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心臟亂跳喘不過氣 可能罹患心房顫動!

心臟亂跳喘不過氣 可能罹患心房顫動!

「突然心臟噗通亂跳,我頓時感到心跳又快又亂、胸悶、顫抖、透不過氣…」患有心房顫動的邵女士,談到發病昏厥的狀況仍然心有餘悸。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的其中一種,正常人的心跳,每天跳動超過十萬下,當心跳又快又亂或心臟亂跳時,患者可能感覺心悸、虛弱、頭昏、胸痛、呼吸急促等現象,而年齡較大的患者,可能因心臟功能低下而較常發作,部分老人的心房顫動現象也經常合併心臟衰竭,而導致嚴重的後果。台灣心房顫動罹病率約占全人口的1%,每年有近25萬人受害,但有心臟病或高血壓病史的民眾罹患機率就更高了,像是62歲的邵女士就曾有輕微冠心症病史,多次因嚴重心跳又快又亂、胸痛、暈眩等急症送醫,後來才確診為心房顫動合併快速心室心律不整。根據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的死亡率則為一般人的2倍,中風機率與一般人相較之下更高達5倍之多,這是因為心房顫動發生時,原本規律的心跳會突然快速跳動或顫抖,由於心房無力收縮讓血液停留在心臟的時間變長,而容易產生血塊,進一步增加血栓及中風的機率;而長期置之不理,心房顫動將可能引發心肌病變或心臟衰竭等問題,其嚴重性不可小覷。目前心房顫動的治療方式,可分為心臟電擊整流術、心臟電燒術及藥物治療, 而藥物治療則是控制心房顫動的第一線治療方式,台北榮總心臟內科江晨恩主治醫師,分享一項發表於新英格蘭期刊及循環醫學期刊的ATHENA研究結果,在5,000名心房顫動患者的臨床試驗中,發現治療心房顫動新藥Dronedarone加到目前所服用的降低心跳速率等藥物時,即採用合併治療的方式。能降低29%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或住院的風險,更能減少34%的中風危險率,是目前唯一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住院或死亡之抗心律不整藥物,預計可嘉惠全台約20萬名的心房顫動患者。高雄榮總心臟科邱春旺醫師指出,傳統用藥如Amiodarone,可能造成肺纖維化、肝功能異常、神經病變、視力模糊、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副作用,嚴重可能引發致命性心律不整,造成猝死;而新型抗心房顫動藥物Dronedarone,較少前述之副作用,也是第一個在美國被核准上市的心房顫動治療藥物。江晨恩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心臟亂跳等情況,應儘早就醫檢查,確認心跳過快原因,切忌延遲診治,以免引起中風或甚至是死亡等嚴重併發症。

紅斑性狼瘡病患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紅斑性狼瘡病患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09年新型流感病毒(H1N1)導致全球嚴重疫情,世界衛生組織乃建議接種新流感疫苗以預防大規模蔓延所引起的嚴重併發症及死亡,尤其針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慢性支氣管炎及過度肥胖等患者。除此之外,許多罹患重大傷病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的病友,本身因為免疫功能異常,且同時服用免疫調節劑如類固醇及化療藥物等也容易遭受感染。為預防流感病毒引起狼瘡病友嚴重併發症,全球風濕免疫專家已建議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友接受每年一次季節流感疫苗。但病友們卻多擔心其身體的特殊狀況在接種後,是否會導致病情惡化或保護不足。由國防醫學院院長,同時也是三軍總醫院醫師的張德明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乃深入探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友接種台灣自製新型流感疫苗後,狼瘡的疾病活躍性及疫苗安全性。這項研究為全世界第一個探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人接種新流感疫苗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結果顯示21位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病友接種疫苗後可以成功製造抵抗新流感病毒抗體,且又不會導致異常自體免疫抗體增加及病情惡化。研究同時發現健康成人及狼瘡病友經過半年追蹤後,抵抗H1N1病毒保護力同時下降。此項成果已獲得國際知名期刊「疫苗」(Vaccine)接受,並即將於本月(11月)刊登。該項研究證明了疫苗對於狼瘡病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現在國內施打的疫苗已包括新流感病毒,非常方便,亦可預防H1N1新型流感病毒再度肆虐,危害健康。註記:歐盟成人標準(European Committee for Proprietary Medicinal Products guidelines):血清保護率須超過70%,血清轉換率須超過40%。血清保護率:群體接種疫苗後,利用血球凝集抑制試驗(anti-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測得之血清中抗病毒抗體大於1:40的比例。血清轉換率:群體接種疫苗後,利用血球凝集抑制試驗(anti-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偵測血清中抗病毒抗體,疫苗接種後抗體比接種前增加四倍以上的比例。

學生便當衛生嗎?認證「OK」標章,方能免於食物中毒!

