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責任原則:先為自己負責,再滿足他人

責任原則:先為自己負責,再滿足他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責任是什麼?責任像河流兩邊的堤岸,引導著水流,灌溉田地,生養果實;它是行為和欲望的界線,領著我們做「應當做的事」,扛「應承擔的任務」、達成「應完成的使命」;責任,就是指示。很多年來,是父母告誡我們責任的內容──好好工作、自食其力、奉養父母、維持穩定的婚姻、生養一兩個小孩──父母以喝斥、命令、威脅的姿態,像在河邊築起兩道堤岸一般,引導我們的能量,去往他們指向的田地,灌溉成林。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感到好奇。「責任」像塊匾額一樣,掛在每個人的頭上,為什麼卻從沒有人,提出這些問題:背負責任的目的是什麼?背負責任的對象包括了誰?背負責任的順序是什麼?想到這三個問題,讓我陷入沉吟……責任的目的是什麼?責任的目的是讓自己,過得更好、過得更快樂、更有目標──比如說,我想學會理財,於是我決定記帳。當我決定記帳的時候,我對每天記錄開支、蒐集發票這件事,就有了「責任」。責任,讓我「受力」,讓我「承擔」;我必須耐著性子,花時間、花力氣,不斷給自己打氣,忍耐枯燥,維持紀律,達成目標。最終,我因負起了「記帳」的責任,存住錢,過得更好──這是責任的目的,責任,是為了讓自己幸福。那麼,責任的對象包括了誰呢?首先,我們第一個該擔負的責任,就是自己──自己想買的房子、想做的職業、想擁有的生活節奏、休閒方式、自己的成長、自己家庭的開支、自己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我們要為自己,負重、承擔、受力、前行。我們活著,首先必須為自己的生活負責,背負自己的背包,為自己的欲望、理想,奮鬥推進。 其次,我們該擔負的責任,包括家人、親戚、朋友,以及地球上,與我有連結的「其他人」,都是我們的責任。但是,首先背負自己、其次背負別人;別人首先背負自己、其次背負別人;我們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別人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每個人背著自己的背包,手拉著手,向上攀登,直到登頂……這是愛,這是連結。人跟人之間,第一個責任,也是唯一的責任,是愛,不是錢。愛是一種絕對的自我中心,是一種被滿足、被保護、被包圍的狀態下,沉穩、安定地行動著。你一定要先承擔自己的責任,讓自己滿足,充滿了愛,才能去滿足別人,這時你才是給予者,不是乞求者(乞求別人關注我、重視我)。人與人之間、家人之間,要愛對方,不是成為對方──我們不能代替家人思考,代替家人實現願望(你有自己的願望,不是嗎?),代替家人還房貸(你有自己想買的房子,想過的生活,不是嗎?),代替家人承擔他們人生的失意和失望(那是他們的經歷,不是嗎?)…… 愛你,不是成為你。愧疚感,大概是世界上最難處理的情緒。愧疚感來自內在,來自我們小時候,學過的規則、教條,要抵抗它,得很有決心。因為它根深蒂固,來自內心。我自己生長在「沒有界線感」的家庭,對S的處境,感到同情。我能理解S的難處,理解她承受的壓力,但我始終覺得,我們能堅持住,為自己做點努力。我們應察覺自己的愧疚感,察覺自己腦子裡「你很差!」、「你很自私」、「你不孝!」的聲音,然後退一步,像旁觀者一樣,看待自己的處境,檢查自己的「聲音」;辨認出爸媽、親人的「操縱語言」,試著在內心底,為自己打氣。我相信,如果我們不能控制愧疚感、察覺愧疚感,安頓自己內心,我們面對這種情境,就會陷入掙扎、憤怒、糾結裡,最終破壞愛與信任感,得不償失。我們該讓別人知道,你是你,他是他;由你控制自己。即使一切並不容易,也值得努力。(本文摘自/與家人的財務界線:富媽媽教你釐清家人的金援課題,妥善管理親情的金錢漏洞/采實文化)

第三隻眼松果體 能啟動人類超能力?

