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陽光汽車美容關渡、中和店聯合開幕!為身障者創業鋪路

陽光汽車美容關渡、中和店聯合開幕!為身障者創業鋪路

位於和平東路、建國橋下的陽光汽車美容中心,有著鮮明的橘色招牌,成立18年來訓練出數位具有良好技術的傷友,為了讓學有所成的傷友能進一步提昇自我能力,陽光走入社區開設分店;繼去年開設第一家分店:「桂林店」後,今年10月再度於 關渡、中和地區開設分店;97年底陽光加油站熄燈號後,陽光一直在思考,如何為身障朋友創造出更多收入的可能,因應不景氣的影響,許多服務業也朝向小而美的微型發展,為了讓學有所成的傷友能進一步提昇自我能力,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因此,走入社區,提供身障者微型創業加盟的服務想法由此產生;未來除持續招募企業公益夥伴以微型創業型態進入社區開設分店之外,更將籌募訓練場地,提供有志從事汽車美容業的身障者職業訓練,發揮所學提供社區汽車美容服務。昨(10/29)於關渡店舉辦聯合開幕活動,開幕當天,政府、企業以及公益團體三方代表,包括「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程建中總經理、「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詹文宗經理,均齊聚關渡分店參與聯合開幕儀式,台北市勞工局代表葉琇珊科長、吳明珠執行長及台北縣勞工局林妙潔小姐也親自到場祝福,同時呼籲企業朋友們的參與投入,讓公益更富行動力,造就更多的圓夢創業機會。從早期陽光洗車中心轉型至陽光汽車美容中心,開辦18年來,每年提供近100位身障朋友就業、職業訓練、見習機會,未來更希望籌募台北縣50坪以上的閒置廠房,改裝作為職業訓練場地,免費培訓有志從事汽車美容業的身障朋友相關職業技能,並協助於分店中學習經營管理,進而輔導身障者進入社區微型創業。期盼各界朋友能踴躍樂捐,共助身障朋友逐步一圓創業夢。關於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 汽車美容中心陽光汽車美容中心成立十八年來,總共服務超過300萬車次量。陽光汽車美容和平店作為一間庇護工場,提供九種障別(智能障礙、精障、肢障、聽障、語障、顏損、視障、癲癇、自閉症)、超過600位身心障礙朋友工作機會;並成功轉介200位以上身心障礙朋友至一般職場穩定就業,在社區中獨立生活。

衰老無藥醫 中醫師說明:如何用中藥防老養生

衰老無藥醫 中醫師說明:如何用中藥防老養生

隨著現代文明的提升,人們對健康長壽的願望也日益高漲,因而關於衰老與抗衰老的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課題。當前,衰老機制尚未明瞭,學界先後提出了數十種衰老的學說,其中自由基的研究特別活躍,公認較多,認為人體進行新陳代謝時,會產生大量氧化活性的自由基,易攻擊細胞膜脂質和DNA,引起不飽和脂肪酸氧,生成超氧化物,形成脂褐素、老年斑;並能誘導DNA突變,誘發腫瘤和降低免疫力等。因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自由基代謝產物的生成,是延緩衰老的重要途徑。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鄭宸君醫師表示,中醫學在對衰老原因的認識上,非常重視臟腑功能和精氣神的作用,又很強調陰陽協調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意義;另外,中醫學認為社會因素、自然環境、遺傳因素、七情太過、勞逸過度是引起人體早衰的重要因素。中醫藥在養生防衰老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延緩衰老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現將中醫藥抗衰老機制略述如下。鄭宸君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衰老的速度,直接主宰著人體的生、長、壯、老,關係著人體的壽、夭、否、泰;故中醫學歷代醫家把補腎作為抗衰延年的首要治法。不少延年益壽的成方,是由補腎藥物組成的;補腎的中藥與食物,大多能益精養肝,肝腎得養,則鬚髮轉黑,耳目聰明,筋骨堅強。常用藥物有黃精、菟絲子、巴戟天、紫河車、鹿茸、何首烏、地黃、淫羊藿、鎖陽、肉蓯蓉、補骨脂、女貞子等補腎藥物;同時現代研究發現這些補腎藥也有增強免疫功能,改善內分泌功能,增高性激素,延緩大腦組織衰老,降低自由基等作用。脾胃為後天之本,乃氣血生化之源。鄭宸君說明,老年人的脾胃消化能力比較差,不論藥補,還是食補,都要靠脾胃消化吸收。如有腸胃病的老人,更應重視。常用藥物有人參、黃耆、西洋參、蜂蜜、茯苓、山藥、白朮以及花粉、靈芝等;藥理研究發現此類藥物有較好的改善衰老症狀,增強免疫力,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延長細胞壽命的功能,從而推遲衰老。上面兩點著重於肝腎、脾胃,照顧到先天與後天兩個方面。鄭宸君解釋,根據五臟學說,還有心與肺也很重要。老年人中,不少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冠心病等等,應該根據老年人這些發病特點,重視保養心肺。常用藥物有丹參、人參、麥冬、玉竹、五味子等。    鄭宸君提醒民眾,疾病所引起的臟腑功能減退局限於部分臟腑;而衰老所引起的機體臟腑功能的降低,幾乎涉及全身器官。衰老是無法根治的,但可以通過一定手段延緩它的發生與發展。中醫有豐富的抗衰、防老養生保健之道,特別在抗衰老中藥和延年益壽方。

