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中藥能使腦神經再生 獲美國專利

中藥能使腦神經再生 獲美國專利

根據平面媒體報導指出,從研究發現中藥確實可以讓受損的腦神經再生,且這項新研究更在去年底正式獲得美國專利,由中醫師李政育主持,協調三軍總醫院腦血管神經科主任張成富博士,宜蘭大學陳怡伶博士、中醫師何秀琴博士組成研究團隊,共同研發「誘導腦神經細胞增生之醫藥組成物」,經動物實驗後,初步判定有出現腦部新生細胞,未來可望能進一步預防、治療大腦老化相關疾病、保健。(圖為香港中藥行,取自維基百科,作者mailer_diablo)研究團隊經動物實驗,以大鼠腦中風模式為依據,餵食當歸、黃耆、人參、川芎等共8、9種材料等中藥濃縮方劑4周後,腦神經纖維細胞和腦的膠質細胞都出現新生細胞,根據平面報導表示,李政育計畫將這項專利轉移給國際藥廠,未來可望研發成保健食品或藥品,可用來預防腦神經細胞凋亡,甚至對腦中風、腦膜炎、老化,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阿滋海默症等腦神經病變,也可能會有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黃建榮表示,已有越來越多的中藥經研究証實對神經系統具保護作用,包括西洋參、枸杞、丹參、薑黃、川續斷、鈎藤等,都可能對預防阿滋海默氏症(老年癡呆症)、巴金森氏症等有幫助。

國內成年人吸菸率有降 但二手菸呢?

國內成年人吸菸率有降 但二手菸呢?

菸害防制法新規定自98年1月11日實施迄今已滿3周年,新法重點在擴大禁菸場所範圍,包括室內公共場所、室內三人以上工作場所等,從100年相關調查或統計資料顯示,近九成的民眾(88.5%)認為無菸環境因新法實施後而有改善,18歲以上成年人吸菸率微幅下降(由97年21.9%降至19.1%),推估過去3年減少了42萬吸菸人口;禁菸公共場所二手菸暴露率從97年23.7%降為8.2%;職場二手菸暴露率由97年32.1%降為19.9%;家庭二手菸暴露率從97年27.2%降為19.9%。各縣市衛生局在36萬餘處場所進行335萬餘次的主動稽查及輔導,重點禁菸場所已有改善,但還有努力的空間。依「成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成年人吸菸率97年為21.9%(男性38.6%,女性4.8%)、98年新法上路降為20.0%(男性35.4%,女性4.2%)、99年為19.8%(男性35.0%,女性4.1%)、100年為19.1%(男性33.5%,女性4.4%)。整體而言,成年男性吸菸率由93年的42.9%降為100年的33.5%,有持續下降的趨勢,成年女性吸菸率尚無明顯變化。禁菸公共場所二手菸暴露率方面,97年為23.7% (男性27.2%,女性20.1%)、98年為9.0% (男性11.8%,女性6.2%)、99年為9.1% (男性11.2%,女性6.9%)及100年為8.2% (男性10.2%,女性6.2%)。家庭二手菸暴露方面,97年為27.2% (男性28.1%,女性26.3%)、98年為20.8% (男性23.7%,女性17.8%)、99年為24.9% (男性25.3%,女性24.6%)及100年為19.9% (男性22.3%,女性17.3%)。100年與99年相較,禁菸公共場所與家庭二手菸暴露率都有下降趨勢。100年吸菸者平均每日吸菸量為18.9支(男性20.0支/日,女性10.7支/日)、99年為18.1支(男性18.9支/日,女性11.2支/日)、98年為18.0支(男性18.8支/日,女性10.8支/日)及97年為19.0支(男性19.9支/日,女性11.4支/日),吸菸者平均每日吸菸量有回升的趨勢。若以成人吸菸率推估,紙菸消耗量由97年13.6億包(男性12.7億包,女性9千萬包)降至98年11.8億包(男性11億包,女性7.5千萬包),降幅達13%,99年11.6億包(男性11億包,女性6.3千萬包)僅微幅減少,但100年12.1億包(男性11.3億包,女性8.1千萬包)有回升趨勢;依據財政部統計,迄100年10月底,紙菸總量為15.6億包,與99年同期紙菸總量14.9億包相較,約增加4.7%。目前,各縣市近2,000家醫療院所提供門診戒菸服務,吸菸者可接受醫師的諮詢及戒治菸癮的藥物(如貼片、嚼錠等),政府也補助每人每週250元的費用,也可利用各縣市衛生局所戒菸班、社區藥局等戒菸管道,請吸菸者多利用各項戒菸服務,除了為自己與家人朋友的健康,也可以幫自己省下相當可觀的不必要花費。

