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東南科大校園潑酸事件 陽光呼籲加強平權教育

東南科大校園潑酸事件 陽光呼籲加強平權教育

日前驚傳東南科技大學曾、吳兩位同學,因為在學業成績上的瑜亮情結,加上吳同學屢次嘲笑曾同學的長相,導致曾生以鹽酸攻擊吳同學,造成吳生身上多處灼傷。陽光基金會除了對此暴力攻擊事件表示遺憾之外,並呼籲教育單位應重視外觀平權的教育工作及相關輔導機制。「暴力行為固然應該被譴責,但我們應該看見暴力行為背後,在教育上應該改進的地方,才可以在未來預防這樣的遺憾繼續發生。」陽光基金會執行長舒靜嫻表示,人的價值不是被學業成績或是外表所界定;因此,執行長呼籲學校教育應讓學生有能力找到並展現自己生命的價值,而社會也應該學習不以成績和外表來界定人的價值,學校也應該成立學生若遭受歧視的輔導機制,舒靜嫻說明,教育、輔導機制應協助學生面對歧視言語或對待時,不以暴力方式回應。因這般以暴制暴的結果不但無法改變現狀,嚴重後果更將遭到法律制裁,不但毀了自己也毀了他人的大好前途。而此新聞事件不但反應出普遍存在的以貌取人價值觀,也反應出學校教育只關注在學生的課業分數表現而忽略了人格養成與平權的社會教育,而這樣的事實也展現在近來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陽光在近年推動「臉部平權」社會教育,就是希望社會上的每一個人,不論顏面外觀如何,都可以有平等的對待和公平的機會。舒靜嫻最後表示,如果平權教育能夠在社會上完整落實,或許就不會有校園潑酸、霸凌等這類遺憾事件再次發生。陽光基金會認為將「臉部平權」社會教育宣導積極地納入現行的教育體制,是現階段相當迫切的行動議題。

結核菌感染!五旬婦長腫塊 佈滿肩頸

結核菌感染!五旬婦長腫塊 佈滿肩頸

台中一名54歲的職業婦女半年前頸部突然開始長出莫名的無痛淋巴腫塊,而且不斷增加,到後來整個肩頸都已佈滿腫塊,摸起來顆顆分明,簡直像一串掛滿粽子的粽串一樣。她擔心是罹患了癌症,到光田醫院求診後,才發現是頸部淋巴腺遭到結核菌的感染。一般醫院從門診、檢查、返院看報告到給予治療至少得花兩周以上的時間,但光田整合耳鼻喉科、胸腔內科及核子醫學科的醫療團隊,從檢查、看報告、確診到投予藥物治療皆在一天內完成,讓患者在當日就獲得最即時的治療。耳鼻喉科劉耿僚醫師表示,患者因為工作繁忙,加上身體並無其他不適症狀,腫塊也不會痛,所以一直沒到醫院就醫,後來越長越多,她害怕是罹患了癌症,才趕快來看診。由外觀來看,患者肩頸部位與常人無異,但觸診時,竟然摸到一粒粒連綴的顆粒。為進一步釐清病因,醫師立即安排各項檢查,並緊急會同胸腔科及核子醫學科共同會診。核子醫學中心王克彬主任指出,患者在接受自費的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後,很明顯的發現患者頸部淋巴腺蔓延多達數十顆疑似腫瘤的淋巴結,令人怵目驚心,病理切片檢查後,確定為結核菌感染頸部淋巴所導致。所幸此種肺外結核病無傳染他人的風險,目前透過藥物治療以及定期的追蹤,患者病情已穩定恢復中。疾管局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的結核病患者約有一萬三千人,其中大部分都是肺內結核。其實,民眾有所不知,結核菌也有可能感染到人體其他部位,包括淋巴結、脊髓、關節、腦膜、腎臟等,稱為「肺外結核」,僅1/10的少數患者是屬於肺外的感染。而頸部淋巴結正是肺外結合最常侵犯的部位之一,這種肺外結核不會透過咳嗽飛沫傳染他人,因此不須隔離,透過六個月以上的藥物治療就能獲得改善。醫師指出,雖然目前治療結核病不再是件困難的事,但由於肺外結核的診斷不易,再加上長時間的療程,如果病患服藥遵從性不好而自行停藥,不只會導致治療之失敗,還可能產生抗藥性,因此需要病患之配合,才能將結核病治癒。也提醒民眾如果發現頸部有不明的腫塊,應該要儘快到醫院耳鼻喉科檢查,以確定病因。

