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台灣泡麵與方塊酥 在香港驗出塑化劑

台灣泡麵與方塊酥 在香港驗出塑化劑

塑化劑風波演變至今已數不清中標品項,甚至從國內向外延燒。香港衛生署昨天晚間正式宣布,由於日前驗出台灣維力手打麵(清香雞汁)與莊家方塊酥含有塑化劑,已下令從今天(14日)中午12點起全面禁止進口與銷售相關產品。記得先前紅遍全台的張君雅小妹妹泡麵廣告,當時讓維力主捧的手打麵從國內紅到國外,但今天卻驚傳該系列中的清香雞汁口味的麻油包,被香港衛生署檢驗出含有約8.7PPB的塑化劑;以及嘉義知名莊家方塊酥亦中標,同樣遭到港衛署驗出有至少3.7PPB的塑化劑。除此之外,包括由台灣製造的運動飲料「解渴誌沛力特」亦被驗出,含有塑化劑達到超出歐盟訂定的標準值3倍以上。 而針對上述的發現,香港即刻下令在今天中午12點起,禁止進口相關食品並下架回收。

林義傑抵達土庫曼! 挑戰更炎熱氣候

林義傑抵達土庫曼! 挑戰更炎熱氣候

超馬好手林義傑持續進行「擁抱絲路」長跑活動,除了挑戰體能極限,也呼籲大家珍惜水資源;地球探索保護協會14日表示,「林義傑團隊13日抵達土庫曼邊境,14日展開土庫曼的行程,天候也會更為炎熱。」林義傑率領的「擁抱絲路」長跑活動,於今年4月2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出發,途中要行經伊朗、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預計9月16日抵達中國西安,平均每天要跑70公里路程;他與另外2名中國跑者陳軍、白斌預計花費150天、跑完全程約1萬公里的絲路之旅。 林義傑團隊持續朝目標前進,13日抵達已抵達土庫曼邊境;地球探索保護協會指出,「團隊也已經辦好通關手續,14日展開土庫曼的第一天長跑行程,目前總里程約剩6500公里左右。」地球探索保護協會說,在抵達土庫曼之前,林義傑團隊花費28天時間跑完伊朗旅途,共跑了約1799公里,「團隊預計花10到12天跑完土庫曼,然後繼續往下個國家前進,預料將遭遇更為炎熱的天氣。」地球探索保護協會表示,林義傑團隊會與土庫曼當地的團隊合作,了解接下來的行程等事項,大家去做磨合,希望可以順利完成旅途;地球探索保護協會說,至於之前林義傑團隊發生的中毒事件,伊朗警方還在調查當中。

塑化效應/沒人敢喝飲料 中暑就醫爆人潮

塑化效應/沒人敢喝飲料 中暑就醫爆人潮

國內近期爆發的塑化劑風波,除了造成人心恐慌,以及大大影響台製食品的形象之外,最近亦讓平時大多以喝飲料補充水分的民眾,因此減少喝飲料的次數;而在飲料一族又不愛喝水,加上天氣愈來愈炎熱的情況下,造成中暑人數逐漸增加。由於最近許多市面上的的飲品陸續被列進塑化劑名單,讓不少不愛喝水喜歡喝飲料解渴的民眾,慢慢戒掉喝飲料的習慣,但在天天幾乎高溫30度以上的夏日之下,身體絕對無法承受長時間過少的水分補充,以致於近日出現大批中暑的人潮。除此之外,署立新竹醫院中醫科醫師彭姵綸亦提醒民眾,別熱到流汗而急忙躲進冷氣房,屆時也很可能因為皮膚毛孔急速收縮無法順利排汗,在身體溫差過大的情況下中暑。中暑的主要症狀,包括全身發熱、頭痛、頭暈、虛弱、噁心、嘔吐、無力、抽筋等情況;種類大概分為4大類,為熱失神(突然無意識,體溫高、大流汗)、熱疲勞(體溫39度以上、皮膚較冷、發汗)、熱痙攣(體溫高、痛性痙攣、發汗)與熱射病(嚴重意識障礙、體溫40度以上、皮膚乾燥)。

