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媽媽的健康 是全家的幸福

媽媽的健康 是全家的幸福

這個週末就是母親節了,大家打算如何慶祝母親節呢?除了送禮物、請媽媽吃大餐之外,有沒有注意到媽媽是否健康呢?母親是許多家庭最為吃重的角色,勞心勞力打理掌管家中大小事,常是家裡最早起床、最晚就寢的人。尤其現在有許多雙薪家庭,許多母親除了傳統家事之外,更分攤不少家庭經濟負擔,面對忙碌生活,難免忽略自己健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立中說,健保局多年來一直都有提供免費成人健康檢查服務,針對四十歲至六十五歲之成年人,提供每三年一次的免費成人健檢。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家,更可以每年接受一次更為詳細的老人健康檢查。他說,成人健檢項目包含基本身體外部檢查、血液常規檢查、常見慢性疾病篩檢(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痛風等)、肝腎功能、以及尿液檢查,受檢後還有醫師提供健康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皆有提供上述的成人健康檢查服務。陳立中指出,近年來癌症已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國民健康局自民國九十九年開始力推四大癌症免費篩檢,包含口腔癌、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30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乳癌方面,國健局補助45~69歲或40~44歲二等親曾有乳癌家族史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大腸癌篩檢則是針對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者,宜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陳立中強調,再完善的健康檢查,若沒有配合後續生活型態改善、門診追蹤,守護民眾健康的效果將大打折扣。民眾接受成人健檢、老人健檢以及癌症篩檢之後,若檢查結果有任何異常,都可持檢查報告及健保卡至各醫療院所接受諮詢,並且安排後續追蹤。若是不確定該掛哪一科,都可以先掛家庭醫學科門診,由家醫科醫師提供醫療諮詢及後續追蹤、轉診。他提醒,維持身體健康如同理財,需持續關心,瞭解健康問題所在,確實改善生活型態,並且定期追蹤,方能維持健康人生。在歡慶母親節同時,請記得關心媽媽的健康。

乳癌篩檢新利器 讓癌細胞無所遁形

乳癌篩檢新利器 讓癌細胞無所遁形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近期公佈的最新版「2008年癌症登記報告」,女性乳癌是發生率最高、近年成長速度最快的癌症。歐美國家研究證實,45歲以上婦女若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約可降低20~30%的乳癌死亡率。為提昇醫療服務品質,台東基督教醫院引進新型「全數位式」乳房攝影X光機,成為偵測、診斷乳癌的新利器。新型乳房X光檢查儀配備了高解析度數位偵測板和全數位影像攝影系統,增加乳癌偵測的靈敏度。更年期婦女由於少了荷爾蒙刺激,乳腺會退化,乳房的脂肪就會增多,這時就需要更多的工具做檢查,譬如交互使用超音波和乳房攝影。乳房中發現的鈣化有時因為長的位置或大小,不易摸到及發現,因此必須透過乳房攝影檢查來早期發現是否有癌症的病變。一般來說,乳房攝影可以看到零期乳癌,以及快要變成初期乳癌的鈣化點。目前乳癌的分期是依據腫瘤大小、腋下淋巴腺轉移與否、遠處是否轉移等因子來判別,零期乳癌即原位癌,為最早期乳癌,癌細胞仍在乳腺管基底層或乳小葉內。與傳統式的軟片乳房攝影X光機相比,東基引進的新型全數位式乳房攝影X光機具有以下優點:不需洗底片,降低洗片機化學藥品污染源;影像快速顯像於螢幕,約五秒影像就會顯示;少了傳統儀器需更換片匣和洗片的程序,大幅縮短病人檢查及等待時間;直接在電腦螢幕上判讀,資料儲存穩定性高;可同時顯示乳房的各部位,也可做不同明亮度的調整,增加診斷資訊;減少重照機率等。傳統式的軟片乳房攝影X光機,沖洗出來的片子上,乳房腺體組織的亮點與鈣化點較難區別,再者片子的品質還受到照像條件或洗片機因素的影響,導致外來的假影而可能影響診斷;而新型全數位式乳房攝影X光機,無片化檢查系統不但提高了影像的「對比解析度」及「空間解析度」,也可以做局部或全部的影像放大及調整,進一步針對懷疑病症做定位。另外,若有需要還可以進行乳房攝影細針定位檢查,利用乳房攝影所呈現的影像將乳房病灶定位出來, 接著由外科醫師將病灶組織切除,以利更進一步做病理檢查。延伸閱讀「乳房健康照過來Q&A」: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61