自備環保餐具 署嘉員工餐廳響應環保新法規

自備環保餐具 署嘉員工餐廳響應環保新法規

嘉義醫院響應環保新法規,即日起員工餐廳用餐,都必須自備環保餐具,停止使用紙盒便當,不然只能使用餐廳提供的鐵製餐盤及碗筷;營養師趙梅芬表示,吃飯要做環保,如果台灣的外食族都自備環保餐盒,環保的效益一定很驚人。五月一日起,連鎖飲料店、速食店和便利商店依環保署規定,須提供消費者自備飲杯享優惠的方案,達成「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的目的,嘉義醫院也響應政府政策,不再提供紙製餐盒,要求員工到餐廳用餐時,一定要自備環保餐具,每到用餐時,就看見一堆員工拿著便當盒打飯,相當有趣味。另外,訂嘉義醫院減重餐的員工,也自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便當盒,代替紙製餐盒;營養師趙梅芬指出,吃減重餐是做身體內部的環保,降低消耗地球的資源,減重即是做環保。營養師趙梅芬表示,雖然員工一天一人只能減少用一個紙製餐盒,但一年下來一個人可省掉二百個以上的紙餐盒,一百個人就可以省掉二萬個紙餐盒,除了減少紙的消耗,也替醫院省錢。

進入腸病毒流行季 衛生局籲:洗手五時機,遠離腸病毒

進入腸病毒流行季 衛生局籲:洗手五時機,遠離腸病毒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教育局訂於100年5月16日共同辦理「常洗手,趕走腸病毒」校園衛教宣導活動,邀請巧連智人偶巧虎與琪琪至臺北市忠孝國小及附設幼稚園進行誓師,全力打擊腸病毒。藉由洗手歌帶動唱活動之寓教於樂的方式,宣導關鍵的洗手五時機:「用餐前」、「如廁後」、「擤鼻涕後」、「看病後」、「與小朋友玩前」,落實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將正確洗手觀念帶入校園,方能有效趕走腸病毒。衛生局表示,每年大約自4月開始進入腸病毒流行季,於5月底~6月中旬達到高峰,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另一波流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定點醫師通報資料顯示,今(100)年截至5月5日止,雖尚無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確定病例,但臺北市近4週(4/3~4/30)之急、門診腸病毒就診率有逐漸上升趨勢,該局呼籲,如家中幼童出現發燒、嘔吐、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及口腔出現小紅疹或水泡等疑似腸病毒症狀時,應儘速就醫,就學者應請假在家休息,避免病情惡化及傳染其他孩童。鑑於腸病毒流行高峰期將至,該局提醒預防腸病毒最基本的方法是落實正確洗手,只要藉由日常簡單的衛生保健即可有效降低感染機會,學校及幼托機構如發現有疑似腸病毒症狀之學童,應立即至「臺北市學校暨機關傳染病通報系統」進行通報,並做好相關防治措施。腸病毒的預防方法如下: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孕婦、新生兒及幼童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一般環境消毒,使用500ppm濃度之漂白水;針對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建議使用1000ppm之漂白水。延伸閱讀「漂白水建議泡製方式」:http://www.uho.com.tw/pantology.asp?year=2011&mon=5&id=409

