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慢性腎臟病患食用低鈉鹽 險送命!

慢性腎臟病患食用低鈉鹽 險送命!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腎臟科陳長江醫師表示,一位慢性腎臟疾病患者最近因全身無力到該院腎臟科求診,抽血檢驗赫然發現,血鉀濃度高達8.5毫莫耳/升,高出正常值3.5~5.3毫莫耳/升甚多,有致命危險,故隨即緊急給予降鉀離子的措施,所幸經過積極治療,病患之血鉀濃度降至正常範圍,於情況穩定後出院。  陳長江醫師指出,該病患因腎功能不良,家屬為減少病患鈉鹽攝取,而改用低鈉鹽調理食物,沒想到家屬關心的舉動,差點造成大災難。其實,一般所謂的低鈉鹽或美味鹽,雖標榜低鈉成份,卻以一定比率之鉀來取代鈉,而鉀離子的排泄百分之九十是靠腎臟來執行,腎功能不良患者,因腎臟排泄鉀能力變差,若食用這些產品,會造成高血鉀情形,而使得病患肌肉無力、心律不整,嚴重時將危害生命。 陳長江醫師強調,低鈉鹽對大部分的人而言的確是健康的,但是對慢性腎臟疾病患者而言可是萬萬不可!陳醫師提醒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採取低鈉飲食,只需減少鈉鹽攝取即可,換言之,即是減少一般食用鹽的量,如每日攝取4到6克的食用鹽,絕對不可以低鈉鹽或美味鹽取代,以避免釀成嚴重的後遺症。

什麼樣的人需要植髮?植髮專家解疑惑

什麼樣的人需要植髮?植髮專家解疑惑

「什麼樣的人需要植髮?」有禿頭問題的民眾才會需要植髮,建議植髮的禿頭類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像河童般,從頭頂開始掉髮,漸漸往兩旁蔓延的地中海型禿頭。另一種則是從額頭開始往上掉髮,髮線逐漸退後的類型。植髮專家張宗哲表示,這次的日本記者是由頭頂往兩旁掉髮的類型,當掉髮已經蔓延到前頭,但照鏡子時因由下往上看,只覺自己輕微掉髮,難以察覺自身狀況已嚴重到需要植髮來幫助改善,也因此這位日本記者的情況是需要植入較多量的髮株,通常這樣的情況會給予建議分兩次手術,因此建議這位記者先第一次先植入約1,500髮株,等生長完全後再做二次加密的植髮手術。「植髮是否會留下醜陋的疤痕?」許多詢問植髮的民眾,第一個問題都是詢問疤痕,已有多年諮詢植髮經驗的專家張宗哲解釋,頭皮被切取的長度因人而異,以這位患者的例子來說,取頭皮大約在長20公分、寬1.2公分左右,切取後該部位會緊密的縫合,一般縫線約一周後回診拆線,目前診所也提供不方便回診民眾一種可被人體吸收的縫線來做選擇,縫合後的部位只會留下一條細線狀的痕跡,也會被周圍的頭髮遮蓋掩蔽,從外觀上是看不出來的。「植髮手術的過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植髮專家張宗哲聊到,切取頭皮只是植髮手術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醫師將切取下來的頭皮放在顯微鏡下,切割分成更小的單位稱之為「移植髮株」,每個移植髮株上有1-4根毛髮生長其中。第三階段是將切取下的毛囊移植到禿頭部位,這些「移植髮株」植入禿頭部位,便可使禿頭部位新生出毛髮。「細談植髮」,所謂的植髮,並非將移植髮株貼附在沒有頭髮的頭皮上,這樣是會馬上脫落的。所以醫師需在患者的禿頭或是頭髮稀疏的的頭皮上打出植入小孔,再將移植髮株植入這些小孔中,待移植髮株與頭皮穩定結合後,這時只要等待毛囊的生長循環,停滯期、休止期、生長期,日後植髮部位便可正常與一般頭髮相同持續生長出毛髮。

