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隨大甲媽祖出巡 糖尿病患小心巡出蜂窩性組織炎

隨大甲媽祖出巡 糖尿病患小心巡出蜂窩性組織炎

今年的大甲媽祖出巡於今天四月八日展開9天8夜的遶境活動,每年都吸引上萬的信徒隨行,其間不乏老年者或慢性病患者在內,要如何做好萬全準備,童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元銓強調,慢性病患者一定要隨時攜帶藥物並按時服藥,並適時的補充水份防止中暑,避免體液流失造成休克、低血壓。郭元銓醫師表示,媽祖遶境為期9天路途遙遠,信徒本身如患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等疾病,千萬記得隨身攜帶藥物並按時服藥。飲食方面,心臟病患應少鹽;糖尿病患應少油、少糖;第4、5期慢性腎臟病患應避免高磷如內臟、有殼海產、豆穀及菇類等與高鉀的食物。郭元銓醫師說,長途的步行時,糖尿病患者應避免雙腳產生傷口,以免傷口不易癒合,若沒治療好容易形成嚴重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引發敗血症,因此要慎防傷口的產生。步行當中應依個人體力狀況,適時的休息並補充水份,千萬不可憋尿,因長時間的憋尿容易導致膀胱炎,嚴重者更會導致逆行性感染而造成腎盂腎炎,影響腎功能,步行中若有尿意應適時的解尿。到了晚上休息時間,信徒可將腳抬高、按摩腳底、用溫水泡腳以舒緩疲累。跟隨媽祖遶境須具備照顧好自己的觀念,還要有萬全的隨身配備,郭元銓醫師建議信徒,要有一雙舒適透氣的鞋子、多雙襪子、棉質吸汗的衣服、小外套、帽子等,萬全的準備讓你輕鬆遶境無負擔。

新生兒可以割包皮嗎?醫師籲:可以的!

新生兒可以割包皮嗎?醫師籲:可以的!

台灣出生的男嬰之中,90%以上都有包皮過長的情況。三軍總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陳克琦表示,如果勃起時,包皮的長度還蓋住龜頭,就稱「包皮過長」。包皮過長容易堆積包皮垢,產生包皮發炎、龜頭糜爛,甚至泌尿道發炎等併發症,常常造成小男孩小雞雞疼痛、不敢尿尿,必須帶到醫院接受治療。包皮到底有什麼作用呢?陳克琦解釋,有人說包皮可以保護龜頭不受潮濕尿布的刺激。但是最新的研究指出,割包皮並不會影響龜頭的敏感性。那為什麼要割包皮呢?根據許多研究指出,割包皮有許多好處,不但可以大大降低泌尿道發炎的機率、減少性病的傳播、降低罹患陰莖龜頭癌的機率,同時減少得到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機率;而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是已知造成女性子宮頸癌的最大元兇之一。此外,陳克琦也說明,有人主張割包皮有助於陰莖及龜頭的發育。根據目前最新的文獻統計,約61.1%美國男嬰一出生就割包皮,而且往後每年約增加6.8%的人接受這項手術。猶太人更是一出生就要求替所有的男寶寶割包皮。近年來隨著國人對於醫藥健康的逐漸重視,許多父母主動要求醫師替新生兒割包皮的比例正逐年增加。新生兒割包皮的方法與兒童或成人不同,是使用一種特殊的器械叫「Gomco’s clamp」,將多餘的包皮做環形切除。不須接受全身麻醉,也不須使用縫線。新生兒時期的特色就是組織再生修復超快,傷口很快就痊癒,所以術後五天就可以正常洗澡,傷口整齊又漂亮。這是最佳的時機,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包皮過長或包莖的麻煩。陳克琦強調,其實歐美先進國家早在數十年前就推行新生兒包皮環切手術,而且還有許多的科學文獻可以來證實新生兒割包皮的好處。就連美國的小兒科醫學會都曾經明文表示,雖然不強烈推薦新生兒去割包皮,但是不得不承認新生兒割包皮確實有醫學上的好處。陳克琦提醒父母,新生兒不但可以割包皮,而且這個時期做包皮環切手術比任何時候都好,不但比較不痛,復原也較快。雖然步驟不是很複雜,但仍可能有術後併發症的產生,如出血、感染、龜頭黏連、排尿困難等,必須藉著有經驗的專科醫師,加上仔細的手術,才可以將併發症的發生率減至最低。

肥胖兒童的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是正常兒童的2倍!

