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三伏貼 改善體質的秘密武器

三伏貼 改善體質的秘密武器

文/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 鐘世豐什麼是三伏貼穴位敷貼療法?三伏貼穴位敷貼療法是一種「冬病夏治」的概念。「冬病」是指容易在冬天發病,或是在冬天症狀會更嚴重的疾病,譬如說:像氣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反覆感冒等等這一類屬於「遇寒則發」的疾病;「夏治」是指趁著夏天這些疾病的症狀比較輕微,或者沒有症狀的時候,利用夏天天氣熱,人體的陽氣也比較充足,在人體的穴位上敷貼溫熱的藥物,利用藥物的溫熱特性刺激穴道,來進一步加強我們身體的陽氣,提高我們的抗病能力,這樣到了冬天,發病時的症狀就會減輕,或者甚至不會發病,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為什麼冬天的病,夏天也可以治療?中醫的理論認為,人體的陰陽兩氣與自然界萬物的陰陽兩氣是相連接的,四季寒熱溫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人體陰陽兩氣的變化。夏天是人體陽氣最旺的時候,而冬天則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冬天人體的陽氣最弱,在陽氣不足的情況之下,人體就容易受到寒邪侵犯。而寒邪一旦侵犯人體,又會更進一步傷害人體的陽氣,使陽氣變得更虛弱;陽氣虛弱代表什麼意義呢?就是人體的抗病能力低落,無法將寒邪趕出體外了,這時候就算是用藥物治療,身體恢復地也很緩慢。而夏天人體的陽氣可是非常旺盛的,所以病不容易發出來,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利用夏天旺盛的陽氣來治病呢?夏天自然界的陽氣很旺,人體的陽氣也很旺,如果這個時候來治病,是不是就比較簡單了呢?三伏貼穴位敷貼療法有什麼優點?三伏貼穴位敷貼療法的給藥,是將藥貼在皮膚上面的穴道上,並不經過口服。不經過口服有什麼優點呢?首先,不經過口服就不會通過胃腸道,沒有藥物對胃腸道刺激的副作用,對於胃腸道不好的人不會造成影響.而且藥貼在皮膚上,並沒有吃進體內,不需要經過肝臟、腎臟的代謝與排除,不會影響肝腎功能。還有許多人不喜歡吃中藥,因為他不喜歡中藥的味道,沒有關係,三伏貼穴位敷貼療法是用貼的,貼的和吃的效果一樣很好。三伏貼穴位敷貼療法要在一天當中什麼時候貼,效果會比較好呢?三伏貼穴位敷貼療法在早上9點到下午5點之間貼效果比較好,因為這個時段地球自轉將台灣轉到了面對太陽那一面,距離太陽比較近,也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可是如果白天要上班,晚上貼藥有沒有效呢?當然是有效的。因為即使是夏天晚上溫度最低的時候,也有接近30度,或超過30度,比起冬天寒流來,正中午最熱的時候,溫度只有不到10度,陽氣要旺多了;夏天這個季節的特性,就是陽氣夠旺,所以即使是晚上貼藥,效果也是很好的。今年(民國100年)的三伏天是哪幾天?今年的三伏天,初伏是7月14日(星期四),中伏是7月24日(星期日),末伏是8月13日(星期六)。若這些時間都沒空,其他時間貼可不可以呢?現代人工作忙碌,上班族要請假不容易.若是上面這些時間正好都不能來,其他時間貼當然也是可以的。為什麼說可以呢?因為農民曆是古代位於黃河、長江流域一帶的中國人所制定的,具有地域性,適合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溫帶地區」農民生活耕作使用;台灣地處「亞熱帶」接近赤道,緯度比黃河、長江流域低許多,中國農民曆法在台灣就應該要有所修正。若再往南跨過赤道到達南半球的澳洲,氣候變化的程度就大到與黃河、長江流域完全相反.因此中國農民曆就不適用於南半球的澳洲。舉個例子來說,每年「冬至」當黃河、長江流域在飄雪,家家戶戶吃湯圓的時候,南半球的澳洲正好是夏天,那澳洲人該不該吃湯圓呢?同理,當黃河、長江流域在「夏至」過後大家在貼三伏貼的時候,南半球的澳洲正好是冬天,這時澳洲大自然的陽氣當然就無法和北半球的夏天相比擬了。因此在緯度偏低的台灣不必拘泥於初伏、中伏、末伏這三天,因為台灣的初伏、中伏、末伏應該和黃河、長江流域不同,到底須修正多少目前也沒有相關的研究可供參考;所以只要在開始入伏以後,從初伏開始的7月14日,一直到末伏結束的8月23日都可以貼,每次貼藥的時間大約間隔7~10天就可以了。如果病情比較嚴重的話,多貼幾次可以嗎?如果是疾病發作時症狀比較嚴重的人,當然可以多貼幾次!只要貼藥地方的紅熱都退掉了,就可以再貼第二次,貼的次數愈多效果愈好。沒有氣喘、過敏的問題,但是容易怕冷,常常手腳冰冷,也可以貼嗎?可以的!經過多年觀察,每年都來貼三伏貼的小孩,家長的反應普遍良好,覺得自己的小孩體質增強了;當同班級的小朋友開始流行感冒時,自己的小孩卻不趕流行了。因此,三伏貼也可以說是中醫的流感疫苗,具有增強體質的作用。延伸閱讀「97年三伏貼」: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4645

