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愛運動的人比較容易發生壓力性骨折?

不愛運動的人比較容易發生壓力性骨折?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急診科李世光醫師表示,又到了一年一度小學運動會的季節,每年在10月至11月間,就會有一些家長因寶貝子女的腳疼痛而帶至急診就醫。這些平日不愛運動的公子公主們,因參加大隊接力或是400公尺接力比賽,便需練習跑操場。有些人在跑完幾次後,腳底板開始疼痛,於是被父母們帶來急診。經由X光檢查,有時候可以看到第二蹠骨骨幹有骨折的細紋,有時在X光片子上卻看不到。這就是所謂的疲勞性骨折,或稱為壓力性骨折。李世光醫師表示,突然增加運動量、不斷重複做某個動作,都會令骨骼過度受壓而出現微細創傷。壓力性骨折則由身體日積月累向骨骼施壓而造成。例如跑步時,力量雖不足以導致骨折,卻可令骨骼出現微細的創傷,此時骨骼會自行修補傷口,若骨骼復原速度不及創傷速度,便會造成壓力性骨折。特別容易發生在青少年或兒童身上,由於此族群正處於骨骼構造的成長期,不夠成熟的骨骼肌肉系統對於剛接觸運動而技巧不純熟的族群而言,重複使用並超過骨頭自我復原的程度下,極易造成壓力性骨折。李世光醫師指出,其實,要能確實診斷壓力性骨折並不容易;因為,單靠X光檢查,常常看不出來! 因此,如果腳底板疼痛超過七天沒有改善,再照X光後而高度懷疑此病,則醫師會安排作放射性元素的骨骼掃描(bone scan);放射性物質經過靜脈注入血液中,經過數小時後,在疲勞性骨折的區域因為代謝高,而且有許多骨頭修補活動,放射性元素便會沈積上去,也因此就可以偵測出來。治療方面,在短期內,最好至少六星期內完全不要運動!然後開始回復運動時,要遵照醫囑循序漸進地增加份量,並有充分的間隔以讓骨頭有完全恢復活力的機會。李世光醫師指出,要預防發生壓力性骨折,第一步就是運動前一定要有足夠的暖身伸展操。賽前的準備運動,如慢跑、關節操、伸展操、步法等,就一定要超過15分鐘。等身體暖和了,再運動,才不會有運動傷害的發生。

老人平均每日服用4種以上藥物 這樣安全嗎?

老人平均每日服用4種以上藥物 這樣安全嗎?

行政院衛生署竹東醫院藥劑科為了瞭解居家患者們的用藥情形,也為了能確保患者正確用藥行為,讓藥品達到正確療效,在今年6月至9月間,主動出擊至鄰近的居家照護中心,對23位65歲以上且每日服用4種以上藥品的長者,進行間隔一個月以上的二次居家用藥訪視。署立竹東醫院藥劑科林碧娟主任指出,隨著國人平均餘命的增加,老年人口的比率將越來越多,每個老人的用藥品項也可能隨著年紀增長而越來越多,用藥問題也就會跟著多樣化,進而可能使病情複雜化,甚或危及生命安全。在第一次訪視期間發現,存在最多的用藥問題為重覆用藥(8.6%)、自行購買藥品服用(4.3%)、服藥間隔有問題(4.3%)及服用不該磨粉的藥(8.6%),經過藥師們當場的解說及勸導後,第二次訪視時對於自行購藥服用、服藥間隔有問題及服用不該磨粉的藥皆已解決,並獲得了改善的效果。同時78%的受訪患者對於署竹東藥師的居家訪視都表示「滿意」,還有患者表達希望藥師們能多舉辦居家用藥訪視及定期持續訪視。林碧娟主任建議民眾如果有藥物上的問題,可就近詢問住家附近的健保藥局藥師或洽詢竹東醫院藥劑科藥師,對於病情穩定且有長期使用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民眾,鼓勵民眾可就近至住家附件的健保特約藥局調劑領藥;竹東醫院藥劑科之醫療諮詢信箱:[email protected],電話為(03)594-3248轉1166。