學生便當衛生嗎?認證「OK」標章,方能免於食物中毒!

為維護市民及學童食用盒餐之衛生安全及品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針對北市盒餐業進行抽驗。此次抽驗全程採取無預警方式突擊抽查,並以生產線上亂數抽查、盒餐不離眼方式稽查,且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告一般食品類衛生標準作為檢驗標準,檢驗項目為微生物限量:每公克中大腸桿菌群最確數(標準:1,000 MPN/g以下)及每公克中大腸桿菌最確數(標準:陰性)。性狀:鏡檢有無黴絲。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大腸桿菌群常被用來作為監測食品是否遭受污染,或是製程有無缺失的重要指標之一,食品中檢出大腸桿菌群過多,雖不致於影響身體健康直接致病,卻足以顯示該產品衛生狀態不良。衛生指標菌如超過標準,即表示在製作過程當中的衛生狀況、食材、器具、包裝過程可能遭受污染,或工作人員的個人衛生狀況不佳所造成,至於常溫保存更是微生物繁殖的最佳環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抽驗盒餐食品檢驗衛生指標菌時,係以模擬供餐時間、不破壞原菌相之形態,及供餐之常溫狀態下於製備完成起3小時以內送至該局檢驗室進行檢驗,避免引發爭議。同時呼籲學校午餐供應廠商及製作人員應依據食品良好衛生規範確實遵守衛生安全操作原則,按部就班謹慎操作,另辦理外購午餐之學校,於學童食用前應確實做好盒餐的衛生保存措施,以防範食物腐敗,避免食物中毒發生。各機關學校團體訂購盒餐時,可認明通過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生自主管理「OK」標章認證之食品業者,才能吃得衛生、健康、有保障!為維護消費者權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抽驗結果除適時發布新聞外並公布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歡迎查詢,民眾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政府1999(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079。以上稽查結果,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及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查詢相關訊息。

整形無痕 恐龍妹完美變身派對甜心

整形無痕 恐龍妹完美變身派對甜心

你知道台灣人有多愛整形嗎?根據最新調查發現,去年台灣整形手術量排名世界第16。喬美整形集團賴執行長表示,國人對於整形手術的接受度漸趨穩定成熟,同時也反映台灣整形技術已普遍受到民眾的信任,甚至愈來愈多的日本及香港人慕名而來進行整形手術,為台灣賺進不少外匯。國內整形外科先進曾說:「改變一個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賴執行長表示,沒有人是十全十美,或多或少總有些外貌瑕疵或是缺憾,身為整形醫療業者最大的榮耀就是,可以看到人們藉由純熟的整形技術與專業的經驗重拾自尊與笑容,這比任何形式的感謝都讓人覺得欣慰。林小姐今年30歲,從小因平庸的容貌及身材,在別人眼中只是個平凡的便利貼女孩,一直沒有任何活動及派對的邀約,就算有也只是顧包包的保母角色,終於在家人支持與朋友鼓勵下決定進行改造,在進行整形外科手術與微整形後,從原先不起眼的單眼皮改造成動人的雙眼皮,加上為了讓臉部整體比例更加完美,連有點扁平的鼻子、扁平沒型的雙唇、過短的下巴,因先進的整形手術,讓五官顯得更加亮眼,將臉上所有的小缺陷「完美化」。此外,身材的曲線,也一併做了改造,大幅度的調整體型、針對水桶腰及肉肉的腿部作3D環狀抽脂,讓胖胖肉肉的下半身變成有腰身及美腿的窈窕曲線,最後連局部本來因久站後形成的陽剛腿型,也藉由消除蘿蔔腿的手術,讓整體的比例顯得更加勻稱秀麗。現在的林小姐拾回笑容與自信,成為大家眼中的注目焦點,不再當隱形人,當然也跟著成為跑趴天后。林小姐的例子不是奇蹟,而是夢想的實現。然而在邁向容貌自主的同時,因為資訊缺乏或是受不正確資訊誤導,導致落差感大及長期以來社會所強加於女性身上的芭比迷思,造成許多愛美女性盲目追求所謂美的定義,忽略了真正的自我價值。擁有專業醫療團隊的喬美整形集團提醒所有女性,在捍衛自身的美麗權利時,為避免日後發生任何不必要的遺憾或是紛爭,整形前務必審慎評估以建立正確心態,術前溝通諮詢與選擇合格的專業團隊更是不能少,如此才能確保手術的安全及效果。

