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我又沒吃很好 怎麼可能有痛風?

我又沒吃很好 怎麼可能有痛風?

一位42歲男性病患左膝外側不明原因紅腫痛,早晨起床時痛到大叫無法移動患肢,自訴無法下床,因只要一想要移動腳就抽痛到無法忍受。民眾常會來電詢問不知應該怎麼辦?如果要看醫師要看那一科?並自訴我又沒吃很好,怎麼可能是痛風?我的大腳趾沒有腫、足踝也沒有腫,也沒有每天大魚大肉,何況我每天都有運動(快跑一小時),怎麼可能是痛風?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腎臟內科護理長姚美惠建議,此症狀應看診骨科或風濕免疫科門診;問病史發現患者每日高梁酒300cc已有15年,抽血檢驗發現有尿酸值8.2mg/dl,膝關節X光雖正常,但外觀有紅腫情形,早晨痛醒,劇痛無法忍受,最後經醫師診斷為急性痛風。痛風又叫「帝王病」,別名為「酒肉病」(The Rich Man's Disease)。被視為富貴病的痛風,今日已不再是吃大魚大肉的貴族或有錢人的專利;應酬族、酒癮、肥胖人士等都常見此一健康問題。姚美惠說明,典型的臨床表現有四個發展步驟:早期無症狀性高血尿酸症而後急性發作未控制好就會反覆發作最後衍生痛風石、關節變形、尿路結石、腎病變等。痛風這種病之所以令人害怕,重點不在其發作時的劇痛問題,而是由高尿酸血症所引起、會威脅到生命的合併症。痛風發作時的劇痛如不去理它,也會自己消失,但劇痛消失並不表示病已痊癒;劇痛只是對身體的一種警告。治療痛風最重要的是先治好高尿酸血症,因為高尿酸血症才是痛風的疼痛主因,如果過多的尿酸鹽結晶在身體各器官沉澱,還會造成腎臟病、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壓、中風等致命的合併病;相反的,只要接受正確且有系統的治療,通常半年之後即不再有激痛現象,那些合併症的發生率也變得和正常人一樣了。目前痛風治療的趨勢主要靠藥物,只要依據醫師指示的方法及藥量即可控制得很好,飲食方面只要保持不暴飲暴食、不使身體發胖即可,至於喝酒的問題,由於酒在體內代謝後會產生乳酸,而乳酸在腎臟內會抑制尿酸的排泄,因此會升高血中尿酸值,所以喝酒不可過量。姚美惠解釋,據研究,只喝啤酒三分之二瓶,紹興酒四分之一瓶,威士忌酒60毫升以下,對尿酸的排泄不會有影響,至於有些人認為啤酒、紹興酒、葡萄酒等釀造酒較不好,而威士忌及白蘭地等蒸餾酒不會導致痛風,這是沒有根據的,酒的種類並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喝酒過量的問題。

