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中西醫整合療法,病患有福氣

中西醫整合療法,病患有福氣

中西醫協同戰略如果一個西醫師從來沒有瞭解過中醫、沒有使用過中藥,他是否有資格說中醫藥會害人生病、讓人變成尿毒洗腎?中西醫乃至另類醫學又該如何攜手共創醫學界的新里程?西醫好?還是中醫好?或許我們曾經在媒體上看到「庸醫誤人」的例子,有時是西醫、有時是中醫,弄得大家生病時無所適從、不知如何是好?甚至兩者還互相攻訐指責,西醫說中醫不好,吃中藥會讓人腎功能壞掉!中醫也說西醫是偽科學,只知治表、不知其本……。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爭論而莫衷一是呢?我認為是「瞎子摸象」的結果。很多用中藥醫好的人並不會去給西醫看,所以西醫在臨床上看到的都是中醫失敗的案例,指責便由此而起;相同的道理,在西醫失敗的人才會去看中醫,所以中醫亦理所當然的為西醫下了負面的評論。無論何者,這些都流於「以偏概全」的桎梧之中。不該斷言誰對!誰錯!西醫的醫學教育在台灣其實非常完整,但因為西醫多由化學的角度來看待人體,所以某些基本的理論是否正確?值得商榷!相較於西醫,以往中醫醫學教育相對是缺乏而不足的,甚至早期台灣只有中國醫藥學院有中醫系,畢業後由於出路問題,又大多投入西醫的臨床領域中,因此造成受過完整醫學教育的中醫師嚴重不足。西醫也是一樣,即使沒有醫療糾紛,同樣一個學校、同一家醫院培訓完成的醫師,也有醫術好壞的差別。因此除了醫學種類的選擇之外,還需考量「人」的因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成立「中華民國另類醫學醫學會」,一定要求是衛生署所認可的中、西、牙醫師的原因,我們不希望商業行為與過度的包裝,造成社會大眾對另類醫學的誤解。中西整合,病患有福氣既然中、西醫學各有其利弊,如何整合中、西醫學運用在臨床治療患者,身為醫師的人一定要明瞭兩者各自的優缺點,再依照「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使用其中一種或合併使用兩種不同的醫療模式,實踐「以患者為中心」的目標,並尋找對患者最有利的醫療方法。「標本兼治」的行醫原則從小我就是個過敏體質的小孩,經常性眨眼、過敏性鼻炎,天氣一變就咳嗽,每一兩個月就扁桃腺發炎一次,一緊張就拉肚子……;初中時,更因蕁麻疹發作,全身紅腫、奇癢無比,而在上課時被送到保健室。慢性結膜炎更是我的「青梅竹馬」,眼科醫師只會開類固醇及消炎的眼藥水給我,所謂「久病成良醫」,日後我還教患者把眼藥水放在冰箱冷藏後冰涼使用,效果更好!上述這些症狀總是一再重現而無法治癒,而三十歲時,我的血壓即高過一百六十/九十,四十四歲的我就得了心肌梗塞;而我的父親四十一歲就中風,在在證實家族上的遺傳,確實對我影響甚鉅!當然家族遺傳是造成我毛病眾多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當我在尋找各種另類醫學方法治療我的心肌梗塞時,隨著心臟功能的恢復,漸漸的發現我的鼻子、氣管、眼睛、皮膚、大腸也都逐一地恢復健康;這時候我才頓悟到、這就是中醫「火剋金」的理論!從小只知道去治療鼻子、氣管、眼睛、皮膚、大腸,卻不知道這些症狀只是其「標」、而非其「本」,因此治療效果一直很差!所幸心肌梗塞的發作,讓我了解身體真正病因的「根本」!古書所謂:「標本兼治」的精髓,從此深植於自己的腦海與行醫的過程中。我對患者的症狀與疾病懂得用多元角度的觀察,也繼而發現台灣像我這樣「火剋金」的患者實在太多了!所以我真正的希望「為人醫者」應以「標本兼治」的原則,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以「良相治國,良醫治病」做為終身職志。 病症觀點中西醫不同台灣的中醫師分為幾大派:一是祖傳、家傳,再經過中醫師特考;二是正統中醫學系培訓而成的;另一種則是開放讓西醫修習中醫學分班,簡稱為「西學中」,可以在二年的學分完成後,比照中醫系透過中醫檢覈考試,取得中醫師執照;但這個門檻在五、六年前被封閉了。現在若想學中醫,唯有重新考中醫學院一途,如此一來,以往的西醫師無法窺究中醫之原貌,也無法瞭解什麼叫中醫理論和藥理概念;更何況使用中藥協同西藥治療疾病,當然也會令一些西醫師因而抵制中醫,直接阻礙了中醫的進步,也阻礙了病患與醫師同時能夠了解中西醫整合的優點,甚為可惜!優勢互補更見發展舉例來說,我遇過一個動完乳癌手術的患者,開刀的醫師告訴她:「妳的腫瘤已經變小了,所以不用做化療。」