糖尿病盛行 南投醫院邀你一同來預防!

糖尿病盛行 南投醫院邀你一同來預防!

衛生署南投醫院於上周六在該院廣場舉辦「2010年世界糖尿病日宣導活動」,院方希望透過表演活動、糖尿病飲食講座、醫療諮詢及糖尿病有獎徵答闖關遊戲,讓民眾對糖尿病有正確的認知,進而積極預防糖尿病、延緩發病時間。南投醫院院長林克成指出,全世界的糖尿病盛行率繼續在迅速爬升,目前全球約為1.35 億人罹患糖尿病,估計到2025 年糖尿病人口會超過3億。台灣的糖尿病人口在近十年間增加了2倍,目前已超過100萬人,是民眾健康的一大威脅。每年11月14日為世界糖尿病,南投醫院提前舉辦「2010年世界糖尿病日宣導活動」,並以「糖尿病預防與教育」作為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題,並安排營養師主講糖尿病飲食及生活習慣,教導如何吃得安心吃得健康,以及糖尿病專業醫療團隊提供糖尿病的醫療諮詢。林克成院長表示,每五位老人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南投地區老年人口高達13.39%,民眾有必要增加對糖尿病的認知,並定時接受健康檢查。林克成提醒,罹患糖尿病亦不必過度恐慌,只要按時就醫,遵循醫師的囑咐用藥,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規律生活,加上適度的運動,不僅能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也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高達8%的三歲孩童不說話 原來是兒童發展遲緩作祟

高達8%的三歲孩童不說話 原來是兒童發展遲緩作祟

不少家長常常無法自行發現而忽略了兒童發展遲緩問題,署立彰化醫院特別開設「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門診」 讓擔心孩子是不是遲緩兒的家長可以不再是只能擔心,兒童青少年心智科梁孫源主任建議,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發展較其他小孩慢的時候,應即早就醫評估,以利早期發現孩子的實際發展遲緩問題,及安排早期療育療程,這將對孩子朝正常發展有很大幫助。歡歡(化名)滿三歲半了,還不會說話,也不太理人,吃東西又很挑食,歡歡的媽媽擔心是自己不夠盡責,沒把孩子帶好、教好。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歡歡的媽媽壓力越來越大,在朋友提醒下,歡歡的媽媽帶歡歡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門診接受評估。梁孫源主任說,歡歡接受了身體評估,聽力評估,語言評估,動作協調評估,認知發展及社會互動評估,發現歡歡原來是屬於自閉症孩子。評估完後,歡歡的父母在醫院跨專業的醫療團隊療育會議中了解歡歡的評估結果及未來的療育方向。梁孫源主任表示,當歡歡的父母知道歡歡在語言學習及與人的社會互動上,有著先天上困難,而這些並不是父母過於冷漠,或是教養不當所造成。歡歡的母親一方面放下了自責,而另一方面也與專業人員合作,並著手進行歡歡的早期療育療程。梁孫源主任指出,小孩子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在認知、動作、語言、社會適應行為或情緒發展等各領域都有可能出現遲緩的現象。0至6歲兒童發展遲緩盛行率約在6%~8%,而六歲以前是孩子早期療育的關鍵時期,在此時期及早介入,比六歲之後的療育有效許多。每個父母都是自己孩子的專家,兒童發展評估專業人員則可提供父母兒童發展的專業知識來協助父母,在父母及專業人員的相互配合、共同合作下進行早期療育,可有效促進孩子的發展,進而減緩兒童的發展遲緩或減輕障礙狀況。梁孫源說,署立彰化醫院特開「兒童發展聯合評估門診」是針對疑似發展遲緩兒童提供相關醫療科的跨專業評估,並針對評估結果,與父母研擬最佳療育計劃,藉此以減緩兒童的發展遲緩或減輕障礙狀況,同時也能減少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在兒童療育過程的負擔與壓力。而該門診服務對象是:針對六歲以下兒童,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運動協調、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家長擔心孩子有異常或發現有發展遲緩問題時,就可帶到聯合門診做跨專業的完整評估。署立彰化醫院兒童發展聯合評估採多專業整合性服務。只需掛單一門診,讓兒童在需要時,接受小兒科,小兒復健科,兒童心智科,耳鼻喉科聽力評估,眼科視力評估,語言評估,物理及職能評估,心理認知評估及社會功能評估。在評估完成後,醫師及早療團隊會向父母說明評估結果,並提供家長完整的評估報告書,及相關的早期療育建議,在有需要時協助轉介相關療育資源等。

