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男童感染海洋弧菌引發肢體壞死 及時救治幸免截肢

男童感染海洋弧菌引發肢體壞死 及時救治幸免截肢

文/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 許振芳海洋弧菌的感染在臺灣並不是常見的疾病,而且發生在健康兒童個體的案例更是少見。由於該疾病少見加上其病程變化快速,若沒有即時的就醫,和正確的提供病史,往往不容易在疾病惡化前被診斷出來,而大大的影響疾病的治療和預後。十二歲男童,過去健康狀況良好,就診前一天上午,左小腿因被鄰居用木板打一下,不到24小時,左小腿逐漸腫痛,並在學校發高燒和嘔吐,由家人帶往診所就醫,因疑似外傷後引發急性蜂窩組織炎而轉送奇美醫學中心急診並住院接受診療。到院時理學檢查呈現左小腿微發熱腫脹疼痛,小腿外側皮膚些許瘀青和微紅,足踝微腫脹,住院後立即給與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數小時後,病童開始出現低血壓休克的徵候,左小腿及足踝腫脹擴大,且發現患側開始出現散佈型水泡,足底膚色呈斑駁。由於病況變化快速,經再仔細的詢問病史,得知,當天受打並不厲害,當時沒有明顯的傷口,沒有腫痛,也沒有異樣,行走活動如常,下午仍至市場幫忙賣魚且和以往一樣隨手拿起海產就吃,由於特殊的病灶、病況變化及海產的接觸情況,而在高度懷疑疾病極可能是感染海洋弧菌所引發之左下肢壞死性筋膜炎和敗血性休克的情況下,繼續使用第三代駝頭芽胞菌素 (Ceftazidime)及四環素(Minocin)等抗生素治療。並即刻會請外科進行積極徹底的清創手術,清除已壞死的筋膜組織和膿樣的物體,這些膿樣的物體經培養後證實是感染海洋弧菌,在及早診斷及奇美醫學中心兒科與外科醫療團隊的充分合作下,病童先後接受六次手術,才保住性命並倖免於截肢的惡運。海洋弧菌又名創傷弧菌,它與霍亂弧菌是同屬於弧菌屬的病菌,大多數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海洋地區;有慢性病的病患如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腎衰竭…等病人,血色素沉著病病患、免疫力不佳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是較容易被感染的族群,像本案例健康的個體患病得病則較為罕見。此病菌感染的途徑大致有兩種:經由食入未經煮熟而含有海洋弧菌的食物,例如生蠔、蚌、蝦等貝、甲殼類的海產及生魚片。經由破損的皮膚直接感染,而入侵體內。一般而言若經由食入而感染者,潛伏期約12小時至三、四天,之後可能出現寒顫、發燒、腸胃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等,或接著出現皮膚疼痛感覺(常在下肢)、紅疹、水泡或潰爛,甚至引發敗血症、休克或死亡,病況變化非常快速。若經由破損的皮膚直接感染,其潛伏期約數小時至十數小時,之後可能皮膚開始發生紅、腫、水泡或潰爛的現象,甚至引發壞死性筋膜炎;若已發生壞死性筋膜炎,其死亡率高可達50%,若發生嚴重性休克,則死亡率甚至可高達90%;目前的治療方式,以第三代頭芽胞菌素及四環素等抗生素治療外,並加以積極徹底的外科清創手術,才易保住生命。海洋弧菌的感染固然可能引發嚴重的疾病甚至死亡,然而做好預防措施即可遠離被感染的機會。首先,少吃生冷食物,尤其高危險族群如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及腎衰竭等慢性病的病患,血色素沉著病病患、免疫力不佳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病患,應儘量避免生食貝、甲殼類的海產及生魚片。其次,若身上有傷口,應儘量避免讓未經妥善處理的傷口接觸生的海產或到海邊遊玩;若非得已,必需要接觸,則應先將傷口妥善的處理,以減低被感染的機會;最後,在海邊遊玩時,要避免產生外傷,若有傷口就應儘速就醫檢查,以免延誤診療時機;或是遭魚具、魚刺刺傷,亦應儘速就醫檢查,以免延誤診療時機。