第三隻眼松果體 能啟動人類超能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松果體位在兩眉中心後方,是位於中腦後方豌豆大小的扁錐形小體。經各種研究證實,淩晨一點至四點之間,腦部會釋放特定化學激素,使人連結宇宙更高源頭,進而產生不同層次的夢境。古代東西方神秘傳統學說,尤其是古埃及均認為松果體非常重要,是具有超感知覺的腺體,笛卡兒稱之為「靈魂的座位」、中國所稱的「天目」、道家所謂的「泥丸宮」、印度所說的「梵天窗」,都直指第三隻眼松果體。從醫學的觀點,生物的松果體,具有特殊感光的功能,是通往更高感知的視窗。美國聖保羅大學醫學院的松果體心靈診所主任菲利浦.塞爾吉奧.奧利維拉(Dr. Segio Felipe de Oliveira)認為,生物的松果體會釋放多種激素,其中分泌二甲基色胺(DMT)「精神分子」,可發揮潛能接收宇宙信息並傳遞信息,他認為除了動物,自然界中也含有DMT 成分的植物,南美巫師常作為通靈之用;但在醫學界另有學者專家認為,使用DMT 或K 他命等藥物,會刺激腦部而產生幻覺、幻視、幻聽,與靈魂無關。其實藥物刺激可以看到時空隧道,腦缺氧也可以看到時空隧道,真正穿越時空,照樣可以看到時空隧道……。每位研究者必須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以包容與探索的精神追求宇宙真理。美國精神科醫師里克.斯特拉斯曼(Rick Strassman)從神經藥理學的觀點研究天然化合物二甲基色胺(DMT)對人體的影響,研究顯示松果體是調控腦內接收信息的管道,不只負責生產激素,且負責通往其他維度空間的視窗。二○一四年,俄羅斯普瑞迪塞夫在其著作《人工智慧》書中提到,許多俄羅斯的科學家,與知名超感知者,均反覆展示一個實驗,證實松果體為宇宙能量進入人體的閘門,是人類與宇宙能量交流的通道。俄羅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也認為人類的大腦將宇宙中的能量匯集起來,松果體即可從宇宙獲得超凡的想像力與預知能力。貫穿古今中外各領域專家的研究與觀察,在此特將生物的松果體的功能歸類如下:一、 松果體具有直接感光的功能,因生物在視網膜感光系統缺失的情況下,松果體調整退黑激素的功能仍然正常,持有感光的能力。二、 松果體是人體「生物鐘」的調控中心,人體智力生物鐘以三十三天為週期進行運轉,情緒生物鐘為二十八天,體力生物鐘為二十三天。三、 松果體分泌的退黑激素,能夠影響和干預人類許多神經活動,在神經信號與激素信號之間扮演著溝通的角色。四、 松果體能合成性腺、甲狀腺等肽類激素。松果體與性功能有直接相關,禁慾可以啟動其神經通道,退黑激素能抑制年輕人的性功能,延長生育期,進而延長壽命。五、 松果體具有預感的能力,但當代人類的松果體不斷地鈣化、縮小、退化,而抑制松果體潛能的發揮。主要理由有三:其一是人類的心靈不斷地污染,生命能量不斷地喪失;其二是人類基因不斷地混血雜交,逐漸失去宇宙生命能量的DNA;其三是飲食的問題,與人類每天攝取的氟化鈉含量有關。六、 松果體具有感知的能力,透過打坐冥想並放鬆眼皮的肌肉,既可激發松果體的感知功能,亦可使靈體通過頂輪逸出,進入另外的維度空間。總之,長久以來西醫學界,將人類的松果體和盲腸一樣視為退化的器官,尤其是在七歲之後,松果體會日益鈣化、退化。但很多自然醫學專家、宗教家以及超心理學家均不以為然,針對松果體的諸多研究,依然各有所表。無論松果體是天生退化的腺體;或隨著年齡越來越退化;或因人而異其鈣化程度不同,但從物理學、宇宙學、超心理學、佛學等觀點,探討證實神秘的第三隻眼松果體,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摘自/生命之謎VS.量子糾纏/博思智庫)

