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署投送愛 全縣聯起來」南投醫院呼籲各界共襄盛舉

「署投送愛 全縣聯起來」南投醫院呼籲各界共襄盛舉

署立南投醫院多年來努力服務南投縣弱勢族群,協助他們順利就醫。投醫指出因大環境經濟不佳,以致需要的貧困家庭,雖然有健保保障,然而健保部分負擔及醫療用品的需求,對於部分弱勢族群,仍是一筆沉重的負擔,而令人感動的是,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今年贊助了15萬元現金及6萬元的醫療物資給署立南投醫院,幫助了縣內諸多需要關懷的弱勢族群的需求。日前(10/21),在署立南投醫院舉行「署投送愛 全縣聯起來」捐贈活動,由財團法人全聯慶祥慈善事業基金會張執行秘書宜君與署投林院長克成與聯合主持捐贈儀式,現場並有南投縣府人員及其它受贈的社福團體與會觀禮。署立南投醫院表示:受經濟不景氣影嚮,各公益團體的捐贈也受衝擊,在這關鍵時刻,全聯基金會對社會回饋,更顯出企業除了本業成功外對社會責任的不遺餘力。署立南投醫院對此深表感激,並期許能有更多的企業團體加入捐贈的行列,讓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能夠渡過生命中的難關。

動脈血管攝影儀兼具治療 有效降低腦中風

動脈血管攝影儀兼具治療 有效降低腦中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為了讓民眾享受更精緻的醫療服務,新成立多功能微創介入性治療中心,該中心配備新型數位雙軸動脈血管攝影儀,可以用更少的顯影劑完成異常血管疾病診斷,更可以進行嶄新的介入性治療手術,針對神經血管異常(如顱內動脈瘤與動靜脈畸形等)、頸動脈狹窄、週邊血管問題等,提供微創治療,達成傷口小、恢復快與住院日數縮短的治療目標。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醫師劉安正表示,臺灣腦中風每年發生率三到五萬人,長期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而頸動脈狹窄是導致梗塞性腦中風發生的重要原因。劉安正解釋,頸動脈狹窄引起的腦梗塞,是因為嚴重狹窄導致腦組織血流不足,或是因為動脈血管內膜上的斑塊破裂,產生血栓掉落到遠端阻塞腦血管,以往只能靠傳統外科手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來治療,現在可選擇微創介入性治療,經由鼠蹊部動脈置入導管施行氣球擴張術或動脈支架置放術,從血管內來改善狹窄程度,進而降低未來可能發生的中風機率。此次,仁愛院區引進新治療方法,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之首創,相信能提供台北市民更完備醫療服務。

癌末畫家張德鏞醫院辦展 用藝術鼓勵他人

癌末畫家張德鏞醫院辦展 用藝術鼓勵他人

罹患攝護腺癌末期的藝術家張德鏞老師,今天在光田綜合醫院及安寧福田病房醫護人員的幫助下,在醫院舉辦一場溫馨的個人圓夢畫展,希望在生命最後的旅途上,仍能透過藝術與繪畫鼓舞醫院其他患者及民眾的心。台中縣知名的油畫家張德鏞老師今年已七十五歲,專職油畫創作達六十年之久。多年來舉辦過的藝術個展達數十次,並多次獲得國內外美展肯定,畫作更獲邀前往法國沙龍展出。十年前,張德鏞老師被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在漫長的抗癌歷程中,他仍念念不忘藝術創作,身體狀況佳的時候就帶著畫具到處寫生,留下一幅又一幅美麗的作品。今年八月張老師因身體每況愈下,到光田綜合醫院安寧福田病房接受安寧照護,在言談中院方有感於張老師希望能再透過油畫幫助、鼓勵其他病友的善心,因此特別在院內為其舉辦一場溫馨的圓夢油畫個展,將他多年來嘔心瀝血描繪台灣各地美麗景致與鄉村風情的畫作呈現在世人面前。每幅作品的一筆一畫,都代表著張德鏞老師對這塊土地與生命的熱愛。開展當日光田綜合醫院王乃弘院長特別頒贈感謝狀給張德鏞老師,感謝他樂意於院內展出珍貴作品,讓院內外人士能擁有豐富的心靈饗宴。張德鏞老師雖然無法言談臥病在床,但當天仍抱病參加了開展儀式,與其鶼鰈情深、陪伴在一旁的張夫人也代為向院方表達感謝之意。她表示,丈夫對藝術創作與油畫懷抱著深深的熱情,在過去老蔣戒嚴時期曾專職大型肖像看板的繪製,信手拈來就能透過腦中的印象畫出數公尺大的肖像圖,神情栩栩如生,比例分毫不差。在照片印刷尚不普及的年代,台中縣、南投中興新村各個公共場所、遊行活動所需的肖像看板幾乎都是出自張德鏞老師的藝術巧手。而後他更轉而將精神投注在風景油畫的創作上,即使罹癌後仍走遍各地將台灣美麗的風景記錄下來,臥病期間仍心心念念想透過繪畫向世人展現台灣之美,並藉此鼓勵其他病友。而張德庸老師十多年的摯友「台灣藝術家法國沙龍學會組長謝宗興」也來到現場為老師繪製肖像畫,他說這十多年來張德鏞老師一邊抗癌,一邊與他到台灣各處寫生繪風景畫,兩人像親兄弟一樣,今天現場畫出的肖像畫也將致贈給張德鏞老師做紀念。院方表示這次的個展不僅是為張德鏞老師圓夢,同時也希望他不凡的生命圖繪能激勵更多人珍愛生命,勇於追求夢想。