愛跑馬拉松者要注意 醫師:約3、4成會出現運動性血尿

愛跑馬拉松者要注意 醫師:約3、4成會出現運動性血尿

血尿的原因非常多,包括泌尿道感染、泌尿系統結石、外傷、攝護腺肥大、尿道狹窄、包皮過長發炎、運動性血尿等等,其中「運動性血尿」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是較陌生的名詞。衛生署台東醫院泌尿科許維愷主任14日表示,「常做劇烈運動,易發生運動性血尿,其中愛跑馬拉松的人,在跑完後,約有3、4成會出現運動性血尿。」所謂血尿,不單指肉眼可見的尿中有血,更大一部分的血尿是肉眼看不見,須借由顯微鏡才檢查的出來;血尿形成的病因很多,依年齡不同,可能的致病原因也不同。根據醫學研究,運動性血尿發生原因主要是由於運動中腎臟劇烈震動使之發生創傷,或是劇烈運動導致膀胱頸部與攝護腺外傷,引起血尿狀況。許維愷醫師指出,常做劇烈運動,容易有運動性血尿的情形,其中愛跑馬拉松的人,在跑完後,約有3、4成會出現運動性血尿;他說,體型特別瘦的人,在做劇烈運動時,因為腎臟震動激烈發生創傷,也容易有運動性血尿的情形。許維愷說,發生運動性血尿症狀的民眾不用太過擔心,只要充分休息加上水分補充,大部分都可自然痊癒;他並建議,體型較瘦的民眾,在做劇烈運動時可加上束腹,以避免腎臟劇烈震動。

素食者要注意! 研究:罹肝癌機率比一般人高

素食者要注意! 研究:罹肝癌機率比一般人高

肝癌一直是是台灣最常見且也是死因最高的的惡性腫瘤,可說是是癌病死亡的第一大殺手,而黃麴毒素也是目前已知最強的致肝癌毒性物質。根據台大研究團隊發現,素食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還高。根據防癌教育基金會的統計,全台灣大約每6個人就有1人體內潛伏著肝炎病毒,其中300萬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近30萬人為C 型肝炎患者,有一部份的人可能會在中年以後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除了B型肝炎與C型肝炎是導致肝癌的主要原因,天然致癌物也與肝癌的發生有很大關係;醫學研究證實,黃麴毒素也會增加B肝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提供資料指出,台大公衛學院陳建仁教授研究團隊發現,素食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可能是素食習慣佐食豆類發酵漬物(例如豆腐乳),而花生易含黃麴毒素,且與豆類加工品(素雞、素香腸等)含有麵粉凝著劑、人工色素、漂白劑、防腐劑等有關。此外,根據研究,紅麴是由紅麴菌發酵的食品,製作過程中容易受到紅麴毒素汙染,「而紅麴毒素是一種肝腎毒素,長期低量食用會傷害肝腎。」

結婚首部曲/必讀去角質聖經 還妳Q彈白皙美人

結婚首部曲/必讀去角質聖經 還妳Q彈白皙美人

結婚是終生大事,做個完美新娘是每個女人的願望,相信準新娘們早在婚禮一週前展開密集的婚前保養計畫,不想頂著一張菜菜臉步入紅地毯,正確去角質是關鍵。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吳育弘指出,額頭膚質最厚,眼周與鼻周、唇部較薄,使用搓揉型產品,恐怕無法均勻去角質,搽含有維他命A酸、水楊酸、果酸或尿素成分的保養品,就能有效去角質,還能天天使用。西方人普遍認為「在六月結婚,新郎幸福、新娘快樂」,加上今年適逢民國百年,不少人趕搭順風車搶當「六月新娘」,想在人生的重要時刻呈現最完美的一面,婚前保養做足了嗎?因個人體質的差異,一旦角質堆積太厚,皮膚保水度不好容易乾裂,吳育弘醫師表示,一般人的皮膚基底層會慢慢往上分裂到角質層,直至變成死細胞後脫落,約28天一個循環,物理性去角質一週一次較恰當,另外,準新娘須依個人體質拿捏去角質時間,才不至於因反覆上濃妝造成皮膚負擔。物理性去角質需要運用儀器,能大量去角質,化學性去角質則可作為日常保養品的程序使用,吳育弘建議準新娘可在一、二月前開始去角質,讓皮膚有適應期,通常會因為去角質後透光性變大、角質變薄微血管較接近表層,肌膚顯得白裡透紅。吳育弘強調,角質層能抵禦陽光照射與灰塵,並非對皮膚有害,不過個人保養方式、作息、體質、生活環境等因素會造成老廢角質堆積無法脫落,導致臉色黯沉,需要定期去角質。對於日漸盛行的唇部去角質,吳育弘則認為嘴唇皮膚最薄,容易因此受傷發炎,不建議使用唇部去角質產品。