狐臭年齡層廣 醫師籲:遺傳率過半

狐臭年齡層廣 醫師籲:遺傳率過半

夏季的腳步接近,天氣有越來越悶熱的趨勢。汗水和陽光是許多人對夏天的印象,但對於有狐臭問題的民眾來說,夏天卻代表著尷尬和不便。台中有對母女,兩人同時有嚴重的狐臭問題,前陣子母女一同搭公車時竟遭到其他乘客抱怨,非常窘。整形外科吳文宏主任表示,狐臭的遺傳機率超過五成以上,通常父母有狐臭問題,小孩也很可能會有,因此門診中常有親子先後前來治療的例子。吳文宏主任解釋,所謂狐臭,是指腋下汗腺所分泌出來的一種令人不悅的味道,人的汗腺有兩種,一種細小,分佈於全身,主要功用是排汗、調節體溫;另一種較大的腺體,稱為頂漿腺,分佈在腋窩、陰部等特殊地帶;其中又以腋窩為最多。頂漿腺分泌出來的漿液原是無臭的液體,但當漿液受到滯留於腋下之細菌分解後,才成為有臭味的液體,尤其腋下多汗時,味道特別濃,嚴重者甚至影響人際關係與個性發展。在治療方面,坊間許多醫院目前採用內視鏡交感神經截斷手術,截斷控制發汗量的交感神經,以達治療效果,但這項手術主要適用於治療手汗,手術時需全身麻醉,且治療後約有40%的民眾會出現代償性的身體出汗,前胸與後背出汗量增加,手部乾燥的後遺症,而且治療後狐臭問題仍然存在。其實,狐臭根治並不困難,只要將頂漿腺刮除即可,吳文宏主任建議沒有手汗症,專門只要治療狐臭問題的民眾,可進行小切口頂漿腺刮除合併旋轉刮刀手術。這項手術採局部麻醉,從腋下部位以極小的切口將頂漿腺刮除,不但皮膚傷口小且恢復時間快,手術當天即可返家,亦不會有民眾最擔心的身體流汗代償性增加的現象,目前國際醫學上亦證實使用這項手術治療狐臭根治率佳。吳文宏主任提醒,有狐臭問題的民眾由10~72歲的年齡層都有,通常以20~30歲的比例最多,且狐臭有遺傳傾向,遺傳率約有五成以上,因此門診中有很多父母治療後也帶孩子來手術,也有子女推薦父母前來的例子。狐臭不是病,但臭起來也是很要命,如果這方面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與人際關係,建議可到醫院接受專業醫師的診斷與治療,以安全的治療方式擺脫此困擾。

血尿形成病因多 不可掉以輕心

血尿形成病因多 不可掉以輕心

現代民眾愈來愈注重自身的健康,大多數的人都會接受健康檢查,而許多人的健康檢查報告中,尿液檢查或多或少會出現血尿情形,到底血尿代表什麼意義?什麼樣的血尿要小心?衛生署台東醫院泌尿科許維愷主任解釋,所謂血尿,不單指肉眼可見的尿中有血,更大一部分的血尿是肉眼看不見,須借由顯微鏡才檢查的出來;血尿形成的病因很多,依年齡不同,可能的致病原因也不同。許維愷說,所謂血尿就是尿液中出現紅血球的情形,一般情況下,正常尿液中並無紅血球。而尿液顏色變紅就是血尿嗎?尿液變紅並不代表一定就是血尿,許多因素都會造成尿液顏色改變,像是藥物或食物攝取導致月經或陰道出血、精液出血等。血尿的原因非常多,需要仔細鑑別診斷,這些原因可能包括泌尿道感染、泌尿系統結石、外傷、異物、導尿管引起、運動性血尿、泌尿道腫瘤、游離腎、攝護腺肥大、尿道狹窄、包皮過長發炎、血液疾病、急慢性腎炎、腎臟囊腫、多囊性腎、結構異常、神經性膀胱、膀胱憩室等。血尿需不需要治療?一個有經驗的醫師可以根據臨床線索找到血尿的原因,並根據病因提供適當的治療,治療方法包括定期追蹤、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血尿只是一個表徵,絕不要自行服用一些止血藥物來取代就醫,不但對疾病沒有幫助,反而掩蓋了真正的原因,延誤病情,唯有求助專家,找到隱藏在背後的真正原因,避免錯失早期診斷良機。

