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癲癇藥物致過敏 嚴重恐死亡

癲癇藥物致過敏 嚴重恐死亡

台灣的研究團隊過去在神經藥物過敏基因的發現已享譽國際,但臨床上針對亞洲人特有體質在各類癲癇藥物使用上的安全性比較,及癲癇藥物引發嚴重過敏反應的臨床症狀、死亡率、後遺症,及過敏後如何選擇安全用藥過去沒有很大規模的統計與研究。由於西方人的體質和亞洲人不同,一樣的一線癲癇或神經痛藥物如「卡巴氮平」在美國白人一年每十萬人只有2人會產生嚴重皮膚過敏反應,但台灣竟高達59人,亞洲其他國家如菲律賓與馬來西亞也都高達40~50人。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鐘文宏指出,雖然目前健保已給付針對「卡巴氮平」用藥前的基因檢測,但嚴重皮膚過敏反應分許多類型,過去發現的HLA-B*1502 基因檢測只能預防「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或「毒性表皮溶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但不能預防會併發急性肝炎的「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Drug Reaction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另外其他的危險癲癇藥物目前也未有理想的基因檢測可以預防,因此如何早期辨認過敏症狀,即早停藥,與如何選擇後續的治療用藥,是許多臨床開藥醫師與服藥病患更應瞭解與關心的問題。本研究收錄長庚醫院過去6年上百位抗癲癇藥物引發嚴重皮膚藥物過敏的個案,統計發現第一線含苯環的癲癇藥物如「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癲能停 (phenytoin) 與樂命達(Lamotrigine)是最常引發嚴重皮膚藥物過敏藥物,其皮膚症狀分為會起水泡或潰爛的「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或者皮膚只有紅疹但會併發猛暴性肝炎的「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後遺症包括失明、肝衰竭甚至死亡等,都不可掉以輕心。統計平均從使用到發生的時間為約20天左右,所以初使用這些危險藥物的前1至2個月都是危險期,須小心偵測臨床早期過敏症狀,包括發燒,皮疹,喉嚨痛等。但如果已使用超過三個月以上都沒有出現任何皮疹的症狀,繼續使用該藥物應是安全的。嚴重藥物過敏的發生和藥物使用劑量高低是無關的,在會產生藥物過敏的體質的病人身上,即使劑量低也有可能會發生,但對已過敏的人若未即時停藥或劑量過高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反應。這篇臨床研究已刊登於12月6日的國際權威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由於美國也有廣大的亞洲族群,此研究深受美國神經醫學會的重視,將本研究刊於本期刊封面,並從美國電話採訪此篇研究內容,採訪錄音內容刊登於該期刊網路首頁供全球醫藥人員之教育(http://www.neurology.org/)。這篇研究也可說是台灣人的「血淚與悲劇」所換得的臨床經驗,值得醫藥界及衛生主管機關參考。

勇健!8旬翁當志工助人 還教太極拳

勇健!8旬翁當志工助人 還教太極拳

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耕心志工隊傳來好消息,參加台南市政府績優志工選拔活動,推薦5名志工,全部全壘打,在台南市「行腳台南 有志相隨」表揚活動,榮獲衛生保健類銅質獎,分別是許若華、李英第、陳秋月、郭錦繡、胡美旭等5名,對於5位志工表揚,是一種肯定與榮耀。許若華志工已經81歲,在醫院服務20多年,雖鶴髮蒼蒼,但身手敏捷,本身是太極拳老師,每日都在公園帶領一群志同道合朋友運動,廣結善緣,目前在醫院量血壓組服務,服務時認真負責總是笑臉迎人,風雨無阻,都拿全勤獎,是年輕志工學習典範。李英第志工高齡86歲,其另一半王景耀先生為退休老師,也是抗癌鐵人,熱心公益,一起投入志工行列,主動關心敏銳察覺病患需要,隨時給予病患與家屬情緒上支持,使其身心獲得紓解,雖已86歲但活力十足,深獲民眾好評。陳秋月志工家住善化區,每週一次從善化搭火車前來醫院服務,一次就是一整天,服務時充滿愛心與耐心,總是默默的在旁協助,發現有經濟困難之病患,也會轉介給社服室社工協助評估與了解,與醫療團隊相處融洽。郭錦繡志工是新化分院志工,分院成立時,郭志工就一馬當先投入分院志工隊伍,目前也是分院志工組組長,熱心、開朗是郭志工招牌,經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穿梭在分院中,對於隊務推展及提攜後進不遺餘力,若有院外假日活動,也犧牲假日努力參與,年年得到全勤獎,精神可嘉。胡美旭志工是耕心志工隊之隊長,以身作則,富有責任心,主動關懷病患,並且跨二組服務,一週二次來醫院服務,積極參與醫院各項服務,支援活動不落人後,對待病患及家屬更是親切有禮,本身也是環保奉行者,環保小尖兵,推廣及影響身旁每個人,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慷慨解囊精神,足為表率。

