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真實版動森 打造你的室內島嶼花園

真實版動森 打造你的室內島嶼花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你今天「動森」了嗎?受到疫情關係影響,大部分的民眾都宅在家裡盡量減少出門次數,因此switch推出的《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以自由度超高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夢想島嶼,爆紅的狀況更是讓民眾們一機難求,你是否也還沒購買到現下最熱門的遊戲機台呢?沒買到也不必擔心,換個方式也可以在家用自己的創意種出屬於你的動森島嶼!綠色療癒植物 有機的室內藝術品許多人喜歡在家種植綠色植物,不僅賞心悅目,還能釋放氧氣,保持空氣清新、淨化室內空氣,是天然的空氣過濾器,相較於市面上的清淨機或是化學藥劑,更加環保及健康。且現代人對於3C產品依賴度高、生活節奏快速且壓力大,在室內工作的時間愈來愈長,居家種植不僅可以形成綠色視野,也是身心健康的最佳調節劑。研究顯示,綠色若在人類的視野中佔據25%,就能有效的消除眼睛的生理疲勞,且助於放鬆心情和調節心理、緩解焦躁、穩定情緒。除此之外,居家種植植物與動物森友會一樣,也能激發出你的創作力,在種植過程中,體驗不同的盆栽擺設美學,將各式各樣的植物交錯擺設,襯托出屬於植物獨一無二的面貌,可根據你的喜好,種植不同的室內植物,例如,可加入料理的香草、療癒身心的多肉植物、淨化空氣的苔蘚植物。植栽就像是一種有機的藝術品,其中,植物的生命力更是最超乎人們想像的創作,現在就可以開始啟動你的室內小花園,讓屋內彌漫蓬勃濃郁的綠色氣息。別猶豫 一起動手打造您的室內島嶼敦樸農場推出2款居家種植結合智能檯燈的心綠境盆栽,多肉檯燈及苔蘚檯燈,讓你在家也能像動物森友會一樣,自由的打造屬於你的室內島嶼。有自動切換植物閱讀燈,迷你循環風扇及移動式水槽,且擁有專利設計高度可調節的LED臂及氧氣迴圈,除了可自由切換閱讀燈及種植燈模式,提供給您最佳閱讀環境外,也能在閱讀燈模式之下,讓植物在不必照射陽光的狀態下自然生長,提供一個健康的居家活動空間及良好的呼吸環境。遊戲機台到現在還是一機難求嗎?不如動手試試看屬於你的超真實動物森友會,再也不用時時刻刻盯著畫面觀察最新的狀況,也可以綠化居家環境、療癒壓力大的身心靈,就讓心綠境的盆栽陪您一起打造專屬於您的室內島嶼吧!

少女咳嗽皮膚癢 驚罹惡性淋巴癌!

少女咳嗽皮膚癢 驚罹惡性淋巴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竹一名14歲國中少女,過去一個多月來持續出現咳嗽、流鼻水和嚴重皮膚搔癢,體重也一個月減輕3公斤,晚上睡覺常盜汗,本來以為只是過敏,直到發燒和咳嗽症狀加劇就醫,醫師詳細檢查發現竟是惡性淋巴癌的何杰金氏淋巴瘤第二期,胸部縱膈腔已經有一顆13.5公分大腫瘤壓迫支氣管。兒少體重驟降應提高警覺新竹馬偕小兒科醫師黃鼎煥表示,少女就醫時,頸部淋巴腺腫大,X光檢查可以看見胸部縱膈腔有一顆13.5公分大的腫瘤,電腦斷層進一步發現腫瘤已壓迫雙側支氣管造成狹窄,才導致咳嗽加劇,若再延遲就醫,腫瘤更大可能會壓扁支氣管而無法呼吸,造成生命危險。腫瘤確診為惡性淋巴癌的何杰金氏淋巴瘤第二期,所幸經過數個月化療與放射線治療後,少女呼吸恢復順暢、皮膚搔癢緩解,各種不適症狀亦逐漸改善。8個月後,更重拾健康,開心地回到校園。黃鼎煥醫師指出,淋巴癌好發年齡為5到18歲,屬於孩童常見癌症第3位,早期的淋巴癌常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不易察覺及診斷。因此只要有以下症狀就該提高警覺,包括:發燒就醫未改善且找不到原因,一周以上仍持續發燒;頸部、腋窩或腹股溝的淋巴結腫大;夜間盜汗、咳嗽、呼吸急促;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兒童生長發育階段,體重與身高應會持續成長,若非刻意減肥,一個月內減輕1公斤,家長都應該特別留意孩子身體狀況。何杰金氏淋巴瘤治癒率8成以上黃鼎煥醫師表示,淋巴癌致病明確原因仍不清楚,可能與免疫功能不全、細菌或病毒感染、基因突變或長期暴露在一些化學製劑環境下有關。臨床常見許多家長擔心小孩身體無法承受抗癌治療,轉而尋求偏方或延遲治療,其實是錯誤觀念,因為大部分好發於兒童的癌症治療反應好,且身體對於治療承受度高,各器官的再生恢復能力都強過成人,以何杰金氏淋巴瘤為例,整體治癒率可達8到9成以上。

