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連假助病毒傳播 出國返鄉注意衛生

連假助病毒傳播 出國返鄉注意衛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台北報導)二二八連續假期將近,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出國前可先至疾病管制局網站查詢國際旅遊資訊,以瞭解該國流感及腸病毒或登革熱等傳染病及注意事項,返國後如發生相關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此外,國內旅遊或返鄉民眾,也要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保護措施。依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國際旅遊資訊顯示,鄰近國家日本、香港、澳門,流感持續升溫。此外,新加坡及澳門亦出現腸病毒疫情,而尼泊爾、香港、越南及斯里蘭卡等地有禽流感疫情,馬來西亞則有登革熱疫情。連假期間民眾南來北往有助於疾病的散佈,應慎防腸病毒及流感。衛生局呼籲民眾應落實個人良好衛生習慣及自我保護,外出記得戴上口罩,注意咳嗽禮節。衛生局提醒,出門在外宜注意飲食飲水衛生、勤洗手,勿接觸禽鳥;到有登革熱疫情發生的國家應穿著長袖衣褲,避免蚊蟲叮咬。

孕婦用尼古丁貼片 恐影響寶寶腸胃

孕婦用尼古丁貼片 恐影響寶寶腸胃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廷君/編譯)國內外已有相當多研究指出菸對胎兒的危害,不光是身體上連精神都有可能受到影響,因此許多有抽菸習慣的女性在準備懷孕前,抑或是發現懷孕後都會開始戒菸,如利用尼古丁療法、非尼古丁療法等等。不過荷蘭最新研究發現,使用尼古丁貼片戒菸的媽媽們,可能會導致小寶寶時常腸胃絞痛。荷蘭先前針對6萬多名孕婦做長期追蹤調查,發現寶寶產下後有腸胃絞痛問題的機率達到3至6成,研究指出在使用戒菸各項療法的孕婦中,之後有8%的寶寶在幾週大時,就出現腸胃絞痛的問題。效力紐約某家醫院的婦產科專家Dr. Jennifer Wu表示,雖然研究暫時還無法直接證明尼古丁貼片對寶寶的危害,但已能曉得貼片的影響力,目前也已有不少醫師較不建議孕婦使用貼片。過去美國曾有研究顯示,由於戒菸貼片中的尼古丁可能會讓胎兒血管產生有害的「活性氧」,一旦寶寶從胎盤中吸收到該尼古丁,血管功能容易受到傷害,未來甚至可能會有心臟病、高血壓的風險。因此美國大學洛瑪林達大學(Loma Linda University)醫學院研究團隊建議孕婦,戒菸最好還是都不要使用含尼古丁的產品,如口嚼錠、貼片等。

多吃就胖! 基因惹的禍

多吃就胖! 基因惹的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廷君/編譯)過去對於肥胖使否會遺傳,外界大多採半信半疑的態度,雖然連美國先前也曾發現孕婦若肥胖會傳給下一代,但始終沒有直接的證明。而日本研究團隊日前宣布找到所謂的「肥胖基因」,研究結果發現只要帶有「肥胖基因」者一旦飲食稍微過量,抑或是常吃高脂食物,身材比一般人更容易走樣。雖然說「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形容肥胖者不控制飲食的後果,但或許有部分的胖子是受到體內「肥胖基因」擾亂的影響,導致不小心吃得太多就馬上長肉。四本京都大學辻本豪教授的研究團隊表示,一種稱為「GPR120」的蛋白基因能控制發胖、身體代謝與食慾,且能降低脂肪肝、糖尿病等的風險,一旦發生突變即會讓增胖的機會提高。辻本豪教授表示,研究也針對常吃高脂肪、高熱量食物者做研究調查,發現擁有「GPR120」突變基因者的增胖機率高達一般人約有6成之多,證明「GPR120」蛋白基因與肥胖之間的直接關係。而發現「GPR120」蛋白基因未來對有肥胖、代謝等問題者有很大幫助,辻本豪教授表示可望能開發治療的相關藥物。

