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無法分辨對錯 該如何判別犯罪還是癲癇發作?

無法分辨對錯 該如何判別犯罪還是癲癇發作?

早期的學者多數認為癲癇與犯罪有密切關係,龍布隆索(Lombroso)是最早強調犯罪與癲癇有密切關係的學者。但後來的一些研究並不支持這樣的論點。在各國的監獄、醫院住院的病人等樣本資料研究結果顯示,癲癇患者與暴力犯罪並無特別密切關係。高雄凱旋醫院成人精神科醫師王富強表示,其結果似乎是癲癇病人的犯罪率較一般人高,然其實可能並非如此,癲癇與監獄的關係是相當複雜的,有多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何受刑人的癲癇比率增高:腦功能異常可能會引發癲癇,但本身可能也會導致行為疾患。 雖然很多人已經不相信「癲癇病人較有反社會的行為方式」,但態度上卻非如此。 癲癇病人總是較一般人更可能會被安置於相同的機構中。 癲癇患者的低自尊,與遭社會排拒有關,也許是反社會行為的預兆。 行為疾患也許會導致發生腦傷的意外,而引發癲癇發作。 癲癇病人罹患精神病的危險較高,這些精神異常有時可能會導致反社會行為,尤其是小竊盜罪或損害財物的犯罪。 不良的環境可能導致癲癇和反社會行為。有研究顯示,癲癇於監獄與低社經社區的盛行率相同。另有研究發現,母親的照顧、與兒時的生活環境品質、及產生癲癇發作的可能性,三者之間存有關係。此外,癲癇本身的定義在不同的研究者因所研究的群體不同而有不同的定義,也可能是其原因之一。王富強說明,1986年,Treiman廣泛地回顧癲癇與暴力關係的研究而獲得的結論認為,癲癇患者也許較一般人有暴力發生,此可能由於相關的腦傷或不利的社會因素,並非直接因癲癇本身。事實上,癲癇在某些個案很有可能是引致反社會行為的原因,但是此關係在癲癇病人並不普遍,而且在癲癇發作時犯罪也是很少見的。王富強解釋,癲癇引發的意識障礙有多種狀況,其中可能會發生犯罪行為的有癲癇性自動症、微明狀態、癲癇後狀態三種情狀。癲癇患者發生暴力行為時,在醫學及法學上必須考慮其犯行是否與癲癇的發作有關係。如果有關係,就得進一步探討犯罪是癲癇發作的一部份,或是發作前後特殊狀態的行為。若犯罪行為並非癲癇本身直接誘發,則須考慮是否伴有精神病、憂鬱狀態、或其他精神異常狀態。需要考慮這麼多的原因,是因為和刑責能力有關。王富強強調,癲癇發作中或發作後,呈現明顯意識障礙的混亂狀態下而使認知及現實判斷能力極度受損而發生的犯罪行為;或癲癇合併精神病者,若其犯罪行為直接受精神病症狀控制而發生者,上述情形應認為無刑責能力,亦即法律上所謂之「心神喪失」的程度。與癲癇有關或因癲癇常發作,導致意識障礙使得認知及現實判斷能力明顯受損;或癲癇合併精神病者,其犯罪行為受精神病症狀影響而發生者,上述情形應視為只有部份刑責能力,亦即法律上所謂之「精神耗弱」的程度。延伸閱讀「癲癇引發的意識障礙多種狀況說明」: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283

