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C型肝炎治癒率高達七成以上 工程師漠視疾病險丟命

C型肝炎治癒率高達七成以上 工程師漠視疾病險丟命

年約50歲,感染慢性C型肝炎的蕭姓工程師,5年前至診所就醫,被告知有肝指數升高,且超音波出現肝表面粗糙的現象。但他自覺體能狀況良好,也懼怕治療的副作用,所以對正規治療猶豫不決,沒有定期追蹤。5年後因突發大量吐血被送入急診,才赫然得知原來疾病已惡化為肝硬化,並導致食道靜脈曲張破裂而產生嚴重出血現象,差點因此丟了性命!經由搶救後才保住一命的蕭姓工程師說:「回想病發情況,仍然心有餘悸!」。後續在配合正規治療之下,蕭姓工程師已成功治癒慢性C型肝炎,而且肝指數恢復正常,重拾過去正常的生活。對此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邱清裕醫師表示,慢性C型肝炎會持續破壞肝臟,通常感染慢性C型肝炎20年後可能產生肝硬化,再過10年之後更可能導致肝癌風險。民眾應避免血液接觸,像是穿耳洞、刺青、共用牙刷及刮鬍刀等,以減少感染慢性C型肝炎的機會。倘若已感染C肝之民眾,目前慢性C型肝炎治癒率高達七成以上,應及早接受正規治療,以免未來衍生肝硬化及肝癌風險,威脅生命健康!目前慢性C型肝炎正規治療為每週注射一劑長效型干擾素合併每日口服抗病毒藥物(雷巴威林),並持續24~48週。其常見副作用包括:疲勞倦怠感、肌肉酸痛、發燒、頭痛、食慾差、皮膚搔癢、失眠、注射部位紅疹以及骨髓抑制所產生的血球數目低下等等,大多可以慢慢適應或可藉由調整劑量及給予輔助藥物獲得緩解。另一方面,藉由護理人員透過衛教教導病患施打方式,患者可選擇自行在家施打或至住家附近診所施打,可以減少舟車往返醫院的辛勞,對於上班族患者來說方便許多。為了自己的健康,慢性C型肝炎患者應勇於接受治療。根據臨床研究指出,成功根治慢性C型肝炎的病人,可以持續抑制病毒活性,終止肝臟持續發炎,更能減少肝硬化及肝癌發生機率。甚至過去曾罹患肝癌的患者,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後,再以長效型干擾素搭配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也能減少肝癌的復發機率。目前長效型干擾素搭配口服抗病毒藥物有健保給付,只要肝指數升高併發血液中測出C肝病毒活性,即可申請健保給付治療。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醫師會定時監測血液中病毒量變化,藉此判定患者的治療時程。若病毒下降反應迅速,在4週內血液中病毒消失,僅需治療24週。若病毒下降反應較不顯著,12週後血液中病毒才消失,需治療48週。若12週內血液中病毒不下降,代表治療無效,則終止治療。治療時程乃是依患者個人情況而定。慢性C型肝炎患者除了積極配合治療外,作息也應維持正常,藉由適度休息及運動,遠離菸酒且避免食用不新鮮的食物,並秉持耐心持續治療,切忌自行中斷治療,以免影響整體治療成果。邱清裕醫師呼籲,目前慢性C型肝炎治癒率高達七成以上且藥費皆有健保給付,患者僅需花費半年至一年的治療期,就能避免未來發生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藉由短暫的辛苦能換來長久的健康,其實非常值得!若已診斷感染慢性C型肝炎,請立即尋找肝膽腸胃科專科醫師就診評估,以便及早治療!邱清裕醫師提醒,坊間及媒體上有許多所謂護肝、保肝的產品,有的產品還有衛生署發給「健康食品標章」認證。其實這些最多只是食品,對於慢性C型肝炎不具科學上可驗證的療效。民眾別誤以為食用護肝、保肝食品就等同於治療。尋找肝膽腸胃科專科醫師深入討論病情及治療方式,並藉由定期追蹤及正確用藥,對於慢性C型肝炎治療才有實質的幫助。