節食方法普遍錯 美專家揭開正確公式

節食方法普遍錯 美專家揭開正確公式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廷君/編譯)隨著世代的飲食文化愈來愈精緻,儘管大家隨時對身材保有必須維持的警惕,但全世界的肥胖人口仍然持續上升,尤其近數10年以來已整整增加1倍之多,美國衛生研究院研究人員點出原因,表示大多人對於節食的觀念不太正確,光是減少熱量的攝取並不足夠,還得加入變瘦後的體內預測變化,才能避免復胖後更肥的反效果。一般人對於減重的基本觀念,無疑是一天一天逐步減少攝取的熱量,但美國研究人員Kevin Hall指出這樣的方式只達到一半目標,並表示減肥計畫除了要訂出少攝取的熱量、規律的運動之外,由於身體變瘦後的新陳代謝、熱量燃燒量、基礎代謝率都會下降減少,導致體重停止下滑,許多人都在這時後選擇放棄以至於復胖,加上復胖後,原來甩掉的肥肉均變成脂肪,使得往後更難減掉。因此美國衛生研究院建議,最新的節食表中也得列入瘦身後的飲食內容。研究人員Kevin Hall表示,新型的節食計畫不是維持一定的熱量攝取,必須配合基礎代謝率的下滑,慢慢再減少熱量的攝取,如減肥第一週的熱量攝取,是從減肥前的2000大卡熱量減少為1500大卡,進而每一週可能慢慢減少200至300大卡,且也得繼續維持運動的習慣,保持新陳代謝率,才不至於讓體重陷入停滯期。

美國C肝致死率 超過愛滋病

美國C肝致死率 超過愛滋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編譯)根據美國WebMD的報導指出,美國的C型肝炎死亡率已經超過愛滋病,成為美國人常見的感染病之一。美國疾病管制局(CDC)肝炎病毒部主任沃德(John Ward)博士表示,目前全美有320萬的C肝患者,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感染C肝。C肝患者如果沒有治療的話,大約10年的時間,會逐漸變成肝硬化,更有機會變成肝癌,所以需要十分注意。沃德博士表示,愛滋病毒跟C型肝炎都是透過血液感染的疾病,最常感染的途徑就是共用針頭。因為過去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防治愛滋病,所以讓愛滋病的致死率逐年下降;但是對於C型肝炎卻長期被人忽視,所以不知不覺感染C型肝炎的人數越來越多,因C型導致肝癌而死的人,也不斷增加,所以沃德博士認為,政府應該要好好正視這個問題。疾管局的衛教文章表示,C型肝炎感染,大部份可能症狀輕微或無症狀,但約有50%到80%發展成慢性感染。在慢性C肝帶原的病人,有20%到50%會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但是日前第22屆亞太肝病研究學術會議(APASL)上,基隆長庚醫院副院長簡榮南強調,目前已有藥物可以治療C肝,所以只要提早就醫治療,治癒的機會很大。

頭號致癌物質!吸菸、吸二手菸傷害大

頭號致癌物質!吸菸、吸二手菸傷害大

吸菸對個人健康的危害幾乎遍及身體的每個器官,可是絕大部分的傷害都是慢慢地發生,因此許多人忽略了其嚴重性,直至傷害已造成,才悔不當初。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內科主治醫師葉子洪指出,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其中一個與吸菸有高度相關的疾病,可是根據過去董氏基金會做的調查,發現國內76%的吸菸者,根本不知道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這種已經漸漸爬上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的疾病,而多數人也不知道吸菸是其主要危險因子,甚至將近四分之一的吸菸者已出現呼吸道症狀,但只有2%的人曾因此就醫,這顯示有必要反覆加強宣導及讓民眾多認識這個疾病。(圖:醫師強調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法門,就是遠離吸菸並拒吸二手菸)醫學研究指出,不論是吸菸,或是吸入二手菸,都是致癌的主因之一,而且二手菸已經被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頭號的致癌物質」。菸含有7,000多種化學物質,其中已知致癌物超過70種以上,對健康有嚴重的危害。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有30%和吸菸有關;另外,吸菸對於呼吸系統、心臟病與循環系統等,有明顯的危害,吸菸無疑是健康的一大殺手。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會逐漸惡化及無法完全恢復正常狀態的慢性呼吸道通氣障礙,這種通氣障礙與呼吸道發炎反應有關,而導致呼吸道發炎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為肺暴露在有害的空氣粒子。這所謂有害的空氣粒子,吸菸或二手菸就佔了約九成。其他一成的原因有空氣污染、呼吸道感染、過敏、抗胰蛋白脢缺乏症及老化等。葉子洪說,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症狀是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哮喘、疲倦,惡化時甚至會有膿痰、發燒、意識不清甚至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療,主要是以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等藥物,輔以肺部復健運動、注射疫苗。可是最重要的就是要遠離有害的空氣粒子,戒菸當然就是最首要的治療。

腰痠背痛靠止痛藥 脊椎感染細菌!

