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冬天手腳冰冷怎麼辦?中醫有撇步

冬天手腳冰冷怎麼辦?中醫有撇步

冬天到,相信大家許多人都有手腳冰冷的問題,明明穿了很多衣服,但四肢溫度還是一樣很低?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中醫科黃雪雅醫師,最近接獲許多病患就診詢問,她解釋其實「四肢冰冷」在中醫有明確病因解釋與治療方法。日前一位四十多歲男性患者主訴,就診前兩週因為感染流行性感冒,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服用克流感治療後症狀已經緩解,但是卻出現嚴重手腳冰冷的現象,一直持續無法改善,經問診後認為病患平時就很怕冷,而且有鼻過敏病史,因此,在流感後出現因體內陽氣被遏止,無法傳達到四肢,所以採用當歸四逆湯為主方加減治療,症狀很快就獲得緩解。黃雪雅醫師指出,中醫針對四肢冰冷的症狀有幾種相當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而言,手腳冰冷在中醫稱為「四逆」症,原因通常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由於身體陽氣無法輸送到四肢所導致;二是由於脾胃功能失調引起;三則是真正的脾腎陽虛證所出現的症狀。在治療上隨病因不同,各有不同的處方用藥,下面介紹這三種治療方法:一、身體陽氣分布無法到達末梢所致:一般常見於鼻過敏的患者,尤其是小朋友。許多父母會發現幫小朋友穿了好多衣服,即使身體都冒汗,卻依然四肢冰冷,進出冷氣房也有同樣的困擾。這時可適量使用「當歸四逆湯」來疏通體內陽氣,或「補中益氣湯」來補足人體的氣,使末稍血液充足、循環改善,就能有效緩解四肢冰冷的問題。二、因脾胃功能失調所致:這種情況最常見於飲食不節制,喜食辛辣刺激物又加上生冷食物,導致脾胃功能失常所引起。脾胃是人體產生陽氣的來源,因此一旦脾胃功能失調,人體製造的陽氣就會不足,因此出現四肢冰冷的現象。這些患者最常見的是所謂的「冷熱不和」的症狀。有些患者會常自覺口乾舌燥、臉上痘痘長不停,但是卻又非常怕冷。這時其實反而應該清淡飲食,太過生冷或辛辣刺激的食物都不合適。藉由正確的飲食習慣,讓脾胃功能恢復正常,或是使用健脾理胃的藥物治療,來獲得療效。三、脾腎陽虛證:中醫所謂的脾腎陽虛證,通常出現在體質虛弱或老年久病的患者。像是高血壓、糖尿病晚期的患者,多會出現四肢冰冷、脈象沉弱或下肢水腫的症狀,有些病患會合併慢性心衰竭的症狀,這時中藥可依病患情況給予補氣強心及溫陽藥物。像是四逆湯及黃耆之類藥物。不過這類藥物有部分藥物是有毒性,使用劑量、煎煮法及服用法都有一定規定,因此必須由中醫師處方才能使用。黃雪雅醫師表示,以上治療應該依各個病患狀況不同給予正確辨證治療,才能達到療效。因此不要只是依靠外來的加溫工具,適時找中醫師為自己進行體質檢視與調理才是根本之道。

愛吃糖卻不懂刷牙 幼兒如何預防蛀牙

愛吃糖卻不懂刷牙 幼兒如何預防蛀牙

許多家長以為小朋友的乳牙就算蛀掉,長大後恆牙長出來再好好保護也不遲,但卻忽略,一口爛牙會直接影響飲食的攝取,並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影響學習成效,但是許多家長會說,小孩子平常吃了一些餅乾糖果,又不會自己刷牙,究竟要如何預防蛀牙?台南新樓醫院牙科醫師曾慈吟表示,幼兒預防蛀牙有幾個要點,第一、刷牙及使用牙線,因幼兒的手部小肌肉發展尚未完全,獨自完成口腔清潔可能仍留有死角,一般建議父母幫忙孩子清潔口腔至小學二年級。刷牙前需先以牙線棒清潔牙縫,再進行刷牙,確保牙垢無殘留在牙齒任何一個角落,造成日後蛀牙。第二、及早看牙,建議當長出第一顆牙之後,就可每三至六個月檢查一次,定期檢查牙齒往往可及早發現蛀牙並及早處理。第三、塗氟,目前健保給付五歲以下孩童可每六個月塗氟一次,研究已證實氟化物可以增加牙齒防蛀的能力,但仍需配合基本的刷牙。但是萬一蛀牙了該怎麼辦? 曾慈吟醫師也說,早期蛀牙只需以填補材料填補即可恢復牙齒功能及美觀,若演變為深度蛀牙,已侵犯牙髓,則需進一步的根管治療(俗稱抽神經),做完根管治療的牙齒較脆弱,需用乳牙不鏽鋼冠保護起來以防牙齒斷裂,尤其是乳臼齒到10-12歲才換牙,施作不鏽鋼冠可同時維持牙齒空間,以免過早缺牙造成日後恆牙的排列不整。曾慈吟醫師也提醒家長,因小朋友通常自我管理能力較弱,需要家長妥善的監督,並配合定期檢查,就可避免蛀牙引起的諸多困擾。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高 標靶治療現生機