每天多坐一小時 高血壓風險增加近三成

每天多坐一小時 高血壓風險增加近三成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學會暨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於100年5月22日(星期日)上午假臺北市松山國小合辦「世界高血壓日健走GOGOGO」活動,現場有血壓及腰圍量測及臺北市民健康卡集點服務,歡迎市民踴躍參加。今年「世界高血壓日」為100年5月17日,主題是「Know Your Numbers and Target Your Blood Pressure」,係宣導以「健康數字 健康血壓~Half in Five」為口號。高血壓是國人最常見的疾患之一,是腦溢血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根據臺北市98年衛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臺北市十大死因第2、3、9位,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89%、7.59%、2.59%,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2.07%,亦即北市將近每4.5名死亡個案中,即有1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35.5吋)、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31.5吋)就算過胖,腰圍過大之腹部肥胖係內臟脂肪型肥滿,則是罹患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因子。瑞典研究發現,每天多坐1小時看電視,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風險就增加26%,要運動30分鐘才能抵銷久坐1小時增加的風險,建議每坐50分鐘就必須起身休息活動10分鐘,伸展筋骨。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8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結果顯示,臺北市18歲以上運動盛行率約69.68%,尚有四成人口未建立運動習慣。到目前為止已有不少研究證明,規律運動有降低血壓的功效,尤其是高血壓患者降低血壓的效果更大。尤其是耐力型的運動,如:步行、打太極拳、外丹功、高爾夫、登山、慢跑、游泳或有氧舞蹈等。然而,高血壓患者運動前,應先接受醫師的檢查,藉此了解自己的體能和安全的運動量後,再斟酌自己的病情和體能狀況來從事運動。今年世界高血壓日將舉辦適合一般大眾參加的健走活動,期許號召千人一起健走以保持「健康數字健康血壓」,宣導力行預防高血壓的日常生活自我健康管理八部:定期量血壓,維持理想血壓120/80mmHg以下,最好自己與家人也學會量血壓。 定期量腰圍,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不超過80公分。 控制食鹽食用量,健康的成年人8~10公克/天,高血壓患者,應控制於5公克/天以下(一茶匙約5公克的鹽)。 控制脂肪的攝取量,少吃肝、豬油等高脂肪食物。 不要吃的太飽,忌暴飲暴食,維持理想血糖於100mg/dl以下。 戒菸、少喝酒。 控制體重,適量運動,以保持心臟強健。 應養成清心習慣,維持輕鬆開朗的心情,凡事不急不躁,心平氣和。

感冒3個月未癒 原來是淋巴癌引起的「上腔靜脈症候群」

感冒3個月未癒 原來是淋巴癌引起的「上腔靜脈症候群」

一名27歲陳姓男子有咳嗽與喘的症狀,以為只是小感冒,病狀一直未獲得改善,直到前來童綜合醫院檢查,才發現他是因罹患「淋巴癌」造成「上腔靜脈症候群」,導致出現咳嗽及喘的症狀,緊急至放射腫瘤中心接受最新最具效率「銳速刀放射治療」才改善了「上腔靜脈症候群」的症狀。該院放射腫瘤中心主任葉啟源表示,這名年輕男生來醫院看診時,其症狀為喘、咳嗽,外表除了臉部腫脹外,手部、胸部也都出現水腫,他陳述咳嗽時間長達3個禮拜以上,一開始以為是小感冒而在鄰近的診所看病,經服藥後症狀卻未能改善,才來求助醫院胸腔內科。經由童綜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賴炳村安排X光檢查,發現在病患縱膈腔內有一個很大的腫瘤,大小約7.7cmx10cm,進一步安排正子斷層造影掃瞄檢查證實為惡性腫瘤,最後診斷患者是患「淋巴癌」而引起的「上腔靜脈症候群」,這種腫瘤引起的症狀在臨床上相當罕見。為了改善病患很喘的症狀,緊急會診放射腫瘤科,葉啟源主任說,由於患者很喘,無法平躺睡覺,因此先針對「縱膈腔內的腫瘤」給予放射治療以改善喘的症狀,於是安排「銳速刀放射治療」,經3次以後,症狀就有明顯改善;連續治療一個月之後,縱膈腔內的腫瘤消失無蹤,有效地改善病患喘與無法平睡的困擾。葉啟源主任指出,引起「上腔靜脈症候群」的原因很多,包括惡性腫瘤和其他因素,惡性腫瘤有70%是肺癌引起,或是淋巴癌與生殖器官的精細胞瘤等;其他因素如中膈腔纖維化、梅毒、肺結核、中心靜脈導管合併血栓與外傷等。臨床上「上腔靜脈症候群」的症狀包括長期咳嗽、臉跟手出現腫脹與發紺等症狀。「銳速刀放射治療」是利用直線加速器進行全體積360度弧形治療,配合使用影像導航技術,在每次治療前確認腫瘤位置,能快速、精準的鎖定腫瘤位置加以治療,減少放射線對正常組織的傷害,治療時間約2分鐘,較其他治療方式更加舒適,副作用較少。葉啟源主任表示,使用此放射治療的好處是時間短、速度快,不會增加病患的急性副作用,很適合病患在無法久躺的情形下,以最短的時間完成治療。