馬路如虎口 沒聽力就難過

馬路如虎口 沒聽力就難過

「聽覺」是上天為我們量身訂做,用來接收環境回應的一個重要感官功能。曾幾何時我們開始需要調高音量才能與身邊的長輩交談?甚至他們經常因會錯意而產生嚴重的言語爭執而產生溝通問題?沒錯,「聽覺」這個功能會隨著年齡逐漸流失;甚至是不可逆轉的老化現象,因此人人都有可能面臨聽不清楚甚至聽不到等聽損問題。若對於自身聽力有疑慮者不妨可主動上網,參加由中華民國慢性病患關懷協會主辦的聽力保健專案,了解自己現階段聽力程度,如有明顯或嚴重的聽力損傷問題,建議諮詢耳科醫師及聽力師相關助聽輔具的使用,以提高生活與溝通品質。台灣聽力語言學會葉文英理事長表示,許多人可能不了解聽力損傷的重要性,她舉自小因病奪走視力及聽力的海倫凱勒說過的一段話,「若我能恢復視力或聽力,我願能聽見,因為看不見使我與事物隔絕,聽不見卻與人隔絕」。多數人都認為失去視力會造成自身安全上的隱憂,但其實失去聽力除了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外,亦會造成個人安全的盲點,甚至可能提早引發老年失智症。葉理事長表示,自己就曾遇過有位年逾七十的老翁欲強行穿越馬路,未聞身旁呼嘯而過且狂鳴喇叭的汽車,所幸一輛小客車駕駛緊急減速後輕微撞上,老翁因飽受驚嚇而送院,醫師檢查後發現該老翁雙耳聽力損傷嚴重,卻因不願意使用助聽器而險釀生命意外。經過聽力師及耳科醫師諄諄勸導下及提供輔具的試戴,老翁終於配戴助聽輔具。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指出,聽力損傷是老人失智症引發因子最關鍵的因子之一,因此如能及早介入聽力損傷使用輔具使用助聽輔具不僅是提升溝通品質及安全的考量,更可以持續提供大腦中樞語言區的刺激,延緩失智症發生時間。葉理事長表示,目前對成年人因外力或年齡老化所引起的聽力損害,仍須仰賴民眾自身察覺而就醫。想知道自己或家人的聽力受損程度為何嗎?請上中華民國慢性病患關懷協會線上聽力問卷評估網址(http://phonak.clweb.com.tw/case03.htm)延伸閱讀「聽力損傷正確認知」: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507

塑化劑人心惶惶 吃粽疑問多!

塑化劑人心惶惶 吃粽疑問多!

端午節快到了,雖然三天連假,但塑化劑風波讓人不知道該不該吃粽子?台北中山醫院營養組黃子芩營養師表示,塑化劑食品風波難免讓民眾對端午吃粽子感到疑慮,不過目前並沒有傳出市面粽子出現「粽」毒問題,民眾也別恐慌,只要挑選健康食材或選擇自製的調味料或天然飲品,一樣可以吃到健康的美味粽。黃子芩營養師說,目前市面上的粽子大多是糯米做的,腸胃不容易消化,睡前把粽子當宵夜吃,不僅吃下過多熱量,增加腸胃道負擔,也會影響睡眠品質。建議一天就選擇中餐吃粽子,如果消化功能差的民眾、糖尿病患者或老人、小孩,可以白飯一半及粽子一半食用。台北中山醫院營養組針對市面上常見端午節粽子進行熱量及營養評比,包括廣東口味的裹蒸粽、江浙口味的湖州粽、台灣口味的南北粽及客家口味的粄粽,其中裹蒸粽每顆重量達320公克,熱量也高達630大卡,如果一個人吃,就等於吃下2塊炸雞熱量,再加上沾醬的熱量,吃下肚可能讓血糖飆高或卡油變胖,民眾食用時不可不慎!黃子芩營養師說,粽子因為熱量高、黏度高人體不易消化,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控制份量。一般糯米做成的肉粽,吃下肚後大約要六個小時才能消化完,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可能會讓本來就有慢性胃病或胃溃瘍的患者發病;而有些甜粽因沾糖吃,糖份含量多,也容易造成血糖飆高,有糖尿病的患者不宜多吃。另外老人及小孩因為消化能力較差,吃下太多粽子可能會造成腹脹或便秘甚至腸阻塞。建議三餐當中就選擇一餐吃粽子,最好選擇在中餐時吃,再搭配蔬果會更好。黃子芩營養師提醒,許多民眾習慣吃粽子時再添加油膏或甜辣醬調味,這種吃法相當不健康,油膏或甜辣醬的熱量雖然不高,但鈉含量不低,吃多了容易對腎臟造成負擔,最好避免這種吃法。建議可以在吃粽子時搭配一些平時容易取得的小菜,如梅粉小蕃茄、涼拌四季豆,再加點蒜味青花菜及廣東味泡菜等,不僅可以開胃,還可以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取;另外可以把平常搭粽子時喝的四神湯改成薑絲鮮魚湯,最後再喝一杯去油解膩的洛神花茶,這樣的粽子餐組合熱量不超過600大卡,可以吃得健康又營養。延伸閱讀「如何挑選健康好粽」: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520

