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青少年懷孕比率激增 應注意安全防護ABC

青少年懷孕比率激增 應注意安全防護ABC

剛過了溫馨的五月母親節,在體認母親辛勞的同時,未婚媽媽更是辛苦!各位親愛的母親,您是否知道家中的青少年交友面臨什麼樣的困難與心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協助青少年朋友,特委託關渡醫院開辦「青少年性教育保健門診」,並請臺灣青少年醫學暨保健學會辦理「100年度青少年性教育宣導及諮商服務」,將至校園展開系列活動並提供電話、電子郵件諮商服務,希望藉由專門為青少年量身打造,具隱私性之友善、安全、隱密、個別的諮商或門診方式,傾聽青少年心聲並給予適當協助,讓青少年不再求助無門。青少年時期為人生之重要過渡階段,正值身心急遽變化,亦為嘗試異性交友之關鍵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青少年應謹慎交友,盡量避免性行為之發生。若無法避免發生性行為,也應採取「安全防護 ABC三原則」A拒絕性誘惑(abstinence)B忠實性伴侶(be faithful)C全程使用保險套(use a condom)。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表示,青少年對於安全期及使用避孕方法上的知識明顯不足,性知識有待加強。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公布之青少年統計資料,青少年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年齡普遍降低,男生平均為15.97歲,女生平均16.15歲。且容許有性交行為的比率,男生為43%,女生25%,明顯較過去增加。初次性行為未避孕者男生高達58.7%,女生則為55.1%。由此可見青少年的性教育應提早實施,內容包括安全性行為及避孕方式。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及臺北市統計年報的資料顯示,98年臺北市共有19,513位新生兒,其中15至19歲未成年少女所生之嬰兒數為129位,佔所有新生兒的0.66%。15~19歲未成年少女之年齡別生育率臺灣地區由民國89年的千分之14下降至98年的千分之4,臺北市則由89年的千分之5下降至98年的千分之2。由此可見,青少女的年齡別生育率雖然下降,但懷孕問題仍必須持續關注並提供協助。相關訊息可上「我的青春網」(http://www.healthcity.net.tw/myyoungweb/)查詢,或於週一至週五上午8點至下午5點撥打臺北市青少年性教育諮詢電話:(02)2321-1000或以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尋求協助。延伸閱讀「婚前性行為調查表」: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340

媽咪抗老無煩惱 複合注射療程新主張

媽咪抗老無煩惱 複合注射療程新主張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醫美診所表示,從母親節前夕開始,就有許多兒女陪著媽媽前來了解諮詢!在眾多的諮詢項目當中,詢問度高的醫美療程,以新推的抗老回春為目的之複合注射療程,較受媽咪們青睞。皮膚科鄭仲欽醫師表示,母親節期間,診間求診人數也較平日增加約二至三成,其中不乏子女帶著媽媽的民眾,然而,於母親節前後較受40至50歲媽媽族群青睞的複合注射療程即為肉毒桿菌搭配玻尿酸注射療程,由此可見,隨著台灣醫學美容的發展及進步,現在已有越來越多聰明的媽咪們,開始選擇省時迅速的複合注射療程,改善煩惱的臉部皺紋與肌膚鬆垮問題,希望能藉由療程修補歲月造成的痕跡。鄭仲欽醫師建議,針對熟齡的肌膚,目前較受媽媽青睞的肉毒桿菌搭配玻尿酸複合注射療程,可有效改善肌膚皺紋增生等問題,此外,鄭醫師表示,進行療程前,須依據肌膚年齡與皺紋增生的部位進行評估,以調整肉毒桿菌施打的劑量並預估藥效擴散的範圍與拉提的效果,達到除皺塑型的目的後,再評估肌膚膠原蛋白的流失量,配合其他(如玻尿酸注射療程),如此才能讓複合注射療程的效果更全面。鄭仲欽醫師指出,臉部的皺紋可分為靜態紋與動態紋兩種,動態紋是因臉部的表情肌肉收縮所產生的紋路,如抬頭紋等,而當肌膚老化於一定程度時,膠原蛋白流失,彈性纖維失去,動態紋即變為靜態紋;要改善動態紋,一般會以施打肉毒桿菌為主,藉由肌肉放鬆平衡以獲得改善,但若要消除已形成的靜態紋,則建議施打玻尿酸,填補深層凹陷的輪廓,進而使肌膚豐潤減淡皺紋。鄭仲欽醫師提醒,媽咪們於選擇複合注射療程前,應先諮詢專業醫師的建議,並針對自身的膚質狀況進行討論,才可調整施打方式及劑量的分配,以獲得較佳的治療成效。

八旬老翁出國的紀念品 竟是尿管!