元宵、春酒吃不停 無糖高纖減重佳

元宵、春酒吃不停 無糖高纖減重佳

收假上班後,辦公室同事發現彼此都圓一圈,不僅如此,還有元宵節、春酒等聚會接踵而至,加上近日寒流持續發威,不少民眾就算收假上班仍然吃不停,造成體重不斷攀升。醫師建議,想減重成功,應把握年後一個月的「減重黃金期」,並遵循「無糖高纖」的飲食原則,成功機率較高。國民健康局估算,過年期間民眾體重平均增加1.5公斤,可說是肥胖高危險期。台灣肥胖醫學會常務理事蕭敦仁表示,想著手減重計畫「越早開始越好」,體重剛上升就開始減重,成功機率越高;反之,一旦養成貪吃習慣,不僅意志力變薄弱、減重痛苦感倍增。因此蕭醫師建議,民眾應把握年後一個月的減重「黃金期」,注意以下飲食原則:首先,盡量選擇低油、低糖、低鹽的飲食。不少民眾忽視低鹽重要性,蕭醫師表示,鹽份越高代表口味越重,更易誘使民眾吃進高熱量飲食。上班族不妨多利用食物營養標示,計算熱量及納含量幫助減重。再者,高纖食物不可少。膳食纖維可以增加減重時的飽足感,不易因為飢餓感削弱減重決心。民眾每日應該攝取25公克的膳食纖維,維持腸道健康並幫助減重。此外,植物性蛋白比動物性好。蛋白質是每天必要營養素,但是聚會時往往大魚大肉,造成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過多,膽固醇與熱量飆高,年後減重不妨攝取優質植物性蛋白如黃豆類食物,取代動物性蛋白,才是較佳選擇。減重時要怎麼計算熱量?蕭醫師建議,以體重60kg的一般上班族為例,工作屬於中等勞力程度,要維持此體重熱量攝取約為每公斤體重30大卡,也就是每日1,800大卡。減重期間每天應該減少500大卡,故以每日1,300大卡規劃飲食。想減重又要維持飽足感,蕭醫師建議年後減重黃金期的每日食譜範例,供民眾參考:早餐:無糖高纖豆漿450cc+地瓜一份。午餐:糙米飯一份+五色蔬菜三份。晚餐:蒜泥白肉飯一份。早餐:芽菜捲二份。中餐:五穀鮭魚飯一份+五色蔬菜三份。晚餐:無糖高纖豆漿450cc。註:一份指一拳頭大小。

癌症末期病情告知的原則(上)

癌症末期病情告知的原則(上)

