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肺癌恐失能?新型抑制劑改善生活品質

肺癌恐失能?新型抑制劑改善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肺癌是最容易發生腦轉移的癌症之一,發生率高達30-40%,癌友若輕忽治療,存活期將大幅下降。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黃俊耀醫師說,在標靶藥物不普及的時代,因化學治療藥物難以進入大腦,發生腦轉移的肺癌個案普遍預後不佳。所幸,隨著醫療科技發展,臨床上已有多種標靶藥物可作為療程使用,透過藥物選擇,有效抑制原發性肺癌的同時,也能為癌友控制腦轉移。第二線標靶藥物中,就有第二代新型口服ALK抑制劑問世,針對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發生抗藥性的患者,不僅可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至16.7個月;出現腦轉移的癌友,更有67%的顱內反應率,顱內無惡化存活期也有望達18.4個月。老翁忘東忘西竟是肺癌腦轉移引起 延誤治療恐失能黃俊耀醫師說,腦轉移的控制是肺癌治療預後關鍵之一。肺癌患者如果發生腦部轉移而不控制,有很大機會臥病在床,褥瘡發生機率將大幅提高;也因為吞嚥困難,吸入性肺炎風險提升;甚至可能喪失認知與語言能力。不僅癌友生活品質大幅下降,存活期也會受到衝擊。黃俊耀醫師也分享其臨床個案,有一名70多歲老翁,因生活逐漸失能、忘東忘西,家人原以為老翁發生失智、進而攜其前往神經內科就診。豈料,經影像檢查竟發現腦部與肺部有腫瘤,會診胸腔內科後,確診老翁屬於末期肺癌,且伴隨腦部轉移。因確診時間較晚,確診時,老翁已經臥病在床、幾乎喪失行動與語言能力。第二代新型口服ALK抑制劑獲健保給付 一代藥物治療失敗可接續使用黃俊耀醫師鼓勵患者,確診肺癌無需灰心。肺癌治療已進入個人化時期,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致病基因後,醫師就可以對症下藥。若最常見的EGFR型別基因檢測結果屬於陰性,建議要接續檢查ALK基因是否為陽性。黃俊耀醫師說,今日ALK肺癌有許多藥物可使用,像個案中的老翁,就是透過第二代新型口服ALK抑制劑治療肺癌。在第二代新型口服ALK抑制劑的治療下,老翁神智日益清醒,肢體、對話能力也慢慢恢復。原本只能躺在床上的老翁,已可跟著家人旅遊,生活品質大幅改善。黃俊耀醫師進一步指出,若癌友對第二代新型口服ALK抑制劑有反應,其無惡化存活期有望達16.7個月,整體存活期可延長至34.1個月;針對已發生腦轉移的患者,不僅有67%的顱內反應率,顱內無惡化存活期更有18.4個月。針對民眾最在意的治療費用,目前健保已給付第二代新型口服ALK口服抑制劑療程,癌友在第一代ALK抑制劑治療失敗後,就可以轉用第二代新型ALK口服抑制劑。黃俊耀醫師針對肺癌診斷與治療說明,如果沒有氣喘、過敏等疾病史的民眾莫名咳嗽超過3個月,就有可能有肺癌的風險。鼓勵癌友若出現相關症狀,務必要進行相關檢查。確診後也無需過度恐慌,今日已有相當好的治療,只要配合醫囑積極就醫,就有機會維持良好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