拚命補鈣仍骨質疏鬆?原來缺維他命D

拚命補鈣仍骨質疏鬆?原來缺維他命D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吃的鈣片真的有補到骨骼嗎?68歲楊媽媽平時熱心參與社區活動,還參加土風舞班健身,她吃許多鈣片保骨本,不料健檢時發現骨質密度小於-2.5,已達骨質疏鬆標準,讓她震驚不已,還歸咎「一定是鈣片吃不夠多」,經進一步抽血檢查,確認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嚴重不足,才找出導致骨質疏鬆的元凶。維他命D能幫助鈣吸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陳建志表示,足夠鈣質確實會降低罹患骨質疏鬆的機率,但鈣質並非進入人體後立刻被利用,若一味補充鈣質,卻沒有透過足夠維他命D幫助鈣由腸胃道吸收,並從腎臟回收鈣,則鈣質恐白白流失,而維他命D不足的年長者,也會增加肌肉無力、老年衰弱跌倒風險,甚至增加認知功能障礙。陳建志醫師指出,骨質疏鬆是長者的隱形殺手,患者若不慎跌倒易造成骨折,後續對個人及家庭照護都是極大負擔,故「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為中高齡族群關注的話題,多數民眾認為運動和補鈣為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殊不知維他命D在預防骨質疏鬆上,扮演極重要角色。陳建志醫師強調,維他命D在生理機轉中,扮演平衡體內鈣磷離子濃度、幫助骨骼正常代謝及維持肌肉神經細胞功能的重要角色,而人體獲得維他命D主要方式為曬太陽,例如曝曬在正午陽光下約15分鐘,皮膚能將維他命D前驅物,經肝臟及腎臟轉化為有活性的維他命D3,並刺激腸胃細胞吸收鈣離子。維他命D補過量 恐造成高血鈣此外,民眾也可從食物中獲取維他命D,如奶油、動物脂肪、蛋類及奶製品、魚油類與肝臟、麥片、早餐穀物等,因東方人對於奶製品攝取量低於西方人,故可透過維他命D補充劑獲得。陳建志醫師提醒,維他命D若補充過量,恐造成高血鈣,容易使鈣質囤積血管,或造成其他軟組織硬化,建議一般正常飲食者,只要適度進行戶外運動,通常每日僅需補充600至800個IU即可。

哺乳媽媽吃生酮瘦身 乳汁熱量恐飆高

哺乳媽媽吃生酮瘦身 乳汁熱量恐飆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網路流傳生酮飲食非常適合哺乳期媽媽,可以幫助媽媽回復到懷孕前的身材,但這卻有健康隱憂!營養師表示,生酮飲食限制攝取碳水化合物,因此幾乎不能吃任何全穀類與水果,會喪失許多營養素來源。限制攝取碳水化合物 母體易營養不良生酮飲食是近年來流行的瘦身方法,是一種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提高油脂攝取的飲食法。當碳水化合物足夠時,身體首先會利用血糖和肝醣;當肝醣用罄後,身體進入血糖偏低狀態,人體開始大量利用本身的脂肪做為能量來源,因此能減少體脂肪含量而達到瘦身效果。 對於正在哺乳的媽媽,生酮飲食的影響不只是媽媽的健康,研究發現,生酮飲食會影響乳汁組成,進而影響寶寶的吸收狀況。實行生酮飲食的哺乳媽媽,雖然泌乳量與一般飲食者相較無明顯差異,但乳汁的油脂含量較高,造成乳汁熱量較高,新生兒可能因此攝取較多的熱量。動物實驗 出現憂鬱及發展遲緩現象哺乳期媽媽更可能因為熱量攝取不足、酮體生成等原因,發生酮酸中毒,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國外亦有發生過數起哺乳媽媽酮酸中毒案例。動物實驗也發現,攝取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懷孕或哺乳的母鼠,其子代容易出現類憂鬱行為及身體發展遲緩的現象,因此不建議媽媽嘗試生酮飲食。營養師表示,其實每天勤於哺餵母乳就可以消耗許多熱量,媽媽只要控制好熱量攝取與增加活動量,就能回復正常體重。此外,正在哺乳的媽媽更需要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獲得充足營養,乳汁才有充足的蛋白質、礦物質(鈣、鐵)、維生素與水分。