預防脊椎變形 每週正確運動可避免「僵直性脊椎炎」

預防脊椎變形 每週正確運動可避免「僵直性脊椎炎」

日前奇美醫院(5/14)由風濕免疫科陳沛植主任主持,舉辦「僵直性脊椎炎病友會」,院方希望透過醫師與病友間問答方式,使參加的民眾與醫師互動熱絡,並藉由病友會模式,請復健科江昭彥復健師親自示範病友下背痛日常復健,另安排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宏安向病友講解「僵直性脊椎炎遺傳關連性與治療進展」,讓現場病友及家屬受益良多。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是一種侵犯中軸脊椎關節的慢性發炎性疾病,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所造成慢性發炎,因為脊椎慢性發炎的關係,常常造成脊椎的弧度及活動度喪失,鈣化,甚至粘合。若未受到良好控制會造成日常生活極大的不方便。病程嚴重者,末期因脊椎黏合,形成竹竿狀,可造成畸型、駝背。脊椎黏合之後,喪失柔軟度,較易骨折,或因而壓迫神經,導致下肢麻木的感覺,甚至大小便失禁。主要侵犯人體的關節,有少數病人會有眼睛、腎臟、心臟、肺部等內臟器官的併發症。運動是非常重要的,減輕疼痛,保持脊椎活動範圍及增進生活品質皆有幫助,種類以能活動關節但不劇烈碰撞衝擊關節的運動為宜,溫和、有氧、循序漸進的,如柔軟體操、游泳、有氧舞蹈、室內地板運動、瑜珈、太極拳。有效的運動必須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20到30分鐘,持之以恆,睡覺以前作柔軟及伸展脊椎的運動以預防脊椎的變形。民眾若有慢性、反反覆覆的關節炎困擾,可進一步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早控制的作用!

漏網癌細胞小心復發 乳癌早期治療患者應特別注意!

漏網癌細胞小心復發 乳癌早期治療患者應特別注意!

乳癌在台灣居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名,但因為乳房位於體表,容易經由觸摸到硬塊而早期發現。一旦經病理切片及醫師診斷罹患乳癌,除了接受外科手術切除病灶外,是否須搭配其他輔助性治療,才能確保癌細胞能完全被消滅?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郭文宏醫師表示,手術及放射線都屬於局部治療,但有些癌細胞或組織非常小,無法使用儀器偵察到,甚至還可能已經發生遠端轉移,以至於漏網的癌細胞潛藏在身體某個部位長達數年之久,造成未來癌症復發的可能。因此,為了徹底根除癌細胞,在不同的治療階段,除了施以全身性的化學治療外,針對荷爾蒙受體陽性或其他條件之患者,搭配使用荷爾蒙或標靶藥物等輔助性治療,才能確保有效消滅或控制身體每一個地方的癌細胞,以達到延長存活期的目的。郭文宏醫師說明,化學治療與荷爾蒙治療雖然都屬於預防轉移或是轉移時的輔助性治療,但治療機制仍有不同。荷爾蒙治療則是利用阻斷雌激素對癌細胞的刺激,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相較於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對身體造成的毒害較小,藥物效力的時間也較長。目前最新的荷爾蒙治療研究發現,以傳統泰莫西芬治療2至3年後,轉換使用新型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簡稱AI),除可以降低因單獨使用泰莫西芬而產生抗藥性導致癌症復發的情形外,更避免子宮內膜增生、體重增加及血管血栓等副作用發生。臨床研究上,諾曼癌素(exemestane)等AI類藥物,已證實可以減少死亡率、延長無復發存活期、降低側乳癌及遠端轉移的發生率,甚至效果優於泰莫西芬。但患者仍需注意轉換AI類藥物後出現的骨鬆、關節疼痛等副作用。泰莫西芬、芳香環酶抑制劑的接續使用,最適合國內停經期前後之乳癌患者,國內乳癌婦女的平均年齡比國外提早十年,多數患者檢出時仍有月經,雖然接受化學治療會導致提早停經,但卻可能只是假性停經。在接受荷爾蒙治療時,先服用二至三年泰莫西芬,等確定停經後,再改用AI藥物,這種換藥式的荷爾蒙治療,比較吻合國內乳癌婦女的需求;而兩種藥物接續使用,不但可以大幅降低抗藥性的機率,更可減少長期使用特定藥物引起副作用的風險。新型荷爾蒙治療在健保給付的規定上,AI類的諾曼癌素藥物已自去年6月開始納入健保給付,須符合具有雌激素受體陽性的停經婦女,使用泰莫西芬至少兩年,但目前健保局因經費考量,所以只針對腋下淋巴結有轉移的高危險早期侵犯性乳癌之輔助治療作給付;對於腋下淋巴結沒有轉移的高危險早期侵犯性乳癌的病人,若家裡經濟許可,建議可考慮自費使用,以降低乳癌復發。新給付標準,除可為患者省下大筆費用支出,亦能提高患者積極治療意願,幫助乳癌病患重拾生命的光彩!