強力胃藥致腎病變 中醫調理修復機能

強力胃藥致腎病變 中醫調理修復機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初診患者一臉茫然地說:「蔡醫師,我去年體檢發現腎臟功能不好,腎絲球過濾率只剩下21,不知道該怎麼辦?」他拿出檢驗報告表示,他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也不菸不酒,平常只有胃不好而已,腎臟科醫師說,應該和他長期吃胃藥有關,他不解為什麼會這樣?腸胃不適亂吞藥 恐引發多種併發症很多人有胃悶、胃脹、胃痛、胃酸逆流的問題,常常都會使用胃藥來抑制胃酸,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就是代表性的藥物。也因為它的效果太好了,雖然它必須符合使用規範才能由醫師開處方,但是其實大家心知肚明,呷好鬥相報,根本就變成居家常備藥了,不管什麼情形,只要是和腸胃有關,反正先吞一顆就對了,浮濫亂用的結果,就出現了許多不好的併發症。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的研究顯示,最早於1992年即有病例報告指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與急性間質性腎炎及急性腎損傷有關,之後陸陸續續有許多研究都提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與腎病有關的報告,而且高劑量及長時間使用,與腎病傷害程度有密切相關。研究顯示,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可能經由多種機轉包括:急性間質性腎炎、低血鎂症、內皮細胞受損等對腎造成傷害,導致急性腎損傷、慢性腎臟病及末期腎病變。一時之間,這種效果很好的胃藥,顯示出它並沒有原先想的那麼安全。搭配修復腎臟、健脾益胃藥材雙管齊下藥物造成的腎臟損傷,中醫認為這是因為風邪、水濕、濕毒、濕熱之邪,入侵阻滯經脈,下傷及腎,腎失開闔,無法通調水道,進而影響全身。治療上會依病情進展分期治療,在快速惡化期主要是邪實,治療以祛邪為主,利用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化濕利水、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為主要治則;在慢性期主要是餘邪未清、正氣損耗,治療多以清除餘邪,並適當扶正潤理。一般常見的中醫體質分型,像是風水氾濫型、水濕侵漬型、濕毒侵淫型、濕熱壅盛型、腎陰虧虛型、脾腎氣虛型等。另外會搭配專門修復腎臟機能的中藥材及健脾益胃的藥物,畢竟這個問題是因胃病而來,腸胃功能的調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經過了半年的調理之後,他回診時高興的說「蔡醫師,這次的檢查,腎功能進步很多喔,從原來的腎絲球過濾率21左右,現在已經回升到62了,我的身體也感覺好很多,真是太棒了,我會好好繼續繼續配合治療,讓我的腎臟再更好。」(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台灣安進攜手義大癌醫 抗癌好骨力

台灣安進攜手義大癌醫 抗癌好骨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骨轉移是指癌細胞透過血液從原發器官轉移到骨骼,發生骨轉移後,若輕忽治療,可能發生脊椎壓迫、病理性骨折等骨骼併發症,癌友恐面臨臥病在床、癱瘓等困境。義大癌治療醫院為了讓更多癌友及民眾重視癌症骨轉移的影響,與長期關注癌症骨轉移衛教的台灣安進合作,於院內舉辦《BoneBone骨力 抗癌有力》系列活動,期望透過互動式遊戲,讓民眾在遊戲過程中,認識骨轉移的症狀、治療方式、治療照護需知等,以利癌友及其親友能及時發現骨轉移並積極治療。義大癌治療醫院洪朝明院長說,義大癌治療團隊秉持創辦人回饋鄉里的理念和成為一流癌症醫學中心的願景,打造等同醫學中心等級癌症治療服務,也落實「病人第一」的治療理念,提供高雄癌友全面性以及可近性的治療服務。台灣安進藥廠李宜真總經理表示,「能夠與義大癌治療醫院攜手舉辦《BoneBone骨力 抗癌有力》策展活動的意義非凡。台灣安進也將持續推動癌症骨轉移衛教,與醫界共同努力,提升癌友及大眾對於癌症骨轉移的重視。」治療水準媲美醫學中心 義大癌醫院提供前線治療資源雖衛福部將義大癌治療醫院歸類為地區醫院,但院內的醫療設備、水準絕對不亞於醫學中心。義大癌治療醫院黃明賢副院長說,為因應精準治療時代的來臨,院內特別引進可廣泛找出致癌突變基因的次世代基因檢測技術,提升基因檢測效率,讓癌友及早開始療程。義大癌治療醫院饒坤銘副院長說,癌症治療就像火車頭,需連結多科別資源,才可以帶著癌友到更有生活品質的未來。為了善盡醫院提供高品質、高效率醫療服務的精神,義大癌治療醫院凝聚院內11癌別團隊,提供癌友整合性的醫療服務,大大提升治療成效,也縮短癌友候診時間。航向美好未來 義大癌醫院助癌友輕鬆控制骨轉移饒坤銘副院長指出,骨轉移發生後,骨骼會變得脆弱,不僅可能輕碰就會骨折,癌友也需長期忍受疼痛。饒坤銘副院長提醒,若不治療骨轉移,癌友可能因為癱瘓而需要臥病在床。臥病在床後,不僅社交生活、工作都會被迫中斷,癌友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質、經濟面臨嚴重的衝擊;由於癌友長期處於壓力且無法透過社交排解,對於心理也會造成影響,也更容易陷入憂鬱中。黃明賢副院長提醒,癌友若骨骼莫名出現定點疼痛就要小心,務必要主動告知主治醫師,並遵照醫囑進一步檢查。若確診骨轉移也無須擔心,今日已可透過單株抗體或雙磷酸鹽類藥物控制疾病。規律接受治療,可以避免病理性骨折、癱瘓、骨骼疼痛等骨骼併發症。饒坤銘副院長提醒,癌症骨轉移治療與癌症治療相同,治療前中後都有需要注意的事項:為降低顎骨併發症的發生,治療前需要必需的牙科處置,治療期間也應保持口腔衛生;也需要透過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減緩治療副作用;再搭配適當的運動,更可以讓日後復健更順利。

