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正常吃三餐 反而容易變胖?

正常吃三餐 反而容易變胖?

胖的人都是因為吃太多餐才會變胖的嗎?不見得喔。根據美國最新的研究發現,超重的人不但沒有吃得比較多餐,反而更少。賓州馬里伍德大學的(Marywood University)的巴赫曼(Jessica Bachman)教授表示,一般人都認為,體重過重的人通常都是放任自己,完全沒有節制地進食,但是這樣觀念並不完全正確,根據她的研究發現,這這樣的觀念並不全然是對的。因為美國有60%的人有過胖的問題,所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委託巴赫曼教授進行相關的調查,她的研究團隊在一年內追蹤了250位體重超重的人,去觀察他們的飲食習慣,結果後來發現到他們所吃的餐數,比體重正常的人還要來得少,但是體重卻依然不動如山;同時他們也觀察到,雖然這些胖子吃得餐數很少,但是他們吃得多,而且運動量明顯地不足。巴赫曼教授表示,他並不清楚到底為什麼吃得餐數過少,卻反而更胖,但是她猜測這是因為這些瘦子會允許自己常常吃,反而不會擔心自己肚子餓,所以他們餓了就會吃,一次吃一點,飽了就停止,所以天吃進很多餐。反觀胖子限制自己只吃三餐,結果一次就吃進過量的食物,導致食物在身上囤積。還有胖子因為不常運動,所以新陳代謝較差,所以吃進同樣的食物,被消耗的熱量就有差別,所以巴赫曼教授建議想要瘦身的人,可以少量多餐,慢慢地增加運動量,才能更有效地減重。用太極對抗病魔! 累積正向能量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35養育健康下一代 給婦女自在哺乳空間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34下巴長期長痘 竟是牙齒長膿包所致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31

血管成形術擺脫截肢!糖尿病患福音

血管成形術擺脫截肢!糖尿病患福音

84歲的吳爺爺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中風病史,過去曾動過冠狀動脈疾病心導管支架手術,有天突然發現左腿愈加疼痛及發紺的現象,經由身體檢查發現患者腿部動脈脈搏不佳,下肢循環不良,血管攝影發現左腿自股動脈以下完全阻塞,由於情況嚴重,醫師與患者討論後立刻執行血管成形術並置放支架,左腳疼痛及發紺現象於術後立即得到改善,患者恢復良好於數天後出院。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黃仁弘醫師表示,動脈粥狀硬化會造成的各種急慢性缺血性疾病,依發生的部位而定,發生於心臟的就是所謂的冠狀動脈疾病,而發生於周邊就是周邊血管阻塞疾病,多好發於下肢,引起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若引起血管阻塞,將導致末端肢體血液流量減少,而發生缺血症狀。黃仁弘醫師強調,如果上述的情況嚴重,則常常無法單靠藥物治療,此時就需要手術的積極介入,最嚴重的情況可能需要截肢!不過可使用導管技術的「血管成形術」處理,導管手術不但傷口小、疼痛減少、恢復快且住院天數短,打通血管效果佳,置放支架一年後,血管維持暢通率約可達到八成左右,效果非常良好,實為此類患者的福音。

心有雜音 心臟主動脈瓣少一片!

心有雜音 心臟主動脈瓣少一片!

心臟疾病種類很多,瓣膜性心臟病為其中一大宗,每年體檢可能因為有心雜音轉介至心臟內科而會發現一些瓣膜性心臟病,病患不一定有明顯症狀,二尖瓣型主動脈瓣疾病,是其中一種不算少見,先天性主動脈瓣膜的疾病。(圖:主動脈瓣原本是三瓣,某些人先天就只有兩瓣,就是二尖瓣型主動脈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宇說,二尖瓣型主動脈瓣疾病發生率大約為1~2%,主要以男性居多,還可能有家族性。是一種發生在主動脈瓣的先天性瓣膜疾病。陳冠宇醫師解釋說,原來正常的主動脈有三葉薄片,二尖瓣型主動脈瓣只有兩片。由於缺少第三片,瓣膜可能會有狹窄或是逆流情形,且可能伴隨主動脈狹縮,主動脈擴張,以及有少數人可能有主動脈剝離的情形。診斷主要依據心臟超音波,如經胸前心臟超音波無法清楚看見主動脈瓣情形,可能需要經食道超音波或是核磁共振確診。