試辦論人計酬支付 健保局盼減少醫療支出創三贏

試辦論人計酬支付 健保局盼減少醫療支出創三贏

中央健康保險局表示,為了鼓勵院所除提供一般醫療外,增加對病人正確飲食、生活方式衛教等預防保健進而減少醫療支出,促進民眾健康,將推動論人計酬支付制度,以增進民眾、醫療提供者及保險人之三贏。健保局表示,該計畫自100年2月23日公告徵求試辦團隊迄至3月31日止,全國計有25家院所團隊提出申請,經健保局邀請學者專家評選,結果計有8家院所(或團隊)評為正式試辦醫院或團隊,包括行政院衛生署金門醫院、澄清綜合醫院及11家區內診所、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及42家區內衛生所或診所、國立臺灣大學醫療院附設醫院金山分院及2家區內衛生所或診所、芝山診所及5家合作診所、財團法人天主教耕莘醫院、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善工醫療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健保局說,相關計畫是鑑於現行全民健康保險支付制度除部分住院採DRG支付外,大部分醫療服務仍採論量計酬方式支付,使醫療提供者傾向提供愈多的服務,以獲得愈多之報酬,較缺乏促使醫療提供者對保險對象有健康促進之誘因,約30萬餘民眾可以納入試辦範圍,試辦計畫將自100年7月1日開始試辦,計畫期間共3年。健保局指出,計畫採3種試辦模式,第1種為區域整合模式,以行政區域的所有戶籍人口民眾為對象,由院所團隊提供整合服務;第2種為社區醫療群模式:由參與「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之社區醫療群承辦,並擴大範圍至住院服務;第3種為醫院忠誠病人模式:由參與「建構整合式照護模式並逐步朝促進醫療體系整合計畫」所收之忠誠病人為對象,並擴大範圍至住院服務。計畫試辦期間,考量民眾就醫便利性,民眾不需登記,可自由於區域試辦團隊及區外醫療院所就醫。健保局13日已經將8家試辦團隊之試辦模式及照護範圍相關資訊公布於該局網站,供各界查詢。健保局強調,為使試辦計畫順利進行,健保局將於計畫實施半年後邀請學者專家實地參訪8家院所(或團隊)並進行輔導,並於執行1年後辦理觀摩會,促進試辦團隊間之交流與學習。健保局亦將定期檢討試辦成效,提供民眾最佳的整合照護服務,以全民健康為最終目標。