椎間盤突出肩頸麻 小針刀紓緩好入眠

椎間盤突出肩頸麻 小針刀紓緩好入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也有椎間盤突出導致痠痛麻症狀的困擾嗎?且經過多次復健,仍難以紓緩症狀嗎?其實可透過中醫的小針刀治療,幫助改善症狀;中西醫整合醫師楊龍駿指出,當長期不自覺處於低頭狀態、頸部扛重物且瞬間扭轉或因車禍等外力撞擊等因素,就可能埋下椎間盤突出的危險因子,嚴重時不僅會影響肢體活動,甚至可能失去行動能力。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嚴重恐造成失禁椎間盤突出通常發生於頸部與腰部,以病症發生於頸部而言,包括手臂、肩頸等神經分布的部位,就會使患者出現酸麻痛等症狀;楊龍駿醫師補充,若患者發生於腰部時,則會使腰部以下的大腿或小腿同樣呈現酸麻痛症狀,嚴重時,可能造成大小便失禁問題,不得輕忽嚴重性。臨床上,一名50歲男性,因工作緣故導致頸椎第四到第五椎間盤有突出現象,就醫治療,接受牽引復健約半年,期間症狀仍反覆發作,直到改採以小針刀治療後,因受傷範圍較大,因此療程約七至八次,治療後症狀已舒緩;另名30歲女性,同樣也因工作姿勢不佳,引發椎間盤突出,不僅因壓迫手臂及肩頸導致手指麻痛,甚至已嚴重影響睡眠品質,醫師建議開刀治療,但擔心手術風險,因此嘗試小針刀治療後,順利舒解症狀。小針刀鬆解不正常組織 助病患擺脫不適治療上,西醫會先評估症狀是否嚴重,若屬於輕微者,則採以復健治療,但因治療時間較久加上療效有限,部分醫師也會建議病患採以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治療;楊龍駿醫師解釋,手術後仍有風險存在,對於部分病患不見得能完全解決病症,也使得臨床上許多病患寧可選擇復健,與病症持續對抗,避免術後引起的其他問題。楊龍駿醫師進一步說明,在傳統中醫上,則以中藥治療並以針灸為輔助,減緩病患症狀,但因效果有限,因此可採小針刀治療方式幫助改善病症,主要因小針刀具有鬆解不正常組織的功能,透過小針刀的協助,能將壓迫到神經的肌肉與韌帶等軟組織鬆解,療程平均約四至五次,病患在治療過程中就能明顯感受到症狀緩解的情況。椎間盤突出不可逆 治療以紓緩症狀為主椎間盤突出多為長期累積所導致,因此像從事粗重工作者、常搬重物者或得長期低頭等上班族及手機族等,都可能因長期不正確的姿勢,埋下致病的危險因子,應提高警覺;楊龍駿醫師強調,雖椎間盤突出問題,可透過小針刀治療獲得不錯改善,但椎間盤突出基本是不可逆的,治療上仍以紓緩症狀為主,即使接受復健手術也無法將椎間盤歸位,因此千萬別隨意嘗試傳統治療方式,以免使症狀加劇。一旦長期出現頸部、腰部等痠痛痲症狀出現時,或因某些動作感到肢體酸麻,就應盡快就醫檢查,通常會建議先赴醫院照X光,由醫師評估是否有異狀,再進一步接受核磁共振,了解骨骼肌肉或軟組織情況才能確診;楊龍駿醫師呼籲,預防勝於治療,除了注意生活中的姿勢或動作,若有症狀出現時,應盡早接受檢查,若能早期接受治療,透過小針刀協助,有助於症狀獲得明顯改善。