醫護宅急便 呼吸治療師到府服務

醫護宅急便 呼吸治療師到府服務

陳先生57歲小兒麻痺症脊柱側彎患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併肺心症、慢性呼吸衰竭致氣切管留置,於92年10月開始24小時使用呼吸器輔助,透過居家呼吸治療師介入後病情逐漸穩定,目前開設網頁設計工作室,經營網頁設計,且因配合呼吸治療相關訓練逐漸可短暫脫離呼吸器並外出,包括旅遊、坐摩天輪到臺北101大樓欣賞夜景等。目前陳先生並不因為「英雄氣短」,而有所限制,反而活得更出色,也會主動到病友家中,鼓勵病友把握當下的每一天,圓自己的夢想!為滿足家中失能長者長期照護服務使用者的需求,落實政府「在地老化」的政策目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自今(99)年7月推出呼吸治療師到府服務,提供民眾居家呼吸治療服務。除現行全民健保給付每月2次居家呼吸治療師到宅家訪以外,經本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派員到府評估後,有需求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再增加提供每月兩次到宅服務。在現今健保制度下,有許多情況穩定的個案已經能將呼吸器帶回家中使用,藉由居家專業團隊胸腔內科醫師、呼吸治療師及護理師組成團隊提供所需的訪視服務,使得個案雖然需要使用呼吸器,但仍可做自己想做的事,像有些老人家喜歡看看股票買賣,或者一些年輕人喜歡上網交友使用facebook等,不再因為使用呼吸器而限制了生活環境,尤其是現今的呼吸器朝向輕巧化發展並配有內建電池使用,更大大提高了呼吸器個案的活動空間,能帶著去公園或外出訪友都可以。居家呼吸治療服務內容包括維持呼吸道通暢之各種照護(包括各類人工呼吸道的維持及痰液的清除),各種醫療氣體治療之操作(含氧氣機、液態氧、氧氣鋼瓶),呼吸治療器材的使用與維護(呼吸器、氧氣機、肺復健物品),急救甦醒器之使用與維護,心肺功能相關的檢查(呼吸器脫離指標的監測),氣喘衛教及紀錄,噴霧或噴藥治療之操作,呼吸功能復原照護(胸腔物理治療、呼吸運動)等。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凡每月需要第3次以上居家呼吸照護之民眾,只要設籍且實際居住於臺北市,經日常生活活動功能(ADL)或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功能(IADL)評估,需他人協助之失能者,皆可向本市長照中心提出居家護理服務及補助申請,每次最高補助訪視服務費1,300元及交通費200元,每年補助次數最多24次,惟該補助標準仍依個案社會福利身分別進行審核;低收入戶者由政府全額補助,中低收入戶者需自付10%,一般戶則僅需負擔30%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有需要申請居家呼吸治療服務或其他長期照顧服務之民眾,可多加利用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按9,或至臺北市長期照顧資訊網站查詢相關資訊網址:http://subweb.health.gov.tw/longterm_care_web/。延伸閱讀「居家呼吸治療服務補助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392

