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大腸癌口服化療無束縛「腸腸久久病友聯誼會」揪團逍遙遊!

大腸癌口服化療無束縛「腸腸久久病友聯誼會」揪團逍遙遊!

「一開始連續兩個多月解便不順,我還以為只是壓力導致的便秘,直到放屁有黏膜狀的血塊,這才意識到可能不對勁…」68年次(33歲)的年輕媽媽雅均(化名),平日飲食作息正常,完全沒想到大腸直腸癌會找上門!所幸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及大腸癌口服化療藥物治療,目前病況控制良好,仍持續接受治療的她,神采奕奕地呼籲「大腸直腸癌不是絕症,只要勇敢面對、積極配合醫師治療,還是可以享受自由人生的喔!」 雅均表示,過去為了照顧孩子與家庭,出國旅遊根本想都不敢想,罹癌後才發現想做的事情就要趕快去做,但是卻又擔心延誤治療時機,所幸現在有大腸癌口服化療藥物的選擇,不但能讓她放膽的自由趴趴走,也能和家人及病友會好友一起戲水游泳、爬山踏青,創造更多美好的回憶。她笑著說,大腸癌口服化療療程不僅不用住院、放置人工血管,甚至對平日工作及生活幾乎沒有影響,方便到常常忘記自己其實是個病人,她建議病友,不妨可與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就能跟她一樣輕鬆減壓的過生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柯道維醫師表示,早期大腸直腸癌的治癒率相當高,五年存活率高達85%以上,建議民眾可以利用定期的糞便潛血篩檢配合全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但可以提高疾病治癒,更可以提升患者存活率。此外,柯道維醫師指出,目前腸癌治療已走向個人化趨勢,可以透過團隊整合醫療,依據患者身體狀況及生活需求,部份輔助配合基因檢測,來選擇治療藥物,提高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以雅均為例,為了避免住院、等候病床、密集往返醫院等麻煩,醫師就建議她選擇大腸癌口服化療藥物,讓她享受更多「人身自由」,不但能享受親子間的家庭之樂,也可出國旅遊,無需受治療場地的限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陳自諒醫師也進一步說明,若患者選擇大腸癌口服化學治療,休閒生活還是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之下,走出戶外享受大自然的洗禮,像是今年科內「腸腸久久病友聯誼會」就特別帶了50幾位會員家屬來到大甲農場,進行有趣的焢窯與戶外團康活動,希望讓病友在玩的過程中,體會醫謢人員及家屬的支持,也讓病友可藉以拋開疾病的壓力及限制。欲瞭解更多有關大腸癌和病友會活動資訊,請瀏覽「腸腸久久病友聯誼會」網站(http://www.cmuh-crs.com/)。

C肝根治率高 醫師籲:及早治療,勿忽視肝硬化風險!

C肝根治率高 醫師籲:及早治療,勿忽視肝硬化風險!