自行車運動 小心「膝關節皺褶病變」

自行車運動 小心「膝關節皺褶病變」

近年來休閒風氣盛行,將腳踏車當為運動工具的民眾日益增多,所以使用自行車運動帶來的運動傷害也漸漸受到重視。日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成功為一位左側膝部運動傷害的病患實施關節鏡手術,術後病人膝部疼痛情形大幅改善,並在一天後出院。骨科醫師說,關節鏡手術只要二個小孔,整個手術過程病患意識清楚,可立即恢復正常生活作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羅浩儒表示,一位35歲男性上班族,因在長時間自行車運動後,覺得膝部不適來院診治,經過門診理學檢查時,發覺膝部內外側在自行做伸展彎曲動作時,膝內會有彈撥聲響與疼痛感。經核磁共振檢查,證實為膝關節皺褶病變(plica syndrome)。羅浩儒說,在幾周保守療法之後,症狀仍持續,故建議病患關節鏡治療,關節鏡採用安全的脊椎麻醉,全程病患意識清楚,並可與醫師經由關節鏡系統螢幕共同看見檢查影像與治療過程。他發現在病患左膝關節腔的內外側皆有變厚發炎皺褶,對於軟骨已造成磨損傷害,經由關節鏡安全迅速剪除此增生皺褶,術後病患膝部彈撥聲響立即消失,門診追蹤持續進行,病患亦覺得相當滿意。羅浩儒指出,膝關節皺褶病變表示膝關節中有皺褶,一般滑液關節囊都會有這樣的構造,正常情況下並不會造成疼痛。膝關節有四個皺褶組織,其中以內側皺褶medial plica最容易發生問題。他還說,膝關節皺褶病變好發於長跑、自行車、階梯有氧運動等,這些必須重覆彎曲-伸直膝蓋的運動愛好者。膝關節皺褶病變起因於長期與關節軟骨相互摩擦,引起發炎反應(滑液囊發炎、膝關節腫脹),影響到關節功能性表現。長時間炎症無法解除,會造成皺褶纖維化及增厚,甚至導致關節軟骨的磨損與退化,影響到功能及表現。臨床理學檢查可發現膝關節有局部性壓痛,膝關節彎曲時,會感覺到有喀喀聲響出現。羅浩儒說,此種炎症反應藉由保守療法即可得到良好控制(超音波治療、外敷中藥),當情況無法改善時,民眾應考慮關節鏡手術必要性。

熱敷、阿拉伯祕方的拉伸運動會長大?整形醫師:別鬧了!

熱敷、阿拉伯祕方的拉伸運動會長大?整形醫師:別鬧了!

英雄就怕「器」短,尺寸大小一直是許多男人很在意的問題,表面上可以信口開河,自我吹擂,一旦進入真槍實彈的演練,可就騙不了人,要是被另一半嫌棄,那可就顏面盡失。但私底下討論的熱烈程度,其實從網路上層出不窮的發問就可見一般,不過坊間的秘方太多,離譜的甚至有靠熱敷、拉伸運動就會長大的言論。網路流傳秘方裡面提到,每天用熱毛巾熱敷5分鐘,可以刺激血液循環,再加上站著並將自己的陰莖向前拉伸約30分鐘,假以時日,就可以使長度增加1~3英吋,由於談的內容相當豐富,還引用相當多的醫學理論,因此引起激烈討論,甚至有網友說是阿拉伯傳來的方法,更讓整篇文章看起來煞有其事。整形外科李久恆醫師表示,刺激血液循環的確對於生殖器官是有助益,但不代表會幫助長大,特別是陰莖的皮膚性質較敏感,若是毛巾溫度沒控制好,小心燙傷必須休兵一段時間,甚至被燙到毀容,更得不償失。至於拉伸運動是不是真有其事?「別鬧了!」李久恆醫師解釋,拉伸運動的原理跟有人說吊單槓可以使人長高的道理很像,都只是一時的物理性質改變,沒有真正的醫學根據和數據可以指出是真的能變長,因此能不能夠達成像祕方裡說的增長1~3英吋,醫師持保留態度。整形外科李久恆醫師說明,目前國外的主要治療方式是人工真皮增大陰莖,首先必須將真皮組織滅菌再處理排斥細胞,然後平整地植入陰莖皮膚與海綿體之間,只需局部麻醉,手術時間大約一個小時,不需住院,傷口非常細小,看不出來開過刀的痕跡,術後陰莖圓周長度約可增加二至三公分,術後隔天即可正常上班。李久恆醫師繼續表示,陰莖可以增粗,當然也能加長,國外主要治療方式則是在陰毛皮膚處,設計一個「V」型的皮瓣,將皮瓣轉移至陰莖的背部,同時將深處的「陰莖懸韌帶」截斷使內陰莖可往外移2-3公分,再利用特殊縫合的方法以達到增長效果。一般來說,東方女性與男性對於那話兒的要求不太一樣,通常女性希望另一半可以粗壯一點,這樣比較有感覺,至於男生則認為長一點,比較有面子,光是看起來,就信心滿滿。但不管是什麼樣的治療方式,切忌道聽塗說胡亂使用未經醫療證實的偏方,以免得不償失。

