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天冷進補好過癮 當心痛風發作!

天冷進補好過癮 當心痛風發作!

天寒勤進補,當心痛風又來報到!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蔡睿安發現最近營養門診,多了不少關節疼痛來尋求飲食諮詢的病人,原來是今年冷天氣多,燉補的高熱量再加上喝酒,結果讓尿酸一路攀升,建議大家酌量攝取蛋白質並且少喝酒,才能避免痛風再發作。蔡睿安說,冬天進補是許多人的最愛,但太常燉補,飲食高熱量、高蛋白,也讓痛風發作的情形增加。為何會造成痛風?她指出,因食物中的核蛋白質,經腸胃道消化產生普林,普林在肝臟代謝成尿酸,尿酸再由腎臟排出體外,如果尿酸沈積在體內,就會造成痛風,發作起來可真是不好受。想要預防痛風,蔡睿安建議大家要調整飲食的習慣。她表示,首先蛋白質不要攝取過量,衛生署建議豆蛋魚肉類每日4份及奶類每日1~2份。蛋及低脂奶類、豆製品所含的普林量較低,建議可多選擇此類食物。關於痛風患者不可以吃豆製品的說法,並不正確。其實除了黃豆本身及黃豆芽普林含量較高外,豆腐在製造過程中已加水稀釋十倍,普林含量減少許多,且不含膽固醇及飽和性脂肪酸。所以豆製品可是痛風患者優良蛋白質的選擇之一。蔡睿安表示,普林含量高的食物還有內臟類、胚芽、芽菜類、蘆筍、香菇、肉湯、雞精、酵母粉。熬煮的湯頭普林含量會特別高,因此要少喝補湯及火鍋湯底。此外,高量油脂會抑制尿酸排泄,痛風病人應該避免吃油炸、油煎食物。而酒精代謝產物乳酸會影響尿酸排泄,在痛風急性期時,應避免飲酒,每日至少飲用2000毫升的水,則可幫助尿酸的排泄。

身體質量指數越高 死亡風險增!

身體質量指數越高 死亡風險增!

成大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梁嘉玲表示,現代常見的文明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甚至接下來許多嚴重的併發症,像是冠心症、心肌梗塞、中風等,常常在你我或是我們的親朋好友之間聽到,我們該如何懂得預防這些疾病,怎樣在早期能夠有最好的控制,避免以後併發症的發生,是我們深切應該了解的課題。根據台灣地區衛生署的標準,身體質量指數(BMI = 體重/身高(米)2)標準為介於18~24之間,24~27間稱為過重,27~30間為輕度肥胖,30~35間為中度肥胖,而超過35為重度肥胖。台灣民眾的全死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風險會隨著BMI增加,體重過重與肥胖群的相對危險性顯著增加。身為心臟專科及急診部的醫師,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病人,一直提倡預防勝於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三高的問題不一定都會誘發心血管疾病,不可諱言的,確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梁嘉玲醫師說,對於血壓,收縮壓大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大於90毫米汞柱即是高血壓,早期的高血壓,可以透過飲食和運動的控制,減重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糖尿病患者則是空腹血糖大於126毫克,同樣飲食和運動控制也是很重要。每天鹽分不超過6毫克,酒精不超過30毫克,每週建議三天以上超過半小時的有氧運動,對我們的身體都是很棒的幫助。自我控制沒有辦法時,醫師的角色和藥物的控制就很重要了。

壓力大、常熬夜 年輕人血管也老化!

壓力大、常熬夜 年輕人血管也老化!