腎功能不佳 夏天吃這些水果要小心

腎功能不佳 夏天吃這些水果要小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男子日前因為肺炎住院,家人熬煮十全中藥湯幫他補身體,他喝兩碗湯又吃兩顆橘子,半小時之後突然感到胸悶而失去意識;男子原本就有慢性腎臟病,這是因為血液中的鉀離子飆高引發心室顫動,所幸搶救得宜,經過急救及心臟電擊後才恢復心跳與意識。血鉀濃度過高 恐心律不整甚或猝死聯新國際醫院腎臟科主任林盈光表示,中藥湯裡的藥材屬於植物類,而植物均含有鉀離子,熬煮出來的中藥湯雖然是補品精華,但裡頭所含的鉀離子甚高,再加上橘子的含鉀量也高,吳先生因血鉀過高,引發身體不適。從食物攝取的鉀離子,90%需經由尿液排出,由於慢性腎臟病患的腎臟排鉀能力變差,如果飲食沒有忌口,很容易會造成血中的鉀離子濃度上升﹔一旦血鉀濃度過高,可能會出現四肢無力、頭暈等情況,嚴重恐造成心律不整,甚至猝死,不可不慎。荔枝哈密瓜榴槤 鉀離子含量偏高林盈光醫師提醒,除了中藥材之外,很多夏天水果的鉀離子含量偏高,像是哈密瓜、香瓜、火龍果、百香果、香蕉、奇異果、榴槤、木瓜、荔枝等,腎功能不佳的民眾應該要多注意,不可一次吃太多。另外,精力湯雖然營養價值高,但是屬於高鉀、高磷的食物,透析病患應避免食用。精力湯食材裡的腰果、核桃、杏仁、卵磷脂、小麥胚芽及啤酒酵母粉都是高磷食物,加上生鮮蔬菜未經水煮去鉀,以及水果直接打成汁(高鉀),所以精力湯是一種高磷、高鉀的食物,應多加注意。蔬菜川燙後再吃 避免用低鈉鹽或低鹽醬油含鉀量比較高的蔬菜有紅莧菜、空心菜、菠菜、地瓜葉、綠花椰菜等葉菜類,以及番茄、草菇、金針菇、紫菜、豆類製品、堅果類等,建議洗腎患者先川燙後再吃;川燙的水因為有溶出的鉀離子,所以不要食用。腎功能不好的民眾也應避免以低鈉鹽或低鹽醬油取代一般的鹽或醬油,所謂低鈉鹽或低鹽醬油,其低鈉的成分就是以鉀來代替,也就是「鈉低鉀高」,故低鈉鹽和低鹽醬油都是屬於高鉀食物,特別是血液透析病患常有高鉀血症的現象,因此不宜當一般的調味料。