女性照護乳房健康意識低醫師籲:成年後即可定期做超音波乳房檢查

女性照護乳房健康意識低醫師籲:成年後即可定期做超音波乳房檢查

台灣女性的乳房健康意識建立始於學校的健康教育課程,但年輕學子對自我乳房照護與疾病的了解是否確實吸收?近日一份調查問卷顯示,現今的大學生與年輕女性對於乳房健康基本問題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像是何時開始需關注自我乳房健診、現今有哪些乳癌篩檢方式、相關疾病的知識了解等相關認知皆一知半解。近年來國人的乳癌發生率節節上升,且我國的乳癌發生年齡層較歐美國家提早十年,因此國內乳房影像醫學專家池永昌醫師呼籲,女性成年後應定期做超音波乳房檢查,從年輕時就要有重視乳房健康的概念,「勤查早治」更能幫助提高乳癌存活率。池永昌醫師表示,若想遠離乳癌疾病決不能心存僥倖疏於檢查,建議女性自20歲開始,應每月做自我乳房檢查,而每年一次常規檢查可至醫院由專科醫師做超音波乳房檢查或其他醫學影像檢查,且乳房健康意識的建立,應從年輕時便開始建立。由於乳癌徵狀往往不易察覺,所以很多乳癌患者常因此延誤治療,因此若「勤查早治」的觀念能提早建立,不僅可降低乳癌罹患風險,對乳癌患者而言,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夠做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及其存活率,更可大大提高。美國癌症協會已將女性生育年齡做為評估乳癌發生風險的指標之一,可見現代的女性傾向晚婚晚育的情況可能影響乳房健康,有鑑於此,池永昌醫師建議,20歲以上的女性可進行乳房紅外線熱像儀檢查,檢測罹患乳癌風險指數,此儀器經美國FDA認可可作為乳癌風險評估的工具,且無放射輻射、也非侵入式檢查,可降低年輕女性受檢的心理門檻。池永昌醫師說,現今的乳癌篩檢儀器已發展的非常完善,像是乳房紅外線熱像儀、超音波乳房檢查與乳房攝影都是女性可選擇的乳癌篩檢方式。現在台灣也引進了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先進設備,這種無需肢體觸碰的超音波乳房檢查,提供害羞或害怕被觸診的女性另一種貼心的受檢方式。據臨床經驗豐富的池醫師表示,全自動乳房斷層掃描儀可提供400-600張影像顯現的檢查結果,若同時搭配乳房紅外線熱像儀與醫師觸診等理學檢查,在篩檢乳癌的準確率高達95%,幾乎等同於磁振照影的敏感度,可提供民眾做最有效的篩檢。定期做超音波乳房檢查,不僅對女性自己,對家庭與另一伴也相當重要,尤其現在夫妻多為雙薪家庭,加上有小孩和房貸負擔等責任使命,母親罹患乳癌對全家的經濟將有重大的影響。池永昌醫師呼籲,台灣的年輕女生應把乳房檢查視為一種愛自己的生活態度,盡量不要因為有了症狀才受檢,或自我安慰及僥倖的心態來逃避檢查,乳癌是可預防可治療的,除了平時應重視飲食健康與心態健康外,正確的照護自我乳房健康更為重要,擁有身體健康才能在事業與家庭上全力以赴。

尿失禁為老化的正常現象?醫師:那可不一定!

尿失禁為老化的正常現象?醫師:那可不一定!