癌症篩檢重要性!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遠離四癌威脅

癌症篩檢重要性!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遠離四癌威脅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近公佈97年死因統計顯示,癌症為十大死因的第一位,自1982年起即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資料顯示97年國人共有79,818人發生癌症,其中男性為45,171人、女性34,647人,每10萬人有347人診斷為癌症;換言之每1,000人有3.5人罹癌。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邱偉嘉表示,就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男性為65歲、女性為59歲。97年較96年癌症發生數增加4,049人。以癌症發生人數而言,97年發生人數最高依序為大腸癌(11,004人)、肝癌(10,565人)、肺癌(9,516人)、女性乳癌(8,136人)與口腔癌(5,781人),此5種癌症佔所有癌症數的56%。97年癌症粗發生率男女分別為每10萬人口388.5人與303.6人,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則分別為317.3人與237.8人,男性為女性的1.3倍,其中又以食道癌與口腔癌最高,分別為14倍與12.7倍。97年口腔口咽及下咽、攝護腺及食道癌的男性癌症粗發生率較96年有明顯上升,而胃癌則有顯著下降。女性方面女性乳房、甲狀腺及子宮體癌有明顯上升,而子宮頸及胃癌則有顯著下降。邱偉嘉解釋,如以0~74歲計算一生得到癌症的累積風險,男性每4人有1人、女性每5人有1人可能罹癌。跟其他國外統計數據相比,肝及肝內囊管、口腔口咽及下咽、子宮頸癌等的癌症累積風險明顯比其他國家高。如以0~74歲計算一生得到癌症的死亡風險,男性每6人有1人、女性每11人有1人因癌症而死亡,平均每8人有1人因癌症而死亡。93~97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四大癌症之期別5年存活率,其中0與1期的早期個案其5年存活率分別可高達95%(乳癌)、88%(子宮頸癌)、81%(大腸癌)及76%(口腔癌)以上。邱偉嘉說明,外國研究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90%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50歲以上婦女乳房攝影檢查可以降低24%死亡率,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15~33%死亡率。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是可以經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相當高。因此,建議符合條件的民眾可以至規定醫院安排篩檢。很多民眾雖有定期篩檢的觀念,卻缺乏篩檢報告陽性需安排進一步確立檢查的概念。有些民眾會以沒有時間、做檢查很不舒服、檢查很危險等理由,拒絕進一步的檢查。邱偉嘉進一步表示,以奇美醫學中心糞便潛血檢查為例,99年11月資料顯示糞便潛血篩檢共902人、糞便潛血陽性120人、回診安排大腸鏡檢查74人、確診大腸癌9人。99年12月資料顯示糞便潛血篩檢共865人、糞便潛血陽性124人、回診安排大腸鏡檢67人、確診大腸癌5人。由資料可知道篩檢報告陽性回診安排檢查率只有50~60%,未回診的病人中隱藏著相當比例的大腸癌病患。因此,給予民眾正確的觀念、細心的解說、快速的檢查安排、舒適的檢查環境、更精確的檢查,應該可以提高民眾對癌症篩檢及回診的意願。從預防醫學三段五級的角度來看,理想的癌症防治策略應從初段預防開始,也就是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重營養、均衡飲食、採取健康促進行為、避免接觸致癌物質如菸、檳榔、有毒物質等,據研究可以減少約50%癌症的發生。然而癌症的致病因子相當複雜,且有些病因仍不明,因此次段預防中的疾病篩檢便顯得格外重要。所謂次段預防是指疾病初期,藉由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以防患或阻滯疾病初期或前期的變化。癌症的篩檢首先要有合適的篩檢工具,其次在癌症被篩檢出來後需有一套有效的追蹤系統與早期介入治療才能改變癌症的自然史。並非所有癌症是能透過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例如肺癌,雖然死亡率高,卻一直沒有合適的檢查工具幫助篩檢。邱偉嘉提醒,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強力推廣四大癌篩檢包括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大腸癌採取糞便潛血檢查,針對50~69歲民眾,二年內未執行糞便潛血檢查者。口腔癌採取口腔黏膜檢查,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吸菸習慣或已戒檳榔之民眾,二年內未執行口腔黏膜健康檢查者。乳癌採取乳房攝影檢查,針對45~69歲婦女,2年內未執行乳房攝影篩檢者;40歲以上未滿45歲者且二等親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子宮頸癌採取子宮頸抹片檢查針對30歲以上婦女,一年內未執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者。