文/胡文郁 台灣大學護理學系所副教授暨台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 臨床實務上,華人社會文化忌諱談論與「死亡」相關的議題,加上華人重視「家庭或家族」觀念,台灣多數家屬常強烈要求要隱瞞或部分告知病情,通常醫師會依家屬的意見,來決定是否告知病人,致使病人不了解死之將至;末期病人常在醫護人員或家屬「持續評估與等待告知機會」的過程中,因病況急遽變化,意識不清而喪失「生命自主」的機會,造成病人未能有機會參與末期醫療決策。傳達壞消息給病人或家屬是末期醫療照顧相當困難責任之一,需要不斷練習的重要課題。臨床實務上,醫護人員礙於告知溝通技巧的不熟練,擔心發生醫療糾紛,不願意主動告知癌末病人病情,「醫師、病人與家屬」的互動形式,大致可歸納出「坦誠公開、相互偽裝以及懷疑封閉」三種末期病情告知的認知與溝通型態,後二者容易讓病人產生猜測病情的「不確定感」或「焦慮感」,甚至抱著虛假的希望,無法做好死亡準備,甚至產生「無法交代後事或完成心願」的遺憾。末期病情告知的重要台灣已於2000年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率先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法施行自然死法案(Natural Death Act)的國家,也是台灣在推展生命末期照護及尊重個人「生命自主權」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其立法精神為「期使醫護人員能協助末期病人,有機會自主性地選擇符合自己想法與意願的末期醫療照顧」。且條例中有明確指出「醫生為末期病人實施安寧緩和醫療時,應將治療方針告知病人或家屬,但當病人有明確意思表示欲知病情時,應告知主治醫師有告知末期病情的責任與義務」。故醫療人員應盡量尊重病人對生活品質與生命存活期的價值觀、喜好與期望,讓病人有機會在有行為決定能力的情況下,及早進行思考或決定其期望的末期生活與醫療方式,並讓醫療代理人也能瞭解其意願。家人之間也能有機會與病人一起討論病人生命末期的相關醫療事項、及早進行死亡準備並完成心願與安排後事,讓病人獲得尊嚴死亡且達善終。末期病情告知的原則與策略「讓末期病人了解末期病情」實為落實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簽署ADs意願書,以選擇符合自己意願的末期醫療照顧模式之重要關鍵。所謂「告知(disclosure)」是指將事情公開化或讓對方知道,告知的內容包含:「誰告知(who)、何時告知(when)、告知誰(whom)、如何告知(how)以及告知什麼(what)」等。要向病人告知癌末病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末期病情告知的簡要四原則(ACTs)如下:告知前的評估與準備 ( Assessment and preparation ) 與家屬進行溝通(Communication with family)告知過程的方式與內容 ( Truth-telling process)告知後的支持與追蹤(Support and follow up)詳細內容,請見行政院衛生署發行之醫療人員「癌末病情真相告知參考指引」與家屬與病人的指導單張,網址:http://health99.doh.gov.tw/EducZone/edu_detail.aspx?CatId=21568。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

癌症末期病情告知的原則(下)

癌症末期病情告知的原則(下)

