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節食月瘦15公斤 竟是糖尿病惹禍

節食月瘦15公斤 竟是糖尿病惹禍

42歲的簡小姐節食減重,短短一個半月體重減少15公斤,就在暗自竊喜之際,簡小姐常覺得減重後,不僅容易疲倦、甚至四肢無力,以為是節食減重的關係,於是開始恢復正常飲食,但體重卻仍持續下降,而且出現「多吃、多渴、多尿」情形。就醫檢查後,醫師表示,簡小姐罹患糖尿病,而體重下降的原因也不單是節食減重造成的,而是原先罹患的糖尿病作祟,目前簡小姐已開始接受糖尿病藥物治療。門診不難發現有些正在進行減重計畫的民眾,體重驟減後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求診而意外發現自己罹患其他疾病;體重減輕除了刻意、有計畫性的因素外,許多疾病在臨床上也會以體重減輕來表現。一般有意義的體重減輕是指在沒有刻意減重之下,六個月內減輕原本穩定體重的10%,或是在一個月間急速下降5%。體重減輕一般可分為三個原因:(1)體內能量消耗過劇、(2)體內能量流失過多、(3)食物攝取減少。因為體內能量消耗過劇所造成的體重減輕,不外下列三個原因:(1)甲狀腺機能亢進、(2)嗜鉻細胞瘤、(3)劇烈運動。因為攝入體內能量流失造成的體重減輕,則多是因為糖尿病或胃腸吸收不良症候群。會導致吸收不良症候群的原因,簡而言之,如果病人體重減輕合併食物攝取量增加多,一般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或吸收不良症候群。以年輕病患而言,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以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厭食症或慢性感染為最常見的病因,但是在老年人則為惡性腫瘤、精神疾患(如痴呆症、憂鬱症)、慢性疾病等等。據統計,老年人若是出現了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大約有30%是因為惡性腫瘤所引起,也有約30%是因為精神與神經的疾病(如憂鬱症與早期的失智症),而有30%是查了半天也找不出病因的。因此老年人的體重減輕絕對不可以等閒視之。

43%民眾運動項目以健走為主 國健局推健走有成

43%民眾運動項目以健走為主 國健局推健走有成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自91年起推動「每日一萬步 健康有保固」,至今已滿十週年,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健走」是最容易執行且最被建議的身體活動項目,依據國民健康局利用面訪問卷收集民眾過去兩個禮拜內有從事10分鐘以上運動之資料,43%民眾表示從事的運動項目以健走(含散步)為主。(圖片翻攝自台中市衛生局衛教單張)國民健康局表示健走不需特殊裝備不需額外的費用也不受場地的限制,只要穿著輕便服裝、運動鞋,運用「抬頭挺胸縮小腹、雙手微握放腰部、自然擺動肩放鬆、邁開腳步向前行」健走小口訣,以4公里/小時的速度,日行萬步,約可消耗約300大卡,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以預防慢性疾病,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加速代謝脂肪,強化肌肉組織與功能,維持健康體重,提高腦內啡的釋放,降低情緒壓力,走向健康。國民健康局持續透過社區運動環境檢視,增加民眾運動的機會,建議國人要做到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運動時會喘、會流汗的程度,以達到足夠的運動量,每天利用生活中的空檔日行萬步,持之以恆就能促進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 該如何治療?

退化性關節炎 該如何治療?

退化性關節炎是一種疾病,其可好發在身體上任何關節,最常好發的關節炎為手指關節、膝關節及頸椎和腰椎,通常退化性關節炎會隨著時間而增加好發疼痛的程度,雖然醫學的進步,但退性關節炎是一種不能夠痊癒之疾病,但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有許多方法及步驟,也需依病情之程度來選擇控制退化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症狀。阮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李宗穎表示,根據病情可分為以下幾種,(1)疼痛:關節之活動所造成的疼痛。(2)僵硬:早晨睡醒後因整晚關節沒活動所造成。(3)關節活動度之減少:無法完全伸直和完全屈曲任何關節所造成。(4)嘎嘎聲: 因活動退化關節所產生的聲音。退化性關節炎的高危險族為,(1)年老、(2)女性、(3)骨畸形、(4)特殊職業員:如,搬運工、農夫等,為避免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關於藥物治療有以下四種(1)止痛、消炎藥:如,普拿疼、非類固醇之消炎止痛藥。(2)維骨力:可減緩軟骨的破壞。(3)類固醇之關節注射:可降低關節內發炎的程度。(4)玻尿酸關節注射:可潤滑關節以降低關節承受壓力。手術治療(1)膝關節矯正手術:適用於年輕之病患。(2)膝關節置換手術:用於切除破壞之軟骨,人工關節可提早關節之活動。醫師提醒,透過適當的運動來強化個人肌肉的長期運動計劃,可諮詢骨科醫師或復健醫師,減低體重以減少關節承受之壓力,護具的使用可降低關節疼痛的產生,冷熱敷:熱敷可降低關節僵硬,冷敷可降低肌肉的抽筋,太極拳或瑜珈可減少退化性關節炎所產生的疼痛。

昨晚睡的好嗎?一天要睡多久才夠?