肥胖兒童的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是正常兒童的2倍!

自懷抱著寶貝幼小身軀的瞬間,您便決定一生守護那純真美好的笑容,於是盡心力為寶貝規劃未來,快樂地享受甜蜜的負擔,只因他(她)是您的親親寶貝。然而,「三高」可能已悄悄地攻破您嚴密的防線!根據研究顯示,體重過重及肥胖兒童,其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幾乎為正常體重兒童者的2倍,未來將提早當上各種慢性疾病的候選人。國民健康局於98年委託辦理「兒童肥胖之家庭因素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小學8所及幼稚園16所,研究對象為幼稚園大班及小學二、四、五及六年級全部學童,實際參加理學檢查人數共計6,480位,接受血液檢測人數為713位。結果顯示,過重及肥胖兒童血壓異常比率為20.0%,體重正常兒童則為12.7%,此外,過重及肥胖兒童血脂異常比率為23.5%、血糖異常比率為13.6%,皆比體重正常兒童的14.4%及7.7%高出許多。研究指出,良好的體重控制可有效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同時也大幅度降低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各位家長可參照「行政院衛生署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依性別及年齡,得知寶貝的體重是否在正常範圍內。脂肪不是一天所養成的,肥胖的形成與飲食習慣及運動等生活習慣有密切關連,高熱量低營養的飲食內容及缺乏運動的靜態生活,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路上三步一間的炸雞攤、飲料店是孩子擋不住的誘惑;放學後轉往安親班、補習班或是在電視、電腦前消磨至就寢,造成身體活動量相當不足,這樣高油、高糖、高鹽的飲食再加上靜態生活,肥胖很容易在孩子身上種下病根。為了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健康,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邱局長淑媞呼籲,父母該以身作則,陪伴孩子養成健康生活型態,透過聰明吃、快樂動,教導小孩學習選擇健康飲食,在日常生活中增加身體活動量,讓寶貝能快樂成長。國民健康局提供您「親親寶貝健康小秘訣」,一起與孩子創造美好健康的未來:每天「一」抱抱,親親不可少,維持與寶貝的親密關係。看電視、打電腦、玩電動每天不超過「2」小時。每天累積運動「3」0分,動態生活好happy。「四」不一沒有:不喝含糖飲料、不吃油炸食物、不吃太鹹的食物、不吃宵夜,就沒有肥胖帶來的煩惱。天天「五」蔬果,疾病不找我。「六」類食物均衡吃,健康長大不煩惱。放假全家郊遊「去」,戶外活動好體力。每天睡滿「8」小時,頭腦清醒身體好。避免「久」坐,晚飯後與孩子散步談心,家人更貼心。健康生活創造「十」全「十」美的未來。國民健康局推動「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號召全國民眾一起揪團,學習正確的減重方式及維持健康體重,遠離三高及慢性疾病。歡迎家長與孩子一同參加,共同學習如何「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選擇健康的食物,養成動態生活習慣,為國家未來主人翁預約一個健康的未來。延伸閱讀「兒童及青少年肥胖定義對照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78