文/胡文郁 台灣大學護理學系所副教授暨台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為落實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簽署ADs意願書,以選擇符合自己意願的末期醫療照顧模式之重要關鍵。在告知的簡要四原則(ACTs)下,還包括了評估病人的特性與意願、家屬情緒的處理、告知的方式以及病人反應的追蹤,這些要項的觀察與處理,是為了讓病人與家屬有更多的時間來做更好的安排與準備,讓生命的最後一刻不再有遺憾。告知前的評估與準備(Assessment and preparation)評估病人的特性與意願:首先醫護人員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向病人或家屬開啟談論末期病情的話題,關懷病人對疾病與治療的感受,如:「您可以說一下你目前身體的狀況…?」。接著評估與瞭解末期病人自己「想了解末期病情的個人意願為何」是首要的工作,如:「您對自己病情的瞭解…?」、或「您想要瞭解自己目前病情或治療狀況嗎?」…等。花些時間讓癌末病人有機會表達其自主決定。告知病情前,先評估病人慣用的語言(母語)及溝通方式、病人所處之社會文化與經濟背景、認知能力、對疾病與死亡的看法或感受等,判斷病人是否為得知病情後調適不良的高危險群。病情告知內容的計畫與自我準備:醫師是癌末病情的主要告知者。告知前,先思考與組織要提供病人病情相關內容後,並確定有足夠的資訊及會談時間。與病人談論的時機:最好尊重「病人」的決定。並主動和「護理人員、社工師、臨床心理師及宗教師」等醫療團隊成員,共同合作收集訊息,並與家屬建立病情告知的共識。準備適切地會談環境:安排「安靜且具隱私的告知環境」,主動邀請病人期望出現的人,並避免使用電話告知末期病情。與家屬進行溝通(Communication with family)同理家屬的情緒:針對不願告知末期病情的家屬,聆聽其想法,讓家屬有時間抒發其情緒及感受。並讓家屬了解醫療團隊人員將會給予支持和協助,共同做為病人最有力的後盾。接受並協助家屬處理低潮或負面的情緒與行為反應:讓家屬瞭解告知末期病情後,病人可能會出現不相信、絕望、自責或憂鬱等低落情緒,這都是可預期的正常反應,不要過於擔心或害怕。有時家屬會因為自己無法接受家人面臨生命末期的情況,而無法有效地處理末期病情告知的情境,此時,病人或家屬所爆發的情緒,可能會讓醫護人員很不舒服,醫護人員宜先協助家屬調整自己的心情,請試著給予他們時間和隱私能夠面對目前的困境,讓家屬也成為照顧末期病人的助力。建立醫護人員與家屬間的互動與共識:醫護人員可以針對病人的個人特性與情況,與家屬充分溝通和討論,必要時,主動召開「家庭會議」,瞭解家屬不願告知的原因以及產生的壞處,協助家庭成員能夠接受病人的末期病情,並與醫療團隊人員達成告知病人末期病情的共識與方向。告知過程的方式與內容(Truth-telling process)告知內容:每位病人在得知醫療病情訊息時,有可能有不同的反應,故病情告知的方式與說明的內容,應視病人的特質與反應進行調整。內容應包括預後、目前所提供的醫療處置以及後續的協助與轉介服務。儘量以緩和漸進的方式告知病情,需要時,應分次或多次地告知,並與檢視病人瞭解病情的程度。告知的方式與態度:向病人解釋病情時,宜詳細地說明且盡量清楚明白;言語表達與態度上要誠懇,宜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以同理和親切地態度,仔細聆聽並接受病人的情緒;使用病人可以瞭解的語言或字句告知病情。提供病人充分的時間與機會詢問病情,並誠實且清楚地回答病人的提問,提供符合病人照顧需求的資訊,以選擇適切性的治療。分次告知:當病人剛得知負向的消息衝擊時,注意力可能都專注在此壞消息,不容易接收太多的資訊。故末期病情並非一次告知即可完成,也不是僅將訊息傳達給病人後,就結束完成告知的工作。醫護人員要有「分次告知」或「重覆解釋」的心理準備,必要時,將會談重點用草稿或圖表記錄下來,需要醫師時,可以進行多次地解釋或重複說明重要的訊息。處理病人或家屬的反應:觀察病人或家屬的語言反應及肢體語言,宜使用同理的語詞,如:「我感到遺憾,有些事情我必須告訴妳……」、「這個不好的消息讓你感到難過…」,並儘量避免與病人或家屬爭執及過度防禦。告知後的支持與追蹤(Support and follow up)鼓勵病人表達並同理病人的情緒:告知病人末期病情後,醫師仍要持續追蹤病人知道病情後的反應,以及知道末期病情對病人的意義是什麼?排定後續安排的會談,適時提供心理情緒、社會及靈性方面的照顧,需要時,可以轉介其他專業人員的協助,陪伴癌末病人渡過人生低谷期,但不能因而逃避這種醫病關係。引導病人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及擔心的問題,並留下便於病人聯絡的方式,持續提供病人後續地照顧,給予支持陪伴,讓病人及家屬不要有被放棄的感覺。確認病人對資訊瞭解的程度:確認病人對末期病情了解的程度與感覺,給予符合實際的希望;盡量將告知病情的相關訊息,提供給其他醫療團隊相關人員。病情告知是一種「動態的互動過程」,其中有許多地方,需要仔細拿捏,尤其須視個人與個別家庭而異。紀錄會談的內容並予以追蹤:結束會談時,簡要地記錄會議內容,並確立下一步的計畫。如:排定後續的會談時間,並確認病人及家屬明瞭您不會離棄他們,如:「我們會一直照顧您」、「您想要我幫您什麼?」;並說明未來有哪些醫療照顧可供選擇。總之,癌末病情告知常被視為一種溝通藝術,著重在「人性化溝通」的動態過程,良好的溝通技巧是病情告知及進階醫療照護計畫討論成功的關鍵,有時醫護人員進行不當地病情告知,反而會造成末期病人、家屬或醫護人員的傷害。故醫護人員需要培養察覺病人特質、家屬情緒反應以及工作環境獨特之處的敏感度,讓我國癌末病人在生命末期仍能保有生命的自主與尊嚴。詳細內容,請見行政院衛生署發行之醫療人員「癌末病情真相告知參考指引」與家屬與病人的指導單張,網址:http://health99.doh.gov.tw/EducZone/edu_detail.aspx?CatId=21568。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

吃酵素可排毒?這是錯誤認知!