腰痠背痛靠止痛藥 脊椎感染細菌!

五十歲的張先生長年腰痠背痛,都靠止痛藥緩解症狀,病情嚴重到無法工作就醫時,腰椎椎間盤感染已經破壞脊椎結構造成不穩定,無法用藥物改善。臺中慈濟醫院骨科蔣岳夆醫師提醒大眾,太過依賴止痛藥,可能延誤病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也許透過保守治療就可以恢復健康,也許根本不必多挨刀。(圖:第二次術後x光)蔣岳夆醫師說,脊椎之所以會感染細菌,多數是感冒或是其它感染順著血液循環,到脊椎椎間盤,而脊椎椎間盤本身沒有血管,血液循環不好,細菌著床幾乎沒有遭遇白血球抵抗,容易落地生根。蔣醫師提醒,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是健康之道,如果能儘早就醫,說不定藥物在脊椎結構被破壞前就控制住感染,那就可以不用開刀了。至於手術後再次感染則不排除是免疫力的問題。蔣岳夆強調,一般脊椎手術患者最容易忽略背架,台灣天氣悶熱,很多人穿著背架難過,都想偷懶,其實這類大範圍手術,背架很需要穿久一點,充分保護固定的椎節,如果骨頭尚未癒合就不穿背架,鬆掉再開刀,那就得不償失了。

腹部呼吸抗壓、助放鬆!教你怎麼做

腹部呼吸抗壓、助放鬆!教你怎麼做

長期處在壓力中不懂得調適,會造成身心極大的傷害,除影響免疫系統,進而百病纏身,也容易罹癌。署立嘉義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許哲華建議大家學習腹部呼吸,吸入最大量氧氣,提供大腦及全身細胞足夠的氧氣,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減低焦慮與疲倦,增加身心調節及代謝。最近許多人因職場的壓力過大而失控,許哲華表示,幾乎找不到沒有壓力的工作,壓力是隨時隨地存在,壓力像呼吸,不會消失,壓力像滾雪球,越滾越大,我們要學習管理壓力,而非一味的逃避壓力,否則健康容易出問題。許哲華建議大家學習腹部呼吸疏導壓力,腹式呼吸的重點不在吸,而在吐氣,吐氣時要很慢、吐得多,如此副交感神經才會產生作用,讓情緒不會過度亢奮緊張,能吸入最大量氧氣,提供大腦及全身細胞足夠的氧氣,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減低焦慮與疲倦,增加身心調節及代謝。※減壓方式─腹部呼吸法• 找個舒服的位置,或坐或躺,仰躺練習小腿屈起放鬆,放一本書在肚子上,一隻手放在胸部。由鼻子吸氣,嘴巴吐氣,呼吸時觀察及用手感覺胸部不能鼓起來,而是肚子上的書隆起來。• 吸氣時,將橫膈膜往下,胸部及腹部自然擴張,氣體流入胸腔,吐氣速度越慢越好。• 吐氣慢慢數1、2、3、4、5,在5秒後才能把氣吐光,等到熟練後再把吐氣的時間拉長到7秒鐘。 • 每天練習3到5分鐘,進食後30分鐘內不要練習,不是焦慮、緊張、生氣才用,應該從平常練起。

罹糖尿病飲食要節制 與美食無緣了?

罹糖尿病飲食要節制 與美食無緣了?