快死了、很焦躁 照護客服中心可協助

快死了、很焦躁 照護客服中心可協助

獨居的張老先生在家中感到不適且情緒焦躁不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遠距照護客服中心」的話務人員主動外撥關懷時,聽到張老先生一直說:「快要死掉了、快點來啊」。話務人員發現其狀況與平常有異,憑著專業知識及敏銳觀察力,提供及時性的援助及服務。張老先生九十歲,已有多年高血壓病史,參與「臺北市政府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的電話模式將近2年,平時客服中心每個月外撥關懷約2至4次。今年8月9日張老先生因多日進食狀況欠佳,且住家悶熱而感到不適,他在接獲「遠距照護客服中心」電話時,一直表示「快死掉了」、「好熱啊」、「快點來啊」,客服人員擔心會有意外發生,因此請該里里長協助報案並緊急處理。中山區力行里里長沈銀德表示,進入家中發現室內悶熱,張老先生看起來很虛弱躺在家中且行動不方便,並表示多天進食狀況欠佳,因此緊急請救護車送至長庚醫院就醫。張老先生出院返家後,沈銀德及健康服務中心護理人員皆定期訪視並安排送餐服務,該客服中心人員亦定期關懷個案健康狀況。「臺北市政府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自民國98年4月啟動迄今,經由各區健康服務中心評估後收案數約六千餘位民眾(包含居家、社區、機構、網路等四個模式),其中包含454位居家個案,其中不乏與張老先生一樣的獨居長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陳美如指出,該計畫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建置「市民健康生活照護客服中心」,以電話及視訊關懷模式提供「血壓異常狀況提醒」、「個人健康諮詢」、「衛生教育諮詢與查詢」、「醫療與社福轉介」、「生活關懷」等多項數位化健康照護服務。該中心話務人員皆具備醫護相關專業資格,並主動提供民眾與家屬關懷與諮詢服務。陳美如表示,除了上述居家、社區、機構與網路模式之外,近年因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駕駛健康問題與民眾的安全息息相關,今年度北市聯醫執行「大都會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職場健康管理暨健康促進試辦計畫」,其內容除了一般員工暨駕駛員健康檢查外,並搭配「臺北市政府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透過定期量測血壓、血糖、體溫,搭配系統早期預警、久未量測與長期趨勢異常等功能,提供各站管人員相關資訊。此外,在取得個人同意授權之下,生理量測紀錄搭配健檢報告由「市民健康生活照護客服中心」給予定期健康關懷與衛教,為客運駕駛的健康把關。陳美如說,「以家戶與社區關懷為核心、以個案管理為基礎、以主動服務為目的」,「市民健康生活照護客服中心」期許成為市民健康照護的推手。