Vaser威塑脂雕術 免上健身房也能擁有六塊腹肌

Vaser威塑脂雕術 免上健身房也能擁有六塊腹肌

近年來微整型風潮襲捲台灣,而微整型的年齡不但有向下發展趨勢,就連男性進行微整型的比例也逐漸攀升。根據統計指出,以往國內男性進行微整型的比例僅有1成,但在最近幾年卻快速攀升至2成5,目前數據仍在增加當中,顯示台灣男性對於體型的需求及自身的審美觀已逐漸改變。日前某知名女子天團在節目訪談中聊到挑選男友的標準,皆提出未來男友的理想身材標準要有胸肌、腹肌等條件!因應台灣女性對男性的審美觀的大幅改變,國內男性亦開始重視自己的身材比例,並希望自己也能擁有像運動球星及男模特兒般六塊腹肌的理想身形。打造六塊腹肌往往需要每週超過三次於健身房鍛鍊身形,並搭配高蛋白質等營養補給品,如此才可塑造及維持六塊腹肌的理想輪廓。忙碌的上班族男性,該如何免上健身房卻擁有令人稱羨的六塊腹肌?整形外科張至德醫師說明,今年醫學美容技術有大躍進的突破,新型Vaser威塑脂雕術,運用抽脂與雕塑技術,幫助國內男性完成六塊腹肌的心願。剛完成威塑脂雕術療程的張先生即表示,很久之前就嚮往美式型男特有的六塊腹肌線條,但礙於平日工作結束後早已身心俱疲,無心再花費時間在健身房裡鍛鍊肌肉,日前透過朋友得知過內已有新技術,可快速雕塑六塊腹肌,當下便立刻決定接受新療程。術後張先生開心地表示:「我已成功從大肚男變身六塊腹肌男,腰圍也從32吋變成30吋!」。整形外科張至德醫師表示,Vaser威塑脂雕術為新一代的超音波抽脂術,其運用超音波能量乳化脂肪後,透過專利引流探針將液化脂肪排出體外,手術過程較不易傷害皮下周圍組織,並使神經、血管與結締組織保持完整,相較於傳統抽脂與早期超音波抽脂,Vaser威塑脂雕術具有更多優點,包括燙傷機率低、疼痛度低、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恢復期短、術後皮膚緊緻等;此外,張醫師更特別指出,此新技術的另一特點為術後導引之液化脂肪,可被大量存活,對於想一併進行自體脂肪移植的患者,可達脂肪再利用之效益。除了打造六塊腹肌外,Vaser威塑脂雕術對於雕塑精緻肌肉曲線,效果也非常顯著,張至德醫師說明,威塑脂雕術可精確將表淺和深層的脂肪移除或填入,凸顯肌肉線條,針對大腿、腰臀、手臂與下巴等部位皆可進行曲線雕塑。張至德醫師提醒,Vaser威塑脂雕術療程適合身體健康之成年人,如有心臟病、服用抗凝血藥或其他內科相關疾病者,建議與專業醫師進行諮詢與評估後,再決定治療與否;而進行療程後的患者,建議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並建立運動習慣,如此才可永久維持術後完美曲線。