可是腫瘤科醫師卻說:「希望妳做六次的化療,因為如果妳不做化療,五年的存活率是六十%,但如果妳做化療的話,五年的存活率會提高到七十四%。」中西醫整合借鏡日本在日本,西藥和中藥可以開在同一個處方箋上(日本稱中醫為「漢方醫學」),也就是由同一個醫師在同一個時間、對同一個患者同時處方中藥和西藥,且可同時服用,因為唯有醫師才能瞭解西藥和中藥藥物成分究竟會有相乘的效果?或是互相砥觸的效果?中西藥可否同時服用?西(中)醫經常患者說:你原來服用的中(西)藥,要和我開給您服用的西(中)藥,間隔1-2小時服用,真的是如此嗎?我在臨床醫療中也經常有患者這樣問我:「中、西藥可否同時服用」?我反問他們:「維他命C(西藥)」和「橘子(中藥)」可否同時吃?他們回答:「可以」,我再問:「維他命C」和「壞掉的橘子」可否同時吃?他們回答:「不可以」,我再問:「維他命C」和「壞掉的橘子」可否分開吃?他們又回答:「不可以」。因為「壞掉的橘子」不可以吃。所以重點不是中、西藥可同時服用或一定需要分開服用,而是這些中藥或者西藥是不是適合這位患者服用。所以,當醫師在說:「中、西藥應否同時或分開服用」時,應該考量的是醫師對另外一類型的藥物種類與療效,是否真正的了解。而不是隨口說一句:「中、西藥要間隔一到兩小時服用」。就像「鋼琴(西樂器)」與「二胡(中樂器)」可否同時演奏,如果鋼琴演奏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而二胡拉的是「王昭君」,當然不可同時演奏,如果「鋼琴」與「二胡」同時演奏「王昭君」,當然可以同時演奏,重點是兩者是否演奏相同的曲目,如果各奏各的調,當然兩個樂器不能同時演奏,如果演奏的是同一個曲調,那同時演奏又有何仿。也就是說如果中、西藥都是適合這個患者的頻率,此時中、西藥一起服用當然是可以的,何況中、西藥物能互補所短,對治療患者疾病更為有效。就好像交響樂團多種樂器,同時演奏同一個曲目又有何仿。何況多種樂器共同演奏,更能發揮這個曲目的效果。因為我們為患者篩選出的中、西藥都是符合患者身體的頻率,因此當然可以同時服用。 以病患為中心才是好醫生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內研究業務處張前處長曾表示:「中西醫整合,應該由同一個醫師來執行,才不至於在同時使用中西藥時,無法顧及藥物之間互補之功能及單方面藥物不足之處。只是國內同時瞭解、研究、使用中西藥物的醫師甚少,又,礙於法令,同一個醫師,不允許同時處方中西藥;造成同時使用中西醫藥物來治療患者的醫師太少,這是我國醫藥上極需改進的地方。」可喜的是,台灣醫療界已漸漸覺醒。自二OO六年起,行政院衛生署開始致力為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搭起溝通對話的橋樑,並舉辦中西醫整合相關議題之論壇,希望能推動中西醫學整合,並提出其合作的具體可行方案;混沌之際露出了一絲曙光,令人深切期盼。國內外全力推動整合醫學①行政院衛生署長侯勝茂於二OO六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版之「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話論壇專輯」的推薦序中指出:「衛生署將二OO六年訂為『台灣傳統醫藥成果貢獻國際啟動年』,以期能與國際接軌,另並寬列經費,大力推動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之交流,冀能取長補短,以便為中西醫搭起溝通對話的橋樑,達成不論何種醫療形式,均以病患為中心之醫療。」②二OO六年世界衛生日,衛生署發表「通力合作,增進健康」之「從開啟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對話的啟動與機制」文中,特別提到自二OO四~二OO七年,衛生署陸續委託中華醫藥促進基金會執行「落實WHO傳統醫藥與現代醫藥全球策略──中西醫整合全人照顧模式之探索研究」,在過去兩年該計畫已完成七場系列論壇,往後兩年將再舉辦八場。每場次論壇均依不同議題,分別邀請各醫學院中西醫藥界專家學者研究討論,針對中西醫藥術語的異同、台灣中西醫的整合、西醫診斷併用中醫辨證及教育現況等議題展開對話,進而提出具體可行的合作方案。③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二OO二年五月二十六日發表之「二OO二~二OO五年傳統醫藥全球策略」中,建請全球一百八十餘個國家,將傳統醫藥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並整合於其醫療體系之中。

