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無邪氣攝影展”帶您回到童年時光

”無邪氣攝影展”帶您回到童年時光

童綜合醫院「轉角藝術」藝文專區十月份特別展出攝影家康志皓/吳偉民的作品,主題為「無邪氣攝影展」,作品大多採取自然的風格來捕捉小孩子天真無邪的表情,欣賞這些作品也讓我們回憶兒時的種種,所有的景象湧現在心頭,徬彿又回到童年時光。此次在童綜合醫院「轉角藝術」藝文專區展出「無邪氣攝影展」,「無邪氣」是日文的單字(音讀:mu-ja ki),指的是純真、純粹、率直、天真無邪。作者的理念是想表現出孩子最純真自然的一面,唯有小孩面對鏡頭時,仍可保持率真,真實的表現自我,照樣在鏡頭前笑或哭或吵或跑,而不受影響。攝影家吳偉民小時候搬了幾次家,都還來不及記住同學的名字前,又要說再見,也因為如此的緣故提醒他遇到美好的事物都要按下快門,保留記憶;另一位攝影家康志皓喜歡按下快門捕捉街道上所發生的事情,讓他有種小小的滿足感,慶幸當下有拍下,將這樣的畫面與人分享。兩位作者的共通點就是喜歡拍照,不論是在國內或國外旅遊,都帶著4台照相機,拍下吸引他們目光的事物,才讓大家有機會欣賞到如此豐碩的作品。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每人幾乎都有相機,出外郊遊或聚餐都會把當下的景物拍攝下來,留下美好的回憶。而此次來該院展出的康志皓/吳偉民攝影家是以自然的風格來捕捉生活上的事物,作品於地下一樓展出,可看到每幅作品都是以小孩為主題,如夢想家的飛翔、兄妹感情、每日、窗邊及友誼的萌芽等,一切是如此的真實,貼切我們的生活,而小孩天真的臉龐,是如此的可愛,不自覺地多停留下來欣賞這樣的作品。該院行政副院長童瑞龍表示,「很感謝這些來院展覽的作家,提供不同類型的作品供人欣賞,有了他們的加入,豐富了本院「轉角藝術」藝文專區,讓來院的民眾可欣賞到不同作者的作品,在生活當中融入藝術,也是生活上另外一種享受。」

外出旅遊真開心  小心”伴手禮”有害健康

外出旅遊真開心 小心”伴手禮”有害健康

市面以「功效、保健」目的為訴求的行銷手法,五花八門、琳瑯滿目,效果如何一直非常有爭議性,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近日接獲民眾反映前往台中遊玩途中路經新竹,有位先生上遊覽車推銷「奈米鈣」產品,並宣稱對骨頭有幫助,該民眾信以為真而購買了該產品,因該民眾患有腎臟病,擔心食用後病情會加重,因此求助北市衛生局,經該局檢驗結果未檢出西藥成分,惟標示宣稱「無糖」、「低鈉」,而「營養標示」欄中卻未標示「糖」及「鈉」之含量,不符合「低鈉(每100公克固體、半固體或液體之鈉含量不得超過120毫克)」之宣稱,因產品製造工廠為外縣市業者,已移請所轄衛生局依權責辦理。衛生局表示,民眾休閒旅遊除視覺與心靈享受外,少不了伴手禮或於旅途中遇到一些推銷員以誇大功能推銷食品,衛生局呼籲民眾於選購產品時,除考慮口味、價格外,應仔細查看外包裝是否完整,確認標示:包括產品的品名、內容物資料(重量、數量及成分)、食品添加物、廠商資料(廠商名稱、地址及電話)、有效日期、產地、營養標示等是否齊全,並應注意產品的儲存狀況,是否依產品所標示的儲存狀態(冷藏、冷凍或常溫下儲存)存放。由於社會變遷伴手禮已成為旅遊景點商業行銷的重要商品,在遊覽車休憩站,除具地方特色的農特產品外,銷售的商品琳瑯滿目,有關減肥、瘦身、壯陽等宣稱的產品推銷更是屢見不鮮,衛生局呼籲民眾,生病時應求助醫師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切勿相信「保健食品」可以治病,而延誤治療時機,並應注意避免食用過量造成身體的負擔。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89。或可上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或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相關訊息。