C肝根治率高達六成以上,雖然台灣C型肝炎盛行率僅為3~5%,但若感染C型肝炎未及早治療,20年後將有20~30%的患者演變成肝硬化,其中每年更高達5%~10%的肝硬化患者,可能演變成肝衰竭,3%~5%導致肝癌;對此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林俊彥醫師呼籲,目前C肝根治率高,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以降低肝硬化或肝癌風險!日前曾有一對年約55歲的夫妻,共同感染C肝,當初先生因產生嚴重腹水症狀,就診才發現為C肝引起的肝硬化末期,一同陪往就診的太太經由檢驗後也得知感染C型肝炎,先生因深受病痛所苦,多次鼓勵太太治療,但太太推三阻四,遲遲不願接受治療,直到先生病情惡化,過世前2、3個月時,太太才在先生的催促下,前來就醫。治療中,先生不幸過世;但太太把完成治療,當作先生的遺命,堅持到底。治療一年後,終於完成治療療程。停藥半年後,再檢驗血中病毒,也測不到病毒量,證實已成功治癒C型肝炎。對此,林俊彥秘書長表示,由於C型肝炎無明顯症狀,僅會產生疲累感且不易察覺,民眾易忽略疲勞症狀而不以為意。多數得知罹患C型肝炎的民眾,通常藉由健康檢查得知肝功能指數異常,經由進一步血液檢查才得知感染C型肝炎,林俊彥秘書長提醒,C肝根治率高,民眾應養成例行血液檢查的習慣,40歲以上的民眾,也應多加利用健保每三年免費給付的健康檢查做進一步的血液篩檢。林俊彥秘書長分析,目前C型肝炎治療,以長效型干擾素搭配口服抗病毒藥為標準療法,患者僅需進行半年至一年的治療。每週進行一次的長效型干擾素注射,可自行注射、或於住家附近診所進行施打,患者僅需一個月回診一次,進行抽血檢查治療狀況,再由醫師根據患者狀況調整使用劑量,這可以大幅提高C肝患者的治療便利性。而目前長效型干擾素分為兩種,一種為固定單一劑量的長效型干擾素,劑量不需依患者體重調配,有其使用的便利性,而另一種長效型干擾素則需視患者體重調配,若患者的體重較重,則需要更高的藥劑用量,對於體重起伏較大的病患較不方便。林俊彥秘書長表示,干擾素為免疫調節劑,主要機轉是促進人體對抗C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功能,但治療中容易產生頭痛、肌肉酸痛等類似感冒的現象;而口服抗病毒藥則會有貧血等狀況,像是頭暈、走路喘急等症狀,但可藉由施打紅血球增生劑,來緩解貧血的現象。針對患者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不適,醫師皆會視患者情況,搭配支持性藥物給予緩解,至於少數患者所產生的掉髮現象,林醫師表示,停藥後頭髮皆會再生長回來,且實際副作用因人而異,患者不必過度擔心。目前C肝根治率高,以長效型干擾素搭配口服抗病毒藥成效顯著,針對第二、三型的C肝患者,高達90%以上的治癒率,可成功將C肝病毒終身清除,第一型的C肝患者,也有60%以上的治癒率,林俊彥秘書長表示,C肝根治率高,患者僅需接受半年至一年的治療期,就能換來極高的C肝根治率,患者應及早就醫治療,對於治療也應深具信心,不要懼怕!林俊彥醫師同時強調, C型肝炎治療需秉持「3心2力」的原則,所謂3心即為「關心、耐心、愛心」,患者需「耐心」持續接受治療,治療過程中產生的不適感,家人應具有同理心,多「關心」體諒患者的不適,有「耐心」的幫助病人熬過治療期,並秉持著「愛心」,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應多給予愛的關照;而2力則為「耐力」和「毅力」,患者需有「耐力」來忍耐治療中的不適感,並具有「毅力」,堅持完成半年至一年的治療期。此外,林秘書長提醒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過程中,也應戒除菸酒,根據研究顯示,有飲酒習慣的C肝患者,其罹患肝癌機率與無飲酒習慣的C肝患者相較之下,高出2~3倍,且對於治療成果有極大的影響,其治癒機率將可能降低至原先的六成以下。而有肝發炎、纖維化的患者,切勿食用來路不明的食品,以免保肝不成,反而導致急性肝衰竭。患者唯有及早接受正規治療,才是治癒C肝的不二法門!