走出悲傷與恐懼 創傷後的壓力該如何釋放?

走出悲傷與恐懼 創傷後的壓力該如何釋放?

日本強震海嘯除了造成人民財物的損失及身體傷痛外,親身經歷或目睹事件者,心理傷害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當事人不自覺身陷其中無法跳脫當時情境,漸漸地有些人開始失眠、焦鬱、哀慟及腦海反覆重現地震與海嘯情境等創傷後壓力疾患症狀。這些災民需要的,除了物質上的支援外,心靈的創傷若無事先發現給予治療,後續這些災民持續出現的創傷後壓力疾患症狀,將會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嚴重者甚至會誘發其他相關精神疾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藥劑科總藥師梁蕙文指出,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常發生於地震、水災、風災等天災,或強暴、綁架、搶劫等人禍之劫後餘生倖存者或目擊者、救難員。症狀通常於創傷事件結束後立即出現,但也可能延遲好幾個月才發生。梁蕙文表示,創傷後壓力疾患為焦慮疾患的一種,優先治療目標是降低創傷後壓力的核心症狀,例如痛苦經驗再現、逃避反應麻木、過度警覺等;次要治療目標為協助患者調適壓力,減少不良行為如飲酒、物質濫用或暴力。她說,治療方式分為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兩者,非藥物治療一般指行為及認知治療等,可單獨適用於輕微創傷後壓力疾患個案的初期;而藥物治療則可單獨或合併心理治療使用於中度到嚴重的患者。多數證據指示,在重大創傷後最初三個月須給予藥物,才能預防慢性化PTSD的發展,大部份抗憂鬱藥及抗焦慮藥有此療效。治療創傷後壓力疾患的第一線藥物,是抗憂鬱藥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s)。SSRI在使用數週後漸進出現療效,但至少給予6~8週後才可確認效果。一般SSRI可有效降低PTSD核心症狀,明顯的改善生活品質和功能,若治療效果不佳者,可合併使用情緒穩定劑治療。長期使用SSRI可預防PTSD症狀復發,特別是治療前三個月有良好反應者,若治療時間已達,要嘗試停藥時,應採1~3個月逐漸減量以至停藥的方式。梁蕙文還說,研究證實,SSRIs中的sertraline和 fluoxetine對於降低核心症狀非常有效,並可改善整體生活功能,及增加對於壓力事件的耐受性。若SSRI合併心理治療沒有反應,可改用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s)中的venlafaxine合併非藥物治療以治療PTSD。有報告顯示抗癲癇藥物(另稱情緒穩定劑)中的carbamazepine、valproate、lamotrigine對有顯著不安、衝動、生氣或突發暴力行為的病患特別有效。若病患有明顯焦慮,可短期小心使用苯二氮平〈benzodiazepine,BZD)類的抗焦慮藥物,長期則可使用不易成癮的抗焦慮藥物buspirone;但對於有藥物濫用史的病患,需非常小心或儘量避免使用BZD。梁蕙文強調,遭逢重大災難事件時,對每個人心靈深處所產生的影響將依其對壓力調適程度而有差異性,一旦出現PTSD時,治療因此呈現多樣性,並常合併心理、藥物及團體治療。期望在創傷下的每位受害者,藉由醫療人員的協助,均能走出悲傷與恐懼,積極的面對未來的人生。