小腸出血診治新利器 單氣囊輔助小腸鏡

小腸出血診治新利器 單氣囊輔助小腸鏡

許先生,74歲,本身有心肌肥厚病變的病史3~4年,因呼吸喘及嚴重貧血入院,當時血色素只有7.4 g/dl;入院後病人持續有解黑便的情形;經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皆未發現出血點,腹部血管攝影及核醫掃描也無法明確找出出血點。同時患者因診斷有溶血性貧血而必須服用類固醇;住院期間病患持續有解黑便的情形,而且經大量輸血後血色素仍然偏低。三軍總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黃天祐表示,安排患者用單氣囊輔助小腸鏡檢查,結果發現在小腸的空腸段有一血管分化不良之出血點,經血管夾成功止血後病人不再出現解黑便的情形,同時血色素也逐漸回升到正常的數值。此病人在門診追蹤至今三個月,並未有再出現腸胃道出血的情況。黃天祐說明,在成人小腸的長度約有六公尺長,上下連接著胃跟大腸,一般的胃鏡及大腸鏡的長度並無法到達小腸的深部,一旦小腸發生問題,不管是要診斷或治療都很困難。所以小腸以往是腸胃道內視鏡檢查的禁區,以致於小腸疾病一向是腸胃道疾病中診治的盲點。小腸出血雖然只佔腸胃道出血的5%,但診斷與治療的不易,常造成病人的痛苦及臨床醫師治療上的困擾。黃天祐解釋,過去的研究發現,小腸出血在不同年齡層可能的原因也不盡相同,老年人以粘膜的血管分化不良最常見,中年人以小腸的腫瘤最常見,而小孩及年輕人以梅克爾憩室最為常見。過去對於小腸出血這個棘手問題,只能以症狀配合其他影像診斷工具如小腸鋇劑攝影、斷層掃描,核醫掃瞄,血管攝影來臆測出血的位置及原因,有時還得把病人的腹腔打開來找出血的地方。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小腸診斷工具也應運而生。黃天祐進一步說明,其中膠囊內視鏡及氣囊輔助性小腸鏡的出現,開啟了小腸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新契機。膠囊內視鏡自2000年被發表後,全小腸的鏡檢不再是夢想,但它的主要缺點是只能診斷卻無法治療。而氣囊輔助性小腸鏡最早是由日人Yamamoto教授在2001發明的雙氣囊小腸鏡。雙氣囊小腸鏡在內視鏡前端有個氣囊,另外再外加一個有氣囊的外套管,藉由兩個氣囊的收放及內視鏡與外套管在小腸推拉,如此小腸便可以不斷的縮疊,藉由經口端及肛門端兩個進入方式配合,便可能完成全小腸的檢查。但是雙氣囊小腸鏡操作不易且耗時,臨床使用上較不方便,於是新一代更簡單操作的單氣囊小腸鏡便應運而生。單氣囊小腸鏡在2007年問世,它只有在外套管上有氣囊,我們藉由小腸鏡末端彎曲勾住腸壁及外套管氣囊充氣縮放,小腸鏡及外套管的交替前進與回拉,如此小腸便可逐漸縮疊起來,相同步驟來回操作多次,便可深入小腸內部,操作相對簡單且時間較快。相對於膠囊內視鏡只能診斷卻無法治療,氣囊輔助小腸鏡鏡檢的同時,如發現病灶可以及時給予止血、切片、或者腫瘤與息肉的切除;如無法切除或需要進一步手術處理的病灶,也可以做標記,方便外科醫師找尋病灶。黃天祐強調,院方自去年引進單氣囊輔助小腸鏡後,已完成40幾例的小腸鏡檢查,也成功的診斷與治療多起的小腸出血的病例,包括小腸腫瘤、小腸憩室、克隆氏症、血管分化不良,及異物取出等疾病。藉由此一新一代輔助小腸鏡的問世與臨床應用,也提供了臨床醫師一個新的診治工具,也造福小腸疾病的病患免於以往常常無法正確診治或需要開刀解決的問題。

頸部黑一圈是脖子沒洗乾淨?醫師籲:你可能罹患糖尿病了!