聽到醫師就怕 須「抬」進醫院看病

聽到醫師就怕 須「抬」進醫院看病

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百名學員日前齊集臺中慈濟醫院,接受年度義檢服務,志工規劃分組闖關,以三比一的人力全程陪伴,家長張仕忠直說,罹患自閉症與重度智障的孩子,以前健康檢查得花上一整天,想到就怕,這幾年有慈濟醫院、志工,健檢變輕鬆,真的「足感心」。每年聖誕節左右,就是信望愛學員年度健診的時候,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的成員加上志工,以三人服務一名學員的比例規劃分組內容,一、二樓健檢站包括:眼科、家醫科、小兒科還有放射科與檢驗科,還特地安排人文饗宴與團康活動,降低學員們對健檢的恐懼,歌聲與笑聲把整個醫院妝點得熱鬧滾滾。信望愛社工組長趙淑珍表示,有一位學員只要聽到「醫生」兩個字就怕到不行,更別說上醫院就診,一旦生病,只能靠家長轉述病情拿藥,真的沒辦法要去醫院,就得出動眾多人手把他抬進醫院。這幾年因為有慈濟醫院提供的免費健檢,有那麼多的志工來協助,甚至連醫師都配合脫下白袍,讓他不害怕,才終於能順利完全他的健康檢查。學員之一的張毓芸今年22歲,從小不明發燒頻繁,在各大醫院都查不出病因,家長張仕忠說,直到兩歲才在花蓮慈濟醫院查出是罹患「後腦恆溫神經發育不完全症候群」,以致高燒導致重度智障與自閉症等後遺症。張仕忠表示,因為毓芸會抗拒陌生人的碰觸,只要有家人在就黏著不放,簡單的健檢花了一整天,還不見得能做得完,讓他們想到要健檢就怕。這幾年,因為有慈濟醫院與志工的協助,孩子年年都能完成健康檢查,了解身體的狀況,家長不必跟到醫院也很放心,真的「足感心」。信望愛執行長林寶珍感恩慈濟醫院當身心障礙學童最堅強的健康後盾,透過檢查提供重要的健康數據,加上營養師個別指導,中心與家長更了解學員們不同的需求,提供適切的營養規劃,讓學員們愈來愈健康。

醫訊/動動好元氣軸心體適能活動

醫訊/動動好元氣軸心體適能活動

林口長庚醫院表示,為協助癌症病友與家屬在治療過程中,提升體力、增加運動量,邀請復健科體能指導師張復華教導病友如何運用簡易運動操,提升自我體能,歡迎病友及家屬踴躍參加。活動時間:12月12日(星期一)上午10時至11時活動地點:林口長庚醫院病理大樓3樓癌症資源中心優活聚焦:●「抽神經」好痛 顯微輔助看得更清楚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001&HN_Yr=0&HN_Mon=0●猛減肥只吃燙青菜 少女掉髮、指甲裂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087&HN_Yr=0&HN_Mon=0●製藥品質升級!民眾用藥更安全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4030&HN_Yr=0&HN_Mon=0

上班昏昏欲睡 放對植物可增進工作效率

上班昏昏欲睡 放對植物可增進工作效率

工作的時候覺得效率不好,容易產生頭痛、嗜睡、噁心、無法專注、易疲勞等症狀,降低工作效率,其實這可能是辦公室的空氣品質下降所造成。環保署表示,植栽除了賞心悅目的效果外,而且還可以淨化空氣,是最環保且自然的方法。所以環保署針對辦公大樓,進行空氣污染物測試後,並利用常見之20種室內植物及6種臺灣原生植物,選出降低室內空氣污染物的植栽,幫助改善辦公室的空氣品質。環保署表示,大門和玄關人來人往落塵較多,地面建議擺放馬拉巴栗、秋海棠及盆菊;櫃臺可擺放長壽花、大岩桐、非洲菫。辦公區人多且通風不良,可能產生高濃度的二氧化碳,至於膠水、修正液、電腦與印表機等文具與電子產品,可能釋放甲醛、苯類、三氯乙烯等,因此建議辦公桌可擺放白鶴芋、竹蕉、袖珍椰子、火鶴花、聖誕紅等;隔屏板懸掛常春藤、吊蘭、黃金葛、心葉蔓綠絨等植栽,並建議吊盆應維持在水平視線或水平以下,兼顧動線與美觀。 個人辦公室因裝璜或舖設地毯,可能逸散揮發性有機物與灰塵,建議辦公桌可擺放臺灣原生且有精緻質感的竹柏、羅漢松等與蝴蝶蘭;地面角落可布置福祿桐、香龍血樹或馬拉巴栗等大型植栽,擺設高度不宜高過地面到天花板三分之二,以免造成壓迫感;茶几上可擺放小品的非洲菫、觀賞鳳梨及仙客來等高貴典雅的花卉。 環保署呼籲,室內植栽須妥善照顧,才能達到淨化空氣的目的,除了要適當的澆水施肥外,另須適度通風並放置於光線明亮處或補充光度,以維持植物生長品質,如此不僅可以減少室內空氣污染物,更可以美化環境,工作效率也會提高喔!優活推薦:癌童園藝體驗營 台癌、賽諾菲藥廠帶兒癌小朋友貼近大自然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551室內空氣品質管理法通過 燒肉店內空氣差恐開罰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16影音/高屏細懸浮微粒汙染 孩童氣喘元兇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659