安寧居家療護 守護末期病人回到溫暖的家

安寧居家療護 守護末期病人回到溫暖的家

安寧療護是為末期病患及家屬所提供的專業服務,目的是協助病人及家屬接受完整的身體、心理、社會、靈性之關懷與醫療。家屬對摯愛的人在面對生病的苦,經常不知如何協助、照顧?因此會說住在醫院最好,當醫師表示可以回家時,家屬反而急得像熱鍋上螞蟻,擔心回家後如果有狀況不知如何是好,這樣的擔心終於獲得改善。政府在民國84年試辦安寧居家照護,而安寧居家照護能提供病人及家屬關於身體不適症狀的照護、協助調適處理罹病過程承受情緒及心理壓力的問題,同時陪伴臨終病人,引導家屬與病人相互道別、道愛、道謝,讓「生死兩相安」。奇美醫學中心為協助末期病人與家屬對於出院後續照顧的擔心及困擾,提供對病人的全程持續安寧照護,自民國87年即開辦安寧居家護理服務,並通過衛生署核准參加「安寧居家療護納入全民健保試辦計劃」,提供病人與家屬完整的身、心、靈照顧,讓病人有尊嚴、有希望、平安地活到最後一刻。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安寧居家護理師 陳岳君表示,當疾病末期病人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克服身體功能及心理上的限制與障礙,順利接受安寧居家療護而回到家的那一刻,病人聞著專屬於家的氣味,看著熟悉不過的環境和擺飾,心情頓時輕鬆自在了起來。安寧居家照護團隊前往探視時,總能看見他們不同於住院期間的病態,而奮力坐起或打起精神來展現精神奕奕的一面,照護團隊在一次又一次的訪視過程中,提供身體舒適的照護、陪伴傾聽專屬於每位個案的生命歷程,以及面對羽化前所展現的堅毅及脆弱,建立起和病人與家屬同喜同悲如盟友般的情感。奇美醫學中心的安寧居家療護團隊陣容相當堅強,包括:4位居家護理師、腫瘤內科及家庭醫學科醫師、專責社工師、宗教師、專責營養師、藥師、以及復健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每月提供近35位個案、130人次的家訪服務,照護內容的規劃與執行主要由安寧居家護理師主導進行個案管理。另實施「專責照護」即每位個案都有專屬的主治醫師及居家護理師進行家訪,依個案的需求照會其他團隊人員,提供全人、全程、全家、全隊的照護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奇美醫學中心安寧照護推廣遍及院內、外,與團隊定期舉辦安寧居家遺族之哀傷輔導,並擔任安寧療護教育講師,以講座等教育活動,積極推廣安寧療護理念,教育對象包括:一般民眾、照顧服務員與醫護專業人員等,並曾受邀於電台接受訪問。更將照護成果與創意整理發表於國內、外安寧療護會議,深獲專業團體的認同與肯定。

解密謠言:原來,水分「排出」比「攝取」更重要!

解密謠言:原來,水分「排出」比「攝取」更重要!

「水」會使物體變冷。而所有的物體在降溫時都會變硬,因此水分攝取過多,容易引發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水雖然對生命是最重要的東西,但攝取過多的話,就如中醫稱為「水中毒」現象一般,對身體有害,容易引起各種疾病。相反的,三溫暖或泡溫泉、做運動等,充分流汗時,我們會感到全身舒暢!「全身舒暢」這種感覺在現代醫學來說,就是免疫力增強的現象。雖然對身體而言水分極為重要,但因為在體內積存過多反而有害,所以務必記得水分的「排出」比「攝取」重要這件事。我們的身體,擔任排出鹽分和水分功能的器官是腎臟和皮膚。因為器官也都是藉熱能在運作,所以水、綠茶、咖啡、果汁、清涼飲料等會使體溫降低的飲品,若大量飲用當然也會使腎臟和皮膚溫度降低、造成功能減退,以致妨礙水分的排出。為了預防血栓或因其他原因,需要多攝取水分的人,應該喝能夠溫暖身體又能促進排尿的花草茶、蜂蜜紅茶、薑湯、薑母紅茶、梅醬番茶等飲品。特別是體溫比年輕人低的老人,一到晚上隨著氣溫變低,體溫也變低,強行攝取過多水分會使身體寒涼,因此導致罹患寒涼相關疾病的機會大增,最糟的情況也許會因心肌梗塞或夜裡猝死而失去寶貴的生命。可見「夜間頻尿」的症狀,是老年人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防止疾病發生的身體機制。如此看來「睡前喝水」其實是很奇怪的療法。本文作者:石原結實。摘自:治百病,就靠體溫!連癌症都是!,野人出版社發行。