眼睛也要防曬?小心紫外線危害到眼球

眼睛也要防曬?小心紫外線危害到眼球

春天來臨,隨著夏天的腳步愈近,戶外艷陽高照,民眾暴露在陽光下的時間也逐漸增多。大家對皮膚防曬美白觀念已形成,但對於紫外線所造成的眼球危害,則不甚了解。眼睛的防曬常被忽略,到底紫外線有多危險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蕭雅娟指出,最近門診遇到一位雙眼嚴重疼痛、畏光、流淚不止的35歲男性前來就醫,檢查後發現雙眼出現瀰漫性點狀角膜炎,細問之下,原來病人為電焊工,工作時貪圖方便沒有配戴護目鏡,整天下來紫外線過度暴露,造成典型的表淺性光角膜炎。經過治療數天後,已無角膜缺損,視力也完全恢復。蕭雅娟說,這是眼科急診常見案例,卻也是紫外線對眼球的急性傷害,其異常疼痛不適、視力模糊會使病患立刻就醫,但更可怕、更容易被忽略的,卻是日常的紫外線傷害。蕭雅娟解釋,科學研究不斷強調,紫外線的傷害是逐漸累積且永久的。與紫外線相關的眼球疾病很多,從外到內常見的有以下幾項:眼瞼:除產生色素沉澱、曬斑之外,也增加罹患皮膚癌的機會,如眼瞼皮膚癌、基底細胞癌。結膜:造成結膜組織的退化變性,產生眼裂斑或翼狀贅片。地處亞熱帶的台灣,常見的翼狀贅片就是眼白結膜處,接近黑眼珠邊緣,形成三角型的血管纖維膜,不僅會影響外觀,更可能使視力受損,需手術治療,但也容易復發。水晶體:加速晶體的混濁,提早產生白內障,最後需要手術治療。視網膜:增加黃斑部退化機率,潛在提高老年黃斑部病變機率,這些疾病都可能影響中央視力。紫外線如此可怕,該如何防範呢?蕭雅娟建議民眾,減少陽光曝曬與眼部適當防護是避免紫外線對眼睛傷害的兩大原則,一般注意事項有:避免在紫外線輻射量巔峰時段長時間停留在戶外,以減少過度陽光照射。紫外線過量的時間一般是指上午11點至下午2點。戶外活動時注意水面、沙灘、公路表面等的反射光所帶來的紫外線傷害。豔陽下外出活動或開車時,應配戴能防護UVA和UVB的紫外線防護鏡片保護眼睛。太陽眼鏡,依光學原理,鏡片顏色以茶褐色及墨綠色為佳,平時已配戴眼鏡的民眾可至眼鏡行以紫外線阻隔測量儀測試,確認自己的鏡片是否有阻隔紫外線的功能。最後,蕭雅娟更提到,兒童的眼球更脆弱,且待在戶外時間相對更長,因此紫外線防護更形重要,尤其是接受近視散瞳劑治療的兒童,瞳孔放大,接受的紫外線更多,別忘了幫他們準備帽子與太陽眼鏡,以確保小朋友的眼睛明亮健康。

痠痛易導致失眠 調查顯示超過九成女性被痠痛纏身

痠痛易導致失眠 調查顯示超過九成女性被痠痛纏身

母親節將近,根據飛利浦所做的最新調查顯示,子女們最常贈送媽媽的禮物是聚餐及蛋糕,但對於年長的媽媽來說,子女們可曾想過大餐反而可能造成她們三高健康問題加劇?而針對媽媽的健康問題,子女們又可曾關切過媽媽最需要何種健康禮物呢?去年公布的國人痠痛大調查裡,有近八成國人每月至少出現一次筋骨痠痛困擾,而進一步分析,女性又比男性易受痠痛糾纏!根據今年初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研究發現,不論哪種職業的女性,都比男性易出現頸部、上背疼痛;今年勞委會公布的調查中,有近62%女性勞工在近一年內有痠痛問題的比例高於男性的52%。台北醫學大學兼任講師陳昭蓉醫師指出,女性先天在關節韌帶以及骨骼結構上就比男性弱,且隨著年紀增長,骨骼密度與活動減少之故,肌肉骨骼有問題的女性確實較男性為多。飛利浦最新調查也發現,82.3%的30歲以上女性至少每周會有一次痠痛問題,且她們認為痠痛影響生活,其中最嚴重的是「失眠」,佔42.2%,此外,工作效率差佔30.4%、做家事會疼痛佔29.4%,有近21%會因此情緒不佳,成為女性們生活挫折感的重要來源! 根據調查進一步了解,多數女性看完醫師或自行處理痠痛問題的方式以泡澡、按摩與貼布等方式最常見。陳昭蓉醫師建議,含藥之痠痛貼布不應濫用,以免造成藥物在體內累積過量或嚴重皮膚過敏,若有慢性痠痛問題,應先就醫找出病因,而回家之後可配合熱療紓緩。熱療適用於慢性期的痠痛問題,有促進血管擴張、增加血液循環、促進代謝廢物排除、增加組織彈性、鬆弛肌肉及止痛等效果。 不過,此次調查數據統計,54%的女性每次熱療時間僅在10分鐘以內,而認為效果不佳的女性中,認為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為熱力不持久(62.63%)以及敷不到某些部位(22.22%)。陳昭蓉醫師提醒民眾,熱療每次進行15~20分鐘較有效果,溫度以不造成燙傷為前提,一般建議40~45度,不過居家常使用熱毛巾等工具,溫度不易維持,效果也會打折,建議考慮居家的紅外線照護燈產品,不僅可深入皮下組織,且照射範圍大,不會有熱敷不到某些部位的問題。飛利浦優質生活事業部行銷經理何涵建議,民眾選擇熱敷工具應把握「兩分」與「恆溫」兩大原則,兩分指的是熱力能達到皮表以下0.5~0.6公分的皮下組織以及每次使用時間15分鐘,才能有效活化血液循環,達到肌肉關節紓緩效果;而熱療工具若具有「恆溫」效果,才可維持一定溫度,不會因溫度退卻影響效果。