身心均衡發展、文武雙全! 帆船國手官琦考上北一女

身心均衡發展、文武雙全! 帆船國手官琦考上北一女

十一度當選帆船國手的官琦,今年國中基測未獲加分保障,全憑實力以402分的高分考取第一志願北一女中,成了帆船界的一段佳話。 官琦的爸爸、帆船界的資深教練官迺誠表示,在從小學習下,官琦的英文程度不差,國小時試作大學英文學測題目,就可以考90分以上,國中英文更難不倒她,學測輕輕鬆鬆就考滿分80分,「別人要準備五科,但官琦英文底子好,根本不用讀,只應付其他四科,所以有更充分的時間分配時間。」練帆船也讓官琦身心均衡發展,靈活而不呆板;官迺誠說,帆船運動和其他運動不太一樣,各方面都必須靈活,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判斷瞬息萬變的風向、水流,不是卯起來練,就一定有成績,須以知識為基礎,這對選手是最好的智能訓練。帆船協會秘書長宋守智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比賽期間官琦總是隨身攜帶一本英文原文小說,比賽空檔便閱讀,她無時不刻都在充實自己的英文程度。宋守智表示,官家是帆船世家,個個術德兼備,爸爸是全國帆協教練委員會召集人,官琦的姊姊官欣也是帆船國手,不但彈得一手好鋼琴,還是政大國貿研究所畢業的高材生;他說,「每次和中國大陸帆船界人士談起,他們就對官欣豎起大姆指,國一時她就代表中華隊參加亞洲帆船錦標賽,曾以英文介紹中華隊,讓各國選手大開眼界,而且鋼琴造詣深,在國際賽會中常代表中華隊表演,可說文武雙全。」

楊技正抓塑毒獲獎章 吳敦義:5大類本週檢驗完

楊技正抓塑毒獲獎章 吳敦義:5大類本週檢驗完

行政院長吳敦義今(9)日在行政院院會上指示衛生署本週內完成5大類產品塑化劑查驗,從大賣場、便利超商到小攤販、偏鄉零售商店、自動販賣機,都要完成檢驗,務必保證「上架即安全」,而吳敦義也在會中特別頒發一等功績獎章給揭發起雲劑違法加入塑化劑的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楊姓技正,並加發新台幣20萬元獎金嘉勉。吳敦義說,楊姓技正今年4月執行行政院「加強取締偽劣假藥專案」,於檢驗食品是否含西藥成分的過程中,意外發現可疑訊號,經抽絲剝繭分析30餘種原料、包材,主動查到益生菌含塑化劑,因此順藤摸瓜查獲昱伸公司製造供應的起雲劑含高劑量塑化劑,才揭發這次台灣食品被添加塑化劑的違法重大案件。他說,楊姓技正這種發掘真相、鍥而不捨的精神,足為全體公務人員的楷模。楊姓技正除獲衛生署給予的專案考績一次記2大功獎勵,依法晉級1級、頒發1個月俸給的獎金外,行政院並特別頒發一等功績獎章,他也加發20萬元獎金嘉勉。