胃癌晚期別放棄!高價化療藥納健保

胃癌晚期別放棄!高價化療藥納健保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2歲的林先生罹患胃癌晚期,經化療合併抗HER2標靶藥物效果良好,但礙於經濟壓力致停藥年餘,所幸今年1月起,相關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才得以繼續療程。醫師呼籲,HER2陽性胃癌過去自費藥物所費不貲,納入健保給付後,患者應積極治療,千萬不要放棄希望。酗酒、愛吃醃漬品 胃癌高危險族群林先生是工程人員,生活作息正常,最大嗜好是吃香腸,一星期吃三天,一次吃二至三條是常態;與親友相聚總是無酒不歡,半瓶高粱下肚接著喝啤酒,雖然平日腸胃功能並無異樣,但健檢發現大腸潛血反應,進一步確診竟罹患胃癌且已轉移到淋巴與肝臟。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表示,胃癌晚期因無法手術,林先生接受化療合併抗HER2標靶藥物,治療效果良好,胃癌細胞消失,肝轉移只剩些許痕跡,但也因為藥物自費金額一年逾百萬元,負擔過大而選擇停藥。有些HER2陽性胃癌患者也因同樣原因無法接受適當治療,徒留遺憾。HER2陽性胃癌標靶藥今年初納入健保給付後,林先生已重新接受治療。余政展主任指出,胃癌高危險族群包括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發炎、酗酒、高鹽、亞硝酸鹽和吃太多醃漬類食品、過去曾接受部分胃切除及EB病毒感染等。根據107年癌症登記報告,胃癌位居國人第七大癌症死因,由於胃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通常已是晚期,無法開刀只能靠化療的晚期患者達4成。1成患者屬HER2陽性胃癌國外研究發現,約有5~10%的胃癌患者屬HER2陽性胃癌。余政展主任表示,使用化療合併標靶用藥,反應治療率達六成,有助延長存活期。由於病況因人而異,建議患者治療前,應諮詢醫師綜合評估。余政展主任提醒,勿輕忽消化不良症狀,如果持續1、2個月沒改善,就應儘速就醫進行胃鏡等檢查,釐清原因;曾接受胃部分切除的患者,也應每年接受胃鏡檢查,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防疫宅在家 4招家事健身操幫你甩肉

防疫宅在家 4招家事健身操幫你甩肉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防疫期間不想出門運動,但家中還是一堆家事等著你,不妨轉念,把家事和健身結合,邊打掃邊鍛鍊身體。有氧老師Steven傳授四招家事健身操,日常微運動、每天做,累積起來的運動量,也是很驚人。 1. 洗衣籃彎舉(1) 雙腳張開與肩同寬,雙手握住洗衣籃兩邊,兩邊手肘盡量往身體方向夾緊。(2) 將注意力放在肱二頭肌上,慢慢抬起手臂,約到45度位置,停頓一下再慢慢回放,回放時手臂不完全伸直(手肘不鎖死),過程中保持呼吸節奏。 2. 擦地板跪姿滾輪(1) 雙手張開與肩同寬,手掌放置於兩條抹布上,讓手腕、手肘、肩膀三點呈一線,肩胛骨往後繞半圈、不聳肩,讓背部體線保持一直線,膝蓋跪地,可以選擇腳尖點地或腳背貼地。(2) 全身穩定後,將身體往前推出去,再慢慢回到起始位置,重複動作,記得過程中保持呼吸。 3. 拖地弓箭步(1) 將雙腳前後拉開,膝蓋對齊腳尖,雙手握穩拖把。(2) 穩定後,雙手推出拖把,脊椎延伸,體線保持一直線,向下蹲,直到雙腳膝蓋都呈90度,後腳的膝蓋盡量接近地面,停頓一下,再慢慢回到起始動作。提醒:身體向下時,避免過度前傾、後傾。 4. 洗衣籃深蹲(1) 雙腳打開與髖部同寬(或略開一些),膝蓋對齊腳尖。(2) 將注意力放在大腿和臀部,身體微微前傾,慢慢將臀往後推。(3) 停頓一下後,再慢慢回到起始動作。提醒:動作過程中記得保持呼吸節奏,避免過度拱背。以上四招家事健身操,帶你訓練核心肌群、手臂、大腿,還能讓家裡環境更乾淨,身體裡的脂肪、毒素也一併打包丟出去! 

孕婦嬰幼童4/10前看牙免掛號費

孕婦嬰幼童4/10前看牙免掛號費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月20日為世界口腔健康日,衛福部與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攜手合作,即日起至4月10日,舉辦「2020兒童口腔健康周: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活動。孕婦及15歲以下嬰幼童,於活動期間持健保卡至貼有「孕婦嬰幼兒愛心親善牙醫院所」標示之牙醫診所、醫院就診,可享免掛號費福利(須負擔部分健保費用),以實際行動促進懷孕婦女、嬰幼兒與孩童口腔健康,建立定期口腔檢查觀念。兒童蛀牙顆數降低 仍高於全球平均值根據歷年全國調查顯示,5歲兒童乳齒齲蝕指數由2011年5.44顆降至2018年3.44顆,12歲兒童恆齒齲蝕指數由1996年3.67顆降至2012年2.5顆,惟仍高於世衛組織調查之全球平均值1.86顆標準。台灣自1991年陸續規劃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計畫、國小學童臼齒窩溝封填及兒童牙齒塗氟保健服務計畫,但減少甜食、強化餐後潔牙習慣及善用氟化物,更需要落實於日常生活。口腔健康影響全身健康,婦女在懷孕期間的口腔健康極其重要,由於進食次數增加、孕吐及體內荷爾蒙的改變,稍不注意就容易發生蛀牙及牙周炎,更可能影響胎兒健康。嬰幼兒在長牙階段,必須定期至牙科進行口腔檢查及親職衛生教育,建議居家潔牙應使用含氟牙膏,從小維持良好的口腔健康。少喝含糖飲食 從小護牙老來不缺牙兒童節將至,衛福部鼓勵懷孕婦女及家長利用這段時間,協助嬰幼兒及孩童接受口腔健康檢查,平時善加利用含氟用品、烹煮食物時加入氟鹽並減少含糖飲食等,達到「從小保護牙,老來不缺牙」概念。親善牙醫院所相關資訊查詢網址:www.mohw.gov.tw 或 www.cda.org.tw