癌思停治療跨多種癌別 HER2陰性乳癌患者也適用

癌思停治療跨多種癌別 HER2陰性乳癌患者也適用

自1970年代Dr. Judah Folkman發現了腫瘤血管新生與腫瘤轉移的現象後,便開啟癌症研究的新領域,醫藥界積極投入研發以抗血管新生為機轉的癌症藥物,在2004年於美國核准上市的癌思停,即為第一個抗血管新生的標靶藥物。目前標靶藥物癌思停在台灣已經被核准使用於大腸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與惡性腦瘤,而高居女性癌症死亡第一位的乳癌,針對腫瘤已轉移的病患,也可以在化療時合併使用癌思停治療乳癌。(圖:全球婦女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台北榮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趙大中表示,當腫瘤長至1~2 mm時,就須要仰賴血管來供應生長所需的養分、氧氣與生長因子,甚至進一步透過血管轉移到其他器官。因此若能阻斷血管新生,就有助於控制腫瘤的生長與轉移。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癌思停能夠精準抓住血液中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有效阻斷它與接受器結合,進而阻斷腫瘤形成新的血管,因為血管新生的機制不限於特定癌別,故癌思停成為目前涵蓋癌別最多的標靶藥物。在轉移性乳癌治療方面,針對HER2基因陰性與三陰性的患者,癌思停合併化療可做為第一線治療,趙大中醫師表示,研究證實使用癌思停治療乳癌,在HER2陰性及三陰性的轉移性乳癌患者,皆可明顯增加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及腫瘤反應率,原因除了抗腫瘤血管新生之外,癌思停也可以使腫瘤內原本雜亂生長的血管正常化,增加血管通透性,提高化療藥物毒殺乳癌細胞的效果。根據2011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 Oncology, ASCO)的年會中所發表的研究顯示,針對第一線使用化療無效的三陰性乳癌病患,加入癌思停做為第二線治療,亦可增加兩倍的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及腫瘤反應率,因此可提供第一線僅使用傳統化療的病患多一項治療機會。趙大中醫師說,臨床經驗觀察到門診病人在使用癌思停治療乳癌後,因為腫瘤縮小,症狀改善,生活品質自然提高。而病患關心的癌思停常見副作用,如高血壓與蛋白尿,也可以經由藥物加以控制,很少增加乳癌病人化療之外的不適感。趙大中醫師表示,乳癌治療目前已經相當進步,可以使用的藥物常高達5線以上,但對於約佔75%的HER2陰性乳癌患者來說,在不考慮抗荷爾蒙治療的情況下,還是需要使用標靶藥物來提升化療的效果,未來不具特異性的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如癌思停等,應該會是治療發展上的重點。而近來台北榮總也為了服務乳癌患者,推出了「乳癌無縫服務網」,趙大中醫師解釋,「無縫」其實代表了單一窗口的服務,將檢查、住院、手術與追蹤等窗口統一,讓乳癌患者可以得到便捷又完整的照護。

低鹽未必較健康!研究:易罹心臟病

低鹽未必較健康!研究:易罹心臟病

多年來我們常常聽到身邊的人說低鹽飲食比較健康,醫師和營養師也警告大家,高鹽飲食會增加高血壓及其他心臟問題風險;不過現在卻有一項新研究指出,低鹽飲食者罹患心臟疾病而死亡的風險反而較高,且因心臟衰竭而住院治療風險也升高,這項研究報告甚至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上。加拿大麥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一項研究顯示,鹽分攝取過少並不會促進身體健康,反而對身體健康有害,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大;而飲食攝取高鹽的人,中風、心臟病及其他心血管問題風險也高。因此研究人員表示,過多、過少的鹽分攝取都是不好的,只有適量攝取鹽分的人,心臟出現問題的風險才是最低。領導這項研究的麥馬斯特大學專家尤素夫博士表示,研究主要凸顯出那些高鹽飲食者對於降低鹽份攝取的重要性,且應該降低高鹽加工食品中的鈉含量,但對那些攝取適量鹽份者,是否要進一步降低飲食中的鹽份,則有待商榷。營養師教你如何吃的更健康!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9081冠心病飲食藥膳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5188心臟衰竭之診斷及治療新趨勢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3529

有大腸癌家族史小心!運動疏果不能少

有大腸癌家族史小心!運動疏果不能少

有「台灣福爾摩斯」之稱的法醫楊日松,23日凌晨3點56分病逝台北國泰醫院,享壽84歲,外傳楊日松因為大腸癌病重辭世,由於家屬與醫院簽訂保密協議,未授權院方公布病情,加上先前總統李登輝也因大腸癌手術住院,讓外界開始關注「大腸癌」這個議題。 根據國民健康局公布99年死因統計,全國平均每天有12.8人死於大腸癌,其中臺中市每天佔大腸癌死亡的就有1.3人,主因是有些人還是喜愛攝取高脂肪、高膽固醇、低纖維,加上缺乏規律的運動、降低腸蠕動,導致大腸癌罹患率偏高。大腸癌一般好發的年齡層在50-70歲左右,男女好發率為1:1,尤其有家族史的民眾更容易罹患,如有罹患過潰瘍性直腸炎、得過乳癌、或甲狀腺癌、家族性息肉症或結腸癌等,或是有出現便中帶血、排便習慣改變、便數次數改變、或是腹脹、腹痛、肚子有硬塊,都應該立即就醫檢查。預防罹患大腸癌的撇步其實很簡單,民眾只要多吃蔬果、定期運動、還有定期篩檢,就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機率。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呼籲,凡年滿50-69歲民眾,每2年1次可免費做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可至各醫療院所、或就近衛生所接受檢查接糞便潛血檢查,讓自己別成為下一個大腸癌的對象。