研究/2歲兒若還用奶瓶 5歲時肥胖機率較高

研究/2歲兒若還用奶瓶 5歲時肥胖機率較高

根據一項針對美國近7000名孩童進行的研究報告發現,2歲時仍在喝奶瓶的嬰幼兒,在5歲時出現肥胖的機率,比其他孩童高出1/3,等於小孩越早停止使用奶瓶,可能有助於預防體重過度增加。美國譚普大學(TempleUniversity)公共衛生博士候選人古茲(Rachel Gooze)將這份研究報告發表於「小兒科期刊」(Journal of Pediatrics)上,研究人員表示,他們不確定長期使用奶瓶是否為直接導致肥胖的原因,不過他們的發現顯示,嬰幼兒在年滿1歲前後斷奶,可能有助於對抗體重增加。古茲指出,他們的研究發現可能可增加1項讓小孩停止使用奶瓶的誘因,而且可能有必要這麼做,因為許多2歲大的嬰幼兒似乎仍在使用奶瓶,而在古茲和同儕研究的6750名孩童中,每5人就有1人在24個月大時仍在使用奶瓶,包括在夜間或全天使用。在長期使用奶瓶的小孩中,每5個就有1人在5歲時出現肥胖。小兒科醫師早也建議父母,在孩子12到14個月大或甚至更早時,就讓小孩停止使用奶瓶,改用方便嬰幼兒使用的杯子,主要是因為使用奶瓶的時間延長,尤其是徹夜使用,被認為是導致蛀牙風險提高的因素,也可能造成鐵質缺乏。

有氧運動助大腦更活絡 有望預防老年癡呆

有氧運動助大腦更活絡 有望預防老年癡呆

有氧運動一向是減重者喜愛的方式之一,根據《美聯社》今(9)日報導,長期做有氧運動不但讓身材愈來愈苗條,也能刺激大腦的功用讓其更加活絡。德州長老會醫院一名研究運動與環境醫學的專家Benjamin Tseng指出,透過比對各10名長時間運動者與久坐者後發現,前者的大腦功能較為活絡。專家亦表示,可望以有氧運動的方式,降低罹患老年癡呆的機率。美國專家Benjamin Tseng表示,研究團隊找來平均年齡73歲的10名前運動員,與10名長時間久坐的民眾做大腦活動的比較;研究報告指出,長期做有氧運動者的大腦活絡程度高過另一方,尤其包括在掌管記憶、抑制分心能力等的區域更為明顯。以報告來看,透過運動防止大腦老化的方式是可行的;Benjamin Tseng強調,希望未來透過更加深入的研究,找出預防治療老年癡呆更有效的方式。俗稱老年癡呆的阿茲海默症,是因腦部細胞的神經萎縮引發的疾病,主要會影響語言、認知、判斷與控制情緒的能力;大多患者平均在75至84歲左右,而女性罹患老年癡呆的機率較男性高,且患有老年癡呆者的下一代,較一般人有4至10倍的發病機率。

強制轉院致死? 家屬控健保「制度殺人」!

強制轉院致死? 家屬控健保「制度殺人」!

◎編輯中心報導新竹縣51歲劉姓男子本月初因住院期滿,桃園敏盛醫院依健保局規定協調轉院,但在轉院途中心臟衰竭,到院後急救無效、宣告死亡,家屬指控健保強制轉院的規定根本就是「制度殺人」,健保局則表示,如果醫院向健保局提出合理的理由說明,病患仍可以繼續住院,不會被趕出醫院也不會強制轉院。劉姓男子今年3月工作中突然昏迷倒地,到院前心跳停止,被緊急送往桃園敏盛醫院急救。經過院方啟動葉克膜搶救,才回復生命跡象,但住院期間仍發生兩次猝死,情況不穩定。到了5月中醫院告知家屬,根據健保規定,只能住院兩個月,後來因為病患併發膽囊炎,才又住到6月初。院方表示,因為健保規定,一般狀況住院健保只給付21天,重症病患可延長42天,合計最多63天。時間到了,院方只好協調轉院。不過劉先生在從桃園敏盛醫院轉院至龍潭敏盛醫院的途中,發生心臟衰竭,到院後院方立即搶救50分鐘仍宣告不治,家屬於是透過民意代表痛斥這是「健保制度殺人」,明明病患狀況不穩定,仍必須強制轉院。對此,健保局表示,其實醫院向健保局提出合理的理由說明,病患仍可以繼續住院,不會被趕出醫院也不會強制轉院。

隨著年齡惡化 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紓緩病情?

隨著年齡惡化 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紓緩病情?

