的民眾需要特別注意心肌梗塞徵兆,並調整生活,好好照顧自己的心血管健康,不讓心肌梗塞徵兆有機會發生。

預防失智症 從拒絕「三高」做起

預防失智症 從拒絕「三高」做起

全世界平均每7秒鐘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造成失智症的原因除了生理上的退化之外,其實還有許多疾病。四月十日在花蓮縣生命線協會舉辦的「失智症照護」講座,將由花蓮慈濟醫院專科護理師劉向曼主講,要告訴大家如何透過預防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症狀,來避免失智症的發生。劉向曼專科護理師表示,失智症分成原發性與次發性兩種,其中原發性失智症是因為腦組織實質的病變,次發性的失智症造成的原因有許多,其中許多都是從心、腦血管疾病發展而來的「血管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指的就是血管硬化後導致「中風」等症狀,讓腦部因為受壓迫或者缺血等原因,一點一滴的受傷後引發的失智症,失智的症狀也是漸進出現,所以如果能早期治療就有越大的機會恢復原本的生活品質。劉向曼專科護理師表示,要預防「血管性失智症」很簡單,只要藉由戒煙、戒酒、健康飲食等方式,避免「三高」的症狀發生,加上養成運動習慣,促進腦部循環,減少壓力、減少鹽分的攝取,就能有效的預防心血管疾病,進而避免失智症的發生。還有更多的健康知識都在四月十日(周六)上午10:00~12:00的「失智症照護」講習中,地點在花蓮縣生命線協會(花蓮市林森路236-23號6樓),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與照護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報名電話:03-8561825轉2347、2058、3354傳真電話:03-8578252

見證巴掌仙子生命力,邀請您一起來參加「早產兒生活趣味寫真」大募集

見證巴掌仙子生命力,邀請您一起來參加「早產兒生活趣味寫真」大募集

「要拍照囉!小圓看這邊,說嘻~~~~」今天是小圓最後一次的出院後追蹤檢查,追蹤個案管理師拿出立可拍幫小圓、圓媽和許醫師拍了張畢業合照。出生時才1250公克的小圓,二年來在早產兒追蹤檢查團隊四次的追蹤評估後,心智與動作發展,大致已追上足月小朋友。但許醫師還是叮嚀媽媽,要注意後續的語言及學習的發展,滿5歲還要回診進行學齡前學習評估。基金會總是緊緊跟著早產兒的腳步,徹底執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時機。早產兒基金會自民國84年起推動「極低體重早產兒追蹤檢查工作」,14年來持續追蹤1500公克以下的早產兒,總收案人數已達11,000人。由貝利嬰幼兒發展測驗分數分佈狀況得知:1500公克以下早產兒與一般足月兒在心智發展與動作發展上皆有明顯差異,出生體重不足1500公克的早產兒在矯正年齡兩歲以前,都需要更充分的刺激及訓練以促進發展,並克服出生時生理條件的差異。透過家庭環境的配合、家屬的支持、相關教養知識的瞭解、處理技巧的諮詢等等,早產兒追蹤門診提早發現問題,進一步提供早產兒更好的發展環境與機會。此外,良好的親子互動能幫助早產兒成長更順利,家庭成員也同時能享有美好的回憶。早產兒從出生、就醫、追蹤、復健、學走路、學講話……過五關斬六將,一路走來的辛苦歷程,相信很多早產兒父母都曾用照片來記錄每段真情時光。用巧思”妝”可愛,全家一起來。歡迎您參加「幸福的眼淚 – 見證巴掌仙子生命力」生活趣味寫真大募集,發揮您的創意與豐富的想像力,拍下早產兒與家人一起的歡樂畫面,一同記錄最真情的幸福時光。用鏡頭捕捉家庭成員的溫馨互動照片或影片,藉由與孩子的相處,表達出對彼此的愛及生活上的趣味。不管您是早產兒的父母、阿公、阿媽、叔叔、阿姨親友團,甚至本身就是早產兒,只要成功將作品上傳至本會活動網站者,都將有可能獲得大獎的機會。活動將於4月12日正式起跑,參加票選的親友團也有機會獲獎。詳細內容請點選早產兒基金會活動網站:http://www.pbf.org.tw/event2010/event.asp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