除舊佈新 醫師教你如何防止拉傷、閃到腰

除舊佈新 醫師教你如何防止拉傷、閃到腰

再過不到2個星期,就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農曆春節」的到來,為了迎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大掃除,象徵除舊佈新來迎接嶄新的一年,不過當民眾趕著大掃除時,也要適時休息,日前一名50歲婦人,因趕著年前大掃除,把窗台拿下來打掃,結果因窗台太重,一不小心閃到腰,忍了一個星期痛到站不直,緊急赴醫就診,醫師表示,近來門診因清掃時扭傷、下背痛的案例增加2到3成。(圖:正確搬重物姿勢)因為一般上班族平時較少提重物,搬大型家具等,因此在大掃除期間,往往容易因過度使用腰部肌肉造成腰部肌肉韌帶拉傷,或是因為施力不當造成腰椎無法承受等症狀出現,因此醫師建議最好工作2到3小時休息一下再繼續,或是在搬重物前做暖身動作,都可減少因大掃除所造成的拉傷等症狀。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衛教文章也提出預防措施,像是如果要搬運、推動、拉扯或舉起物體時要有正確的技巧,可以稍微彎曲雙膝來避免閃到腰,搬移的物體不要離身體太遠等,如果物體真的太重就最好請別人幫忙了,另外大掃除時間太長時,應適度的休息或活動一下背部、筋骨,一般大掃除所引起的肌肉韌帶或筋膜扭傷、拉傷,通常經過休息、藥物治療,幾天或幾週內便可以改善,不過文章中也提醒,當有任何不適最好到醫院復健科就診,切勿到坊間不當的推拿,反而可能造成肌肉筋膜進一步的傷害。

求學優異張志揚 心理健康被忽略

求學優異張志揚 心理健康被忽略

在日本殺害兩位台灣女留學生的張志揚,讓張父訝異自己兒子竟犯下殺人案,但張父或許不知道,張志揚可能就在優異成績之下,讓周圍的人都很放心,卻因為內向個性而沒有培養好處理人際關係的態度,心理健康就日益被家長忽略,因而埋下了殺人事件的地雷。(圖片翻攝自日本時事通信。)據了解張志揚求學階段成績優異,考高中時都是屬於第一志願的成績,且內向害羞不多話,看起來是一個非常乖的小孩,但是一個乖小孩怎麼會做出這種事情呢?心理師王淳表示,現在還是有些家長,認為小孩只要成績好、乖乖待在家裡就萬事太平,其實卻反而忽略了這些小孩的心理。如果你的小孩在課業上永遠是第一名,當父母的你還需要操心嗎?就是這樣的錯誤觀念讓很多優異成績小孩,心理的健康完全被忽略了。心理師王淳表示,其實成績只是學業領域的表現,但是人際互動、感情等又是另外一個領域的表現,兩者其實不能混為一談,成績好、IQ高,不代表小孩的人際關係、EQ也好;事實上家長更應該要注意的是小孩的品格、教養、與人相處與受挫的能力,才能夠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並且讓他們從生活中不斷學習。所以家長們除了要關注小孩的學業成績之外,更要花時間與小孩相處,並且讓他們能夠順利地與人群互動,還要培養面對挫折的能力。王淳也提醒家長,在教育小孩的時候,不要讓他們太自我為中心,而是要培養他們有同理心,能夠適時地讓他們克制自己的行為,才不會因為一時的衝動,而釀成不可挽回的遺憾。