糖尿病患者多攝取高纖維食物 燕麥片、黃豆可參考

糖尿病患者多攝取高纖維食物 燕麥片、黃豆可參考

國人因普遍運動量不足、肥胖比率增加、加上飲食過量等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有增加趨勢;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表示,「糖尿病患者要均衡攝取各類食物,且定時定量,並可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糖尿病是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的疾病,病患的血糖比正常人來得高,因為身體血糖高,導致病患容易引發各種急性與慢性併發症;糖尿病患者要想控制好血糖,除了藥物控制,還包括規律的運動、注意飲食等。糖尿病患者必須把握少油、少鹽、少糖,以及多攝取高纖維食物的原則,且三餐定時定量,蔬果也要均衡攝食。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說,患者必須有均衡營養,要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包括主食類、奶類、肉魚蛋豆類、油脂類、蔬菜類、水果類等。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指出,糖尿病患者必須按照一定的份量與時間進食,不可暴飲暴食,「因降血糖藥物和胰島素在體內作用的時間一定,所以進食時間與份量也要固定,如果食物過量或不足,容易造成血糖過高或過低,甚至會危及生命。」此外,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建議糖尿病患者多攝取高纖維食物,因含纖維質高的食物可減緩醣類的吸收;高纖維食物包括燕麥片與乾豆類,如黃豆、紅豆等,另外蔬菜類也含豐富纖維質,可多食用。

過敏引發氣喘 使用類固醇安全嗎?

過敏引發氣喘 使用類固醇安全嗎?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吳方芳台灣90%以上氣喘病患對塵蟎過敏,而塵蟎正是導致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病症的禍首。長相類似蜘蛛、腳上有吸盤、肉眼無法辨識的節肢類搗蛋鬼塵蟎,最喜在潮濕多雨的環境孳生。小兒科王崑伊醫師說明,地毯、毛氈、窗簾、床墊、棉被、枕頭、絨毛玩具、貓狗皮毛、人類脫落的皮屑、毛髮、指甲等都暗藏著無數塵蟎。通常一克灰塵中,塵蟎數量約一百隻。當塵蟎在呼吸道累積相當數量,人體的防疫機制就會啟動,繼而引發一連串過敏反應。過敏到底是疾病還是體質?是人體的哪個環節過度敏感?王崑伊提到了80%以上氣喘兒體內存在的抗體IgE。IgE是人體防疫系統中「免疫球蛋白E」的英文縮寫(immunoglobulin),也是免疫王國統帥Th2淋巴球細胞手下威力最強勁的抗體。具有遺傳性異位性體質的人,身體內的IgE總是多於常人且過度反應。由於病童年紀小,無法配合肺功能檢查,所以,兒童氣喘主要依據臨床癥狀來診斷。診斷確立後,過敏科醫師會在孩子滿三歲前後,為孩子開立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檢查,找出造成氣喘的過敏物質,進一步給予氣喘孩童和孩童家長避免過敏原的建議。氣喘常見藥物,王崑伊表示目前治療氣喘最有效的藥物是惡名昭彰的美國仙丹:類固醇。類固醇分三種:口服型、吸入型和注射型;長期使用口服型類固醇易產生月亮臉、水牛肩、免疫抑制、長不高、骨質疏鬆等可怕副作用;而吸入型類固醇不但沒有類似令人憂心的副作用,也能有效控制氣喘、預防急性發作。有時遇到氣喘急性發作,醫生會視情況開立短期的口服類固醇治療,主要是取其抗發炎的療效,通常不超過一週,也不會有長期使用的副作用;王崑伊呼籲,家長應讓孩子配合醫囑治療,才能避免氣喘急性發作的危險。王崑伊表示目前仍無百分百的根治方法,但只要配合醫囑,加上良好的環境控制,患者幾乎可達到完全不發作。而且,有三分之一氣喘兒童長大之後痊癒。王崑伊也提醒家長,切勿輕忽孩童慢性氣管發炎的症狀,即使只是微小發炎,若不加以控制,一樣會造成氣管壁肥厚及纖維化,氣管漸失彈性,氣喘症狀也就日益嚴重。延伸閱讀「人體各種過敏反應」: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50

腸病毒高峰期 喝茶可舒緩不適?!

腸病毒高峰期 喝茶可舒緩不適?!

