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簡表申報助長健保黑洞 醫改會:籲衛生署與醫院別開倒車

簡表申報助長健保黑洞 醫改會:籲衛生署與醫院別開倒車

民眾常抱怨為何在診所看病,多只能拿三天藥,且用藥內容明細交代不清,這些問題與健保允許診所採用簡表申報藥費(請見文末之新聞小辭典)有密切關係。但衛生署還沒能有效解決診所簡表的爛攤子之際,醫院代表竟在健保會議也提案要求實施簡表。醫改會特別公開反對,呼籲衛生署長楊志良急踩煞車。醫改會執行長劉梅君指出,98 年健保費光是花在吃藥打針上就高達 1,322 億藥費,較 97 年 1,251 億增加 71 億元,成長率 5.7%,遠比整體醫療費用成長率(4.72%)還高,顯示健保局藥費管控與醫界自律失靈,讓健保變成「領藥門診」。劉梅君分析,健保實施總額後,藥費仍保障一點一元,且結算時預先扣除藥費支出,才接著計算各項醫療服務的點值,加上藥品採購價與健保支付金額之間,常存在過高的藥價差,導致許多醫院藉多開藥「以藥補醫」,而許多不以開藥為主的外科或重症照護資源,反遭稀釋與排擠。醫改會指出,診所如果採核實申報,健保支付價其實每天不到 10 元,健保卻當冤大頭付給 25 元;如果加上採購的價差,等於賺了「雙重藥價差」。此外簡表常誘使醫師只願開三天藥給病人,加上不受健保審查,用藥明細往往難以監督,嚴重影響病人權益與用藥安全。今年二、三月間費協會的勞工代表就以診所簡表藥費健保多付六至七成價差,一年多花健保五十億元為由,提案要求檢討。而健保局實際分析後也發現,簡表平均每日藥費只有 9.6 元。但這案子協商不成,最後由衛生署長裁定尊重基層診所只小砍 3 元。沒想到醫院代表隨後也在健保會議上提案要求實施簡表,並要求健保局簽報署長裁示。健保法規定應實施醫藥分帳,二代健保也規劃應交付處方箋,讓病人享有知藥與選擇的權利,也可讓政府與醫界的醫藥費用帳目管理更透明清楚。但簡表制度卻讓藥費變成糊塗帳,病人不知葫蘆裡賣什麼藥,使得原可以多贏的醫藥分帳制度窒礙難行。醫改會更對於醫院要求實施簡表的提案不敢苟同。有些基層診所因為地處偏鄉、老醫師執業或規模過小等因素,不容易以明細表核實申報,採用簡表還情有可原。但醫院的資訊系統與藥袋標示已經十分完善,卻要走回頭路,讓人懷疑是貪圖更多的藥價差。劉梅君擔心開放醫院簡表後,以醫管經營能力,一定會划算地用簡表申報、藥價高的採核實申報,「雙管齊下」賺藥價差,因此醫改會呼籲楊署長急踩煞車。此外,醫改會也對部分官員或醫界認為診所已實施總額,簡表降下來的錢也是回到診所總額,所以不用大幅檢討與扣除簡表金額的說法不以為然。劉梅君呼籲健保局應每年確實調查檢比實際藥費成本,並提供給費協會作為每年協商健保總額的依據,將過高的價差自總額基期扣除,或移作重症等專案醫療的經費。醫改會的呼籲:一、反對醫院採用簡表申報藥費。二、健保局應要求簡表申報的診所確實申報用藥明細,並專案稽核藥袋標示與收費情形。三、健保局應定期檢討診所簡表藥費成本,將過高價差由費協會自下年度總額扣除,或移為其他重症專案經費,讓健保資源真正用在刀口上。 ◎ 新聞小辭典◎ 何謂「簡表」?健保規定基層診所如果開給病人三天以內份量的藥品,且藥費沒超過 75 元,可以「日劑藥費」方式申報藥費。不論開藥內容與價格,固定領到一天 25 元、三天 75 元藥費,且免受健保局審查,稱之為「簡表」。基層診所如果開藥三天以上或是藥費金額超過 75 元,以及一般的醫院,則必須採取「核實申報」方式向健保請領藥費。醫療院所必須列舉每項用藥明細給健保局,健保局依據這些用藥內容的健保價,「實報實銷」支付藥費給院所,並且會抽審這些案件的用藥合理性與金額,作為核刪費用的依據。