流感進入高峰?已20死、萬人掛急診

流感進入高峰?已20死、萬人掛急診

流感疫情持續發燒!疾管局10日公布新增2例流感併發症死亡病例,分別為居住新北市的58歲及71歲女性,從去年7月至今,已有20人死於流感及其併發症,且光是上周就有超過2萬名類流感患者掛急診、確診病例達76例,顯見流感疫情似乎越演越烈。這兩名死亡病例都是感染B型流感,而且兩人都有糖尿病的病史,所以疾管局強調,如果有慢性病的病患、嬰幼兒等容易發生流感併發症的族群,感染流感後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些族群免疫機能較差,病程發展快速,所以需要特別注意有沒有出現流感危險徵兆,像是呼吸短促、呼吸困難、發紺、血痰或濃痰、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或高燒持續72 小時等。衛生署已請縣市衛生局積極增設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合約醫療機構配置點,目前全國共有2,203家,較去年12月初增加近千家。衛生署提醒臨床醫師,流感有多樣化的症狀表現,除了併發肺炎,也可能出現肺部以外的併發症,例如心肌炎、腦炎、橫紋肌溶解症、腎衰竭等,或是伴隨其他細菌感染,造成嚴重病情;另流感可能導致慢性疾病惡化,應對流感和慢性疾病一併妥善治療控制。衛生署再度呼籲醫師在診治流感患者時,注意危險徵兆,以降低患者發生嚴重併發症及死亡的風險。疾管局指出,估計流感疫情還會持續上升,預期最高峰應該是在農曆年前後這段時間;流感症狀除了與一般感冒類似外,還可能出現發燒、肌肉酸痛等症狀,民眾要密切防範、注意自我保健。

不尋常背痛、晨僵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

不尋常背痛、晨僵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

長年與疼痛為伍的蕭先生,回想國中剛發病時,膝蓋、關節等處經常疼痛,既不能跑步,投籃也只能站著,花了許多冤枉錢與時間找國術館看病,仍未見起色、生不如死;高中是最痛的時候,每天一早下床時就開始抽筋,痛到趴在地上,半拖半爬去刷牙,常常全身僵硬,都要慢慢活動後才會舒服,所以必須比一般人早起,才能趕上校車。男子與家人跑遍了各大中西醫院診治,直到18歲經檢查判定為僵直性脊椎炎後,才開始認識它、面對它;19歲時開始吃類固醇控制病情,只見虛胖,卻無法擺脫疼痛,最後只有靠工作暫時忘卻疼痛,但也幾乎把身體搞壞了。發病迄今已20幾年了,每天飽受疼痛折磨的蕭先生仍然相信醫師、相信自己,兩年前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生活品質終獲改善、重拾歡顏。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魏正宗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初期症狀為早起時會腰痠背痛,由下背部開始出現症狀,慢慢往上蔓延至胸椎、頸椎,漸漸形成錐體垂直骨刺,嚴重者會黏合形成竹子型脊椎,早年稱為「竹竿病」。好發於20至40歲之年輕人,推估國內盛行率千分之二,約四萬名患者,男女比約為三比一。發病原因來自遺傳,若父親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小孩有B27基因機率為50%,但經統計指出,帶基因者實際僅約20~60%發病,顯示後天因素佔大多數比例。魏正宗主任指出,僵直性脊椎炎並非少見,卻常被忽略,就醫率偏低,原因不外乎是發病時多為青壯之年,加上誤以為腰酸背痛、運動傷害、跌打損傷所致,因而忽視或延誤就醫。主要症狀尤以早晨剛起床時最為嚴重,常須花一個小時以上才能起床,病情嚴重者甚至會在半夜因痠痛及僵硬而醒過來,影響睡眠品質,但是這些「背痛」及「晨僵」現象通常在活動後會減輕症狀。魏正宗主任表示,這種疾病好發於年輕男性,只要有不尋常的「背痛」及「晨僵」現象,就要特別留意。一般而言,僵直性脊椎炎並非絕症,不至影響壽命,只要早期診斷、積極治療、規律作息、適度運動、維持正確身體姿勢、定期追蹤、遵從醫囑、長期服藥,以及日常保健等,仍然可以擁有良好生活品質,像亞洲小天王周杰倫、立委余天等知名人士,就是罹患此一疾病。根據研究顯示,僵直性脊椎炎為高度家族遺傳疾病,如經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最好鼓勵家人也就醫受檢,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期。此外,千萬不要認為不疼痛了就自行停藥,因為疾病仍有可能產生惡化情形,唯有配合醫師的正確診斷與持續治療,病情才能控制得當。至於該如何治療僵直性脊椎炎?魏正宗主任說明,必須根據病人的表現症狀、嚴重程度以及期待做適當決定,並且從病人治療後的反應,包括病史、臨床表現及實驗數據等做適當調整。治療方式包括非藥物治療(nonpharmacologic) 和藥物治療(pharmacologic)兩方面。若內科治療效果不佳,則可考慮外科手術,分別是髖關節置換術及脊椎駝背(kyphosis) 矯正術,以減緩疼痛與改善行動不便。