健康生活157:飲食、運動、定期檢查缺一不可

健康生活157:飲食、運動、定期檢查缺一不可

飲食不均衡與缺乏運動是許多現代人的通病,若沒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更可能錯失在疾病初期早發現早治療的機會。台中醫院肩負社區健康促進醫院的角色,特別在20日發起「健康生活157,樂活台中好家園」活動,呼籲民眾掌握健康生活3要素:每年進行1次健康檢查、天天5蔬果、每週運動7天,長保健康預防疾病。胡市長夫人邵曉玲女士、台中市議會張宏年議長等貴賓也特地到場參與,與台中醫院邵國寧院長,共同號召市民一起響應「1、5、7」的健康生活好習慣。 邵國寧院長表示,舉辦「健康生活157」活動,是基於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理念,宣導健康生活的3大要素:定期健康檢查、均衡飲食與健康體能,幫助民眾培養增進自我健康的能力。活動現場也設計了相關的體驗活動,包括健康腰圍測量(男性應≦90CM,女性應≦80CM),提醒民眾注意腹部肥胖帶來的健康問題;營養料理東西軍對抗賽,則現場示範烹調色香味俱全的高纖健康料理;健身操指導與體能檢測活動,則鼓勵民眾天天運動增進體能,讓參加民眾透過趣味的闖關遊戲,對「健康生活157」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認識。定期健康檢查可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早治療與改善;而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與2份水果,達到每日5蔬果的均衡飲食的目標,能幫助我們抗氧化、防癌、提高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養成每天固定運動的習慣,則能改善體能、預防慢性或退化性疾病的發生,有研究顯示,平均每運動一小時,可延長至少二小時以上的壽命!為了讓民眾在平日居家也能實行「1、5、7」的健康生活,台中醫院健檢中心網站還提供健身操教學影片,以及健康料理食譜等資訊,供民眾參考利用。20日起前往台中醫院健檢中心接受健康檢查,還可獲贈限量的2011健康護照手冊,鼓勵民眾響應「1、5、7」生活,迎向嶄新的一年。台中醫院以服務社區民眾、促進社區健康為使命,於2007年即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 健康促進醫院會員的國際認證,正式轉型為健康促進醫院,是台灣公立醫院第一榮獲認證的醫院。邵國寧院長指出,健康促進醫院強調預防疾病的概念,不僅主動關心民眾的健康,同時鼓勵民眾參與相關活動,透過實際行動落實到社區組織,形成一種促進健康的文化和價值觀。個人健康是家庭幸福的基礎,台中醫院本次推動「健康生活157」活動,就是要把健康的習慣帶到社區民眾的生活當中,期待共創樂活台中好家園。

iPhone醜臉評分錶有嚴重臉部歧視 陽光要求蘋果電腦公司應停止販售

iPhone醜臉評分錶有嚴重臉部歧視 陽光要求蘋果電腦公司應停止販售

日前媒體大量報導蘋果電腦公司近日推出iPhone的應用程式「醜臉評分錶」(Ugly Meter),民眾下載後拍攝臉部,該軟體號稱可分析臉部輪廓評分美醜,高分者即會遭遇「可以去鬼屋打工」等毒舌評語。陽光基金會舒靜嫻執行長憤怒表示,這樣的軟體除了有嚴重言語羞辱之嫌,更加深了臉部歧視;陽光基金會嚴正要求蘋果電腦公司停止「Ugly Meter」的軟體販售,並應嚴格把關這類遊戲軟體是否涉及歧視問題。iPhone的「醜臉評分錶」號稱可以分析照片中人臉的輪廓,並予以評分,對於分數偏高的人即給予惡意的評語,如「你可以直接去鬼屋打工賺錢」、「你真是醜,醜得連玻璃眼珠都要流下眼淚」、「如果醜是磚塊,那你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雖該遊戲軟體以戲謔遊戲方式並非有科學根據的測量工具,但以iPhone在年輕朋友之間受歡迎的程度,舒執行長憂心表示,這樣的評語無非是以容貌美醜來判定人的價值,將傳遞錯誤價值觀給年輕朋友們。陽光基金會鄭重表示,要求業者停止「Ugly Meter」的軟體販售,並應嚴格把關這類遊戲軟體是否涉及歧視問題。陽光基金會重申,不論顏面外觀如何,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應擁有平等的機會和公平的對待。對於人的美醜,社會大眾在媒體和主流價值得長期渲染之下,或許已然形成某些判準;但是對於任何一個人的評價,不能僅止於外表的美醜,而是更要看到每一張臉後面的熱情、能力、價值與生命。