牙齒不夠白?美白方法優缺大比較

牙齒不夠白?美白方法優缺大比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愛美族群追求一口潔白的牙齒,進而尋求各類坊間偏方,比如用醋漱口、用磨碎的橘子皮刷牙或用小蘇打粉塗抹牙齒以追求美白,但這樣的偏方很會造成牙齒受損,讓色素在牙齒上沈澱更加容易! 生活家牙醫診所 張智洋主治醫師表示,牙齒結構分為最外面的琺瑯質、進而是象牙質與齒髓,牙齒色素多發生在最外圍的琺瑯質,琺瑯質的硬度堪比鑽石,唯一只怕酸類物質!而坊間的偏方多以酸類去侵蝕或是用粗顆粒刮琺瑯質,讓牙齒有變白的感覺,刮壞的琺瑯質再也不像原本那樣光滑,反而更容易發生色素沈澱,讓牙齒越來越黃,還會養成敏感性牙齒!牙齒美學是什麼?美白牙齒其實最根本的是要回到牙齒美學來看。張醫師說明,最常說的微笑曲線其實可以細分觀察,一是牙齒中線是否與臉部中線對齊,通常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是有些偏移的;二是以牙齒中線為基準,左右邊牙齒是否大小位置對稱;三是門牙黃金比例為十比八,太長太寬都不佳;四為微笑的時候上排牙齒飽滿不空洞,還有牙齒本身的弧度及透光度等,都是牙齒美學關注的範圍。牙齒美白優缺大比較針對市面上已有的牙齒美白的方法,張醫師認為各有優缺,冷光美白是以高濃度的藥劑塗上牙齒,再以光照去除色素。優點是整個療程快速,只需一小時,缺點是維持時間只有一至兩個月;居家美白是以客製牙托將溫和藥劑浮貼在牙齒上,美白效果較好,而且維持時間可達一年,缺點是療程長達八小時,建議患者在睡眠時間戴上牙托較為方便;噴砂美白很類似洗牙,只是將牙齒表面的色素清除,但是卡在牙齒結構內的色素就無法處理。至於民眾最關心的牙齒美白貼片,張醫師提到貼片是以七至八層陶瓷一層一層燒上去,將貼片直接貼在牙齒上,效果幾乎是永久美白,不管患者飲食狀況如何都不會染色,使用年限十年起跳,缺點是價格較為昂貴,但自然擬真度非常高,而且平時保養就以一般清潔的方式即可。牙齒美白最早起源於歐美,又可細分為歐洲派與美國派。張醫師指出,歐洲派以自然為主,牙齒美白不見得要非常白,重點放在逼真。而美國派受好萊塢影響,追求又白又完美的牙齒。台灣其實兩者兼具,會隨著醫師的評估以及患者的需求,調整牙齒美白的程度。張醫師分享有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姨,皮膚或身材保養都照顧得很好,唯獨牙齒不夠完美。即便害怕看牙醫,長期缺牙、牙周病與齲齒讓她決定求診,後來也定時回診,開始正視自己的牙齒健康。張醫師強調,追求美沒有年齡限制,只要經過醫師評估及雙方溝通,讓自己擁有一口白牙不是夢想!