散光定位HOLD不住 度數正確也枉然

散光定位HOLD不住 度數正確也枉然

根據去年九月份一份針對散光族做的「國人視力狀況暨散光拋認知與行為」問卷調查顯示,有超過五成散光族為方便考量選擇配戴隱形眼鏡,顯示隱形眼鏡已成為散光族矯正視力的重要方式,但有不少散光族表示配戴隱形眼鏡仍發生疊影、視力模糊的問題,影響日常生活。眼科醫生呂大文提醒,初次配戴隱形眼鏡的散光族選擇隱形眼鏡除了注意度數、散光軸度外,也應確認鏡片的定位技術是否能維持視力清晰。醫生提醒,穩定性不夠的散光隱形眼鏡就像晃動中的鐘擺一樣,無法固定度數在正確的軸度上,造成視力有時清晰、有時模糊,導致即使度數、軸度都是正確規格,仍會出現疊影、視力模糊等現象,甚至會因為視力不平衡而產生頭暈等不適症狀,因此散光族也應注意散光隱形眼鏡配戴的穩定性。隱形眼鏡鏡片的定位技術眾多,如加厚鏡片下緣以重力定位的「菱鏡垂重法」,可能會有異物感重、變換姿勢時鏡片易偏移影響視力的缺點,因此,消費者配戴時可選擇「ASD定位法」等改良後可迅速穩定設計的定位技術,透過4點穩定區及自然眨眼的力量穩定鏡片,有較佳的配戴穩定性,提供清晰穩定的視力。醫師提醒,散光族若想要配戴隱形眼鏡矯正視力,應掌握三個配戴要點。首先,散光及近視度數要正確;此外,應配戴正確的散光軸度;市面上廠商紛紛提供散光拋供民眾選擇,規格齊全的有多達上千種,民眾也比較容易挑選到符合自己度數的散光產品。最後,配戴過程應隨時檢視視力狀況,挑選穩定性較佳的隱形眼鏡,才能確保視力正確矯正。