去年11月家喻戶曉的「國寶」茂伯因心肌梗塞,傳出在家中昏倒後猝死,讓社會大眾感到非常震驚;後續新聞也接連報導好幾起民眾因心肌梗塞猝死的消息,綜觀這些個案,之前除了偶爾心悸、氣喘之外,生前的健康狀況似乎都相當正常,甚至鮮有心臟病相關的病史,也使得一般民眾產生疑問: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健康的人會突然猝死呢?根據衛生署最新公布99年國人十大死因,雖然癌症還是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已經蟬聯4年(2007~2010)十大死因第二、三名,台灣每年有近萬人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足以證明心血管疾病已經嚴重威脅國人健康,成為我們不容輕忽的疾病。心臟所需的氧氣及養分都是由冠狀動脈輸送,因此冠狀動脈可謂心臟的動力。簡單地說,任何影響心臟血管系統的疾病都可稱為心血管疾病,進而造成心臟、腦部與周邊血管病變,包括心臟病、高血壓、高血糖、中風、心肌梗塞等;這些疾病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膽固醇跟動脈粥樣硬化很有關係,當體內的膽固醇多過身體所需時,它會在通往心臟或腦的血管壁上累積,久了就會阻塞血管的血流,造成病變。但是膽固醇就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凶嗎?康聯預防醫學院長陳皇光醫師表示,很多人一聽到膽固醇都非常的害怕,覺得膽固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凶,但其實不是所有的膽固醇都是對人體有害的,人類的身體還是需要有一定份量的膽固醇來維持正常機能。陳皇光醫師指出,膽固醇是一種由肝臟製造出來,有點像脂肪的東西,它大致可分為2種,所謂「壞的」膽固醇會造成血管栓塞,叫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是另一種能清除血管內的膽固醇,所以可以稱它是「好的」膽固醇。簡單的說,壞的膽固醇越多,越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而好的膽固醇越多,越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雖然難以預測,但從家族病史、年齡大小、飲食習慣、生活態度、空氣污染、工作壓力、氣溫高低、老化程度等原因都與心血管疾病有相當大的關聯,換言之,生活中危機因素越多的人,越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雖然老化是心血管疾病很重要的關鍵,但不代表年輕人就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機,臨床上出現17、18歲的青少年的血管相當於80歲的老化程度等案例已是屢見不鮮。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上班族因為工作壓力大、長期情緒緊張或抑鬱、大吃大喝又無法定時規律的運動,再加上抽菸、喝酒、熬夜等生活習慣,更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藉由控制這些外在環境所對健康造成的影響,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時常保持好心情,避免緊張、焦慮和憂鬱等負面情緒對血管的損害,也可以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健康小常識 ●總膽固醇(T-CHO,Total Cholesterol)的正常值範圍應低於200mg/dl。 ●膽固醇平均值會隨著年齡及性別而變動。 ●血中膽固醇主要來源為肝臟,大約20%來自於食物(蛋黃、內臟、帶殼海產、肥肉等)。●總膽固醇若持續升高,容易引起心臟的冠狀動脈硬化及腦動脈硬化等疾病。●血膽固醇高者首先要改變飲食,改吃低膽固醇的食品,如果這樣還無法降低就必須配合藥物治療。

北市首例腸病毒 疫情燈號升至橘燈

北市首例腸病毒 疫情燈號升至橘燈

臺北市衛生局於今年1月16日接獲某醫院通報北投區1名9歲女童疑似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衛生局疫調發現女童於1月11日出現發燒、流鼻水等症狀,經診所診斷為感冒,12日皮膚出現紅疹,再度至診所就醫診斷為手足口症,1月15日出現右眼斜視、活動力差、右手僵硬、意識模糊等症狀,家長急送醫院治療,1月16日醫院通報腸病毒併發重症,女童經治療已於1月20日出院,健康恢復良好。該女童一位就讀高中的哥哥,曾於1月10日就醫被診斷為手足口症,衛生局判斷女童可能遭哥哥傳染,兄妹二人就讀學校的同班同學則皆無出現腸病毒相關症狀,衛生局已請學校完成環境消毒工作。因該案例經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於1月30日研判為腸病毒併發重症確診個案,為北市首例,衛生局已將腸病毒疫情警訊燈號由「黃燈」提升至「橘燈」。依疾管局疫情監測資料顯示,101年度統計至1月30日止,全國已有7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確診病例,北市計有1例。衛生局提醒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各年齡層皆可能感染腸病毒,家中有嬰幼兒者更應小心防範,如家中幼童有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肌躍型抽搐、持續發燒、嘔吐),務必儘速至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或大醫院就醫,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衛生局呼籲民眾應養成勤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落實「生病不上課」原則。

元宵將至 關懷病童發送燈籠

元宵將至 關懷病童發送燈籠

欣逢農曆元宵佳節前夕,有許多身體不適住院的小病童無法和大家一同歡度元宵提燈籠賞花燈,台北市為關心住院病童健康與歡度節慶的期待,讓小病童及家屬也能享受歡度佳節的快樂氣氛,1日上午特別由陳雄文副市長代表郝龍斌市長關懷台大醫院病童並發送元宵燈籠。郝龍斌特別交代民政局準備了5千個小金龍造型燈籠,由衛生局發送本市21家醫院致贈給住院病童,讓住院的小朋友與家長一同動手做立體紙雕龍型燈籠,體驗自己動手做燈籠的樂趣,享受元宵的歡樂與趣味,並祝福他們早日康復,期能快快樂樂與爸爸媽媽參加燈會賞花燈。