侵襲型19A型肺炎鏈球菌高抗藥性 新生幼兒感染恐致命

侵襲型19A型肺炎鏈球菌高抗藥性 新生幼兒感染恐致命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肺炎鏈球菌每年在全球造成至少七十多萬名五歲以下幼兒死亡。而過去幾年以來,台灣地區嬰幼兒感染19A型肺炎鏈球菌比例陡升,因其高侵襲性及抗藥性特點,目前已造成多名小小重症患者住院,甚至需動用到葉克膜才得以延長生存時間治療。肺炎鏈球菌造成的死亡風險不容小覷,到底肺炎鏈球菌對嬰幼兒有甚麼殺傷力,以及目前的疫苗保護程度為何?父母除了積極讓新生兒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外,應該對此疾病有甚麼了解與認知?已知93種肺炎鏈球菌,高侵襲行恐致命目前已知約有93種肺炎鏈球菌型態,多數肺炎鏈球菌具有致病性,主要透過直接接觸口鼻分泌物或吸入含有病原菌之呼吸道分泌物傳染。肺炎鏈球菌可以聚集生長於人體的鼻咽腔內,嬰幼兒較成年人更常見,大約有20%正常兒童的鼻咽腔內帶有肺炎鏈球菌。肺炎鏈球菌感染在冬季及春季為高峰,根據臨床醫學已知,罹患流感及免疫力下降時,會降低黏膜對於肺炎鏈球菌的防護力,後者因此可大舉入侵並有機會造成更嚴重的疾病,例如侵入黏膜組織會造成中耳炎、鼻竇炎或肺炎等症狀,或進入血液造成菌血症甚至腦膜炎等嚴重侵襲性感染。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台灣約有2%的肺炎鏈球菌性肺炎會因為敗血症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而死亡。不可不知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根據美國疾管局資料顯示,全面實施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政策後,已大幅度降低5歲以下幼兒對於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的發生率達九成以上,而根據美國2003年統計,9,000多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後,其亦間接保護超過20,000多人遠離肺炎鏈球菌感染,顯示一但疫苗接種普及率提高,就可達到群體免疫防護的效果。呂醫師說明,台灣目前有7價、10價及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自行選擇接種。7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使用經驗較久,但是實際的接種率只有3~5成。7價肺炎鏈球菌疫苗雖然已經有效減少其所含的七種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所造成的侵襲性感染,卻也讓因為7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不能涵蓋的其他血清型的鏈球菌比例增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19A型的肺炎鏈球菌。19A型肺炎鏈球菌的侵襲性高,且具有抗藥性比例高,一旦幼兒罹患後很可能轉成嚴重性肺炎,需使用到第三線的抗生素才能夠有效對抗細菌。也可能需要特殊的治療,例如外科手術、呼吸器、甚至要靠葉克膜維生,因此19A深受全球醫學界特別密切觀察。呂俊毅醫師強調,目前新型13價疫苗為舊型7價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升級版」,前者多提供了針對6種肺炎鏈球菌血清型的保護效力,兩者皆為「接合型」疫苗,主要是藉由將肺炎鏈球菌莢膜多醣體上多接合一個蛋白質載體以提高幼兒對於疫苗的免疫反應,可強化疫苗的效果。而接合型型疫苗約已使用超過十年以上,安全性極高。目前正在接種肺炎鏈球菌7價疫苗的嬰幼兒,不妨可考慮直接轉換接種可防範19A型細菌的13價新疫苗,如已完成舊疫苗接種者,亦可直接追加一劑13價新疫苗。新型疫苗目前價格約為三千多元,民眾可就近與醫師諮詢相關疫苗資訊。高燒不退、咳嗽及活動力下降,當心肺炎鏈球菌已上身呂俊毅醫師提醒父母,由於嬰幼兒不可避免接觸病原,並成為帶原者;且約七成鏈球菌對於第一線的盤尼西林抗生素具有抗藥性,因此一但感染高抗藥性菌株時,如未能在短時間控制疾病,則很容易造成永久性傷害。所以積極接種疫苗,遠離侵襲性的肺炎鏈球菌有其必要。此外,幼兒如出現感冒症狀2~3天仍持續有發燒、即出現咳嗽、活動力下降等狀況,就應合理懷疑是否有細菌感染,尤其要注意是否感染肺炎鏈球菌,此時可就近尋求兒科醫師的檢查與診斷;如經確診為肺炎鏈球菌感染,則需配合醫師完成抗生素治療,切勿自行停藥或中斷治療。肺炎鏈球菌疫苗常見問題Q&AQ1 孩童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對家長有什麼好處?答:由於侵襲性肺炎鏈球菌對於孩童的致命性高,因此一旦發生肺炎鏈球菌感染,大部分孩童都需要接受住院治療,這對於雙薪家庭而言,不單只是醫療費用的開銷,父母還須面對照顧病童所付出的時間與體力﹐有可能得面對病情惡化的心理壓力;接種疫苗的費用相對於感染後的治療費用,前者還可算是聰明且經濟的投資。Q2 為什麼兒童年齡越小,需要接種的劑量越多呢?答:由於新生兒的免疫能力尚未健全,因此需要接受較多劑的疫苗以強化接種疫苗後所引起的免疫反應,達到具備抵抗侵襲型肺炎鏈球菌的能力,則須多接種1~3劑的疫苗;而越早接種疫苗,當然也能越早就開始對於肺炎鏈球菌具有防護能力。Q3 目前那些地方有提供新型13價疫苗接種?答:新型13價疫苗已於四月上市,若家中有新生兒或五歲以下兒童,不妨可就近詢問住家附近的小兒科診所或醫院的兒童門診醫師。