吃酵素可排毒?這是錯誤認知!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酵素排毒突然變成一種流行,追求養生的大眾紛紛貢獻出荷包。很多人都還搞不清楚什麼是「酵素」,就已經吃了一大堆。酵素究竟是什麼?吃酵素真的可以排毒嗎?其實酵素就是人體中,負責促進各種生物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又稱為「酶」,是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蛋白質組成物,是生物機體不可或缺的物質。不同的酵素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作用及促成的生化反應也不一樣。例如,口腔分泌的唾液有澱粉酶,胃酸有胃蛋白酶,胰臟會分泌胰蛋白酶…等,這些酵素可促進澱粉及蛋白質的分解速度。另外還有一些酵素的功能在於促進細胞內營養物質的轉化,使各式各樣的胺基酸分子構築成其他功能的蛋白質分子,以便細胞進行修補及再生。坊間所銷售的酵素商品通通都叫做酵素,其實這些都只是各種蔬果經過發酵之後產生的發酵食品罷了。雖然名稱跟酶的別名(酵素)一樣,但本質上是不同的東西。其包裝上的說明文案大多都刻意不明言功效,僅說富含各種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能幫助消化、均衡營養,實在是很不負責任的說法,有規避食品衛生管理法之嫌疑。那麼吃酵素可以排毒嗎?基本上是不行的。市售的酵素飲品、酵素粉、酵素錠當中大多含有一些乳酸菌,這些乳酸菌會促進腸道蠕動造成排便的效果,很多人對排毒的觀念就是排泄宿便,這其實是錯的,單純的排便並不能排掉體內積聚的毒素廢棄物。以中醫的角度而言,體內的毒素來自於各器官組織的代謝性廢棄物,所以也會堆積在全身各處的組織中。如果個體的機能正常,基本上不會堆積太多廢物在體內。但現代人飲食作息不正常,環境又受到汙染,毒素累積的速度比排泄速度快很多,長久下來器官組織就容易損壞及產生病變,最終導致癌症。所以,「吃酵素排毒」根本就是個錯誤的認知。想真正達到排毒效果,只有讓代謝速度高於毒素累積速度,才能有效避免癌變。治療上必須透過適當的藥物及飲食作用來加快體內毒素代謝,將堆積在人體組織間的「痰瘀」打回原形,重新變回能夠流動的液狀物質,再順著體液的散布、傳輸,經由管道排出體外,才是真正的排毒。本文作者:樓中亮摘自:算病-算出體質,量身訂作養生方案,由時報出版發行出處:http://www.uho.com.tw/book.asp?id=1022

惡露的多寡 可了解媽媽產後恢復狀況的進度

惡露的多寡 可了解媽媽產後恢復狀況的進度

文/媽咪窩雜誌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吳憲銘台安醫院婦產科病房護理長 陳琇麗產後沈浸在迎接新生兒喜悅的同時,對於自己身體的復原狀況也輕忽不得,觀察惡露,就是瞭解自己身體復原狀況的最佳指標。產後媽咪的陰道會流出類似經期的血,但量稍微多一點,這就是所謂的「惡露」。林口長庚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吳憲銘表示,寶寶出生後,胎盤也會立即娩出子宮外,但子宮內膜的碎片、上皮細胞、紅血球、白血球、部分的胎盤組織等,會在產後數天內慢慢脫落,並且經由陰道流出體外,因而產生惡露。惡露的顏色、量會隨著產後時間的長短而有所變化。台安醫院婦產科病房護理長陳琇麗指出,產後24小時內,惡露量最多,大約1個小時就需更換1次棉墊,每次更換棉墊時,不妨觀察一下惡露量,一般來說,正常的惡露量大概占棉墊三分之一的面積。反之,若1小時內更換2~3次的棉墊,甚至次數更多,且棉墊全濕,即代表惡露量過多,可能有產後大出血的危險。產後1~3天子宮所排出的惡露,主要的成分是血液及少部分的黏液,這些黏液的來源,主要是胎盤著床的位置上一些殘留的組織所組成,也可能帶有一些殘留的胎膜或胎盤的碎片,其顏色呈鮮紅色,稱為「鮮紅惡露」。產後5~7天惡露量會逐漸變少,顏色變成粉紅色,或是帶有血絲的分泌物,稱為「漿液性惡露」;到了產後7~14天左右,惡露已經慢慢變為黃色或白色,稱為「白色惡露」。吳憲銘醫師表示,惡露持續的時間,會依每個產婦體質而定,多數的產婦於產後1~2週後惡露會慢慢的消失,有些產婦的惡露則可能會持續約4~6週左右。至於自然產跟剖腹產的惡露是否有差異呢?吳憲銘醫師指出,通常自然產產婦的惡露是自行排出,因此惡露量比較多;剖腹產產婦因醫師會在寶寶娩出時,一併將子宮內的血塊、胎盤、胎膜等清除乾淨,惡露量比自然產產婦要來得少。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剖腹產產婦在產後10~14天左右,惡露量可能會突然變多,這是因手術後子宮傷口的血塊在此時才溶解,只要沒有合併其他異常症狀,就毋須擔憂。延伸閱讀「產後各階段惡露變化表」: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767