熬夜又抽菸 心肌梗塞猝死風險高

熬夜又抽菸 心肌梗塞猝死風險高

駱先生,49歲男性,因突發性劇烈胸悶、臉色蒼白及全身出冷汗到仁愛院區急診求診。到院後,經心電圖及心肌酵素檢查,研判為急性心肌梗塞。接著立即給予阿斯匹靈、抗凝血劑及嗎啡等藥物治療,來緩解病人胸痛。同時照會心臟內科醫師,給予安排緊急心導管手術。但卻在此時,病人突然失去意識,呈現癲癇狀態,量不到血壓,心電圖監測器顯示心室心律不整。在醫師緊急搶救及電擊後,病人恢復意識及正常心律,隨後進行心導管手術,在氣球擴張冠狀動脈及成功地置放支架後,病人幸運地撿回一條寶貴的生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一般內科醫師蕭卜源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為重大急症,其併發症及致死率都很高,主要是因為供應心臟養分血管受阻,而造成心肌細胞缺血壞死,最常見的原因為動脈粥狀硬化。通常好發於年紀大、抽菸、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症的病人。蕭卜源說,胸悶、胸痛是主要症狀,病人可能主訴有如胸口壓著大石,有時難以形容,疼痛可能轉移至脖子、下巴、背脊甚至手臂。其他相關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冒冷汗、噁心、嘔吐、頭暈、心悸或全身無力。他表示,在藥物治療方面,包括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劑、降血脂藥物、乙型阻斷劑、或血栓溶解劑等。近年來,由於醫學日精月益、心導管手術之進步,從氣球擴張術至血管支架的發展,大幅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及併發症。以長期治療目標來說,病人需遵從醫囑,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並改掉抽菸這個壞習慣。此案例駱先生,職業為工程師,無任何過去病史,但因為工作時間長且工作壓力大,常熬夜、作息日夜顛倒,並有嚴重菸癮,一天需抽兩包菸,時間長達十五年以上,也許這就是造成此次心肌梗塞的最大元兇。蕭卜源提出以下幾項心肌梗塞的好發高危險群: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抽菸。年齡大:男性超過45歲、女性超過55歲。有早發性冠心症家族史者。

面對「精障者」勿標籤化 應給予適當的協助

面對「精障者」勿標籤化 應給予適當的協助

精神醫療的一個重要部分即是「精神復健」,高雄市凱旋醫院職能復健科主任郭明慧表示,精神障礙者(以下簡稱精障者)因受限於疾病特性的影響,除了具有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幻聽、妄想)且有認知功能的缺損外,在職業功能、社交技巧、學習能力,甚至於自我照顧能力都會有明顯下降,導致無法與常人般學習或適應生活,易造成生活功能與工作能力的下降。然而精神復健是一條漫漫長路,郭明慧說明,精神復健需要依病人的狀況及不同時期扮演的職能角色而分階段予以復健。但在工商業社會的競爭職場上,卻很少顧及病人的特性、甚至於給予標籤化、污名化而讓其喪失就業機會,偶有病人可以僥倖進入職場也常因職業功能的退化或精神症狀的干擾而讓雇主解雇或同儕排斥。郭明慧解釋,為增進或維持精障者之各項功能,鼓勵其參與復健訓練,恢復其固有的能力,在職能復健的治療過程中可分為:在醫院急慢性病房之職能治療活動訓練。 具就業潛能學員之職能工作坊訓練。 支持性就業。 一般性(競爭性)就業。依據96年7月4日公佈之精神衛生法第三條第五項對社區精神復健之定義:指為協助病人逐步適應社會生活,於社區中提供病人有關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心理重建、社交技巧、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等之復健治療。郭明慧強調,目前國內社區精神醫療已逐步發展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精神復健機構(含日間型之社區復健中心及住宿型之康復之家)、社區居家治療及社區精神醫療關懷照顧服務網路等,將精障者的精神醫療服務從過去的以醫院為中心擴展至以社區為治療場所之模式。郭明慧提醒民眾,「復健」是一條漫長且辛苦的路,當精障者於急性症狀緩解之後,各項能力還需很大的努力及毅力,方可慢慢回復。精神科職能治療乃屬於心理復健的一環,在幫助精障者重建社會可接受之行為,以適應社會生活,進而重返社會。其特點在於應用有意義、有目的之治療性活動,協助個案恢復、加強或維持其功能,使其能發揮潛能並達到最大的獨立性,並最終能回歸社會。期許所有精障者,透過職能治療的幫助,有勇氣再次面對生活的挑戰,不再退縮,為自己的人生重新出發。延伸閱讀「如何協助精障者」: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693