八旬老翁出國的紀念品 竟是尿管!

出國遊玩帶些紀念品回國送朋友或當成旅遊的美好的回憶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是帶一條置放在身上的尿管回來,那麼這個意外的紀念品肯定不是令人愉快的回憶。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泌尿科朱朗軒醫師表示,80歲的張爺爺患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醫師建議患者手術治療,但張爺爺表示先口服藥物治療再看看。由於平日張爺爺的情況還算可接受,因此手術一事便一直延宕。月初,張爺爺參加國外旅遊,在異國他鄉與同團友人開心的享用啤酒後,沒想到膀胱竟然漲尿卻解不出來;回到飯店後依然無法解尿,此時膀胱已經漲到無法忍受,只好請領隊帶著他在當地就醫並且接受插尿管處置。回國後張爺爺直奔台中醫院急診診察,朱朗軒醫師說明當時幫患者安排雷射攝護腺手術,術後張爺爺恢復良好,直說:「如果聽醫師的話、早點接受手術,就不會帶著導尿管回來當紀念品,弄得敗興而歸了」。    朱朗軒解釋,攝護腺肥大常見於年長的男性, 50歲以上的男性,大概有一半會有此問題。目前藥物發達,大部分的病人在接受口服藥的治療後,多能明顯改善,並獲得控制。但少部分病人,症狀較嚴重,藥物的改善有限,就必須考慮手術。雖然目前健保給付的電刀刮除手術,效果不錯,也沒有傷口,但因手術過程會出血,或少部分會有水中毒的現象,比較不適合年長或身體較虛弱的病人,於是發展了雷射手術。朱朗軒進一步說明,雷射手術幾乎不會出血,且使用生理食鹽水,不會發生水中毒,大大降低了電刀刮除手術的併發症,對於攝護腺肥大,但藥物治療不佳或不願長期服藥的病人,雷射是可降低手術時間又不錯的選擇。尤其像這位張爺爺,要出國旅遊,如能先做適當處理,就可避免乘興而去,敗興而歸了。

台灣參加世衛國格遭矮化? 邱文達堅與會:適時表達抗議

台灣參加世衛國格遭矮化? 邱文達堅與會:適時表達抗議

衛生署長邱文達即將參加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WHA),卻傳出世界衛生組織發出密函給所有會員,將台灣列為中國大陸的一省,對於在野黨要求台灣官員應該退席抗議,邱文達表示,所謂的密件是針對國際衛生條例(IHR),並非針對世衛大會,台灣爭取了10幾年才有參與的機會,他還是會如期前往,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實質參與國際事務的目標,他強調,台灣參與世衛大會「不會喪權辱國」。對於這起風波,外交部次長沈呂巡強調,對於沒有經過台灣同意的文件,外交部一律採取「不配合、不承認、不生效」的3不政策,他強調外交部從沒有停止對台灣在國際組織名稱問題的關切,政府會做更正式、更具體的抗議。至於邱文達則說,台灣爭取了13年,才有機會實質參與世界衛生大會,「一定要參與才有機會,我們(與會)有3次演講、有14次報告,我們可以在技術會議、在大會,還有WMA、世界醫師會,還有我們forum裡面,有60幾個部長,這樣我們對國家會有宣揚作用」。邱文達說,他收到的邀請函上是以「中華台北」稱呼台灣,並稱呼他是衛生部門的部長,因此他還是會如期前往日內瓦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台灣才有發聲的機會,至於如果台灣的國家權益真的受到影響,他會在適當時機表達抗議。