翁頻吐血嚇壞子女 罕見基質瘤作祟

翁頻吐血嚇壞子女 罕見基質瘤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9歲李老伯有三高病史,頭暈症狀持續半年,不時還有吐血狀況。子女帶他北上求診多次,奔波各專科之間仍找不出病因,日前李老伯再次因吐血就醫,透過胃鏡檢查,發現竟是罕見疾病「胃腸道基質瘤」。所幸及時手術摘除,杜絕其發展成惡性腫瘤的機會,也解決長期不適症狀。 胃腸道基質瘤≠胃癌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林峰年醫師表示,胃腸道基質瘤平均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十至百萬分之二十,因為不太有明顯症狀,因此不容易發現。李老伯就診當天,在診間外不停嘔吐,緊急為其進行胃鏡檢查,發現李老伯的腫瘤正在出血;經住院、暫時止血與定位後,轉由羅東博愛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呂長運進行腫瘤切除手術。 胃腸道基質瘤並不是胃癌,胃癌病灶通常從黏膜開始生長,並呈現潰瘍;而基質瘤生長於黏膜下層,表面黏膜完整,因此沒有明顯症狀。胃腸道基質瘤一般是根據腫瘤大小與顯微鏡下的細胞特性來判斷惡性度,早期進行手術切除為最有效的療法,如晚期腫瘤已轉移,則需以標靶藥物控制。 微創手術除病灶 第二天可進食呂長運醫師表示,李老伯的腫瘤位於胃底,大小約4公分,此次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腫瘤,傷口小且出血少,也保留了大部分胃容量,日後進食量不受影響。經由微創手術,可減少李老伯具三高病史與年事已高所帶來的手術風險,傷口比較不疼,術後恢復也快,手術後第二天即可進食,年長者身體負擔相對較少。李老伯的胃腸道基質瘤,還好早期就發現,手術切除後只需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也不用搭配標靶藥物治療。 基質瘤初期症狀不明顯 需採胃鏡診斷胃腸道基質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跟惡性胃癌與良性潰瘍疾病的區分,還是需要以胃鏡進行診斷。提醒民眾,有任何腸胃道症狀如解黑便、血便、腹痛腹脹等,一定要就醫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常翹腳久坐 梨狀肌症候群上身痛到爆

常翹腳久坐 梨狀肌症候群上身痛到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多歲的吳女士每天固定到健身房運動3小時,日前右下背部突然嚴重疼痛,無論坐著、站著、躺著,都疼痛萬分,更嚴重影響睡眠,甚至整整一個月都無法出門。透過藥物治療症狀沒有明顯改善,到疼痛門診就醫確診患有「梨狀肌症候群」,醫師為她進行「神經阻滯治療」,成功緩解疼痛感。神經阻滯治療是將神經放鬆花蓮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王柏凱表示,「梨狀肌症候群」常被誤以為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的坐骨神經痛,而誤以為是腰椎問題。其實梨狀肌是大腿「大轉子」連接薦椎的肌肉,屬骨盆深層肌肉。梨狀肌覆蓋於坐骨神經尾端,因不明原因的長期刺激,造成梨狀肌肥厚,壓迫脊髓神經而產生疼痛症狀。民眾聽到「神經阻滯治療」會擔心以為是將神經切斷,其實神經阻滯是將神經「解套、放鬆」。以吳女士為例,因長期神經、肌肉發炎,造成神經沾黏,注射麻醉藥配合微量類固醇至患部,放鬆沾黏神經,達到阻滯坐骨神經的效果,有效緩解疼痛感。避免蹲坐 膝蓋彎度要超過90度臨床上,梨狀肌症候群患者大多數是比較瘦的人,或常常需要蹲坐的族群,例如婦女常坐著挑菜,椅子太低,膝蓋彎曲小於90度,使得雙腿過度彎曲,臀部肌肉就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有些人習慣將皮夾置於臀部口袋,因放置位置靠近梨狀肌,同樣會影響坐姿。醫師提醒,從生活習慣小細節著手,坐姿避免翹腳、選擇較高的椅子,讓膝蓋彎度能超過90度等,都是遠離梨狀肌症候群的小撇步。王柏凱主任表示,疼痛是身體全面性的問題,除了常見的藥物治療外,醫師會找出疼痛背後的真正原因後,有些疼痛可以考慮不用手術,先透過「神經阻滯治療」等不同的介入性治療,來處理患部的疼痛問題。有疼痛問題的民眾,可至疼痛門診就醫,接受專業評估治療。