生活即復健! 精神病友快樂走出去

生活即復健! 精神病友快樂走出去

車子緩緩駛進苗栗南庄老街,大夥兒臉上難掩興奮之情。這一天晴空萬里,一掃過去幾天的陰霾,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精神病友在院方的安排下,一行35人北上到苗栗南庄品嚐客家小吃,參訪賽夏文化。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阿美從未到過南庄,她表示可以到戶外走走很舒服,而且走在護魚步道時,看著溪裡頭的魚兒悠游自在,勾起小時候住在鄉下到河邊戲水抓魚的快樂情景,心裡頭暖暖的也很開心。阿吉為日間照護病房的住民,在南庄老街好奇地與同伴試吃各種客家小吃、點心,並交頭接耳地熱烈討論待會可以帶什麼「丹路」回去。雖然一整天下來,不免腳痠疲累,然而病友們的臉上都洋溢著滿足的笑容,開心之情不言而喻。聖馬爾定醫院精神部行政主任黎世宏表示,在和病友的交談中得知,多數的病友在罹病後,幾乎足不出戶,即使有機會出門旅遊,也盡量以短程、家人可陪伴為主。為了促進精神病友生活休閒功能,增加其與現實社會的連結及社交技巧,減少因長期住院而造成機構化情形,因此特別安排這次戶外旅遊。黎主任表示,在精神疾病的治療當中,我們非常重視生活復健的實踐。為了幫助精神病友早一點回歸原來的生活,我們非常鼓勵病友能有多一點的社會參與,改善其社會退縮傾向。在院方的規劃及安排下,病友們的足跡已遍及台灣各個地方,如三義、埔里、美濃、旗津等。走出戶外的病友們,也因為接近大自然及人群,更能放鬆緊繃的心情,也有益病情的穩定發展。此外,透過病友與社會大眾的互動,也是要讓大家打破精神病患等同於危險或麻煩的刻板印象,其實只要經過適當的治療,也能慢慢恢復正常的社交能力,也期待社會大眾能給予精神病友們更多的支持與鼓勵。

藥師免費到宅服務 輕鬆用藥好安心

藥師免費到宅服務 輕鬆用藥好安心

近年來因社會環境及飲食習慣改變,罹患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其中同時患有二種以上慢性病患更是不在少數。有鑑於此,桃園縣衛生局今年度特委託桃園縣藥師公會,結合桃園縣內醫療體系及社區藥局等專業醫療團隊,共同執行「居家藥事照護服務」,安排藥師親自到病患家中提供藥事照護服務,至今已服務了近400人次,改善慢性病患的多重用藥可能會產生許多藥物使用及用藥安全之問題。11月29日由桃園縣藥師公會陳世璋理事長主持召開藥事照護服務成果發表記者會,邀請訪視個案到場分享對於此服務之感受。桃園衛生局劉宜廉局長表示,近年來政府雖然一直大力宣導用藥安全之相關衛教知識,但仍常見高齡患者在藥物使用上的錯誤,以致於重複用藥、藥品交互作用等情形發生,藥事照護到府服務協助民眾正確用藥方式,增加疾病治癒機會,減少藥品造成傷害的問題。桃園縣藥師公會邀集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怡仁綜合醫院、桃園榮民醫院、長庚紀念醫院、壢新醫院及社區藥局之醫療團隊,內含醫師、臨床藥師、訪視藥師及居家護理師協同執行居家藥事照護服務,以減少重複用藥、藥品交互作用等情形發生,提升民眾健康生活品質。由各協辦醫院之住院系統配合門診及出院資料庫中,符合(1)具有二位以上醫師所開立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2)目前服用超過五種以上之藥品、(3)最近一個月才剛出院帶藥回家、(4)疾病(藥品)控制效果不佳及(5)懷疑出現藥物副作用之條件,篩選出其中符合兩項以上之個案,即會安排藥師進行訪視;服務內容包含: 1. 確認並指導個案使用藥品之正確性、順從性。2. 檢視不同醫療院所或不同科醫師開立之藥物正確性。3. 檢視藥物治療潛在危險因子及交互作用。4. 有無過期變質藥品。5. 確認個案並用其他藥品或中草藥、健康食品及適切性。自2011年02月01日~2011年10月31日之間,藥事人員已前往桃園縣市各地甚至是偏遠地區進行居家藥事照護服務,已服務了近400人次,每次訪視後,皆會將個案訪視資料進行鍵入藥事照護服務網絡,同時進行藥物交互作用、不適當藥物等比對,並由資深藥師審查資料正確性及建議,讓訪視資料能確切掌握時效性及完整性。居家藥事照護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但也是能讓藥師專業領域發揮及學習的最佳場所,透過解決不同的藥物使用問題,增加民眾對藥事服務的信任感,連結藥師與病患的距離,希望透過專業居家服務藥師的評估與指導,為需要服務用藥安全的對象來把關,讓民眾用藥上更安全、更安心!藥事照護到府服務是不需要任何費用,只要符合條件者即可提出申請,若需詳細資料可撥打縣民諮詢專線1999或桃園縣政府衛生局(03)337-6154洽詢。另外,壢新醫院所成立之正確用藥資源中心,也提供用藥諮詢專線服務(03)494-1234轉2431,讓民眾隨時隨地可詢問藥物使用問題,放心用藥、正確用藥。