缺水荒導致糧食危機? 陳冲:糧食庫存充足

缺水荒導致糧食危機? 陳冲:糧食庫存充足

艾利颱風並沒有為台灣帶來豐沛水量,對於政府準備對部分地區採取第2階段限水,行政院副院長陳沖今(10)日在參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國糧食安全會議」時表示,2階限水只減少工業用水5%,影響不大,現行的限水政策還可以應付目前需求,政府希望進一步利用水利調度改善乾旱問題,至於是否因此造成農作物生產銳減導致缺糧危機?他則說「應該是沒甚麼問題」。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艾利颱風這兩天為恆春半島帶來的雨量,到上午10時止為50毫米,由於全台近日來缺乏降雨造成水庫蓄水量銳減,經濟部次長黃重球9日宣布,如果未來兩週無充沛雨量,桃園縣、新竹縣市和新北市林口區18日進入第2階段限水,23日起,苗栗縣、台中市、北彰化、台南市、高雄市也將實施第2階段限水。陳沖表示,經濟部近2個月來都很注意水的問題,不過,台灣某些地區地層下陷很嚴重,所以政府不贊成民眾抽用地下水,「水利調度還可以應付目前需要,長期來看大家有水可用,也許量沒那麼多」。對於限水措施,陳沖表示,各水庫都已經到達年度低點,以石門水庫為例,目前蓄水量更是歷史新低,因此政府不得不採取第2階段限水,不過他也強調,第2階段限水不只針對電子業,工業用水預估將減少5%供水,「影響不會那麼大」。至於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則說,初步評估嘉南到高屏,還有東部地區的一期水稻,大概都能順利收穫,不會有太多問題。嘉南到高屏,至於台中、彰化及桃園等地區的用水確實比較吃緊,不過糧食庫存充足,因此未來即使在中、北部停灌,但糧食庫存已經增加20萬噸,「應該是沒什麼問題。」

4個月瘦17公斤! 洪泰雄:代謝平衡35921

4個月瘦17公斤! 洪泰雄:代謝平衡35921

許多人都想瘦身,不過卻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達到目標,台灣大學註冊組主任洪泰雄今(10)日出書揭露自己不靠藥物、不刻意節食,結果順利在4個月內從84公斤變成67公斤,瘦下17公斤的秘訣,他並提供「35921」的口訣,讓有心想減肥的人都能瘦的健康。洪泰雄說,他在減肥期間嚴格遵守代謝平衡守則,牢記「35921」口訣,他指出,代謝平衡一開始是為期2天的「身體準備期」,主要協助身體充分做好準備,讓後續的飲食改造計畫順利進行,接下來就要先清腸,將腸胃累積的脂肪及毒素清除以利後續飲食調整;在清腸的2天裡,以全蔬果餐為飲食內容,但並不是隨意吃,而是1天內,選擇水果、蔬菜、馬鈴薯其1做為當天3餐的內容,且在準備期內絕對不吃蛋白質食物及零食,目的是不讓身體吃太飽,影響食物的代謝。洪泰雄說,接下來是30天嚴格遵守口訣是「35921」的代謝平衡守則,3是1天只吃3餐,先吃蛋白質,再吃蔬菜,最後吃水果;5是指餐與餐間隔5小時;9是指拒絕宵夜,晚上9時前吃完晚餐;2是每天最少喝2000cc的水;1是每天早餐1顆蘋果。洪泰雄說,餐餐都要有蛋白質,先吃蛋白質目的在於啟動消化酵素,至於每餐蛋白質與蔬果的比率要設定在蛋白質占40%、蔬菜水果占60%,他說,不管是不是外食族,只要掌握這個口訣,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

執行國健局高齡友善城市計畫 竹市邁開步伐

執行國健局高齡友善城市計畫 竹市邁開步伐

記者房書勤/新竹報導新竹市政府打造健康城市訂定各項工作同時,融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今年推動的高齡友善城市八大面向指標元素,在嘉義市正式宣佈示範啟動後,與新北市、台北市、桃園縣、南投縣、台南市、高雄市、台東縣等,申請並獲核定參與執行。 新竹市在少子化的趨勢中,仍居最緩和的縣市,依據內政部人口資料,四月粗出生率千分之11.46、粗自然增加率千分之5.47,都是本省最高,老人人口比例9.63%居第四低,不過國健局推估二十年內,我國老人人口比例將會少於青少年人口,老人社會的結構,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包括每個人在成為老人前,讓自己延緩老化,符合國健局推行高齡友善城市專注倡導活躍老化、在地老化,達到延長高齡者健康的期間,縮短高齡者失能的期程。許市長在推動健康城市同步,指示參與國健局推動高齡友善城市,期有效結合指標項目,無論國際指標、本土指標,勇於迎接城市發展考驗,提高對老年人口實質關懷,與環境營造。 學術上對高齡友善城市描述為一具包容性和可及性的都市環境,並能促進活躍老化,從各指標探尋建構過程中,瞭解服務對象的多元價值與回應需求,公共政策須符合高齡者廣泛潛能及資源,由下而上全面參與,而能尊重所做出的決定,與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在國際指標已明確訂定八面向: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交通運輸、住宅、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融入、工作與志願服務、通訊與資訊、社區及健康服務。 國際上現今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全球僅紐約市加入會員,另加拿大卑詩省及中國上海市,均有類似政策擬訂與成果經驗,我國則在上(四)月由馬英九總統於嘉義市宣佈示範啟動,而在已進行健康城市的推展認證中,符合高齡友善指標的優異案例則有台北市百萬愛老心、攙扶你放心,愛心司機陪伴外出服務,以及花蓮縣退休生活理想居住地、嘉義市無菸養樂多偶戲團等。 台灣健康城市聯盟秘書長馬作鏹教授則對已完成或正推動健康城市認證的縣市,在已有的推動委員會架構下,融入高齡友善城市項目指標,不但異曲同工,更有信心能好上加好,依建立公共政策、創造支持性環境、強化社區行動力、發展個別技巧、調整服務方向等步驟,有效達成。 新竹市則在許市長既定在地老化的社福政策中,增幅強化社區關懷據點、長青學苑社區化、社區老人陪讀、開辦家庭托顧、失能老人送餐服務等,以社區的力量扶助社區老人與其家庭,尤其交通運輸創辦接駁醫院、市場與市郊路線之免費公車,長足進展,大步邁開高齡友善城市步伐。