免費癌症篩檢、賺健康 社區藥局報您知

免費癌症篩檢、賺健康 社區藥局報您知

您知道社區藥局也可以幫您轉介免費癌症篩檢嗎?只要您到社區藥局填寫癌症篩檢單張,即可獲得安排免費癌症篩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社區藥局結合成立「社區藥局癌症篩檢諮詢站」,由社區藥師1對1面談諮詢的方式向民眾說明癌症篩檢的重要性。此次衛生局藉由社區藥局參與及轉介癌症篩檢防治工作,以點線面方式深入社區教育民眾,使健康防癌體系的保護力擴大至社區每個角落,嘉惠每位市民朋友。癌症號稱21世紀人類的頭號殺手!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數據顯示,自民國71年至民國98年,惡性腫瘤已連續28年蟬聯臺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榜首。98年臺北市因惡性腫瘤死亡的人數,佔所有死亡人數的30.7%,死亡人數達4,563人,平均每1小時55分鐘就有1人因癌症而死。可見癌症對市民健康威脅甚鉅,因此擴大結合社區藥師介入健康防癌體系發揮大的功能,以提升市民防癌認知及定期癌症篩檢是刻不容緩。即日起至99年12月底,市民可至貼有(拼健康 免費癌症篩檢作伙來)靜電貼之社區藥局即可獲得「免費癌症篩檢資訊」乙份,利用社區藥局的可近性提供給市民更快速更親切的諮詢服務,歡迎台北市民踴躍參加免費癌症篩檢,一起捍衛健康。《民眾至社區藥局登記篩檢三步驟》一、社區藥局填寫基本資料並撕下回條交藥師。二、轄區健康服務中心護士與您聯絡預約至醫院篩檢時間。三、依安排時間至醫院做免費篩檢。相關訊息請參閱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頁http://www.health.gov.tw/或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分機1829洽詢。

健康檢查能檢查健康嗎?

健康檢查能檢查健康嗎?