6歲胖童中風! 醫師:少喝飲料、少吃速食

6歲胖童中風! 醫師:少喝飲料、少吃速食

孩童常吃速食可能引爆健康危機!英國出現1名年僅6歲的兒童因為常吃速食以及洋芋片等高熱量食物,結果胖到中風,健康專家警告,肥胖已經成為兒童健康嚴重問題,過度肥胖者更必須到醫院就診,避免釀成無法挽回的傷害。根據英國一項對66家重症醫院進行的調查指出,過去5年超過5500名年齡在16歲以下的兒童,因為過胖到醫院就醫,其中約400人不到5歲,至少40人甚至未滿週歲,調查中甚至發現,小學畢業的學生,每3人中就有1人被列為醫學上肥胖兒童;對於兒童肥胖情況惡化,調查中發現,除了父母太早讓嬰兒斷奶,還因為餵食他們不健康的食物,例如漢堡、薯條及高脂肪食物。不僅英國發現類似案例,據統計,台灣都會區的中小學生,平均每4人就有1人體重過重或肥胖。每6名肥胖學生就有1人血壓過高。更多研究顯示,體重過重及肥胖兒童,其血壓、血糖、血脂異常比率幾乎為正常體重兒童的2倍。醫師認為,兒童肥胖是造成成人肥胖的主因。造成兒童肥胖的原因有很多,包含遺傳基因、環境因素及飲食生活習慣,為了避免肥胖,醫師也建議兒童少喝含糖飲料,因為市售含糖飲料大都添加人工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在人體代謝過程中,被轉換成脂肪的效率遠比其他糖類好,容易導致體重增加。

吃辣比賽嚴重傷胃 冠軍送醫險些胃穿孔

吃辣比賽嚴重傷胃 冠軍送醫險些胃穿孔

為宣傳宜蘭辣椒文化館培育出的「魔鬼毒蠍椒」,台北世貿日前舉辦一場吃辣比賽,冠軍得主將能獲得百萬古董名車。而以吞下90顆高達近150萬度毒蠍椒的冠軍李冠廷,雖然僅花5分鐘即順利將百萬名車開回家,但也在比賽後馬上緊急送醫打點滴。日前在吃辣比賽中,冠軍李冠廷吃下90顆號稱比麻辣鍋再辣近15倍的毒蠍椒後,雖然開回百萬古董名車,但賽後緊急送醫賠上身體健康,所幸打完點滴後逐漸好轉並已出院;而亞軍亦因眼睛沾到辣椒出現紅腫,以及腸胃極度不適隨即入院治療。即使曉得吃辣傷胃,但仍有不少人食物不加辣就整身不自在。因此民眾可考慮在吃辣前,抑或是辣到撐不住時喝杯脫脂牛奶,不但能多少保護胃的黏膜,亦能暫時舒緩辣帶來的不適感;不過雙和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明堯也提醒大家,倘若辣的程度過於刺激,無論灌幾杯牛奶依舊會傷胃。除此之外,除了吃過多的辣椒影響健康之外,短時間吃太多的冰同樣會帶來身體不適。日前為宣傳台韓合拍的偶像劇,其一男演員胡宇崴就因比賽吃冰吃到頭痛。而急速吃冰不但引發頭痛症狀,一般人也可能出現咳嗽、中暑、傷害心臟等情況。《uho優活健康網》在此提醒民眾,吃任何食物避免過量,否則勢必會造成人體負擔。(編輯中心報導)

手搖飲料超高熱量 喝多恐患胰臟癌 店家7月進駐標示熱量

手搖飲料超高熱量 喝多恐患胰臟癌 店家7月進駐標示熱量

盛夏來臨,在天天飆至幾近36度的高溫之下,讓民眾忍不住購買手搖飲料清涼一下,殊不知其中含的熱量卻高到嚇人。根據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指出,光是一杯700cc的冬瓜茶熱量高達約500大卡,一年喝下來的體重讓人不敢領教。針對這項問題,台北市政府確定要求店家在7月起,必須在杯上標示熱量以提醒民眾。手搖飲料店家在國內相當普遍,可說是無所不在,讓民眾在炎炎夏日幾乎人手一杯。營養師李婉萍提醒大家少喝手搖飲料,單單一杯500cc的全糖奶茶熱量即有200大卡左右,等同於一碗白飯的熱量,且由於飲料為「空熱量」食物並不帶有營養價值,喝下含糖飲料未讓身體吸收營養,只有增肥的份。而為幫民眾的健康把關,台北市政府確定預計從7月起要求店家在飲料杯上標註熱量,且表示即使單客點的飲料含糖量不一定相同,仍得標示略估熱量。含糖飲料帶來的缺點除了增胖問題之外,營養師李婉萍亦表示若糖分過量,將會快速消耗體內的維生素B,屆時會因為代謝糖分導致缺乏維生素B,人體可能出現頭昏腦脹、心神不寧、脾氣暴躁與疲倦不已等的現象。

氣喘怎造成? 研究:孩童可能對蟑螂過敏!