別再漏了!防堵骨質疏鬆 從生活好習慣與正確補充營養素開始

別再漏了!防堵骨質疏鬆 從生活好習慣與正確補充營養素開始

我國骨質疏鬆人口普遍,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發現,45~54歲民眾中有8%自述經醫師診斷患有骨質疏鬆,55歲以上有16%,65歲以上則達21%。患有骨質疏鬆的比例不只隨著年齡增加而愈高,更年期以後的女性又比同齡男性高,如55~64歲女性中24%有骨質疏鬆、男性為7.8%,65歲以上女性為31%、男性為12.6%。骨質疏鬆會對我們生活帶來什麼影響?所謂骨質疏鬆,即骨質中因為鈣的流失,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得脆弱,支撐力減低,以致發生骨折的風險增加。依臨床統計,65歲以上婦女,每5人中有1人發生脊椎骨折,其死亡率是同齡健康婦女的9倍;另外,女性發生髖關節骨折也是男人的4倍,若因此導致臥床,又外加合併尿路發炎感染、肺部發炎,長期下來使免疫力下降,將威脅生命健康。防治骨質疏鬆先掌握骨質密度骨質疏鬆最令人畏懼的是,初期多半沒有徵兆,因此經常被忽略;等到我們出現彎腰駝背、腰酸背痛,或是突發性之骨折引起劇痛,往往已錯失補救骨本的關鍵時機!由此,我們應適時透過骨質密度檢測以確保骨骼的健康狀況,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更應每年檢測一次,以提前防治骨質疏鬆。目前國內廣被醫療院所運用於檢測骨質密度的儀器有:超音波、X光、電腦斷層等,其中雙能量X光吸收骨密度儀(DXA)為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精密骨質檢測儀器,更能早期檢測出單位面積骨質,確實了解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 造成骨質疏鬆的原因有哪些?身體老化:人自30歲以後逐漸老化,骨頭慢慢疏鬆、空洞,大多起因於內分泌失調造成骨頭代謝異常。女性荷爾蒙減少:女性步入更年期以後,因為體內建構及維持骨骼所需的雌激素降低,使得骨質流失速度加速。缺乏鈣質及其他重要營養素:長期飲食不均衡,使得維持骨骼健康的鈣質、維生素D及其他巨量元素不足。內分泌疾病:由於甲狀腺機能亢進、庫欣氏症影響內分泌失調進而造成鈣質流失,如未及時介入治療,將增加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使用藥物:如長期使用類固醇、抗癲癇藥、甲狀腺素等,導致骨質大量流失。運動不足: 缺乏運動致使肌力不足,無法提供骨骼健全的保護。日曬不足:充足的陽光可以增加維生素D的生成,幫助鈣質吸收。家族遺傳及其他風險因子:根據研究統計,如果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的病史,較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一身好骨頭從生活好習慣養成飲食均衡:平日著重鈣質及維生素D之補充,可加強深綠色蔬菜、肉類、牛奶、豆類、核果等,讓體內有足夠的微生素K、B6、B12、磷和蛋白質,以促進鈣的吸收與骨骼礦化作用。