划獨木舟忘防曬 雙腿曬成紫芋

划獨木舟忘防曬 雙腿曬成紫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5歲陳先生日前把握暑假的尾聲與家人安排熱門的獨木舟戲水之旅,玩水前沒有防曬,僅穿著輕便上衣短褲上場,沒想到一趟4小時獨木舟之旅下來,雙腿嚴重曬傷、起水泡,呈現紫芋般的顏色,嚇得趕緊就醫,曬傷程度已達真皮層!傷及真皮層 腿部布滿大小水泡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黃季怡表示,患者參加上午8點至中午12點獨木舟行程,未做任何防曬措施,划船途中忽略了刺痛感不知曬傷,隔天又參加步道行程,由於沒有休息加上褲子不斷摩擦雙腳,曬傷部位受損更嚴重,就醫時下肢腫脹、疼痛不已,腿部布滿大小水泡,經治療後腿部曬傷發炎狀況改善許多,治療後的恢復期更重要,多抬腳休息,不要讓雙腳皮膚受外力磨擦,以免水泡發炎惡化。皮膚有刺痛感,小心是曬傷警訊!曬傷是由於皮膚過度接觸紫外線,產生紅腫、刺痛及發熱的症狀,曬傷範圍若達真皮層,皮膚發炎反應會更嚴重,出現水泡、滲出液,甚至有脫水的危機。因此,當曬後皮膚出現刺痛感,即是曬傷的警訊,當下可以流動冷水沖或濕敷患部降溫,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讓暴曬的傷害降低。水面或雪地紫外線反射殺傷力更大黃季怡指出,門診曾遇過曬傷患者治療後不到幾天,以為沒事了又外出運動,結果水泡惡化趕緊回診。曬後治療首要鎮定舒緩,倘有水泡或傷口須就醫治療,適時補充維生素C及蛋白質幫助傷口癒合,曬傷後的10~14天是恢復期,此時皮膚還很脆弱,盡量讓患部休息,不要外出暴曬,注意衣著材質,不要磨擦皮膚,避免傷口再度感染。黃季怡提醒,夏日戲水不要輕忽紫外線的殺傷力,特別是水面上或雪地反射出的殺傷力更大。為了避免曬傷,防曬措施要確實,其中耳朵及頸後是容易被忽略的防曬部位,除了勤擦防曬品,可搭配物理性遮蔽方式如穿著長袖或防曬衣物保護皮膚,適時補充水分,才能降低曬傷的機會。

大叔不知主動脈剝離 胸痛竟硬撐2周

大叔不知主動脈剝離 胸痛竟硬撐2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5歲的蔡先生為40年老菸槍,上月底感到胸悶、胸痛,以為吃止痛藥可緩解,卻遲不見效,直到父親節前夕劇痛難耐,前往當地醫院急診,竟確診為主動脈剝離,建議立即轉院治療,患者原本還打算撐過節後接受手術,但83歲父親擔心兒子延誤病情,堅持陪同赴醫,術後蔡父慶幸:「謝謝醫師還我一個兒子!」8旬父堅持送醫 父子情得以延續蔡先生青少年時期開始抽菸,已經有40多年菸齡,多年前發現罹患高血壓,但認為沒有症狀,便無服藥控制,直到7月底突然感到一陣胸悶劇痛,本以為是在烈日下工作所致,不以為意,僅自行購買止痛藥緩解,隨後又連續胸痛,嚇得他趕緊赴醫,原本想延至慶祝父親節後再接受治療,所幸在父親的堅持下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才能延續父子情。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患者發生胸痛當下,先前往衛福部南投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主動脈剝離,此症為致命性的心臟殺手,根據統計,患者發病後每小時即增加百分之一的死亡率,至少半數患者在病發後48小時內會死亡,因此當時兩院便聯繫緊急安排手術,不過因患者個人考量,拖了兩天後才動刀,所幸術後順利恢復且無併發症,「確實十分強運」。 遇撕裂性胸痛和上背痛 應提高警覺劉殷佐指出,主動脈剝離是指主動脈內膜破裂後,血液從真腔(血液原本流動之處)進入假腔(因結構受傷而產生的裂縫處夾層),使得主動脈送到各器官的血流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缺血性症狀,往往導致腸缺血壞死、腦中風、急性腎衰竭、急性心衰竭,甚至死亡。 劉殷佐強調,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因子包括未良好控制高血壓、抽菸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遺傳性疾病、主動脈瓣膜缺陷、高強度重量訓練或使用古柯鹼等,一旦民眾突然感到撕裂性的胸痛和上背痛,痛感延伸至脖子或下背,就有可能為主動脈剝離,此外,視主動脈剝離發生處不同,受影響的器官不同,若有喘不過氣、腹痛、腰痛、意識不清等症狀,也應懷疑為主動脈剝離所致。 劉殷佐提醒,若患有高血壓的民眾,平時應控制血壓,有抽菸習慣也必須戒除,並維持適當體重,才能預防主動脈剝離悲劇發生。

跳島「偽出國」常備藥該如何準備?