鼻竇炎致30年無嗅覺 內視鏡導航終結「無味」人生!

鼻竇炎致30年無嗅覺 內視鏡導航終結「無味」人生!

許多民眾都曾因鼻塞或鼻子過敏暫時失去嗅覺,回想起那種聞不出香臭、食不知味的可怕感受,是否讓人度日如年?陳姓患者年少時因嚴重的復發性鼻竇炎導致嗅覺完全喪失,今年46歲的他已度過長達30年的「無味人生」。而今在光田綜合醫院接受先進的鼻竇內視鏡導航微創手術後,頑強的鼻竇炎治癒了,連嗅覺也奇蹟般的恢復,陳先生在慶祝會上開心的說,有生之年能再度品嘗到食物的美好、聞到世界上各形各色的香味、臭味,這種有「趣味」的人生,真好!患者表示,他從小就因鼻竇炎受盡苦楚,三不五時就頭痛欲裂、注意力完全無法集中。十六歲那年他再也聞不到花香、吃不出飯菜的味道,甚至常吃到酸臭的食物還渾然不覺。這30年來「進食」對他沒有任何意義,只是肚子餓了必須把東西吞到肚子裡罷了,看著別人享受美食的陶醉表情,他只能羨慕,無法體會。過去他也曾嘗試許多治療,還動過兩次內視鏡手術,但都無法根治。直到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沈炳宏醫師為其進行最新的鼻竇內視鏡導航微創手術後,長久不癒的鼻竇炎消失了,連失去已久的嗅覺也奇蹟似的恢復。陳先生說:「有一天我回家剛好太太在煎魚,一進門就聞到好濃的味道,原來煎魚這麼臭啊?!可是我知道嗅覺完全回來了,好開心!」。沈炳宏醫師表示,慢性鼻竇炎是很常見的鼻科問題,主要症狀包括劇烈頭痛、鼻涕倒流、咳嗽與嗅覺惡化等,病發時可讓人生不如死,病人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名病人接受了鼻竇內視鏡手術。可惜的是約有2~4成的病人會復發,為此需再手術病人約佔了15%~20%。推估台灣每兩個月就有近100名病患正準備接受第二次,甚至第三、第四次以上的手術。據醫學研究顯示,鼻竇炎反覆發作的原因與免疫系統和「生化細菌膜」有關。生化細菌膜是指細菌用一種強力的多醣體膜將自己包起來,借以抵擋外界抗生素的攻擊,等到適當的時機再跑出來,造成局部的發炎反應,而後我們的免疫系統啓動,與其產生惡性循環,終究造成鼻竇內全面性的發炎。因此徹底清除生化細菌膜就變成根治鼻竇炎的重要課題。沈秉宏醫師表示,鼻竇的組成是相當複雜的三度空間立體結構,且每個人的結構又不盡相同,因此手術的困難度很高。為了徹底清除病灶,現行的鼻竇內視鏡手術若再加上先進的導航系統相輔相成,可以幫助專業醫生精準清除所有病灶,又不至於傷害到臨近的重要的組織,例如腦部與眼睛等。有了導航系統的輔助,頑固復發性鼻竇炎病人的治療總算出現了一道曙光。但這只是第一步。醫師提醒患者術後還需與醫師一起合作,定期耐心的清創與洗鼻子,輔以長期服用適當的藥物後,鼻竇炎完全痊癒不再只是神話,而是可預見的未來。

糟糕!我家有個自閉兒!