適度的運動與陽光照射:藉此增加肌力以保護骨骼健康,如健走、慢跑、或騎腳踏車。正常的生活習慣:維持正常作息以及正常飲食,並且少抽煙、少喝酒、少喝咖啡等。其他藥物補充:每人體質與病史狀況不同,應向醫療專業人員諮詢建議,正確服用營養補充品,以避免不當使用而無法達到預期防治效果。選購營養品時常見營養成分如在專業醫師的建議下,需要積極從保健食品攝取骨骼保健所需的養分,常見營養素如下簡述:鈣 Calcium、鎂 Magnesium:構成牙齒和骨骼的主要成分,均能維持心臟、肌肉正常收縮及神經的感應性,同時維持骨骼及牙齒的健康。維生素D:幫助或促進鈣、磷的吸收之外,能幫助骨骼及牙齒的生長發育、維持血鈣的正常濃度、神經與肌肉生理的正常,並加強骨骼鈣化(calcification)。大豆異黃酮:補充婦女停經而急速減少的雌激素,減緩更年期症狀;重要的是能支持健康的骨質密度,抑制骨中鈣質的流失,並達到荷爾蒙平衡、減少血脂肪。認識骨質生長所需的營養素,為骨骼保健加分當您目光來回游移在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苦惱著如何抉擇,不妨認識骨骼生長所需的營養素,多一分瞭解就能多一分保護:Minerals礦物質:是骨質生長代謝的重要元素,這些礦物質在骨質中需維持一定平衡比例,包括鈣、磷、鎂、硼、氟、硒、鐵、銅、錳、鋅、碘、鉬、釩、鉻等。Type I Collagen 膠原蛋白:膠原蛋白與醣胺多醣、其他軟骨細胞提供軟骨健康營養及功能保護,而軟骨則保護骨頭避免磨損。一旦缺乏膠原蛋白,便會使關節受力時加速骨頭磨損。Glycosaminoglycans醣胺多醣:骨組織中重要的胺基酸成分,是軟骨間質中不可或缺的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之主成分,可以促進體內蛋白多糖以及膠原蛋白的製造,補充關節滑液,並提供受傷後關節恢復健康軟骨組織所必須的材料。Bone-derived Growth Factors 骨質生長因子:骨細胞會製造許多生長因子,存在於骨組織及間質細胞中,是調節骨質生長及代謝重要的蛋白質成分。Bone Amino Acids 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而蛋白質是維持骨骼健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Chondroitin Sulfate 軟骨素:是人體內一種自然物質,具有刺激關鍵部位軟骨再生的作用。軟骨素能吸引各種營養素和水分輸入軟骨組織和阻止對關節有害的酵素運作,達到保護關節的目的。Organic Factors 其他有機成分:協助鈣質吸收及骨質生長 最後,再次提醒您,由於每人體質、健康狀況以及家族病史不同,請在專業醫師或藥師建議下使用藥物與保健食品。