多元有趣的萬聖節節慶活動 邀您今晚一起參加

多元有趣的萬聖節節慶活動 邀您今晚一起參加

萬聖節該怎麼玩?還沒想好的你趕快看過來!十月二十三日(星期六)晚間六點於沙鹿鎮立深波圖書館,臺中縣政府與弘毓基金會的海線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將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萬聖節節慶休閒活動,將邀請超過上百位的新移民家庭以及社區民眾一起來歡度萬聖節,不論男女老少,親戚好友都適合的DIY彩繪活動,特別選用西洋萬聖節獨具代表性的南瓜面具,讓大家親手體驗,並將受邀上台展現個人獨具特色的作品。今天,更於深波圖書館之露天電影院播放首輪強檔新片:「阿輝的女兒」,看一位具有冒險精神的盲人,帶著堅毅、大膽的心去挑戰學習各種新玩意,讓大家能夠大開眼界。今該片辛建宗導演也會來到現場與民眾對話分享拍片的趣事,同時與社區及新移民家庭共度歡樂又富文藝氣息的夜晚。此次「千變萬化的奇幻世界-新移民家庭萬聖節節慶休閒活動」,希望藉此增進新移民家庭的情感互動,以及社區民眾對於多元文化的尊重,並提供多元融合、歡樂輕鬆的戶外休閒活動。開場由新移民美容證照輔導班學員帶領,臉部畫上從課程中學到的美豔晚宴彩妝,與家人一起在舞台上展現自信美姿,敬請拭目以待。活動現場將擺設遊戲攤位,並備有餐點及茶水,讓參與民眾滿載而歸。十月二十三日(星期六)晚間六點於沙鹿深波圖書館,歡迎您全家大小一同來參與,與我們共度一個富有西洋風情的萬聖節。活動內容:魔術表演、彩繪面具、遊戲攤位、異國美食活動時間:99年10月23日  (星期六)17:40~20:00活動地點:沙鹿深波圖書館 (沙鹿鎮鎮南路二段488號)參加對象:居住於台中縣地區之新移民及其家庭成員。對多元文化議題感興趣之社區民眾參加辦法:來電報名請洽:04-2680-5647 / 04-2680-1947 (陳小姐)