跳島「偽出國」常備藥該如何準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防疫期間,民眾搭郵輪在台灣各島之間「跳島」旅行,成了一種「偽出國」的旅遊方式,為了避免在旅途中被小病痛干擾,食藥署請義大醫院家醫科陳昱彰醫師,為大家分享出遊藥品準備法寶。腸胃藥、感冒藥、防疫、外傷用品必備旅行者腹瀉是出外最常見的感染疾病,建議用三招遠離感染源:1.避免生食或食用攤位髒亂的熟食。2.飲用乾淨水。3.飲食前做好洗手的清潔防護。腸胃道備用藥品除了便秘止瀉、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或胃痛等個人慣用藥外,攜帶「電解質補充劑」也同樣重要,在腹瀉導致體液流失時,電解質可緊急補充、避免脫水發生。「旅行期間很怕感冒!」陳昱彰醫師提醒,民眾出遊前可購買綜合感冒藥品備用,但挑選時前須注意,部分感冒藥可能含有煉製安非他命原料之「假麻黃素(Pseudoephedrine)」成分,或者兒童使用的止咳水含「鴉片酊(Opium Tincture)」,建議可依個人需求向藥師詢問,選擇適合的藥品。疫情期間出遊,口罩、酒精消毒液是出遊必備品,還可酌量帶OK绷等外傷護理用品,而慢性病患者則要注意自身藥物是否充足,才不會斷藥。至於旅行常備藥品,可依個人需要增列,最好保留藥品的外盒或說明書,若不慎忘記了,則可依說明服用。萬一旅遊期間使用自備藥品後,還是感到不舒服,或遇到重感冒、急性病發等危急狀況,就要儘速就醫。出遊前檢查藥品效期 落實防疫新生活食藥署提醒,藥品是有備無患,民眾出遊前請檢查藥品效期,做好詳細周全的行前準備,就能在旅遊期間,輕鬆應付意外或惱人的小病痛。防疫期間,出遊時應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密閉空間務必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落實勤洗手、咳嗽禮節等衛生習慣,才能開心出遊。