擺脫黃臉婆面貌 人妻「進場維修」老追少

擺脫黃臉婆面貌 人妻「進場維修」老追少

母親節即將來臨,終日為工作及家庭奔波的媽咪們,平時照顧子女、操持家務,同時又須兼顧繁忙的工作,在長期忽略美容保養之下,常因肌膚未獲得充足的保溼,進而形成色素沉著及皺紋等肌膚老化問題,儼然成為「黃臉婆」。歸功於近日犀利人妻的效應,喚起不少媽咪們的女性自覺,立志擺脫黃臉婆面貌,紛紛到醫美診所「進場維修」,而且有趣的是,年輕的人妻們自己做完療程後,若是感到滿意,還會帶著家裡的婆婆媽媽一起來體驗,形成一股「老追少」的風潮。整形外科楊育莉醫師指出,診間中絕大部分的人妻,最希望改善的老化問題就是皺紋,其次為臉部色素沉著、肌膚鬆弛、眼袋淚溝及臉頰凹陷。楊醫師表示,想一次解決這些問題的熟齡肌女性,除了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平日加強防曬及保濕之外,如近期關注度高的液態拉皮療程。由於傳統填補玻尿酸或肉毒桿菌的方式雖可立即見效,但卻極不持久,讓許多精打細算的女性打退堂鼓,但現在這種新的填充技術,是利用聚左旋乳酸刺激自體膠原蛋白增生的原理,讓全臉自然的豐盈拉提,相當適合有多方面需求的輕熟女族,1次療程約需1個小時,注射後需冰敷及按摩一周,幫助成分吸收,約3~6個月會達到最好的效果,可維持25個月。楊育莉醫師進一步說明,有別於以往效果立即顯現的填充劑,不太自然的外觀很容易被人發現在臉上「動手腳」,反觀3D聚左旋乳酸療程這種漸進式的美容療法,是刺激自體膠原蛋白每天自然的增生,在療程後的第三個月會達到最佳的效果,相當適合欲擺脫黃臉婆的低調人妻。不僅如此,聚左旋乳酸也能幫助自體彈性纖維的新生,讓肌膚變的明亮有光澤,為熟齡肌人妻帶來久違的緊緻與彈性。不過,在考慮進行療程擺脫黃臉婆面貌前,楊醫師建議最好先請專業醫師進行評估,確認自己的情況是否適合,有無過敏體質或服用抗凝血劑等病史,並進行「期待值溝通」,充分的事前溝通及確保療程安全後,才能於術後享有最佳的治療品質。

母親節最實在的禮物 邀媽媽一起健康減重動起來!

母親節最實在的禮物 邀媽媽一起健康減重動起來!

還在思考母親節要送媽媽什麼嗎?今年來點不一樣的禮物吧!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的調查顯示:臺北市的已婚女性中,有將近四分之一(23.9%)期望自己要做到的健康行為,就是「運動」!更有超過5成(52.5%)在近一個月內有在控制體重!從這項調查,您是不是已經看出媽媽們的需求?母親節就揪媽媽一起健康減重動起來吧!為什麼女性對於做運動「心有餘而力不足」呢?時間因素是最大原因,將近6成(59.4%)的受訪者表示,因為「沒時間或來不及」做運動;其次是懶惰(40.6%)及沒毅力(42.6%)等心理因素。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游麗惠表示,運用簡易3招,將運動融入生活中的秘技,破除這些阻礙規律運動的絆腳石。第1招:找零碎時間做運動;開會前、午飯後及晚餐前的10分鐘,都是做運動的好時機。第2招:運用手邊器材(如寶特瓶、毛巾)做運動,讓運動隨時隨地都可以開始。第3招:和家人一起運動,只要有伴,就沒有藉口喊懶。多運動,健康吃,天天量體重,是控制體重的不二法門。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00年度推出「健康減重101 幸福臺北一等一」健康減重活動,鼓勵市民朋友利用健康的方式控制體重,更有多項資源提供市民使用,如開辦「減重班」、「健康減重講座」及提供「電話營養諮詢專線(02-2956-6356)」等,讓市民不再只是望著體重計上的數字而不知所措。只要在7月31日前報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減重活動,就有機會抽到優先參加獎,如果減重成績優異,還可以獲得頒獎。能讓媽媽達成規律運動的願望,又可以幫助媽媽控制體重,這麼好的母親節禮物,您一定要揪媽媽來參加!如果還想知道有關健康減重更詳細的訊息,請洽市民熱線1999,將有專人為您解答。