大腸直腸癌死亡率高 標靶治療現生機

大腸直腸癌是國人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國民健康局公布的國人十大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民國九十七年台灣大腸直腸癌新診斷病患大約超過一萬人,是所有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其中每年約有四千名病患死亡,死亡率則為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三名。成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鵬展表示,隨著政府大力推廣糞便潛血篩檢,有利於早期發現癌症,再經由醫師施以手術切除,完全被治癒;而針對第四期已有臟器轉移的大腸癌病患,始使用化療藥物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大大提升大腸癌末期病友的存活率。(照片為成大醫院提供)林鵬展醫師說明,手術切除目前是大腸癌的第一線治療方式,針對第三期前的病患,多可施以開刀處理,依據腫瘤的深度與大小不同,選擇內視鏡、腹腔鏡、開腹手術其一方式進行切除,將腫瘤完整切除後即可治癒,只需每年定期追蹤即可;然而針對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的病患,由於已轉移至其他器官,通常會施以多科整合治療,會診外科、放射科、腫瘤科等醫師同時進行評估與治療建議,由於此類患者多半已無法開刀,只能選擇化學藥品再合併標靶藥物治療。那什麼是標靶治療呢? 林鵬展醫師解釋,為了讓治療癌症的結果更理想,因此研究只針對特定的細胞進行攻擊,而標靶藥物就是在這種「針對性」的理念下被研發出來,其專一性會比傳統化學治療方式較高。 並不是對每一位癌症病人都適用,必需確定其有基因型態,才能納入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第一線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延長存活 : 標靶治療併用化療不會增加副作用,顯著增加病患整體存活期達兩年,針對肝臟轉移病患有高達6~8成的腫瘤反應率,同時增加2~3倍切肝比率,可大幅增加長期存活的機會。一名55多歲的女性到院求診,經診斷確認為第四期直腸癌並轉移至肝臟,評估後醫師先施以化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後發現病人對藥物的反應效果很顯著,肝臟腫瘤減少,會診外科醫師後進行手術切除,完整的將腫瘤都切除,術後追蹤至今已3年多,沒有任何復發的現象,是大腸癌第四期病患增加長期存活的例子之一。雖然第一線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可以延長存活,但仍須經過醫師專業評估是否有效及副作用的大小,並非每一位病患皆合宜。

扁心血管功能惡化 今動心導管手術

扁心血管功能惡化 今動心導管手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昨天(7日)清晨,前總統陳水扁因身體不適,由北監三名管理員及警方至衛生署桃園醫院戒護就醫,院方則全力做好檢查作業,更由肝膽腸胃科、腎臟科、泌尿科、心臟內科及檢驗科主治醫師組成醫療小組,為扁進行各項健康檢查,包括無痛大腸鏡、肝膽腸胃及腎臟超音波等,檢查過程中醫療小組發現陳水扁患有冠心症,可能出現心肌梗塞問題,須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院方也安排今日8點進行手術。根據署立桃院醫療小組表示,冠心症是因心臟冠狀動脈狹窄、供血不足所引發的疾病,嚴重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死亡,院方今天緊急施行心導管膨脹氣球手術,視手術情況,如有必要還需再考慮支架置放術,由於術後易引發心律不整問題,未來也將住院一周觀察。立委許添財昨天下午至署立桃園醫院探望陳水扁,並向院方了解病況後表示,陳水扁攝護腺有腫瘤,目前還不知道良性還惡性,要進一步檢查,他也說,陳水扁在進行核子醫學檢查後,發現心血管病況惡化,因此必須緊急安排做心導管手術。署立桃園醫院表示,至於陳水扁本身還有其他健康問題,因此出院日期則尚未訂定。