亞洲人有高血壓體質?胖小孩風險更高

亞洲人有高血壓體質?胖小孩風險更高

2011年第八屆亞太高血壓學術會議 (the 8th Asian-Pacific Congress of Hypertension 2011)於本月24至27日召開,透過此一非政府醫療組織協調推廣下,辦理相關醫療衛生交流活動,以促進全世界高血壓防治與心血管疾病研究資訊交換。長期以來,高血壓及相關之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一直是亞洲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多項研究指出,亞洲人與西方人相較,在同樣的血壓狀態下,中風的發生率是西方的兩倍。亞洲人雖然體型較西方人纖細,但成人高血壓的盛行率一樣在25~30%之間,顯示亞洲人體質容易罹患高血壓,而且跟高血壓息息相關的代謝症候群也如此。根據世界心臟聯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WHF)預估,到西元2025年,全球罹患高血壓的人數將會攀高至15億,其中超過百分之六十係來自於亞洲地區,可見其影響之劇。有鑑於此,本屆會議主題特別訂為「高血壓、代謝症候群及其防治」,以強調高血壓早期防治的重要。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明豐表示,「血壓防治應該從孩童時期做起,並應注意在家裡的血壓測量,及預防肥胖」,在此次會議中,發表研究結果顯示,孩童期肥胖會增加成人期罹患高血壓風險達八倍之多。在一項於韓國進行長達25年的追蹤資料顯示,孩童期血壓與成人期血壓有密切相關,這些資料都顯示孩童期良好健康習慣養成的重要性。陳明豐特別提到,台灣中風死亡率自1980年代開始即逐年下降,至今降低達40%,在亞洲地區僅日本有相同的成績,台灣與日本也是亞洲地區中風死亡率最低的兩個國家,這相當程度要歸功於健保制度下的醫療普及化。但另一方面,台灣民眾對於高血壓的認知率卻停留在約60~70%。在國民健康局於2007年所公佈「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專輯」中顯示,20歲以上民眾對高血壓的平均自知率為63.4%,「這是我們與政府要喚起民眾注意的地方,許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壓多少」。台灣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指出,要提升民眾對高血壓的自知率,落實居家量測的觀念是刻不容緩的課題,正確量測血壓的觀念更需要扎根在年輕族群當中。王宗道指出,「722」居家血壓量測口訣是協助民眾預防中風與心血管疾病的小幫手。口訣:7、連續七天量測; 2、早晚各一次; 2、每次量兩遍,值得向民眾推廣。2011亞太高血壓學術會議學術主委林幸榮表示,在本次學術會議當中,除了讓與會國家提出各國在防治上的觀念提升外,也將會針對治療趨勢、基因研究及各類相關議題,進行全盤的簡報與論述。藉此提升整體治療水準,協助醫師在高血壓治療上有共通的治療概念與準則。此次大會其餘重點還包括遺傳、肥胖與高血壓關聯性,亞太人口高血壓特色與心血管疾病研究,由代謝症候群談高血壓的防治,老年化社會將引發的疾病與解決方案,各國高血壓量測指引與治療趨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