退化性膝關節炎在骨科門診裡佔不少人數。據統計,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上就有膝關節疼痛症狀,X光檢查多數可以發現髕骨(膝蓋骨)有外移或所謂排列不正的現象,隨著年齡超過55歲以上,發生單一髕股骨關節炎的患者愈來愈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熙全說,醫師對於早期髕股骨關節炎患者通常會採用保守療法,包括改變患者個人運動及生活習慣,非必要儘量減少爬山與上下樓梯,避免磐腿坐姿勢,建議做大腿肌肉增強復健運動。患者太胖提醒減重,保持在理想體重內,同時服用消炎止痛劑,改善及緩和病情,再者可吃葡萄醣銨營養補充劑、玻尿酸關節內注射液…等治療方式。陳熙全表示,當這些治療方式仍無法改善症狀,醫師會採用外科手術方法,目前骨科醫師最常應用膝關節鏡行髕骨外側韌帶切開鬆解術,合併關節面軟骨刮平術,甚至髕股關節置換術。他說,此類手術仍有許多條件因素限制,要審慎考慮,若採用軟骨移植術,因為技術性的關係,太過耗時而且又很昂貴,尚未普遍採用。如果直接考慮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許多醫師認為手術太大破壞及犧牲其它正常組織很不值得,因此對單一髕股骨關節炎的患者並不考慮。近兩年來,陳熙全對於有單一嚴重髕股骨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如:尚不宜施行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或因身體狀況無法施行較大手術,或是患者本人沒有意願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時,會建議患者透過膝關節鏡,同時結合多重手術方式,比如關節清洗,加上軟骨刮平術、髕骨外側韌帶切開術等,同時將髕骨外側骨刺儘量切除,以不破壞原來髕骨組織為考量,以免影響爾後全膝關節置換的困難。陳熙全說,慢性退化關節炎通常伴有肥厚慢性關節滑膜炎,可再利用關節鏡電燒氣化棒將肥厚關節滑膜清除,整個手術過程破壞的組織不大,時間短、安全性高。他還說,根據術後門診追蹤,多數患者都有不錯的滿意度(視覺疼痛類比量表,VAS),除了少數手術傷口表淺感染外,並無重大併發症情形。陳熙全表示,民眾也要了解,任何退化性關節炎的病變仍然會隨著年齡時間而惡化,它本身是不可逆的變化,無論使用什麼方式的手術,只是在改善症狀、緩解病情,沒有唯一的萬靈丹。

真假?!評定劑量多寡 可自我感應?

真假?!評定劑量多寡 可自我感應?

有些親友或病人出國時,購買些保健產品,經常詢問到底該如何服用。說明書的內容記載都不太明確,經常是1~2 顆/天、或 2~3 次/天,到底服用多少才合適、才最能發揮效益?大家都知道,補充不足無法達到保健效果,而服用過量又會引起副作用。醫藥界一般都以體重為標準,例如纖瘦的人服用量就少,肥胖的人胖點就增加點用量,然而50%的胖子多半有脂肪肝,肝臟功能早已負荷過重或異常,如何經得起多些的劑量。任何口服的保健產品,最終還得仰賴肝臟代謝與分解,劑量一大就更增加肝臟負荷,豈不像是火上加油。到底,應該如何評定劑量多寡,才是最適當的呢?縱觀古今,中醫和西醫的疾病治療,都是根據患者病情給予相應的藥物及劑量。中藥劑量一般是根據經驗來定量,例如一帖藥中所需藥材是幾兩、幾錢,煎藥的時間長短,以及熬製的濃度,都是歷代醫者親自嘗試或臨床經驗而來。西醫則是以實驗室的分析來定性、定量,先將各種藥物試用於實驗體「白老鼠」,進行所需要量測試,然後再根據體重換算人體所需的「適當」劑量。不論中、西醫的「適用量」,都是一種概率的平均值,並非適合個別身體的需要量,然而每個人最合適的劑量各有不同,不同病程的需要量也不盡相同。這時,簡單又容易的人類本能感應方法「臂力能量測定法」,便可以派上用場,只是改以空左手與左手握有半顆、一顆、一顆半、…等不同分量的保健產品,分別比對平舉右手的「臂力能量」強度。不難發現,量不足與超量時,右手的臂力能量支撐力明顯變弱,而劑量合適時則平舉右臂的臂力能量特別強。好好善用「人類天生的特異功能」感應宇宙萬物的能量,便能分辨萬事萬物能量,對於人體內在能量的影響力好壞。本文作者:潘欣祥、馬芳傑摘自:不藥而癒不是夢,由華滋出版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uho.com.tw/book.asp?id=997