長途騎車尾椎痛 竟罹罕病吉普車病

長途騎車尾椎痛 竟罹罕病吉普車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18歲李同學一年前從台北騎機車到宜蘭,疑似騎車時間過長,尾椎處感到異常疼痛,且漸漸出現反覆流膿情形,坐在硬地板上更是痛不欲生,遍訪醫療院所卻遲遲找不出病因,令他相當苦惱,因緣際會下尋求整形外科協助,確診為罕見疾病「潛毛症」,經手術切除患部後,李同學終於不再坐立難安。潛毛症常被誤診肛門廔管或膿瘍李同學表示,本身體毛較一般人濃密,去年和同學從台北騎車到宜蘭遊玩後,尾椎部位異常疼痛,且該處皮膚傷口出現紅腫、流膿等症狀,讓他無法久坐,起初至大腸直腸外科看診,以為是肛門廔管,但始終未癒,之後陸續看骨科、神經外科、皮膚科等,都無法確診並根治症狀,使得尾椎痛成了難言之隱。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鄭旭棠表示,「潛毛症」又稱「藏毛竇」,是一種少見的皮膚上含有毛髮的竇道,此類竇道最常見於骶尾部,臀裂上方二分之一的皮下感染,通常很難自癒,有時被誤診為肛門廔管、局部蜂窩性組織炎感染或皮膚膿瘍。罕見疾病 好發於體毛旺盛男性鄭旭棠醫師指出,潛毛症為後天少見的疾病,在美國約每10萬人有26人罹患,常見於男性、體毛旺盛、肥胖者,通常於青春期後發病,17歲以下少見,19歲以後者漸增,25歲以後達到高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等國發病率高,是因士兵均有長期乘坐吉普車的經歷,故又稱之為「吉普車病」。鄭旭棠醫師表示,潛毛症主要是骶尾部臀裂上方二分之一處受到重力拉扯,皮膚牽扯毛囊底部最脆弱之處,使毛囊破裂造成急慢性膿腫反覆發作,或產生反覆溢出分泌物的竇道,同時伴有與周圍皮膚不相連的毛髮從竇口中生長,若無感染常無症狀,只覺骶尾部凸起,有時感覺骶尾部疼痛和腫脹。切除需同時進行皮瓣轉移手術治療方面,在急性感染出現膿瘍時,需進行膿腫切開引流,並處理感染問題;而李同學屬於疾病慢性期,建議進行完整的手術切除,盡量將腔內的肉芽組織和毛髮徹底清除,爭取治癒的機會,切除時也需進行皮瓣轉移手術,覆蓋竇道切除後的裸露區域,此術式優點為病變組織切除範圍最大,透過轉移皮瓣縫合傷口,傷口縫合時張力較小,癒合機率高。

332檢測法 快速查你是骨鬆人嗎?