昨晚睡的好嗎?一天要睡多久才夠?

你昨夜睡的好嗎?近年來世界各地的腦神經醫學對於睡眠的研究日漸重視,隨著醫學儀器的進步得以讓我們對這個佔去一生中1/4~1/3的事件得以進行研究,相信我們都同意,一夜的好眠對於隔日的工作絕對有正面的幫助,但因現代社會需要輪班與夜間工作的人逐漸增加,身體能得到休養與修復的時間變少了,因而衍生出許多身體上不適的症狀。 那到底要睡多久才夠呢?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洪國瑋醫師說明,有的人每天睡 8 個小時,起來還是會覺得累,所以並不是睡的越久越好,而是睡眠的品質好不好的問題比較大,一般來說,正常人在經歷約5~6個小時的睡眠之後,便有一至二次以上完整的睡眠結構輪替。所謂的睡眠結構大致分為第一、二、三、四期與快速動眼期,大部分的人會在入睡後二至三小時內完成一次的睡眠結構輪替;因此,要知道一個人到底睡的好不好,看睡眠的結構是否正常是非常重要的。有什麼狀況會破壞正常的睡眠結構呢?目前研究最多的便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夜間陣發性肢體活動。前者容易造成睡眠時缺氧,導致腦部發出清醒訊號使呼吸換氣加強以增加氧氣濃度;後者則因肢體的動作而直接影響腦部無法進入深層睡眠,甚至有時會因為肢體動作過大而使人醒過來。這兩種狀況都會直接破壞睡眠結構,失去深層睡眠期與快速動眼期。當然不是只有這些問題會影響睡眠,例如腦中風、腦部退化、內臟疾病、遺傳疾病、藥物和生活環境因素等,都有可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睡眠的結構而導致睡眠品質下降。但若是正常人在熬夜或是超時工作而睡眠不足後,會逐漸產生「睡眠債」。當累積的睡眠債使身體無法負荷時,便會強迫身體進入休息狀態,而出現打瞌睡甚至突發性睡眠,導致工作效率不佳甚至威脅到自身及公共安全。所以,自我評估清醒時的「嗜睡程度」,便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否處於因睡眠問題而累積了過多的睡眠債,再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透過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儀、腦波、或是影像學檢查來確立影響睡眠的因素並加以治療,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椎間盤退化 後方腰椎手術有助改善

椎間盤退化 後方腰椎手術有助改善

後方腰椎手術是用來處理如椎間盤退化,椎間盤突出症,和脊推的不穩定及退化等問題的一個治療方式,在這個治療方式中,神經外科醫師從後背部的脊椎上著手,經過徹底的神經減壓並在脊椎中移走出問題之椎間盤,在移走了這個椎間盤後,醫師把骨替代物放入二個椎體之間的空間 ( 原椎間盤之空間 ),這些骨替代物可以用一些特別的人工植入物將其固定,此手術方式的目的是要促進上下兩個椎骨融合在一起。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楊椒喬醫師表示,對於脊椎疾患的患者,臨床上以此手術進行治療已是一普遍採行的方法,椎間盤退化、自然的老化以及從背部的受力等等,久而久之,椎間盤之高度變小,使兩相鄰椎體之距離變短。當這情況發生了,在周遭的神經孔就會變得狹窄而可能壓迫神經根。由於椎間盤高度的縮短也可能使脊髓腔周遭韌帶變得鬆弛而突出進而也壓迫到神經根。椎間盤切除術 (Discectomy) 是將椎骨之間的椎間盤取出,拿出這個出問題的椎間盤的目的是試圖要減輕症狀,椎間盤切除後將允許二個椎體間有一些空間可至入移植物使椎骨融合在一起,當椎間盤切除後,醫師將輕輕地分開上下二個椎體,使原椎間盤空間可方便至入移植骨或人工腰椎支架。  術後傷口引流管約留置2~3天,病患術後仍會待在醫院7~10天,通常在術後住院這幾天可安排復健醫師及治療師訪視,教導病患如何在不增加額外之壓力於脊椎上,怎樣移動及作日常活動。也可能視情況建議病患使用助行器1~2天,出院前,會告知病患如何改善疼痛並預防問題發生。當患者病情穩定即可回家,病患將被告知短期內需保持較低之活動力,不得作過度之活動;並避免彎腰、扭腰、提物、開車及坐太久等約 6周。通常最快於術後六周後,在門診安排復健。通常在術後出院六周後於門診安排復健,這些治療可能需 2-3 個月,恢復期預估可達 6個月,首要治療目標以減緩疼痛及發炎為主,冰療、電療…等治療皆有助益,另外治療師會幫患者按摩減輕背部肌肉之痙攣、疼痛,較積極的治療運動則會較晚才安排,這些治療運動可增進心肺功能,剛開始時,以短距離的慢速行走通常是安全的,訓練後期則會安排游泳和使用階梯訓練以增加耐受力,治療師將教導病患一些特別的運動以訓練背肌及腹肌的力量,強化脊椎的穩定。 隨著病況改善,治療師將安排病患回到工作岡位,接著病患將學會在新的工作環境下如何保護脊椎,免於再受傷。