糟糕!我家有個自閉兒!

文/台灣整合醫學赫尼曼診所 莊婕荺 音樂治療師「我家有個自閉兒…我該怎麼辦?」這是每次我去演講,家長哭著問我的話。2006回台對自閉症兒童開始進行臨床研究,發現台灣家長的恐慌、多半是從不知所措到自以為是。應台灣整合醫學中心之邀演講也發現,有些積極的家長會找出很多的方法,甚至親自參予研究,其實家庭為養育與教育孩子最重要之生長環境之一,也是在促進家庭成員生理、心理、情感和社會之啟蒙的地方,所以也因此家庭成員對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態度、養育教育、親子互動,都可能會影響早期療育的效果。所以家長願意積極參予,是比起不管、不問、不關心的家長好,但太過積極有時會發生先入為主或自以為是的觀念,到頭來孩子便成了實驗品,耽誤了孩子的治療黃金時期,也是令人扼腕。其實幼兒成長過程中,家長佔著極重大的角色,學習哪一種治療,家長的互動與動機非常重要。另一方消極的家長則是無助的看著治療師,什麼也不願意嘗試,讓孩子未能及時有療癒的機會,甚至有些家庭的長者,還認為不要浪費在這些孩子身上,更讓人痛心。可以發現的是,就是自閉症兒童語言的表達比一般同年齡的還要不順暢,也常常不懂得語意的運用,可是歌唱確很清楚,也應証了:在2004年美國大學期刊發表一個實驗,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與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實驗的方式是測驗受試者對語句的理解力,特別找來17位患有自閉症以及對照組17位正常人,同時並來觀察受試者腦部活動的情形。大腦處理語言的有兩個區域,維尼克區(Wernicke's area)負責處理的是一個句子當中,個別單字的意義,而布羅卡區(Broca's area)負責的是對句子的理解,語言理解與表達的能力不只是這兩個腦區的各自運作:聯結這一前一後語言處理區域被稱做拱型神經束(arcuate fasciculus)的神經元纖維,一旦阻塞,單字就不法連結成句子。而這個測式發現了自閉症患者在大腦維尼克區的活動較布羅卡區來得活躍。我就懷疑是不是自閉症的兒童其拱型神經束有阻塞,於是我決定用,以對位式組織的音樂,再加上音量比一般還要大聲一點,用以共振的效果,來疏通,卻有驚人的發現,我發現當他們聽完,言語的表達,卻是直接爾且完整的,那是不加思考的!到底要學甚麼治療?問題一:孩童語言遲緩,學繪畫治療好嗎?針對我對自閉兒學習與音樂治療課程:包含了音樂與統合,音樂與繪畫,音樂與行為矯正,音樂與互動,音樂與歌唱,並從中找出孩童的特點,加強學習。案例一:D童4歲,中度,語言發展遲緩,情緒不穩。母親很積極參予許多課程,幾乎將所有所學的新課程運用到孩童身上,也不管課程是否適合孩子。在我輔導治療當中我發現孩子可以藉音樂和繪畫溝通,而且有很高的天份,立刻與家長分享。孰料家長立刻排了繪畫課程,結果是我們的原本找到的孩子的溝通,無法進行。4歲孩童的專注力只有10~20分鐘,學畫的時間太長,當然效果不佳。6歲以前的孩童握筆與專心度還不很完整,音樂療法中的音樂與繪畫要的是他將聽到的感受以繪畫輕鬆表現出來,所以他們的畫,是為了觀察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以及當他們聽到快、慢、旋律、或斷奏時,從畫裡的表現,進而瞭解他們想表達的語言。並非花長時間,教導技巧,如果孩子到後來只是無聊的拿畫筆來玩,就失去意義。問題二:只要有新治療就去嘗試好嗎?孩子喜歡就好,對嗎?