二代戒菸治療計畫試辦 3月1日實施

二代戒菸治療計畫試辦 3月1日實施

想要戒菸趁現在!衛生署表示,將在今年3月1日起推出「實施二代戒菸治療試辦計畫」,預計將門診及住院、急診病人都納入戒菸治療適用對象,並培訓更多專業的戒菸衛教人員,以面對面方式,進行戒菸衛教及個案管理服務。此外,透過整合轄區內資源,於職場、學校等場域,團隊出擊,提供戒菸衛生教育指導、諮詢、戒菸教育服務,全國可望有約2000家醫療院所,提供全人全程全面服務。衛生署表示,吸菸其實是一個可以根治的問題,且吸菸每年仍奪走國人超過1萬8千多條寶貴的生命,是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自從推行菸害防制法以來,禁菸環境成效良好,對於民眾在禁菸場所免受二手菸之保護力已達九成以上,但成年男性吸菸率仍高達33.5%,是美國的1.6倍。因此,戒菸的推廣,對於降低我國男性吸菸率是非常重要的。衛生署規劃推動「實施二代戒菸治療試辦計畫」,自101年3月1日上路,將門診及住院、急診病人都納入戒菸治療適用對象,規劃增加培訓專業的戒菸衛教人員,以面對面方式,進行戒菸衛教及個案管理服務外;並透過整合轄區內資源,於職場、學校等場域,團隊出擊,提供戒菸衛生教育指導、諮詢、戒菸教育服務。對戒菸用藥比照一般健保用藥,病人每次處方,僅須付兩成以下、最高200元之部分負擔,低收入戶全免,全國可望有約2000家醫療院所,提供此項服務。※優活健康網提醒您,吸菸有害身心健康,未成年者請勿吸菸!※戒菸資源:一、免費戒菸諮詢專線:0800-636363二、全國近2000家門診戒菸服務醫療院所(查詢電話:02-2351-0120)三、洽各縣市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或服務,可索取免費戒菸手冊

影音/網購醫美券 術後變大小臉

影音/網購醫美券 術後變大小臉

趁著春節假期,有民眾到醫學美容診所做微整型手術,但卻衍生醫療糾紛!有台北市議員接獲民眾陳情表示,在網路上團購醫療美容券,沒想到手術不僅失敗,而且還查不到手術醫師的姓名,因此陳情民眾懷疑是密醫在執行手術,台北市衛生局已經到這家被指控的診所稽查,但由於不具有調查權,因此這起案件、目前已經移送地檢署偵辦。王小姐在過年前,和朋友一起在網站團購醫療美容券,每張售價9千元,想要趁春節年假時打肉毒桿菌、瘦國字臉,但沒想到手術後,兩邊臉部不對稱,現在出門都要戴口罩才敢出門。讓王小姐更生氣的是,這家醫美診所醫師在執行手術時,既沒穿醫師袍,也沒帶醫師識別證,讓她懷疑動手術的、根本是不具醫師資格的密醫。不過北市衛生局接獲陳情後,到診所現場稽查3次,這家診所負責人的確沒有醫師執照,但衛生局人員也沒發現負責人幫病患執行手術,而且衛生局沒有行政調查權,因此這起案件已經移送地檢署偵辦中。北市衛生局表示,被民眾投訴的醫美診所共有兩家,都位在復興南路一段,到記者截稿為止,兩家業者都大門深鎖不願回應,衛生局說,依照規定網站不得促銷醫療美容,因此將對這兩家業者處5到25萬元罰鍰,同時也提醒民眾,不要輕易相信網路上的誇大療效,以免花錢又受害。