文/署立基隆醫院 泌尿科 姜宜妮醫師 尿失禁,滴滴答答的總是讓婦女們尷尬甚至,不願外出,不單造成日常生活不便,影響心理狀態,也影響人際互動。據統計,有15-30%的65歲以上的女性有此困擾,亦即大約每3名65歲以上的婦人就有1位尿失禁,是相當常見的健康問題。尿失禁,指的是在不自主、非自願的情況下發生漏尿的情形,根據丹麥所作的一個大型研究顯示,懷孕期間至分娩,受尿失禁困擾的孕婦高達36.2%,分娩三個月後會完全緩解,但五年後患有尿失禁的比例又升高至26.3%。較輕微者,可能在咳嗽、大笑、走動跑跳或用力時,感覺到些許尿液滲出或常聞到底褲有不明的異味;較大量的漏尿則需使用衛生棉、護墊或成人紙尿褲來避免尿濕衣褲的困窘,嚴重者甚至會因尿失禁的不便而不敢常喝水,或減低患者出遊訪友的意願,影響生活品質。尿失禁依其臨床症狀表現,主要分為應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型尿失禁。應力性尿失禁意即多在用力時發生漏尿的情形,成因乃是骨盆肌肉筋膜組織受到懷孕生產、停經荷爾蒙變化或骨盆腔手術破壞,而漸漸失去其支持膀胱、保持尿道閉鎖的功能。急迫性尿失禁的表現,則是患者在有尿意時無法抑制解尿的衝動,在到達洗手間前就解尿,是因為膀胱活性過強不自主收縮所造成。兩者成因不同,需由婦女泌尿專科醫師經詳細問診和精密的檢查來分辨,對症下藥才能得到最好的療效。署立基隆醫院姜宜妮醫師指出:婦女朋友可自我檢查是否開始出現輕微尿失禁的徵兆。用衛生棉墊黏貼於底褲之後,作跑跳、爬樓梯等動作並走動半小時之後,檢視護墊是否有潮濕的情形,即可初步了解是否有尿失禁的問題。就診前一兩天,可自行記錄排尿日誌,寫下喝水量、尿量、排尿次數、夜尿和發生尿失禁的情境,使醫師能確實掌握您的排尿情況,以提供最適合的治療。除了驗尿、作超音波檢查評估腎臟膀胱是否有發炎或異常的病變外,署立基隆醫院並備有尿失禁防治中心合併檢查膀胱功能和膀胱攝影的錄影尿動力學檢查,確實了解患者的膀胱解剖構造、收縮功能和漏尿情形。姜宜妮醫師指出,尿失禁的治療方式主要可分為:行為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輕微尿失禁可藉由減重、戒菸、調整生活型態、凱格爾運動、生理迴饋治療等非侵入性的治療配合藥物使用。若保守治療無效,則可在局部或半身麻醉下接受手術治療。過去醫療知識不夠普及,大多數人視尿失禁為老化的正常現象,不了解這是可以治療的疾病。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時代的演進、醫護人員漸漸重視且投入尿失禁的研究與治療,有愈來愈多的婦女得以擁抱更乾爽自在的晚春生活!

門牙漏風牙縫大 美白貼片遮蔽空隙,打造「零空洞」感

門牙漏風牙縫大 美白貼片遮蔽空隙,打造「零空洞」感

門牙漏風讓人好尷尬,言語表達時不清不楚,說話時不小心噴出口水,或許暗地裡已被貼上「吹水大王」的標籤而不自知。事實上,門牙縫隙過大不僅有礙觀瞻,在命理學家眼裡更被列為漏財面相,美容牙科經驗豐富的蔡忠翰醫師表示,理想齒列除追求整齊白皙外,牙齒與牙齒間宜緊密相連,牙縫過大不僅影響美觀,食物殘渣也容易附著在牙齒上,若讓蛀牙侵蝕門面可就為時已晚了。一般人若想解決門牙漏風問題,多聯想到以齒列矯正作為治療方式。蔡忠翰醫師指出,多數病患經由1-2年不等的齒列調整,確實可順利將齒縫關閉,讓兩顆正門牙間的大洞或門面牙齒間的縫隙消失弭平。不過,也正因齒列矯正較為耗時,許多人在考量工作或生涯規劃後,縱使有心改善門牙卻無法配合矯正療程,最後只得無奈放棄。而牙齒齒質健康的患者若為了改善門牙漏風而犧牲好牙,選擇以全瓷牙冠做矯正,似乎又過於顧此失彼。蔡忠翰醫師建議,門牙漏風的病患除可選擇齒列矯正或全瓷牙冠矯正,亦可考慮運用美白貼片治療,不只可使牙齒白皙又不失健康,又可快速解決門牙漏風問題,重拾美麗自信。許多人會納悶,美白貼片不是專屬於四環黴素染色者的美白療程嗎?蔡忠翰醫師解釋,美白貼片除可依據病患喜好自由選擇色階以改善齒色外,亦可修飾輕微齒列不整的牙齒形態。針對正門牙漏風的病患,醫師可依據漏風處面積施以4~6顆美白貼片改善,運用「貼磁磚」原理將門縫處遮蔽,將牙齒型態及大小比例重新分配,在短時間內解決門牙漏風困擾。此外,門面牙齒間有多處縫隙的病患,醫師也建議可在牙縫過大處進行美白貼片療程,只要將多處齒縫遮蔽,就無須擔心「有口難言」了。門牙漏風的病患,除齒列矯正外,美白貼片這項治療方式更能針對齒形不美觀、齒色過黃或四環黴素染色等附加問題整體改造,提升牙齒美觀度。不過,蔡忠翰醫師也提醒,病患若只針對漏風處兩顆門牙做貼片,遮蔽齒縫效果雖佳,卻可能受貼片在兩顆門牙上尺寸加大處理的影響,使得門牙與鄰牙格格不入,在視覺上顯得突兀。此外,針對牙縫清潔,醫師表示牙籤雖能剔除牙縫間的食物殘渣,但得小心牙縫越剔越大,建議還是使用牙線清除齒縫,不但效果更佳亦較為衛生。