氣喘怎造成? 研究:孩童可能對蟑螂過敏!

過去許多民眾認為,引發氣喘的罪魁禍首可能是擁擠的交通、工業焚化爐及其他室外空氣污染源,不過根據一份哥倫比亞大學針對美國紐約地區所做的調查顯示,住在紐約市不同地區的孩童,罹患氣喘機率出現明顯劇烈差異的主要原因,已經證實可能和蟑螂有關。大部份的蟑螂都是雜食性,與人類的食性重疊,部份蟑螂對人類的家居都有很強的入侵性,牠們繁殖力強,在人類家居棲身及覓食的同時,亦會傳播多種病原體,因此蟑螂普遍地被認為是害蟲。調查結果顯示,部分地區的孩童罹患氣喘機率高達19%,相當於每5人中就近1人有氣喘;但也有些地區氣喘罹患率低,僅有3%。研究人員並發現,住在氣喘罹患率高的地區,孩童血中有抗蟑螂蛋白抗體的機率為一般的2倍。此跡象顯示,這些孩童暴露在蟑螂叢生的環境當中,很可能對牠們過敏。研究也發現,氣喘罹患率高的地區,家中塵土含蟑螂所製造出的過敏原也較多。研究者帕札洛斯基(Matthew Perzanowski)表示,研究提供「進一步證據,證明暴露於蟑螂出沒環境,是引發氣喘的部分因素」。「即使在紐約這樣的大都會環境中,蟑螂過敏原確實會影響氣喘患病機率。」蟑螂是繁殖力很強的動物,一對德國蟑螂一年可繁殖成為10萬隻後代。平常卵在卵莢內需要15天才能孵化出來,剛剛孵化的蟑螂是乳白色(某些種類蟑螂剛孵化出來時的幼蟲則是透明或半透明的)的無翅若蟲。若蟲取食不久,因昆蟲是外骨骼的動物,要長大就必須要脫皮,一齡若蟲大概1至2星期後再行第二次脫皮,等到第3次或者4次脫皮以後,就可以看見翅芽,但要達到性成熟之成蟲階段,平均德國蟑螂都要經過6-7次脫皮。而美國蟑螂則要脫皮10到12次才行。蟑螂的生長、脫皮次數和氣候因數、食物的獲得,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德國蟑螂可在2-3個月內完成生活週期,是屬於不完全變態或稱漸進變態的昆蟲。

果汁純度百分百?辨識方法有撇步!