「癬」不下來的皮膚病 應耐心治療

「癬」不下來的皮膚病 應耐心治療

「醫生,我長癬了嗎?」很多皮膚科患者一進診間就會問醫師這句話。到底什麼是癬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皮膚科主治醫師李麗容解釋,所謂的癬是指皮膚受到黴菌感染,統稱為癬,由感染部位不同,又可分為頭癬、體癬、股癬、手癬、足癬等。李麗容說,臺灣位於亞熱帶,氣候悶熱潮濕,是黴菌孳生的絕佳環境,因此各種奇癢難耐的「癬」,常成為最惱人的皮膚病。她進一步說明如下:足癬:俗稱香港腳,又稱腳氣,是因為黴菌在皮膚角質層寄生所引起,香港腳有許多不同的臨床表現:糜爛型:是最常見的,患部足趾縫間脫皮糜爛,常會併有厲害的搔癢和灼熱感。水泡型:脫屑性紅斑合併水泡,水泡主要分布於足底弓部,通常相當癢。角化型:整個足底角化脫皮,這類型的足癬通常不會有搔癢症狀,所以有些患者會認為自己的足底只是乾燥脫皮而已,忽略了可能患有香港腳,這類型足癬冬季常因過度角化皸裂而疼痛。李麗容表示,香港腳如果不做適當治療,常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也就是細菌從糜爛的足趾間、破掉的水泡、皸裂傷口侵入皮膚,造成足背、小腿紅、腫、熱、痛,甚至合併發燒,這時就必須以抗生素治療。香港腳另一個常見合併症就是甲癬,俗稱灰趾甲,也就是趾甲受到黴菌感染,呈現黃色混濁、增厚變化或變得易粉碎。手癬:通常只侵犯一手,常因抓香港腳又不洗手而引起,可於手掌出現邊緣稍明顯的脫屑,或於手背出現邊緣稍明顯的紅斑。股癬、體癬:如同足癬一般亦由皮膚黴菌引起,只是發生部位不同。股癬臨床症狀是位於鼠蹊部、大腿內側或臀部,有隆起性、脫屑性紅斑,界線清楚,伴隨搔癢;體癬是位於軀幹的癢性脫屑性環狀紅斑,氣候悶熱、潮濕時,體癬容易蔓延擴散,常被誤診為溼疹而使用類固醇藥膏,造成體癬、股癬惡化。汗斑:亦由皮膚黴菌所引起。在氣候悶熱、潮濕時,以年輕人、流汗較多者較常罹患,故俗稱汗斑。主要分佈於胸背部,呈分散性棕色、白色混雜的橢圓型斑,所以又稱為花斑癬,因為患處顏色會改變,所以也稱為變色性糠疹,表面有輕度屑狀,大都不覺得癢,有時併有癢感。甲癬:俗稱灰指甲,也就是指趾甲受到黴菌感染。症狀:通常是自指甲游離端開始有白或黃褐色或黑色小班,病變向指甲下緣延伸,甲身逐漸變混濁、變厚。治療方法:外用:可用水劑或膏狀抗黴菌劑點或塗抹患部。內服:口服抗黴菌劑,需肝腎功能正常者才可服用。口服抗黴菌劑所需之治療時間,手指甲需6週,足趾甲需12周。預防:甲癬會逐漸傳染蔓延,剪指甲時,好的指甲用一把指甲刀,壞的指甲用另一把指甲刀,避免傳染。甲癬大都合併手癬、足癬。手癬、足癬的黴菌侵犯指甲就變成灰指甲。要避免灰指甲,先要把手癬、足癬治療好。許多人認為癬不容易治療,事實上是治療及預防措施不當,才會有這種錯誤的觀念產生。李麗容提出以下幾點必須注意的事項供大家參考:盡量保持身體通風及乾燥。衣物避免穿緊身不透氣的穿著。鞋子最好穿涼鞋,長筒密封的皮鞋最不適宜。準備二、三雙鞋子,可每天輪流更換。穿純綿、吸汗的襪子,每天勤換洗。李麗容強調,治療黴菌感染一定要有耐心,要遵照醫師指示擦藥,醫師會依不同情況給予不同塗擦劑,遇到頑固病情還需給予口服藥,她特別提醒大家,大部分病人至病情好轉就不再治療,事實上,皮膚表面仍有黴菌寄生,完整而徹底的治療應該是皮膚疹子完全消退後再繼續治療二、三週,以免黴菌沒有完全殺滅,很快又再度復發。