許多人在發現罹患糖尿病時,第一個反應就是那我以後就不能吃美食了。難道後半輩子都只能吃清淡無味的食物了?甚至有人因此沮喪而自暴自棄,有人放棄治療,想一了百了,或深陷憂鬱症的漩渦中。或過度壓抑,一旦暴露美食,擋不住的衝動,在短時間內大量暴食。門診中有一位78歲的奶奶,每天唯一的嗜好,就是吃,雖然兒孫滿堂,但常感到寂寞,不知不覺陷入以吃來解決孤寂的情緒,前年因足部感染住院,而發現已罹患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需要控制飲食。在子女得知後,隨時觀察她的一舉一動,一吃東西就有人制止,原本還會有寂寞感,現在反而是隨時被人監視,覺得自己好像變成囚犯,讓她生活更加不開心。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指出,很多民眾都會以有沒有症狀來辨別身體狀況,常常是要有明顯的症狀才會覺得有生病,平時血糖上升,因為沒有明顯症狀,自我感覺良好,即使感冒次數開始增加,體力可能稍差,也不會察覺到自己有糖尿病。血糖若是繼續高到飯前接近200mg/dl、飯後250mg/dl,這時腎臟能回收葡萄糖的能力已經超過,糖分就吸付著水份,隨小便流出,這時小便量會明顯上升,人們會覺得口渴,因為營養份無法被身體利用,所以會很餓,食量增加,但這時胰島素分泌量已經降低,加上身體的變化,使得胰島素作用力降低,所以越吃越高,越吃越餓。有何併發症?洪建德說,有人在三多症狀出現後,就自覺不對,這時醣化血紅素大約在9.0%以上,但是許多人還是會給自己很多藉口,持續未就醫。血糖持續上升高達12%以上,可能會常感冒、足部發炎,萬一有發炎可能會造成酮酸血症、高滲透壓高血糖症等昏迷性的急症。假如同時有有抽菸、高血壓、高血酯或其它風險因子,在壓力下就可能發生心肌梗塞、肝膿瘍、敗血症、大量蛋白尿等。假如繼續未正確求醫,可能會造成腦梗塞,再過幾年就是腎衰竭。若是長期的血糖失控,可能會引發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病變、大血管病變等。糖尿病患如何吃美食?洪建德表示,糖尿病患想要吃美食,要掌握兩大原則:一、學會如何控制血糖:每次用餐時要先認識熱量,同時或者要驗飯後血糖,了解血糖的變化。二、平時要與醫療團隊肝膽相照:坦蕩面對糖化血紅素(A1C),並找出血糖高低變化的原因。食物的選擇上,新鮮的食物含有更多的活性營養素;原味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減少油脂量、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多元可以使得食慾得以滿足,甚至愉悅心情。均衡營養還是不二法則。少吃或不吃可以改善糖尿病?洪建德說,這是錯誤的觀念,假如有糖尿病未治療就少吃或不吃,會引發酮酸血症;若有使用降糖藥或胰島素治療時少吃或不吃,會造成致命低血糖症。洪建德提到,現代醫學能夠診斷糖尿病於血糖稍高的時候,這時飯前血糖可能才2位數,但是糖化血紅素卻可能悄悄高於5.7%,屬於高危險群,但沒有症狀,直到糖化血紅素高於6.5%或飯前血糖高於126mg/dl,這時仍然沒有症狀,但是已經是國際公認的糖尿病了。洪建德提醒,醫療人員有告知的責任,許多人在發現罹患糖尿病時心情會大受打擊,這時家屬也要了解患者有決定自己生命長度與寬度的權力,讓病人參與自己的血糖治療,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多加任何不必要的束縛。糖尿病人也可以吃好吃的食物,遵守兩大原則,學習計算熱量、估算份量,與醫師保持良好的互動,糖尿病患還是可以吃美食的。

飲食油膩、多鹽 小心膽道結石上門

飲食油膩、多鹽 小心膽道結石上門

85歲的周香妹胃痛持續一星期服用胃藥後並未獲得改善,1月29日到大千綜合醫院急診室接受檢查,白血球指數已高達3萬6千且併發敗血症,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周姓婦人膽導管中有顆直徑達2.2公分巨大結石,腸胃科團隊立即以內視鏡方式取出2.2公分巨大結石,讓阿嬤免除剖腹開刀取石的危險。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李傑哲醫師表示,周香妹年事已高,腸胃科團隊與家屬討論後,決定以最新「十二指腸壺腹括約肌切除取石術」幫助周香妹取出巨石。首先先將十二指腸鏡推進十二指腸乳頭相連處,然後再置入導管在膽導管中,撐開十二指腸乳頭,將取石設置入,順利將直徑2.2公分的巨大結石取出。過程中沒有任何傷口也沒有使用任何碎石儀器。近年來國人膽囊結石及膽道結石的罹患率增加,主要與飲食習慣西化有關。苗栗地區更常發生膽囊結石及膽道結石,可能或許與客家油膩飲食習慣有關,因此要提醒民眾,清淡少油少鹽飲食,是預防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