影音/8成弱勢童 分擔家務誤課業

影音/8成弱勢童 分擔家務誤課業

家扶基金會今天公布「台灣弱勢兒童親職化現況調查」,結果發現有八成弱勢家庭的孩子沒有童年,被迫當早熟的小大人,放學後還要幫忙分擔家務與家計,甚至有些孩子因此得向學校請假,不能正常上課。     11歲的小風,每天放學後的工作,就是煮飯、洗衣服,還要幫長期臥床的阿嬤換尿布,清理大小便,因為爸爸中風、媽媽負起養家責任,工作常常要忙到深夜才回家,因此這些家務事,都落在小風一個人身上。其實在台灣,還有很多像小風這樣的孩子,根據家扶基金會調查發現,有八成以上的弱勢家庭兒童,不僅幫忙做家事,還要照顧家人;甚至有一成六的孩子,需要幫忙賺錢、貼補家用;有四成五的孩子覺得,自己的角色像大人;有高達七成的孩子認為,這本來就是我應該做的;這些早熟小大人的體貼,更令人心疼與不捨。這些孩子變成早熟的小大人,有些孩子甚至因為家務重擔、必須向學校請假。而為了讓這群弱勢孩子,不會因此導致成長學習受到阻礙,家扶基金呼籲社會大眾,可以透過擔任志工等等方式來幫助他們,度過必須早熟的童年。

議員指醫美診所用密醫 診所:無此事

議員指醫美診所用密醫 診所:無此事

最近微整形風潮盛行,許多醫美診所也不斷開設,但也引起很多美容糾紛。台北市議員李慶元接到兩位女子的陳情,投訴凱渥及激光醫美診所的醫師疑似沒有執照,卻幫她們執行微整形手術,導致其中一位王小姐因施打肉毒桿菌,從國字臉整成大小臉。激光診所執行長張家興表示,他們的執業醫師都是合法登記的合格醫師,並非陳情者所指的密醫。(圖片翻攝自凱渥醫美診所網站,其中的醫美師多使用匿稱,並沒有看到醫師介紹。)王小姐表示去年因為看到「凱渥診所」的促銷廣告,忍痛花了近萬元施打肉毒桿菌,想要從國字臉變成瓜子臉。但是到診所時,卻沒看到懸掛醫師執照、開業證明,而幫她進行美容療程的男子,也沒有配戴識別證。最扯的是注射肉毒桿菌後,臉頰一邊消瘦,另一邊卻瘀血腫起,讓她變成大小臉,嚇得她不敢進行相關療程。在激光診所接受小腿除毛手術的陳小姐表示,她是在團購網上購買該診所的醫美療程券,發現該診所網站雖然公布八位駐診醫師照片,卻沒有列出醫師姓名,進入診所後,才發現多是沒有配戴醫生識別證的「醫生」,她懷疑診所為了消化過多的客人,所以安排密醫施作療程。台北市衛生局醫護管理處技正杜仲傑表示,這兩家診所已被許多民眾檢舉,經過稽查之後,並沒有查獲明確的違法事項,這次消費者取得蒐證影像,所以已將這個案子移送台北地檢署調查。而消保官王治宇則是提醒民眾,這類型的促銷券,幾乎都是「認號不認券」,所以購買時必須注意使用期限,避免日後履約糾紛。

超時工作不開心 憂鬱症風險高出常人兩倍

超時工作不開心 憂鬱症風險高出常人兩倍

工時過長、不眠不休連續上班都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許多研究報導更指出因為過勞所引發的健康問題不勝枚舉,嚴重造成過勞死亡者,亦不在少數,最近英國根據超時工作、過勞問題提出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長時間工作者(一天工作超過11個小時或者一整週工作超過55個小時)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非常高,尤其是女性、年輕人、低收入以及中度飲酒量的人都屬於高危險族群,這項研究刊登在PLoS ONE《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期刊上。這項研究針對超過2000多名不同工作、收入以及工時的人,年齡層為35~55歲,追蹤時間長達6年,將這些人分階段研究,主要探討超時工作與憂鬱症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也將工時、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社會地位、酒量或酗酒程度等作為考量因素,結果發現跟每天工作七到八小時的人相比較,工作時數超過11小時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比每天工作7到8小時的人高出兩倍多。 研究人員指出,超時工作影響了人們部分的心理健康,下班後又無法馬上解除憂鬱心情,長期下來,對身心都是負擔,研究中推估女性因為還有其他責任必須承擔,因此比較容易罹患憂鬱症,年輕人則是在職場上容易遇到困難、低收入戶者同時面臨經濟、家庭問題,也容易發生較嚴重的憂鬱症,因此研究人員建議這些工時過長的人不妨考慮較少時數但有效率的工作,對身心健康較有幫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