臺中縣社區營造博覽會 今邀你一同歡渡百年好合的社造嘉年華

臺中縣社區營造博覽會 今邀你一同歡渡百年好合的社造嘉年華

看大小臺灣獅施展非凡身手;聽媲美八部合音的原住民天籟;品嚐吳寶春師父專用的荔枝乾、哆啦A夢愛吃的香蕉銅鑼燒,感受中縣社區的活力、體驗夢想家的創意,今天(10/23)在太平市的臺中縣立屯區藝文中心,邀您一同打造「百年好合」的社造嘉年華!臺中縣社區營造博覽會邁入第六個年頭,今年度以「百年好合」作為主題,集合縣內70個社區,以開花結果、辦喜事的心情,迎接年底縣市合併及建國百年的到來;也持續以打造夢想家的熱情與活力,展現在地的美食、工藝與生態文化。10月23日今天從上午10點到下午5點,在太平市的臺中縣立屯區藝文中心,臺中縣社造博覽會活動現場有精采的節目表演,以及1800份免費工藝DIY與美食體驗,要帶領民眾一起歡渡百年好合的社造嘉年華。今天活動現場工藝DIY與美食體驗,包括有比陽明山的海芋色彩更鮮艷,來自潭子鄉大富社區出產的「彩色海芋盆栽DIY」;東勢鎮福隆社區俏皮可愛的獨角仙、鍬形蟲「竹藝DIY」;潭子鄉翔仁願景社區利用廢棄紙箱拼貼專屬「瓦楞紙面具」、大里市竹仔坑社區用龍眼枯木打造的「貓頭鷹寶寶」、霧峰鄉桐林社區的「創意木偶DIY」;還有趣味的農村文化體驗,和平鄉烏石坑社區要教你怎麼搓愛玉,以及龍井鄉御璽國寶要帶大家玩創意植物敲拓染;現場也可以品嚐到和平鄉斯可巴部落耆老親手製作的道地泰雅族傳統美食「醃肉」與「甜酒釀」、和平鄉中坑坪社區「苦茶油拌麵」與「香蕉銅鑼燒」、和平鄉達觀部落的「甜柿牛奶」,保證好玩又好吃。另外還有活力十足的舞台表演,看大、小臺灣獅同台較勁,跳樁、鼓陣樣樣行;媲美布農八部合音的「歌謠演唱」,聆聽來自和平鄉部落天籟的聲音;「彌戶原舞團」、「客家採茶舞」展現耀眼的律動;前所未見的大型竹樂器,結合韻味十足的四句聯,演奏活潑逗趣的「竹樂說唱藝術」;小朋友最愛的「桐林木偶戲」、「說故事劇場」讓人看的目不轉睛;還有臺中縣感恩關懷協會帶來的行動舞台劇「阿蓮的故事」、后里鄉廣福社區鄉土話劇「墩仔腳 思鄉情」再現從前動人的記憶,就連「八仙藝陣」也下凡祝賀百年好合。所有傳承最道地的常民文化,專屬社區的百分百魅力,當天都將熱鬧登場!另在文化商品展示中,本年度文化局輔導社區開發出六項在地伴手禮,有后里鄉廣福社區用俏皮插畫包裝的「水果禮盒」、東勢大茅埔社區精心釀製「百年東方桂花禮」、和平香川部落可攜帶的「部落故事提袋」、東勢愛鄉協進會結合東勢鯉魚伯公廟的「鯉魚福袋」、大雅彩陶文化協會和著麵茶香的「麥香首旋(選)」,還有豐原市的臺中縣仁社用心打造「精采一百漆椀組合」,都是收藏價值百分百、用創意呈現的在地文化產品。百年好合是臺中縣社區文化深耕、互助關懷、開花結果的象徵,也像是歡渡民俗節慶、辦喜事一樣的熱鬧大團員。今年的臺中縣社造博覽會要您一同感受社區充滿生命力的脈動,延續百年好合的歡樂精神,繼續下一輪打造夢想家!活動資訊請參考臺中縣文化局網站:http://www.tccab.gov.tw/。