挑食的肝癌難追蹤 三總有妙方

挑食的肝癌難追蹤 三總有妙方

文/三軍總醫院 核醫部暨正子斷層造影中心科主任兼正子中心主任 諶鴻遠 醫師PET已是臨床上耳熟能詳的惡性腫瘤檢查影像工具,一般都是利用以氟-18標誌的葡萄糖藥物注射到體內,藉此可以找尋85~90%以上的惡性腫瘤,其主要原理是大多數的惡性腫瘤比正常細胞能夠攝取葡萄糖。但是在某些惡性腫瘤,光用葡萄糖當追蹤劑是無法讓癌細胞顯影的,例如肝癌就有15~30%以上的腫瘤細胞可能對葡萄糖缺乏高度攝取的現象,換句話說就是這類的肝癌細胞比較「挑食」,因此會產生無法偵測的偽陰性結果。因此,許多新的正子藥物研發就針對此種肝癌細胞不「嗜好」葡萄糖的現象,發展另類可被肝癌細胞攝取的檢查用藥。三總在近年來對肝癌病患照護醫療品質日益提升,而肝癌病友在三總接受換肝手術或是長期追蹤者愈來愈多,因此三總正子中心特別以肝癌細胞的特性研究發現可以利用不同於葡萄糖的另類生理代謝物偵測轉移性肝癌,院方採用碳-11標誌甲硫胺酸,此種胺基酸是肝臟細胞的主代謝物之一,原本此藥物在歐美廣泛用於腦瘤的檢查,經三總研發其新用途,發現原本葡萄糖正子檢查無法偵知的肝癌細胞能明確吸收甲硫胺酸而顯影。三總表示,二位因肝癌曾換肝以及原本考慮換肝的病友,因為接受正子甲硫胺酸全身掃描而發現有轉移病灶,因此及時處理得更好的醫療照護。64歲的林先生因B型肝炎帶原多年,最後發現罹患肝癌,經換肝手術後定期在門診追蹤數年,原本甲型胎兒蛋白皆在正常範圍內,但某次檢查發現高到27ng/ml,在超音波、電腦斷層都無法找到病灶,經轉介至三總正子中心嘗試甲硫胺酸正子檢查,發現左肩胛骨一處病灶,在電腦刀治療後,甲型胎兒蛋白恢復正常,目前情況穩定。另外一位宋先生罹患肝癌預備接受換肝手術,在術前的評估中除了傳統的各種檢查,也嘗試加入正子葡萄糖與甲硫胺酸全身掃描,竟然發現右大腿骨有甲硫胺酸攝取之轉移病灶,因此而改變了原本之換肝手術,改採其他治療方式。肝癌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在過去並不常見,但是隨著醫療進步,肝癌病患存活期逐漸增長,因此有愈多的病患被發現有轉移病灶,因此早期發掘出這些轉移病灶以及早治療遂成醫界之重要議題,發展葡萄糖以外的正子藥物,三總正子中心利用歐美在其他惡性腫瘤使用之甲硫胺酸藥物,轉而應用在肝癌病友的追蹤影像檢查上,對於提高醫療品質不啻為一大突破。

「流感」來襲,署基提醒儘早施打流感疫苗

「流感」來襲,署基提醒儘早施打流感疫苗

文/署立基隆醫院 院長室又到了涼爽的秋冬季節,忽冷忽熱的天氣最容易造成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疾病,尤其每年的耶誕節前後、農曆春節前是流感的高峰期,接種流感疫苗又需要二個星期後才會產生抗體,署立基隆醫院鼓勵民眾儘早施打流感疫苗,以產生保護力,守護你我及家人的健康。流感病毒分為A、B、C三種類型,其中A型流感病毒最容易產生突變。去年新型流感H1N1及今年入秋的H3N2均屬於A型流感,尤其去年新型流感H1N1疫情席捲全球,還有不少致死病例,是民眾需要留意的。今年度施打的流感疫苗包含三種不活化病毒,兩種A型(新型流感病毒H1N1、H3N2)和一種B型流感病毒。署立基隆醫院自10/1起至11/30止提供民眾流感疫苗接種服務,歡迎民眾多加利用。署立基隆醫院表示,對蛋的蛋白質或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者、6個月以下之嬰幼兒及過去注射流感疫苗曾發生嚴重副作用者均不適合接種疫苗。同時也須經過醫師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施打,完成疫苗接種後,約需2週才會產生保護力。施打流感疫苗的副作用,只有少數人會產生全身性輕微反應,如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噁心等。一般都會在1~2天內自然恢復,極少數人可能有立即性過敏反應或嚴重副作用,如呼吸困難、氣喘、眼睛嘴唇腫脹等;建議民眾施打疫苗後應稍做休息,觀察至少30分鐘以上,待無不適再離開施打單位,若上述症狀持續出現,請儘速就醫。此外,署立基隆醫院也要提醒民眾,除了接種流感疫苗外,良好的衛生習慣、適度的運動、均衡的營養,才能預防流感的襲擊。就飲食而言,除了均衡飲食外,更應強化抗氧化營養素的補充,而蔬果中含有許多天然抗氧化營養素,包含β-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茄紅素、黃酮素、蒜素…等,具有消除自由基、增加白血球吞噬作用、防止細胞過氧化作用,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對抗流感一把罩。