放鬆身心靈 「職能治療」讓失智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放鬆身心靈 「職能治療」讓失智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依據內政部統計,我國人口老化指數從92年的44.2%到97年已提升至61.5%,65歲以上老人所佔比率也從92年的9.24%提升到97年之10.43%,因此,我國人口高齡化現象很明顯日趨嚴重,台灣已逐步邁入高齡化社會。台北都會區65歲以上人口數,從民國92年的52.3萬人增加至97年62.0萬人。其中,台北市由27.8萬人增加到32.3萬人,預估2018年台灣將進入高齡社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職能治療科職能治療師劉文靜說,因為生育率下滑,戰後嬰兒潮出生人口開始進入老年期,亦造成人口老化加速。劉文靜指出,人口老化來臨除了加強健康促進以外,就是必須儘早儲備長期照顧服務體系。她解釋,失智症是指大腦受到影響,若到達極限會讓人喪失認知基本技巧,包含記憶力、對人事地物判別力、問題事物判斷力、理解力、抽象思考能力、語言能力,以及因疾病關係造成人格改變、精神症狀行為障礙…等,並且再也無法從事日常活動的總稱。職能治療對失智症患者的介入為生活再造,包含環境重新再設計、提供輔具協助、適切活動安排、家屬(照顧者)資源應用及再教育…等,無非是讓患者及家屬生活品質改善。劉文靜表示,在活動安排方面,職能治療會依照以下原則設計活動:安全、自願(個案自願參與的活動)、簡單固定、具體、尊嚴、熟悉且日常化(生活化的活動)、彈性、好玩、支持(多給與鼓勵肯定,無挫敗)。一般種類的活動有肢體活動(跳舞、散體、暖身操)、認知活動、感官刺激(歌唱、烹飪)、節慶活動(中秋月餅、歌唱比賽)、日常生活訓練…等,經由這些活動要讓患者的生活品質提昇,豐富生活內涵,獲得滿足感,提高自尊與自信,減緩功能退化,增加與週遭環境的接觸及人際互動…等。劉文靜還說,失智症照護是以人為中心,從失智症患者為考量,每個個案都有其獨特性,無法照本宣科,故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然而在過程中,個案的情緒及壓力難免不穩定,因此自我壓力及情緒調適顯得非常重要,適當休閒活動,放鬆身心靈,才會有快樂的失智症患者。