沒有感冒卻咳嗽恐是心肺問題 趕快就醫檢查

沒有感冒卻咳嗽恐是心肺問題 趕快就醫檢查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咳嗽或喉嚨有痰時,通常會先自我反應「是不是感冒了?」。不過有些人明明沒有感冒、流鼻水,卻還是咳個不停,這可能是因為肺部或是心臟出了問題,咳嗽或咳痰是身體對外在侵入的塵埃或細菌,做出自然防禦的反應。若是長期一直咳不停,那就務必要就醫檢查。而罹患心臟病或肺病的人,必須懂得自我照護,切勿自作主張到藥房買止咳藥,需就醫診斷治療,才能避免嚴重併發症。久咳不止可能伴隨濃痰,痰的顏色也可反映出某些病症。痰無色透明、黏性少、呼吸時有咻咻聲可能是支氣管哮喘或心力衰竭,心臟疾病患者尤需注意;若是痰色呈鐵鏽色,有可能是較嚴重的肺炎、肺結核等;若長期出現黃痰,疑似為慢性支氣管炎;夾雜血液的粉紅色泡狀的痰疑似肺水腫,另外若產生黑色的痰,可能是因為香菸或是煤煙吸入的影響。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痛、痰呈白色透明,疑似感冒或支氣管炎。咳嗽、呼吸不順、發熱,疑似為胸膜炎症狀。無其他症狀、持續咳嗽:可能是呼吸器官之慢性疾病、結核,務必就醫治療。季節交替時早晚咳不停、呼吸困難,可能是哮喘。咳嗽沙啞也應看耳鼻咽喉科,避免急性喉嚨發炎,治療會更加困難。連續數日仍無好轉時或產生胸痛應看內科或呼吸器官內科治療。咳嗽症狀就醫診斷之後,可做自我照護,待在溫暖的房間內靜養,避免空氣過度乾燥容易咳嗽,溼度維持在60%。吃有營養的食物及溫熱的茶水以保水分充足。呼吸乾冷空氣也會引發咳嗽,冬天外出應攜戴口罩。香菸、排氣瓦斯的氣味容易致咳,不要吸入。不要自行到藥房買止咳藥,就醫才能找到最好的治療方法。(資料來源:圖解家庭醫學輕百科,山岳出版社。)

陳前總統患冠心症 今順利完成開刀

陳前總統患冠心症 今順利完成開刀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前總統陳水扁昨日(7日)身體不適戒護就醫,經衛生署桃園醫院檢查發現罹患冠心症,須緊急手術,院方則緊急安排今天動刀,根據署立桃園醫院副院長徐錦池在手術結束對外說明,陳前總統已經實施順利完成心臟心導管手術。署立桃園醫院副院長徐錦池表示,心導管手術結束後,情況穩定,已經返回病房進行觀察;並沒有進行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依照依現實狀況施以藥物治療,另外關於外界關心的攝護腺腫瘤問題,切片結果為何,徐錦池副院長則表示,此為病患隱私,暫不方便對外說明。根據國健局衛教文章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是血管粥狀硬化變性最容易引起的一種疾病,它導致許多西方國家年青人或壯年人的死亡,雖然西方國家近年來在對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控制下,死亡率有減少的趨勢,但在東方的日本以及台灣卻相對反而有慢慢增加的趨勢,前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已受到相當的重視。冠狀動脈阻塞通常是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後形成一種類似脂肪的沉積的瘢塊所造成,當已形成的瘢塊撕裂或破裂後會造成血液凝集,形成血塊阻塞冠狀動脈造成心臟缺氧,這種情況有時候叫做冠狀動脈栓塞或冠狀動脈阻塞,而心肌某一部位的血液減少供應造成心肌的損傷或死亡叫做心肌梗塞,假如冠狀動脈嚴重收縮或痙縮時,已經是造成心臟缺氧的前兆,所以對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看病細節勿輕忽 培養正確就醫觀念

看病細節勿輕忽 培養正確就醫觀念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看病雖然是每個人都有經驗,但是大部分的人卻都沒有正確的就醫觀念及準備,以致於醫師無法確實診斷病情、準確地給予處方,或者因為沒有準備好,而來回奔波醫院,看病卻搞得自己身心俱疲,除看病前事先了解自己的病情外,看病時更需要了解醫師的指示,千萬不要怕麻煩,沒有問清楚,疾病可能無法充分獲得改善,若是聽不清楚、聽不懂,可找親友陪同協助聽診斷。民眾若有需要調閱過往病例或家族病史,最好事先準備好,並確實找對科治療,以免四處奔波、摸門不著。事先告訴醫師,目前有再服用的藥物,而有些人容易對某些藥物產生過敏,最好找出會過敏的藥物,以利醫生診斷開藥,並在就診前了解自己日常生活是否有各種壓力,也可能是病因之一,或是事先準備想問的問題,若是怕忘記,也可準備紙跟筆,記下醫生的指示及建議,家中長者或是有聽力問題的民眾,應陪同就醫,記下醫師的診斷建議。許多民眾怕不禮貌,特別噴上香水、化妝或擦口紅,不過有些醫生或中醫師需要從臉色或皮膚狀況判斷病情,所以最好維持素顏狀態,衣著也最好穿寬鬆、易穿脫的衣物,方便診斷時更衣檢查,也不須穿戴飾品就醫,以免干擾儀器及檢查,就診時需多方考量,並不簡單,做好準備,才能看病無虞。(資料來源:一定要懂的就醫&住院醫療常識,原水文化出版社)