醫療服務走在先端 童綜合醫院電子病歷開跑

醫療服務走在先端 童綜合醫院電子病歷開跑

童綜合醫院所提供的醫療服務技術總是日新月異,不斷地求新求進步,繼今年初獲得「資訊安全的國際認證」後,現在更是全國首家通過行政院衛生署「電子病歷互通及補助案」的醫院。提供給民眾更為便利的服務,電子病歷不僅可保護民眾的權益,還可有效的節省儲存空間。所謂「電子病歷」是以數位的方式記載病歷內容,取代傳統紙本病歷的記錄方式。傳統紙本病歷於記載後,須要醫師簽名表示負責,且具法律效力;電子病歷是使用電子簽章方式,在安全上必須加密,防止他人自行修改。如今電子病歷是目前全球醫療界一致的發展趨勢,各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等,都在加速朝醫療資訊系統的廣泛應用邁進。而走在服務先端的童綜合醫院,總是提供最先進的醫療服務給鄉親民眾。該院行政副院長童瑞龍表示,「本院配合政府的推動,投入很多的心力發展「電子病歷」,主要是希望能給病人更多便利性的服務,並建立完善的電子病歷架構與系統,以提昇健康照護資訊的品質。」另外在注重病人隱私上,特別強化隱私權的保護,也訂定相關管理辦法,如:敏感性病歷管控,使各流程作業得以依據運行,配合資訊安全控管,達到隱私保護目的。該院資訊部主任王炳仁說,「電子病歷」遵循「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並通過院際互通測試,確定格式符合衛生署公告之標準,不管醫院本身使用的是哪種系統,在需要的時候,它可以轉換成這個標準格式才提供給病人。所以病人拿到的是制式化的病歷資料,若到了下一家醫療院所,它有一個標準格式可以再轉換回本醫院原本的儲存模式。「電子病歷」的發展儼然已成為一種趨勢,不過須要投入相當大的成本來推動,但為了配合政府政策與提昇醫療品質,該院仍毅然的率先推動,希望藉由電子病歷的推動帶給民眾更精實的服務,更高的滿意度和更好的服務水準。

久坐起身膝蓋無力 當心是軟骨軟化

久坐起身膝蓋無力 當心是軟骨軟化

膝痛是骨科門診病患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當久坐之後,起身時會感到膝蓋無力。上下階梯或是騎自行車上坡時,會覺得膝蓋不適時,就代表著膝蓋骨(又稱做髕骨)後方關節或相關肌腱韌帶,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醫師陳東明指出,髕骨後方的軟骨是人體最厚軟骨,最厚地方可達5mm。如此的設計,代表著髕骨軟骨需要時常承受極大壓力,相對的發生問題機會也比身體其他軟骨高。陳東明說,關節過度或不當使用,大腿肌力不足,以及隨著年紀增長所帶來的結構老化,都是造成這類問題的常見原因。典型症狀為:兩側髕骨後方間斷性疼痛,有時也會以髕骨四周壓痛感來表現。他表示,膝蓋長時間處於屈曲狀態,例如看電影或搭乘長途交通工具,或是膝蓋在屈曲用力時,通常會使症狀變嚴重。陳東明表示,治療主要是以減輕膝蓋活動為主,特別是短期內避免上下階梯,蹲踞或跳躍。膝蓋長時間屈曲,也要盡量減少。如果是急性症狀,或是膝蓋有積水情形,則要絕對休息。短期的口服消炎止痛藥使用,不僅可以減輕膝蓋不適感,同時可以保護軟骨肌腱,避免因膝關節持續性發炎,而受到進一步傷害。他還說,平日復健運動則以大腿的股四頭肌鍛鍊為主,股四頭肌的肌力增強,對於有這類問題的患者,通常會有極大助益。需要注意的是,訓練的過程,膝蓋宜保持伸直狀態,避免增加壓力在膝蓋骨軟骨上。至於護膝的使用,則須選用膝蓋前方有圓洞的。護膝原則上還是比較建議在短期運動時使用,如果習慣性的配戴,恐會有肌肉萎縮的疑慮。