掃蕩塑化劑4家不配合廠商 全部開罰3~15萬元

掃蕩塑化劑4家不配合廠商 全部開罰3~15萬元

臺北市政府配合行政院衛生署昨(5/31)終止黑心起雲劑的「D-DAY」,於零時起全面稽查各大賣場及超市等販售處,查有昱伸與賓漢有關之食品全部下架封存,另外針對「運動飲料」、「果汁飲料」、「茶飲料」、「果醬、果漿或果凍」、「膠囊錠狀粉狀之型態」等5大類食品強制要求提出食品安全證明,共計稽查4家,有3家被開立限改單,查核275品項共3,850件產品,其中有3,448件無法提出安全證明,立即要求業者下架,待補齊資料後始能上架。市府重申因應本次食品塑化劑污染事件,除召開府級會議組成專案小組,分工辦理各機關之權責業務。並宣示下列因應政策:源頭管理:與法務部調查局臺北市調查處全面展開追查,處理原則為查有行政院衛生署公告與昱伸及賓漢有關之食品立即下架封存,市內中下游廠商或店家若有隱匿、知情不報、甚至故意明知故犯者,經查獲或檢舉屬實者,將依法重懲、重罰。目前除主動將金果王食品有限公司移送檢調偵辦外,另針對浩聖企業社(華鴻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及銓綿有限公司、杏記企業有限公司及金果王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通路商「妨礙、規避稽查」之違規情節,已依食品衛生管理法第35條分別處分3~15萬元罰鍰。流向管理:截至目前為止稽查臺北市75家下游廠商,共計封存339公斤相關產品,下架回收171,970瓶(盒、桶)及760.06公斤,現場並抽驗41件產品檢驗6項塑化劑。資訊透明:本府衛生局已於該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成立資訊專區,匯整該局及衛生署與各縣市政府查察結果,公布相關資訊,並開放廠商將單項產品自主檢驗報告於特區中開放線上檢索「24小時傳真號碼:(02)27205321」。保護消費者:自5月27日起至6月10日止提供臺北市民免費檢驗食品是否含塑化劑,截至5月31日上午9時止免費受理全國民眾送驗檢驗1,165件,並將檢驗項目由1項(DEHP)增為鄰苯二甲酸丁基苯酯(BBP)、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及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等6項,檢驗結果將函覆消費者。本府另已成立專案計畫,針對衛生署公告之市售5大類食品,主動檢驗塑化劑,並將檢驗結果發布新聞及上網公告。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塑化劑門診諮詢服務:自即日起至6月10日止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仁愛、和平婦幼、忠孝、陽明院區,提供塑化劑門診諮詢服務,至5月30日止共服務67人次。消費者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外縣市民眾請撥 02-27208889) 轉 7077。相關稽查結果,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