血庫拉警報 新竹AB型只能再撐3天

血庫拉警報 新竹AB型只能再撐3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後,國內血液庫存量常在低點徘徊,國內疫情趨緩,血庫還來不及恢復存量,醫院用血開始增加,近期假日多有午後陣雨,影響捐血意願,台北、高雄地區血庫偏低,其中新竹血庫AB型急缺,血液基金會呼籲,熱血民眾趁本周假日好天氣挽袖捐血,充足血庫。防疫解封 用血量快速攀升血液安全庫存量為7至10天,4至7日是偏低,4日以下為急缺,據血液基金會統計,全台都有血庫短缺形況,台北地區只夠用4.9天、高雄地區只能撐5.5天,台南、台中、新竹雖總血量足夠,但細分會發現有部分血型血液不足,尤其新竹血庫AB型更出現急缺警示,只能再撐3.3天。台北捐血中心企劃課課長劉俊宏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最嚴峻的期間,血庫也歷經嚴酷考驗,光台北地區捐入量就少了兩成,今年截至6月12日,台北地區長達48天血液安全庫存量都低於5天,「這是近五年從來沒見過的,可以說是最糟的況狀。」劉俊宏課長指出,新冠肺炎重創血庫,但國內過去五個多月用血量卻未因疫情而減少,更可怕的是,這周起國內防疫政策解禁,竟發現台北地區各醫院用血量甚至出現上升趨勢,雖然國內疫情趨緩,捐血民眾回流,但目前人數回升的數度卻不夠快速,加上今年多雨「血庫已經捉襟見肘。」本周天氣晴朗 請民眾挽袖捐血呼籲熱心的健康民眾利用本周天氣較晴朗的假期,就近至各捐血點捐血,讓病人用血無虞。血液基金會提醒,定期捐血很重要,不樂見突然出現極大量捐血人潮,因血液有保存期限,使用不完就會浪費珍貴血袋。

翁吃紅龜粿噎到 腦缺氧6分鐘恐奪命

翁吃紅龜粿噎到 腦缺氧6分鐘恐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78歲老翁在家吃紅龜粿,因噎住呼吸困難,家人趕緊撥打119求救,台中市府消防局獲報後趕抵現場,發現老翁倒臥客廳地板上,意識昏迷,呼吸緩慢有異音。經詢問家屬表示老翁吃東西噎到了,造成氣管堵塞而呼吸困難,消防人員立即使用喉頭鏡搭配異物鉗取物,為患者取出多塊「紅龜粿」,成功將老翁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引發吸入性肺炎 嚴重會危及生命老翁雖然排除異物,但意識昏迷,因此在救護車上持續給予氧氣治療,並建立口咽呼吸道及生命徵象監測,送抵童綜合醫院急診室進行相關檢查,確認異物已完全於氣管取出,處置後送至加護病房進行氣管內插管合併呼吸器使用,但因食物進入呼吸道引起吸入肺炎,經醫師調整呼吸器,進行呼吸治療與排痰肺部物理治療,合併抗生素使用,住院13天已出院返家。童綜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彥甫表示,吸入性肺炎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肺炎疾病,因為老化導致吞嚥功能與咳嗽反射衰退、抵抗力下降等,因此容易導致食物等異物進入呼吸道,造成肺部遭細菌感染而損傷,進而通氣功能受損而呼吸衰竭,嚴重會危及生命。老人家咀嚼能力退化 糯米製品切小塊吃林彥甫醫師呼籲,老人家咀嚼能力不佳、吞嚥功能退化,屬於誤食異物的高危險群,進食時要注意細嚼慢嚥,若食用糯米製品時,更要切成小塊來吃,避免難咬碎而噎到。童綜合醫院急診部緊急救護科主任黃泰霖指出,異物哽塞黃金救援時間只有4至6分鐘,老翁能夠救回一命,多虧中市府消防局第四救災救護大隊梧棲分隊高級救護技術員蔡佟與中級救護技術員林振弘所做的完善處置,立即判斷後使用喉頭鏡搭配異物鉗來將紅龜粿取出,讓呼吸道暢通,避免腦部缺氧或呼吸停止的發生;後續再交由醫院醫療團隊進行治療,接力救命之下,才能讓老翁順利康復出院。

不當媽會怎樣?如何招架無後的標籤?