做好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 人生才有保障

做好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 人生才有保障

小如(化名)從事外貿公司這份工作已有三年,經常國內外飛來飛去。不規律的生活及高情緒的勞務執行,使得這個外表光鮮的工作潛藏著看不見的危險,就在一次出差參展香港電子展時,因最後一天現場收工,不小心被掉落的鋼鐡砸到,導致意外身亡。幸好小如已投保康健人壽「雙享保」保險專案,即便人在海外發生意外身故,也能留下1千2百萬保障給家人。專家表示:「買保險是針對潛在的風險做好預防措施,不是保險業務員要買你就買。而意外險因為保費低、保障高,已成為國人管理風險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只買意外險還不夠,為超越一般意外險,目前市場上有康健人壽推出除了意外險還增加住院醫療險,提供更升級的保障與更周全的照護,為的就是要讓保護網更滴水不漏。」小如的例子,除提醒社會大眾重視自身工作的安全防護,也凸顯出另一個問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調查,意外事故高居第6位,平均每1分11秒便有一人死於意外事故,這個數據告訴我們,意外事故問題的確是個值得國人注意的焦點。時代環境的演變,危險工作的定義很難界定。工程師、會計師、律師、醫護人員及公關廣告等職業人,因長期處在高工時、高壓力工作環境下,罹病或是發生意外的機率相對提高;此外,經常出國出差的商務人士,因時差問題導致的生活不規律,也是容易發生意外的族群。即便是內勤工作者一樣無法避免意外的發生,例如超時工作引發的過勞,近年來已引起普遍注意。況且危險存在於各行各業當中,與其問題發生後再來懊悔或是收拾殘局,不如做好事前的保護與防範,才能化解意外帶來的後續災害效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沈重的經濟負擔,此時含有意外+醫療的保險就可以派上用場,保障可以多更多。康健人壽「雙享保」專案提供的如影隨形保障具有六大特點:一保雙享(「意外」+「醫療」)。海外意外死亡整筆理賠保額的3倍,不需額外購買旅平險。長期住院第31天起,日額3倍給付,高額醫療也有保障。大眾運輸意外死亡整筆理賠2倍,保障國內旅遊平日交通安全。意外全殘整筆理賠3倍,減輕重大意外時緊急所需的醫療負擔。手術給付不限住院手術,門診手術也有理賠。康健人壽表示,面面俱到的保障設計,是康健人壽精心規劃的優質保險。為體貼忙碌的現代人,康健人壽提供有免費網路「馬上試算」服務,只要填入基本資料,就能在線上立即看到試算結果。若仍有不清楚的地方,詳情請見康健人壽查詢相關資訊或是撥打免付費電話: 0809-039-992。康健人壽網址:http://www.cigna.com.tw/tc/html/re/default_pahi.html。