「處暑」養生四訣 可解秋乏防傷肺氣

「處暑」養生四訣 可解秋乏防傷肺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處暑」為秋天第二個的節氣,「處」是就此打住的意思,表示暑氣到此為止。暑完了,換秋老虎上,又是另一種熱。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表示,春夏兩季沒保養好,有人可能到現在還會起濕疹,若出現這樣子的狀況,夜裡不妨試試少開點冷氣,繼續中午以前喝熱薑茶退退濕。秋天若再沒解決身體裡的濕,到冬天可就要常常咳嗽了。洛桑醫師特別提醒「處暑」節氣中,有四個日常功課要特別注意。 ◎第一、冷不冷熱不熱,小心秋老虎雖說處暑已經「出暑」了,不過秋老虎一旦發威,頭頂著大太陽,還是會讓人像夏季一樣爆汗。下場雷雨、一個颱風來襲,天氣又不一樣了,要冷不完完全全冷、說熱又不是徹徹底底的熱,季節交替的時候,總是多變。而氣候異常的現象,近幾年又特別容易發生,多事之秋,若出門在外時間長,薄外套帶一件,即是對感冒最好的預防。 試想若你去歐洲流浪,要去十個八個國家,有高山有平原、有內陸有海邊,你會怎樣帶衣服?當然是可以一層層往上加的那種,要比花俏不通風又不保暖的好多了。台灣紡織業很強,機能性布料銷往全世界,我以前還曾特地寄回家鄉給老媽穿呢!兼具保暖、排汗、透氣、快乾的機能衣物,買幾件好的來穿,天氣再怎麼變化都不怕。 ◎第二、認真考慮早點睡,一解秋乏春天有春睏、秋天有秋乏,都是因為季節轉換,冷熱相交,人體啟動保護機制,暗示人以自身的靜,來制外在的動。秋天的乏,特別會讓人早上起不了床,耽誤了上班上課。 想睡就去睡啊,幹嘛硬撐?「子午覺」能睡,是最好命的人。「子」是子時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午」是午時,早上11點到下午1點。尤其是夏天玩太瘋,經常熬夜的人,到了秋天休整季節,之前元氣損耗多了,現在會覺得疲累一些,也是很正常。你可以比之前提早一小時去睡覺,晚上10點、9點、8點,都不算早。補元氣的覺,晚上8點就可以準備上床躺平了。總之,宜早不宜晚。最晚不要超過晚上11點。如果書念不完、工作做不完,累了就先去睡,晚上11點到凌晨3點睡好睡滿,再起來用功,比撐著熬到天亮,又再睡到中午更理想。 ◎第三、依四氣調神,像雞一樣早起如果把《黃帝內經》當成一本預防醫學之書來閱讀,能為大大為自己減少使用健保卡的機會。上頭關於四季的指南,相當中肯。在〈素問.四季調神大論篇〉中提到秋天三個月,風變得比較急,萬物變色,人應該「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要是不這樣做,損傷的可是肺氣,在損傷肺氣的當下,人不一定會立即感到不舒服,但已經種下隱禍,等到了冬天,就會出現「完穀不化」的拉肚子狀況。若不想冬季常跑廁所,還是乖乖跟雞一起起床比較明智。 但有一點要提醒,「與雞俱興」是說跟雞一起起床就好。秋冬你不要貪早,以為起得比雞早就會比人家更健康一點,沒有這種事!必須等待日光照到樹葉,行了光合作用後,才有最新鮮的豐富氧氣,你這時候起床,才有意義。養生,時間點的拿捏,差一點就差很多。 ◎第四、避免意志外馳,宜收斂神氣上面三點都比較跟身體有關,這最後一點,則是跟心靈、跟運勢有關。與春天的揚發、升發相反,秋天屬於收斂、內斂的季節。遇上好事,不要太過高興,張揚易遭人嫉妒,無故遭禍,遇上壞事,不要太過傷心,悲秋悲秋,秋天蕭瑟已經夠悲了,若遇上壞事還要傷心,那可要一路犯懶、消沉到隔年春天去了。請替自己靜出一顆平常心,以對順逆,泰然處之、平淡處之。 稍微解釋一下,秋天為什麼會悲。有人說看到落葉會悲,有人因為暑假即將結束而感到悲傷,這都有可能。但台灣秋天會變色、落葉的樹不多,照理說,大家應該都天天開心啊,為何又會悲從中來?答案是「日照」。你身體裡的血清素水平,受日照影響。晴雨不定,或是人自己足不出戶在家趕暑假作業,又或者連日霧霾,晒不到陽光致使血清素下降,沮喪、失落、無力、失眠就通通有可能發生。所以說,對治秋冬季節性憂鬱,老話一句, 還是趁大好晴天,多曬曬太陽吧! 