不當媽會怎樣?如何招架無後的標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女孩子們心裡七上八下,魚貫走進學校的多功能教室,咯咯笑著,散發不自在的氣氛。剛開始長大的乳房摩擦棉質衣料,有幾個人的胸部已經很豐滿了。有些很受歡迎的女生,對經過的男生搔首弄姿。男生們邊走邊呆望,他們多了這節空堂,正要去消磨長長的下課時間。教室裡,女學生坐在觀眾席,還沒有真的準備好要談論女人的事:生理期、性事和生小孩。女孩是怎麼變成女人的。大部分的人都從電影、手足和睡衣派對,學到了一些性愛知識,但今天要談的話題主要是經期,還有她們的內褲上很快就會出現的落紅。健康教育老師告訴大家,教室裡的每個女生都會遇到,只有少數幾個運動健將例外,因為她們體能活動量大,月經可能會來得比較晚。她說,月經來了就要小心,很容易就會懷孕。 老師小心翼翼地拿捏尺度,要提供有用的資訊,卻又不能讓小女生過於恐慌害怕,也不能傳達強烈的性愛意涵。但她傳達的訊息振聾發聵:妳要小心,生育力隨初經來潮報到,懷孕風險跟著生育力降臨。未來婚後,計畫中的孩子會給婚姻錦上添花,但太早懷小孩註定悲劇。女孩,妳們可以選擇不讓男生接近,直到妳們準備當媽媽為止。 這些女生長大以後大都會成為媽媽,女性懷孕產子天經地義。那一天,她成為一名母親。她的人生從此與她創造的生命相連。她再也不一樣了。 可是沒有生小孩的女性呢?我們是誰?為什麼不生小孩?  先來聊聊用字遣詞。我們用來稱呼彼此的語言非常重要。正因如此,在英文裡,沒有生小孩的女性沒有好的稱呼,讓我覺得好難過。每個稱呼都讓人聯想到我們不具備的身分,而非我們是誰。 不孕、不生、無後。 這些字詞透露出批評的意味。 非媽媽、沒有孩子的女性、非人母。 沒有一種稱呼我們這些女性的方式不帶否定詞。我們只不過被當作母親的相對面。 就連全美各地從事女性與性別研究的教授,都不知道該如何適當地稱呼我們。他們在電子郵件中筆戰,爭論「不生」(childfree)與「無後」(childeless)的模糊分野究竟有何差別。無後通常是指想要生卻沒有生孩子的女性,不生則是選擇不生孩子。少數幾位教授提倡用「潘克族」(PANK,取「Professional Aunt, No Kids」首字)來代稱沒有生小孩的「專業阿姨」。有人則是提到「不生蛋的母雞」,我相信只是玩笑話。然後他們熟練地發揮專業技巧,先讓人上鉤再轉移話題,開始說起女性有權使用自己喜歡的稱呼,談起語言的種族化,闡述母職與社會階級現實。這幾個議題當然很吸引人,但就連這些學者都找不到中性、好表達的稱呼方式。 我們被困在無後和不生這類用語裡,從這兩種說法能夠看出,一邊是生不出孩子的傷心人,另一邊則是悠然自得的逍遙人。在醫學上,沒有生過小孩的女性叫「未產婦」(nullipara),應該是最切合實際的用語;但說起來很拗口,而且這個字也用來指稱「還」沒有生過小孩的女性。 沒有適當的詞彙,稱呼我們變得麻煩又彆扭。但隨著我們這樣的女性人數愈來愈多,一定會有適當的通用詞彙出現。在那之前,只好先用不完美的指稱來擋一擋。(本文摘自/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大塊文化)