心、脾不生癌 原來是癌細胞「怕熱」

心、脾不生癌 原來是癌細胞「怕熱」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人體從頭到腳都有得癌症的可能,唯獨沒聽過「心臟癌」和「脾臟癌」,癌症的產生與和體內的「寒涼」有關,而心臟與脾臟都處在體內溫度較高的地方,因此不會產生癌症。學者更指出日本因癌症的死亡人數急遽攀升,是因為「日本人的體溫年年下降」,許多流行病學相關文章也證實癌細胞其實「怕熱」。心臟24小時沒休息一直在工作,是發出熱量最多的器官。雖然人體臟重量大約只有全身體重的0.5%左右,但心臟所製造散發出的熱量,卻占了全身製造的「體熱」的11%,可見其溫度維持在體內高溫的狀態。脾臟位於胃部左後方,重約10公克,主要負責製造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等白血球;另一功能則是儲存紅血球,所以是偏紅色、溫度較高的器官。與心臟、脾臟相反,容易致癌的器官如:胃、大腸、食道、子宮、卵巢、肺等所謂「管腔器官」,因為細胞長在外圍,內部也都是中空,整體而言都是屬於溫度較低的器官。雖然治療癌症的種種方法包括手術、放射線療法、化學療法,不過預防勝於治療,必須好好照顧體內溫度較低的器官、避免造成器官的負擔,免受癌症所苦。(本文來源:治百病,就靠體溫!連癌症都是!,野人出版社)

天候好氣氛佳 醫師卻籲夫妻勿行房?

天候好氣氛佳 醫師卻籲夫妻勿行房?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春季到蜜月旅行的旺季,許多新婚夫妻會前往熱帶國家度蜜月,因為價格低廉、距離也近,不過中醫師卻認為到這麼熱的地區度蜜月,恐怕不適合行房,中醫認為在過熱的氣候行房,男子恐傷腎,女子恐傷子宮,若在那種狀態下懷孕,很有可能會產下先天性心臟不好或有嚴重胎毒、說話口吃等體質虛弱的孩子。悶熱的夏天為心旺腎衰的季節,若以樹木來比喻,就是樹葉茂盛、樹根變虛的時節。樹根虛弱的夏天,如果縱欲過度,已經很虛弱的樹根當然會變得更加不結實。因此,人體在健康上也會產生很多問題,甚至還會使腎臟受損,夏季時最好不要有性行為,也不要懷孕,中醫師表示,一般人不知道這個事實,仍舊在盛暑季節到海外炎熱的地方度蜜月,實在令人哭笑不得。除太熱的天氣裡不適合行房之外,太冷的日子,性行為最好也要慎重考慮。從時間上來看,陰曆每月初一、十五和最後一天,最好都不要行房;若是天氣風雨交加、打雷閃電都不適合且盡量別在白天或開燈行房。若這樣的氣候日子或氣候下行房,男性恐傷腰、女性則容易讓子宮及心臟產生疾病,建議民眾慎選行房時間及地點,才是健康生活之鑰。(本文來源:面相診病,由橡實文化出版社)

營養需求因人而異 誤信偏方飲食建議

營養需求因人而異 誤信偏方飲食建議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我們三餐都強調均衡飲食,包含五大類食物及各種營養素,營養素可以讓我們的身體修復及重建,營養素的作用更是因人而異,細胞具有天生的設計,基因會決定一個人需要哪些營養素,我們不需要再道聽途說、相信偏方或盲目追隨「人人適用」的飲食建議,而是根據自己獨特需求選擇飲食,就能身強體健,找到屬於自己的健康之道。(圖片翻攝自衛生署宣導均衡營養的影片。)我們的身體細胞會因缺乏營養素而無法產生足夠能量,修復和重建組織的功能也會一併喪失。人體的每個細胞就好像一個生化工廠,除了提供代謝功能,並將食物的營養素轉換成能量,以執行細胞所「設定」的功能。而每個人都需要全方位的營養素,但因先天因素不同,每個人對特定營養的需求也不同,這就是為什麼某種營養素讓A感覺很棒,對B則毫無作用,在C身上甚至會產生反效果。基因會設定一個人需要哪些營養素,只要完整獲得這些營養素,細胞就會運作無礙。應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定義個人的化學組成和營養需求其實並不困難,身體會自動提供我們這些訊息。透過個人身體結構、生理、情緒、心理和行為上的特性,甚至飲食偏好和對特定食物的反應,身體都會一一反映。每一則訊息,都是提供健康需求的重要線索。(來源:代謝型態飲食全書,商周出版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