風雨接力傳安寧 花蓮慈院「預立醫療自主」簽署活動

風雨接力傳安寧 花蓮慈院「預立醫療自主」簽署活動

連日的大雨澆不熄「勇腳騎士們」的熱情,成立滿20週年的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號召全台安寧的臨床人員、家屬及癌友,組成安寧環台車隊,日前(10/21),在風雨中抵達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慈院安寧療護團隊及車友們會合,舉辦「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簽署活動。受到「梅姬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的影響,連日的風雨讓臺鐵局北迴線羅東-蘇澳路段都暫停行駛,但安寧環台車隊還是克服了風雨的考驗,從台東來到花蓮。安寧照顧基金會蔡清波董事表示,為慶祝成立20年,台灣第一家以關懷末期病人權益而成立的安寧基金會,特別舉辦「踩踏行千里、接力傳安寧」單車環台活動,10月9日世界安寧日由關渡出發,十三天來真的感恩各位勇士們的參與,還有各個地區安寧團隊的陪伴與接待,希望接著踩踏接力環台的方式,讓更多人重視安寧療護,並且了解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的重要性。代表歡迎安寧車隊勇士們的花蓮慈院許文林副院長表示,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逆的進程,「善終」是多數人期待,越來越多人同意,生命走到末期的病人應接受安寧療護,去聆聽、了解病人真正想要、需要的照護,讓病人與家屬都能平穩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這也正符合慈濟人本醫療的理念。很佩服各位勇士們透過接力單車環台的方式,讓更多人的心聲被聽見。安寧照顧基金會張嘉芳執行長表示,面對生死許多人都選擇不聽、不看、不說,但是這對病人來說並沒有幫助,所以,「預立醫療自主計畫」是很重要的,能讓民眾預先思考,未來期待接受的醫療方式,並與家人作好溝通;以避免未來意識不清或無法為自己作決定時,病人的醫療自主權仍能受到尊重。「踩踏行千里、接力傳安寧」單車環台活動中,10月9日世界安寧日由台北關渡出發,一路經過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台東,10/21來到花蓮,預計今天二十三日前會經過宜蘭,再回到台北,總領隊楊志明表示,車隊除了帶著「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的連署海報,還準備了一張台灣地圖,讓每個落腳地點的團隊簽名蓋章,匯聚起這一路上的愛心,象徵著安寧療護「陪伴」病患及家屬走完人生全程的重要意義。除了與安寧環台車隊的會合,花蓮慈院及花蓮縣護理師護士公會承接起國民健康局擴大推動安寧療護計畫,一起響應「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的活動,希望每個人都能為自己做主,勇敢、安穩的以自己想要的方式面對生死。未來將走入社區舉辦34場社區宣導活動及來自全省的慈濟志工宣導活動,讓志工也能將這個觀念帶到全國各個社區。

臺北市松山、中山及萬華區成功加入西太平洋地區「健康城市聯盟」

臺北市松山、中山及萬華區成功加入西太平洋地區「健康城市聯盟」

臺北健康城市深耕有成,再傳捷報!繼臺北市大安區及士林區、北投區分別於2006、2007年成功加入西太平洋地區的國際性組織「健康城市聯盟」(Alliance for Healthy Cities),松山、中山及萬華區再次締造臺北市推動健康城市的成功經驗,成為該聯盟之副會員(Associate Members),成功躋身國際健康城市之列,可望讓臺北市各項健康城市成果躍上國際舞臺,展現臺北不容忽視的城市健康形象與競爭力。臺北市自2002年有計畫性的推動健康城市開始,全力打造健康的支持性環境,並於2007年積極輔導各行政區推動健康城市與安全社區。臺北市松山、中山及萬華區於2008年結合松山、中山及萬華區公所,及產官學民各界的努力與資源共同合作,秉持健康城市理念中,「夥伴關係的建立」與「民眾參與」兩項最重要的特質,不僅成功激發民眾參與健康事務,更在公私部門的充分溝通與合作下,依據該區的特色與區民的需求,完成社區健康評估報告及社區健康城市白皮書,建立該區包含健康、環境生態、社會經濟等指標,可以更客觀、與國際接軌的方式監測當區各項健康指標,並據以作為改善推動政策之參考。透過健康城市的營造過程,臺北市正一點一滴的改變中。中山區從該區「自殺死亡率」及「癌症死亡率」等指標發現上升曲線,故積極落實中山區健康照護網絡,從社區到職場推動健康生活習慣、獨居長者定點供餐,成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針對扮演人民保母角色的員警,強化其危機與心理壓力的處理能力,以逐步降低「自殺死亡率」及「癌症死亡率」。松山區則推動健康飲食一條街,健康飲食餐廳以綠、黃、紅燈標示熱量指數,讓外食族也能吃得很健康;推廣無菸微笑小巷,讓室內戶外空氣清新如一。在臺北市各行政區65歲以上人口居首位的萬華區,致力推動失智照護、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癌症篩檢等健康促進活動,更打造出臺北市第一座省能設計的綠建築—萬華運動中心、臺北市第一個無車休憩區—西門徒步區、營造居民與雁鴨共生的都會綠色環境,讓萬華區透過「軸線翻轉城市改造」,健康活力的面貌煥然一新。尊重在地需求、以民意為依歸,臺北市於各行政區輔導民間團體自動自發的營造健康生活與環境,讓健康城市成為一個讓市民、公部門、社區團體組織或民間企業機構…能共同回應城市健康、發展及生活價值等議題的場域。透過不斷的對話,使健康城市不再流於口號,真正的在臺北市內化與深耕,並集合眾人不斷的努力,為自己的城市建立美好未來,永續發展,這將是臺北市10年來一步一腳印深耕健康城市最豐碩與實質的成就。