一場流感2千萬人喪生 卻被世界遺忘

一場流感2千萬人喪生 卻被世界遺忘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也許有人會認為,當年目睹美國那場流行性感冒大浩劫的醫生,應該是終生難忘。醫院裡的每個病房擠滿了病患,所有的人迫切地尋找任何可以遏止疾病進展的疫苗、藥丸或是藥水。有誰能忘記,連退休的醫生也重新披掛上陣;有誰能忘記,這些飢渴的病人是多麼希望有人可以照料他們的病痛。但是,在那些美國醫界前輩們的傳記裡,卻沒有詳述這場大流行。韋爾契醫師五百三十九頁的傳記就是一個例子。韋爾契是美國醫界權威,也是美國衛生部長召集的迪芬斯基地調查團領導人。但是他的傳記只用了三頁來描述那場流行性感冒。他描述那次疫情爆發是「軍事史上最具毀滅性的大流行」。在迪芬斯營區之後,韋爾契繼續參訪其他營區,「以一種嶄新的活力,面對他所被賦予的使命,對抗這前所未有的嚴格考驗」。但是這本傳記裡並沒有更詳細的描述這場瘟疫,就這樣一筆帶過。軍事史學家也是一樣。唐那.史密斯(Donald Smythe)在潘興將軍詳盡的傳記裡,只用了兩句話來敘述這場流行性感冒。在描述一九一八年九月到十月的法國戰役時,他寫道:「由於流行性感冒突然爆發,我們對未來的展望是一片蕭瑟,在十月的第一個星期,同盟國遠征軍中心就有一萬六千名新的病例。而在美國本土,有超過二十萬人病倒。這使得馬奇(March)將軍幾乎要暫緩所有的徵兵令,隔離所有的營區,考慮減少訓練。」就只有這樣,這場流行性感冒大流行甚至連在書中的索引頁都找不到。當時報章雜誌對於1918流行性感冒的態度,同樣令人感到訝異。即使是由史波特開始的那場人們急於遺忘的霍亂大流行,在發生的時候也曾經出現在媒體上。但是,流行性感冒卻沒有。寇斯比對於那場流行性感冒的衝擊感到好奇與迷惑,所以他查詢了從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一年的《期刊文獻讀者索引》(Reader’s Guide to Periodical Literature),將流行性感冒這個主題在媒體上所佔用的篇幅與其他主題比較。他發現,有十三吋的篇幅提到棒球,二十吋提到共產主義,而有四十七吋提到禁酒令。只有八吋的篇幅和流行性感冒有關。寇斯比查閱了最新版的大英百科全書,1918流行性感冒只有三句話描述。他也查閱了最新版的大美百科全書,只有一句話形容1918流行性感冒,而且說這場大流行造成兩千一百萬人死亡。「這很明顯低估了。」寇斯比說。但即使如此,他強調:「兩千一百萬人死亡只值得用一句話來記錄?有沒有搞錯?」士兵們因為流行性感冒而死亡的原因有時候會婉轉地被隱藏,寇斯比說:「在馬里蘭州密德基地的紀念儀式上,主席一個個唸著死者的名字,每當唸出一個名字的時候,死者連隊的士組官就會鳴砲,並且回應道:『光榮地死於戰場。』」撰寫歷史教科書時選擇的題材,是學術專家認為十分重要、值得讓學生知道的事件,同樣的,流行性感冒似乎不值得一提。寇斯比檢閱了大學的歷史教科書,尋找1918流行性感冒的紀錄。他發現,這場大流行幾乎不存在教科書中,「美國最暢銷的歷史教科書,像是撒姆耳.摩里森(Samuel Eliot Morison)、亨利.寇馬格(Henry Steele Commager)、理查.霍夫史達特(Richard Hofstadter)、亞瑟.薛林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凡.伍沃德(C.Vann Woodward)、卡爾.戴格勒(Carl Degler)這些史學家所寫的書中,只有一本提到這場大流行。而湯瑪斯.貝雷(Thomas A. Bailey)所寫的《美國盛事》(The American Pageant)中,只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場大流行,而且還將死亡人數至少低估了一半。」