這是個什麼議題?!"健康檢查"若不能"檢查健康",那還能叫做"健康檢查"嗎?但的確發生過一些實際的案例:花了幾千幾萬元的健康檢查,才報告沒什麼大問題,三個月、半年不到竟然被診斷出長了肺癌,肝癌……等重病。今天所謂的健康報告才顯示全部正常,明天受檢人可能就拿刀、用槍殺了老闆,傷了配偶──現在所謂的健康檢查是不含心理健康的!才恭喜紅光滿面的受檢人健康檢查報告無任何異常,一出門電梯壞了,要爬樓梯,走不到三、四層樓就心跳過速、上氣接不了下氣、臉色發白、四肢軟弱無力、頭昏眼花──現在一般所謂健康檢查是不大能檢查出體力、體能狀況的!許多惱人的症狀或不適,如失眠、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集中、情緒不穩定、視力糢糊、聽力變差、心悸、胸悶、氣短、胃口不好、消化不良、便秘、手腳易冷、發麻、關節痠痛、人每天有氣無力……,往往健康檢查也檢查不出個所以然來!當代講求實證的西方主流醫學一定得等到身心功能的失常嚴重累積到相當的程度,才能用科學的方法顯示不健康或診斷出疾病。所以為什麼大部分健康檢查不一定能檢查健康,因為當今所謂的健康檢查大多是以診斷"疾病"的標準來瞭解"健康"。當健檢報告都正常時,我們固然也該恭喜受檢人:當下用疾病的標準來衡量,您目前沒有疾病的現象!──但不見得代表您當下是健康的!人的一輩子就是一個健康與疾病的拔河史。剛出生時理應是比較健康的,過了二、三十歲健康的最巔峰,開始老邁力衰朝疾病發展,除意外喪生外,生命終結時必是病得最重而無健康可言之時。人,為何由健康發展為疾病?我們該怎麼“早期評估健康”而非“後期診斷疾病”?!在同類毒物學(Homeotoxicicology)認為疾病的形成,源於體內毒素的累積,由細胞外累積到細胞內。人體號稱有60兆以上的細胞,地球70%為水,人體也約70%為液體,這60兆細胞就浸泡在體液裡。就像人浸泡在游泳池裡,若游泳池的水是24小時不停的過濾、換水,浸泡久一點也沒事,若一天只過濾或換一小時的水、或一週一小時、一個月一小時、或者從不換水,變成一池臭水、死水,再健康的身體泡在這種水裡,久了,先不舒服,最後必生病不可!當細胞久泡在偏酸、缺氧、自由基多、毒素多的體液環境裡,人就開始不像以前一樣精神抖擻了:早上依然準時醒,可是四肢酸累,賴床!上了公共汽車,坐不到兩站就睡著了,可是到了晚上全家人都上床睡覺了,我卻睡不著!人,年紀不大,看起來也沒病容滿面,但爬個三、四層樓梯,就上氣不接下氣、臉色蒼白、胸悶頭暈……,自己覺得今不如昔。但是去找講求證據的西醫看病:沒貧血,心電圖、胸部X光、肺功能檢查全正常!在主流醫學的角度,您是沒病的,主訴多一些的,可能還被認為有點精神官能症,身心病的傾向!因為人身上細胞本身還是好的,但浸泡的水是臭的。要等到泡久了,細胞膜在充滿毒素、病態的體液中久泡到膜的完整性、過濾性改變,體液內的毒素進到細胞裡,細胞裡的成份大量異常的釋放、外漏到體液進而血液中,這時西醫從血液生化檢驗報告中才有可能看到異常的證據,才開始會對您不適的主訴更當一回事!但肝指數是升高了,是脂肪肝?是肝炎?是肝硬化?是肝癌?有時一系列抽血、超音波、核子醫學等檢測還是不一定能確知及診斷病因,甚至醫師還會建議肝臟穿刺:由病理切片來取得更多的證據好確定病因。因為講求實證的西醫,要有足夠的證據才能下診斷,有了明確的診斷,才能對症治療。這種科學的精神與態度絕對是正確而負責的!問題是: 癌症細胞由一個長到幾千萬個聚集在一起可能也不過0.1立方公分大,但現代影像醫學科技能檢測得出來的腫瘤可能要大到0.5立方公分以上才比較明確。也就是說等到被當前西醫明確診斷出是腫瘤時,很可能這個腫瘤在我們體內已長了三年、五年甚至七年──還能叫做早期發現疾病嗎?當然能否早期檢查健康,就更有可議的空間了!所以當今大部分所謂的“健康檢查”因採用的是疾病的標準,所以較正確的說法應是“疾病檢查”!不太適合說是“健康檢查” ,以免誤導受檢人。那,應該接受什麼樣的“健康檢查”?當今一般的健康檢查(實為疾病檢查)固然亦有其必要性,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我健康(症狀)的評估──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健康變化:胖了?瘦了?沒胃口?排便不順了?睡不大好了?體力差了?腦子不大管用了?……。其次,許多比較靈敏,但仍有待西醫深入瞭解與實證的一些健康評估方法,如:中醫的穴位經絡檢測、舌診……,自然醫學的高倍活血顯像檢測、虹膜檢測……,功能醫學的先進生化指標檢測……,生物能信息醫學的肌(動)力檢測、電子穴位檢測(EAV)、量子醫學檢測……等,有些花費不多,但對評估健康卻頗有助益的方法則可供參考!現在,定下心來,既不求人,也不要大花費,先由自己的食、衣、住、行,身心與環境和諧的狀況……,一一檢討,來為自己做個最早期、最靈敏、最便宜的“健康檢查”吧!