怕痛?無痛內視鏡提供健檢新選擇!

怕痛?無痛內視鏡提供健檢新選擇!

年僅二十五歲的曾小萍,多年來一直有貧血症狀,但她不以為意,在一次全身健康檢查中發現罹患大腸癌,原因和長期愛吃油炸食物,家族中又有人有腸癌病史有關,幸好早期發現,經開刀切除後,身體正在慢慢復原,阮綜合醫院胃鏡室主任張維興表示,這顯示大腸癌並非中老年人的專利,但一般人即使發現糞便中有疑似血絲反應,也抗拒就醫,除心存僥倖,覺得自己不會這麼倒楣,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怕痛,隨著麻醉無痛內視鏡的出現,讓怕痛的人多了種選擇。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在國內一般指靜脈注射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目的是希望病人或受檢者能在無痛或最小痛苦下完成最詳盡的檢查,目前討論最多也最常見的就是胃腸道內視鏡檢查,在傳統鏡檢開始前,給予止痛鎮靜藥物,使受檢者處在輕度麻醉狀態後再開始,提高對疼痛忍受度、身心放鬆,但又不像手術時的深度麻醉狀態。很多人會問靜脈注射麻醉安全嗎?實際上,在給予靜脈注射麻醉時必須密切監視病人的生命現象,也就是心跳、呼吸、血壓、血中氧氣濃度,麻醉本身目的即在於產生意識喪失,此時病人會因為呼吸中樞受到壓抑,而產生體內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現象,部分的文獻均指出這樣子的情況一般並不會造成身體明顯的傷害。雖然無痛鏡檢給的鎮痛安眠藥物的作用較輕微劑量也少,但因仍有抑制呼吸等潛在風險,所以氣喘、呼吸道感染、腎功能衰竭和心肺功能較差的人,包括心臟病,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不適合採無痛方式做內視鏡檢查。接受內視鏡檢查的好處是若發現病變,醫師能馬上進行內視鏡切除手術治療,從檢查、報告、到治療一氣呵成,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但要提醒的是,檢查結束後,受檢者需休息至意識清醒再離開,檢查後當天禁止做精細或危險工作,例如開車、騎車、開會或裁示重大決策等。