332檢測法 快速查你是骨鬆人嗎?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一般人骨密度最高的時候大約在30 歲,一旦過了這個年紀,人體吸收鈣和維他命D的能力會大幅下降,製造骨頭的細胞活性也會減弱,所以骨密度只會一直降,我們能做的事只有兩件,第一是在年輕時存骨本,把骨密度弄高一點,第二是讓骨密度下降的速度慢一點。只要提前預防和重視骨質疏鬆問題,是有方法可避免發生的。40歲造骨細胞活性下降 女性停經更明顯一般來說,0∼35歲時,造骨細胞活性大於破骨細胞,也是骨密度不斷增加的高峰期。以男性而言,40歲之後造骨細胞活性下降,骨密度也開始往下降,這個現象在女性更明顯,女性荷爾蒙有刺激造骨細胞、抑制破骨細胞的作用,但女性一旦停經後,破骨細胞活性不再受女性荷爾蒙抑制,造骨細胞也不再受刺激,破骨細胞的活性會大幅超越造骨細胞,所以女性的骨密流失速度會比男性快。另一個年紀大了會骨鬆的原因,是小腸吸收鈣的能力隨著年紀變大而變差。人體鈣的吸收平均每10年以5 ∼ 10%的速度驟降。以一般健康的成人來說,年老鈣的吸收率可能降至年輕時的25%,更年期前後婦女最低可能降至剩17%的吸收率。快速檢測1 骨鬆332檢測準則記住「骨鬆332」口訣,三個數字分別代表三種狀況:快速檢測2 你是骨鬆高危險群嗎?如果有以下情形或生活習慣,都可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更年期的婦女或40 歲以前停經。*切除卵巢、子宮者。*家族遺傳、家族有老年性骨折者。*體格瘦小、體重過輕、不當節食減肥者(尤其年輕女性BMI小於18者,太瘦的人很容易骨鬆,因為骨頭負重不夠,若長期缺乏運動鍛鍊,很容易有骨質疏鬆問題)。*鈣及維他命D攝取不足者。*長期酗酒及抽菸,大量攝取咖啡、茶。尤其抽菸、喝酒會影響鈣的吸收,或抑制造骨細胞的活性。*長期服用類固醇、抗痙攣藥、利尿劑、抗凝血劑、胃藥等治療者。*其他疾病患者:腎病或肝病、糖尿病、腎結石、高血鈣、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過盛、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及某些癌症患者等。

求孕多年好沮喪 因自體免疫抗體惹禍

求孕多年好沮喪 因自體免疫抗體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能夠有自己的小孩,是多麼幸福的事,但是,我卻一直無法成功……」一位結婚8年,做過各種檢查都查不到問題,3年前曾經懷孕到16周時,胎兒突然無心跳,只好拿掉,之後做過兩次人工都失敗,也做過三次試管,還是沒有成功的患者這樣說。患者沮喪地告訴醫師,「後來,婦產科醫師才說可能是免疫系統的問題,抽血驗出抗磷脂抗體有點異常,ANA和SSA抗體也有些偏高,但是最後一次的試管,也同時有合併使用免疫藥物、抗血栓藥物,還是失敗了。」和她一起來看診的先生說:「後來我們遇到有免疫不孕問題的病友,她說她有找蔡醫師調身體之後就懷孕了,所以,就馬上來看診了………」4成不孕症與自體免疫抗體有關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許多準備懷孕的媽媽,很多檢查都找不到問題,通常會被歸類到不明原因的不孕症。根據國外的統計,可能有高達40%的不明原因不孕症及80%的不明原因反覆性流產是免疫因素造成的。而在台灣的統計中,這些病人的血液測試有60~70%會出現自體免疫抗體。這些免疫相關的抗體,會讓正常懷孕原本就非常複雜的免疫耐受機轉更加混亂,一但身體無法調節過來,就會導致懷孕失敗。這些免疫抗體的形成,通常是因為免疫系統紊亂,可能和年齡、環境污染、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症,甚至遺傳因素有關,這些免疫抗體的種類繁多,比如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抗磷脂抗體、狼瘡性抗凝血抗體、會破壞精子活力的抗精蟲抗體等,有的是直接殺精蟲、有的是造成輸卵管蠕動異常、有的是干擾著床、有的是形成血栓使胚胎得不到營養、有的是會攻擊胚胎等。而懷孕之後,突然產生的血栓容易造成流產,常見的像是活性C蛋白抗性、蛋白C低下、蛋白S低下、高胱胺酸血症等,明明產檢一切正常,卻會突然發生血栓,接著就是流產了。中醫調理體質 損有餘補不足中醫對於免疫造成的不孕、流產或是血栓問題,不單單只是抗凝血、抑制免疫,而是讓身體的免疫系統運作正常化。中醫的體質調理,損有餘而補不足,過度亢奮或是過度反應的問題解決了、不足及各方面的虛損問題也解決了,當然就可以順利懷孕、順利讓胎兒長大了。臨床經驗上,像是陰虛內熱、肝鬱氣滯、痰濕化火、胞宮虛寒、氣血不足、氣滯血瘀等都是常見的體質分型,加上調氣血的藥物、調子宮卵巢的藥物、穩定免疫的藥物、解決凝血異常的藥物,全方位客製化的調理,並不是單純處理氣血凝滯的情形,也可以同時處理並預防其他會影響孕程順利的問題。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