腰痛、血尿、腰部硬塊 小心腎細胞癌

腰痛、血尿、腰部硬塊 小心腎細胞癌

腎細胞癌好發於60~70歲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台灣地區每十萬人中約有10至12人罹患此病,發生率雖然不高,但因初期沒有症狀,容易被忽略。在過去,來求診的病患多為末期。不過,近年來國人的健康意識抬頭,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得以讓死亡率逐年下降。此外,標靶藥物的出現也帶給病人新生的希望。新光醫院外科部黃一勝部主任表示,腎細胞癌是發生在腎皮質的腫瘤,由於腎臟位於後腹腔深部,有任何病變不易被發現,加上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等到出現腎臟疼痛、腫塊以及血尿到院求診時,幾乎都已是晚期。因為腎細胞癌對化療與放療的效果不佳,直到標靶藥物的出現,才大幅降低腎細胞癌的死亡率;目前用於腎細胞癌的標靶藥物可分成兩類,一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阻斷腫瘤生長所需的養分,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這類藥物包含紓癌特(Sutent)及蕾莎瓦(Nexavar);另一類是阻斷腫瘤細胞訊息傳遞,讓腫瘤細胞無法長大與擴散,此類藥物包含特癌適(Torisel)及癌伏妥錠(Afinitor)兩種藥物。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藥物為紓癌特(Sutent),服用後可能出現手足症候群以及腸胃道不適等副作用,通常是服藥四周後停藥兩週休息的方式進行療程。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最新報告,病患在服用紓癌特後,若出現高血壓、手足症候群等副作用症狀,表示病患治療成效較佳。另外,晚期腎細胞癌的病患中,有一部份屬於預後較差的一群,這類病人可考慮使用特癌適(Torisel),已有研究指出,此藥物使用在預後較差晚期腎細胞癌的病患身上,有不錯療效,而且特癌適於今年元旦起,健保開始給付在高危險群晚期腎細胞癌的第一線治療,為此病患每月可節省將近13萬元的醫療費用,讓病人家庭的經濟負擔得以紓緩。黃部主任叮嚀,腎細胞癌的發生率或許不高,但定期的健康檢查並且輔助影像學是目前唯一能早期發現的管道。若有出現任何的腰部疼痛、血尿甚至是摸到腫塊,應盡早接受檢查,才能徹底遠離腎細胞癌的威脅。

腰痛、血尿、腰部硬塊 小心腎細胞癌

腰痛、血尿、腰部硬塊 小心腎細胞癌

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好發於60~70歲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台灣地區每十萬人中約有10至12人罹患此病,發生率雖然不高,但由於初期沒有任何症狀,容易被忽略,在過去,病患出現症狀求診時通常已是末期。不過,近年來腎細胞癌的死亡率逐年下降,探究原因可能與國人的健康意識抬頭,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讓難以發現的腎細胞癌無所遁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癒後遠比以前好得多。此外,標靶藥物的出現也帶給病人新生的希望。新光醫院外科部黃一勝部主任表示,腎細胞癌是發生於腎皮質的腫瘤,由於腎臟位於後腹腔深部,有任何病變不易被發現,加上腎細胞癌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更增加早期發現的難度,當然超音波是早期診斷的工具,若能定期檢查,就能早期 診斷出來。但是若等到出現腎臟疼痛、腫塊以及血尿到院求診時,幾乎都已經是晚期。由於腎細胞癌對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的效果不佳,過去僅能以免疫療法做為治療的唯一選擇,但效果始終有限。近幾年發展出的標靶藥物,大幅降低腎細胞癌的死亡率,給醫界打了一劑強心針;目前用於腎細胞癌的標靶藥物可分成兩類,一類是抑制腫瘤血管新生,阻斷腫瘤生長所需的養分,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主要針對轉移性亮細胞型腎癌患者,這類藥物可以很快看到治療效果,包含紓癌特(Sutent)及蕾莎瓦(Nexavar);另一類則是阻斷腫瘤細胞訊息傳遞,讓腫瘤細胞無法長大與擴散,這類型的藥物對於非亮細胞的腎細胞癌特別有效,包含特癌適(Torisel)以及癌伏妥錠(Afinitor)兩種藥物。黃部主任進一步說明,腎細胞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是腫瘤範圍仍位於皮質內者,第二期則為侵犯到皮質外周,此兩期的病患皆屬於早期,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為主,若能完整將腫瘤切除,癒後良好,後續僅需定期追蹤即可;當癌細胞侵犯到周邊大血管、腎靜脈、下腔靜脈及淋巴結時是第三期,若再加上任何器官的轉移,則歸類至第四期,這兩期屬於晚期,在治療的方式上,針對僅有少數部位轉移的病人,仍可進行多部位開刀將腫瘤一一摘除,術後輔以標靶治療;倘若癌細胞已經侵犯擴散至多重器官時,通常就不建議進行手術,除非病人出現疼痛、出血等狀況時,才會考慮將侵犯部位切除,減輕病人痛苦,否則幾乎都是服用標靶藥物控制腫瘤的生長與擴散。目前健保給付的第一線藥物為紓癌特(Sutent),服用後可能出現手足症候群以及腸胃道不適等副作用,通常是服藥四周後停藥兩週休息的方式進行療程,若腫瘤明顯縮小,則表示藥物有效,可持續用藥,若腫瘤並無縮小,則需評估是否要轉成第二線的藥物。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美國癌症協會最新報告,病患在服用紓癌特後,若出現高血壓、手足症候群等副作用症狀,表示病患治療成效較佳。另外,晚期腎細胞癌的病患中有一部份是屬於預後較差的一群,這類的病人可以考慮使用特癌適(Torisel),已有研究指出,此藥物使用在預後較差晚期腎細胞癌的病患身上,有明顯的療效,而且特癌適於今年元旦起,健保開始給付在高危險群晚期腎細胞癌的第一線治療,為此病患每月可節省將近13萬元的醫療費用,讓病人家庭的經濟負擔得以紓緩。黃部主任叮嚀,腎細胞癌的發生率或許不高,但不能因此輕忽這種疾病可能帶來的威脅,定期的健康檢查並且輔助影像學是唯一能早期發現的管道。此外,若有出現任何的腰部疼痛、血尿甚至是摸到腫塊,都應盡早到院接受醫師檢查,才能徹底遠離腎細胞癌的威脅。