通常我會建議家長先試一陣子,觀察孩子的進步與未來幫助性,並與老師商量是否適合學習,當然這不是依據孩子的喜好,因為確定學習後,必須要有長期計畫,直到孩子到國中階段,情緒與人格建立完成。自閉兒很怕新環境或學習新事物,要與人建立關係也需要時間,我遇到很多家長來學一期,孩子與老師才剛熟悉,也沒跟老師溝通是否適合,就立刻決定再換種不同的治療,最後孩子不知所措,沒有一件事可以完成,缺乏成就感後又回到自己的世界。案例二:E童:10歲,重度,3歲就開始參加各項治療,排毒、騎馬、物理治療、統合治療…等,只要碰到挫折,家長就再找新的療法,結果孩子只好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學習,也無法靜下來。 問題三:自閉兒有固執的行為,特別是數字,所以不要給他看到數字對嗎?老生常談自閉症兒童的問題不是在智力障礙,而是情緒障礙,情緒的來源是來自不安全感。若數字是他們的長項,就要以此長項再加強,很多有名的科學家都有自閉傾向,無法在校學習,只好在家學習,如果家長讓孩子適性發展反而成就非凡。可惜的是台灣有些自稱是自閉兒的專家,居然掩蓋了自閉兒的強項,要家長打亂他們。案例三:F童6歲,中度,從4歲開始就學習,母親屬於積極參與型,當孩子很規矩的排列任何事物,母親卻一要他弄亂次序,孩子喜歡數字,母親卻不要他看數字,弄亂一切規矩的事務結果孩子排列,一直被否決,脾氣變得暴躁,無法安靜,弄亂一切規矩的事物,原本可以學習與教導的變得無法進行。問題四:哪種是最好的治療?沒有何謂最好的治療,哪些治療適合你的孩子,就不要輕言放棄,就算遇到瓶頸也要鼓勵學習,如果課程的安排是全方位的,老師也去有愛心耐心,課程也是針對孩子,那就是好的學習治療,我認為家長也要成長,但是治療還是要交由專業,畢竟各司其職才能讓孩子受到完善而非混亂的學習。 案例四:D童12歲,重度,情緒不穩,學習遇瓶頸時會用撞頭發洩情緒,從未學過任何療法。2006開始學音樂治療,情緒穩定,即沒再發生撞頭問題,學習十分快樂,順利畢業,進入國中,不但如此,慣性的發音,與不定期抽蓄,也漸漸解除,自信心越來越強,學習越來越快樂。家長的態度,是完全信任老師,雖然中間也曾質疑音樂治療方法?不過經過老師解釋與規劃,不曾間斷,現在已經會兩手彈鋼琴。問題五:音樂治療只對自閉症的兒童有效嗎?A:很多人都會很好奇音樂治療的功效,我在德國與台灣做了很多的研究,我發現早期療育的兒童對音樂與樂器是充滿好奇,有一個自閉孩子在2歲半時,被醫師判斷為無語言表達能力,上一年的音樂治療課後,在回醫院檢查後,確定為語言能力為8歲,我們很高興他如此的成長,甚至有些孩子,我們繼續追蹤,有些孩子可以從特殊班到資優班,我們相信音樂治療對自閉兒童有驚人的效果。有時單獨的物理治療不見的會輔助他們在短期內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藉著音樂以及音樂的互動,去激發孩童內心潛在的音樂律動去幫助自我的的實現,會比自己單調的練習更有效。但是只有對自閉兒有效嗎?在國內我做了很多的個案,成果很驚人是我我感到欣慰的。例如:有個很嚴重的腦性麻痺兒童,她的手腳是無法正確的輔助的,所以我用音樂的啟發讓他想要演奏樂器,他拿起小銅把要對準敲擊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可是當他對準敲上的那一刻,我和他的父母都感動的哭了,十次的課程,總算讓他能準確的碰上,對一般的人也許輕而易舉,可是對腦麻的兒童是要費盡全身的力量才能做得到的,這孩子已經三歲了,三歲以前他根本不知道雙手握準東西對準是如何的感覺,十次的音樂治療我們作到了!