肝癌細胞具抗藥性 藥物治療差可能致命

肝癌細胞具抗藥性 藥物治療差可能致命

肝癌是臺灣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國內癌症死亡原因中男性排名第一,女性排名第二名,特別是雲嘉南地區,因為病毒性肝炎的盛行,是目前臺灣肝癌死亡主要好發地區。奇美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馮盈勳表示,早期肝癌以手術切除或以肝動脈血管栓塞為主要治療,但是因為早期肝癌發生多半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民眾當有明顯不適到醫院求診時,經檢查發現肝腫瘤已經超過手術所能切除的範圍,或是腫瘤侵犯門脈血管系統,也沒有辦法接受肝動脈血管栓塞治療,晚期肝癌依然是臨床治療相當困難的疾病。目前肝癌已經新發展的口服標靶抗癌藥物,馮盈勳說明,根據肝癌治療體外研究和臨床試驗的研究上,口服標靶抗癌藥物能夠有效控制肝癌生長蔓延的速度,但是由於新藥昂貴的藥價以及健保尚未納入給付的原因,許多罹患晚期肝癌的的民眾仍然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療。一般靜脈注射化學治療藥物對於肝癌並不如其他癌症般有效,主要原因有肝癌細胞較具原發性抗藥性,藥物治療效果差,且肝癌患者常常合併肝硬化,光是肝硬化就有可能致命。馮盈勳進一步說明,肝動脈內注射的化學治療是許多晚期肝癌民眾治療的另一個選擇,肝動脈化學治療的理論是肝癌細胞從肝動脈接受95%的血液來源,正常肝細胞主要由門靜脈系統得到營養供應,肝動脈內注射的化學治療是將導管放入肝動脈,把化學治療藥物打入腫瘤的營養動脈,利用化學治療藥物的初次肝臟通過作用,提供更高的藥物濃度集中到肝臟腫瘤,併減少其它系統副作用。奇美醫學中心從96年起已經進行肝動脈化學治療,提供晚期肝癌病患治療之需求,其治療的效果能夠達到61%,避免肝癌惡化的時間平均長達為167天,此項成果已經在歐洲腫瘤醫學年會(European Society of Medical Oncology)及國際醫學期刊(Medical Oncology 2010 August)發表。肝癌治療必須結合腫瘤嚴重程度,肝臟功能評估,以及病患體能狀態,綜合分析,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馮盈勳強調,使用肝動脈化學治療常常適用於較晚期的肝癌患著,可再配合其他的治療模式,以達到最好的治療結果。並希望未來能結合癌症研究及治療新技術,提供晚期肝癌的民眾更優質及更有效的治療。

「一份愛 醫個機會」75%的失明可以預防

「一份愛 醫個機會」75%的失明可以預防

名節目主持人謝震武以及小兒眼科權威傅宙經醫師,日前隨奧比斯至雲南及印度參與救盲任務,呼籲國人關心兒童眼睛健康,並對發展中國家眼疾孩童伸出援手,把吃大餐的錢省下,兩三千元的手術費將改變一個貧困眼疾兒童的人生。世界上每一分鐘都有一個孩子失明,全球有140萬失明兒童,若能及時接受診斷或治療,75%是可以預防或治癒的。首度隨公益團體進行海外探訪的謝震武坦言,接到奧比斯擔任光明大使的邀請時,沒有做太多的預先設想,只希望能為這群看不見的小朋友盡一點綿薄之力。但啟程後發現路程之遙遠、過程之顛簸,遠超過他的想像。謝震武今年二月前往中國雲南山區,當地地形險峻、天氣炎熱,三天內跋涉超過1,000公里。這些孩子的生活環境、衛生和經濟條件之落後,是大多數生活在台灣的人很難想像的。原本就居於弱勢的這群孩子,一旦生病、尤其是眼疾,可以想見他們的處境將更加艱難。此次主要探訪的雲南兒童眼科中心,為奧比斯於2008年在雲南開展兒童眼科培訓及醫療專案,在醫療缺乏的11個地區建立兒童眼科分中心,加強當地眼科醫師診斷與治療各種常見兒童眼疾,如:屈光不正、斜視、弱視及各種先天性眼疾診斷與治療的能力,並為貧困病童提供醫療補助,三年來已幫助四千多位兒童進行手術,超過6萬多名兒童接受治療,得以重見光明。為拯救眼疾兒童,奧比斯除了籌建兒童眼科中心,另一個最重要的任務是培訓當地眼科醫師,小兒眼科權威傅宙經醫師此次前往印度進行義診及培訓,一週內進行了7個醫學講座、13台手術示範教學並訓練了70名當地醫師。當傅醫師接到救盲任務邀請時,因培訓的講題涵蓋廣泛,整整花了三個月時間準備,看完門診後就回家苦讀、收集最新資料,直到出國前一天每天只睡四小時,精神令人感佩。專長治療小兒斜弱視的傅醫師,此行傳授新的手術方法,由於傷口埋在下眼皮裡,從外表看不出縫線,讓當地醫師大開眼界。接受培訓的女醫師,在傅醫師的帶領下學習新式手術,在手術接近尾聲時,這位女醫師開心地大聲唱起歌來,讓平常從未看過她笑的同事驚訝不已,教過許多學生的傅醫師也是第一次看到有學生反映這麼強烈,令他印象非常深刻。由於傷口完全看不出來,且組織處理得很乾淨幾乎沒出血,許多病患家屬甚至懷疑是否真的動了手術,但看到孩子原本嚴重傾斜如翹翹板的雙眼真的已能直視,也感到驚奇,原本擔憂的神情一掃而空,還開心的問醫師說:「我的孩子過三天能不能去學校考試?」傅醫師也幽默地回答說:「他明天就可以去跳舞啦!」傅醫師表示,其實許多小兒眼疾只要及早治療,孩子不必平白承受失明之苦,許多家長因為缺乏知識、恐懼或坊間誤傳的錯誤觀念,認為孩子還小無法承受手術,殊不知兒童眼疾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奧比斯於1999年開始進行「失明孩子新希望」計畫,希冀於醫療資源缺乏地區設立兒童眼科中心,提供眼疾兒童及時的眼科醫療服務,至今已成立45個兒童眼科中心,預計於2015年前成立100個兒童眼科中心。台灣奧比斯董事長蔡瑞芳醫師表示:「我們去年在全球培訓了超過4千名眼科醫師、2萬2千多名護理人員,共有12萬3千多名眼疾病患接受手術,其中2萬1千名是兒童,另外有近289萬名眼疾病患接受藥物或配鏡治療,其中85萬是兒童。」自即日起至4月30日止,於奧比斯基金會網站進行線上捐款單筆滿1,000元(不累計),即可獲贈奧比斯飛機造型原子筆乙支。給眼疾孩子「一份愛 醫個機會」,郵政劃撥帳號:19683551,戶名:奧比斯基金會,線上捐款:奧比斯基金會網站http://www.orbis.org.tw/,愛心專線:(02)2546-5046。