十億細菌在口中 口腔衛生不可忽略

十億細菌在口中 口腔衛生不可忽略

嘴破,是民眾很普遍會碰上的毛病。說大不大,但是如果不去管它、任由著反覆發作、或久潰不癒,那後續病變的麻煩,就會差很大!我們的口腔有幾個特性:含菌種很多。新陳代謝很快。血液循環充沛。胚胎的發育,口腔黏膜、皮膚、生殖器黏膜,都是來自外胚層,有抗原的交叉性,所以免疫的相關反應,會在口腔黏膜中表現出來。在人的口腔裡,通常有五到六百個不同的菌種存在,其中有40%是全新的菌種,以牙菌斑來說,一毫克就有一億個細菌;如果個人的口腔衛生習慣不好,那就可能高達二到十億個細菌,在口腔中伺機而動。而1CC的唾液,含有六兆個細菌,在抵抗力低、免疫力差的時候,就會發生菌血症。口腔中,特別是我們的舌頭,是身體臟器唯一外露的器官,因此微循環障礙、自律神經失調、免疫或內分泌失調等,都可以從舌診觀察中,得到相當準確的判斷。某些急救用藥,例如心臟病發時的硝化甘油舌下含片,用意就是在利用舌下黏膜血管豐富、吸收快、以及避免藥物因經過腸胃道,而破壞了藥效所設計的。不同的年齡時期,由於口腔和顎面部發育、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會使口腔內部環境也發生變化,當然,在這一個環境中生存的菌群,也隨之發生演變。口腔微生物群,也是要經過長期動態變化磨合,才能逐漸達到穩定的狀態。菌種由簡單到複雜,數量由少到多。在早期階段,以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占優勢,隨著年齡的增長,厭氧菌的比例增多。所以除新生兒期與嬰兒期外,無論在任何年齡組,兼性厭氧菌總是優勢菌。口腔微生物在口腔內,以兩種狀態存在,一種是游離狀態,微生物存在於經常流動的唾液中;一種是定植於口腔黏膜及牙齒表面形成牙菌斑,引起齲齒和牙周病。在口腔中定植的主要微生物有:細菌、真菌、原蟲和病毒等幾大類。其中,細菌的數量最多,種類最複雜。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之間,微生物與宿主口腔間,處於生態平衡狀態。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菌群失調,一些細菌過盛增殖,正常口腔微生物失去生理組合,即產生生態失調的變化,導致疾病。生態失調與口腔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口腔黏膜病,諸如白色念珠菌、壞死性齦口炎、齲齒和牙周病等等,就是口腔生態失調的表現。在我們口腔環境中,存在著正常微生物群,它們對口腔健康和疾病負有重要責任。一般情況下,口腔正常菌群是不造成疾病的,只有在口腔微生物環境,發生雜亂情況下,使一些細菌大量繁殖,口腔正常微生物群間產生菌群失調,才會對宿主造成損害,發生疾病。所以,對一般民眾來說:口腔衛生是不可忽略和偷懶的;對醫生而言,要預防和治療口腔疾病,首先要採取生態調整措施,建立口腔的正常生態平衡,而不是將口腔內所有微生物徹底消滅。本文作者:孫安迪 醫師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由大塊文化發行延伸閱讀「關於我們的口腔」: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473