三成冠心病患者 運動心電圖無法檢查出來

三成冠心病患者 運動心電圖無法檢查出來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心臟科卜詩筠醫師表示,張先生是位40多歲的科技人,平日工作忙碌、缺少運動,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沒有抽煙或喝酒等不良嗜好。日前健檢的運動心電圖檢查中竟然出現心臟缺氧的陽性結果,張先生覺得很納悶,平日沒有特別不舒服的他,想到出現這樣的結果,是不是真的有心臟病呢?著實開始擔心了起來。經醫師詢問病史、評估與再次檢視運動心電圖的記錄,判斷張先生得到冠心病的機會並不大,建議張先生先從改善生活作息,增加適度運動做起,如果有身體不適或胸痛等症狀則要回診,若都沒有特別的臨床症狀就先觀察就好。卜詩筠醫師表示,近年來大眾重視健康,健康檢查也成為一種全民運動,有各種健檢套餐滿足大眾對於健康檢查的一種需求。運動心電圖檢查因為沒有侵襲性,也成為許多健檢套餐中的一項。運動心電圖的意思是讓受檢者在履帶式跑步機上,階段式地增加運動坡度和速度,使受檢者達到適當的運動狀態,此時心肌耗氧量會增加,若是有冠狀動脈狹管阻塞的心血管疾病,則心電圖容易出現缺氧變化,藉此來評估是否有冠心病。而休息狀態的心電圖,因為心臟於平和狀態通常對於冠心病較不具有診斷性。一般而言,醫師要為患者安排運動心電圖檢查會通盤考慮病人的年齡、性別等基本條件,還有是否有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狀,另外很重要的是評估是否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例如:抽煙、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等。而健檢項目大部份是受檢者按照個人意願所挑選的!美國心臟學會的臨床指引也指出,對於沒有心血管危險因子的年輕人或中年人,並不建議將運動心電圖檢查列為篩檢心血管疾檢查項目,因為這樣的篩檢並沒有太大的意義,而且就算檢查結果為正;也不能保證受檢者就沒有心血管疾病。運動心電圖檢查之敏感度約70%,換言之,有30%的冠心病患者,並無法靠運動心電圖檢查出來。坦白說,如果是典型的冠心病症狀,單靠醫師問診,詢問病史與症狀,初步診斷冠心病就八九不離十了。卜詩筠醫師指出,像上述案例張先生,他過去沒有特殊心血管病的症狀,也沒有心血管病的危險因子,運動心電圖檢查出現的變化很有可能是假陽性(False Positive),也就是說心電圖稍有異常變化,但實際上並無心血管疾病。臨床上的觀察又以中年女性常容易出現假陽性的結果,有時候造成當事人的困擾,或是不得不進一步檢查以獲得確定的診斷結論。卜詩筠醫師建議,若民眾得到這樣的檢查報告,首先不用太過擔心,通常報告上都會建議進一步到心臟科門診追蹤,詢問醫師的意見,經過醫師的評估再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而健檢單位應該在消費者選擇檢查項目時做適當的說明,讓消費者了解一種檢查都有其適用性也有其侷限性,以免消費者花了錢卻又得到許多不知所以的檢查結果,徒增困擾。