不運動而致死人數 全球每年約200萬!

不運動而致死人數 全球每年約200萬!

根據統計,60%的國人沒有規律運動的習慣,推估約有數百萬國人是所謂潛在的「弱肌族」。可怕的是,不運動在美國每年造成了二十五萬人死亡,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缺乏運動而引致的死亡人數每年超過二百萬,由於現代人的生活型態,這樣的比例可能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圖:放空運動法)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李林鍵醫師表示,長時間不運動,肌肉力量及爆發力均變得較差,骨質也容易流失,對突然跌倒的應變能力變差,就容易出現骨骼肌肉系統的損傷,如肌肉拉傷、韌帶扭傷,甚至骨折等,這是「弱肌族」不運動常會帶來的後遺症。不只是骨骼肌肉系統損傷問題而已,不運動本身便是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會使血糖、血壓及血脂控制變差,並使得體重增加,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症及肥胖同時亦為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相較於規律運動的人,不運動者得到冠狀動脈疾病的機會大大的增加,臨床上發現,心肌梗塞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勢,四十歲或甚至更年輕時就發生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例也愈來愈常見。規律運動可降低冠狀動脈疾病、腦中風、糖尿病、乳癌及大腸癌的發生機率,亦可降低血壓、改善血脂肪濃度及促進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對於體重控制也有幫助。李林鍵醫師說,對於年紀較大者,運動可以協助維持骨質密度及降低跌倒的危險性,也可以延緩認知功能的退化及失智的發生。在心理健康層面,運動可以預防或改善輕度至中度的憂鬱及焦慮情緒,規律運動好處多多。李林鍵醫師說,要想從運動中得到對身體的好處,重點在於「規律」,運動項目最好簡單容易執行,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並融入日常生活中,也不要花費太多的金錢,建議可以找朋友、同事或家人一起運動,比較容易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而持之以恆。對於沒有習慣規律運動或甚至是害怕運動的人,建議可先嘗試用走路的方式,最簡單也可以減少排斥感,利用休息時間走十分鐘的路是很好的開始,再逐漸增加走路的時間。藉由走路來運動的人,建議每天至少要走7000步以上。例如短距離可用走路代替搭乘交通工具,搭捷運或公車時可以提前一、二站下車,再步行至目的地,走路時亦可快走並加大雙手擺動的幅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