運動333抒發自我情緒 避免「自律神經失調」

運動333抒發自我情緒 避免「自律神經失調」

「我最近常覺得心臟蹦蹦跳、口渴的要命、胸口好像被什麼東西掐住,我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了?」年近半百的林媽媽,一進診間就這樣子問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醫師吳建東表示,所謂自律神經,就是沒有辦法由自己意念來控制的神經,包括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兩種,這兩種神經同時作用在以下器官,包括:眼睛肌肉、唾液腺、心、肺、胃、大小腸、肝、腎臟、膀胱,以及其他血管及平滑肌等等,讓身體不用思考就可以維護生理機能。吳建東解釋,這兩種神經會在不同狀況下起作用,比如說交感神經在需要戰鬥或逃跑時興奮,如心跳加速、瞳孔放大、腸胃蠕動減少、尿液分泌減少等等,以應付緊急狀況。副交感神經則在休息時興奮,如心跳減緩、瞳孔縮小、腸胃蠕動增加、尿液分泌增多等等,以提供日常生活所需。所以這兩類神經是互相拮抗,會對同一種器官做出相反反應。吳建東進一步說明,若要將自律神經的概念套用在中醫臟器學說,則會與中醫臟象的「肝」比較相近,肝為將軍之官,負責將君主之官的「心」所下號令傳到其他器官,而肝又主疏泄,具有調節情志作用,而中醫學說的肝病,也與常見到的自律神經失調類似,又因肝主其他臟腑疏泄,故肝失條達,也會影響到其他臟器。但嚴格說起來,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系列的症狀,也就是症候群,病因可能有許多種,也有許多種疾病會出現這些症狀,例如憂鬱症、恐慌症等等。因為針對的器官不同,可能出現以下某些症狀:倦怠、口乾、心悸、頭暈頭痛、焦慮恐慌、心律不整等、姿態性低血壓、呼吸急促、胃痛等,基本上,幾乎全身都有自律神經分布,所以症狀也相當多樣。就中醫病名來說,常與臟躁、驚悸、奔豚、百合病,這些描述精神疾病的病名類似,而中醫認為的病因,多半是與內傷七情:「怒喜憂思悲恐驚」的失調為主,在長期壓力或是情志變化之下,臟腑會受過度情志變動所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憂思傷脾、悲傷肺、恐驚傷腎等等,而這些受傷的臟器又會交互影響,而產生出一系列症狀。吳建東指出,中醫看自律神經失調,主要還是以辨證論治為主,常見的體質多是陰虛,如:心陰虛易有心悸、心律不整,肝氣鬱結常見焦慮心煩、易怒,脾陰虛則會有胃脹、胃痛、消化不良,特別是口乾,若陰虛嚴重,則會進一步導致陽亢化火,容易潮熱盜汗、口苦咽乾,甚則生內風,而有頭暈頭眩,抽搐顫動症狀。若病久還有可能痰熱內生,擾動精神,而出現驚悸恐慌等接近精神疾病症狀。他說,既然自律神經失調多為七情所引起,仍以治情緒為主,幫患者找出病因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以林媽媽為例,就是因為更年期荷爾蒙變化所引起的症狀,也就是更年期症候群,其他如重大事故引起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節食過當的營養不良,甚至是太陽曬得太少,或是月經來潮,都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找出病因以後,再加以排除,疾病就能豁然而解。但要是難以排除的病因,或是對於臟腑損傷已到不易自己痊癒程度,就需要靠其他輔助方法,比如藥物治療,如上述的幾種體質類型,都有相對應處方,像是一般陰虛常用的百合地黃湯,心陰虛常用的炙甘草湯為主,肝氣鬱結常用的加味逍遙散等等,但人體相當複雜,臨症時還是需要仔細診斷,隨證加減為宜。另外,針灸則可以挑選某些調整情緒的穴位,例如:百會、印堂、內關、神門等等,也可以針對個別不適症狀取穴,如急躁易怒用太衝、消化不良用足三里。中醫導引功法,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透過特定姿勢使某些肌肉收縮,讓體內氣血、體液重新分布,刺激神經,對於調整自律神經失調,也有相當效果。吳建東建議,工作壓力大的上班族、遇大考的學生,特別是對於自己要求過於完美的人,平時就需要練習抒發自己情緒,運動是最常見方式,如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心跳每分鐘130下的運動333。或是培養自己興趣,找好朋友,尋求同儕團體協助也相當有幫助,重點在於情境轉換,不要一直停留在壓力大的情境之下,一直讓交感神經興奮,偶而也要換換環境,休息休息,讓副交感神經也出來活動活動才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