維他命講求個別化

維他命講求個別化

營養療法有許多疾病與症狀來自於維他命的缺乏,這證實了維他命既是營養必需品,除了用來做為一般人日常保健用途之外,同時也可當做某些病況臨床應用的藥物。用維他命保養你的皮膚維他命除了在維護健康、治療疾病上扮演了「支持性療法」的重要角色外,還有一個令愛美人士趨之若騖的「美容保養」效用。市面上許多化粧品都強調其含有維他命A(強調角質更新)、C(促進膠原生成、活化肌膚、美白)、B5(保濕及滋潤)或E(抗氧化)等成分,使用後對皮膚的確會有相當程度的效果。可是換個角度想,為什麼塗抹含有維他命的滋養霜或乳液會改善我們的膚質?是否代表我們身體缺乏這些維他命,因此皮膚才會變差?所以如果可以改用內服的方式補充維他命,是否更能從根本來著手改善皮膚的症狀?答案絕對是肯定的!而面對琳瑯滿目的化粧品、保養品不知從何挑選時,傅爾電針就可以幫我們一個大忙。它可以針對個人的體質來篩選需要的維他命種類與劑量,更可以篩選適合個人的美容保養品。維他命補充一般無特殊遺傳性疾病或無過敏體質者(如高血壓、糖尿病、氣喘、鼻竇炎、自體免疫功能疾病、癌症…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平均攝取充足養分的非過敏飲食,那麼這種人對於維他命的需求是可以依照FDA所建議的標準量攝取,但是大部分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疾病的症狀,由於現今社會環境汙染嚴重,飼養食用動物或家畜類時添加許多抗生素、荷爾蒙….等,農作物栽種使用許多農藥、殺蟲劑、除草劑….等,以及再製食品添加色素、防腐劑…等,導致人類營養普遍不均衡,各種重金屬及化學毒物大量在人體內累積,因為人體需要代謝這些毒物,消耗掉許多可以幫助代謝的維他命,造成人體內維他命的嚴重不均與缺乏。因為人們基因、體質與疾病不同,攝取食物的內容與均衡性也不同,所以缺乏的維他命也不盡相同,此時,我們補充維他命的方法也必須因人而異,就如同「老天到底要下多少雨,水庫才需要洩洪?」還記得數年前,全台灣水庫乾涸見底,大家都開著越野車在水庫底部嬉戲,全國各級官員到各種不同的廟宇向老天求雨,這兩年,颱風來之前,石門水庫因為水位過高,每每提前洩洪,容易造成水庫下游水患。每個人身體所缺乏的維他命不同,因此維他命的需求種類與劑量也會不同,如同颱風前水庫內的水量多寡不同,如果老天下的雨量,能盡如人意,則一、不會缺水,二、不會有水患。所以當我們在為患者補充維他命的種類與劑量時,(如同老天的雨量),對於維他命缺乏量大的患者而言,補充大量的維他命是必須的(既有療效又不會中毒)。如果只補充小量的維他命,對這種患者而言,即便長期補充維他命,還未必有療效(就好像水庫已經見底,每天只下一些毛毛小雨,對紓解水庫的乾涸而言是無效的)。當然,對不缺乏維他命的健康人而言,補充極小量的維他命即可。但是現代社會,誰敢說自己是「完全健康的人」。最近有許多報告顯示長期補充維他命是有害的,這個結論是「有待商榷的」?長年以來,我們使用傅爾電針針對不同品牌的維他命作測試,發現即使是名牌的維他命,對許多患者也是不適合的(可能是賦型劑、崩散劑、色素、膜衣…等,或是處方比例不適合),所以維他命的補充是「科學」也是「藝術」。因為使用錯誤品牌的維他命,所造成一些副作用全部歸罪在維他命本身,因此讓大眾對維他命有極為錯誤的認知,而造成服用維他命者的恐慌。就是這個原因,我一直在強調在「對的時間」吃「對的藥物種類」與「對的劑量」。維他命講求個別化主流醫學對於維他命的使用,多半仍停留在衛生署以性別及年齡制定的「每日建議攝取量」,但這並非最好的規範。如同醫藥應個別化,維他命的種類、用量也需因人、因時、因症狀而異!所以在我的臨床治療中,維他命、胺基酸…等營養物質可說與中、西藥並重,在健康與醫療保健上各佔有一席之地,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營養療法施作流程一般而言,無論是主流醫學、另類醫學或營養療法用來法治療人體,或做預防醫學,必須考慮幾個因素:第一、各器官功能是否正常運作。第二、人體內是否有毒物及需要代謝掉的產物。第三、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是否均衡與充足。當然,這幾種條件之間的關聯與變化,對人體健康是會有影響的。舉例來說,塑膠射出成型,首先要考慮的是第一、模具的安裝是否正確,密合度是否足夠。第二、模具內部是否有雜質存在,若有,必須清理乾淨。第三、進原料的比例、顆粒大小是否正確。前面三個條件都具備之後,塑膠射出成型才能射出品質優良的產品。我們用這麼簡單的道理,就可以清楚瞭解營養療法用來治療人體,或做預防醫學的思考模式與流程。

心理壓力大,肌肉更緊繃 慢性疼痛惡性循環該如何改善?

心理壓力大,肌肉更緊繃 慢性疼痛惡性循環該如何改善?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麻醉科龔家騏主任表示,一名約四十歲的男性病人,本身是醫療從業人員,因為長期處於快節奏與高度壓力的工作環境,加上工作姿勢不良,造成左邊肩膀與上背部慢性疼痛,時間長達兩年。每嘗試一種新的療法,都會有局部、暫時的效果;然而三天兩頭需要治療,情況越來越糟。嚴重的時候,必須強迫自己吞下兩三倍的止痛藥與安眠藥。到最後,身心交瘁,只好決定轉換職涯。但是換了工作後,作息正常了、步調緩慢了、壓力減輕了,疼痛卻依舊。痛到半夜兩三點會痛醒過來,無法再入眠;天冷時,痛到整個肩膀無法抬起、無法自行穿脫衣服。病人再去尋求之前的各種療法,總是只能短暫緩解,而且效果越來越差,人生幾乎陷入絕望。經友人介紹,這名病人到衛生署新竹醫院疼痛科門診掛號,經過麻醉科專科醫師的診治,施行局部注射,逐步解決外圍輔助肌肉的痙攣,徹底解決源頭肌肉的痙攣疼痛,整個人重新活了起來,恍如隔世。龔家騏主任表示,此類肌肉痙攣疼痛,多源於運動前暖身不足,肌肉突然用力,使用無氧呼吸,造成乳酸堆積與扭傷。肌肉自此長時間處於緊繃狀態,一直消耗能量,卻又得不到血流與養分的供應,乳酸越堆越多,讓肌肉緊繃的範圍繼續擴大。肌肉緊繃時,無法發揮正常功能,一些動作就需要靠外圍其他部位的肌肉來補償;而這些補償的肌肉費力完成動作時,又容易造成新的部位乳酸堆積與扭傷。反覆發炎造成局部的韌帶纖維化,久而久之,肩膀關節活動範圍逐漸受限,甚至引發日後所謂冰凍肩(俗稱五十肩)的形成。龔家騏主任指出,這名病人本身有醫療背景,也很認真地尋求專業協助,但是所有的療法只是治標,未能治本;病人心理壓力大時,肌肉會更緊繃。病人又因工作需要,反覆施力不當,無法徹底休息,惡性循環持續且加重,終至其他的表層療法效果遞減。龔家騏主任說,透過詳細的身體檢查與局部注射,循序漸進地打破源頭肌肉的惡性循環,消除肌肉的緊繃與疼痛,會讓病人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之後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做運動前要充分熱身。而原本長期痙攣的肌肉可能因為長久失能而有萎縮的情形,需要配合有氧運動慢慢鍛鍊,才能完全恢復,並避免復發。龔家騏主任也提醒民眾,局部注射的效果因人而異。少數病人會因為頭暈的副作用而心生畏懼;或因為需要時間逐步處理外圍補償肌肉而不耐,中斷療程,以致未能獲得根本治療成果。局部注射的部位有時很靠近胸腔,有造成氣胸的風險;需要病人充分信任與配合。