心肌梗塞危機 秋冬換季要注意

心肌梗塞危機 秋冬換季要注意

秋冬季節及天氣轉換正是心臟疾病的危險時期,根據全年心臟病猝死事件與每日天氣關聯的報導指出,冬季死亡事件高達夏季的3倍,患者一旦發生心肌梗塞猝死的情況,家人通常難以置信,無法接受「年僅四、五十歲的青壯年家屬,怎麼可能突然發病?」。事實上,不少心肌梗塞患者於發病前,並未出現心絞痛之症狀,而他們正是猝死的高危險群。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主任進一步表示,根據佛拉明罕研究發現,高達62%的男性及46%的女性,初次心臟病發作就產生心肌梗塞危機或猝死的現象,且病發前毫無任何徵兆。由於冬季氣候容易使人體血管收縮及血壓上升,因此心肌梗塞危機好發於秋冬季節,老年人需多加留意並注重保暖。心肌梗塞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就像可怕的隱形殺手,許多患者在發病當下,經常因來不及搶救而喪命,更可怕的是,有高達三分之一的病患,在發病前並不清楚自己已患有心臟病。產生心肌梗塞危機的原因,在於供給心臟肌肉細胞養分的血管被阻塞,於短短20至30分鐘內,造成心臟肌肉細胞受傷,甚至死亡。心肌梗塞發作症狀包括胸前劇痛、有壓迫和窒息感覺持續半小時以上,病患常因心臟衰竭和嚴重的心律不整等併發症死亡,患者若出現胸痛症狀,應於12小時內緊急接受心導管手術或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就能減輕心肌梗塞對於心臟的傷害。心肌梗塞的患者若察覺症狀出現時,應立即規律服用藥物改善,相較於一般傳統的長期心臟病藥物治療方式,服用抗血小板製劑有顯著的療效,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避免產生血栓而造成血管阻塞的現象,以防止心肌梗塞危機的再次發生。根據一份針對12,000名不穩定心絞痛及心肌梗塞患者,共同參與的臨床研究指出,服用抗血小板製劑保栓通(Clopidogrel)合併阿斯匹靈(Aspirin)使用時,較單獨使用阿斯匹靈,可再降低20%的心肌梗塞、中風以及心血管事件再發生的風險。而目前健保對於裝置塗藥支架的心臟病患者,術後給付Aspirin(阿斯匹靈)合併Clopidogrel(保栓通)三個月,此外對於急性冠心症(如不穩定型心紋痛或非ST節段上升的心肌梗塞)的病患,則以阿斯匹靈(Aspirin)合併保栓通(Clopidogrel)使用9個月。對於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來說,除了應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等各項危險因子外,老年患者更應於秋冬季節,做好相關保暖措施,以避免心肌梗塞危機發生。