時序入秋 需慎防流行性感冒

時序入秋 需慎防流行性感冒

花蓮慈院自十月一日開放施打季節性流感疫苗後,一週內已經為超過八百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注射流感疫苗,花蓮慈院王立信副院長表示,入秋以來的天氣變化明顯,為了預防之後可能發生的流感疫情,花蓮慈院在四、五日兩天安排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集中施打,並且深入社區關懷,到七日為止社區居家病患接種也達到六十位。王副院長呼籲民眾可以前往各個符合衛生局規定的醫療場所,接受施打流感疫苗,尤其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因為年邁老化的因素,感染流感後容易引發較嚴重的症狀。花蓮慈院感染科何愉懷醫師表示,除了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以去年流行的H1N1流感為例,其實孕婦也屬於高危險群之一,但是在接種前一定要先找婦產科醫師評估,而目前懷孕六個月的何醫師,在日前(10/7)也接種了流感疫苗。婦產部產科魏佑吉主任表示,懷孕的婦女接種疫苗前要先確認,必須懷孕滿三個月以上,是否為過敏體質,而且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還是要請孕婦接受醫師的評估,遵照醫師指示才能避免後續的問題發生。最後王立信副院長提醒民眾,雖然花蓮慈院流感疫苗集中施打時間已過,但是還是可以到家庭醫學科掛號,由醫師評估符合資格後進行施打,時序入秋後天氣出現變化,早晚溫差大,請民眾除了接種流感疫苗之外,還要多注意保暖,常常洗手,正確的衛生習慣是避免感染疾病的最好預防方式。

婦女不好意思做抹片 可自己採檢乳突病毒

婦女不好意思做抹片 可自己採檢乳突病毒

署立嘉義醫院婦產科主任施宏明表示,許多婦女不好意思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嘉義市政府衛生局推廣婦女自行採檢人類乳突病毒篩檢試驗(HPV testing),凡36歲以上6年未做子宮頸抹片民眾,到嘉義醫院掛婦產科門診,就提供自行採檢工具,護理人員會教導您如何採檢。

吃魚起紅疹 組織胺惹的禍

吃魚起紅疹 組織胺惹的禍

日前一名5歲男孩因喝味噌魚湯引起全身蕁麻疹,經治療後蕁麻疹症狀緩解;另一名2歲男孩在吃炸魚排後,引起臉部潮紅、蕁麻疹、頭痛、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經抗組織胺等治療後症狀漸漸緩解。他們父母都疑惑為何以前吃魚沒有問題的孩子,現在為何會對魚肉過敏?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張寶玲醫師指出,日前因白天氣温較熱,如果魚肉被細菌污染或魚被捕撈後未適當冷藏保鮮,魚肉中之胺基酸(histidine)會被細菌的酵素(histidine decarboxylase)代謝成組織胺,温度愈高使細菌活性愈强,且時間愈久組織胺量愈多。組織胺魚肉中毒(Histamine fish poisoning)症狀嚴重度與食用組織胺之量有關,煮熟受污染之魚肉可殺死細菌,但當產生組織胺後,加熱或冷藏均無法破壞組織胺,故需注意魚肉之新鮮度。張寶玲醫師指出,組織胺魚肉中毒症狀主要為臉部潮紅、頭痛、頭暈、蕁麻疹、心悸、噁心、嘔吐、腹胶痛及腹瀉;症狀在食用此類魚肉後幾分鐘至1小時內出現,多持續數小時。如果以前吃魚沒有問題的孩子,在吃魚後有類過敏反應,或有多人同時食用此類魚肉後有以上症狀,臨床上應考慮組織胺魚肉中毒症。以同類魚肉之新鮮魚肉檢體作皮膚過敏測試或血液過敏原檢查,可排除真正之食物(魚肉) 過敏。張寶玲醫師提醒父母,讓孩子食用魚肉時要特別注意魚肉之新鮮度及適當冷藏保鮮魚肉,以免產生組織胺魚肉中毒。

北市半數壯年族運動不足 小心惹病上身!