腦中風發生率攀升 佔全世界死亡人數10%

腦中風發生率攀升 佔全世界死亡人數10%

根據新出爐的報告「如何預防亞太地區腦中風危機?」顯示,亞太區各國必須採取迫切的配套措施,以避免每年有數百萬人因心房顫動(AF)發生不必要的腦中風,導致許多人心理與身體的失能,甚至死亡。此報告來自全世界健康專家組成的團體「預防腦中風行動」(Action for Stroke Prevention),在五月六日於第十八屆亞太心臟學會大會(the 18th Asian Pacific Congress of Cardiology, APCC)上發表。心房顫動是一種普遍又持久的不正常心臟律動,也是腦中風的主要成因之一;報告中提出對於亞太地區罹患心房顫動(AF)病患的急切措施所提出的建議,獲得三十二個全球知名的亞太及歐洲醫學團體與病友團體背書,強化並認可採取這項行動的必要性。如果現在不儘快採取相關行動,減緩每年不斷發生的可預防性腦中風,則腦中風疾病在亞太地區及在全球其他國家將有成為流行性疾病的危險。台灣國立陽明醫學大學、台北榮民總醫院胡漢華教授表示:「腦中風的發生率在亞太地區持續上升,足以構成主要的大眾健康議題及沉重的經濟負擔。「預防腦中風行動」的成員們已聚集,一同提醒對於腦中風危機的重視,並力促政策制定者、政府官員,公共衛生專家、病友團體以及醫療組織社團等,一起參與這項行動,以避免腦中風對民眾、其家庭及照顧者的嚴重衝擊。」這份報告的建議包括:‧提高對於心房顫動(AF)及其導致腦中風的認知程度。‧發展早期確診心房顫動與腦中風發生風險評估的工具(方法)。‧採用新且較佳的方法協助罹患心房顫動的病患預防腦中風。‧促進亞太地區國家政府之間的作法交流。‧發展策略以支援治療方針之堅持。‧提供亞太地區各國間心房顫動病患同等且適當的治療監督。‧深入研究心房顫動的病因、預防及管理,並提出亞太地區現階段缺乏的流行病學資訊。英國伯明罕市立醫院附屬伯明罕大學心血管科學中心(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Centre for Cardiovascular Sciences, City Hospital Birmingham)Cardiovascular Medicine的葛雷格瑞‧力普教授指出「大多數與心房顫動相關的腦中風能夠提早預防,我們相信,執行這些建議將能幫助罹患心房顫動的病患免除發生腦中風的危險,隨後,即能降低因腦中風而造成亞太地區臨床上、經濟上及社會上的負擔。」。每一年,全世界有一千五百萬人腦腦中風,其中約五百萬人終身失能,有超過五百萬人因而死亡,約佔全世界死亡人數的10%。在2004年,亞太地區人民在其人生某一階段發生腦中風的人數,東南亞約四百四十萬人,西太平洋約九百一十萬人。同一年,整個亞太區域首次發生腦中風的有五百一十萬人,此數字高於首度發現罹癌病患的預估數。心房顫動造成腦中風的病患可能留院的時間較久,較不可能出院回家,而且相較於非因心房顫動導致腦中風的病患,變成失能狀態的機會高出50%。亞太地區的心房顫動罹患率逐漸增加,僅是中國,就有近八百萬人罹患心房顫動。台灣腦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邱浩彰指出:「不論在哪個年齡層,全世界每年有數百萬人因為心房顫動而腦中風後失去行動能力。即使我們自己沒有罹患心房顫動,也很可能要照顧患有心房顫動的人。如果想要避免腦腦中風危及病患與照顧者的生活,我們應該立刻一起行動改善心房顫動的診斷及管理。」在亞太地區,目前腦中風對於國家經濟造成非常沈重的負擔,例如,中國因為心臟疾病、腦中風與糖尿病治療,每年國庫損失五千五百八十億美元;由於人口逐漸老化,以及心房顫動衍生疾病(例如:心臟病發作)的病患存活率提升,目前預期心房顫動病患數量也將增加,腦中風所帶來的衝擊也將大幅提升。延伸閱讀「心房顫動及腦中風」:http://www.uho.com.tw/pantology.asp?year=2011&mon=5&id=404