一旦發生尿毒症,就非洗腎不可嗎?

一旦發生尿毒症,就非洗腎不可嗎?

阿文(化名)的媽媽被診斷出腎衰竭,需要趕緊洗腎,阿文找了住家附近的一間洗腎中心,洗腎的過程中,常發現有管路好像有異常嗶嗶叫,但都沒有護理人員過來處理。過了幾個月,阿文媽媽竟被診斷出患有C型肝炎,阿文擔心是在洗腎中心被感染的,加上主治醫師又一直鼓吹他們換腎,其他朋友又說在家腹膜透析比較好…面對這種種,阿文根本不知道應該怎麼決定才好,是要換一家好一點洗腎中心,還是應該要改變治療方式呢?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表示,台灣洗腎盛行率一直居高不下,排行不是全球第一就是第二。政府雖一再宣導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好好監測三高疾病、諮詢藥師以減少藥物腎毒性等概念,但洗腎已經儼然成為令人聞之喪膽的國病,卻也是不爭的事實。「預防腎病」理當擺在第一位,但不可否認地是,如何和腎病共處,在洗腎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對於我們自己和家人來說,一個必須面對和準備的課題。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需要洗腎呢?醫改會解釋,一般來說,當腎臟自身的功能缺損,或是因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造成腎臟受到嚴重的損害,使得腎臟失去 80-90% 左右的功能,無法再扮演清除身體上的廢物及多餘的水分之角色時,如果不好好處理,可能會導致體內的賀爾蒙和化學物質失去平衡、紅血球代謝發生異常,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這也是一般人所稱的腎衰竭或是尿毒症。醫改會說明,很多民眾有「一旦透析=終身洗腎」的誤解,其實,腎臟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腎衰竭需要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但經過適當的治療和處理,有些病人可以逐步恢復正常,脫離長期透析的行列。至於腎衰竭病人,必須要使用一些方式來替代腎臟的功能,以避免生命危險,「洗腎」其實只是其中一途,目前三種治療方式詳細說明如下:血液透析:就是俗稱的「洗腎」,以含有多層濾膜的體外人工腎臟來接替腎臟的工作,將體內的血液透過人工廔管輸送到人工腎臟內,達到清除廢物、平衡化學物質之效果;一般來說,為維持身體正常機能,每週需血液透析三次左右,每次約 3-4 小時,需親自到血液透析院所接受治療。腹膜透析:所謂的腹膜透析,就是不需要使用體外的人工腎臟,而是將清潔液灌入腹膜,代替腎臟的代謝功能,讓血液中的廢物流入腹膜的清潔液後,再將清潔液排出;腹膜透析開始之初,需裝置一條管子用來灌入和排出清潔液,然後每天自行操作 3-4 次的液體交換,每次約 3-4 小時,等待過程中亦可從事一般日常活動,每月再至醫院回診即可。腎臟移植:顧名思義就是將正常的腎臟移植到體內,目前有活體移植和器官捐贈兩種方式,因器官移植需比對相關資料,確定合適後才可進行,一旦移植成功也需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可恢復正常生活作息;不過移植腎臟可以使用多久的年限,和移植後的照護、生活作息調整等等有關。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提醒民眾,腎臟的功能一旦喪失,一定要積極處理才行,上述三種方法都是很好的選擇,但因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建議可以和醫師詳細溝通、討論後,選擇一種自己最能夠接受、最可以負擔的方式治療為宜。延伸閱讀「如何挑選良好的洗腎院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335