百萬上班族「心」病增2成!降膽固醇應「多、快、好」

百萬上班族「心」病增2成!降膽固醇應「多、快、好」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國內30至54歲中壯年人口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人口數,近10年來一路攀升2成。高雄義大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盧永川醫師表示,中壯年多為上班族,長期處於工作壓力下,缺乏運動加上飲食不正常,為罹患高血脂的高危險群。今年9月26日是全球的「世界心臟日」,主題為「我用心工作」,希望倡導職場上班族應重視「心臟」健康,避免暴露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下。盧永川醫師進一步表示,臨床經驗發現,因心血管疾病就診的青壯年有日漸增加的趨勢,過去就曾有一名於貿易公司上班的女性,被診斷出有高血脂問題,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高達150mg/dl,雖持續服藥,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始終下降太慢,無法達到治療標準,且長期熬夜、經常外食,更讓病情日趨嚴重,某日上班時胸口竟出現劇烈疼痛,經診斷後才發現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盧永川醫師提醒,高血脂患者雖定期服藥,但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時,應把握降膽固醇應「越多、越快,越好」的準則,積極治療,勿擅自停藥,才能早日達到治療目標,有效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一般來說,高血脂患者會先採取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來應對,但盧永川醫師強調,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未達治療標準,僅以飲食控制成效仍有限,應搭配使用降血脂藥物,才能有效且快速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盧永川醫師解釋,膽固醇主要來自於人體肝臟自行合成及飲食攝入後的腸道吸收,目前較常見的Statin類用藥為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達到降血脂功效,但受限於 staitn 本身的治療限制,並非所有病人在一般起始劑量之下,皆可達到臨床血脂治療目標。盧永川醫師指出,除提高statin劑量外,另一種治療選擇為複方劑型降血脂藥物,此類藥物結合抑制肝臟膽固醇合成的Statin以及阻止飲食膽固醇吸收的腸道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研究發現透過低劑量Statin及腸道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的雙效抑制作用,可快速達到與高劑量Statin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相同的效果,同時避免高劑量Statin類藥物所可能產生的相關副作用,幫助早日達到治療目標。根據衛生署統計,全台約百萬人有高血脂問題,但盧永川醫師表示,高血脂症是一種無聲無息的疾病,如果等到有症狀後才就醫,通常已經有相當的併發症,如冠心病(心臟病)、腦中風、心肌梗塞等,不但會造成個人日常生活不便,對於家人也是一種負擔;民眾應該定期檢測血脂數值,如果有發現血脂數值異常,應盡快尋求醫師協助以有效控制血脂。臨床上許多高血脂患者,因擔心藥物的副作用問題,或認為已有在服藥而忽略追蹤膽固醇數值,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盧永川醫師提醒,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每下降1 mg/dL,即可降低1%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建議高血脂患者除透過飲食及作息調整外,更應持續且積極依醫囑服藥,雙管齊下,謹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降低「越多、越快、越好」準則,才能幫助遠離心血管疾病威脅。