犀利人妻擺脫暗沉肌膚 揮別「黃臉婆」

犀利人妻擺脫暗沉肌膚 揮別「黃臉婆」

隨著偶像劇犀利人妻中的經典名句發燒「人妻最怕撞三件事,撞車、撞鬼跟撞小三」,導致不少現實生活中的大老婆們紛紛提高警覺,為了防範老公厭倦家中的「黃臉婆」或移請別戀年輕美眉,許多大老婆們開始進行「犀利人妻美顏養成計劃」,根據醫學美容業者表示,近來不少人妻們積極詢問「熟女抗老療程」,或是可擺脫暗沉肌膚、長效維持青春膚質的美容療程。皮膚專科盧靜怡醫師表示,許多人妻平時為家庭及工作辛苦付出,長期的勞累與壓力的累積,容易影響荷爾蒙分泌並加速膠原蛋白的流失,導致臉部肌膚的水油不平衡,使肌膚失去光澤,甚至產生皺紋及臉色暗沉等老化現象。盧醫師建議人妻們,若想擺脫暗沉肌膚或避免提早出現老化現象,應該常保積極樂觀的心態,在家事及工作繁忙之餘,也需適度紓解壓力,維持日常臉部基礎保養,倘若無閒暇時間進行每日肌膚保養,也可考慮接受醫學美容療程,擺脫暗沉肌膚及皺紋增生的困擾,抵擋歲月所帶來的痕跡。而現階段抗老療程中,新一代的3D聚左旋乳酸療程詢問度高,此療程具有效果漸進、維持期長及全臉肌膚拉提等諸多特點,盧靜怡醫師說,以往醫學美容的治療多半以單點的修補為主,但新式3D聚左旋乳酸療程則以臉部整體的均衡美感為考量,透過注射聚左旋乳酸至指定部位,促進肌膚活化、刺激自體膠原蛋白增生,進而達到擺脫暗沉膚色、改善皺紋、填補臉頰凹陷,並同時擁有抗老回春、緊緻拉提的成效,民眾僅需藉由單項療程即可達到全面性的肌膚改善,是日常忙碌的人妻們,最佳的保養捷徑。盧靜怡醫師進一步說明,3D聚左旋乳酸療程的效果是和緩而漸進的,肌膚注入聚左旋乳酸,能促進膠原蛋白增生,通常在術後一至兩個月,即可看見初步成效,而術後三至六個月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通常建議治療者進行一至三次的療程,每次療程的間隔時間建議為一至三個月,盧醫師指出,若患者照護得當、保養得宜,緊緻拉提的效果約可持續長達兩年(25個月),但也提醒民眾,實際的治療次數及施打劑量,仍須由專業醫師依據治療者的肌膚老化狀況及術後反應等因素,進行評估與規劃後才能確定。最後,盧靜怡醫師提醒,由於體質各異的因素,部分患者於接受聚左旋乳酸療程後,其注射部位可能產生輕微瘀青、紅腫、結痂等現象,但上述症狀通常在術後一週即會自動消退,患者不用過度擔憂,僅需配合醫師指示,於注射部位進行按壓式按摩,以協助聚左旋乳酸均勻分散,促進臉部血液循環,避免術後水腫,讓治療效果更為理想。