果汁純度百分百?辨識方法有撇步!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抽查市售宣稱「百分之百天然果汁」飲料產品標示(如下圖),發現上述食品雖以天然果汁為原料,惟其經過濃縮、還原再加水稀釋之加工製程,卻宣稱百分之百天然果汁,易造成消費者誤解其為百分之百的天然現榨果汁。依據行政院衛生署95年12月15日衛署食字第0950409027號公告規定市售包裝果汁及蔬菜汁飲料應依CNS2377「水果及蔬菜汁飲料(已包裝)」國家標準之規定,顯著標示原汁含有率,其規範對象為原汁含有率100%以下之包裝果汁及蔬菜汁飲料。產品如欲宣稱為果汁或果汁飲料,自應符合CNS2377之定義,且依衛生署公告之規定標示原汁含有率。目前市售宣稱「百分之百」的包裝果汁,其外包裝雖依規定標示「濃縮果汁」及「原汁含有率」,惟標示之字體僅2毫米雖符合食品衛生管理法之規定,但消費者實在是很難清楚辨識。為迎合消費者喜好,果汁飲料產品風味眾多且推陳出新快速,衛生局呼籲業者應依法提供符合規定之包裝食品標示,包含:品名、內容物、食品添加物、廠商資訊、有效日期、營養標示、原產地、濃縮果汁及原汁含有率等項目,作為消費者選購時之參考。民眾在選購包裝果汁(蔬果汁)飲料時,除檢視外包裝是否依規定標示前述項目外,如有宣稱「百分之百天然果汁(或蔬果汁)」,應詳閱成分原料如為天然濃縮果汁,則應加註標示「還原果汁」字樣,如宣稱「非濃縮還原果汁」,則應檢閱成分原料是否為鮮榨水果原汁,作為選購依據。衛生局表示包裝果汁(蔬果汁)飲料產品開封後宜儘早食用,並依外包裝標示之保存方式及食用建議存放,以確保食品安全。考量健康營養之需求,衛生局建議民眾在家自製鮮榨蔬果汁飲品,增加每天蔬果之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攝取量,幫助促進身體健康及預防慢性疾病。以上內容如有食品安全衛生相關問題,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 (撥打1999熱線免付費,外縣市民眾請撥02-27208889)轉7110。民眾亦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查詢相關訊息(http://www.health.gov.tw/ )。

蜆精不能治肝病 高血壓、痛風患者勿過量

蜆精不能治肝病 高血壓、痛風患者勿過量

許多老一輩的中醫會建議肝病病患吃蛤蜊,因為牠富含蛋白質,可以促進肝細胞的修復,是常見的保肝食物之一。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學術基金會提供資料表示,現代人營養豐富,約三分之一的人有脂肪肝,蜆精不再是唯一補品,也不宜天天食用。根據研究,蜆精可以降低GPT、GOT(肝功能指數),不過僅在動物實驗證實而已,因此均衡營養的攝取,才是正確保健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學術基金會指出,民眾罹患肝硬化或肝癌時,若沒影響到肝細胞,GPT仍會是正常,因此GPT在標準值內,不代表肝臟沒毛病;喝蜆精後GPT下降,與治癒肝病無關,並非將病毒消滅。肝病防治學術學術基金會提醒,肝硬化患者併發腹水時,要限制攝取鈉與水,就不適宜喝蜆精,而併發肝昏迷時,要限制食用蛋白質,蜆精也不適合。此外,蜆精富含鈉與氨基酸,長期過量服用,對高血壓與痛風患者並不適合,因此均衡攝取加上足夠營養,才是保肝正確觀念。

塑化毒無所不在 血袋、點滴袋也中標

塑化毒無所不在 血袋、點滴袋也中標

塑化劑風暴愈演愈烈,從一開始的食品、飲料擴及到本應是救命的血袋與點滴袋。據了解國內北市9成醫院使用的血袋、點滴袋材質為PVC(聚氯乙烯簡稱);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許良豪醫師證實,只要慢性、重症病患與新生兒長期使用將會有損健康。全台目前可說完全壟罩在塑毒陰影之下,繼先前食品、飲料、健康食品等確定受波及後,現在連醫院使用的血袋與點滴袋亦都囊括在受染產品之中。據悉,國內醫院目前大多在病患身上使用的灌食、輸血等醫療用品為歐美逐漸少用PVC材質;聯合醫院許良豪醫師表示,慢性、重症病患與新生兒確實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產品,若長時間使用將有損健康。而市立聯合醫院醫藥處處長陳立奇則表示,未來將逐漸減低洗腎、重症等病患的PVC醫療用品使用率。除此之外,國內衛生署為保障民眾健康,強烈要求藥商未來在袋子上明顯標記材質,並規定5月起至一年內依衛生署規定改變包裝與使用說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