腳踝扭傷不可輕忽 聰明冷熱敷、避免後遺症

腳踝扭傷不可輕忽 聰明冷熱敷、避免後遺症

腳踝的扭傷常常是在運動中間或是在走路時不小心意外產生。腳踝關節在人體的支撐、走路或運動中佔了很重要的角色,一旦受傷便會造成極大的不方便。為恭紀念醫院骨科洪志昌 醫師表示,腳踝扭傷是骨外科臨床上非常常見的肌肉骨骼傷害之一,扭傷的病人中大約有八成會傷到外側腳踝韌帶,常見為前距骨腓骨韌帶,有時合併有其他的傷害--包含內外踝的骨折,距骨的圓頂(關節面軟骨)或第五蹠骨底部骨折、腓肌肌腱斷裂或脫位、表層或深層腓神經拉傷、跟骨或外側距骨撕裂性骨折,距骨下關節的扭傷,假如沒處理好可能引起慢性的症狀。所以腳踝扭傷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或是短暫性的症狀,端看受傷時的機轉及受傷的力道,在骨質疏鬆的中年或老年病患,合併有骨折是很常見的。常見症狀包括:內側或外側腳踝關節處的疼痛、腫脹及瘀青瘀血是腳踝扭傷的常見徵象。比較嚴重的腳踝扭傷,病人常會在受傷時聽到腳踝發出「爆裂聲」,這可能代表韌帶斷裂了。腳踝扭傷有時會合併骨折,常見症狀包括疼痛嚴重、外形改變、關節異位或不穩定、瘀腫嚴重及無法踩地活動等。洪志昌 醫師建議,受傷後應找骨科醫師做詳細的檢查,包括X光檢查以確定有無骨折或脫臼,並排除血管及神經受損的可能。若X光檢查發現有骨折但沒有發生位移,治療以石膏固定四至六週為主。若X光檢查發現有骨折合併位移,則以手術鋼釘固定治療為主。藉著手術治療才有可能把骨折復位到原來的位置,若踝骨骨折沒有接受手術復位,常會有後遺症,不但以後無法好好走路,發生關節炎的機率也是相當大的。在急性期的治療,通常有四個治療流程(口訣:PRICE)◎ P:Protection(保護),受傷後應避免負重及行走,可藉由護踝或柺杖來幫助行走;如屬嚴重扭傷,可能需接受護木或石膏固定。◎ R:Rest(休息),受傷後應多休息,避免活動。◎ I:Ice packing(冰敷),前三天以冰敷為原則,每天冰敷數次,每次冰敷15至20分鐘後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再繼續冰敷,記得冰敷袋外層需由毛巾包覆,以免直接接觸造成皮膚凍傷。◎ C:Compression(壓迫),彈性繃帶包紮壓迫,避免患處繼續腫脹,且有壓迫止血的效果,但切勿過緊造成遠端血液循環不良。◎ E:Elevation(抬高患肢),應抬高患肢休息,避免患處腫脹,促進血液循環。至於扭傷的復健,洪志昌醫師指出,一旦腫脹的程度不再增加時,此時可以將冰敷改為熱敷或熱水療(40度左右),此目的在於幫助患處瘀血的消腫;於熱敷時可以稍微活動關節,以上、下、左、右、順時鐘及逆時鐘方向來輕微轉動,但若有骨折則不可太早活動關節。約3至4週後,受傷的腳可以慢慢增加踩地的重量,護踝、柺杖可以慢慢拿掉,還是應持續去做腳踝運動,開始靈敏度、耐力和本體感覺運動,運動中最重要的是本體感覺運動,包括閉眼睛用扭傷的腳踝站立5分鐘,一天重複數次,每次約15分鐘。   腳踝受傷不應當作小傷來看待,再小的受傷都有可能產生不良的後遺症。輕者會經常扭傷再復發,嚴重者會產生關節炎不良於行。腳踝扭傷時要儘早找尋醫師診治並接受詳細檢查及正確的治療,以免延遲治療留下後遺症。