北市半數壯年族運動不足 小心惹病上身!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臺北市民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有高達5成的25至44歲壯年族運動不足,每週運動未達3次,每次30分鐘且有流汗程度,長期處於坐式生活型態及運動不足,要小心慢性病悄悄上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游麗惠表示,調查結果發現,25至44歲壯年族群的規律運動比率僅5成(50.8%),相較於青年族(61.6%)、中年族(65.8%)及老年族(71.4%),壯年族明顯運動不足。經分析未能達到規律運動的障礙因素依序為:沒時間、沒毅力、沒伴。游麗惠表示這項調查結果得自該局在民國98年8月5日至10月28日委託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鄭惠美教授針對臺北市15歲(含)以上至69歲(含)以下民眾的問卷調查。該調查抽取臺北市449里每里1至3個家戶之現住人口作為本次調查對象,共回收1,516份有效問卷,25至44歲的壯年族群樣本共605份(佔39.9%)。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缺乏運動者與經常運動者比較,缺乏運動者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增加1.5至2.4倍、罹患糖尿病的機會增加2至4倍、罹患大腸癌的機會則增加2至5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還沒有建立運動習慣的民眾,可以「健走」來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健走」是生活中最基本、簡易、安全且經濟的運動,也是世界上公認最完美的運動。「健走」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肺功能,還有紓解壓力、控制體重、延緩老化等許多好處。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理教授彭雪英建議民眾將運動習慣導入生活中,只要維持動態的生活不需在固定的時間進行,只要有空,無論是在家裡或是辦公室,都可以隨時進行簡單的居家或辦公室運動,做到「運動健康化且生活化」,帶動持續性與規律性的運動,達到健康促進的目的。    衛生局表示為讓民眾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透過社區健康營造組織,目前臺北市成立之社區「健走教室」已突破70個,以定時定點帶動社區、職場、民眾體驗健走的樂趣,目前約有2,194人已加入健走的行列。衛生局製作輕鬆學健走DVD,教導正確健走技巧及暖身運動,民眾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業務資訊/文宣品及出版品/影音短片,網址http://www.health.gov.tw/Default.aspx?tabid=386查詢。

旅行團感染桿菌性痢疾、出國巿民應提高警覺

旅行團感染桿菌性痢疾、出國巿民應提高警覺

臺北市9月份新增6例境外移入桿菌性痢疾,分別為旅行團至柬埔寨、印尼峇里島旅遊時,於旅遊期間或返國後陸續出現發燒、腹痛及腹瀉等症狀,經由機場發燒篩檢於入境時或至醫療院所就醫檢驗確認。由於桿菌性痢疾常見於東南亞國家,此外中國大陸、澳門等地亦偶有境外移入個案,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跟團出國應避免生食生飲,同時務必注意飲食衛生,比較安全。桿菌性痢疾症狀包括程度不等的腹瀉、發燒、噁心、嘔吐、痙攣及裏急後重、嚴重者可能出現血便、粘液便等,常見不潔飲食或飲水導致感染。衛生局強調,出國旅遊感染疾病,不但影響自身健康、遊玩興致與行程,更有可能造成他人之感染,因此用餐前以乾淨水源洗手、不購買衛生不良食品、注意飲食及個人衛生是避免感染的不二法門。民眾出遊返國後若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確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以利正確診斷及時治療並進行後續防疫工作;醫療院所醫師對於有腸道不適症狀之病例,亦應詳細詢問旅遊史及接觸史,如有疑似個案,應於24小時內通報衛生單位。市民若有相關疑問,可撥打臺北市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參閱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

長期被失眠困擾 你知道要看哪一科嗎?

長期被失眠困擾 你知道要看哪一科嗎?