頸部黑一圈是脖子沒洗乾淨?醫師籲:你可能罹患糖尿病了!

在一些兒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特別是肥胖者,有時可發現他們的頸部有一圈顏色較黑區域。可別以為是他的脖子沒洗乾淨;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黑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s)。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王繁棻解釋,黑棘皮症分佈部位,以頸部周圍最多,其次為腋下,少數出現於手肘或膝蓋。黑棘皮症本身並不是疾病,但它的出現,可能與肥胖、耐糖不良、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有關。王繁棻指出,由於血中胰島素濃度偏高,胰島素作用於角質細胞或纖維母細胞上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受體上,促使細胞增生,因而造成局部皮膚粗黑狀況。王繁棻說,過去被認為是出現於中老年人的糖尿病,近年來發現病患年齡有不斷下降趨勢,年輕人、甚至兒童就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已不算罕見。由於黑棘皮症本身為胰島素抗性的表徵,美國糖尿病協會建議,對於體重過重(BMI>25)、且出現黑棘皮症的成年人,必須接受血糖檢查。體重過重的兒童(BMI在85百分位以上,或體重超出理想體重之20%),若出現黑棘皮症,且再合併下述三項其中之一項:第二型糖尿病家族史、特殊族群(如亞裔美國人、拉丁人、太平洋島民…等)、母親有姙娠糖尿病,也必須接受血糖檢查。王繁棻提醒民眾,如果血糖正常,仍需進行生活型態調整,注意飲食中的油脂與熱量攝取,多運動,並且保持血糖狀況的追蹤。

詹詠然父親舊傷復發住院開刀 法國參加公開賽前夕接父親出院

詹詠然父親舊傷復發住院開刀 法國參加公開賽前夕接父親出院

國內女網選手詹詠然父親詹元良,因擔任女兒教練,長期陪伴練球右肩受傷。雖然是陳年舊疾,但因經常帶女兒在國外比賽,只能以疼痛控制減低運動傷害造成的疼痛,日前因右肩舊疾復發,到台北中山醫院找骨科權威吳濬哲醫師就診,經診斷為「右肩旋轉肌腱破裂」,於昨天(5/12)上午開刀治療,手術過程順利,目前在醫院恢復休養中。詹詠然擔心父親手術開刀狀況,在練球空檔到醫院關心父親病情,雖然短短不到一小時的手術時間,她還是陪著媽媽及妹妹詹皓晴在醫院守候,知道父親手術順利後,又忙著趕回去練習球技。由於法國網球公開賽及英國溫布敦網球公開賽等二大國際賽事即將開打,詹詠然預計明天(星期六)由媽媽陪同啟程前往法國,而父親因傷口需休養而無法陪女兒出國,此次賽程大約要到七月底才會結束,詹詠然親自到醫院接父親出院,好好珍惜父女難得的相處時間。台北中山醫院骨科權威吳濬哲院長表示,肩旋轉肌群剛好位於肩峰與肱骨頭之間,當手臂上舉時就會被兩面之骨頭所夾到,重複的手臂上舉就會使旋轉肌群之肌腱因磨損而破裂,像詹詠然父親就是因為長期陪同練球,重覆不斷發球動作造成的運動傷害。罹患「肩旋轉肌腱破裂」的患者通常會出現肩膀酸痛,嚴重的狀況是連手都抬不起來,這時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吳濬哲醫師說,目前治療「肩旋轉肌腱破裂」的手術方式以微創關節鏡手術來修補受創部位,因傷口小、疼痛少及復原迅速,手術隔天即可出院,再進行復健療程,成為患者治療的新選擇。