治療”浮腳筋” 內視鏡手術成效佳

治療”浮腳筋” 內視鏡手術成效佳

腿部靜脈曲張輕微時如蜘蛛網般突起,嚴重時像一條條蚯蚓般,產生潰瘍、感染、出血等症狀,令病人很困擾。花蓮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俊達表示,近來結合新科技的「內視鏡動力輔助靜脈曲張手術」,不僅手術時間短、傷口微細且安全,病人透過醫師評估即可接受治療。 腿部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李俊達主任說,靜脈曲張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長時間站立,因重力使血液蓄積在下肢,使靜脈壓過高,導致靜脈血管因而撐大擴張;根據醫學統計,約有二十五%的女性、十五%的男性患有靜脈曲張,特別是老人、孕婦,以及需要長時間站立的職業,如外科醫師、護士、美髮師、專櫃小姐、老師、廚師等都是高危險群。 目前,靜脈曲張的治療上有以下多種方法,包括: 使用彈性褲襪改善及防止腿部靜脈曲張。 以硬化劑治療,經侵蝕性的化學藥劑注射到曲張的靜脈,破壞血管內膜,使曲張部位封閉後消失,但治療中會有劇痛,色素沈澱,甚至發炎、紅腫、潰爛等後遺症,且易復發,僅適用於少數患者。 傳統外科抽除手術,是在腿部開兩個約二至五公分的傷口,切斷結紮及抽出大隱靜脈,需要半身或全身麻醉,住院二至三天;若靜脈曲張太嚴重時,需要數個小傷口,一段段地抽除曲張的靜脈。 顯微靜脈切除術是針對大隱靜脈的分枝,採用較精細的器械及美容的縫線,需自費。 血管外皮膚雷射治療,適用於細微的靜脈曲張,常用的有染料雷射與雅鉻雷射或脈衝光,需自費。 自動光纖靜脈內雷射治療,用於大隱靜脈曲張,沒有傷口,血管壁及周圍組織不受傷,疤痕與疼痛較少,需自費。 李俊達主任說,有別於傳統手術,自費的「內視鏡動力輔助靜脈曲張手術」,是以內視鏡的管子進入皮下,把曲張的靜脈吸入攪碎,再抽出;適用在有大片靜脈曲張的患者,只需○點三至○點五公分的小小傷口即可進行,且手術時間較短,目前接受這項手術的病人也都有很好的成效和反應。 李主任也建議民眾平日就要避免久站或久坐;他強調,走路、游泳、騎腳踏車等都是可促進靜脈循環的適當運動,另外避免便秘、肥胖、抽菸,以及穿著彈性褲襪等,都是預防靜脈曲張的方法。

懷孕期間嘔吐腹痛?小心橫膈破了一個大洞!

懷孕期間嘔吐腹痛?小心橫膈破了一個大洞!

一個二十二歲懷孕三十週之年輕女性偶爾噁心、腹脹、腹痛、消化不良,曾接受胃鏡檢查但無異樣。但因症狀斷斷續續,時好時壞,後來甚至出現發燒、呼吸喘、心跳加遽等症狀,緊急至醫院求診。經過胸腹部電腦斷層等一系列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左側橫膈破洞及疝氣,胃、大腸、胃網膜都已經由此洞跑到左側胸腔,並且因為腸胃內壓力過大,造成胃大彎處破了一個二公分的洞,胃液及食糜皆漏至肋膜腔,造成嚴重膿胸及敗血症。照會婦產科醫師後,病患緊急接受剖腹產及胸腔手術。術後母子均安,無任何後遺症,病患順利於幾週後出院。  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 謝志明醫師表示,聽到上述情況,一般社會大眾可能匪夷所思,婦女懷孕期間偶爾會腹漲、噁心感覺、嘔吐是很常見的,沒有什麼大不了,為何麼會造成這麼嚴重又複雜的情況呢?謝志明醫師指出,橫膈疝氣,簡單講就是橫膈破了洞導致腹腔內器官跑到胸腔。一般而言可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所謂先天性指的就是橫膈在胚胎發育融合過程中出現了缺陷,導致橫膈有孔洞,以後外側類型最常見,發生率約4000至5000個活產嬰兒中會有一例,左側為主,大部份嬰兒出生時即可容易診斷;而後天性,指的就是因為外傷(穿刺傷、頓挫傷)或其他引起腹壓上升原因(如懷孕)而造成橫膈破裂,也是左側常見。臨床上會有哪些症狀呢?謝志明醫師表示,橫膈疝氣發生後上下兩側器官都會受到影響,包括胸腔及腹腔的器官。一開始可能會腹脹、腹痛、消化不良、胃酸逆流、噁心、嘔吐、食慾變差,嚴重一點可能會造成心肺功能的壓迫及障礙,如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喘,最嚴重甚至可能因腸胃器官破裂造成胸腔感染及敗血症,危及生命。診斷方面,除了配合臨床症狀表現、理學檢查,還需輔以影像學檢查(如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應可診斷。治療上以手術治療為主。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毛病都會造成腹痛等症狀,一開始症狀可能很輕微,時好時壞,絕對不能等閒視之,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尤其懷孕婦女的生理結構有變化,有腹部不適情形常會被輕忽而延誤診治時機。橫隔破裂併疝氣臨床上並非罕見,尤以懷孕婦女或過去曾有胸腹創傷病史的人更需注意。唯有早期就醫診斷,才是治療的上上策。

耳垢也可能是腫瘤?