四癌三高免費篩檢大放送 北市衛生局邀你一同享健康

四癌三高免費篩檢大放送 北市衛生局邀你一同享健康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於明天99年10月8日(星期五)上午8~11時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5個院區及門診部(和平院區、忠孝院區、中興院區、婦幼院區、仁愛院區及北投門診部)舉辦「四癌三高免費篩檢大放送」活動,請民眾把握難得機會。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均為98年臺北市之十大死因,約占所有死亡人數的58.3%。但此類慢性疾病可透過定期篩檢,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民國98年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第1位,另依臺北市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分別位居臺北市主要癌症死因之第3位、第4位、第8位及第9位。民國92年至98年,本市大腸癌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16.55上升至22.64,乳癌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15.55上升至17.49,口腔癌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4.74上升至5.66,子宮頸癌死亡率由每10萬人口6.35下降至5.11。上述4項癌症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等特性。因此,加強民眾慢性病及癌症防治,是極重要的醫療與公共衛生課題。提醒市民朋友平日除攝取均衡飲食、養成規律運動外,也不要忘了每年要定期接受健康篩檢。歡迎臺北市市民朋友踴躍參加,相關訊息請參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頁http://www.health.gov.tw/或洽詢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1842。篩檢項目:口腔癌篩檢/30歲(含)以上抽菸或嚼檳榔者。篩檢項目:乳房檢查(理學檢查或超音波檢查)1. 理學檢查:30~44歲之女性。2. 超音波檢查:前一年度已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之婦女。篩檢項目:子宮頸抹片檢查/30~69歲女性。篩檢項目:血壓、血糖、血膽固醇三合一篩檢/40歲(含)以上民眾。篩檢項目:預約乳房X光攝影檢查1. 45~69歲之婦女。2. 40~44歲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篩檢項目: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50~69歲之民眾。注意事項:當天檢查請攜帶健保IC卡。子宮頸抹片檢查者請穿著裙裝以方便檢查。女性於懷孕或生理期請勿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我剛從非洲回來!醫師籲:小心也把病菌帶回國

我剛從非洲回來!醫師籲:小心也把病菌帶回國

文/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感染科陳敏恭主任趙先生剛從非洲工作一個月後,於上月中秋節當日清晨回台,沒想到一到家睡覺片刻後便覺得全身寒顫、發燒、頭痛,全身顫抖不已。家人覺得不對勁,於是趕緊送他到台中醫院急診求診。急診韓晶醫師初步了解患者生病經過後問:「趙先生,您最近一個月有到哪裡旅行或出國玩嗎?」「喔!我剛從西非布吉納法索回來」;急診室韓晶醫師除了作理學檢查、一班血液及生化血液檢查外,因為趙先生剛從非洲回來,因此特別做了「瘧原蟲檢驗」;因為血片瘧原蟲檢驗為陽性且為惡性瘧,隨後安排趙先生立即住院接受治療。因為瘧疾是法定傳染病,所以急診同仁依感控設定的流程通報。感染科陳敏恭主任表示,國人去非洲觀光或工作(如支援非洲的技術團)的機會越來越多,對當地的傳染病或流行病的資訊最好事先了解且作必要的防範。去年台中醫院也有類似瘧疾個案住院。建議國人出國前,不妨親自先至旅遊門診,詢問將前往的國家目前是否有特別的流行性疾病、是否有必要先注射預防疫苗或作預防性的吃藥…,萬全的準備,可以讓此趟旅行更愉快、更美好。如果不幸在回國後有發燒現象,建議病人帶戴上口罩後迅速去就醫,並告知醫療人員最近一個月的「旅遊史」。另,台中醫院也有提供預防瘧疾感染的自費藥物,如有須要,請民眾可尋問院方家醫科旅遊門診。

懷孕時期會導致「浮腳筋」?

懷孕時期會導致「浮腳筋」?