小區塊植髮、植眉不可馬虎 專家籲:小面積美感更重要

小區塊植髮、植眉不可馬虎 專家籲:小面積美感更重要

植髮手術不只可以進行大面積的修護,小面積的植髮技術更是考驗醫師美感的重點。以往植髮手術給民眾的印象就是大面積的掉髮修護,但植髮專家張宗哲發現,最近也不少民眾詢問關於植髮手術是否可以進行小面積(如:美人尖)的移植,或是針對眉毛稀疏和眉型不佳及疤痕的問題進行改善,表示民眾不僅擔憂禿頭落髮破壞外型上的平衡,也越來越重視小細節的美感。張宗哲提到,植髮植眉手術看似簡單,以為只是簡單將毛囊取下分離後植入需要的部位,但其實每個步驟都是需要經驗技術的累積,才能步步順利進行,讓患者得到想要的結果。以植眉來說,植髮專家張宗哲說,眉毛位於眼睛的正上方,是眾人注目的交聚點,不容有絲豪的誤差。植眉毛的技術是擷取後方腦勺的頭皮,在顯微鏡下仔細分割成單根髮株,再將髮株植入事先在眉毛上打好的植入小孔中,以此增加眉毛的密度,植入眉毛寬窄濃淡以及形狀都可依個人臉型事先規劃設計。不管是植眉或是植髮過程中,醫師必須考量患者該部位的毛髮生長方向,包取下毛囊時,需精準預測該髮株的髮根生長方向及深度,才能毫髮無傷的將毛囊取下,毛囊取下後,須經由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員,仔細將取下毛囊的髮株株株分離出來,接著由醫師的判斷及美感,針對該部位的毛髮流向植入髮株,才能使植入後的髮株生長出來與原本的毛髮無恙。植髮專家張宗哲談到,眉毛與皮膚交叉的角度極小,所以植眉毛手術比植髮手術更加困難,一次能夠移植500株的男性眉毛或200~400株的女性眉毛,讓患者一次即可得到滿意眉型及密度,但是手術完成後後眉毛會像頭髮一樣不停的生長,這時候要經常地修剪,維持定型。