淚眼汪汪的小嬰兒

淚眼汪汪的小嬰兒

文/新竹國泰醫院 陳祐瑲 眼科主治醫師瑞瑞剛滿一歲,是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嬰,媽媽抱著他來到診間,說沒兩句就眼眶泛紅:「之前的醫生說瑞瑞得了先天性鼻淚管阻塞,一定要到大醫院進行全身麻醉,動手術才會好!」我安慰道:「妳先別難過,其實瑞瑞的情形的確需要處理,但只是個小處置,只要用淚管通條把阻塞的地方通過去就會好了,只是嬰兒很難配合,為了安全起見,一般都以全身麻醉處理 …」媽媽眼睛愈紅、哭嚷道:「我不要瑞瑞全身麻醉啦!醫生你用局部麻醉幫他處理不行嗎?」我點點頭,答應為他試一試。隔週瑞瑞回到門診,症狀仍未因使用藥水而改善,於是請小兒科幫忙灌藥讓瑞瑞睡著,之後再抱進來診間準備通淚管。我先幫瑞瑞的鼻淚管表面打上一些局部麻醉藥,這時瑞瑞醒過來嚎啕大哭,顧不得三七二十一,在兩位護士小姐的壓制下,我用最快的動作幫瑞瑞打通淚管,當生理食鹽水順暢地流過鼻淚管,我總算喘了口大氣,之後瑞瑞的溢淚症狀果然就治癒了,我也看到瑞瑞媽滿意的微笑 …。陳祐瑲醫師的叮嚀:因鼻淚管結構發育時程,剛出身的嬰兒常有溢淚的情形,多數會隨後改善,但仍有約百分之三的嬰兒罹有先天性的鼻淚管阻塞,還好九成以上都會在一歲以前自然痊癒。若你的寶寶溢淚症狀未見改善,就應該在一歲以前接受淚管通條治療,95%的機率可因此治癒。在接受治療前,可先自行按摩鼻淚管,八成患者會自癒。若寶寶鼻淚管出現紅腫發膿症狀,則可能因鼻淚管炎而引發深層眼部感染,須立即帶給眼科醫師治療。雖然多數嬰兒處置可能需要全身麻醉,但有經驗的眼科醫師亦可以鎮靜安眠加上局部麻醉進行淚管通條治療,宜經過醫師的專業評估及討論以決定治療方式。

糖尿病友抓抓樂 學習如何正確飲食

糖尿病友抓抓樂 學習如何正確飲食

嘉義醫院日前舉辦糖尿病友會,教導糖尿病友正確的飲食概念,現場準備主食、魚肉蛋豆、水果蔬菜類,讓病友「抓斤、抓兩、抓健康」,以實物呈現的操作方式,瞭解一天中三餐要吃什麼,食物如何替換,才能得到正確的均衡飲食,讓血糖保平穩,不會突然暈倒,發生併發症。嘉義醫院營養師趙梅芬表示,平日衛教時一定會教病友正確的飲食,但是沒有「實際操作」,大都數的病友,都是有聽沒有懂,為了讓他們實際瞭解每餐的份量,可以吃什麼,那些食物可以替換著吃,所以舉辦「抓斤、抓兩、抓健康」糖尿病友會活動。嘉義醫院營養室準備了各式平時民眾普遍會吃到的食物,將四、五十位的病友分組,讓他們自己組合早餐、中餐與晚餐,再由營養師講解,組合的成份對不對,是否三餐的熱量會不均衡,瞭解營養師平日教的飲食原則。署嘉營養師洪于娟指出,此活動,就是一堂實驗課,讓患者自己設計一天內要什麼,以往糖尿病友要隨心所欲吃東西,有如天方夜譚,透過這樣的操作方式,病友們就可以想吃他們要吃的食物,又不會過量,又能控制血糖,病友們的反應都相當好。嘉義醫院劉美容衛教師表示,糖尿病不控制可能造成失明、洗腎與下肢截肢,平日做好飲食控制、藥物治療、規律運動、血糖自我監測,就能和和糖尿病變成好朋友,和平共存到終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