媽咪窩雜誌採訪/洪憶文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醫師 黃日新             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賴宗炫             臺安醫院一般外科暨靜脈曲張門診主治醫師 張亞衡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及姿勢,是造成孕期靜脈曲張的主因,不過孕媽咪若能配合穿著彈性襪及適當運動,想要有效預防及加速復原並不難喔!正常情況下,血液循環至下肢時,須從腳底對抗地心引力回到心臟,而要完成這個任務,倚賴的便是靜脈瓣膜來避免靜脈血液逆流到小腿,所以當血液循環受到壓力阻礙,或血管組織本身彈性異常或瓣膜異常,使得血液蓄積下肢,進而導致靜脈壓過高,便很容易形成靜脈曲張,即俗稱「浮腳筋」的情形。至於孕婦之所以普遍有靜脈曲張的困擾,主要原因包括:荷爾蒙改變:亞東紀念醫院心血管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黃日新表示,女性懷孕時,體內的荷爾蒙亦跟著改變,而女性荷爾蒙包括雌激素、黃體激素,特別黃體激素會造成血管擴張、組織水腫,及血管組織比較鬆散,失去平時的彈性,因此血液容易堆積在下肢,導致靜脈曲張和水腫的發生。有些女性在生理期時之所以覺得腳比較浮腫,或者原本就有靜脈曲張的女性生理期時特別嚴重,這也和荷爾蒙的改變有關。腹部壓力增大:隨著胎兒一天天成長,子宮對骨盆腔及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的壓迫日深。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賴宗炫表示,懷孕週數越大,壓迫的情形越嚴重,靜脈回流的壓力增高、回流不暢的結果,導致許多孕婦不僅有下肢靜脈曲張、水腫的問題,連其他部位如會陰部等也會出現靜脈曲張,而痔瘡亦是靜脈曲張的一種。不當姿勢活動:臺安醫院一般外科暨靜脈曲張門診主治醫師張亞衡表示,除了胎兒成長對腹部造成的壓力外,許多孕媽咪因工作因素需久坐、久站、拿重物,或者進行某些會造成腹肌壓力的運動,均易阻礙下肢血液回流,形成靜脈曲張,而阻礙越大,血管曲張的程度自然越大。全身血量增加:懷孕時,孕媽咪因負擔胎兒血液的流量,全身血量會增加,特別是到懷孕末期可能比未懷孕時增加約百分之五十左右,大幅增加心臟血管的負荷,導致水腫、靜脈曲張的情形產生。其他:包括孕期體重過重、先天性血管的缺陷或血壓問題、家族遺傳等。出現時間點:在懷孕中期,隨著孕媽咪體重增加、腹部日漸隆起,「浮腳筋」的情形會越來越明顯,而痔瘡、會陰部靜脈曲張亦然。通常自24週起,特別是30週後就可清楚看到,不過每個孕婦出現的時間點可能都不太一樣。延伸閱讀: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1.php?catid=2&subid=2&cid=1878

排除重金屬達到體內平衡

排除重金屬達到體內平衡

「螯合療法」主要是使用 EDTA 這種胺基酸,螯合住體內有害的重金屬如鉛、鋁、鎘、汞、砷等,使之成為安全的螯合物,經由腎臟變成無害的尿液排出體外。 現在台灣施行的螯合療法,大都運用 EDTA 這種螯合藥劑,合併適用於患者的維他命、胺基酸、礦物質、抗氧化劑、稀有元素……以靜脈注射的方式來治療疾病也就是把「螯合療法」、「營養療法」與「幹細胞理論療法」合併使用。其主要功用是螯合住體內有害的重金屬,將其排出體外,再運用營養療法補充各種充足的營養素,使體內原有的幹細胞在補充充足的營養素之後,回復再生能力,讓組織、器官恢復正常。因為補充的原料足夠,所以讓身體回復健康的狀態就更有效率。螯合療法還可以移除體內不正常存在的營養性金屬離子,有效改善新陳代謝與循環系統的功能。譬如銅和鐵雖然是人體所需的金屬離子,但銅過多時會造成「威爾森氏症」(前陣子報載新竹沿海地區的牡蠣中即含有過量的銅)而因重度地中海型貧血而長期輸血者,血中的鐵含量必然過高……。這些都是有用的金屬離子濃度過高所產生的疾病,此時也需要螯合療法來達成體內的平衡。人體內早已存在螯合劑我在還未運用 EDTA 螯合療法之前,早已開始使用維他命、胺基酸等來治療病患,我稱之為「營養療法」。但我發現,如果重金屬對人體已造成傷害,就如同齒輪中帶有沙子,此時添加再多的潤滑油都不足以減少沙子對齒輪的損傷因此必須先清除沙子,再同時使用潤滑油,才是正確的保養之道!而EDTA就扮演著清除沙子的功能,它先清除細胞裡的重金屬,再給予它們營養,對疾病的療效自然事半功倍。 而EDTA的運作機制,就是讓有機的胺基酸去結合無機的金屬,成為一個相容的物質,再排出體外。其實生物體 內原本就存有類似功能的螯合劑,譬如紅血球中的血紅素就有螯合鐵的功能,讓骨髓吸收鐵之後能再製造新鮮的血紅素。而植物中的葉綠素則有螯合鎂的功能,讓植物能維持翠綠的顏色並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如今螯合療法所使用的 EDTA 屬於一種合成胺基酸,而胺基酸本來就是人體蛋白質組成的重要分子,因此透過靜脈注射進入人體後是溫和且安全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