一眼望穿一生健康,5分鐘即知身體病狀及毒素分佈

一眼望穿一生健康,5分鐘即知身體病狀及毒素分佈

台灣虹膜學起源及國際虹膜簡介1837年,在匈牙利有一位外科醫師納茲凡比撒里(Ignatz Von Peczely),在他小的時候,所飼養的貓頭鷹腿摔斷了,此時他發現貓頭鷹的眼睛虹膜下方出現了一道黑色裂痕,而隨著腿傷的復原,這道裂痕傷痕逐漸縮小,在病變周圍產生生白色區域圍繞,這件事啟發了他的靈感。1862年,他在外科病房工作,對照病人的傷勢,觀察手術前後病人的虹膜,從這些病例記錄發覺人體各部份與虹膜具相對應的關係,因此將這些經驗匯集,而描繪出人類第一張虹彩圖。1863年在瑞典的Nils Liljequist 醫師,在一次意外中肋骨斷裂,在治療時服用奎寧及碘劑藥物,過程中發現眼睛竟由藍色變成灰色及褐色斑點,由此證明了化學毒素殘留在身體,也會導致虹膜發生改變。二十世紀初在歐洲地區、(特別是德國),所發展研究的虹膜學,更經由臨床抽血檢驗、X光、及屍體解剖…等做為基礎與虹膜圖比對,所以不僅所繪虹膜圖更為精確,虹膜學快速地在歐洲首先萌芽發展。在二十世紀前期,虹膜學即傳到美國,但因為兩次世界大戰,使得美國與歐洲虹膜學交流受阻,直到戰後二十世紀後期,歐洲虹膜學譯成英文,才能繼續交流,在這段期間歐洲及美國,虹膜學都以自己的系統及語言,各自發展及研究,其相似度竟高達85%。在台灣虹膜學的發展大概有近20年左右歷史,約二十年前由美國Bernard Jensen醫師傳入台灣及亞州各地,目前台灣虹膜學大都應用在養生保健領域,應用在醫療、調理體質的卻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而本院除應用在醫療及調理體質方面,更與現代醫學檢驗及印證研究,並與最新國際虹膜學接軌。台灣的虹膜學把虹膜分成約40個區,近百個反射區,這些反射區通過神經組織與身體的各個部位相連,因此當身體發生傷害、出現疾病時,都會反射在虹膜上,它們反射了身體的功能是否正常。 就像按摩療法的理論那樣,把身體與脊椎的各個部位聯繫起來,或者是腳底按摩透過按摩刺激判斷健康與否。但是在虹膜我們能看到的訊息卻是更多。一眼望穿一生健康虹膜是透過眼睛瞳孔的變化來推斷個人的健康狀況的學問,因此只要檢查虹膜上的五大現象:坑洞、裂縫、斑塊、線條、顏色的變化,就可以分析全身各部位的健康狀況。而過去所發生的問題,重大事件,也都會記錄在虹膜上,也難怪眼睛會被視為「靈魂之窗」透過它,你可以看到過去到現在,是了解自己身體與對話的一個窗口。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容易飲食不正常、以及環境污染…等因素。這都是許多疾病形成的原因,其實在疾病發生前就能夠開始預防了,因為身體已經出現警訊提醒你,只是你還沒發現而已,虹膜攝影就能讓你了解自己的身體,讓你能夠提早預防。什麼是虹膜檢測?眼睛是靈魂之窗,同時也是身體健康的訊息縮影。虹膜經由神經與體內各器官緊密連結,並以顏色與型態方式記錄著器官功能的各種變化如:血液循環功能、腸胃症狀、毒素分佈、自律神經狀況、免疫功能與遺傳弱點…等,都清楚顯示在虹膜上,是人體器官功能變化的見證。透過虹膜檢測可以了解全身的健康狀況與毒素分佈!虹膜檢測對與健康的幫助?疾病是漸進式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亞健康到疾病」。當身體已感覺不適時,通常是一段時間累積的結果。若真要等待檢查出病灶或生化指數異常時,就只能以治病為主!虹膜檢測能早期篩檢出先天健康缺陷並瞭解身體現在的狀態,幫助您選擇個人化的健康調理方法。檢測過程快速無痛苦,能早期發現身體的變化並預知疾病,是幫助您養生保健的好方法。虹膜檢測後的健康調理方法?積極調理生活型態:清淡飲食、多蔬果少肉類、高纖維質、慢食多咀嚼、多喝好水…等。積極調理心靈型態:規律生活、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學習面對、放鬆與解壓方法…等。積極調理生理型態:選擇天然保健物、避免毒性物質、定期積極排毒治療調理體質…等。