8旬嬤母親節前夕 肺癌細胞竟消失

8旬嬤母親節前夕 肺癌細胞竟消失

昨天是溫馨的母親節,您有送母親什麼禮物了嗎?對83歲的陳女士來說,孝順的兒子送給她最佳的母親節禮物,那就是「健康」。去年12月底,陳女士被告知罹患肺癌,因不想牽拖晚輩,她堅持放棄治療。但兒子陳先生為了說服母親治療,不惜下跪懇求老母,孝心終於讓陳女士同意接受光田癌症中心安排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療程。就在母親節前夕,檢查確定癌細胞竟已完全消失,母子高興得擁抱在一起,也特別感謝醫療團隊幫助他們再度擁有失而復得的幸福。陳女士家住伸港,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問題。去年底突然開始咳嗽不止,老人家以為是感冒,僅到附近小診所就醫,但因為症狀遲遲未改善,12月底在兒子陳先生的陪同下到光田醫院看診,一檢查竟發現右上肺葉有3公分左右的腫瘤,確定是罹患了惡性肺腺癌。患者陳女士思前想後,不想增加晚輩的經濟負擔,加上自己年歲已高,又有心臟病和高血壓,治療風險實在太大了,所以決定放棄治療。但是兒子愛母心切,苦苦哀勸母親別放棄治療,情急之下甚至下跪懇求,終於感動了慈母心,點頭答應接受院方醫療團隊建議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療程期間陳女士的生活品質如常,不到半年,體內的癌細胞就完全消失了。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解釋,所謂「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rereotatic Body Radiotherapy.SBRT)又俗稱光子刀,它結合了強度調控放射治療與影像導航技術,可使用高劑量,更精準、有效率的照射在腫瘤部位,並減少對周圍健康組織的傷害。比起長達6~8週,治療次數多達數十次的傳統放療,這項放療療程只需3~5次治療,療程縮短許多,也省去患者不斷往返醫院的奔波之苦。從各方面來看,都能讓患者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這項治療技術針對肝臟、肺部、腦部較早期的癌症治療最為適合,更提供了高齡體力差、有心血管疾病、手術治療風險高的患者一個不錯的新選擇。王銘志主任指出,在許多高齡民眾的傳統觀念中,罹患癌症就好像被宣告了死刑一般,門診中常遇到高齡患者選擇放棄積極治療。他特別要鼓勵民眾,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這樣的觀念應該要被打破了,以肺癌來說,只要能早期發現,即使是高齡或身體狀況不適合開刀的患者,也能透過最新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得到良好的病情控制,甚至能像陳女士這樣完全痊癒。因此積極配合專業醫療團隊的計畫好好治療,才是抗癌的基本之道。

嬰兒期出現慣用手 小心幼童腦部異常

嬰兒期出現慣用手 小心幼童腦部異常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神經科張寶玲醫師表示,一位4個月大男嬰因愛用右手及常轉頭至右邊,因此父母帶至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小男嬰的右側腦室擴大,有腦實質缺損情形。張寶玲醫師指出,正常幼兒約在1歲半後開始有慣用手,1歲前應雙手均會使用。如1歲前有特定慣用手,可能與對側肢體無力有關,應至小兒神經科作進一步評估有否合併其他異常,如癲癎、張力異常等。張寶玲醫師表示,由於嬰兒期單側肢體無力可能與腦部腫瘤、腦血管疾病、腦部結構異常、胎兒期感染引起之腦部受傷等有關,如嬰兒期出現慣用手,應儘早作進一步檢查,包括腦部影像檢查等。此外,如嬰兒是側癱型腦性麻痺兒童,應早期接受復健治療及定期追蹤。張寶玲醫師指出,曾經有一位側癱型腦性麻痺兒童病患,在1歲時因單側肢體無力就診,經醫院及父母居家復健治療後,3歲時雖仍有輕微單側肢體無力,但已能像一般正常兒童般踏三輪車且走路時也無異狀。由於3歲前是兒童發展之黃金期,可塑性極高,因此張寶玲醫師建議父母應多注意小孩之發展,以免錯失治療之良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