食療可減緩憂鬱症?醫師證實!

食療可減緩憂鬱症?醫師證實!

均衡的飲食,對憂鬱症患者有助益!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許哲華表示,廣泛攝取各種蔬果,人體可以吸收到色氨酸、維他命B群、維生素C、類胡蘿素、鈣和鎂及Omega-3 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去除自由基、調整自律神經系統,穩定情緒,達到緩解憂鬱的效果。許哲華指出,一位25歲男性,因情緒低落甚至有自殺的行為,由家人帶到身心科門診,經詳細的病史詢問,已達到重度憂鬱症的診斷準則;在考慮後續的治療措施時,病人和家屬就接受一週一次的心理治療,但對是否服用抗憂鬱劑仍有猶豫,因而建議患者從飲食上著手,獲得不錯的效果。許哲華表示,得憂鬱的人,腦是處在慢性發炎(Inflammatory )的狀態,諸多研究報告顯示,Omega 3 多元不飽合脂肪酸,具有神經功能維護和抑制過度發炎反應的生理功能,而吃深海魚就可以攝取到Omega 3。乳酪、香蕉、馬鈴薯、豆腐、各種堅果如杏仁、南瓜子等,含有色氨酸,它是一種氨基酸,可以增加大腦中的血清素含量,穩定情緒;小麥、小米、雜糧麵包、五穀饅頭、胚芽米、薏仁、深綠色蔬菜、瘦肉等,含維他命B群也可穩定神經系統,減少焦慮,減少一些不特異性的身體不適感,達到緩解憂鬱的效果。吃富含維生素C、類胡蘿素,可以抗氧化,清除不利人體的自由基,減少慢性發炎狀態,穩定情緒,攝取含鈣的食物可安定神經和情緒,含鎂的食物甚至可降低幻聽或幻視。許哲華醫師強調,食物「調理」固然也可起到部份作用,但應考量到其用量較難精確化等因素,必要時仍須以抗憂鬱劑為優先。延伸閱讀「食物一覽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906

