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腸病毒來了! 已4童確診71型輕症

腸病毒來了! 已4童確診71型輕症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昨天下午正式宣布,國內進入腸病毒的流行高峰期,近期已出現4起腸病毒輕症確定病例,且是過去引起重症與死亡率最高的腸病毒71型,意味著部分地區已正悄悄流行。管制局提醒民眾,注意孩童的衛生習慣與健康狀況,千萬別拖到治療的黃金時間。根據管制局的資料顯示,上週看診的疑似腸病毒病例已突破國內警戒範圍(病例比率為千分之3.99),意即每1千人中有4人可能中標;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表示,以往較常出現的病例為柯沙奇A型,但目前是71型先率先現蹤跡。而衛生署提醒民眾,隨時注意家中孩童的衛生習慣,督促養成勤洗手的習慣以防範腸病毒,也呼籲家長關切孩子的健康狀況,別拖延治療的黃金時間釀悲劇。●腸病毒腸病毒會引起許多不同的疾病,其中主要有柯沙奇A型、腸病毒71型、柯沙奇B型等,而各類病型又有不同的發病特徵,例如:柯沙奇A型:(一)泡疹性咽峽炎,常見症狀有突發性發燒、嘔吐與咽部有小水泡或潰爛情形;大多輕型不會有併發症出現,但仍有發生無菌性腦膜炎的機率。(二)手足口病,常見症狀為發燒、身體長小水泡亦會有潰爛情形(分布在口腔黏膜、舌頭、軟顎、牙齦與嘴唇;四肢則是手腳掌、手指與腳趾)。(三)急性淋巴結性咽炎,會發燒、頭痛、喉嚨痛,另外懸雍垂和後咽壁會出現明顯白色病灶。腸病毒71型:病徵與同科沙奇A型的手足口病相同。柯沙奇B型:流行性肌肋痛,症狀有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最久會持續數小時,亦有發燒、頭痛、短暫噁心、嘔吐與腹瀉的病徵出現。(資料來源:衛生署疾管局)

面對壓力、舒緩情緒 醫師:學習放慢腳步

面對壓力、舒緩情緒 醫師:學習放慢腳步

壓力是現代人普遍會遭遇的問題,像是工作壓力、經濟壓力、生活壓力、心理壓力等,適當的壓力可增進工作的表現,但長期的壓力則會讓人喘不過氣。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師曾心怡表示,「每個人遇到的壓力狀況都不同,學著去舒壓、放慢腳步很重要。」美國麻州大學研究指出,壓力有好壞之分,長期、無法控制的壓力是屬於壞的壓力,而短暫、一時就過的壓力則屬於好壓力,如上台報告等,這種壓力對健康有正面影響。心理師曾心怡說,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遭遇壓力,要學習放慢腳步,「適時的舒壓也很重要,當內在資源(心理素質)越大,則越能處理外在壓力。」她表示,壓力感受的形式很多,包括情緒、行為、生理症狀(如身心症、自律神經失調,身體緊繃、心悸、盜汗、大腸激躁症等)。曾心怡指出,民眾若最近一個禮拜,出現緊張不安、易苦惱或動怒、感覺憂鬱、心情低落、覺得比不上別人、有睡眠障礙等情形,可能是自身壓力過大,可先自我調適、紓解,若程度較為嚴重,可向專業人士請求協助。