好「腳」色!跛男變區運桌球金牌選手

好「腳」色!跛男變區運桌球金牌選手

56歲的林先生,從高中開始出現髖關節莫名疼痛,嚴重時還要靠柺仗才能走路,大學期間家人帶他找密醫、吃偏方,甚至到醫院打針吃藥,症狀還是無法改善,直到30年前,經骨科醫師施俊雄診斷為僵直性脊椎炎引發的髖關節發炎,經換了人工髖關節後,不但減輕了疼痛,30年來他開始學習打桌球,利用運動來維持健康,去年拿到全國身心障礙區運桌球金牌。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例髖關節手術病例,而需要進行全人工髖關節手術約8,000例。值得注意的是,國外人工髖關節手術的對象大多是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台灣卻是因為股骨頭壞死為主,骨科醫師表示,這樣的差異主要跟國人習慣使用類固醇及飲酒文化,造成血管阻塞有關。一旦髋關節有病變,關節軟骨會嚴重磨損破壞,甚至缺損變形而引起疼痛,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嚴重者需經由外科手術把損壞的髋臼關節及股骨頭切除,裝置一個新的人工髋關節。台北中山醫院院長施俊雄醫師表示,股骨頭壞死(osteonecrosis)指的是股骨頭因脂肪代謝異常,無法讓血液及養分供應到骨頭,長期因缺乏支撐力,造成股骨頭壞死及崩塌,連帶使覆蓋在上面的軟骨也蹋下,造成關節面不平,產生髖關節疼痛及無法走路。股骨頭壞死的的原因有1/3是因為外傷及其它原因所造成,患者因長期運動傷害或車禍,嚴重外力造成股骨頭移位性骨折或併發脫臼,讓血管無法持續供給股骨頭營養,產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另外1/3導因於大量或長期使用纇固醇所造成的後遺症,讓脂肪代謝異常,阻塞血液循環,造成股骨頭壞死。最後1/3股骨頭壞死原因不明,臨床研究顯示,部份長期酗酒的人也會因酒精濃度過高,造成骨髓脂肪肥大,影響脂肪代謝及血液循環,最後造成股骨頭壞死,民眾千萬別掉以輕心!施俊雄醫師說,三十多年臨床經驗已累積超過一萬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自2000年開始使用陶瓷型人工髖關節,病例數已超過500例,患者術後恢復狀況良好,沒有磨損及骨骼溶解現象,僅有一例因經常酗酒蹲站引起骨頭破裂,但沒有脫位的案例。然而陶瓷型人工髖關節因有容易破裂及脫位問題,不適合喜歡跑跳及臀肌無力的患者。從2010年開始採用大金屬頭(Metal-on-Metal)全人工髖關節型,除了磨損更少外,更可以避免破裂及脫位危險,不過因金屬碎片可能有引發癌症及影響肝腎功能等疑慮,不建議年輕想懷孕的婦女使用。施俊雄醫師提醒,目前最理想的人工髋關節應該選擇不易磨損,不易發生骨質流失的關節,例如:超耐磨型聚乙烯、陶瓷對陶瓷型或金屬對金屬型。至於大口徑金屬頭型則可以預防脫位,適用於活動力較強,經常需要蹲爬的人。現在人工髖關節置換非常普遍,大部份經過專科訓練的骨科醫師都有能力處理,不過施行手術的目的就是要讓患者有滿意的術後生活品質,醫師需慎重選擇手術適應症和人工髖關節的種類,加上高超熟練的手術技巧,才能真正造福患者。