20歲陳同學從小睡覺時打呼聲音就很大聲,媽媽也發現他有睡眠呼吸中止的情形,隔天醒來依舊覺得很疲勞。白天上課又容易睡著,曾被老師誤以為前一晚外出夜唱。羅東博愛醫院睡眠障礙聯合門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張明哲診斷後表示,陳同學扁桃腺腫大,建議使用睡眠呼吸輔助器或開刀,因為家長希望能先以非侵入的方式治療,所以暫不考慮開刀,先試用呼吸輔助器。張明哲醫師說明「睡眠障礙聯合門診」的優點,包括:許多民眾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常不自知或是長期被失眠困擾,又不知道要看哪一科,「睡眠障礙聯合門診」有睡眠專業團隊為您找出問題所在,並安排後續的檢查與治療。「睡眠障礙聯合門診」看診地點同設在門診大樓二樓診間病人只需走到對面診間等候看診,免於奔波於各樓層之不便。聯合兩科門診,院方只收一次的掛號費。張明哲醫師表示,若民眾晚上睡覺鼾聲如雷,或睡覺時頻頻打呼,一瞬間打呼突然中止,隨後又開始打呼,或睡到半夜常起床,白天又頻頻打瞌睡等症狀,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往門診的病人之中曾碰到病人白天頻頻打瞌睡,曾開車甚至騎摩托車都因打瞌睡而撞車,非常危險的。他醫師說,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呼吸道因為塌陷,躺下睡覺時空氣無法進入肺部,血氧濃度因呼吸暫停而降低,無法持續睡覺。該症狀可能導致病人出現健忘、記憶力減退,甚或心血管、高血壓及腦血管變化等病症,民眾不可輕忽,應儘速就醫。另外,部分民眾睡眠習慣不佳或是工作、生活的壓力太大,常有失眠的困擾,或是有夢遊的症狀…等。睡眠障礙聯合門診為蘭陽地區有這項困擾的民眾找出問題所在,讓您更好入眠。

香菇堵住小腸 造成61歲老翁腸阻塞

香菇堵住小腸 造成61歲老翁腸阻塞

文/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 微創中心 蔡金宏主任61歲未婚的徐先生,平時在家由母親及兄弟姐妹共同照顧,並聘請外籍女傭幫忙看護。上週四時,家屬發現徐先生的食慾變差,星期六早上開始噁心嘔吐。家屬在幫徐先生清理嘔吐物的過程中,發現徐先生的肚子又圓又脹,於是緊急將徐先生送至台中醫院急診。在急診發現徐先生腹部脹如圓鼓,腸音變快,並不時的表示腹痛,在急診的電腦斷層發現在小腸中後段的腸內有一團異物將小腸塞住,導致腸子阻塞。仔細詢問家屬與病患,只知徐先生牙齒脫落逾半,家屬勸他裝假牙,他又不肯。家屬也想不起他倒底是吃了什麼食物把小腸塞住了。最後決定用手術方式把異物取出,解決腸阻塞的問題。手術中發現異物卡在小腸的中後段,打開腸子赫然發現一朵完整的香菇,約4.5×3×2.5公分大小,卡在離大腸尚有140公分的小腸段。這一段小腸是小腸段中直徑較小的,只有1.5~2公分,是異物最常卡住的腸段。原來徐先生因年紀大,多數牙齒已脫落,又不肯裝假牙,吃東西時無法細嚼慢嚥,多是大口吞嚥,才造成未消化的香菇阻塞腸子。未消化的香菇在徐先生接受手術後已取出,目前恢復情況良好。人生活忙碌,容易暴飲暴食,進而造成消化不良,嚴重者還有可能造成消化性潰瘍,甚至發生像徐先生一樣的急症:腸阻塞。另外,有些特殊族群,例如:精神上或是智能上異常者、老人家、幼小兒童等,因牙齒脫落或是口腔發育未完全者,更容易因無法細嚼慢嚥造成消化不良,食物阻塞腸道的危險性也相對增加。因此,對於食物的烹調方式,應以細碎飲食為主。在照顧此類族群上,更應小心注意才是!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