CPR僅需持續胸外按壓 路人也能輕易急救

CPR僅需持續胸外按壓 路人也能輕易急救

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以下簡稱AHA)日前公佈了2010年版心肺復甦術和心血管緊急照護指引,其內容最大幅度更動為二:將原本「確認呼吸道暢通、呼吸、胸部按壓」的步驟調整為「胸部按壓、確認呼吸道暢通、呼吸」。建議未經專業醫療訓練的民眾施行只有胸部按壓的心肺復甦術。在負責翻譯繁體中文新版的台灣急診醫學會的邀請下,AHA 研究發展部門總監 Jerry Potts於上周(10/23)親自來台,說明新舊版之差異,同時「2010年版CPR推廣大使」王宇婕也將至現場示範2010年版的心肺復甦術。AHA的Jerry Potts指出,美國心臟協會已經在該協會的專業期刊「循環」裡發表重新編排2010年版的心肺復甦術(CPR)步驟,不管是醫療專業人員或是一般民眾,遇見突然心臟停止的患者時,將急救措施的第一步建議更改為胸部按壓。所以原本民眾熟知的步驟A-B-C(確認呼吸道,呼吸,胸部按壓)CPR心肺復甦術,現在應該改變為C-A-B( 胸部按壓,確認呼吸道,呼吸)。Jerry Potts進一步指出,這樣的更動調整是根據他們的研究,發現原本施行的步驟會造成胸部按壓步驟嚴重的延誤,因為胸部按壓,是讓含氧豐富的血液循環到全身的必要措施。改變ABC的順序爲CAB,讓救援人員能對成人和兒童患者展開立即胸外按壓,爭取更多的急救時間。負責翻譯「2010年版心肺復甦術和心血管緊急照護指引」繁體中文版的台灣急診醫學會蔡維謀理事長表示,過去幾年的大力推廣下,民眾對CPR心肺復甦術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及了解,但是真正遇到突發狀況而需使用CPR時,常常因緊張而忘記步驟,同時要驟然對一位陌生人施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對許多民眾而言仍會有所猶豫,這樣的心理障礙往往也影響了民眾對需急救者施行CPR的意願,而延誤了搶救的黃金時間。2010版的CPR除了調整了施行的順序外,其實也大幅地簡化了施行步驟,根據AHA制定新版的研究指出,持續的對被施救者進行心臟按壓已經能夠提供足夠的心臟復甦。蔡維謀理事長指出,所有的心臟停止的患者都需要胸部按壓。在心臟停止的最初幾分鐘,患者仍有氧氣存留在他們的肺和血液裡,所以及早開始胸部按壓,可以提早促進血液循環到患者的大腦和心臟。擔任這次「2010年版CPR推廣大使」的王宇婕也表示,2010年版的CPR非常好學易記,未來如果遇到需施救者,再也不必擔心是否要對陌生人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只需持續對心臟按壓,直至專業的醫護人員接手急救治療即可救人一命。