捲袖捐熱血!別讓血庫庫存告急

捲袖捐熱血!別讓血庫庫存告急

壢新醫院配合由環台醫療策略聯盟主辦、台灣血液基金會協辦的「愛心環繞全台灣,公益活動一起來」捐血活動,將於12日上午9時假壢新醫院門診大樓一樓熱血登場。當日活動由2011年新票選出爐的首席親善大使-張文瑞醫師率領及醫護親善大使團共同捲袖捐血,展現壢新醫院的醫護人員不僅提供醫療服務,更以實際行動實踐醫師就職宣言中的「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的理念。黃忠智院長表示,每年冬季或春節前夕,國內血庫存量都會告急,今年尚在安全存量內,但考量天氣逐漸變冷且春節即將到來,為未雨綢繆,壢新特帶頭參與為期一週的全台捐血活動,當日本院預計號召捐出200袋,避免血庫庫存不足情形,以維護病患緊急醫療需求。壢新醫院每兩年固定舉辦親善大使選拔活動,希望透過選拔活動,遴選具備醫院文化之典範人物,並藉由其服務與健康理念之行為實踐,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使其服務典範與健康態度成為標竿學習之對象。本屆醫師群首度主動推選眼科-張文瑞醫師報名參賽,除了給予強大的醫師輔選團隊之外,加上張醫師本身的專業性及親和力,才能在眾多強力的競賽者當中脫穎而出,正式當選首席親善大使。張文瑞醫師說本次可以首席親善大使身份,帶領著院內醫護同仁參與捐血活動,實在是倍感榮幸,未來持續共獻一己之力,給予病患更專業的醫療服務及更貼心的親切感受。2011年環台醫療策略聯盟預計舉辦12場的捐血活動,在12日當天已有6家醫療院所加入熱血行列,分別為署立台北醫院、壢新醫院、新竹馬偕醫院、彰基醫院雲林分院、衛生署台南醫院、花蓮門諾醫院。而未來一週之內,在全台各地還有7場即將舉辦,希望民眾們一起來捲袖捐熱血,共同響應公益。

茂伯最後的公益廣告 環保署決定續播

茂伯最後的公益廣告 環保署決定續播

日前環保署推出一個宣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預防—土地品質」的短片,片中的土地公就是由上個月不幸心肌梗塞猝死的茂伯所演出。環保署表示,為了感謝茂伯協助拍攝這部廣告短片,將續播這支遺作,讓茂伯的公益形象長存人心,並且希望更多人注意環保的問題。(圖片為茂伯演出土地公的照片,翻攝自環保署網站。) 環保署表示,上月推出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預防—土地品質」宣導短片,敘述一對想要購買土地的夫婦到福德祠尋求指示,土地公婆現身提醒在土地交易時應注意土地品質,片中由茂伯和鳥來嬤飾演土地公與土地婆。茂伯在片中透過土地公的形象,叮嚀民眾在土地買賣之前,要注意土地有沒有被污染過,可以注意周邊是否有污染跡象,或是上網查詢土地品質。由於這支短片可能是茂伯最後一支廣告作品,而且目前正在電視頻道播出中,環保署強調12月將續播本片,近日將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3樓舉辦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研究與模場成果發表會」中播映,藉此表達對茂伯出演本片的感謝,同時讓茂伯熱心公益的行為能夠廣為傳達。優活推薦:農地遭污染 政府有責?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723國道加油站汙染率達3成 沿線居民當心喝到「石油水」!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359藥物吃不完亂丟 恐污染河水變藥水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766