瘦身PK 這個關鍵讓甩肉速度差1倍

瘦身PK 這個關鍵讓甩肉速度差1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醫師,我的體重下降的有點慢,能不能再快一些?」雖然我都會跟初診患者說明,基本的飲食觀念、患者飲食中的地雷食物、生活作息、合理減重速度、用藥原則及治療過程的注意事項,必須很嚴謹的一個個步驟進行,但仍常聽到患者這樣要求。可能有時我們講太多,患者吸收不來,或者每個人都習慣專注在自己想聽的重點,或對體型求好心切等原因,所以難免會忘記。所以我想用一張曲線圖來說明。比較一下圖中這兩位男性的減重速度為什麼會有差異?兩位都是40多歲男性,作息睡眠類似且沒有熬夜,治療前及治療過程中也沒有抽菸、手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一開始左邊體重是95.9公斤,右邊87.9公斤,y軸是治療過程的體重跟體脂率(%),x軸是他們的回診時間。地雷食物食物多 奶酥麵包讓體脂又飆高單純從數據來看,右例減重速度比較快,而且他到目前為止還維持在74公斤。先不考慮飲食、代謝這些個人因素,右例每周回診一次。3~4周後,我問他要不要調整為兩周回診,他說每周回診ok,因為如果體重沒掉到預期進度,可以提醒自己注意。右例長期以米飯條為主食,蛋白質、青菜攝取不均衡,經與營養師衛教諮詢後,改變飲食習慣,注意合理鹹度及水分補充,搭配藥物使用,體脂幾乎沒有停滯地從26.9公斤下降到16.5公斤,12周體脂瘦了10.4公斤,而體重從87.9公斤減至74.1公斤,共減了13.8公斤。這樣的速度並不會太快,是在國際藥物減重合理的範圍(0.5 kg - 1.5 kg/周),這也是診所各醫師的治療方式。後來他也帶太太來看診。左例家庭背景好一些,每天有一餐固定回家吃、長輩會加一些好料,所以有時回診問到上周狀況,他會說每天有一顆小鳳梨、或某天午晚餐都吃披薩。在體脂肪降至17.3公斤後,他第一次順利畢業,他也很滿意不用太刻苦飲食就可以瘦下來。但他沒有注意早餐的奶酥麵包,體脂肪又在一個月內增加3公斤。配合治療都可達標 減少後端醫療風險醫學論文告訴我們年齡、性別、本身基礎代謝率、基因、吸收效率,都可能影響同樣藥物治療、同比例飲食原則下,減重速度的差異。不過從這兩個案例來看,其實關鍵很大部分是在自己!右例的關鍵比較單純,就是幾乎純澱粉飲食,蛋白質跟青菜比例太少,加上他願意規律回診並改變飲食習慣,以標準速度達到減重目標。左例相對來說因為長輩的愛心,還有無法避免的朋友聚餐,以及本身飲食相對比較多樣,要花時間一一挑出地雷食物,所以即使提高藥物的劑量及變換種類、規律回診的情況下,速度還是明顯小於右例的一半。其實只要願意配合治療進度,大多數人減重只是快慢差異,到最後都可以達標。我所做的是把身體健康的自主權交還給每個患者,進而減少後端醫療風險和花費(治療糖尿病、手術、加護病房等),這是我認為醫學很重要的價值之一。Q:為什麼減重速度太快不好?A:體重增加多半都不是突然增加的,同樣地,在減重過程當中也要給自己、給身體多點時間去適應變化。太快燃燒脂肪,容易營養不良、脫水、減少肌肉之外,也會增加急性膽囊炎的風險。(文章授權提供/陳彥伯醫師)

半夜鬼壓床?糖尿病神經病變疼痛難眠

半夜鬼壓床?糖尿病神經病變疼痛難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中糖尿病長輩是否常抱怨手腳麻、刺痛,甚至有蟲爬感,亦可能像被「電到」的感覺?這些影響生活品質的惱人症狀,其實有可能是糖尿病的併發症-周邊神經病變上身!糖尿病患者應提高警覺注意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DPNP)症狀,並定期接受神經病變及足部檢測,及早接受正確診斷及治療,遠離截肢的威脅。5大症狀麻刺燒緊電 3成患者難入睡行走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症狀的表現方式因人而異,臨床症狀通常表現於兩側手指、手掌、腳趾、腳掌,且會往軀幹蔓延,多數患者會出現麻木感、針刺般疼痛、燒灼感、緊束感疼痛、觸電般疼痛及蟲爬感等症狀,這種神經痛的現象在夜晚、天氣太冷或太熱時會更明顯,嚴重情況下患者四肢末端局部組織會嚴重潰瘍、壞死,最終必須面臨截肢,此外,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也會造成長期倦怠、心情憂鬱,以致生活品質低落。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與年齡、糖尿病病期,血糖控制不等均有關係,好發於四肢末端。經研究證實,隨著罹病時間增加,高達五成的糖尿病患者將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而其中約二至三成的糖尿病患者會因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引發疼痛,甚至痛到難以入睡、影響行走能力等。而其疼痛無法透過一般止痛藥處理,若患者身體出現疼痛情況,應立即就醫檢查,切勿聽信坊間或網路資訊,擅自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糖尿病神經病變所引發的周邊神經痛,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必須及早就醫找出根源。據統計顯示,約有12.5%的糖尿病患者未曾向醫師提及疼痛症狀,39%患者的疼痛問題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 。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2015年提出的臨床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在首次確診後,每年應定期接受糖尿病神經病變檢測;而第一型糖尿病患則應在確診5年後,每年定期接受檢測, 糖友平日除積極控制血糖之外,也應注意足部照護,定期接受足部及周邊神經病變檢測。呼籲糖友切勿再默默忍痛!影帝蔡振南加持 DPNP衛教微電影上線為提高糖友對周邊神經病變痛的認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偕同年度衛教大使蔡振南拍攝《藍襪子_DPNP_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微電影,於今年8/19正式上線推出。影片調性搭配鬼月,以較驚悚懸疑的風格開場,搭配蔡振南的親切解說,希望喚起民眾對DPNP的重視。(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