感冒大流行 血庫庫存告急,光田邀你挽袖捐愛

感冒大流行 血庫庫存告急,光田邀你挽袖捐愛

每年二月是捐血人數最少的月份,加上最近感冒與流感盛行,生病吃藥的民眾大增,導致能捐血的人也相對減少。根據台中捐血中心統計,血液庫存量僅剩3、4天左右。為了鼓勵民眾響應捐血,光田綜合醫院特別於昨日(2/14)情人節當天與台中捐血中心舉辦捐血活動,當天不少醫院員工與附近民眾都熱情響應,甚至有來自該醫院社工室的情侶檔員工,選擇用捐血助人來度過不一樣的情人節,希望能鼓勵更多民眾分享愛心,幫助他人。根據台中捐血中心統計,各血型捐血者中O型血者佔44%,A型佔26%,B型佔24%,AB型的民眾則只有6%。血液的安全庫存量至少需要7天以上,但目前庫存的O型血僅剩2.9天,A型只有3.8天,B型只有3.9天,僅AB型較充足,有7.2天。光田綜合醫院吳瑞堂副院長於活動中表示,今年年節前後流感與感冒病號暴增,連門診也發現相關患者比平時多了至少3成。由於感冒或服藥期間不能捐血,所以才對捐血人數有所影響。他指出,2/14情人節,是一個紀念人與人因愛而緊緊相繫的日子,院方希望能號召大家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一起捐血捐愛,拯救生命垂危的傷病患者,讓他們也有機會繼續與所愛的人相守。當天有對來自該院的情侶檔員工趙俊彥和楊惠淳一大早就攜手前來捐血,他們表示自己是醫院的社工師,以幫助民眾為志業,所以上禮拜得知有這個活動後,兩個人就決定今年要用不一樣的方式來慶祝情人節,可惜的是,兩人在捐血前接受檢查時,竟也都因為最近感冒吃藥,導致雙雙無法捐血圓夢,他們表示感冒好後一定再去捐血,也鼓勵其他民眾一起來參加。

署新安寧病房 一同溫馨傳情

署新安寧病房 一同溫馨傳情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安寧病房周佩君護理長表示,昨天是一年一度的西洋情人節,在安寧病房裡的病人,許多都是癌症末期或者是患有嚴重疾病的病人,每一天都有可能是他們的最後一天,這一次也可能是他們人生「最後一個」情人節。有鑑於此,新竹醫院腫瘤安寧病房的醫護同仁,特別選在情人節前後一週(2/6~2/15)舉辦一場溫馨的「大聲說愛傳情活動」,在忙碌的工作之餘,親自製作精美的手工卡片提供給病人及家屬表達關愛之情,陪伴病人及家屬在醫院渡過一個不一樣的情人節,期望安寧病房之病人及家屬,在醫院除了能獲得整合性的照護服務之外,同時亦能在溫馨的氣氛下渡過癌末階段。周佩君護理長表示,其實安寧病房裡的病人及家屬,需要我們的關心、瞭解及體諒,許多人非要到了生離死別的時刻才惋惜當初沒有早點把愛說出來,所以我們特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舉辦「大聲說愛傳情活動」,鼓勵大家把愛說出來。踏入新竹醫院腫瘤安寧病房就會覺得不像一般病房死氣沉沉,他們的工作人員總是充滿朝氣,病房也明亮溫馨,還有體貼有趣的「快樂窩」兒童遊戲室、寬敞溫馨的「得勝廳」起居室、百萬級超音波按摩浴缸的「洗樂堂」等特別設計。新竹醫院安寧病房在2/6~2/15舉辦卡片傳情活動,鼓勵病人及家屬把愛說出來,起初病人及家屬也都害羞不願參加,最後在大伙的鼓勵下都能勇敢說愛,手工卡片差一點供不應求。另外2月17日正逢象徵團圓的元宵節,安寧病房的醫護同仁也在當天準備50人份的湯圓,圓圓軟軟熱呼呼的湯圓,希望家家都能幸福團圓,歡迎大家共襄盛舉。

早期食道癌之診斷與治療(下)

早期食道癌之診斷與治療(下)