蔬果養生健康多

蔬果養生健康多

科學家研究發現,多吃蔬果能降低得癌症的機會,尤其經常吃蔬菜、水果和粗糙五穀的人得病機會比不常吃的人低二~三倍,所以蔬果被現代人視為是慢性病、癌症的天然解藥。專家建議只要每天至少吃兩種水果和三種不同的蔬菜就能達到保健的功效,除此之外,蔬果對於美容塑身、美化肌膚、強健體格也有異想不到的好處。為何蔬果能受到如此大的肯定?下列特質可說明蔬果對身體的重要性。蔬果是鹼性的食物正常血液PH值在7.35~7.45之間,呈微鹼性,為了身體健康,多吃鹼性食物是有幫助的。一般食物的酸鹼性主要是以礦物質的成份和含量來決定,鹼性食物含較多鉀、鈣、鎂等元素,而綠葉蔬菜、海藻類、水果都是強化身體健康的鹼性食物,例如海帶、蕃茄、油菜、甘藍、青椒、小黃瓜、葡萄、鳳梨都是鹼性高的蔬果。蔬果的營養濃度高營養濃度是一個新觀念,是衡量食物營養價值的方法之一。由於蔬果富含胡蘿蔔素、葉酸、維他命C、鉀…等天然營養素,營養濃度高且變化大,有助於細胞的修護,各器官機能的調節。平日多攝取各種不同的蔬果能強化骨骼、減少貧血與心臟病的發生,同時也能預防各種慢性病與癌症。例如:高鈣的蔬菜:紫菜、海菜、金針、九層塔、綠色莧菜、荇菜、木耳、蕃薯葉、芥藍菜。高鐵的蔬菜:金針、木耳、香菇、莧菜、蕃薯葉、菠菜、萵苣、枸杞、紅棗。高葉酸的蔬果:花椰菜、菠菜、蘆筍、甘藍菜、碗豆莢、香蕉、甜瓜、檸檬。富含β-胡蘿蔔素的蔬果:茼蒿菜、胡蘿蔔、綠蔥、菠菜、青江菜、木瓜、桃子。 富含維他命C的蔬果:苜蓿芽、青椒、花椰菜、芥菜葉、蕃石榴、柑橘。以上的各種蔬果都含有多元的營養素,能抵擋環境對身體的傷害,維持身體的健康。蔬果是低脂食物任何一種蔬果都不含膽固醇,膽固醇只存在動物性的食物,因此,攝取充足的蔬果有助於調控現代人膽固醇偏高所造成的疾病風險。而且一般植物性的食物,尤其蔬菜和水果含較多的水分,相較之下,所含的熱量也較低,其中以菜葉類和瓜果類蔬菜如黃瓜、苦瓜更是明顯,所以蔬果常被視為低脂、零膽固醇極佳的減肥聖品。蔬果是纖維質的重要來源天然高纖的食物幾乎都是熱量偏低的食物,由於纖維質不被人體消化吸收,一般可視為零熱量,加上纖維質可增加飽足感,減少食物的攝取量,促進腸子蠕動加速排便,對於降低食物熱量的吸收是有所幫助的。除此之外,纖維有吸水性,能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腸道的蠕動,減少致癌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纖維也有利於腸道好菌的成長,有效抑制致癌物的形成,同時協助女性荷爾蒙的調節,減少婦女罹患乳癌的機會。蔬果含高抗氧化物質只要天然的蔬菜與水果都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常見的有β—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E以及植物性化學物質,這些元素都能有效的消除自由基以及對細胞的破壞,例如深綠及黃紅色蔬果含有較多類胡蘿蔔素的營養素,包括胡蘿蔔素、蕃茄紅素及葉黃素等。十字花科蔬菜含多種抗癌成份、硫化合物以及Indoles等成份。大蒜含有將近十五種以上具抗氧化作用的成份,而每一百公克的菠菜就含有100毫克的維生素C和八千國際單位(IU)的胡蘿蔔素,因此平時從蔬果中獲取抗氧化物質是最為理想,蔬果類不僅含有天然的抗氧化劑,更含有豐富的纖維質及其他營養素,對於身體全面的保護功不可沒。食物種類多元蔬菜的種類繁多,分類的方式可以食用部位分類,即為葉菜類(菠菜)、莖菜類(芹菜)、根菜類(牛旁)、花菜類(花菜〉、果菜類(青椒),或以蔬菜顏色區分,這主要配合中醫理論,利用五色—青、紅、黃、白、黑,對映人體五臟的肝、心、脾、肺、腎的概念,將紅(番茄)、黑(木耳)、黃(金針)、綠(小黃瓜)、白(蘿蔔)五色作為分類,主要作為多樣選擇蔬菜的原則。由於蔬菜的顏色多元,讓蔬菜在提供營養的變化程度上,更具意義。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雷派克Lester Packer博士指出「抗氧化網路」的理論,發現當自由基入侵人體時,維生素E會先抵擋,在維生素E消滅自由基的同時,自己也被氧化,這時,維生素C則充當維生素E的抗氧化劑,及時將維生素E還原,然後維生素C本身被氧化後,就必須靠著黃酮類或其他化學物質等抗氧化劑來協助還原,由此可知,抗氧化網路成員是相互支援、合作,因此,利用多色蔬菜來確保多種類營養的獲得,使得抗氧化網路更完整,抗氧化的效果更堅強,這種概念同時也提供了「為什麼人需要吃多種不同食物組合的飲食」的真正答案。難怪專家們都一致認為富含營養素、高纖和低脂的蔬果正是天然防癌的最佳食物。