失智症與譫妄 你知道兩者差異嗎?

失智症與譫妄 你知道兩者差異嗎?

老王今年70歲了,辛苦了大半輩子,5年前退休後終於得享清福,不用再為五斗米折腰。子女都不在身邊,家裡就剩老夫老妻相伴,兩人時常到處走走,偶爾出國玩玩,退休後生活著實還蠻愜意的。然而,最近兩年來,老王開始常忘東忘西,有時走在街上會雄雄想不起來和他打招呼的人是誰;過去這一年裡,老王健忘的情形好像又更嚴重了,常常找不到家裡的東西,或是剛剛還拿在手上的一轉眼就不記得放哪兒去了,有時甚至會懷疑是不是家裡遭小偷啦,也曾經懷疑是不是老伴兒偷了…。老王的情形,沒錯,大家都知道就是「失智症」,連病房裡的病友也跑來跟醫師講:「啊,那個是老人痴呆啦」。嗯,那再看看老李:老李72歲了,以前身體很硬朗,沒有什麼大病,也沒看過精神科。這四、五天來老李突然開始懷疑太太有外遇,差一點出手攻擊太太;作息也變得混亂、日夜顛倒,講話胡言亂語,有時連家人也不認得,狀況時好時壞…。老李是怎麼啦?高雄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醫師賴俊揚醫師表示,像老李的情況在醫學上屬於「譫妄」。所謂「譫妄」,是一種急性發作的精神病狀態,主要病因是器質性的因素,例如中毒、藥物、代謝障礙或其他內外科疾病等,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導致意識混亂、定向感不佳、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等精神病症狀。這些症狀通常是突然的、短暫的,病程是時好時壞、波動性的變化,常常早上還算好,傍晚以後就開始大鬧,一直鬧到半夜才收攤,這時累壞了的家人也才能稍作喘息。賴俊揚說明,若有可靠詳盡的病史,再參照上述原則,通常不難鑑別診斷;然而,有時臨床上還是不好區分,尤其是來急診或門診初次就診的個案。初診個案的家屬大多數也是第一次遇到這種狀況,過去缺乏這方面相關經驗或知識,加上已經被個案搞得身心俱疲、心煩氣燥的情況下,對個案病史的敘述往往就像個案的病程:語無倫次,答非所問,且有波動性變化…,如此,醫師在判斷病情上就沒有可信賴的依據,當然會增加鑑別診斷的困難度。賴俊揚進一步強調,失智症與譫妄是需要鑑別診斷!主要是因為譫妄屬於急症,通常有一定的致命危險性,視引起譫妄的器質性病因為何而異,故需儘快找出器質性病因並加以治療,且譫妄是可逆性,越早治療恢復得越好;失智症則是慢性漸進式的病程,而且是不可逆性,通常也比較少需要緊急處置的狀況。所以鑑別診斷的目的主要是針對譫妄,希望能儘快查出可逆性的器質性病因並治療之,以搶救寶貴的生命。延伸閱讀「失智症和譫妄的鑑別診斷比較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82