被重新「正名」的胃腸道基質瘤 應該積極治療

被重新「正名」的胃腸道基質瘤 應該積極治療

為什麼說重新「正名」呢?因為在以往的幾十年,這種胃腸道黏膜下的腫瘤常被認為是平滑肌瘤或平滑肌惡性肉瘤。直到近十幾年來,經由特殊染色,才明白大部份這類腫瘤不是源自黏膜下的平滑肌,而是來自間質細胞,於是才給予重新「正名」為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簡稱GIST)。高雄榮總一般外科陳以書醫師說明,GIST依發生位置,胃最常見大約60%,其次小腸30%,其餘的腸道大約10%。胃腸道基質瘤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開刀將腫瘤切除,後續仍需每3至6個月定期檢查追蹤。另外,針對手術高風險的病患及發現時已無法完全手術切除的病患,則建議先使用標靶藥物,並觀察評估腫瘤是否縮小,若確認有持續縮小並到能切除的狀況時,還是會建議手術切除腫瘤。陳醫師表示,目前用於治療胃腸道基質瘤的標靶藥物有兩種,基利克是目前健保補助的第一線標靶藥物;而紓癌特則是健保的第二線治療藥物。臨床上,針對無法手術完全切除腫瘤的病患,會先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並評估用藥後對腫瘤控制的效果考慮應提高劑量或改第二線用藥,通常部分病人再提高藥物劑量後容易導致嚴重副作用,為避免此種狀況發生,則會建議改用第二線標靶藥物,仍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抑制再次復發的癌細胞。胃腸道基質瘤標靶藥物的出現,讓平均存活期從20個月得以延長至56個月。陳以書醫師叮嚀,由於目前尚未發現胃腸道基質瘤與任何危險因子有關,所以一旦發現腸胃道有任何不適或異常狀況時,建議要立即求診。這個疾病的預後相對於胃腺癌是比較好的,即使手術無法完全切除,也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醫師叮嚀,病患應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積極配合治療。

被重新「正名」的胃腸道基質瘤應該積極治療

被重新「正名」的胃腸道基質瘤應該積極治療

為什麼說重新「正名」胃腸道基質瘤呢?因為在以往的幾十年,這種胃腸道黏膜下的腫瘤常被認為是從黏膜下的平滑肌長出來的,而被稱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惡性肉瘤。直到近十幾年來,經由特殊染色,才明白大部份這類腫瘤不是源自黏膜下的平滑肌,而是來自間質細胞,於是才給予重新「正名」為胃腸道基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簡稱GIST)。這個疾病之所以在本世紀初這麼被重視並廣泛討論,除了以往誤認了它的起源驚異之外,還有抑制腫瘤生長的標靶藥物之發展,讓這個疾病有更好的治療效果。王先生退休後替自己安排了全身性的健康檢查,卻在做胃鏡檢查時發現胃黏膜下有個3公分腫瘤,嚇到半條命都快沒了,內視鏡超音波檢查後,醫師高度懷疑是胃腸道基質瘤,由於腫瘤部位較深無法用胃鏡取出組織切片確診,在醫師建議下進行腹腔鏡手術完整切除腫瘤後送至病理部檢驗,經診斷後發現屬於低惡性度腸胃道基質瘤,由於腫瘤已被完全切除,醫師叮嚀只需定期至醫院胃鏡及電腦斷層追蹤即可,不必過度擔心。高雄榮總一般外科陳以書醫師表示,多數病人都是在健康檢查時不經意發現到胃腸道基質瘤,由於大部分病人發現前都沒有任何腸胃道不適及異狀,所以剛發現時總是非常難接受,反觀,也由於內視鏡及電腦斷層檢查儀器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胃腸道基質瘤的檢出率,讓更多此類病人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陳以書醫師說明,GIST依發生位置,胃最常見大約60%,其次小腸30%,其餘的腸道大約10%。胃腸道基質瘤可依據腫瘤大小、細胞分裂的數目、位置分成四大類:非常低危險性、低危險性、中危險性及高危險性,這項危險分類可用以評估手術後的預後及復發機率,一般腫瘤位置在胃部治療效果最好,小腸、大腸及其他部位則較差;中低惡性度的復發率通常很低,但若為高惡性度者,則屬於較易復發的一群,要特別注意。胃腸道基質瘤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開刀,透過腹腔鏡或剖腹手術,完全並完整的將腫瘤切除,後續仍需每3至6個月定期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追蹤。另外,針對手術高風險的病患及發現時已經較晚期,手術無法完全切除的病患,則建議先使用標靶藥物,並觀察評估腫瘤是否縮小,若確認有持續縮小並到能切除的狀況時,還是會建議手術切除腫瘤。陳醫師表示,目前用於治療胃腸道基質瘤的標靶藥物有兩種,基利克(Glivec)與紓癌特(Sutent),「基利克」是一種蛋白質酪胺酸激酶抑制劑,主要透過阻斷c-Kit基因的信號通路,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繁殖,是目前健保補助的第一線標靶藥物;而「紓癌特」則是針對PDGFR-α的突變,能夠有效抑制癌細胞增殖與成長,同時亦能幫忙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避免提供腫瘤細胞氧氣及營養,使得癌細胞難以存活而自行死亡,是目前健保的第二線治療藥物。臨床上,針對無法手術完全切除腫瘤的病患,會先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並評估用藥後對腫瘤控制的效果,若患者在使用一段時間後發現效果不佳,或是在持續吃藥後產生抗藥性,以致造成復發或是腫瘤轉移等現象時,醫師則會先考慮是否要提高基利克藥物劑量,但通常部分病人再提高藥物劑量後容易導致嚴重副作用,為避免此種狀況發生,則會建議改用第二線標靶藥物「紓癌特」。在臨床上,對於第一線藥物使用失敗,治療上較為棘手的病患,若改用紓癌特仍有很高的機會可以抑制再次復發的癌細胞,讓病情獲得有效控制並延長生命。胃腸道基質瘤標靶藥物的出現,讓平均存活期從20個月得以延長至56個月。陳以書醫師叮嚀,由於目前尚未發現胃腸道基質瘤與任何危險因子有關,所以一旦發現腸胃道有任何不適或異常狀況時,建議要立即求診,若透過內視鏡發現黏膜下有腫瘤,第一個即要考慮是否為胃腸道基質瘤。這個疾病的預後相對於胃腺癌是比較好的,即使手術無法完全切除,也可以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若第一線藥物的使用失敗,還有第二線的標靶藥物可用。醫師叮嚀,病患應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積極配合治療。