A型人格追求完美 心理師:自律神經易失調

A型人格追求完美 心理師:自律神經易失調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適當壓力是好事,若壓力過度則會造成身心疾病,因此如何面對壓力與處理壓力,成了現代人必修的課題;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師曾心怡說,「A型人格的人較追求完美、對自己期待高,給自己較大壓力,因此容易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根據醫學研究,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主因,是因持續性的壓力所引起,因為長期的壓力會耗損神經細胞,讓身體運作出現問題。有學者將一般人按其性格分為A型人格與B型人格兩大類型,A型人格是指個性求好心切、追求完美、較為急躁的一種性格;而B型性格的人則是個性隨和,生活步調較緩慢,對成敗得失沒看得太重。心理師曾心怡說,自律神經包括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自律神經失調就是兩者作用失衡,導致焦慮緊張、生理不適,包括失眠、恐慌、憂慮與焦慮等症狀。她表示,據調查,全世界的人在其一輩子中,約有15%~30%的人有過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曾心怡指出,造成自律神失調主因為先天性格與環境壓力,「環境壓力包括工作、家庭、生活等;而先天性格因素則是A型人格,這類型的人高度期待自己要被肯定、較追求完美,因而導致壓力且長期處於緊張狀況,易出現自律神失調。」對於自律神經失調,除了藥物治療外,重要的還是要學習放鬆、舒緩壓力,加上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足夠休息等,才可以有效改善。

「正向忘我」建立好情緒 專家:運動效果佳

「正向忘我」建立好情緒 專家:運動效果佳

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工作量大且極具競爭感,因此很多人都有壓力過大問題,甚至因而導致身心疾病,因此如何健康處理壓力是重要課題。台大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師曾心怡表示,「建立好情緒的習慣很重要,包括『正向忘我』、自我肯定等。」正向心理學中提出的一個「神馳」概念,就是指讓人進入忘我暢快的體驗,例如當全神貫注享受自己喜好的活動與嗜好,比如在運動中體驗快樂時刻時,便能將平日的壓力轉移。曾心怡說,建立好情緒的習慣中,「正向忘我」是一個重要方式,讓自己沉浸在一個嗜好中,其中運動有很不錯的效果,讓自己專注在運動當下,運動完有舒暢感,加上運動幫助大腦分泌腦內啡,產生愉悅感,可協助抵抗不開心、不愉快感。曾心怡表示,尤其政府積極提倡「運動333原則」,就是每週至少進行有氧運動3天,每天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時心跳至少達到130次/分以上,運動完後身心有舒暢感。她指出,民眾若感到壓力太大、覺得心情疲累,必須要有足夠休息(除了休息,有好友相伴更好),飲食要均衡攝取,加上自我肯定(比如今天自己讓座給老年人,感到很開心),且要有優質睡眠。

五旬男應當心 攝護腺癌無症狀轉移恐癱瘓

五旬男應當心 攝護腺癌無症狀轉移恐癱瘓

彰化縣一名59男性患者,日前出現背部疼痛,還有下肢痠痛、麻木情形,以為是脊椎疾病,經就醫檢查,發現脊椎多處有腫瘤引起背部及下肢疼痛,進一步追查後已經是攝護癌第四期的轉移。這名病患背部及下肢疼痛、麻木有一星期的時間,以為是脊椎退化疾病問題,經家人陪同到彰化醫院神經外科安排磁振造影(MRI),發現背部多處有腫瘤,才引起背部及下肢痛情形,懷疑是攝護腺腫瘤,轉由泌尿科進一步檢查治療。署立彰化醫院泌尿科林易霆醫師說,門診抽血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超過正常值(4ng/ml)的一百倍,肛門指診攝護腺明顯摸到硬塊,立即以直腸超音波導引攝護腺切片後,確認為攝護腺癌,進一步以電腦斷層攝影更發現多處淋巴轉移及脊椎轉移,病情十分嚴重,証實為第四期攝護腺癌。林易霆醫師表示,目前只能以荷爾蒙療法進行治療,病情已暫時獲得控制,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已降至正常值,背痛腳麻的症狀已完全緩解,但因為發現的時間太晚,錯過治療黃金期,無法完全治癒,需回診嚴密觀察,如有復發,須立刻採取進一步治療。林易霆醫師指出早期攝護腺癌是少數可以痊癒的癌症,如果發現的時間太晚,症狀輕時無法排尿,嚴重的就會發生脊椎轉移神經壓迫,還有可能有半身癱瘓的併發症,根據美國的資料,攝護腺癌篩檢已經成功的幫助很多患者早期治療而治癒案例。林易霆表示,攝護癌大多無任何症狀,很難察覺,因此呼籲50歲以上男性,應定期作攝護腺癌篩檢。攝護腺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男性,應定期至泌尿科抽血檢測PSA數值,及接受肛門指診檢查,民眾若有夜晚頻尿、排尿困難或無法憋尿、無法排尿、尿流量小或間斷、排尿有疼痛感或灼熱感、射精時疼痛、血尿或精液裡帶血,或下背部、臀部或大腿上段經常性的疼痛或僵硬,更應該至醫院檢查。