斤斤計較聰明吃 健康減重不麻煩

斤斤計較聰明吃 健康減重不麻煩

根據國民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4.1%,兒童則每4人就有1人為過重及肥胖,顯示肥胖已逐漸對人民健康造成威脅。「飲食控制」是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法門,但在許多人的觀念裡,「減重」總與「餓肚子」劃上等號,讓人覺得痛苦不堪。其實,只要學會「聰明吃」,把握健康飲食原則,既能享受美食也能健康減重,國民健康局在此提供您每週減重0.5公斤「聰明吃」健康飲食秘訣。每週減少0.5公斤的體重,需減少熱量攝取約3500大卡,約等於每日減少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取300大卡,並以運動消耗200大卡。其實減少熱量攝取並不難,只需把握下列重點便可輕鬆達成:少油、少鹽、少糖分:避免選擇油炸及過度醃製的食物;少喝含糖飲料,若一時無法戒掉,則可由減糖開始做起。多蔬、多果、多咀嚼:多攝取各種蔬菜水果,提供身體所需纖維質及各種維生素,幫助體內環保;每口皆充分咀嚼,讓腦部有足夠時間產生飽足感,避免過食。減少熱量小秘訣:減少100大卡熱量,約等於少吃三分之一碗飯,或將炸排骨改滷排骨,或少喝1瓶三合一罐裝咖啡,或半杯連鎖茶飲店之全糖飲料。減少200大卡熱量,約等於少吃半個太陽餅,或一個鳳梨酥,或一個桂圓蛋糕,或少喝一杯連鎖飲料店之全糖飲料。減少300大卡熱量,約等於少吃炸雞排的裹粉油炸皮(兩個巴掌大),或少吃三球冰淇淋。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為提昇國人的營養及熱量知能,於本(100)年推動「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歡迎民眾與親朋好友揪團參加,一起實踐「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技巧,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擁有美好人生。延伸閱讀「100大卡熱量食物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603

肥胖民眾罹患大腸癌機率 是體重正常者的1.6倍

肥胖民眾罹患大腸癌機率 是體重正常者的1.6倍

依衛生署97年癌症登記,大腸癌已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97年共有11,004人罹患大腸癌,其中9,571名大腸癌個案(約87%)是發生在50歲以後,亦即 50歲以上的國人,每天有26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150.1人,為50歲以下發生率的17倍。研究顯示每1~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18~33%之大腸癌死亡率。由於糞便潛血檢查不僅可以早期發現大腸癌,還可以發現大腸癌的癌前病變(瘜肉),經切除後可以避免進展為癌症,因此,為減少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危害,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惟至99年底,50~69歲民眾2年內曾接受糞便潛血篩檢之比率僅22%,仍是偏低。每2名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息肉,每23名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大腸癌個案國民健康局分析99年大腸癌篩檢資料顯示,99年有近100萬名50~69歲民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其中陽性個案69,024人,截至4月底已有46,374人(約67%)接受進一步確診,共發現大腸癌1,979人,亦即每23個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大腸癌個案,另,發現瘜肉20,381人,約每2個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瘜肉個案,這些個案只要切除瘜肉,即可避免進展成大腸癌。99年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仍有22,650人尚未接受進一步確診,推估其中約有12,300人可能已有瘜肉或大腸癌的存在,因此,國民健康局邱局長淑媞呼籲如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的個案要儘早接受進一步確診,以免喪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此外,99年的大腸癌篩檢資料亦發現,約有49%的息肉和64%的大腸癌是位於直腸或乙狀結腸,但位於盲腸或升結腸的息肉和大腸癌亦分別有20%和15%,故糞便潛血檢查異常的民眾,若只有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是不夠的,應接受全大腸鏡確診,以免漏失位於盲腸或升結腸的息肉和大腸癌。另,比較93~97年篩檢與癌症登記之大腸癌個案期別分布顯示,經由糞便潛血檢篩檢發現的大腸癌,0~1期個案所佔的比率遠高於癌症登記,由21%提高至42%,並大幅降低第4期個案所佔比率,由23%降至9%。顯示糞便潛血篩檢確實可早期發現大腸癌,而1期以下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以高達8成以上。因此,邱局長淑媞呼籲篩檢可以早期發現沒有症狀的大腸癌,民眾千萬不要因為沒有症狀,就心存僥倖不做篩檢,造成發現時已是大腸癌晚期,致5年存活率降至2成以下。端午佳節剛過,國人習慣吃粽子應景,由於粽子熱量高,邱署長文達提醒國人,吃過多的熱量易導致肥胖,而肥胖會使男性得到大腸癌的危險性增為1.6倍、女性增為1.2倍,因此,吃粽子要適量,並多吃高纖蔬菜,吃完了,也可以全家一起散步、運動,除可增進健康,還可培養家人感情,此外,也別忘了善用假期,陪同家人去做大腸癌篩檢,以維護家人健康。延伸閱讀「大腸癌年齡別發生率圖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60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