媽媽要當心!40歲後高血脂發生率飆升3.5倍

媽媽要當心!40歲後高血脂發生率飆升3.5倍

過去民眾普遍認為心血管疾病較易發生在男性身上,事實上中年女性更應正視這個問題。根據國健局調查統計指出,高血脂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尤其年過40歲的女性高血脂發生率更飆升到3.5倍!振興醫院心臟內科陳冠群醫師表示,臨床所謂的「高血脂」主要是指血液中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過高,由於女性受荷爾蒙保護能改善血管彈性而不易硬化和阻塞,但進入更年期後體內代謝下降,導致平均每3位中年婦女就有1位有高血脂!陳冠群醫師進一步表示,臨床上確實有許多50歲以上的女性因心血管疾病而就診,過去就曾有一名50多歲的媽媽,被診斷出有高血脂問題,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達200mg/dL,雖持續服藥,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始終下降有限,無法達到治療標準。某日早晨運動竟然出現突發性劇烈胸痛,緊急送醫經診斷後才發現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陳冠群醫師提醒,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不僅應控制在130mg/dL以下;高危險群或已有心血管疾病史等,更應盡量維持在100mg/dL以下,國外甚至呼籲理想的控制應在70mg/dL以下。而飲食方面,陳冠群醫師也呼籲,患者烹飪時應減少高膽固醇食物如蛋黃、動物內臟類等的攝取量,並多攝取膳食纖維;除飲食控制外,平時可多從事如健走、慢跑、游泳等強化呼吸運動,增加心肺功能,但切勿突然從事大量的激烈運動,造成心臟的負荷過重,而發生意外事件。目前降血脂的入門方法為飲食控制與規律運動,但陳冠群醫師表示,臨床上發現高膽固醇不像三酸甘油酯,降低成效始終有限,當3至6個月的運動、飲食控制無效後,就應就醫進行藥物治療。而在高血脂的藥物治療上,醫界普遍會使用「史達汀(statin)」類藥物進行血脂控制,藉由降低肝臟合成膽固醇達到降血膽固醇的效果,但受限於 statin 本身的治療限制,並非所有病人在一般起始劑量之下,皆可達到臨床血脂治療目標。陳冠群醫師指出,除提高statin劑量外,另一種治療選擇為複方劑型降血脂藥物,結合抑制肝臟膽固醇合成的statin以及阻止飲食膽固醇吸收的腸道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發現透過低劑量statin及腸道膽固醇吸收抑制劑的雙效抑制作用,可快速達到與高劑量statin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相同的效果,同時避免產生相關副作用,達到降血脂「更快、更多、更好」的原則。但他也呼籲,已於治療中的高血脂病患,切勿因副作用而任意自行停藥或減少藥量,應及時就醫諮詢專業醫師,並依醫囑治療,才能讓血脂控制更輕鬆,提高治療品質。高血脂症是一種無聲無息的疾病,陳冠群醫師表示,如果等到有症狀後才就醫,通常已有相當的併發症,如冠心病(心臟病)、腦中風、心肌梗塞等,不但會造成個人日常生活不便,對家人也是一種負擔;陳冠群醫師提醒,不僅是更年期後的媽媽們應注意高血脂問題,民眾應該定期檢測血脂數值,如有發現血脂數值異常,應盡快尋求醫師協助以有效控制血脂。

憂心自己「小弟弟」 塑化劑門診詢問度高

憂心自己「小弟弟」 塑化劑門診詢問度高

實習記者陳茂軒/台北報導黑心起雲劑讓台灣人憂心健康「黑雲罩頂」,衛生署要求各醫院設置塑化劑諮詢門診之後,大批男性民眾打電話來詢問如何掛號,全都是憂心自己生殖能力會不會受影響。不過塑化劑風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發現,另一類具有生殖毒性的塑化劑DnBP在孕婦與兒童體內的暴露量也異常偏高。DnBP與DEHP性質類似,都是具有生殖毒性的環境荷爾蒙,目前同為環保署所列管的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DnBP的分子量低,皮膚吸收更快!高劑量暴露會抑制男性荷爾蒙,導致生殖器官異常、影響睪丸、甲狀腺及肝腎功能。許多家長帶著小男童前往醫院的塑化劑特別門診向醫師諮詢,憂心長期服用含有塑化劑的乳酸菌、益生菌造成孩童性器官太小,將來因此不「性」福。經過檢查發現,這些小朋友健康狀況無虞,可能因為體型肥胖造成性器官相對較小,家長毋須太擔心。

世衛首度承認 手機電磁波會致癌

世衛首度承認 手機電磁波會致癌

經過旗下31名專業團隊的研究,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今(1)日根據報告首度確定,使用手機電磁波致癌的可能性相當高。不過對此世衛亦強調,仍舊需要更長期的研究追蹤,並呼籲民眾盡量縮短使用手機的時間。過去手機電磁波致癌的傳聞不曾停過,也曾謠言手機剛響的兩三聲電磁波最大,但世衛方面,皆以無切確證據為由,不曾直接坦承相關傳聞。而隨著去年大型的跨國研究報告,顯示出使用手機十多年的人,較一般人容易罹患神經膠質瘤達兩倍之多,世衛今天也首度承認手機電磁波的致癌可能性。而美國洛杉磯某知名神經權威醫師曾表示,手機電磁波對腦部的影響,有點類似微波爐對食物的烘烤作用,以至於除了增加罹患腦瘤的機率之外,甚至可能影響記憶力與認知能力,「手機最靠近的,就是掌管記憶力的顳葉部分,可想而知影響有多大。」對此,衛生署表示,未來會多在手機電磁波是否致癌的方面加以琢磨,並考慮列為往後調整防癌策略之一。