長年肩頸僵硬痠痛 中醫籲:扁針治療力量大

長年肩頸僵硬痠痛 中醫籲:扁針治療力量大

陳小姐背部膏肓痛已經二十年,平日偶有不適感,每當勞累或天氣轉變時,疼痛就會劇烈發作,曾經用熱敷、推拿、電療、針灸等方式治療,但過了一段時間又會再度發作,始終無法根治。林太太膝蓋疼痛多年,無法蹲下,每次上、下樓梯,膝關節就會疼痛。賴先生長年肩頸僵硬痠痛,常常按摩、刮痧也只能稍微緩解,一、兩日之後又會發作。台東基督教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俊傑指出,上述這些症狀,都是人體組織因為各種原因(例如:運動傷害、重複動作、施力不當等),使各處肌肉韌帶損傷發炎,未能及時處理或治療不當,經過反覆多次損傷、長期姿勢不良或肌肉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局部微血管血液滲出後,在自我修復的過程中產生軟組織沾黏,因而限制肌肉韌帶的活動,產生疼痛、屈伸受限的情況。再加上長期活動後,使局部反覆的充血、水腫,而後更產生鈣化或結疤,使疼痛發炎反覆發作,不易痊癒。若局部組織已經沾黏,一般治療方式根本很難將沾粘處鬆解開來,所以治療難以收到效果,以致於要開刀才能處理。黃醫師說明:「扁針就是鬆解鈣化沾黏的軟組織,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手被橡皮筋綁住了,此時將橡皮筋放鬆,你的手恢復自由後便可以活動,不會因為受到限制,而感到痠痛或活動不順了。」黃醫師表示,扁針原名「小針刀」,但是它並非開刀,也不是刀,而是將中醫針灸的「針」和西醫的手術「刀」結合為一體,融合兩者特色和優點的新醫療工具。扁針發展迄今已約二十餘年,扁針療法在1992年西班牙巴塞隆納奧運會上搶盡鋒頭,因為此療法效果快,痛苦少,能馬上恢復身體受損功能,讓選手繼續比賽,許多國際選手運動傷害後,爭相要求使用扁針治療。黃醫師說:「扁針療法的優點是將治療簡單化,把過去需要長時間針灸復健的治療,或只能服用止痛消炎藥的症狀、需要精密外科技術的疾病,使用扁針簡單的鬆解、剝離、剷、削等手法來處理,針刺時間短,病人除了感受到打針般的疼痛感外,就是類似針灸的脹、麻和酸等感覺而已。」黃醫師呼籲,扁針並非適合所有的痠痛疾病,仍然要經過醫師判斷是否為適應症,才能有良好。以下八項即為扁針的適應症:五十肩及各種肩頸疼痛。膏肓痛。膝關節退化及膝關節炎。長期習慣性的腰酸背痛及扭傷。因軟組織損傷、發炎症狀而引起的頑固性病點。高爾夫球肘、網球肘。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急性頸部扭傷。延伸閱讀「扁針與一般針灸的差異」: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410

不可不知 糖尿病是成年人失明最大原因之一

不可不知 糖尿病是成年人失明最大原因之一

嘉義醫院內科主任陳順福昨(10/27)表示,在台灣的糖尿病患初估約120萬至180萬人,由於糖尿病容易引發中風、腎臟病、心臟病,他們的醫療費用,每年佔健保支出11.5%,他建議糖尿病患好好聽醫生的話,控制病情,除了為自己,也能降低健保費的支出。陳順福醫師指出,依照全民健保資料分析台灣糖尿病人約120萬 ,佔總人口約5%。若考量未就醫糖尿病人約佔所有糖尿病人50%估算,實際的糖尿病人初估有180萬;糖尿病是一種「漸進性的代謝疾病」,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第四位,也是成年人失明、洗腎與下肢截肢的最大原因之一。依衛生署97年台灣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調查顯示,五年內約有13萬人新發生高血糖,40~59歲是高血糖發生率增加最快族群,高血糖者得中風是一般人的2.8倍,腎臟病是2.4倍,心臟病是1.5倍。另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也是成年人失明的最主要原因;據相關統計,糖尿病發病5年後,約有20%病人合併有程度的病視網膜病變,10年後增加為60%,20年則約為90%,會造成約10~12%糖尿病視網膜併發症因此失明,也使得糖尿病人失明率為一般人的25倍。糖尿病患要活得好,活得久,又不浪費健保資源,就要聽醫師的話;陳順福表示,患者首先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適度增加體能活動,可增加胰島素敏感度、改善血糖控制以及幫助減輕體重等好處。重要的是學習個別化飲食與養生計畫,積極參與病友會活動,相互心得與經驗分享;認識新朋友擴大生活圈,增廣見聞。認識其急慢性合併症的預防與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