醫學家們對於這樣的沉默感到驚訝,因為流行性感冒大流行引發的戲劇化衝擊,不只是驚人的死亡統計數字及軍隊戰力的削弱,即使是對日常生活都造成了重大的影響。他們記得那時在公共場所,人人戴著紗布口罩保護自己,卻是徒然。葬禮只能舉行十五分鐘,棺木短缺,殯葬業者和掘墓工人所能提供的服務趕不上需求的腳步。在費城,屍體在停屍間堆積如山,處理屍體的人甚至無法進入工作。許多城市禁止群眾聚會,甚至在公共場合咳嗽、打噴涕、吐痰,都是犯罪行為。在華盛頓特區,連最高法院都被迫休庭,推動這項措施的奧力佛.霍姆茲(Oliver Wendell Holmes)法官認為,這樣可以使律師避免進入擁擠、容易感染的場所。同時,華盛頓醫院也被病患淹沒,每個病房都派了一位葬儀社的人,以便在病患死亡時儘快移除遺體,讓下一位病患住進來。有位醫師說:「生者從一個門進入的時候,死者才剛從另一個門移開。」沒有人不知道,致命的流行性感冒大流行正在這塊土地蔓延開來。但是,流行性感冒卻從報紙、雜誌、教科書,以及社會的集體記憶中移除。寇斯比稱1918流行性感冒為「被美國遺忘的大流行」。他寫道:「關於西班牙感冒最令人匪夷所思的,就是這場大流行在一年內造成了數百萬人死亡。沒有其他事物——包括感染、戰爭、饑荒——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屠滅這麼多人口。然而這場大流行並沒有引發任何敬畏之意,無論是一九一八年當時或以後,無論是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對於這場流行性感冒都沒有敬畏之心。」世界性的集體失憶寇斯比推測,這可能是多重因素的結合,造成世界性的集體失憶。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這場大流行讓戰時的民眾捲入無止境的恐慌中,所以當可怕的一九一八年結束後,再也沒有人願意想起或寫下當時的一切。這場流行性感冒融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夢靨中,和那些史無前例的壕溝戰、潛水艇、血腥的索姆(Somme)戰役、凡爾登(Verdun)戰役以及化學戰都混雜在一起了。組此外,這場大流行並沒有引發任何顯著的、戲劇化的效果。流行性感冒並沒有帶走任何世界領導人,也沒有讓世界長期處於死亡的威脅之下。它沒有留下肢體缺陷的倖存者,讓人反覆回想起這場疾病。最後一個原因是寇斯比在一九九八年八月的一次訪談中提出來的。他認為,在一九一八年之前的五十年,整個世界已經歷過一場徹底的革命,改變了歷史的走向,那就是細菌病源論。寇斯比說:「每隔一年半載,就有一種新的病原體被發現,一直持續好幾年。」每發現一種病原體,就等於宣告科學又征服了一個疾病。當發現傳染源的勝利鼓聲持續響起,人們就大大地鬆了一口氣。「最後,傳染性疾病變得不再重要。﹂寇斯比結論道。接著,流行性感冒大流行來臨,大肆嘲弄新出現的樂觀想法。而且,直到大流行結束,寇斯比斷定說,最能撫慰人心的反應,也許是儘快將整件事遺忘,「不再看到、聽到任何不幸」。然而卻有一群人對於這場流行性感冒始終無法忘懷,即便這些議題的曝光空間實在少的可憐。他們是一些科學家和醫學研究者。如果無法了解這場瘟疫的原因及它的傳播途徑,並找出抑制它的方法,這些人是無法安歇的。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他們一直記得流行性感冒的驚恐歷史,並採取許多公共衛生措施,因為他們害怕類似1918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會捲土重來。科學家開始探究造成這場大流行的原因。他們的努力持續了十多年,直到後來偶然找到一個線索,那是一九一八年的一位大學生,這線索主導了這個世紀的研究方向。(本文摘自/流行性感冒:1918流感全球大流行及致命病毒之發現/商周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