美、加進口肉類6批含瘦肉精 邊境將採逐批檢驗

美、加進口肉類6批含瘦肉精 邊境將採逐批檢驗

台灣自美國進口肉類日前遭驗出含有瘦肉精引發民眾關切食品衛生安全,衛生署今(13)日公布邊境肉品抽驗結果,共驗出6批由美國、加拿大進口的牛肉、豬肉、火雞肉中含有具「培林」瘦肉精,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美國進口的冷凍豬胸骨肉,檢出含量6.76ppb。瘦肉精是一類動物用藥,有數種藥物被稱為瘦肉精,例如萊克多巴胺(Ractopamine)及克倫特羅(Clenbuterol)等。將瘦肉精添加於飼料中,可以增加動物的瘦肉量、減少飼料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但因為考慮對人體會產生副作用,各國開放使用的標準不一。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在2006年10月11日公告Ractopamine(培林)、Salbutamol(沙丁胺醇)、Terbu-taline、Clenbuterol等四種受體素(俗稱瘦肉精)為動物用禁藥;養豬戶一旦被查獲使用禁藥,可依法處4個月有期徒刑。衛生署今日表示,驗出瘦肉精的肉品包括美國的冷凍去骨牛腩1.4ppb、美國冷凍去骨牛腱0.6ppb、美國冷凍去骨牛腩2.6ppb、美國冷凍豬胸骨肉6.76ppb、美國冷凍火雞肉3.03ppb、加拿大冷凍去骨豬肉3.03ppb,由於在海關遭驗出後就被擋下,因此並沒有流入市面。由於這6批遭驗出含有瘦肉精的肉品中,有2批去骨牛腩、1批去骨牛腱是同一進口商進口,在同一貨號產品已達3批不合格的情況下,因此衛生署邊境抽驗率也將從現行的50%,調高到逐批抽驗。

調查/家人疏離感前四名:新竹市、台南市、台北市、新北市

調查/家人疏離感前四名:新竹市、台南市、台北市、新北市

家扶基金會今(13)日公布一份調查報告,研究發現,各縣市弱勢青少年家庭的親密程度,宜蘭縣、苗栗縣與金門縣的家人凝聚力最為密切,同時也是弱勢兒少成為最能享受到家人相處幸福感的縣市,至於家人疏離感最明顯的前4名分別是新竹市、台南市、台北市、新北市,家扶中心並推出「Love家幸福四部曲」,期盼父母多陪小孩。家扶基金會提出的「Love家幸福四部曲」關懷行動,鼓勵現代父母「Long長時間陪伴」、「Open敞開心胸溝通」、「Voice大聲表達想法」、「Ear用心傾聽」每天多花一些時間與家人互動,向家人表達關愛與支持。由於調查結果呈現都會地區的親子關係較為疏離,家扶分析原因指出,多數都市的父母因為工作繁忙往往需要加班工作,孩子不僅獨自在家,甚至還可能需要打理自己的晚餐,親子間的溝通與相處時間都非常少,讓孩子往往沒有家的歸屬感,產生疏離感。