藥癮成癮者,苗醫提供6個月免費醫療

藥癮成癮者,苗醫提供6個月免費醫療

行政院衛生署苗栗醫院為了協助經濟困境的鴉片類藥癮患者,特自本年(99年)即日起推動「安心行動計畫」,針對初至門診接受美沙冬替代療法者,除配合苗栗縣政府衛生局之美沙冬替代療法補助政策外,苗醫再加碼提供15名個案3個月藥費,以提升成癮者參與替代療法計畫之穩定性。今年度苗栗縣政府衛生局推動美沙冬替代療法,訂定99年「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藥癮治療補助個案補助標準」,補助每案初診費用及3個月藥費(須3個月內服藥滿8成始補助)。苗醫延續苗栗縣政府衛生局99年補助標準,再增加補助3個月藥費,此計畫提供鴉片類藥癮成癮者6個月免費醫療。惟參加此計畫的鴉片類藥癮成癮者須符合苗栗縣政府衛生局補助對象、且備妥村里長所開立之清寒證明及參加苗醫舉辦之戒癮團體15次以上。苗醫精神科陳文科主任表示美沙冬是一種合成類鴉片口服藥物,用以替代海洛英。因美沙冬為口服,除可減少靜脈注射的感染危險外,亦能減緩毒癮者不適感,讓成癮患者能夠免於戒斷症狀干擾,及因不斷追求藥物而影響正常生活,使成癮患者較能長時間從事日常活動例如工作等。也由於海洛英價格昂貴,經常造成成癮患者家庭經濟壓力及不安。陳文科主任也說明,過去美沙冬替代療法醫療經驗,少數個案成功戒除,初步由美沙冬在生理上協助戒斷症狀,但主要仍然是要依靠患者的意志力。為了協助患者回復一般生活作息,減輕就醫費用的負擔,因此陳文科主任期望成癮患者能在經濟上無虞「安心」參與本計畫,並由成癮患者自己拿出「行動」參加戒癮團體,從心理上脫離藥物的控制。有意願參加本計畫者請於每週二下午至行政院衛生署苗栗醫院精神科門診掛號,或可先電話聯繫美沙冬個案管理員詹小姐電話(037)261920轉1160【每週一至五上午8:00-12:00下午1:30-5:30】