新生兒採趴睡姿勢 可促進腦部發育

新生兒採趴睡姿勢 可促進腦部發育

關於嬰兒趴睡,現今仍存有許多爭議,這裡只是提供我的實作經驗,給想讓寶寶趴睡的媽媽參考。想嘗試的媽媽,請確實閱讀趴睡的必要前提和安全措施,如果不放心,請不要勉強去做喔。胎兒在母親腹中是向前踡伏的姿勢,當新生兒採趴睡姿勢時,因為手腳可以穩貼在床上,很有安全感,也就睡得安穩,睡得久。嬰兒和成年人一樣,都需要有充足的睡眠,才會精神飽滿,心情愉快,但更重要的是,睡眠不但能讓嬰兒恢復所消耗的體力,也能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趴睡附帶的好處是頸部和四肢的肌肉有很多機會運動,所以頸部和四肢很快就會強壯起來,不會軟趴趴的,而且肢體的動作可以藉由俯臥的姿勢自然發展。我們家老大十一天大開始趴睡,老二五週大開始趴睡,兩姊妹都在六個月大就會爬。老三和老四來到我們家時已經五個月大,兩兄弟比較晚開始趴睡,七、八個月大以後才會爬,也許是因為較晚才開始趴睡。趴睡最後一個附帶的好處是,孩子頭型漂亮,很多人稱讚我們四個孩子的頭型漂亮,天庭飽滿,後腦圓,還有一張鵝蛋臉。我們注意到很多嬰兒的後腦勺扁平,臉型也很寬,我自己也是屬於扁頭族,應該都是仰睡的緣故。當然,讓寶寶趴睡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要讓頭型好看,而是要讓寶寶睡得安穩,不過我自己當然會希望孩子有漂亮的頭型,很多媽媽大概也有這種心態吧。原則上健康的新生兒從醫院回家後,就可以開始趴睡。我們家老大十一天大開始趴睡時,就已經會自己轉頭換邊睡了。我們家每一個寶寶上床睡覺時,不管是白天或晚上都採趴睡姿勢。趴睡時是臉側一邊睡,不是正面朝下,寶寶的頭會自動換邊睡,不會永遠側睡同一邊。新生兒趴睡有個必要的前提──嬰兒床要鋪對,否則若是吐奶過多塞住口鼻,可能會有窒息的危險。鋪嬰兒床的必需品:純棉大浴巾和純棉床包。每次鋪嬰兒床都需要四條吸水性佳的純棉大浴巾,可以用稍微厚一點的浴巾,最好比床墊大,我是用美國品牌的純棉浴巾,又大又厚。好市多(Costco)有賣美國的純棉厚浴巾,價錢不貴,其他地方應該也有,可以找找看。一般台灣賣的大浴巾,通常比較薄,可能需要再多鋪幾條,新的浴巾買回來洗過曬乾或烘乾後,可以滴水試試看吸水性如何。床包也要使用純棉的質料,也可滴水試試看吸水性如何。如果買不到合適尺寸的床包,可以自己買純棉的布料來做。◎趴睡的媽媽經分享一、新生兒自然的睡姿是趴睡,趴睡時有安全感,容易睡得好。二、趴睡的必要前提是嬰兒床要鋪對,在嬰兒床床墊上鋪四條純棉大浴巾,最上面用純棉三、床包把床墊包住。四、放寶寶上床前一定要拍好嗝,減少吐奶的可能。五、嬰兒床上要保持空曠,不要放枕頭、毯子等東西。(本文摘自:這樣做,寶寶超好帶《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實踐篇,如何出版社發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