耳垢也可能是腫瘤?

一名九歲兒童,日前因左耳“耳垢”大量增加,出現腫脹不適與聽力下滑等症狀已經兩個月。在診所以及其他醫院,一直以耳垢栓塞治療多日,也無明顯改善。改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門診就診時,檢查發現病患左邊外耳道被一外觀極似耳垢的“腫瘤”所佔據,耳膜已不可見。由於腫瘤深度與大小無法由肉眼分辨,所以安排耳部電腦斷層掃描檢查(CT-scan)。掃描顯示,腫瘤幾乎佔據所有外耳道與部份耳膜,但是沒有侵犯中耳及內耳。臨床診斷為阻塞性角化症(keratosis obturans)。由於腫塊所佔外耳道體積過大,最後安排病人於手術室中以開刀方式取出角質化腫塊。手術中發現,此腫塊甚至直接壓迫到耳膜上,造成耳膜沾黏與部分破損。手術後回診追蹤結果,病理報告正是阻塞性角化症。幸運的是,手術後病患聽力尚未因此受損。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醫師張家維對於阻塞性角化症做進一步解釋,其實以耳鼻喉科一般門診來說,阻塞性角化症並不罕見,以定義來說,阻塞性角化是一種角蛋白(keratin)過度聚集在外耳道,進而造成耳道阻塞的症狀,其症狀包括:突然發生難以忍受的耳朵疼痛及傳導型態的聽力損失。張家維指出,造成阻塞性角化之原因,目前在臨床上仍然未知,但一般被認為與外耳道慢性發炎與大量脫屑有關,其他像是外耳道濕疹、皮脂腺較旺盛的病人也有可能會造成阻塞性角化。其實,70%的病人好發年紀不到20歲,幾乎可以說是屬於年輕人的外耳道疾病,而且病人可能終其一生都需要定期至耳鼻喉科門診清除耳道中的角質化殘渣,所以千萬不可以輕忽耳朵症狀。張家維還說,阻塞性角化常被認為與棉花棒掏耳朵有相關,如果清耳屎的習慣不佳,容易造成耳道慢性刺激,甚至耳屎與分泌物會被由外往內推入,造成越積越多的狀態,不易取出的耳屎堆積在耳道中,在耳鼻喉科門診也是屢見不鮮。他強調,耳屎原則上是不需要積極去挖,正常耳屎會自動掉出耳道,如果天天清耳屎,有可能會增加感染或慢性刺激的風險,通常建議耳屎不要自己去清除,如果有耳垢栓塞問題,應每一到兩個月或三個月不等,請耳鼻喉科醫師幫忙處理,並適度用藥以降低感染機率。棉花棒、金屬材質的挖耳棒等,都會傷害脆弱的耳道。阻塞性角化症在臨床上常被病人忽略,有時也常常被當作一般耳屎來處理,除非是耳朵痛,或伴隨著有聽力損失,往往才會就醫被醫生發現。張家維建議民眾,減少使用棉花棒來掏耳朵,不僅可以減少對耳道的刺激,也比較不會造成耳屎過度堆積在耳道中,但如果發生耳朵疼痛或有聽力變差的感覺,請盡速就醫,經由檢查與諮詢,取得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與生活習慣。