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血清莢膜生成基因表現於肝膿瘍的突破性研究

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血清莢膜生成基因表現於肝膿瘍的突破性研究

文/三軍總醫院內科部感染科 葉國明 肝臟內部沒有神經支配,發生病變時經常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常被認為是無聲的器官。病毒引起的B型肝炎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肝臟感染。近年來由細菌引起的肝臟發炎、化膿、進而形成膿瘍,逐漸成為臨床常見的感染症。發燒與寒顫是肝膿瘍病人,最常見臨床症狀,有時會伴隨腹部不適。由於初期症狀較為輕微,許多病人並不在意,認為只是單純感冒,直到持續數天的發燒不適後,才到醫院就診。初步檢查後,醫師若懷疑是肝膿瘍,就會安排腹部超音波或是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確定肝膿瘍後,便給予抗生素治療,並且進行經皮穿刺引流,病情嚴重時,就必須進行肝葉切除。在台灣,肺炎克雷白氏桿菌是引起肝膿瘍最常見的細菌。引起肝膿瘍的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可能經由血液傳播到眼睛及腦部,引發眼內炎及腦膜炎。膿瘍破裂會引起腹膜炎甚至心包膜炎。一旦有肝臟以外的併發症,病患的死亡率就明顯增高。近年來,在其他國家及地區,如香港、韓國、新加坡等,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肝膿瘍的病例也有逐漸增多的現象。糖尿病是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肝膿瘍的主要好發族群。在台灣,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肝膿瘍的病患,一半以上是糖尿病患。在韓國,糖尿病患約為四分之一。因此糖尿病患一旦有不明原因的高燒時,要及早就醫,以免耽誤肝膿瘍的治療。多年來,三軍總醫院感染科在林永崇主任、及疾病管制局(前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張峰義局長的領導下,與台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馮長風主任、與國家衛生研究院蕭樑基研究員合作,共同研究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肝膿瘍,研究成果普遍受到國內外的肯定。經過多年研究,包括感染科葉國明主治的研究團隊,證實先前發現決定肺炎克雷白氏桿菌引起肝膿瘍的基因,與該細菌的莢膜生成有關,結果刊登於今年四月國際著名感染症期刊。此項研究結果對於了解該細菌引起肝膿瘍的致病機轉有重大的貢獻。

用愛幫助早療孩童展露笑臉「台東縣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啟用

用愛幫助早療孩童展露笑臉「台東縣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啟用

台東縣屬醫療資源缺乏、就醫不便的縣市,自2003年由台東馬偕醫院承接台東縣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後,仍無法滿足台東地區的需求。自2003年五月開啟早期療育服務的東基,竭力整合資源落實早療服務。進而於今年一月,受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委託開辦「台東縣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成為台東縣內第二家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為台東縣六歲以下兒童提供聯合評估、分析、治療、追蹤、輔導等服務。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呂信雄再三感謝衛政、社政、教育界等相關政府單位,台東馬偕醫院及民間組織的協力幫補,以及社會善心人士對東基的支持,一起照顧早療孩童。2007年,東基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合作推動篩檢與諮詢服務,六月經台東縣衛生局核准成為台東縣「聯合評估醫院」;2008年六月開啟「行動早療」服務,派治療師走入社區服務有需要的家庭。從2007年的聯合評估醫院開始至今年四月,東基已完成一百五十多名需要早療評估的個案並交予家長綜合報告書,期間也與當地早療個管中心保持密切的連繫。「跨專業的聯合評估」是東基聯合評估中心最大的特色,這個聯合評估門診由專人安排,一天即可完成所有評估程序。東基除了持續推動對發展遲緩兒童的評估、療育的工作外,也將與通報轉介中心合作,不定期進行社區評估工作,還有辦理親職教育課程和早療專業人力研習課程。院方表示,每位兒童的成長發展有著一定的里程碑,三歲以前是人們一生中身體成長最快速的時期。因為遺傳、環境及許多不明原因的影響,並不是所有孩童都能按照期待來成長與學習,因此造成部份兒童在動作、認知、語言、情緒及人際適應等各方面表現比同年齡的兒童出現明顯落後的現象,對於這群落後的孩童,稱為「發展遲緩兒童」。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發展遲緩兒童盛行率約為6~8%,若以2008年底台東縣出生人數統計推估,至少應有904~1,207名處於黃金治療期(0~6歲)的發展遲緩兒童,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介入。台東縣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東基計畫主持人暨復健科主任王和誠醫師指出,發展遲緩的兒童,若能及時接受發展評估鑑定及早期療育,尤其是在三歲之前介入,則往往能有效的提升其神經智能發展,發揮每個兒童之潛能,減少孩子未來對特殊教育與社會福利的需求。東基小兒科主任及小兒神經科醫師黎璧賢醫師表示,早期療育的首要重點工作就是早期發現發展遲緩兒。遲緩兒一旦被發現後,不完美的部份常常無辜地與弱勢、殘缺、羞愧、絕望劃上等號,而且有意無意中被放大許多倍。人無十全十美者,努力學習如何與不完美調適共存,以及跨越不完美,本是生命重大的課題。所以,請不吝給予勇敢陪伴遲緩兒療育的家長掌聲鼓勵,同時也感謝所有的遲緩兒,他們宛如落難人間的天使,最需要扶助,也始終適時的提醒我們:莫忘彼此相愛、視病猶親。每一個小孩都是天使,長著一對讓夢想起飛的翅膀。發展遲緩兒童不是不會飛,只是比較慢才會學會飛。請幫助這群慢飛天使,台東縣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諮詢專線089-960115可以提供相關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