擴大菸害稽查 業者民眾切勿觸法

擴大菸害稽查 業者民眾切勿觸法

新修訂菸害防制法實施至今滿3週年,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積極取締違法案件,自99年之751件成長至100年1,841件,罰鍰總金額超過4百萬元,為維護不吸菸民眾權益,今年3月起,衛生局更首度配合警察局夜間臨檢業務,進行聯合稽查,稽查當中仍發現民眾於禁菸場所吸菸及禁菸場所業者提供菸灰缸情況,聯合稽查首日共取締業者4件及吸菸行為人5件。(圖片翻攝自健康99網站菸害防制宣導影音-署長篇。)菸害防制法規定,禁菸場所業者不得提供與吸菸有關之器物,如菸灰缸等。稽查時常發現有場所未移除廁所小便斗上類似肥皂盒的器皿,雖然業者指稱該器皿供放置肥皂用,但其原始設計即是菸灰缸,所以執法上仍會視為吸菸相關器具,在此提醒業者務必移除,以免觸法。另有發現業者提供水杯充當菸灰缸,讓民眾熄菸之情事,請業者應善盡管理維護之責,勿讓民眾於禁菸場所吸菸。今年度開始,衛生局將加強取締業者提供其他器皿作為熄菸用途行為,請業者切勿以身試法。另外,民眾常誤會酒吧或視聽歌唱業夜間9點以後,就可以開始吸菸,所以業者也可以提供菸灰缸,但是依據菸害防制法規定,「下午九時以後開始營業且十八歲以上始能進入之酒吧、視聽歌唱場所」,才不在法規限制內,如果夜間9點前即開始營業,仍要受到規範。業者於全面禁菸場所供應與熄菸器物依菸害防制法規定可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消費者如於該場所抽菸,亦可依規定處2千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鍰。為維護民眾健康及拒吸二手菸權益,市府衛生局與警察局將加強合作,嚴格稽查各類禁菸場所(如網咖、KTV等)違規抽菸及業者不當提供與吸菸有關器物之情事,期盼營造高雄成為一個無菸的健康城市。

夜市吃牛排免擔心 高市抽檢均通過

夜市吃牛排免擔心 高市抽檢均通過

衛生局有鑑於前幾次美國牛肉抽檢結果,持續擴大稽查牛肉,為消費者健康把關,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繼日前公布大賣場、牛排館及生鮮超市三波牛肉瘦肉精抽檢結果後,特別前往六合、瑞豐及光華三大觀光夜市抽查牛排店,今公布第四波觀光夜市牛肉抽驗結果,隨機抽檢7件,均未檢出瘦肉精。稽查人員抽查時,這幾家業者僅1家表示使用美牛,其餘均表示來源屬紐西蘭及澳洲,業者進一步說明,因成本考量,原本就使用紐西蘭及澳洲來源牛肉,價格較便宜。衛生局人員仍抽樣送驗,以確認食材牛肉不含瘦肉精。目前萊克多巴胺在我國仍是禁止使用的動物用藥,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針對牛、豬肉的萊克多巴胺殘留容許量亦尚未公告,國際上僅有26個國家(地區)核准使用,衛生局以民眾健康為前提,將持續進行牛肉瘦肉精抽檢。另籲請餐飲業者落實自主管理,確認食材牛肉不含瘦肉精,並確實提供消費者充分與正確資訊標示肉品來源及原產地,以維護消費者「知」的權利和「食」的安全。

Menu