在「鈉」外食要注意!小心每日攝取過多

在「鈉」外食要注意!小心每日攝取過多

各大便利商店販賣的微波飯類食品含鈉量有超標?研究顯示由飲食中吃下過多的鈉鹽是造成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血壓又是導致國人腦中風的最重要原因,98年國人因高血壓和腦中風死亡的人數高達14,104人,佔當年所有死因的9.9%。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指出,不論是一般人或是高血壓患者,若能減少鹽的攝取量,就能降低血壓,特別是高血壓患者,每日鹽分攝取若能降低至6公克以內,則血壓平均可下降2~8 mmHg,相當於每日服用1顆長效型抗高血壓藥物的效果!衛生署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即鹽6公克),然而,兩次衛生署進行之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國人鈉攝取量都超標,特別是年輕世代都比過去吃的鹹!國內19~30歲男、女性民眾每日鈉總攝取量分別為4,599毫克及4,096毫克,達國人鈉攝取上限的1.9倍及1.7倍。近年便利商店購物之方便性,是許多年輕外食族群解決三餐之便利地點,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指出,年輕族群不論是男性或女性,來自於加工或調理食品所致之鈉攝入都較年長族群來的高。呼籲除了需注意微波飯類食品含鈉量高之外,年輕族群喜歡拿來當成主食或點心的泡麵、杯湯,以及常吃的休閒零食(如豆乾、肉乾、魷魚絲、小魚乾等)亦需注意其含鈉量。依據國民健康局至各大超市或賣場所進行之瞭解,吃一碗泡麵所攝入之鈉量,已超過每日所需之一半以上;喝1杯200cc之杯湯當點心,就攝入每日所需鈉的四分之一;而看電視、電影或喝茶聊天時,隨口吃下100公克之魷魚絲或牛(豬)肉乾等零食,所攝入之鈉含量至少佔每日所需鈉的三分之一以上!民眾是否知道自己購買的食品含鈉量是多少?依據國民健康局去(99)年最新完成之健康危害行為監測系統電話訪問調查顯示,有高達6成之民眾,在購買包裝食品前,從不會注意包裝上所標示之鈉含量。呼籲民眾選擇市售包裝食品時,第一步一定要記得先看營養標示,才能了解食品的含鈉量。為了讓外食族群也能吃的很健康,健康局分享以下「減鹽小撇步」:外食族群減鹽絕招:要求店家烹調食物減少鹽及醬料使用。如:燙青菜少放肉燥、醬油膏。 不要連醬汁一併食入;先撥去多餘的醬汁。 儘量不要點醃、燻、醬、滷、漬等方式烹調的菜餚。 不要添加過量的鹽、醬油或調味佐料,如吃牛排時減少黑胡椒醬之添加。 口味過鹹或是過於鮮甜的湯不要喝完,或火鍋以白開水取代湯底。 儘量少吃含鹽量高的小吃,如:鹽酥雞、重複塗刷醬料的碳烤食物等。在外購物注意原則:多選購新鮮食物,減少購買含鈉量高之加工或調理食品。 吃泡麵時,佐料包僅使用1/3~1/2。 選擇市售包裝食品時,記得先看營養標示了解食品的含鈉量。另為協助民眾將減鹽技巧落實於日常生活,健康局製作有「減鹽秘笈」小手冊,歡迎民眾索取。索取方式:傳真(02)2351-7988。上網http://www.health99.doh.gov.tw/或來電(02)2351-9047分機62855索取。延伸閱讀「國人鈉攝取量比較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100

菸害法規齊遵守 醒癮君子勿心存僥倖

菸害法規齊遵守 醒癮君子勿心存僥倖

自98年1月11日菸害防制法新規定上路後,擴大全面禁菸場所,包括公共室內場所、工作場所、大眾運輸工具、校園、餐廳等一律禁菸,同時,更規範業者應在所有入口處設置明顯禁菸標示,並不得供應與吸菸有關之器物,違者最高可罰5萬元,而於禁菸場所吸菸,可處新臺幣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臺北市衛生局表示,在衛生局菸害防制團隊努力宣導下,民眾對於自己的健康越來越重視,拒吸二手菸的民眾越來越多,檢舉案件相對的也變多。菸害防制法新規定上路至100年3月底以來,衛生局接獲民眾透過1999市民當家熱線、臺北市市長信箱、衛生局局長信箱等檢舉管道的檢舉案件共3,332件,但因檢舉內容不夠完整,例如檢舉禁菸場所違規,卻未提供確切地址;提供吸菸行為人於禁菸場所吸菸的照片,卻未提供吸菸人的姓名、地點及時間;也有民眾檢舉私人住宅、騎樓等非屬菸害防制法規範之禁菸場所,衛生局無法派員前往稽查取締,統計最後因檢舉違規事證明確而開立裁處書只有846件,比例僅佔25%。衛生局呼籲,維護無菸環境是每位市民的責任,拒吸二手菸是每個人的權利,若發現有人於禁菸場所違規吸菸,建議可先請場所負責人及從業人員予以勸阻,如經勸阻無效,可向衛生局檢舉,若要檢舉可知悉身分資料之違規吸菸者,應檢附明顯可資辨識之違規照片,並提供違規者姓名、身分證字號等基本資料,或向衛生局提供較常發生違規行為的時段及正確位置,以減少無效稽查及人力的浪費;衛生局也提醒癮君子,不要心存僥倖,在禁菸場所違規吸菸,小心檢舉者就在你身邊。無菸環境靠你我,讓我們共同打造無菸環境,使每位在臺北市生活、工作的民眾,都能擁有一座健康美麗的無菸城市。若對於「菸害防制法」有任何疑問,可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無菸整合網」(http://subweb.health.gov.tw/Nosmoking)查詢,或撥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免付費電話)洽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