身兼數職壓力大 36歲外籍新娘乳癌第1期

身兼數職壓力大 36歲外籍新娘乳癌第1期

根據國民健康局歷年統計乳癌好發年齡40~50歲,歷年來居女性癌症發生第一名、死亡排行第四名,但近年來由於環境及生活習慣的改變,乳癌已經出現年輕化的現象,署立彰化醫院呼籲婦女民眾應定期自我乳房檢查。彰化縣一名越南籍羅太太36歲,在去年自己發現左側乳房出現異常分泌物,但因工作忙碌經濟壓力大,沒有特別留意身體出現異常警訊,近期自己感覺精神與體力日漸變差,而且乳房異常分泌物持續的出現,在朋友建議下就近到診所檢查,由診所轉到彰化醫院乳房外科門診,確診為乳癌第一期,並沒有轉移的情形,由醫院乳房外科團隊進行部分乳房切除手術,積極完成放射線治療及口服賀爾蒙藥物治療療程,病情穩定,目前將再進行化學治療療程。彰化醫院衛教室陳寶蓮護理長說,羅太太22歲就嫁來台灣,育有2男2女,先生工作不穩定,還需靠羅太太幫人洗蘿蔔及社會補助金,維持家庭負擔及扶養四名幼小子女,長期造成壓力大。羅太太沒有家庭乳癌的遺傳史,平日飲食習慣清淡也沒有特殊偏好,可能是情緒壓力導致乳癌疾病。陳寶蓮護理長表示,據乳癌發生原因分析得知,家族遺傳史為罹患乳癌的高危險因子,其次生育型態、營養攝取(動物脂肪含量),雖然依據資料分析統計乳癌好發年齡層為40~50歲婦女,但臨床上仍有不少年輕女性罹患乳癌的案例發生,雖生活飲食習慣並無特殊異常,但由年輕族群案例中發現女性朋友會因家庭及工作生活壓力大,容易造成情緒焦慮及憂鬱,沒有適當調整自我情緒宣洩管道,而且沒有得到家人的精神支持,是造成癌症好發的因子。陳寶蓮護理長呼籲,以羅太太個案案例分析,如符合國民健康局癌症篩檢項目,應把握機會,乳房篩檢年齡層45~69歲的女性婦女們須定期2年接受一次乳房攝影檢查,如40~44歲的女性同胞,家中有乳癌遺傳家族史的民眾別忘了亦可享有每2年免費篩檢一次的福利。女性朋友們工作雖然忙碌家庭壓力雖然沉重,但別忘了要好好愛護自己,定期自己檢查乳房外觀是否有異常、是否有硬塊、是否有分泌物…等,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可大幅提高治癒率。也建議男性朋友們可別忘了多多關心另一伴,共同承擔家庭生活壓力及給於適當壓力宣洩的窗口可以讓家庭的生活更幸福美滿。符合年齡篩檢民眾只要攜帶健保IC卡到彰化醫院預防保健中心窗口辦理,就可接受癌症篩檢。洽詢電話:(04)829-8686轉1605彰化醫院預防保健中心。