文/台北醫學大學暨署立雙和醫院 內視鏡中心主任 李宜霖有報告顯示服用阿斯匹林或相關非類固醇消炎劑者會降低罹患食道癌的風險,至於幽門螺桿菌對於食道腺癌的關係還不是很被確定,但在研究上發現其對於食道癌似有保護的機制。幽門螺桿菌有減少逆流性食道炎的發生,進而降低食道腺癌的機率。部份研究指出多食用白菜、菜花等綠色和黃色蔬菜、水果以及漿果能降低食道癌的發病率。癥候及症狀食道癌在發生初期可能毫無自覺症狀。其症狀常是在腫瘤漸漸長大,妨礙了食道運輸功能時才發生。起初是覺得胸骨的悶感,進而酸痛;但絕大多數的病人,第一個症狀則是吞嚥困難。隨後食道為腫瘤慢慢阻塞,連液體食物也喝不下去。造成體重下降,營養不良。進而唾液會積聚在腫瘤上方的食道內,由此還會導致咳嗽和發生吸入型肺炎的危險。晚期食道癌因癌腫侵犯或壓迫局部組織,還可能引發上腔靜脈症候群、或是食道氣管瘻管。也是因為食道癌在初期是毫無症狀的,只有在腫瘤大小已經佔據了整個食道管腔的一半左右才會有吞嚥困難的症狀。所以當發生症狀而診斷時,大多數為期已晚。因而食道癌為胃腸道癌症中預後最不好的一種,與胃或腸癌比,存活率較差。早期食道癌之診斷晚期食道癌的診斷並不困難,但大部份已有相當明顯的症狀,用食道X光鋇劑攝影或是上消化道內視鏡可以清楚發現腫瘤的位置,但必須配合局部切片檢查以確診。電腦斷層掃描及磁振造影可用來偵測腫瘤範圍及是否有轉移的情形。但是早期食道癌的診斷卻是不容易。原因之一是食道癌的早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因此病患不會主動就醫。只有少數在作例行健康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其二是早期食道癌的病灶變化很細微,以食道X光鋇劑攝影經常無法發現。即便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還是有一部分的早期食道癌看不出來。因此針對一些高危險群的患者、例如有頭頸部癌的患者,經常是以Lugol(一種含碘試劑)作染劑,施以染色內視鏡檢查,來達提高早期食道癌的診斷率。根據現有的文獻報告,若是僅用傳統的內視鏡檢查,將近有40~50%的早期食道癌患者會被忽略而延誤診斷。隨著近年來內視鏡檢查的蓬勃發展,「窄頻影像系統」以及電子式螢光影像檢查已經成功地應用於消化道腫瘤的偵測及診斷。根據嘉義長庚醫院的經驗,針對200多位頭頸部癌的患者以「窄頻影像系統」來做食道的篩檢,診斷率接近Lugol's染色內視鏡。其優點是NBI較省時方便並且沒有碘過敏的副作用。若合併使用「窄頻影像系統」與magnified endoscopy於體內直接觀察食道黏膜的黏膜內乳頭微細血管圈能夠及時判斷食道癌其侵犯的程度。▲圖1:窄頻影像系統可用於早期食道癌之診斷食道癌的治療目前食道癌之治療,仍以外科手術為主。手術包含食道之切除,與使用其他腸胃道進行食道之重建。由於食道癌發現之時大部分都屬於較晚期之疾病狀態,光使用手術切除之治療方式,腫瘤完全切除的比例並不高,其成果並不佳。因此手術前使用化學與放射並用治療,而後再施行手術治療,如此可以提高手術切除的成功率。針對食道上端的癌症使用化學與放射並用治療,其治療效果甚至優於手術治療效果;因為食道上端癌症常有早期頸部淋巴腺轉移,不易徹底切除,且手術的危險性較胸部食道其他部位為高,因此食道上端癌症的患者,多半是以化學與放射並用治療為主。早期食道癌之治療,傳統則是直接施行手術,其長期存活較晚期患者明顯的好,但手術本身而言,仍然有高比例的併發症。例如食道狹窄、滲漏、或是傷口感染等。近年來的研究顯示,當早期食道癌的腫瘤侵犯侷限於黏膜肌肉層以上時,並不會有淋巴結的轉移。因此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或是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作局部的腫瘤切除,不僅可以完全切除腫瘤,並且完整地保留食道的功能。病患在EMR或ESD術後則少有嚴重的後遺症。可是ESD是一個高度內視鏡技術的治療方式,必須在有經驗的醫師操作下方得施行。結論食道癌的預後多為較差。接受治療性手術後的患者術後5年存活率僅為25%,不宜治療性手術的患者其預後更差。最主要的原因乃是從症狀出現到診斷確定往往曠時彌月,腫瘤已經向外蔓延。因此早期診斷乃是治療食道癌最重要的法則。特別是針對高危險的族群患者,應該更提高警覺,使病症早日發現及早日得到適當的治療。▲圖2:對早期食道癌之內視鏡黏膜下切除術想了解更多相關訊息,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http://www.canceraway.org.tw/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