蟹足腫疤著不放?!含矽凝膠舒緩傷痕

蟹足腫疤著不放?!含矽凝膠舒緩傷痕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具有保護身體、排汗、感覺冷熱及壓力等三大功能,當遭受外來傷害導致傷口形成時,於正常狀態下,人體會自行產生膠原蛋白和纖維蛋白修復傷口,並回復正常肌膚表面;但若是屬於蟹足腫特殊體質者,一旦皮膚受傷,除要面臨疤痕不斷增生及外觀不雅的困擾外,更是一輩子難以抹滅的烙印。國際知名的西北大學整形手術科教授暨系主任Thomas A. Mustoe,M.D.日前受邀來台,並於國際研討會議中分享不少臨床上的成功治療經驗。教授表示,近年來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矽凝膠在治療疤痕上已經使用25年,且經由臨床試驗證實具有其功效,比傳統的治療方法更具預防疤痕之成效,同時也是目前病患接受度最高的抗疤醫療級產品。高雄長庚醫院燒傷中心主任陳添興醫師說明,在皮膚受傷人口中,約2%~5%的人有蟹足腫體質, 20%左右是肥厚性疤痕患者。蟹足腫的肇因是敏感體質所致,使得疤痕在癒合過程,因組織過度修補而向外擴張或是腫大,目前仍無根治方法。日常生活上有皮膚痛或癢的問題,如果病灶產生部位是在手腕處,還會有局部性功能障礙,造成肢體活動受到限制。從年齡層角度來看,10幾歲至30歲左右的年輕人因為皮膚張力較大,屬於好發族群。膚色方面則以有色人種的罹病機率較高,依序分別是黑人、黃種人,最後才是白種人。肥厚性疤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傷口沒處理好,癒合時間超過三星期,造成疤痕往上往下加高加厚,形成紅色肥厚性凸起,只要疤痕成熟後就會穩定下來,不像蟹足腫會愈長愈凶猛。陳添興醫師特別提醒,蟹足腫體質的人要減少不必要的開刀及小心受傷,萬一發生,傷口護理尤其要注意。此外,侵入式的穿耳洞、刺青、割雙眼皮等皆會形成皮膚傷口的行為也要避免。某知名女星就是蟹足腫特殊體質者,有拇指外翻的困擾,一度想開刀治療,但擔心開刀後傷口會不斷增生腫大,形成暗紅色瘡疤,影響足部美觀,最後還是選擇與拇指外翻和平共處。陳添興醫師表示,傳統的疤痕治療大致上有打軟疤針、貼矽膠片、水球壓迫、穿彈性衣等,嚴重時還要進行切除、修疤、植皮,這些方法都會帶來身體的不舒服,極易造成患者心理上的排斥與負擔,特別當患者是小孩時。新型含矽凝膠因較溫和、能有效減少及迅速撫平疤痕形成、可以減緩傷口發癢及不舒適、沒有浸漬性不會造成皮膚起皺痕、可被身體任何部位快速吸收等多項優點,是傷口癒合後很適合使用的抗疤藥物,目前已普遍獲得國內外醫師的肯定與推薦。疤痕一旦形成,很難徹底消失無蹤,但只要確實做好預防與治療工作,仍可適度淡化疤痕痕跡。

腸道佈滿寄生蟲 八旬老婦感染「十二指腸鉤蟲」

腸道佈滿寄生蟲 八旬老婦感染「十二指腸鉤蟲」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胃腸肝膽科洪紹仁醫師表示,一位82歲老婦人種菜時因經常心悸,經診所檢查發現其嚴重貧血,因而轉介至該院接受進一步檢查,經檢查發現是十二指腸鉤蟲感染。洪紹仁醫師表示,問診當時老婦人並無明顯腹痛、食慾不振、解黑便、排便習慣改變或體重減輕等情形,然而在接受胃鏡檢查時,赫然發現在十二指腸第二部分,有許多約略一公分大小,像血絲般細長的東西,初步觀察此種極像血絲的東西竟然一部分會蠕動,再近距離仔細觀察,才發覺原來十二指腸第二部分腸道表面佈滿了很多不知名的小蟲,其頭部緊緊吸住腸壁,尾部久久像蛇尾般蠕動一下,於是將寄生蟲取出。除了將蟲體送檢外,又採檢糞便,在顯微鏡頭下發現其寄生蟲卵與剛孵出的幼蟲,經病理科與檢驗科雙重比對鑑定後,驗出是十二指腸鉤蟲。洪紹仁醫師表示,十二指腸鉤蟲感染在21世紀的台灣幾乎已不多見了!經查閱相關書籍與資料得知,鉤蟲遍佈於東南亞、中國、印尼、印度、非洲、南歐與美洲等,最主要寄生於人、狗與貓身上。若土壤中有鉤蟲幼蟲的話,穿透過赤腳人的皮膚,經血液至肺部、氣管、食道,最後在小腸變為成蟲。因為,鉤蟲口器有牙齒,利於吸附腸壁吸血,長久下來,易使被寄生的人罹患缺鐵血性貧血,甚至導致心臟衰竭與腹水。洪紹仁醫師表示,在治療方面,可服用寄生蟲藥與鐵劑。一般而言,幼蟲只能生存於土壤數周而已,最後會死於乾燥環境或陽光的照射之下。預防之道在於改善衛生環境,杜絕未經處理的糞便來施肥,切勿赤腳在田裡工作;另外,家中的貓與狗若遭感染鉤蟲應立即治療,且儘量避免接觸遭到感染的貓與狗!如有懷疑時,亦可藉由檢驗糞便來確定是否遭受寄生蟲感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