您不可不知的「喝水美學」

您不可不知的「喝水美學」

「水噹噹的肌膚」是一句讚美的話,清楚表達了水對皮膚的重要性,因為健康的肌膚需來自水的滋養與美化。其實,皮膚像植物一樣,水的滋潤絕對不能少。水對皮膚的作用影響很大,如果皮下的水份儲藏豐富,皮膚就會緊繃不鬆弛,缺水的皮膚將會失去彈性而呈現皺紋,因此水份攝取多寡與肌膚的飽滿、光澤、彈性有關。水不僅美化人的皮膚,更是所有生物賴以為生的要素,或許有人可以四十天不吃東西,但卻不能超過三天沒有喝水,您聽過「急救的黃金七十二小時」嗎?這七十二小時就是指一個人只要三天(72小時)沒喝水,生命將會嚴重受到威脅。所以,我們不僅為了美麗,要維持身體的健康,喝水這個維生的技能,您絕對不能不去留意。其實水幫助美化肌膚外,另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幫助身體排毒,例如身體重要的排毒器官皮膚、大腸與膀胱都需要足夠的水份才能協助發揮他們的功能,達到排除身體毒素的功用。人體內約存有40公升的水,所有器官都含有水,例如血液有80%是水,腦組織有68~84%的水,肝臟有76%的水,就連堅硬的骨頭也有10~40%的水,而且我們每天都會流失大量的水份,當然也會受活動量及週遭環境而影響。通常,身體每天的排尿量約1500CC,加上皮膚汗水與肺部呼吸蒸發以及腸道排便所需,每日會流失2000~3000CC水,因此每天水份的補充最好在此範圍,也就是專家建議的每天至少喝2000cc的水,這是有他的道理的。然而,許多人都有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渴了再喝」,但是研究發現一旦身體產生口渴的感覺,其實體內已經嚴重缺水了,身體長期缺水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運作,甚至會抑制了身體口渴的反應,因此會讓越不正常喝水的人,越不會有口渴的感覺,當然也就不會去喝足身體所需的水,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肩頸僵硬、眼乾、便秘或者不太排汗…等現象。喝水要喝得健康是要有時間性的,規律的飲食是現代人養生保健最基本的原則,而生活中的飲食除了「食」之外,另一個「飲」,則是應強調適時喝足乾淨的水。其實宇宙天體有規律運作的法則,人體也有一套生理時鐘的運作機制,俗語說「順天則昌,逆天則亡」,這句話用在人體機能的維持,受限於生活作息的調控,是有他其中的道理。飲食需要規律,且有時間性以順應身體機能的運轉。三餐進食的黃金時間,是早餐七點到九點之間,即臟腑循環的胃經,中餐建議十一點到下午一點之間,晚餐則以五點到七點之間最合適。餐餐間隔最好在四到六小時之間,同時遵循「早餐吃得好,中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的飲食調控原則,越晚吃越飽的餐點可是加速身體老化的致命原因。另外,喝水的時機,最好在餐與餐之間,其中以早上7點以前的大腸經與下午三到五點間的膀胱經,喝充足的水更能達到排毒代謝的功效。同時,掌握在飯前半小時與飯後一個半小時喝水較適當,較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如水腫或脹氣的問題。最好早上喝500~1000cc,可分兩次,一次起床時,一次上午十點到十一點之間,下午兩點到五點可分三到四次共喝800~1000cc,睌上儘量不要喝太多水、湯或咖啡因、酒類等飲品。只要每天記得喝足乾淨水,長期下來能促進身體代謝和排毒,同時也能緩和肩頸僵硬、眼乾或便秘、脹氣等問題。因此,要使自己變得美麗又輕鬆,適宜的喝水是身體每日保健必須執行的生活習慣。記得!可別輕忽喝水這個小動作,適時的為自已身體補充必要的水喔!