長期失眠憂鬱 竟是「非典型三叉神經痛」作祟

長期失眠憂鬱 竟是「非典型三叉神經痛」作祟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麻醉科龔家騏主任表示,一名50多歲女性病患,因主訴左下臼齒附近有持續性之疼痛有二、三年之久。在這段期間因懷疑牙齒有問題,拔除2顆牙齒後,疼痛仍然存在,後來又在三叉神經痛的診斷下,接受神經外科的顯微血管減壓手術,但術後疼痛仍無法解除,藥物也無法控制嚴重的疼痛,不僅影響日常進食、說話等生活,甚至因長期疼痛而導致產生失眠、憂鬱等症狀,最後診斷為「非典型三叉神經痛」。醫師經由在頭頸部的半月神經節實施神經節阻斷術後,疼痛的強度得以緩和,再配合藥物的控制,現在已慢慢步入正常生活。龔家騏主任表示,典型的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尖銳、像觸電或電擊的刺痛,持續數秒或數分鐘。女性較多,單側多見,且右側多於左側,發生機率是十萬人中會有4~5人。疼痛常由觸發點受刺激而引起,如觸碰臉部、講話、吃東西、刮鬍子或洗面時,會突然引起陣發性劇痛,甚至在冷風吹過臉部時都會產生疼痛的感覺。可能會持續數月後,自行消失,但數月或數年後又復發。然而,非典型三叉神經痛,其痛覺常為漲痛、灼熱感或擠壓痛,通常不具誘發疼痛的特性,會一直持續疼痛。龔家騏主任指出,非典型三叉神經痛造成的原因不明,可能與鼻竇、牙齒的發炎有關,但仍有人認為是三叉神經被血管擠壓造成的。在診斷上可以利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來排除腦中病灶,一般而言,詳細的病史詢問對診斷有很大的幫助。半月神經節是三叉神經的感覺神經穿出腦膜後所形成的神經節,然後再由此神經節發出三支周圍神經,分佈到面部,負責面部的淺感覺。因此,在治療上,半月神經節神經阻斷術就是透過電燒或注射等方式阻斷感覺神經傳導,有部分病患的疼痛可藉此獲得控制,但有時會伴有顏面感覺遲鈍等副作用。龔家騏主任指出,非典型三叉神經痛因為診斷上需要時間去排除可能的原因,對藥物反應又差,因此,在治療上患者須多些耐心配合。

小心!大於一公分的腺瘤息肉可能演變成癌細胞

小心!大於一公分的腺瘤息肉可能演變成癌細胞

5月8日母親節將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精心策劃於5月6日(星期五)上午8時~11時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2個院區(和平院區、婦幼院區)及信義、中山、內湖、北投門診部舉辦「愛媽咪,揪感心!四癌三高免費篩檢陪您歡度母親節」活動,請市民朋友把握難得機會,邀請媽媽一起踴躍參加篩檢。癌症號稱21世紀人類的頭號殺手!衛生署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已連續28年蟬聯臺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榜首,平均每13分10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每1,000人就有3.5人罹患癌症。臺灣地區大腸癌、乳癌、口腔癌及子宮頸癌分別位居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之第3位、第4位、第6位及第10位。上述4項癌症均具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良好等特性。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臺北市98年死亡人數高達每10萬人口22.64人,死亡率是第3名(次於肺癌及肝癌)。大腸癌初期無症狀,大部分由大腸內的息肉演變而成,若能在息肉還沒變成癌症前,將其切除,就可減少大腸癌的發生。糞便潛血檢查的目的,就是早期發現可能有大腸癌或息肉的個案,經由大腸鏡檢查做進一步診斷,提醒50~69歲市民朋友,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乳癌的發生率是臺灣女性10大癌症之首,98年臺北市乳癌死亡率高達每10萬女性人口17.49人,死亡率是北市女性第3名(次於肺癌及大腸癌),不過卻是中壯年婦女第1大癌症死因,由於近年來隨著乳癌的罹患率不斷的上升,好發的年齡層也在逐年的下降中,提醒45~69歲或40~44歲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市民朋友,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根據臺北市98年衛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北市十大死因第2、3、5及9位,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89%、7.59%、5.55%及2.59%,合計三高相關的死亡百分比為27.62%,亦即每4名死亡個案中,即約有1名與三高疾病有關。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患有三高之個案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之風險比一般人高!以高血壓個案為例,未來5年內發生中風或腎臟病的危險性,分別是非三高個案的2.8倍及1.7倍。現代人壓力過大、生活型態不正常,多吃少動導致熱量過剩、腹部脂肪增加,腰圍變粗,進而使身體胰島素產生阻抗,造成血糖偏高、血壓上升、血脂不正常「尤其是三酸甘油酯(TG)偏高、好的膽固醇(HDL-C)偏低」等變化,提醒年滿40歲以上市民朋友多利用政府每3年1次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注意事項:當天檢查請攜帶健保IC卡。子宮頸抹片檢查者請穿著裙裝以方便檢查。女性於懷孕或生理期請勿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歡迎市民朋友踴躍參加母親節免費四癌三高篩檢,相關訊息請參閱衛生局網頁:http://www.health.gov.tw/或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分機1842洽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