腸病毒可藉由中醫的藥膳、茶飲,達到緩解腸病毒等不適症狀?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陳柏全說,腸病毒在中醫屬於濕、熱症型,在治療上以清熱化濕中藥為主,同時利用截斷療法,依病程不同而提前用藥。腸病毒感染多發生於10歲以下的孩童,尤其是以5歲以下的小兒為主,患者被感染後,症狀輕微,甚至無任何不適,只有少部份的被感染者在3~5天的潛伏期之後會開始出現發燒、出疹、及口腔粘膜的潰瘍症狀。腸病毒包含疱疹性咽唊炎及手足口病,一般疱疹性咽唊炎的主要症狀,為發燒及口腔粘膜潰瘍,由於潰瘍主要分佈在口咽部,因此劇痛的潰瘍容易使得孩童不敢吃東西,甚至連口水都不敢吞而導致口水直流。初發病的前2~3天,病患雖然很痛苦,但病情通常會在3~7天內結束,且大多數的患者不會留下後遺症。陳柏全表示,中醫認為在疾病初期或輕症多以銀翹散加減方治療,疾病中期或中度症狀則以普濟消毒飲、甘露消毒丹加減方治療為主,若屬重度患者,出現嗜睡、持續嘔吐、發燒、煩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症狀,除西醫支持療法外,中醫也可用藥浴達到緩解。緩解發燒及全身痠痛,則可服用地瓜葛根湯;若接觸腸病毒患者,懷疑有感染之虞,可使用板藍根4錢、金銀花4錢、烏梅2錢、生甘草2錢加水煎煮淡淡茶水當開水喝,大約服用兩天即可,是個不錯的預防茶飲。預防腸病毒最好的方法還是勤洗手,陳柏全指出,中藥的普濟消毒飲、柴葛解肌湯、涼膈散、甘露飲也有抑制腸病毒效果,尤其是普濟消毒飲在臨床研究上可將超過八成輕中度腸病毒患者的病程縮短至2~3天,和一般腸病毒病童平均病程七天相較,有明顯效果。延伸閱讀「文章完整版」:http://www.uho.com.tw/pantology.asp?year=2011&mon=6&id=420

老年用藥複雜多 藥物傷害病更多

老年用藥複雜多 藥物傷害病更多

陳伯伯因為慢性疾病長期在多個醫院的多科門診拿藥,這一次他因為頭暈及多次在家中跌倒,前來老年整合門診求助,醫療團隊發現,陳伯伯竟然服用高達20種品項的藥物。原來陳伯伯是一個高血壓性心臟病的患者,一開始服用降血壓用藥,雙下肢即出現輕度水腫情形,再加上不時的便秘腹脹,使他誤以為身體腸胃道出現警訊,再求診醫師開立腹瀉用藥及利尿劑後,雖然症狀得到緩解,卻因夜晚頻尿問題不斷,造成睡眠品質不佳,甚至出現多次跌倒及輕度憂鬱的傾向。陳伯伯因為一連串不舒服症狀,多次到各醫院專科進行求診,一共服用降血壓、腹瀉藥、利尿劑、安眠藥、止痛藥及憂鬱症用藥等。在逐一檢視後,醫療團隊甚至發現,陳伯伯竟然還因為血壓偏低服用升壓藥,更糟的是,陳伯伯的抽血結果顯示明顯的腎功能受損,而且極可能與過度用藥相關。再經過團隊討論後,醫師大膽停掉4種利尿劑及升壓藥,並將高血壓用藥進行更換;兩週後,陳伯伯頭暈症狀不再,夜晚不頻尿,也沒有跌倒情形,更令人驚訝的是,再經過團隊的努力,腎功能再度回復到正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主治醫師陳明正說,老年人的用藥問題相當複雜,藥物不良反應不易被偵測,表現又多為非典型症狀,如疲倦、神智不清、頭暈或是跌倒等。家人及主要照顧者如果發現長輩有狀況發生,應求助老年科醫師,醫療人員也應定期檢視老年人的用藥目的、治療效果及繼續使用的必要性,盡可能減少不需要的用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及藥物傷害。陳明正表示,臨床上常見之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包括:認知功能下降或意識不清:如長效的鎮靜安眠藥、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物、解除腸胃道痙攣之藥物等。腸胃道出血或潰瘍:長期服用緩解疼痛之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容易併發腸胃道症狀。頭暈或跌倒:服用長效之鎮靜安眠劑、抗憂鬱劑、降血壓藥等藥物容易併發跌倒。錐體外症狀:抗精神病藥物及幫助腸胃蠕動的藥物,可能併發肌肉緊張異常、無法靜坐和類似巴金森氏症狀等常見副作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自98年5月起成立老年整合性門診,針對多重用藥的老年病患進行用藥諮詢與功能性評估,在20個月的期間共收案99名,結果發現,多重用藥的比例高達72%,經過醫師與藥師聯合努力,將病患用藥的總數從721種降低為627種,用藥數下降比率高達一成五。陳明正認為,老年人常因多重用藥造成藥物交互作用和不良反應,對於老年用藥應該儘量要求簡單,服用藥物時要先由低劑量開始,然後緩慢調整劑量。病患若有多科求診需求,可以透過老年整合門診,進行功能性評估及多重用藥諮詢,透過整合型團隊可以有效減少不適當的用藥及候診時間,讓老年病患得到更優質健康照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