公布性侵高再犯個資? 江宜樺:強制治療後,不是那麼必要

公布性侵高再犯個資? 江宜樺:強制治療後,不是那麼必要

針對部分立委提案要求公布性侵犯個資,內政部長江宜樺今(1)日表示,性侵害犯罪防治法修正草案通過後,所有高再犯的性侵犯刑後都必須接受強制治療,至於公告性侵犯個資,「不是那麼必要」。性侵加害人一再犯案,導致白玫瑰運動在去年11月再度走上凱道,並推動台版「梅根法案」,要求公佈性侵犯罪者資料,並加強社區監控;內政部1月28日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部分修正草案,擬對民國95年6月30日以前犯性侵、不適用刑後強制治療且具高再犯風險者者,擬公告其姓名、照片及判決要旨,全案仍在研議中。對於性侵犯的個資是否要公布,江宜樺說,當初內政部送到行政院的草案版本,希望對性侵害犯罪者在刑後必須接受強制治療、並且溯及既往,但相關的司法機關認為,這將違反罪刑法定主義與不溯及既往的規定,內政部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對有高再犯危險者,出獄後應該公布姓名及個資。江宜樺指出,但是在行政院跨部會審查中,白玫瑰運動與性侵害犯罪問題引發社會關切,因此草案修正為對所有性侵高再犯危險者,都必須進行刑後強制治療,因此公告個資「就不是那麼必要了」。

輪狀病毒發威 1個半月大嬰幼兒口服疫苗可免感染

輪狀病毒發威 1個半月大嬰幼兒口服疫苗可免感染

儘管夏季氣候到來,不過以往被稱做「冬季腸胃炎」的輪狀病毒,至今仍頻傳嬰幼兒感染的病例,小兒感染科醫師高佳慧建議,家中有嬰孩的家長,可在嬰幼兒1個半月大時用口服疫苗,免於受到感染。近期多起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的病例,年齡層含甫出生幾個月的新生兒至10歲幼童,症狀大多出現嘔吐、發燒的情況,日前也傳出有名僅4個月大的女嬰持續高燒、腹瀉,且連續兩天不喝奶,甚至出現脫水現象,就診後才得知中了輪狀病毒。事實上,輪狀病毒四季都會感染,冬季屬最高峰期,普遍症狀包括發燒、嘔吐、腹痛與腹瀉,糞便則會呈稀水樣。至於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後,除了容易腹瀉、發燒與嘔吐之外,糞便會帶有濃厚的酸臭味,且腹瀉可能短至1天10多次,長則持續1至2週,導致出現脫水、體重急速下降、抽筋、電解質失衡與酸中毒的現象,抑或出現尿布疹與尿道發炎的併發狀況,嚴重甚至可能喪命。

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 立委田秋堇建議政府動用預備金

塑化劑風波愈演愈烈 立委田秋堇建議政府動用預備金

遭摻雜塑化劑涵蓋的民生用品品項愈來愈廣,民進黨立委田秋堇與台灣母乳協會秘書長高宜伶建議,政府應開始準備動用預備金幫助婦幼進行塑化劑檢查。而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將盡快與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相關檢驗的規劃,並絕對保持後續的追蹤。根據衛生署今(1日)第五度召開的塑化劑跨部會專案會議資料指出,全國稽查行動至中午12點止已查2,736家,接受衛生局查處之製造商有7,576品項,限時改正有183家。衛生署與檢調單位深入調查後發現,塑化劑幾乎壟罩各品項市場。衛生署日前公布感染塑毒食品的最新名單,包括鈣片、益生菌、軟骨素、膠原蛋白、兒童綜合維他命等兒童健康食品。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提供的資料中,涵蓋飲料、果汁到兒童健康食品,包括卡洛塔妮紫蘇益兒壯、卡洛塔妮開味益菌酵素、卡洛塔妮綜合維他命口嚼錠、兒童有益菌、兒童成長鈣片添加維他命C.D3及錳等眾多食品,均檢驗出含塑化劑。台北馬偕醫院小兒過敏科主任徐世達指出,塑化劑屬於一種環境荷爾蒙,倘若幼兒長期受到感染,男生會出現陰莖與睪丸萎縮的情形、女生會有性特徵早熟的情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