不可輕忽中暑 嚴重小心腎衰竭

不可輕忽中暑 嚴重小心腎衰竭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內科加護病房陳憲青醫師表示,最近天氣實在太熱了!加上塑化劑風波,人們平常愛飲用飲料次數減少,此時,若水分補充也少,恐怕會增加中暑的機會!陳憲青醫師表示,日前一名16歲高中學生,因為社團活動在操場排練,沒想到竟然全身無力暈眩、嘔吐緊急送醫,經由詢問病史,原來先前有暴露在高溫環境的情況,經由大量點滴及降溫之後,病情已好轉。陳憲青醫師指出,中暑是一種會威脅生命危險的急症,會有體溫急速升高、有譫妄及昏迷等症狀,嚴重會有多重器官衰竭、急性腎衰竭等不可小看之。陳憲青醫師表示,無法產生汗水(無汗症)是中暑最常出現的特徵,因為身體暴露在高溫環境中或在高溫環境下激烈運動,身體吸收後產生過多熱量,卻無法有效散熱,造成組織細胞受損及脫水,故無法有效排汗散熱,理學檢查病人時會發現病人身體呈現乾熱狀,是中暑一大特色。陳憲青醫師指出,中暑第一件事就是降溫,首先先將病人移至清涼環境,除去衣服,可在病人鼠蹊及腋下放置冰枕,以冷水噴灑身體降溫並盡快送醫治療。陳憲青醫師最後指出,中暑是可以預防的,盡量避免在悶熱或高溫下活動,衣服不要穿太厚,另外由於塑化劑風波,人們飲用飲料減少,水分量補充變少也是危險因子之一,盡量多喝開水補充水分,防止中暑之發生。

愛鑽牛角尖嗎?小心腸躁症易上身

愛鑽牛角尖嗎?小心腸躁症易上身

一位垃圾車司機每當出勤務時,常常腹痛如絞,急著找廁所,卻因職責所在無法離開,痛苦難耐,經就醫治療後,症狀終於緩解。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謝毓鍚表示,這位司機經檢查發現是罹患大腸激躁症,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腸躁症易上身,建議若有長期拉肚子、便秘等問題,應該及早就醫,以便找出正確病因,對症下藥。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謝毓錫醫師表示,大腸激躁症是因自律神經功能失調而引起在大腸出現的一種功能性疾病,有時做過各種檢查,都找不到病因,患者雖長期受腸胃症狀困擾,通常體重並不會減輕,也不會有嚴重的併發症,常見的症狀包括腹部絞痛、脹氣、腹瀉、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大便中帶黏液,症狀至少持續三個月以上,而且壓力大時常會更加嚴重。謝毓錫醫師表示,多數腸躁症可能是壓力所引起,因此除了面臨大考的學生之外,生活、工作壓力較大的青壯年族群,最常見發病,且以女性為多,有些患者則有易憂鬱、易焦慮、愛鑽牛角尖、追求完美等人格特質。謝毓錫醫師指出,大腸激躁症雖然不會致命,但常為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帶來極大的困擾。日前有一位垃圾車司機,每每在開車出勤時發作,但每次外出勤務繞一圈要好幾個小時,非常不「方便」,經就醫後,開給平滑肌鬆弛劑,症狀已大幅改善。謝毓錫醫師提醒,治療大腸激躁症,首先要注意日常飲食,避免乳製品,含蔗糖及山梨糖的食物及飲料,過量的咖啡及會產氣的食物。若有便祕問題,則可多食用高纖維性食物,少量多餐,正常作息、規律運動,放鬆心情、減輕壓力。若飲食及減輕壓力無法改善時,可能會給予抗痙攣、抗憂鬱、抗焦慮的藥物。不過醫師也提醒,常拉肚子或便秘,切勿直接認定是大腸激躁症而不予理會,還是需要先就醫檢查,排除罹患其它疾病的可能性,以便找出問題,及早治療。