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

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

三軍總醫院和科技公司合作,應用最新的分子生物診斷技術,成功完成肺癌篩檢臨床試驗,可從5cc血液中,判斷罹患肺癌風險的高低,開創肺癌血液篩檢新曙光。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民國96年初次診斷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9,059人,民國98年衛生署的生命統計資料,死因為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者共計7,951人。在全球工業發達國家肺癌的死亡率在所有癌症種類排行第一,由於初期通常沒有症狀,導致臨床初次診斷為晚期或末期的肺癌案例超過六成,治癒率低。如能在癌症發生早期發現,才是提高治療效果的最好方法。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胸腔外科/血液腫瘤科/健康管理中心與科技公司合作,獲得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SBIR),進行肺癌篩檢臨床試驗,共有442人參與,其中包括159人為肺癌患者(圖一)與283健康人,應用即時定量聚合酵素鏈鎖反應(Real-Time PCR)分析技術,找到六個與肺癌高度相關的分子標記,根據這六個分子標記的勝算比(odds ratio)數據可得知,哪些分子標記代表保護或風險因子,例如分子標記代號為G11、G38、G76(勝算比分別為0.2、0.3、0.1),其含量越高時,罹患肺癌風險越低;相反的,分子標記代號為G22、G24、G89(勝算比分別為15、3.3、5),含量越高時使得罹患肺癌風險越高。 綜合六個分子標記在血液中測量的含量數據,運用特定的鑑別模型,可判斷罹患肺癌風險性高低,預期早期發現肺癌。另外,針對正常人及肺癌患者個別的臨床鑑別結果,敏感度高達81%,特異度高達92%,整體正確率達86%。依照一般判別檢驗工具好壞的標準,所得的ROC 曲線(圖二)的圖形和曲線下的面積(AUC)為0.93(理論最大值為1),顯示這個分子標記組合具有非常好的判別力(outstanding discrimination)。此臨床研究歷經多年努力,初期由台大、中研院、國衛院聯手分析肺癌細胞株,從9,000多個基因中篩選出600個基因,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補助(SBIR)歷經三個計畫,在三軍總醫院與科技公司合作多年努力之下,進而從600個基因中,再篩選出血液中和肺癌相關的六個分子標記組合,完成臨床試驗,是典型產、官、學界通力合作的成功案例。此篩檢技術將爭取主管機關認證,廣為推廣應用,不僅能使癌症得以提早發現,提高治癒率,且具有全球市場潛力。註解:勝算(Odds)發生某事件的人數與未發生該事件人數的比值 。勝算比(Odds Ratio,OR)(在病例對照研究中)實驗組中發生疾病的勝算與控制組中發生疾病的勝算比值,或罹患疾病的病患暴露於某變因的勝算除以控制組暴露的勝算。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