台桂醫藥衛生合作 花蓮慈院中醫藥學術交流

台桂醫藥衛生合作 花蓮慈院中醫藥學術交流

研究與交流是讓醫學進步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上月(4/2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副廳長甘霖的帶領下,廣西醫藥衛生代表團來到花蓮慈濟醫院,除了進行參訪與座談交流,雙方把握難得的因緣,舉辦了一場「中醫藥學術專題暨壯醫經筋推拿手法示範講座」。講座中首先由廣西中醫學院院長唐農,分享「中醫六經辯證中三陰病發病的核心機制」,唐院長表示,中醫六經辯證是中醫經典的病證論治體系,為東漢時期有醫聖之稱的張仲景所創,其中概括了六個基本類型,三陽病與三陰病,其中三陰病多與各種慢性病和疑難雜症密切相應。除了理論研討,這次講座中還邀請了廣西壯醫醫院副院長韋英才現場示範壯醫經筋推拿手法,韋副院長表示,「經筋」泛指皮膚、肌肉、肌腱、筋膜、韌帶、血管、神經、軟骨等組織,與一般人常聽到的「經脈」不同,在壯醫經筋推拿手法可以分為鬆筋解結法、鬆筋彈筋法、鬆筋捏筋法、鬆筋剝筋法、鬆筋拍筋法等,很適合用在常見的疼痛、肌肉緊張或痙攣症狀。花蓮慈院中醫科主任柯建新醫師表示,接到通知有來自廣西的貴賓帶來精彩的講座後,就特地安排科裡住院醫師與實習醫學生參加,因為在台灣的相關法規中規定,中醫推拿診療必須由醫師親自執行,所有中醫科的醫師都有機會需要提供相關的診療服務,所以,很高興能有來自廣西的中醫先進,能給新進的醫師一些經驗分享。不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醫師的天職就是要為病人去除病苦、促進健康!代表花蓮慈院歡迎廣西醫藥衛生代表團到來的副院長許文林表示,除了身體健康之外,心靈健康與地球健康同樣重要,所以,許副院長特地送上寶特瓶做的環保毛毯與醫療刊物,與所有團員互相勉勵,會堅守在守護健康的崗位上。甘霖副廳長也帶來了象徵祝福的五彩繡球,希望能與花蓮慈院同仁互相討論醫學的議題,未來甚至能有醫療上面的交流與合作,能透過互相的交流,能增進中醫的進步與推廣。

從「斷背山」談同性戀

從「斷背山」談同性戀

文/高雄凱旋醫院兒青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志培李安執導的「斷背山」,獲得奧斯卡八項提名,最後得了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這是奧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亞洲人獲得導演獎。「斷背山」敘說兩位年輕牛仔在工作中日夜相處而產生同性情誼,惟李安不忘將主軸隨劇情拉回家庭倫理及親情的主流價值觀,特別是在離開斷背山後分別結婚生子,成為丈夫及父親的轉變中,兩人都愛妻、愛家,往昔之情並未影響他們對家庭的關懷。同性戀乃指性別相同的個體,彼此之間的性關係,這種性關係,可以是明顯的性行為,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性慰藉。然而,此定義並不十分完整。它沒有將兩個重要的方面考慮進去,嘗試這種性行為的前後背景,以及被牽涉者的感情和自覺。這樣的定義也沒有涵蓋「同性戀」這個名詞的所有意義;其實,「同性戀」這個名詞可以涉及到:性行為。感情的加入。自我的定義。基於此,以下的定義綜合了更寬廣的因素:同性戀是一個個體,其性愛的、心理的、感性的以及社會的眷戀主要為同性成員,縱然那種愛好可能不會公然被表露出來。同性戀者的性別本身符合其生物特徵,及同性戀者各自感覺他或她自己為男性或女性,且對同性的人感到吸引力。同性戀的成因事實上,同性戀並不是近代才有,像莎士比亞、拜倫、拉薇亞等,都有同性戀的傾向。同性戀是由來已久的事,其引致的可能原因有許多種。聖經記載保羅曾責備同性戀者:「…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男人也是如此…男和男行可恥的事,就是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羅馬書一章26~27節)筆者在臨床中認識一些同性戀者,了解他們的悲哀、憤怒、嫉妒、孤獨、不幸與痛苦。我深知上帝亦愛他們,對於求助的同性戀者能否治癒呢?美國精神醫學會在1974年已正式將同性戀自精神疾病分類中刪除掉了,也就是說同性戀不再被認為是病態,除非有因為憂鬱、焦慮、失眠等原因來求診,醫師才會給予藥物及心理的治療。李安導演的「斷背山」在影像創意敘事上表現傑出,用大自然景象、不矯情的拍攝手法淡化同性戀題材的爭議,最後仍回歸倫理及親情價值。對於他的獲獎,當然是值得喝采,盼望他繼續得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