塑化劑汙染 黑心添加物重創MIT形象

塑化劑汙染 黑心添加物重創MIT形象

塑化劑汙染威脅民眾健康,也重創台灣食品的優良形象,臺大詹長權教授預估,MIT形象恐怕需要十年以上時間才能修復。如何有效從源頭把關,讓消費者恢復信心?生策中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共同辦理「台灣食品安全管理總體檢論壇」,邀集產官學臨床、公衛、毒理、藥理、食品科學等專家擬定對策,希望遏止類似的食品災難不再發生。生策中心董事長王金平表示,此時的危機讓國人得以嚴肅地正視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我們應該停止責怪、推諉,全國一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危機會化成轉機。尤其,主管機關一定要透明主動、明快處置,所有措施要以消費者健康為第一考量,才能獲得民眾的信任,把國際市場再找回來。事實上,從三聚氰胺、美國牛、塑化劑等食品安全風波接連發生,突顯出政府組織及分工問題,我們的食品自原料 - 製造 - 銷售分屬不同部會管理,原料食材由農委會把關、製造加工過程屬於工業局執掌、上了餐桌的食物則由衛生署來稽查,但是這個過程缺少對掌管化學毒物管理的環保署。未來,應該如何加強各部會資源整合,是論壇中首要討論的議題。而這起塑化劑汙染,包括食品、飲料、保健食品等都受到波及,如何建立自主管理辦法?臺鹽董事長洪璽曜認為除了法規,廠商觀念也需要再教育,譬如在進原物料的時候,應該不定期到現場,就人、物、工廠環境進行訪查,至於即將推動的食品履歷,台大教授許輔建議源頭管理應延伸自進口原料,尤其國內食品原物料80%是進口,所以食品的履歷,從入關就要開始記錄商品國際條碼與批次標號,台大詹長權教授則建議應該仿效歐盟推出的「化學品管制」,從源頭監控有毒化學物質流向哪些下游廠商,才能有效防止黑心添加物,流入市面。對民眾來說,此刻最想了解吃下肚的食品,有哪些潛在風險?如何避免這些危害接觸?其實,塑化劑也存在於環境、容器,甚至藥品當中也是容許使用的,包括美國、大陸也將塑化劑納入藥典,為了減少國人恐慌,生策中心也邀相關學者及毒物科醫師從公衛角度思考,希望協助政府訂出標準依據,讓消費者放心。