類過敏性紫斑症恐致腎炎 千萬別輕忽

類過敏性紫斑症恐致腎炎 千萬別輕忽

咳嗽、流鼻水又發燒,媽媽說:「孩子,你感冒了,我帶你去看醫師」。經過一週,孩子的感冒症狀仍未改善,甚至告訴媽媽:「我的腳好痛、站不起來,肚子也好痛」,說時遲、那時快,孩子竟然吐了一攤、接著又腹瀉。媽媽見狀趕緊送孩子到台中醫院小兒科簡佳裕醫師的夜診求診;簡醫師看見孩子雙下肢有不等大小的紅色斑塊、踝關節腫並有壓痛,簡醫師告訴媽媽:「孩子可能罹患『類過敏性紫斑症』必須住院接受治療」。一週後孩子症狀改善,並已出院。(圖:下肢起紅疹)小兒科簡佳裕醫師表示,這名7歲小孩一週前有斷續的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感冒症狀,早上雙腳皮膚上開始出現一些紅色、會癢的疹子,並有肚子痛、嘔吐、雙腳無力、踝關節壓痛等情形,因此用輪椅推來本院兒科夜間門診求診,在懷疑是類過敏性紫斑症的診斷下建議住院。經抽血檢查發現該孩童血小板比正常稍高,免疫球蛋白IgA也有升高現象,因此可確定不是血小板過低引起的紫斑症,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類過敏性紫斑症;同時影像學發現右下葉有肺炎浸潤情形,黴漿菌IgM抗體也有升高的現象,因而確定病童應是小孩常見的黴漿菌感染所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的類過敏性紫斑症;經給予類固醇治療後,目前病情已有改善。類過敏性紫斑症的併發症最嚴重者可能會造成腸胃出血、腸穿孔,約有25%~50%的患者會造成腎炎,而其中約3%~4%可能演變成慢性腎炎、甚至需要血液透析,神經系統方面則可能發生急性癲癇發作等等併發症。發病急性期要趕快接受治療,目前治療方式以類固醇治療為主。

來台找到治療關鍵 埃及醫師好興奮

來台找到治療關鍵 埃及醫師好興奮

臺灣醫療水準聞名國際,埃及的Farid Ayyad Farid醫師為了一解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癥結,遠從非洲到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在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不藏私的指導下,終於讓他找到治療的關鍵,除了置換人工膝關節以外,還有不同的選項來改善退化問題。Farid說,很高興學到新方法,回去後,會將此次所學的觀念應用在病人身上,讓病人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治療。(圖:Farid醫師認真學習)兩年前在西班牙的一場學術研討會,呂紹睿和Farid醫師比鄰而坐,當時Fraid對呂紹睿獨排眾議提出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nee Health Promotion Option,KHPO)治療觀點印象深刻。目前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一家醫院擔任骨科醫師的Farid表示,過去遇到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人,只能給予打針、吃藥、復健等保守療法,最後則是置換膝關節,沒有找到真正的病因去做治療,病人對這樣的情況並不滿意,身為一個外科醫師,也不禁反問自己,「只能這樣嗎?」來到臺灣後,在親自參與關節鏡手術、門診、查房的過程中,Farid終於恍然大悟,為找到治療的關鍵而興奮不已。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受到膝關節炎退化的影響,呂紹睿醫師與中正大學合作研究,不僅找到致病原因,還進一步的發展出適切的治療與復健方案,主要是藉由關節鏡進行「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移除病因,並重塑健康的膝關節環境,術後輔以適當的軟骨再生促進療程,刺激軟骨再生,進而逆轉膝關節繼續退化的自然病程

壓力大致胃酸多 女腹漲、食不下嚥

壓力大致胃酸多 女腹漲、食不下嚥

擔任會計的史小姐來到醫院時,神情顯得相當疲累。她說,最近工作繁重,加上青春期的孩子在學校表現欠佳,累得她猶如蠟燭兩頭燒,常常會一天只吃一、二餐果腹充飢,沒想到現在連身體健康都出現問題。剛開始時她常覺得噁心,腹漲、食不下嚥,史小姐說,原本不以為意,沒想到後來連臉都經常發麻,不知道到底是怎麼回事。高雄阮綜合醫院超音波室張維興主任說,從史小姐對自己症狀的描述研判,可能和胃酸有極大關係。胃酸,其實是一種濃度與鹽酸差不多的強酸,藉著強酸特性消化分解食物,人體也只有胃壁組織能夠承受得了。張維興主任指出,因為胃酸時時都在分泌,為了不要讓胃壁「負擔」太重,所以人要定時定量,適當進食,讓胃酸能發揮功能。但如果進食不規律,老是空著肚子,胃酸很容易分泌得比原本需要的多;長期以往,短時間也許感覺不出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什麼影響,但是拖久了,就可能傷到胃壁。長期胃酸過多,出現胃痛、胃消化性潰瘍、胃出血、阻塞到潰瘍的可能性也會因此增加。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