九九重陽敬老:護理家打造音樂饗宴

九九重陽敬老:護理家打造音樂饗宴

九九重陽節前夕,南投縣女童軍會理事長宋懷琳15日率領草屯國中校長林瑩、草屯國小校長楊界雄、三光國中校長吳結利、新豐國小校長吳亞玲、南投國小校長吳錦謀、光榮國小校長羅春米、南投國中校長馬惠娣、水里國中校長戴國華、光華國小校長詹子杰、清水國小校長楊常婉及平和國小校長鍾美月等諸位理監事,偕同縣府教育處社教科科長李玉蘭,及南投國中、南投國小等十數位小朋友,親往署立南投醫院護理之家與院內老人歡渡佳節,並由署立南投醫院院長林克成親自迎接嘉賓的到來。署立南投醫院護理之家住民平均年紀為八十歲以上,其中更有百歲人瑞洪李甜女士,為表達對九九重陽節對長者的敬意,宋理事長懷琳與署立南投醫院共同籌畫舉辦「女童軍九九重陽敬老服務活動」,由南投國小排笛社與南投國中口琴社的小朋友及二胡獨奏,在署立南投醫院護理之家與眾長者進行了一場音樂饗宴,演奏有望春風等懷舊曲目,在悠揚的音樂聲中,讓諸位長者也能夠感受到南投市教育界首長對他們的溫情及關心。除了小朋友的音樂表演活動之外,宋理事長與林院長並致贈護理之家的住民花束、香包及餐盒,祝福諸位長者重陽節快樂,福祿長壽,健健康康,並與住民及家屬合影留下珍貴的畫面及歡笑的回憶。

銀髮族獨享 骨折未住院也有理賠

銀髮族獨享 骨折未住院也有理賠

骨質疏鬆是高齡化社會很常見的疾病,受到全世界普遍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更提出警告:「骨質疏鬆症是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影響健康的第二大流行疾病!」潘媽媽今年58歲,在兒女建議下做了健康檢查。檢查結果發現,潘媽媽骨密度低於-2.5,代表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為了預防潘媽媽發生骨折意外,兒女們除了補強家中的安全設施外,還替潘媽媽買了康健人壽「保證承保」專案。兒女們的孝心,讓原本心情低落的潘媽媽感到很窩心!骨質疏鬆之所以受到全球高度重視,主要原因是疾病發展過程很難被察覺,無法及時防範外,它更是造成骨折的元凶。骨折雖然不會有立即致命的危險,但若發生在髖部(股骨),約有5%至20%的病人會在一年內死亡,約50%的存活病人可能不良於行,有些人甚至造成永久性的行動不便。骨折意外帶來的負面效應絕對不容忽視。根據健保局資料顯示,台灣地區50歲以上成人骨質疏鬆症診斷比率,男性約為1.63%,女性則是11.35%。但專家普遍認為,實際數字應遠高於這個百分比。除了平日規律且適量的進行載重式運動及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以儲存骨本,減少日後發生骨折的危險,50歲以上民眾更應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測量,好防患於未然。因為到目前為止,骨質疏鬆並沒有跟本的治療方式,唯一有效的治療正如英國骨質疏鬆權威坎尼斯(John.A.Kanis)所說的,「骨質疏鬆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預防繼續流失。」有鑑於骨質疏鬆虎視眈眈50歲以上民眾的健康與財務,康健人壽「保證承保」專案特別增設「骨折未住院也有保」的貼心服務,要讓發生骨折意外但不必住院,或是不想住院的50歲至75歲民眾,在家休養也可以申請醫療補助。保險是用有限的金錢轉化風險可能帶來的災害。而周全的保險,不僅可以保障辛苦累積的資產不被剝奪,還可以透過保險公司的運作,發揮群體互助的效益,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家人的行動。因此,潘媽媽就算避免不了骨質疏鬆帶來的潛藏骨折意外,但因為有子女的孝心與「保證承保」的關心,讓潘媽媽有如獲得金剛護體的保障與加持,內心踏實不少,也懂得要更愛自己、更關心自己。「保證承保」不用體檢、不問健康狀況,50歲至75歲一定保的貼心服務;及第6年起壽險保障變150%的增值保障,萬一意外傷害身故,最高可以領回250%;與每天最低不到50元,再加11元就有每天最高4,000元的意外住院補助,種種滴水不漏的保障規劃,最終目的就是要創造一個更健康、更和諧的社會。有興趣的民眾可以直接透過電話投保,或是上網留下資訊由專人服務。若想更進一步瞭解相關資訊,可以撥打0809-095-099「保證承保」專案服務專線,或是詳情請見康健人壽網站:http://www.cigna.com.tw/tc/html/re/default.html 查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