家有過敏兒 超過九成五過敏原為塵蟎

家有過敏兒 超過九成五過敏原為塵蟎

小傑(化名)為6歲大的孩童,於季節交替、接觸家中寵物後,就表現出揉搓鼻子、流鼻水、打噴嚏、並因為鼻塞而影響睡眠,嚴重時甚至出現哮喘的症狀。由於經常不停的反覆發生,經由醫師評估並進行過敏原的檢測,結果發現,小傑的過敏體質呈陽性反應,且會引發過敏的刺激物為塵蟎、貓毛及狗毛。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98年及99年的氣喘防治過敏篩檢報告發現,北市國小新生學童超過二成為氣喘高危險群,其中,完成抽血檢查者過敏體質陽性反應比率高達77.6%,過敏原中又以「屋塵類」過敏原群(屋塵、屋塵蟎、粉塵蟎、德國蟑螂)為最常見(佔過敏因素中95.6%),其次為「熱帶五爪蟎」、「動物皮毛蛋白類」過敏原群(貓、狗、鼠類皮毛)。另臺灣氣喘衛教學會榮譽理事長徐世達對5~18歲間的氣喘病人,針對氣喘嚴重度、氣喘症狀分數、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總免疫球蛋白E、嗜伊紅性血球數及肺功能等過敏指標,與成為氣喘高危險群的相關性進行比對,結果發現,氣喘嚴重度及氣喘症狀分數較高,對屋塵蟎及粉塵蟎過敏,且肺功能檢測的最大呼氣中段流量數值較低者,便是罹患氣喘的高危險群,印證塵蟎確實是臺灣誘發氣喘過敏的主要過敏原。塵蟎屬於節肢動物,有8隻腳,與蜘蛛相近,大小約0.3 mm,約是針頭大小,一般肉眼不可見,一隻母塵蟎每天可產10~20顆蛋,從孵化至成熟約需3~4周的時間,塵蟎約可存活3~4個月,以人體、動物脫落下來的皮屑為食物,塵蟎喜歡吃人體的皮屑,因此,常躲在棉被、枕套及衣服上面,而塵蟎排泄物屬於某種成分蛋白質,只要這種蛋白質跑到人體黏膜上,就會產生過敏症狀。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北市國小孩童的健康情形,100年度委託北市12家特約醫院進行過敏抽血檢驗服務,衛生局呼籲國小新生已接獲過敏檢驗通知單且有意願抽血檢查尚未完成的2,965位氣喘過敏高危險群學童,請即日起至10月31日止儘快至臺北市特約醫院,接受「免費 」氣喘過敏抽血檢驗,相關資訊可洽詢臺北市市民當家熱線(電話:1999轉1832)、各特約醫院或上網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查詢。延伸閱讀「居家塵蟎防治」: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690

驚!七分鐘不到 台灣就有一人罹癌

驚!七分鐘不到 台灣就有一人罹癌

在台灣,每6分35秒就有一個人罹癌,全台有39萬個家庭正在面對癌症的挑戰,當癌友被告知罹患癌症後,從診斷、治療到追蹤,對病人和家屬而言,都是一種身心靈的煎熬,當家中的支柱罹癌,除了影響家庭的經濟,衝擊到教育與生活支出外,親子間也有可能因父親或母親罹癌而衍生照顧與情緒適應問題,除了影響到孩子的發展與成長外,也有可能讓癌友因為擔憂而無法專心治療,影響治療的成效。為了讓癌症病友能積極治療,癌症希望協會除了提供病友癌症教育、康復用品外服務外,為了排解病友抗癌路上的阻礙,更以癌症家庭成員為中心,針對不同對象,在社工與專業師資的帶領下,以生動活潑的課程設計,幫助癌症家庭的成員提升自我察覺能力、學習面對衝擊的適應能力。癌症希望協會副秘書長吳翠娥表示,當病友確診後,面對疾病及治療副作用所造成身體的不適、情緒的抒發,及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如何和孩子溝通與相處是病友與家屬很大的困擾,若無法得到適時與適當的協助與支持,都有可能讓病人因為無助、失望與害怕而中斷或放棄治療。而孩子,是每位癌症病友最甜蜜的負擔,因此,如何讓病友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如何讓癌症不打亂原有的生活步調、如何讓親子間的關係不會癌症而彼此疏離,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任務與工作。為了幫助癌症家庭走出生命低潮,癌症希望協會特於6月24日~26日舉辦3天2夜的癌症家庭親子營,希望透過活潑、生動、有趣的方式,協助家長與孩子了解癌症對家庭所帶來的改變,讓家長如何面對孩子的情緒反應,也增加孩子對於家庭改變的適應力,讓癌症便成凝聚家庭力量的助力。名額有限,有興趣的癌症家庭可電洽癌症希望協會(02)3322-6286分機36 江社工。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